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合集下载

纳兰性德《长相思》译文及鉴赏答案

纳兰性德《长相思》译文及鉴赏答案

纳兰性德《长相思》译文及鉴赏答案《长相思》是由纳兰性德所创作的,词人在写景中寄寓了思乡的情怀。

格调清淡朴素,自然雅致,直抒胸臆,毫无雕琢痕迹。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长相思》的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长相思》清代: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长相思》译文跋山涉水走过一程又一程,将士们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

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帐篷外风声不断,雪花不住,嘈杂的声音打碎了思乡的梦,想到远隔千里的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啊。

《长相思》注释程: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

榆关:即今山海关,在今河北秦皇岛东北。

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

帐:军营的帐篷,千帐言军营之多。

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风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也。

聒(guō):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故园:故乡,这里指北京。

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长相思》译文及注释二《长相思》译文将士们不辞辛苦地跋山涉水,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

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外面正刮着风、下着雪,惊醒了睡梦中的将士们,勾起了他们对故乡的思念,故乡是多么的温暖宁静呀,哪有这般狂风呼啸、雪花乱舞的聒噪之声。

《长相思》注释长相思。

唐教坊曲,双翅小令。

又名《双红豆》。

程: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

榆关:即今山海关,在今河北秦皇岛东北;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

千帐灯:皇帝出巡临时住宿的行帐的灯火。

千帐言军营之多。

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风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也。

聒(guō):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故园:故乡,这里指北京;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长相思》赏析词作上片描写跋涉行军与途中驻扎,夹杂着颇多无奈情绪;下片叙述夜来风雪交加,搅碎了乡梦,倍觉惆怅。

全词描写将士在外对故乡的思念,抒发了情思深苦的绵长心情。

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阅读答案及赏析

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阅读答案及赏析

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阅读答案及赏析长相思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注】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满族正黄旗人。

本词写于康熙二十一(1682)年,时作者随康熙帝出山海关。

榆关,即今山海关【试题】(1)分析山一程,水一程中叠用两个一程的作用。

(2)这首词风格婉约,请从思想感情与语言特点两个方面对此作简要分析。

(3)找出词中表达主旨的句子。

(4)词中的一程一更用得很妙,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案(1)叠用两个一程,既突出了路途的修遥远和行程的艰辛又突显本次韵律之优美。

(3分,路途的遥远和行程的艰辛2分,韵律之优美1分)(2)从思想感情方面说,本词描写了夜深人静,风雪交加,远在塞外宿营的词人思念远方的亲人,辗转反侧,卧不成眠,感情细腻,主要是抒发词人小我之情。

(2分)从语言风格来说,本词音律谐婉,自然清新,有着柔婉之美,如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

(2分)3)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4)一程写出了路途的艰难遥远。

一更写出了风雪交加,环境的恶劣。

作者巧用数量叠词,含蓄地表达了孤寂凄凉的思乡之情和对从军(扈从)生活的厌恶。

阅读练习二:(1)找出词中表达主旨的句子。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人随着大队人马向山海关外进发,一路上跋山涉水,历尽辛苦。

B.众多的帐幕里深夜还亮着灯,出行在外的人们救救不能入睡,苦不堪言。

C.一阵风过后接着一阵雪,使家乡无风无雪的词人心烦意乱,思乡之情遍油然而生。

D.这首词描绘了词人出行关外的艰辛和凄苦,抒发了词人浓郁的思乡之情。

答案:(1)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2分,答出两句2分,答出其中一句1分)(2)C阅读练习三:(1)这首词上下两片的开头,一字反复出现,试分析其表达作用。

答案:这是一种反复的修辞手法。

上片一程的反复,写诗人跋山涉水,一程又一程远行,表现了旅程的艰难曲折,遥远漫长。

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赏析:词描写将士在外对故乡的思念,抒发了情思深苦的绵长心情

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赏析:词描写将士在外对故乡的思念,抒发了情思深苦的绵长心情

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赏析:词描写将士在外对故乡的思念,抒发了情思深苦的绵长心情《长相思·山一程》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创作的一首词。

词作上片描写跋涉行军与途中驻扎,夹杂着颇多无奈情绪;下片叙述夜来风雪交加,搅碎了乡梦,倍觉惆怅。

全词描写将士在外对故乡的思念,抒发了情思深苦的绵长心情。

语言淳朴而意味深长,取景宏阔而对照鲜明。

作品原文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译文及注释一译文跋山涉水走过一程又一程,将士们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

