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测试试卷

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测试试卷
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测试试卷

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测试试卷

一、其他 (共3题;共25分)

1. (10分)(2013?河南)名著阅读。

(1)从下面两个故事中选择一个,结合相关情节,写出主人公是如何运用自己的智慧获胜的。

①斗金角大王、银角大王②三打祝家庄

(2)《鲁滨逊漂流记》也被译为《鲁滨逊历险记》,你认为哪种翻译更合适?请结合具体情节简述理由。

2. (10分)古诗文默写。

(1)参差荇菜,左右芼之。________,________。(《关雎》)

(2)微君之故,________?(《式微》)

(3)________,悠悠我思。(《子衿》)

(4)________,在水一方。(《蒹葭》)

(5)________,端居耻圣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6)《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一扫离别愁云,给人以积极向上力量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7)表现桃源里老人和小孩幸福愉快生活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3. (5分)作文:

在鲁迅先生眼中,“百草园”是永远的最美,他那样动情:“总而言之,我将不能见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在你的生活中,也一定感受过这样的永恒;那段日子,一定盛满了……

请以“永远的”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能用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二、综合性学习 (共2题;共26分)

4. (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著名电视女导演杨洁日前去世,其导演的“86版”电视连续剧《西游记》引发社会热议。该电视剧30年间播出3000多次,如此反复播出而观众依然爱看,kān称电视剧的一个“神话”。“忠于原著,慎于翻新”的敬畏之心,决定了所有主创诠释名著审慎、认真的态度,使“86版”《西游记》成为名著二度艺术创作的一个标志。正是凭着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艺术实践,加上电视艺术手段的运用,使中国电视剧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创造了一个个辉煌……

而今,人们对“86版”《西游记》的回望、对杨洁的怀念,代表了对一个时代的追忆,也折射出对当下艺术创作的再思考。30多年过去,中国电视剧也创作了不少优秀作品。然而的资本注入、的立项剧目的摄制条件、的工作报酬,与精品佳作产出并不成正比,仍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艺术需要。“六年磨一剑,与一年磨六剑,比的是敬业精神,是大浪tāo沙般的艺术沉淀。只有留下的才是精品。”网友表达对“86版”《西游记》致敬、怀念的同时,反思影响和阻碍当下影视剧创作的症结,可谓一语中的。

(摘自新华社北京2017年4月19日电,有删改)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kān tāo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称大浪________沙报酬一语中的

(2)文中横线处应填入的选项是()

A . 庞大巨大丰厚优裕

B . 巨大庞大优裕丰厚

C . 巨大庞大丰厚优裕

D . 庞大巨大优裕丰厚

(3)文中划线句有语病,请将正确的句子写在横线上修改。

(4)下列关于《西游记》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 《西游记》是一部神魔小说,其作者是明代文学家吴承恩。

B . 全书共100回,主要讲述了唐僧师徒历经磨难,终于到达西天取回真经的故事。

C . 唐僧在花果山救出孙悟空,在高老庄收服猪八戒,在流沙河收取沙僧,从此师徒四人跋山涉水去往西天取

经。

D . 八戒是《西游记》中一个出彩的人物,他好吃懒做、爱占小便宜,但也不失忠勇善良、忠厚淳朴。

(5)“行者上前,躬身施礼道:“嫂嫂,老孙在此奉揖。”……

罗刹道:“……我们正没处寻你报仇,你今上门纳命,我肯饶你!”

该选段中孙悟空称罗刹为“嫂嫂”是因为________;

罗刹说的“寻你报仇”是因为________。

5. (11分)某校八年级四班仿照中央电视台《朗读者》节目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1)加。

【认识《朗读者》】

伶熙紫杉:所有的选择都不如徐静蕾的一颗《奶奶的星星》——她结合自己的故事,为去世多年的奶奶朗诵作家史铁生的经典散文《奶奶的星星》,字字入心,几度哽咽,瞬间戳中万千心灵……

panyue1997:《朗读者》这个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很好,每个朗读者的背后都有一段动人心弦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令我泪流满面。

kid.666:虽然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不懂什么朗读技巧,但是他们那蕴含着感情的声音却不停地撞击着我的心灵。

(1)请结合网友的评论,为《朗读者》这个节目写一段推荐语。

________

(2)【出彩“开场白”】

下面文字是某一期《朗读者》的一段开场白,请修改画线句,使之和前面两句的句式一致。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永恒的选择题。以至于到最后,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可能不在于我们的能力,而在于我们的选择。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的选择;直面厄运,永不退缩,是海明威的选择;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是司马迁的选择…… ,是司马迁的选择……

(3)【试做“朗读者”】请仿照示例,为班级开展的“朗读者”活动准备素材。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8分)

6. (8分)(2012?日照)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词人徘徊于小园香径,精心选择了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景物,描绘了一组优美的画面。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22分)

7. (22分)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文后各题。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900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陈涉世家》)

(1)下列句子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 发闾左適戍渔阳900人,屯大泽乡。

B . 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C . 等死,死国可乎?

