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技术

储能技术
储能技术

储能技术

储能技术主要分为储电与储热。

储能技术主要分为物理储能(如抽水储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等)、化学储能(如铅酸电池、氧化还原液流电池、钠硫电池、锂离子电池)和电磁储能(如超导电磁储能、超级电容器储能等)三大类。根据各种储能技术的特点,飞轮储能、超导电磁储能和超级电容器储能适合于需要提供短时较大的脉冲功率场合,如应对电压暂降和瞬时停电、提高用户的用电质量,抑制电力系统低频振荡、提高系统稳定性等;而抽水储能、压缩空气储能和电化学电池储能适合于系统调峰、大型应急电源、可再生能源并入等大规模、大容量的应用场合。

目前最成熟的大规模储能方式是抽水蓄能,它需要配建上、下游两个水库。在负荷低谷时段抽水蓄能设备处于电动机工作状态,将下游水库的水抽到上游水库保存,在负荷高峰时设备处于发电机工作状态,利用储存在上游水库中的水发电。其能量转换效率在70%到75%左右。但由于受建站选址要求高、建设周期长和动态调节响应速度慢等因素的影响,抽水储能技术的大规模推广应用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目前全球抽水储能电站总装机容量9000万千瓦,约占全球发电装机容量的3%。

压缩空气储能是另一种能实现大规模工业应用的储能方式。利用这种储能方式,在电网负荷低谷期将富余电能用于驱动空气压缩机,将空气高压密封在山洞、报废矿井和过期油气井中;在电网负荷高峰期释放压缩空气推动燃汽轮机发电。由于具有效率高、寿命长、响应速度快等特点,且能源转化效率较高(约为75%左右),因而压缩空气储能是具有发展潜力的储能技术之一。

目前储能方式主要分为三类:机械储能、电磁储能、电化学储能。

一、机械储能

机械储能包括:抽水储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

1、抽水储能

抽水储能是在电力负荷低谷期将水从下池水库抽到上池水库,将电能转化成重力势能储存起来,在电网负荷高峰期释放上池水库中的水发电。抽水储能的释放时间可以从几个小时到几天,综合效率在70%~85%之间,主要用于电力系统的调峰填谷、调频、调相、紧急事故备用等。抽水蓄能电站的建设受地形制约,当电站距离用电区域较远时输电损耗较大。

2、压缩空气储能

压缩空气技术在电网负荷低谷期将电能用于压缩空气,将空气高压密封在报废矿井、沉降的海底储气罐、山洞、过期油气井或新建储气井中,在电网负荷高峰期释放压缩的空气推

动汽轮机发电。压缩空气主要用于电力调峰和系统备用,压缩空气储能电站的建设受地形制约,对地质结构有特殊要求。

3、飞轮储能

飞轮蓄能利用电动机带动飞轮高速旋转,将电能转化成机械能储存起来,在需要时飞轮带动发电机发电。飞轮系统运行于真空度较高的环境中,其特点是没有摩擦损耗、风阻小、寿命长、对环境没有影响,几乎不需要维护,适用于电网调频和电能质量保障。飞轮蓄能的缺点是能量密度比较低。保证系统安全性方面的费用很高,在小型场合还无法体现其优势,目前主要应用于为蓄电池系统作补充。

二、电磁储能

电磁储能包括:超导储能、电容储能、超级电容器储能。

1、超导储能

超导储能系统(SMES)利用超导体制成的线圈储存磁场能量,功率输送时无需能源形式的转换,具有响应速度快(ms 级),转换效率高(≥96%)、比容量(1-10 Wh/kg)/比功率

(104-105kW/kg)大等优点,可以实现与电力系统的实时大容量能量交换和功率补偿。SMES 可以充分满足输配电网电压支撑、功率补偿、频率调节、提高系统稳定性和功率输送能力的要求。

2、超级电容器储能

超级电容器根据电化学双电层理论研制而成,可提供强大的脉冲功率,充电时处于理想极化状态的电极表面,电荷将吸引周围电解质溶液中的异性离子,使其附于电极表面,形成双电荷层,构成双电层电容。电力系统中多用于短时间、大功率的负载平滑和电能质量峰值功率场合,如大功率直流电机的启动支撑、态电压恢复器等,在电压跌落和瞬态干扰期间提高供电水平。

三、电化学能

电化学储能包括铅酸电池、锂离子电池、液流电池、钠硫电池等等。液流电池具有大规模储能的潜力,但目前使用最广泛的还是铅酸电池。

发展趋势

伴随我国新能源产业的迅速发展,储能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日渐成为各方关注的重点。目前储能在我国的发展刚刚起步,但随着我国新电改方案的实施,新能源发电、智能微电网、新能源汽车等行业的发展将不断提速,储能技术的应用将形成新的发展趋势。

1.解决能源存储需新方案

当前,我国面临全球范围内气候变暖、能源短缺、传统电网智能化程度低、运行效率低等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积极开发新能源和储能技术,减少人类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已成为业界和科技界研究的热门课题。

2.风力发电储能效率需提高

随着能源存储系统的帮助,过多的可再生能源可以在电力需求低时保留下来,并用于用电需求高的时候。据估计,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可以从30%提高到60%,预计将减少一半的电力生产成本。同时,从能源存储装置中产生的再生电力是非常稳定、连续的,所以不需要更多的煤炭来维持电网的稳定性。

3.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电源系统的优点

作为地球上最轻的元素,氢具有最高的能源密度,可以通过电将水分解产生。如果水电解槽与风力发电或太阳能电池板集成,氢气作为能量储存的媒介可由多余的风力、太阳能发电产生,即通过制氢设备将水电解形成氢气,并与质子交换膜(PEM)燃料电池集成发电。

4.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技术提高经济效益

在风力或太阳能混合发电、制氢系统方案得到应用后,现存问题都可以有效地解决,但这种方法的问题是,传统的发电机电解制氢过程中需要稳定的电流和电压。

5.储能技术解决可再生能源和电动汽车发展难题

可再生能源发展在低碳转型的过程中给人类提供了清洁可持续的能源来源,电动汽车的崛起则为石油大规模替代提供了可能。但是,可再生能源具有间断性的特点,电网无法大规模消纳并网。电动汽车也面临充电设施和电池安全的瓶颈。储能技术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