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帐篷外风声不断,雪花不住,嘈杂的声音打碎了思乡的梦,在那远隔千里的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啊。

注释程: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

榆关:即今山海关,在今河北秦皇岛东北。

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

帐:军营的帐篷,千帐言军营之多。

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风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也。

聒(guō):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故园:故乡,这里指北京。

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译文及注释二译文将士们不辞辛苦地跋山涉水,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

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外面正刮着风、下着雪,惊醒了睡梦中的将士们,勾起了他们对故乡的思念,故乡是多么的温暖宁静呀,哪有这般狂风呼啸、雪花乱舞的聒噪之声。

注释长相思。

唐教坊曲,双翅小令。

又名《双红豆》。

程: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

榆关:即今山海关,在今河北秦皇岛东北;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

千帐灯:皇帝出巡临时住宿的行帐的灯火。

千帐言军营之多。

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风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也。

聒(guō):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故园:故乡,这里指北京;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创作背景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二月十五日,康熙帝因云南平定,出关东巡,祭告奉天祖陵。

【长相思】纳兰性德-

【长相思】纳兰性德-

可编辑课件PPT
4
【请运用注释独立翻译诗歌】
可编辑课件PPT
5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作品注释】
山一程,水一 程。身向榆关那畔 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 更。聒碎乡心梦不 成,故园无此声。
【程】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 长水远也。
【榆关】即今山海关 【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 【帐】军营的帐篷,千帐言军营之多。 【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风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也。 【聒】声音嘈杂,使人厌烦。 【故园】故乡 【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可编辑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 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 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可编辑课件PPT
2
【作者简介】
纳兰性德(1655~1685) ,清代满族词人。原名 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其先祖原为蒙古吐默 特氏,因攻占纳兰部,以地为氏,改姓纳兰——即 纳兰。17世纪初为清太祖努尔哈赤降伏,后属满 洲正黄旗。其父明珠为清康熙时大学士。
可编辑课件PPT
6
【译文】
走过一条条山路,走过一条条水路,正向榆 关那边走去。
夜深了,人们在帐篷里点灯。
晚上又刮风又下雪,声音嘈杂打碎了我思乡 的梦。
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
可编辑课件PPT
7
【结构整合】
词人用镜头的方式向我们展现种种景物并蕴含了层层感情: 山水、榆关 —— 不舍 千帐灯 —— 孤独 风雪 —— 失眠 故园 —— 思乡
可编辑课件PPT
10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此课件供参考! 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联系删除!感谢你的观看!

纳兰性德《长相思 山一程》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纳兰性德《长相思 山一程》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阅读理解题目】:长相思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注]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满族正黄旗人。

本词写于康熙二十一(1682)年,时作者随康熙帝出山海关。

榆关,即今山海关[试题](1)分析“山一程,水一程”中叠用两个“一程”的作用。

(2)这首词风格婉约,请从思想感情与语言特点两个方面对此作简要分析。

(3)找出词中表达主旨的句子。

(4)词中的一“程”一“更”用得很妙,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叠用两个“一程”,既突出了路途的修遥远和行程的艰辛又突显本次韵律之优美。

(3分,“路途的遥远和行程的艰辛”2分,“韵律之优美”1分)(2)从思想感情方面说,本词描写了夜深人静,风雪交加,远在塞外宿营的词人思念远方的亲人,辗转反侧,卧不成眠,感情细腻,主要是抒发词人小我之情。

(2分)从语言风格来说,本词音律谐婉,自然清新,有着柔婉之美,如“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

(2分)3)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4)“一程”写出了路途的艰难遥远。

“一更”写出了风雪交加,环境的恶劣。

作者巧用数量叠词,含蓄地表达了孤寂凄凉的思乡之情和对从军(扈从)生活的厌恶。

【问题】(1)找出词中表达主旨的句子。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人随着大队人马向山海关外进发,一路上跋山涉水,历尽辛苦。