D .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2)解释划线词语。

適戍()会天大雨()为天下唱()或以为亡()

(3)联系上下文用现代汉语翻译下边句子。

①会天大雨,道不通。

②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4)按照提示用原文中的句子填写。

①文中交代陈胜起义直接原因的句子是:。

②文中交代陈胜起义根本原因的句子是:。

③文中与“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相照应的句子是

(5)从陈胜对当时形势的分析和所提策略口号中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品质?

五、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38分)

8. (18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父爱不矮小

马迎辉

①第一次发现自己个子矮,是在她十二岁那年。

②“六一”节前夕,学校照例要举办一场联欢会。选节目那天,她哭着回了家。老师把她在几个女孩子之间换来换去了一阵之后,无奈又失望地摇摇头。比同班的女孩子矮了半头的她站在舞蹈队伍里显得极不协调,伙伴们都已长成亭亭的天鹅,而她依然是只瘦弱的小鸟。

③她哭着问妈妈,为什么别人都长高了,就她不长。妈妈没意识到落选的事对女儿的伤害,笑着摸了摸她的头说:“你要是随了妈就好了,谁让你随了你爸呢。”一旁的父亲局促地搓搓手,没有说话,转身走了。从那天起,她才注意到父亲竟是如此矮小,也是从那天起,她在心里怨上了父亲。

④那个不愉快的儿童节过后不久,她的小学时代结束了。曾经向往的中学生活并没有想像的愉快。在这所小镇唯一的中学里,她和父亲经常被别人一同提起,因为父亲是这所学校的语文老师。有时,她正在操场上和同学快乐

地打球,身边走过的老师或同学会说,她长得真像她父亲。这时,快乐会瞬间飞远。语文课上,她的作文被老师夸奖,同学们的羡慕和赞许会让她充满欢喜。下课后,老师夸:“这丫头好文采,随你父亲。”最后这一句,让她心里的欢喜打了折扣。她挺挺娇小的身体委屈着,为什么我要像父亲?

⑤忍不住去问母亲:“父亲那么矮,你为什么要嫁他?”母亲生气地说:“怎么可以这样说父亲!你父亲就是个子矮了点,可他是咱镇上有名的文化人,随和善良,大伙儿都敬重他。”父亲并不恼,笑着说:“我又买肉了,咱多给丫头吃肉,就能长高。”她已学习了一些生理健康知识,知道遗传的作用,对父亲的怨还结在心里。

⑥蔷薇花开了落,落了开。她亦花一样地长得清纯,小巧的个子更显得玲珑娇小。她考进城里的大学,除却离家的新鲜,她还有个小小的快乐,耳边不再有人说她像父亲。一日,她被同学从操场上叫回宿舍,是父亲来了,他似乎并未察觉她的不快,笑着递给她两大包饼干,还有两本她喜爱的文学书。临走又回头说:“丫头,记着吃饼干啊,每天都要吃。”她望着父亲矮小的背影怨着:“哪里没有卖饼干的?不要再给我送了。”

⑦假期回家。一进门父亲就问:“丫头,饼干吃完了吗?”说着又抱出两袋子一样的饼干。“您就不知道换个牌子呀?干吗让我天天吃这个?” 母亲望望父亲说:“丫头,你爸听朋友说有种赖氨酸饼干,孩子吃了能长高个。他就跑到城里四处找,这不,好容易才买到,立刻就给你送去了。”她的心里倏地疼了一下。以后的日子里,她吃着父亲送来的饼干,打着球,似乎真的长高了一些,婷婷地,像一株春日里的翠竹。

⑧又是蔷薇花满院飘香的季节,她带回一个高大俊朗的男孩。忙忙碌碌的父亲在男孩的身边显得更加矮小,可父亲脸上的欢喜就像阳光下的蔷薇花,笑盈盈地开满了小小的院子。

⑨黄昏,她送男孩出门。男孩很认真地望着她说:“你爸真好。他对我说,我把女儿交给你,以后你们如果吵架了,你可以怨她懒,可以说她娇气,但是,你永远都不许嫌她矮。”

⑩瞬间,她的泪扑簌簌地挂满了脸颊。莹莹的泪光中她回望,缤纷绚烂的蔷薇花旁,父亲的身影被一抹夕阳拉得修长……

(1)文中她对父亲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过程?请找出文中相关语句,完成这一过程的归纳。①小学时,________→②中学时期,________→③大学时期,________→④送别男友,她的泪扑簌簌地挂满了脸颊(2)结合语境,理解下列语句中两个“似乎”的特定含义。

①他似乎并未察觉她的不快,笑着递给她两大包饼干,还有两本她喜爱的文学书。

②她吃着父亲送来的饼干,打着球,似乎真的长高了一些,婷婷地,像一株春日里的翠竹。

(3)文中多次出现蔷薇花这一形象,有什么作用?