储能技术对电网的好处有三点:一是帮助增加可再生能源的渗透率,促进分布式(微电网)发电的发展;二是提升电网的稳定性和实现充分的调峰,减少高峰负荷及对应的电网投资和电源投资;三是通过电价设计,促进电力市场自由化。电池储能是分布式电网(微电网)发展的瓶颈。

储能技术对电动汽车发展的重要性比较直观。电动汽车的充电、巡航里程和安全问题都涉及电池。比如说,由于电池引发的安全事故减弱了消费者的信心,影响了电动汽车的发展。对于中国来说,电动汽车的发展除了石油替代,还可以解决城市汽车尾气和噪声污染。

储能电池参与电力系统二次调频控制策略研究

储能电池参与电力系统二次调频控制策略研究随着风力和光伏发电等新能源发电大规模并网,其弱惯性、波动性和不确定性对电网安全与稳定运行带来了一系列影响,常规调频机组爬坡速率低、响应速度慢等固有缺陷已经难以满足电网的调频需求,引入更加优质的调频资源来提高电网调频能力具有迫切的现实工程意义。近年来,以电化学电池为代表的储能电池技术迅速发展,其在电力系统中的规模化应用正在快速增加。由于电池储能电源快速响应、精确跟踪的特性,配合常规调频机组参与电网调频可以有效改善系统调频效果。 本文在系统地总结储能电池参与电网二次调频研究现状、明确其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围绕储能电池辅助常规火电机组参与电网二次调频,在控制方式、仿真模型、出力设计、控制策略四个方面展开研究。从电力系统频率调整的原理出发,阐述了电力系统负荷及常规电源的频率特性;基于常规机组二次调频过程的分析,对储能电池参与电网二次调频的控制方式进行选择与论证,构建了储能电池参与电力系统二次调频的控制框图。分析了当前常用的储能电池仿真模型及其特点、电网二次调频的功率需求特点和储能电池参与二次调频的出力特征,论述了适用于二次调频的仿真模型要求及常用电池储能电源模型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剖析电池储能电源的内部结构组成及其参与二次调频的内在协调响应过程的基础上,提出了满足电网调频要求的电池储能电源等效仿真模型,进而构建了含电池储能电源的两区域互联电网频率响应模型。 为了解决电网调频需求和储能电池恢复需求之间的协调配合问题,实现储能电池和常规机组的优势互补,在研究电网区域控制偏差(area control error,ACE)与调频剩余容量关系的基础上,将储能电池运行状态划分为自恢复工况、调频工

储能技术应用和发展前景

储能是智能电网、可再生能源接入、分布式发电、微电网以及电动汽车发展必不可少的支撑技术,可以有效地实现需求侧管理、消除昼夜峰谷差、平滑负荷,可以提高电力设备运行效率、降低供电成本,还可以作为促进可再生能源应用,提高电网运行稳定性、调整频率、补偿负荷波动的一种手段。智能电网的构建促进储能技术升级、推动储能需求尤其是大规模储能需求的快速增长,从而带来相应的投资机会。 随着储能技术的大量应用必将在传统的电力系统设计、规划、调度、控制方面带来变革。储能技术关系到国计民生,具有越来越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目前储能在中国的发展刚刚起步。国家应该尽快研究储能技术的相关产业标准,加强储能技术基础研究的投入,切实鼓励技术创新,掌握自主知识产权;从规模储能技术发展起始阶段就重视环境因素,防治环境污染;充分发挥储能在节能减排方面的作用,把对新能源的鼓励政策延伸到储能环节。 近年来,我国电网峰谷差逐年增大,多数电网的高峰负荷增长幅度在10%左右,甚至更高。而低谷负荷的增长幅度则维持在5%甚至更低。峰谷差的增加幅度大于负荷的增长幅度,在电网中引入储能系统成为了实现电网调峰的迫切需求。 储能技术拥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实现规模化储能当前仍是一个世界性难题。目前,我国约有40个储能示范项目,而规模在1000千瓦级的项目为数不多。这些储能项目多起到示范、探索性作用,并不具备产业化意义。 储能产业的发展机遇

由于我国的能源中心和电力负荷中心距离跨度大,电力系统一直遵循着大电网、大电机的发展方向,按照集中输配电模式运行,随着可再生能源发电的飞速发展和社会对电能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储能技术应用前景广阔。储能技术主要的应用方向有:风力发电与光伏发电互补系统组成的局域网,用于偏远地区供电、工厂及办公楼供电;通信系统中作为不间断电源和应急电能系统;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系统的并网电能质量调整;作为大规模电力存储和负荷调峰手段;电动汽车储能装置;作为国家重要部门的大型后备电源等。随着储能技术的不断进步,安全性好、效率高、清洁环保、寿命长、成本低、能量密度大的储能技术将不断涌现,必将带动整个电力行业产业链的快速发展,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国家电网公司近期确定的智能电网重点投资领域中包括了大量储能应用领域,如发电领域的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中应用储能技术项目,配电领域储能技术,电动汽车充放电技术等。无论是风电还是太阳能发电,其自身都具有随机性和间歇性特征,其装机容量的快速增长必对电网调峰和系统安全带来不利影响,所以,必须要有可靠的储能技术作为支撑和缓冲。先进储能技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新能源发电的波动性问题,使风电及太阳能发电大规模的安全并入电网。 并网逆变器作为光伏电池与电网的接口装置,将光伏电池的直流电能转换成交流电能并传输到电网上,在光伏并网发电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网逆变器性能对于系统的效率、可靠性,系统的寿命及降低光伏发电成本至关重要。 储能技术发展有利于推进风电就地消纳,在当前产业梯度转移的大背景下,可考虑在大型风电基地附近布局供热、高耗能产业,同时加快建立风电场与这些大电力用户和电力系统的协调运行机制。国家电网近期确定的智能电网重点投资