B.众多的帐幕里深夜还亮着灯,出行在外的人们救救不能入睡,苦不堪言。

C.一阵风过后接着一阵雪,使家乡无风无雪的词人心烦意乱,思乡之情遍油然而生。

D.这首词描绘了词人出行关外的艰辛和凄苦,抒发了词人浓郁的思乡之情。

【参考答案】:(1)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2分,答出两句2分,答出其中一句1分)(2)C【问题】(1)这首词上下两片的开头,“一”字反复出现,试分析其表达作用。

《长相思·山一程》

《长相思·山一程》

拓展
• 长相思 李白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 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 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高天, 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 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李白此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感情基调与纳 兰词有何不同?
1、作者的“身”在哪里?你们是 从哪儿读出来的? 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小河大川,他 经过了山海关外,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 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身在 何方。一句话,作者身在征途上。
2、作者的“心”又在哪里?
心系故园
二、展开想象,读出词情
1、同学们自由朗读词的上阕,你们的眼前出现 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长相思》读到这里,你们感受到了作者一 颗怎样的心?
孤独、思念、期盼、破碎、煎 熬、痛苦、伤感
• 总结
• 这首《长相思》是纳兰性德随康熙皇帝到 东北祭祖时路上写的。当时皇帝出行还要 野营,仍保持满族传统。一个身居京城贵 族之家的青年对这种天寒地冻风雪交加的 野营生活,既不习惯,又觉新鲜,词中写 出了他的真切感受,并表达了从军出征的 人对故乡的思念。
总结
• 纳兰性德的老师徐乾学说他的词“清新隽 秀,自然超逸”,况周颐说他的词“纯任 性灵,纤尘不染”(《蕙风词话》),这 都指出了纳兰词的一个鲜明的特征:真— —情真景真,意境天成。这首小令充分体 现了这一特点,它以壮观的塞外景象来渲 染柔婉的乡思意绪,情意隽永;以白描手 法绘景,造语朴素,自然真切。
你看到了翻山越岭的画面。 ——你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 ——你看到了眺望家乡的画面。 ——你看到了风雪交加的画面。 ——你看到了刀光剑影的画面。
自由朗读词的下阕
如果身在故园,又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 景一呢幅?恬静安闲的村居图。

《长相思·山一程》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长相思·山一程》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长相思·山一程》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长相思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注】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满族正黄旗人。

本词写于康熙二十一(1682)年,时作者随康熙帝出山海关。

榆关,即今山海关【试题】(1)分析“山一程,水一程”中叠用两个“一程”的作用。

(2)这首词风格婉约,请从思想感情与语言特点两个方面对此作简要分析。

(4)词中的一“程”一“更”用得很妙,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案(1)叠用两个“一程”,既突出了路途的修遥远和行程的艰辛又突显本次韵律之优美。

(3分,“路途的遥远和行程的艰辛”2分,“韵律之优美”1分)(2)从思想感情方面说,本词描写了夜深人静,风雪交加,远在塞外宿营的词人思念远方的亲人,辗转反侧,卧不成眠,感情细腻,主要是抒发词人小我之情。

(2分)从语言风格来说,本词音律谐婉,自然清新,有着柔婉之美,如“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

(2分)3)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4)“一程”写出了路途的艰难遥远。

“一更”写出了风雪交加,环境的恶劣。

作者巧用数量叠词,含蓄地表达了孤寂凄凉的思乡之情和对从军(扈从)生活的厌恶。

二:(1)找出词中表达主旨的句子。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人随着大队人马向山海关外进发,一路上跋山涉水,历尽辛苦。

B.众多的帐幕里深夜还亮着灯,出行在外的人们救救不能入睡,苦不堪言。

C.一阵风过后接着一阵雪,使家乡无风无雪的词人心烦意乱,思乡之情遍油然而生。

D.这首词描绘了词人出行关外的艰辛和凄苦,抒发了词人浓郁的思乡之情。

答案:(1)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2分,答出两句2分,答出其中一句1分)(2)C三:(1)这首词上下两片的开头,“一”字反复出现,试分析其表达作用。

答案:这是一种反复的修辞手法。

上片“一程”的反复,写诗人跋山涉水,一程又一程远行,表现了旅程的艰难曲折,遥远漫长。

长相思·山一程背后的故事

长相思·山一程背后的故事

长相思背后的故事《长相思·山一程》是清朝词人纳兰性德的作品,词牌为“长相思”,内容描写了作者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