(4)通读全文,说说文章以“父爱不矮小”为题,有什么好处?

9. (20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石崖上的枣树

刘成章

那是陕北的一座高峻石崖,陡峭得不能再陡峭了,齐上齐下,刀削的一般,笔直地立在那儿;崖上又极少有土,极少有草,却不知在何年何月,就在那半崖上,在一条看不大清楚的石缝间,突兀地生了一棵枣树。照说,枣树生长在那儿,哪来的什么养料和水分,只要能勉强挤出几片叶子,现出一点儿绿色,就算很不错了;可它偏偏悖乎常理,长得健壮而蓬勃。每到了八九月间,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年年金秋到,这一树枣子总是红得诱人,装饰着好大一片天空。挑筐的走过,扛锄的走过,都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城里人颠簸着汽车前来旅游,猛地看见了,也顿时兴奋起来,跃下车,结果呢,也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他们口腔里分泌着唾液,每一条神经都被挑逗得打着颤颤,却都无可奈何。

石崖下有个石雕加工工地,工地上汇集了来自好几个县的能工巧匠,有老汉也有年轻后生。他们雕成的和正雕着的石狮子,一个个生动可爱,摆得到处都是。这些民间艺术家们,如处近水楼台,当然更想摘那树好枣子。据说,他们中间的一个小后生,膂力过人,他曾运足了气,把一块石子儿硬是扔到枣树上,不过也仅仅打下两三颗枣子而已。“这枣真成了王母娘娘的蟠桃了!”他瞅着那枣树咒骂。而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

一棵枣树,爽了那么多人的眼,打动了那么多人的心,又扫了那么多人的兴,使有的人在离开的路上还要对它念念想想,思思谋谋,人们无从弄清它的背景,更无从弄清它是轻佻还是贵气。

那年亲眼看见这棵枣树的时候,我也忍不住停下脚步,仰起了脖子。由于仰角太大,我的帽子都顺着肩膀滑落了。与我同行的朋友说:“光瞅有什么用!要是真想尝尝,咱们哪天有了空儿,从山后爬到那崖上去。”后来我们真的去了。绕来绕去地足足走了有七八里山路,走得人大汗淋漓,衬衣全湿透了,才算近距离地看见了枣树。也许由于特别兴奋,也许是枣子的映照,我俩的脸都红得像一片霞了。那枣树真让我们很想欢呼几声。崖上风很大,阳光也很充足,风和阳光一年年地透过了它粗糙的树皮和枝叶,为它储满了诱人的生命力,因而果实又大又艳,宝石一般。虽然那树上的每颗枣子我们都看得清清楚楚,甚至能看见爬在枣子上的几只大蚂蚁,但是那儿的地势太险峻了,我们依然无法再向它挪近一步,令人惋惜,只得一步一回头地悻悻离开。

好多年之后,当我不由得又想起那棵枣树的时候,终于不再悻悻了,那是因为我重读了《诗经?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我又想起了一首陕北现代民歌:

羊肚子手巾哟三道道蓝,咱们见面面容易说话话难。一个在山上哟一个在沟,拉不上话话哟咱招一招手。瞭见瞭了个村村哟瞭不见个人,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

这些不朽民歌所创造的情境,和那棵枣树所引发的情境不是一样的吗?

想到这一层,我忽然感到我的生命颤栗起来,抖落了些许的俗气。你看,那棵枣树是那么美好,那么诱人,却总是难以触到,总是让人企慕;它总是撩逗着你,召唤着你,却又总是远离着你;它是美人,美人如花隔云端。它结的是一树实实在在的枣,但它给人们带来的却是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美学的情景。它让我想起钱钟书先生所命名的“企慕情境”,令人久久回味。

(《光明日报》2015年04月10日,有删改)

(1)“枣树”生长的环境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文本作简要概括。

(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3)文中引用了《诗经?蒹葭》和陕北现代民歌,有什么作用?

(4)通读全文,你认为“石崖上的枣树”带给作者怎样的感悟?

参考答案一、其他 (共3题;共25分)

1-1、

1-2、

2-1、

2-2、

2-3、

2-4、

2-5、

2-6、

2-7、

3-1、

二、综合性学习 (共2题;共26分)

4-1、

4-2、

4-3、

4-4、

4-5、

5-1、

5-2、

5-3、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8分)

6-1、

6-2、

四、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22分) 7-1、

7-2、

7-3、

7-4、

7-5、

五、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38分)

8-1、

8-2、

8-3、

8-4、9-1、9-2、9-3、9-4、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