储能技术的应用心得

储能技术应用的发展前景阅读报告 摘要:针对电的储能技术主要分为三种:物理储能(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和飞轮储能)、电化学储能(液流电池、铅酸电池、锂离子电池、钠硫电池、镍镉电池、镍氢电池和超级电容器等)和电磁储能(如超导电磁储能等)。 一、概述 目前我国储能行业刚刚起步,比较成熟的储能技术是抽水蓄能和铅酸电池,技术进步最快的是电化学储能,其中以液流电池、锂离子电池和钠硫电池最为显著。在实际生产和应用方面,我国已经在实验以及试用不少电化学储能技术,但从整体来看,在实际生产中主要以中低端的镍氢动力电池和铅酸电池为主,更大容量的液流电池、锂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等领域的关键技术虽有突破,但由于缺乏政策支持,未发展到商业化运作和大规模运用的阶段,部分储能技术如磷酸铁力、液流电池等真正的大规模工业化适用刚刚开始,产业化水平很低。 二、能量型和功率型电池分析 能量型储能以高比能量为特点,主要用于高能量输入、输出场合;功率型储能以高比功率为特点主要用于瞬间高功率输入、输出场合。 据了解,功率型储能电池主要用于调频,其特点是能够在短时间内,满足大功率充放电要求。各种电池技术中,以飞轮储能和超级电容的效果最好,前者理论上没有寿命限制,后者单体循环寿命为100万次。 风电一般每年运行2000-3000小时,要保证功率平滑输出,大概每10秒就要充、放电一次,那么储能电池1年的充放电次数就是100万次。高度频繁的充放电情况目前只有飞轮能够承受。但飞轮电池在高温下寿命缩短,具有较低的比能量和比功率,且存在一定的环境污染,镍镉电池与铅酸电池相似存在重金属污染。新兴化学储能如液流电池与钠硫电池是目前适合大规模发展的电力化学储能技术。全钒液流电池循环寿命长、能量转换效率较高,选址和设计灵活,安全环保但比能量和比功率较低适用于可再生能源储能和调峰电源以及应急电源。 近年来,风力发电在中国发展得十分迅猛。截至2012年底,风电累计装机容量达到7532.4万千瓦;但是,由于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具有不连续、不稳定的非稳态特性,大规模并网后对电网调峰、调频及电能质量均会带来不利影响。因此,随着风电装机容量占电网电力比例的提高,弃风限电现象也频频出现。

2018版储能原理与技术作业参考答案

《储能原理与技术》参考答案 第一章储能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一.名词解释:一次能源,二次能源,储能 答: 一次能源:指早就“自然”存在着的化石能源,只需要支付采掘费用; 二次能源:指人造的能源,不但需要支付采掘费用,还需支付存储费用; 储能:又称蓄能,是指使能量转化为在自然条件下比较稳定的存在形态的过程。 二.简答题 1、人均用电量的意义及我国目前人均用电量在全世界所处的位置? 答: 人均用电量这个指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 从全球看,人均用电量可以分为这样四个档次: 第一个档次是年人均用电量在1万千瓦时以上的,主要是北美、北欧及澳大利亚等少数发达国家; 第二个档次是5000-10000千瓦时,大部分发达国家都在此列; 第三个档次是2000-5000千瓦时,主要包括金砖国家等新兴市场; 第四个档次是不足2000千瓦时,主要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地区。 我国人均年用电量不足4000千瓦时,约是日本的1/2、美国的1/3,中国人均生活用电量仍处于发展中阶段,处于第三档次。 2、发展电力储能技术的根本动力是什么? 答: 将谷期(深夜和周末)的电能储存起来供峰期使用,可大大改善电力供需矛盾,提高发电设备利用率。这是发展储能技术的根本动力。 3、储能技术的应用场合? 答: (1)削峰填谷,负荷调节;

(2)紧急事故备用,系统安全; (3)节约投资,提高设备利用率; (4)方便使用:汽车——蓄电池; (5)降低污染、环保:氢能; (6)克服新能源利用中先天不稳定的缺陷:太阳能、风能 4、如何正确看待引入储能系统的作用? 答: 储能系统本身并不能节约能源,其引入主要是可以提高能源利用体系的效率,促进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的发展以及废热的利用。结合自然能源,节约常规能源。 5、储能在电力系统中的作用? 答: (1)电力调峰 (2)计划内的暂时电能支撑; (3)改善电能质量,包括电流、电压和频率; (4)在电网运行状态恶化时支持电网运行; (5)可再生能源发电高渗透率接入下的电网平衡调节; (6)提高电力资产利用率。 6、请列出影响储能技术选择的几个关键技术性能和经济性指标。 答: (1)投资费用 (2)能量和功率密度 (3)循环寿命 (4)对环境的影响 三.论述题:请描述有哪些典型的储能技术,及其这些储能技术对应的性能指标? 答:根据以下两个表进行描述。

相变储能技术介绍及其展望

相变储能技术介绍及 其展望 能动学院 能动A02 王来升 2010201104

相变储能技术介绍及其展望 摘要:相变储能材料作为一种提高能源利用稳定性以及效率的技术越来越受 到人们重视,如何有效的对相变储能技术进行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关键词:相变材料;应用;展望 0引言: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随着人类生活以及生产活动的高速发展,我们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化石能源的日益枯竭、能源利用带来的污染问题却越来越严重。如何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的利用低品位能源、开发可利用的新能源成为当今社会的研究热点。 自20世纪七十年代石油危机后,热能存储技术在工业节能和新能源利用领域日益受到重视,在我国2000年前后,全面实行分时计度电价政策后,相变储能技术便成为工业和民用的热点,尤其是随着太阳能、风能和海洋能等间歇性绿色能源的发展,相变储能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1.相变储能技术的发展概况 1。1国外相变储能技术的发展概况 20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就非常重视相变技术在航天领域的应用用。1980年美国 Birchenall等提出采用合金作为相变材料[1],提出了三种典型状态平衡图和二元合金的熔化熵和熔化潜热的计算方法。1991年德国Gluck 和Hahne等利用/制成高温蓄热砖,并建立太阳能中央收集塔的蓄能 装置[2]。2001年Faird等以-6O作为相变材料采用微胶囊技术封装制备 了相变储能地板[3]。2006年Hammou等设计了一个含有相变材料的混合热储能存储系统[4]。 1。2国内相变储能技术的发展概况 在我国,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中国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等单位就开始了对无机盐、无机水合盐、金属等相变材料的理论和应用作了详细的研究工作.西藏太阳能研究示范中心和华中师范大学共同利用西藏盐湖盛产的芒硝和硼砂等无机水合盐类矿产加入独特的悬浮剂等成功研制出太阳能高密度储热材料[5]。林怡辉,张正国等人采用溶胶—凝胶法[6],采用二氧化硅作母材,有机酸作相变材料,合成复合相变材料。二浙江大学王永川等人对相变储能材料及其实际应用作了大量相关概述。 2.相变储能技术概念及特点