下面我将详细叙述这首词背后的故事。

纳兰性德,字容若,是清朝初年的著名诗人、词人和官员。

他出生于一个显赫的满族家庭,父亲是康熙皇帝的侍卫,母亲出身于蒙古族贵族家庭。

纳兰性德的才华横溢,自幼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擅长诗词歌赋。

他的诗词作品以清新脱俗、婉约柔美见长,被誉为“清初第一词人”。

《长相思·山一程》这首词是纳兰性德在前往山海关途中创作的。

当时,清朝的统治已经相对稳定,社会经济逐渐繁荣。

纳兰性德身为康熙皇帝的侍卫,常常需要陪伴皇帝出巡。

这次前往山海关,是为了完成康熙皇帝的使命,视察边疆防线。

在旅途中,纳兰性德身处群山之间,举目四望,只有崇山峻岭和蜿蜒曲折的山路。

他感受到了离别家乡、离别亲人的孤独和寂寥。

这时,他开始思念远在京城的家人和朋友,心中涌起了浓厚的情感。

在这种背景下,纳兰性德创作了《长相思·山一程》。

词中的“山一程,水一程”表达了他与家乡的离别和旅途中的艰辛。

而“夜深千帐灯”则描绘了夜晚宿营时,遥望远处闪烁的灯光,进一步加深了他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词中还有一句“风一更,雪一更”,表达了旅途中的风雪交加和严寒天气。

这种恶劣的天气条件不仅让纳兰性德感到身体上的疲惫,更让他在心理上产生了无尽的忧伤。

他开始想起京城的温馨和亲人的关怀,心中充满了无尽的哀愁。

在这漫长的旅途中,纳兰性德还感受到了边疆的荒凉和寂寥。

站在边疆的土地上,他不仅想起了远方的家人和朋友,更思考起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他开始反思自己的命运,为何要承受这种离别和孤独。

纳兰性德的这首词不仅表达了他的个人情感和感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矛盾。

清朝初年,虽然社会经济逐渐繁荣,但人们仍然要承受着离别和孤独的痛苦。

尤其是对于那些像纳兰性德一样身处官场的人们来说,他们常常需要离家远行,去完成各种任务和使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写作背景及作
者简介
《长相思·山一程》原文
山一程,水一程⑵,身向榆关那畔行⑶,夜深千帐灯⑷。

风一更,雪一更⑸,聒⑹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⑺。

注释
⑴长相思。

唐教坊曲,双翅小令。

又名《双红豆》。

⑵程: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

⑶榆关:即今山海关,在今河北秦皇岛东北;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

⑷千帐灯:皇帝出巡临时住宿的行帐的灯火。

千帐言军营之多。

⑸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风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也。

⑹聒(guō):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⑺故园:故乡,这里指北京;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译文
将士们不辞辛苦地跋山涉水,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

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外面正刮着风、下着雪,惊醒了睡梦中的将士们,勾起了他们对故乡的思念,故乡是多么的温暖宁静呀,哪有这般狂风呼啸、雪花乱舞的聒噪之声。

《长相思·山一程》写作背景
清康熙二十一年二月十五日,康熙因云南平定,出关东巡,祭告奉天祖陵。

纳兰随从康熙帝诣永陵、福陵、昭陵告祭,二十三日出山海关。

塞上风雪凄迷,苦寒的天气引发了纳兰对京师中家的思念,写下了这首词。

《长相思·山一程》作者简介
纳兰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清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满洲正黄旗人,清朝政治人物、词人、学者。

权臣明珠之子。

纳兰氏,字容若,号饮水、楞伽山人。

室名通志堂、渌水亭、珊瑚阁、鸳鸯馆、绣佛斋。

[1] 原名纳兰成德,为避当时太子“保成”的名讳,改名纳兰性德。

一年后,太子改名为胤礽,于是改回成德。

顺治十一年生,死于康熙二十四年,年仅三十一岁。

1676年(康熙十五年)进士,选授三等侍卫,寻晋为一等。

著有《通志堂集》,词作先有《侧帽》一集,后增补为《饮水词》,后人汇辑本则称《纳兰词》,今存三百五十首左右。

又与顾贞观合辑《今词初集》一选,为清初文人词选中著名之本。

纳兰性德性情颖敏,多愁善感,不类贵族子弟。

词风真挚自然而多凄恻哀艳,悼亡之作尤称绝调。

向有满洲词人第一之誉,为清词大家
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