高性能一维纳米储能材料的制备科学与结构性能优化-武汉理工大学

推荐申报2016年度教育部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 项目公示材料 1、项目名称:高性能一维纳米储能材料的制备科学与结构性能优化 2、推荐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3、项目简介: 本项目所属学科为低维无机非金属材料。 新能源汽车是十三五规划中重点支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电化学储能器件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其发展受限于电极材料,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循环稳定性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性能要求。一维纳米材料因具有比表面积大、轴向电子通道连续、径向离子扩散距离短等优势,能有效提高电极材料的电活性,是目前研究的前沿和热点。但传统一维纳米电极材料面临容易发生自团聚,比表面积低,电导率低,晶体结构稳定性差等关键问题。本项目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科研项目的持续支持下,在高性能一维纳米储能材料的复杂结构构筑、晶体结构调控、性能增强等方面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取得的重大科学发现和成果如下: (1)提出了构筑纳米棒/纳米线分级结构、纳米棒搭接组装纳米线结构、纳米带/纳米卷自缓冲结构等六种复杂分级结构的构筑模型,发现上述结构抑制了自团聚,增加了活性位点。有效提升比表面积,缩短离子扩散距离。提供了有效导电通道,大幅提高材料的电导率,提升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分级异质结构纳米线的容量保持率提高了25%,以分级介孔纳米线为电极材料的锂空气电池容量达11000 mAh/g以上。 (2)提出了三种导电物质包覆金属氧化物的制备模型,构筑了黄瓜状同轴纳米线、半中空双连续石墨烯卷包覆结构等复杂同轴纳米线结构,发现石墨烯、导电聚合物可明显提高材料的电导率和循环稳定性,包覆物质与本体材料之间的电子转移与界面特性显著提升了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相比于包覆前,黄瓜状MnO2/PEDOT/V2O5 同轴纳米线的单次衰减率下降70%,H2V3O8/石墨烯半中空双连续纳米线的容量在大电流密度下提升了4.5倍。 (3)提出了电化学预钠化方法,改善纳米线材料的本征结构,发现预嵌入可有改善电解液离子扩散,提高材料的循环稳定性。电解液离子在Na x MnO2(x=0.7和0.9)的扩散速率得到大幅提升,促进了二氧化锰的氧化还原反应过程,能量密度提高10倍,10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达到99.9%。 项目完成期间发现提出了分级异质结构等6种分级结构构筑、黄瓜状同轴纳米线构筑等3种导电物质包覆构筑的优化策略,提出了电化学预嵌入优化策略,制备了多种高性能一维纳米储能材料,极大推动了电化学储能器件的研究与应用。项目发表SCI论文45篇,其中10篇代表性论文中9篇影响因子大于9,包括Nature Commun. 1篇,Adv. Mater. 2篇,PNAS 1篇,J. Am. Chem. Soc. 1篇,Nano Lett. 3篇,代表性论文被国际著名期刊Science、PNAS等SCI他引739次,10篇代表性论文平均影响因子为12.461,6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单篇最高SCI他引278次,被国际著名电化学专家Yury Gogotsi教授等多位本领域国际权威学者正面引用和高度评价。应邀参编Elsevier出版的专著1部,在美国MRS Meeting等国际会议做特邀报告20余次。第一完成人麦立强应Chem. Rev. (IF=45.661)邀请撰写封面专题综述,当月5篇高下载阅读量论文中名列第一,被选为ESI热点论文;应邀担任会议主席举办Nature能源材料国际会议、美国MRS能源材料表征分会、第十届中美华人纳米论坛等重要学术会议;获2014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入选国家百千万工程,并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荣获中国青年科技奖、光华工程科技奖等。 4、主要完成人情况(公示姓名、排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储能技术研究进展

储能技术研究进展 能源短缺和环境恶化是全球性问题,开发可再生能源,实现能源优化配置, 发展低碳经济,是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但是,可再生能源受天气及时间段的影响较大,具有明显的不稳定、不连续和不可控性。需要开发配套的电能储存装置,来保证发电、供电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国外有关研究表明,如果风电装机占装机总量的比例在10%以内,依靠传统电网技术以及增加水电、燃气机组等手段基本可以保证电网安全。但如果所占比例达到20%甚至更高,电网的调峰能力和安全运行将面临巨大挑战。储能技术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新能源发电的随机性、波动性问题,可以实现新能源发电的平滑输出,能有效调节新能源发电引起的电网电压、频率及相位的变化,使大规模风电及太阳能发电方便可靠地并人常规电网。 现有的储能技术主要包括物理储能、电化学储能、电磁储能、氢储能、相变 储能和热化学储能等类型。其中,物理储能、电化学储能、电磁储能和氢储能主 要储存电能,物理储能包括抽水储能、压缩空气储能级飞轮储能等;电化学储能包括铅酸、锂离子、镍镉、液流和钠硫等电池储能;电磁储能包括超导储能和超 级电容储能;为了实现氢储能完整的转换链,就要从氢气的制取、储存、发电等 方面整体规划,在关键技术上进一步突破。而相变储能和热化学储能主要储存热能或由电能转化的热能,相变储能按材料的组成成分可分为无机类、有机类(包括高分子类)以及复合类储能材料;热化学储能基于热化学反应,而热化学反应体系主要包括金属氢化物体系、氧化还原体系、有机体系、无机氢氧化物体系以及氨分解体系。 1. 物理储能 物理储能一般用于大规模储能领域,主要包括抽水储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等,其中抽水储能是主要的储能方式。物理储能是利用天然的资源来实现的一种储能方式,因此更加环保、绿色,而且具有规模大、循环奉命长和运行费 用低等优点。缺点是建设局限性较大,其储能实施的地理条件和场地有特殊要求。而且因为其一次性投资较高,一般不适用于小规模且较小功率的离网发电系统。1.1 抽水储能 目前在电力系统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物理储能技术,即为抽水储能。它是一种间接的储能方式,用来解决电网高峰与低谷之间的供需矛盾。水库中的水被下半夜过剩的电力驱动水从下水库抽到上水库储存起来,然后在第二天白天和前半夜将水闸打开,放出的水用来发电,并流入到下水库。即使在转化间会有一部分能量因此而流失,但在低谷时压荷、停机等情况下,使用抽水储能电站仍然比增建煤电发电设备来满足高峰用电而来得便宜,具有更佳的效果。除此以外,抽水

储能技术及其在现代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储能技术及其在现代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内容摘要 从电力系统安全高效运行的角度论述了电能存储技术的重要性,介绍了目前常用的几种储能技术的发展现状,指出了该领域当前的热点研究问题。 现代电力系统中的新问题 安全、优质、经济是对电力系统的基本要求。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发展对电力需求的增长和电力企业市场化改革的推行,电力系统的运行和需求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一些新的矛盾日显突出,主要的问题有:①系统装机容量难以满足峰值负荷的需求。②现有电网在输电能力方面落后于用户的需求。③复杂大电网受到扰动后的安全稳定性问题日益突出。④用户对电能质量和供电可靠性的要求越来越高。⑤电力企业市场化促使用户则需要能量管理技术的支持。⑥必须考虑环境保护和政府政策因素对电力系统发展的影响。 2000年到2001年初,美国加州供电系统由于用电需求的增长超过电网的供电能力,出现了电力价格大范围波动以及多次停电事故;我国自2002年以来,已连续四年出现多个省市拉闸限电的状况;在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和地区,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电力供应短缺的现象。系统供电能力,尤其是在输电能力和调峰发电方面的发展已经落后于用电需求的增长,估计这种状况还会在一段时间内长期存在,对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将带来潜在的威胁。 加强电网建设(新建输电线路和常规发电厂),努力提高电网输送功率的能力,可以保证在满足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前提下向用户可靠地输送电能。但是,由于经济、环境、技术以及政策等方面因素的制约,电网发展难以快速跟上用户负荷需求增长的步伐,同时电网在其规模化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在一段时间甚至长期存在结构上的不合理问题;另一方面,随着电力企业的重组,为了获取最大利益,企业通常首先选择的是尽可能提高设备利用率,而不是投资建设新的输电线路和发电厂。因此,单靠上述常规手段难以在短时间内有效地扭转电力供需不平衡的状况。 长期以来,世界各国电力系统一直遵循着一种大电网、大机组的发展方向,按照集中输配电模式运行。在这种运行模式下,输电网相当于一个电能集中容器,系统中所有发电厂向该容器注入电能,用户通过配电网络从该容器中取用电能。对于这种集中式输配电模式,由于互联大系统中的电力负荷与区域交换功率的连续增长,远距离大容量输送电能不可避免,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电力系统运行的复杂程度,降低了系统运行的安全性。 目前,电力系统还缺乏高效的有功功率调节方法和设备,当前采用的主要方法是发电机容量备用(包括旋转备用和冷备用),这使得有功功率调控点很难完全按系统稳定和经济运行的要求布置。某些情况下,即使系统有充足的备用容量,如果电网发生故障导致输电能力下降,而备用机组又远离负荷中心,备用容量的电力就难以及时输送到负荷中心,无法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因此,在传统电力系统中,当系统中出现故障或者大扰动时,同步发电机并不总是能够足够快地响应该扰动以保持系统功率平衡和稳定,这时只能依靠切负荷或者切除发电机来维持系统的稳定。但是,在大电网互联的模式下,局部的扰动可能会造成对整个电网稳定运行的极大冲击,严重时会发生系统连锁性故障甚至系统崩溃。美国和加拿大2003年8月14日发生的大停电事故就是一个惨痛的教训。如果具有有效的有功和无功控制手段,快速地平衡掉系统中由于事故产生的不平衡功率,就有可能减小甚至消除系统受到扰动时对电网的冲击。 在现代电力系统中,用户对于电能质量和供电可靠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冲击过电压、电压凹陷、电压闪变与波动以及谐波电压畸变都不同程度地威胁着用户设备特别是敏感性负荷的正常运行。电力市场化的推行也促使电力供应商和用户一起共同寻求新的能量管理技术支

全球储能技术发展现状与应用情况

全球储能技术发展现状与应用情况 一、储能技术分类、技术原理、主要特征 针对电储能的储能技术主要分为三类:电化学储能(如钠硫电池、液流电池、铅酸电池、锂离子电池、镍镉电池、超级电容器等) 、物理储能(如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等)和电磁储能(如超导电磁储能等)。 也可以分为功率型和能量型,功率型的特点是功率密度大、充放电次数多、响应速度快、能量密度小的特点,例如飞轮、超级电容、超导;能量型的特点是能量密度大、响应时间长、充放电次数少、功率密度低等特点。例如蓄电池。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两种储能设备混用会产生更大的效果,混用比单一使用更有利于降低成本。(最近的一篇论文介绍的模型计算结果是在微网中使用超级电容和蓄电池两种混合储能成本是单一储能成本的33.8%。) (一)电化学储能技术 1、钠硫电池 钠硫电池的正极活性物质是液态的硫(S);负极活性物质是液态金属钠(Na),中间是多孔性瓷隔板。它利用熔融状态的金属钠和硫磺在300℃以上高温条件下,进行氧化-还原反应,完成充放电过程。 钠硫电池的主要特点是能量密度大(是铅蓄电池的3倍)、充电效率高(可达到80%)、可大电流、高功率放电、循环寿命比铅蓄电

池长。然而钠硫电池在工作过程中需要保持高温,有一定安全隐患。由于钠硫电池中所用的储能介质金属钠和硫磺均为易燃、易爆物质,对电池材料要求十分苛刻,目前只有日本(NGK)公司实现产品的产业化生产。 图1 钠硫电池储能系统原理 (来源:美国储能协会) 2、液流电池 液流氧化还原电池(Redox flow cell energy storage systems),简称液流蓄电站或液流电池,与通常蓄电池活性物质包含在阳极和阴极不同,液流电池作为氧化-还原电对的活性物质分别溶解于装在两个大储液罐中的溶液里,各用一个泵使溶液流经液流电池堆中高选择性离子交换膜的两侧,在其多孔炭毡电极上发生还原和氧化反应。电池堆通过双极板串联,结构类似于燃料电池。目前还发展有在一个或两个电极上发生金属离子(及非金属离子)溶解/沉积反应的液流电池。 由于液流电池的储能容量由储存槽中的电解液容积决定,而输出功率取决于电池的反应面积,通过调整电池堆中单电池的串连数量和电极面积,能够满足额定放电功率要求。两者可以独立设计,因此系

储能技术应用和发展前景

储能技术应用和发展前景 深圳市中美通用电池有限公司网址:WWW+中美通用电池首字母+COM General Electronics Battery Co., Ltd. 网址:WWW+中美通用电池首字母+COM 储能是智能电网、可再生能源接入、分布式发电、微电网以及电动汽车发展必不可少的支撑技术,可以有效地实现需求侧管理、消除昼夜峰谷差、平滑负荷,可以提高电力设备运行效率、降低供电成本,还可以作为促进可再生能源应用,提高电网运行稳定性、调整频率、补偿负荷波动的一种手段。智能电网的构建促进储能技术升级、推动储能需求尤其是大规模储能需求的快速增长,从而带来相应的投资机会。 随着储能技术的大量应用必将在传统的电力系统设计、规划、调度、控制方面带来变革。储能技术关系到国计民生,具有越来越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目前储能在中国的发展刚刚起步。国家应该尽快研究储能技术的相关产业标准,加强储能技术基础研究的投入,切实鼓励技术创新,掌握自主知识产权;从规模储能技术发展起始阶段就重视环境因素,防治环境污染;充分发挥储能在节能减排方面的作用,把对新能源的鼓励政策延伸到储能环节。 近年来,我国电网峰谷差逐年增大,多数电网的高峰负荷增长幅度在10%左右,甚至更高。而低谷负荷的增长幅度则维持在5%甚至更低。峰谷差的增加幅度大于负荷的增长幅度,在电网中引入储能系统成为了实现电网调峰的迫切需求。 储能技术拥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实现规模化储能当前仍是一个世界性难题。目前,我国约有40个储能示范项目,而规模在1000千瓦级的项目为数不多。这些储能项目多起到示范、探索性作用,并不具备产业化意义。 储能产业的发展机遇

储能逆变器的控制策略研究

储能逆变器的控制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18-05-30T10:13:41.427Z 来源:《电力设备》2018年第1期作者:杜学平 [导读] 摘要: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十分快速,电力行业越来越普遍,随着分布式电源不断接入电网和微电网系统的发展,微电网对系统的运行稳定性及供电可靠性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青岛科技大学自动化与电子工程学院山东青岛 266199) 摘要: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十分快速,电力行业越来越普遍,随着分布式电源不断接入电网和微电网系统的发展,微电网对系统的运行稳定性及供电可靠性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储能系统应运而生,储能系统可以存储过剩的电能,在发电能力较弱时再放出电能给负载供电,实现削峰填谷,完美解决新能源间歇性发电的问题。储能系统在微电网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储能逆变器又是储能系统中的核心部分,因此储能逆变器的控制策略研究是非常有实用价值的。 关键词:储能;逆变器;控制策略;研究 1系统结构和基本原理 图1 系统结构简图 以电池为介质的储能系统主要由电池及其管理系统(风能、太阳能的储能系统)和能量转换系统(PCS)两个部分组成(如图1所示)。电池通过PCS与电网交换能量(或离网负载),根据实际需要储存或释放能量。作为电池与大电网之间接口的PCS,实际上是大功率的电力电子变流器,此处PCS特指储能逆变器(储能变流器)。 常见的储能逆变器分为单级型和多级型两种主要形式。单级型储能变流器的拓扑仅由一个AC/DC环节构成,其优点是结构简单、控制方法简便,逆变器损耗低,能量转换效率高。但是存在以下缺点:1)一个AC-DC不可以充分多路输出;2)电池电压的工作范围不能灵活控制;3)电池电压固定不能灵活分配。由于以上确定我们选择两多级型,我们选择两级,增加一级隔离DC-DC的控制,该级控制可以根据功率灵活的扩展DC-DC通道的数量和输出电压的大小(如图2所示)。 1.1 AC-DC部分介绍: AC-DC部分拓扑采用三电平,其中开关频率为20K,功率器件为:初步选定英飞凌的DF100R07W1H5FP_B3的IGBT模组。此部分效率可达到98%。在大功率PWM变流装置中,常采用三点式电路,这种电路也称为中点钳位型(Neutral Point Clamped)电路(如图3所示)。与两点式PWM相比,三点式PWM调制主要有以下优点,一是对于同样的基波与谐波要求而言,开关频率可以低得多,从而能够大幅度减少开关损耗;二是主功率器件断开时所承受的电压仅为直流侧电压的一半,因此这种电路应用在高电压大容量的产品上特别合适。在控制策略方面,在传统的PWM整流器双闭环控制的基础上,采用内模控制代替电流内环PI调节器,以提高系统的鲁棒性能、跟踪性能和动态响应能力。 图2 两级PCS框图图3 AC-DC主原理图 1.2 DC-DC部分介绍: DCDC部分拓扑采用CLLC准谐振开关技术,开关频率100K或者是更高频率,功率器件采用单管MOS并联组成(并联数量根据功率确定,具体原理框图见图4)。功率器件为:初步选定英飞凌的IRFP4668P6F。此部分效率可达到90%以上。隔离DC/DC部分采用CLLC谐振软开关技术,它应用谐振的原理,使开关器件中的电流(或电压)按照正弦或标准正弦规律变化。当电流通过零点时,使器件关断(或电压为零时,器件打开),从而减少开关损耗。它不仅可以解决硬开关变换器中的硬开关损耗问题、容性开通问题、感性关断问题并且还能解决二极管反向恢复问题,对于由于硬开关引起的EMI 等问题也有很好的改善。这种拓扑结构,电路结构简单,工作效率高,并在输入电压和负载变化范围很宽的情况下依旧具有良好的电压调节特性,不仅可以在原边实现开关管 ZVS,还可以使副边整流管实ZCS,且原副边管子的电压应力较低。 图4 DC-DC 原理框图 2、几种必要的控制模式 2.1并网模式到孤岛模式: 储能逆变器并网模式到离网模式的切换分为两种主动切换和被动切换。主动切换指人为的把储能逆变器离网;被动切换指因电网故障或者电压过低等原因,储能逆变器受到不良影响,把储能逆变器切离电网PW。主动切换情况下,电网电压幅值和频率等指标正常,此时模式切换策略较为简单,只需要提供一个与电网电压相同的量作为离网模式下储能逆变器控制策略的参考值,在断开开关的同时控制方式切换为VF,电压外环给定值为电网电压幅值和频率。被动切换情况下,电网电压幅值和频率等指标可能不正常,此时的控制策略需参考

储能技术分类概述

储能技术分类概述 (一)储能的定义及分类 1.储能的定义 储能是通过特定的装臵或物理介质将不同形式的能量通过不同方式储存起来,以便以后在需要时利用的技术。储能主要是指电能的储存。储能又是石油油藏中的一个名词,代表储层储存油气的能力。储能本身不是新兴的技术,但从产业角度来说却是刚刚出现,正处在起步阶段。 广义的电力储能技术是指为实现电力与热能、化学能、机械能等能量之间的单向或双向存储设备,所有能量的存储都可以称为储能。传统意义的电力储能可定义为实现电力存储和双向转换的技术,包括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超导磁储能、电池储能等,利用这些储能技术,电能以机械能、电磁场、化学能等形式存储下来,并适时反馈回电力网络。能源互联网中的电力储能不仅包含实现电能双向转换的设备,还应包含电能与其他能量形式的单向存储与转换设备。在能源互联网背景下,广义的电力储能技术可定义为实现电力与热能、化学能、机械能等能量之间的单向或双向存储设备。如图1所示,电化学储能、储热、氢储能、电动汽车等储能技术围绕电力供应,实现了电网、交通网、天然气管网、供热供冷网的“互联”。其中,电化学储能和电动汽车实现了电力双向转换,用双框线标出,其余用单框线标出,图中箭头的方向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FCEV表示燃料电池电动汽车,BEV表示电化学电池电动汽车。

图 1:能源互联网中的电力储能技术 除储能设备外,还包含了热电联供机组、燃料电池、热泵、制氢等能源转换设备。储能和能源转换设备共同建立了多能源网络的耦合关系。在实际应用中,二者常进行一体化设计,难以区分,因此本文将具有储能能力的电力转换设备也纳入广义电力储能的范畴。图中,通过新能源发电实现风、光、潮汐、地热等主要一次能源向电能的转换。在电网传输和消纳能力的限制下,部分新能源发电将通过制氢、制热等方式进行转换,部分新能源发电以电化学储能等双向电力储能设备存储并适时返回电网。在各电力储能技术的支撑下,新能源发电与热电联供机组、燃料电池、热泵等转换设备协调运行,实现了新能源高效利用目标下,以电能为核心的多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匹配。 2.储能按技术原理分类 按照技术原理划分,储能技术主要分为物理储能(如抽水储能、

相变储能材料和相变储能技术

相变储能材料及其应用 物质从一种状态变到另一种状态叫物质的存在通常认为有三态,(3)(2)液—汽相变;相变。相变的形式有以下四种:(1)固—液相变;固相变。相变过程个伴有能量的吸收或释放,我们就)固-固—汽(4利用相变材料来存可以利用相变过程中有能量的吸收和释放的现象,储能量。比如用冰贮冷,冬天,在寒冷的地区,人们从湖面、河面冻结的厚冰层中获取冰块,贮存于“冰屋”中,利月锯末隔热、冰块可存放到夏季结束。这是冰块就可以起到现在冰箱的效果了。储能想变成材料一般而言,储热相变材料可以这么进行分类结晶水合盐(如 NaSO?10HO)22 4熔融盐 无机物金属(包括合金)其他无机类相变材料(如水) 石蜡 相变材料酯酸类有机物 其他有机 有机类与无机类相变材料的混合混合类

下面我们对相变储能材料进行逐一分析:液相变材料:-、固1.(1)结晶水合盐:结晶水合盐种类繁多,其熔点也从几度到几百度可供选择,其通式可以表达为AB?nHO。结晶水合盐通常是中、低2 温贮能相变材料中重要的一类,其特点是:使用范围广,价格较便宜、导热系数较大(与有机类相变材料相比)、溶解热较大、密度较大、体积贮热密度较大、一般呈中性。但此类相变材料通常存在过冷和析出两大问题。所谓过冷是指当液态物质冷却到“凝固点”时并不结晶,而须冷却到“凝固点”以下一定温度时方开始结晶;而析出现象指在加热过程中,结晶水融化,此时盐溶解在水中形成溶液。结晶水合盐的代表有芒硝、六水氯化钙、六水氯化镁、镁硝石等 (2)石蜡:石蜡主要由直链院烃混合而成,可用通式CHn表2n+2示,短链烷烃熔点较低,但链增长熔点开始增长较快,而后逐渐减慢。随着链的增长,烷烃的熔解热也增大,由于空间的影响,奇数和偶数碳原子的烷烃有所不同,偶数碳原子烷烃的同系物有较高的熔解热,链更长时熔解热趋于相等。在CH以上的奇数烷烃和在CH以上的4472016偶数烷烃在7℃一22℃范围内会产生两次相变: (1)低温的固-固转变,它是链围绕长轴旋转形成的; (2)高温的固-液相变,总潜热接近溶解热,它被看作贮热中可利用的热能。 这样就会使石蜡具有较高的相变潜热。 石蜡作为贮热相变材料的优点是:无过冷及析出现象,性能稳定,无毒,无腐浊性,价格便宜。缺点是导热系数小,密度小,单位体积贮

储能材料

储能材料 Energy storage materials 课程编号:07310180 学分:1 学时:15 (其中:讲课学时:15 实验学时:0 上机学时:0 ) 先修课程:大学物理、物理化学 适用专业: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光电材料与器件) 教材:《储能材料与技术》,樊栓狮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 开课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给无机非金属(光电方向)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储能材料与技术是将各种能量转化为自然条件下比较稳定的存在形式的材料与技术手段,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认识储能材料与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发展趋势,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科学素养。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 1、教学内容 (1)基本概念 (2)能量类型及其来源 (3)储能技术发展历史与应用 2、教学要求 了解能量储存的基本概念、类型及各自的来源,了解储能技术发展的背景及过程。 第二章能量转换与储存基本原理 1、教学内容 (1)能量守恒与转换定律 (2)能量储存方法 (3)储能技术评价指标 2、教学要求 掌握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了解各种类型能量的储存方法,了解储能技术的评价指标及其物理意义。 第三章电能储存技术及应用

1、教学内容 (1)电力峰谷负荷及其调节 (2)抽水蓄能技术 (3)压缩空气储电技术 (4)蓄电池 (5)电容器储能技术 (6)超导储电能技术 2、教学要求 了解电力峰谷负荷条件的背景及方法,掌握抽水蓄电站的工作原理、组成部分及其应用,了解压缩空气储电技术的原理与系统构成,了解蓄电池的工作原理与分类,了解电容器储能技术的原理及主要应用,了解超导储电能技术的原理和分类。 第四章热能储存技术及应用 1、教学内容 (1)热能储存基本原理 (2)热能存储方式及材料 (3)工业余热储存 (4)蓄冷空调技术 (5)蓄热与建筑节能 2、教学要求 掌握传热学原理、牛顿冷却定律,了解热能储存的主要方式及相关材料,了解工业余热的分类及储存技术,了解水蓄冷空调和冰蓄冷空调的原理、特点及装置,了解相变蓄热建筑材料的制备及构件。 第五章太阳能存储技术 1、教学内容 (1)太阳能资源 (2)太阳能的特点及利用方式 (3)太阳能热储存 (4)太阳能电池 (5)太阳能光解制氢 2、教学要求 了解太阳能资源的概况,掌握太阳能的特点及主要利用方式,掌握太阳能热储存的原理及应用,掌握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及应用,了解太阳能光解制氢的原理。 第六章燃料电池与氢能利用 1、教学内容

储能电池工作原理

储能电池培训资料 (仅供参考) 江苏富威能源有限公司 二○一三年三

一、储能用胶体电池构造及工作原理 1、该电池由正负极板,玻璃纤维(AGM )隔膜,胶体电解液,电池壳和盖,导线(端子),安全阀等组成。 1.1 电池壳和盖是由ABS 材料制成,具有阻燃、抗震等特性。 1.2 胶体电解液是由稀硫酸、二氧化硅凝胶以及特殊添加剂组成。 1.3 安全阀是由硅橡胶制成,具有耐酸等特性,不同气压下实现开闭功能。 1.4 AGM 隔膜是由玻璃纤维制成,具有良好的吸酸性(酸液存贮器),以及阻止正负极板导通的功能。 1.5 正负极板是以极栅为骨架,铅膏为填料(以铅粉为主要原料,加入稀硫酸与水以及添加剂)在高温高湿的情况下制作而成。 1.6 导线(端子)是由标准PVC 铜芯软线或铜端子组成,根据用户需求、项目工程工况以及电池负载的需要进行选择。 2. 工作原理 2.1 电池总反应:pb So H Pbo O H PbSO +++42224222 2.2 充电时将电能转变成化学能贮存起来,放电时将化学能转变成电能释放出来。放电时正负极极活性物质变成硫酸铅(PbSO 4),使电池内硫酸(H 2SO 4)含量减少;充电时正负极极又分别转化成二氧化铅(PbO 2)和海绵状含层铅(pb ),释放出硫酸(H 2SO 4)使电池内硫酸含量增加。 2.3 电池密封原理 电池在充电过程中和充电后期会出现水被电解的现象,通常情况下,正极70%充电态析出氧气,负极90%充电态析出氢气。由于电池采用免维护极板,使氢气析出时电位提高,加上反应区域和反应速度的不同,使正板析出氧气先于负极析出氢气。也就是说氧气通过隔膜通道或顶部超前到达负极进行化学反应。负极被氧化成硫酸铅(pbso 4),经过充电又变成海绵状铅。一部分氧气与氢气复合成水。这样控制了电池内水分的消失,有效的保证电池密封反应效率。 充电

相变储能材料在建筑方面的研究与应用

相变储能材料在建筑方面的研究与应用 摘要:随着建筑行业的向前发展,当前人们对于居住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对于居住条件的舒适性、安全性成为居民居住的主要考虑因素。正因如此,智能化、生态化已经成为当前建筑材料发展的趋势。相变储能材料作为传统建筑材料与相变材料复合而成的一中新型材料,由于其具有储能密度大、能够近似恒温下的吸放热而发展迅速。另一方面,相变储能材料的应用可以保持环境舒适,节省采暖制冷所需能源而受到建筑界的欢迎。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相变储能材料进行具体的分析,为后期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建筑材料;相变材料;储能技术 Energy storage materials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phase change in architecture Abstract:With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the current requirement for people to live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high, the comfort of living conditions, security has become a major consideration residents. For this reason, intelligent, ecological building materials has become the current trend of development. Phase change material as traditional building materials and phase change materials in a composite made of a new material, because of its large energy density, can be approximated under constant heat absorption and rapid development. On the other hand, application of energy storage phase change material can be kept comfortable, energy-saving heating and cooling needed and welcomed by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This article from the multiple aspects of the phase change material specific analysis, to lay the foundation for further research later. Key words:construction materials; phase change material;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储能技术种类和特点

储能技术种类和特点 储能技术是通过装置或物理介质将能量储存起来以便以后需要时利用的技术。储能技术按照储存介质进行分类,可以分为机械类储能、电气类储能、电化学类储能、热储能和化学类储能。 一机械类储能 机械类储能的应用形式只要有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和飞轮储能。 1.1 抽水蓄能 (1)基本原理 电网低谷时利用过剩电力将作为液态能量媒体的水从低标高的水库抽到高标高的水库,电网峰荷时高标高水库中的水回流到下水库推动水轮机发电机发电。

(2)特点 ?属于大规模、集中式能量储存,技术相当成熟,可用于电网的能量管理和调峰; ?效率一般约为 65%~75% ,最高可达80%~85%; ?负荷响应速度快(10%负荷变化需10秒钟),从全停到满载发电约5分钟,从全停到满载抽水约1分钟; ?具有日调节能力,适合于配合核电站、大规模风力发电、超大规模太阳能光伏发电。 (3)缺点 ?需要上池和下池; ?厂址的选择依赖地理条件,有一定的难度和局限性; ?与负荷中心有一定距离,需长距离输电。 (4)应用 目前,抽水蓄能机组在一个国家总装机容量中所占比重的世界平均水平为3%左右。截至2012年底,全世界储能装置总容量为128GW,其中抽水蓄能为127GW,占99%。截至2012年年底,我国共有抽水蓄能电站34座,其中,投运26座,投运容量2064.5万千瓦约占全国总装机容量11.4亿千瓦的1.8% 。(另在建8座,在建容量894万千瓦)

1.2 飞轮储能 (1)基本原理 在一个飞轮储能系统中,电能用于将一个放在真空外壳内的转子即一个大质量的由固体材料制成的圆柱体加速(达几万转/分钟),从而将电能以动能形式储存起来(利用大转轮所储存的惯性能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