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鸭技术与鸭病的防治
鸭黄病毒病的流行病学及鸭黄病毒病的防治措施 - 养鸭技术

鸭黄病毒病的流行病学及鸭黄病毒病的防治措施-养鸭技术鸭黄病毒病又被称作鸭产蛋下降综合征,是一种病毒性传染疾病,该病毒为鸭坦布苏病毒,患病鸭表现为产蛋量降低、初期头颈摇摆、后期瘫痪等症状,如果不能及时控制,短时间内就会在鸭群内扩散蔓延,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鸭黄病毒病的流行病学及鸭黄病毒病的防治措施。
1、病原特征鸭黄病毒病的病原体是黄病毒,该病毒能够在动物细胞中潜伏10~15 h,并在宿主细胞内进行增殖。
黄病毒在55℃以上的环境下能够迅速灭活。
在自然环境下,鸭黄病毒病主要借助于蚊、蜱等节肢动物传播。
种蛋鸭和商品鸭的病程在2周左右,雏鸭在1周左右。
2、流行病学流行范围广。
鸭黄病毒病在我国多地均有流行,其中山东、福建、江西、辽宁、河南等地均出现过大规模的鸭黄病毒病,部分地区蛋鸭减蛋幅度达到90%左右,给养殖户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传播速度快。
由于鸭黄病毒病的临床表现类似与鸭流感,且初期症状表现不明显,因此养殖人员很难及时发现。
通常情况下养殖区内一旦出现病鸭,短时间内就会在鸭舍内迅速传染,在2~3天内可以感染整个养殖区,如果养殖密度过大,则传播速度更快。
发病率极高。
如果鸭舍内暴发鸭黄病毒病,而养殖人员又不能第一时间采取防控措施,那么鸭群将会100%的感染该病。
染病后的蛋鸭产蛋率急剧下降,大多数蛋鸭产蛋率不到健康状态下的10%。
虽然鸭黄病毒病的发病率高,但是死亡率相对较低,如果能够及时采取治疗措施,病鸭死亡率可以控制在15%~20%。
3、临床症状在鸭群染病初期,患病鸭群的进食量急剧减少,约为健康状态下的1/5,发病高峰期出现废食现象,且伴随有轻微的呼吸不畅现象,持续时间约3天。
发病3天后,病鸭体温升高,产蛋率减少,并在发病1周后,产蛋率降低至10%左右[1]。
这一过程中伴随有腹泻、脱水症状,粪便呈现绿色水样,病情严重的蛋鸭双腿不能直立。
驱赶时病鸭行走困难,数日后因不进水、食,呼吸困难而死,死亡后角弓反张。
肉鸭饲养管理及疾病防治要点

肉鸭饲养管理及疾病防治要点作者:申黎然来源:《家禽科学》2020年第10期中图分类号:S858.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1085(2020)10-0047-02现阶段,猪肉价位的浮动,引起肉鸭需求量的增长,提升了肉鸭养殖者的养殖积极性,肉鸭养殖数量不断扩大。
为此,肉鸭养殖户应分别从饲养管理与疫情防控两个视角综合开展工作,为肉鸭创建健康的生长环境,提高肉鸭产品质量,增加经济收入。
1 肉鸭饲养管理1.1 基础喂养在肉鸭饲养管理工作体系中,雏鸭孵育与喂养较为关键,喂养效果好坏直接影响养殖质量。
针对这种情况,应选择体质健康、行动灵敏、体态匀称的肉鸭;重视雏鸭养殖的第一日,采取电解质温水的喂养措施,保障雏鸭身体机能的平衡性。
同时,供应粉末状饲料,保障雏鸭能够进食。
饲料喂养,切忌雏鸭饱腹太强,以七、八分即可。
在雏鸭一周内的饲养管理工作中,应在饲料中少量添加中草药、维生素等物质,增强雏鸭免疫力,有效提升雏鸭养殖品质。
1.2 环境管理1.2.1 温湿度及通风刚出生1~2 d的雏鸭,其生长环境温度应保持在33 ℃,后续每2 d降低1 ℃,直至调整至20 ℃。
雏鸭养殖舍内应保持干燥,降低环境湿度,表层垫料可每日更换,将湿度维持在60%左右。
由于雏鸭代谢速度快,每日产出的排泄物较多,应加强清洁工作实施力度,加强通风换气,有效排出雏鸭养殖舍内的有害气体。
通风操作时间设定在中午,此时间段温度较高,以较小通风量不会对雏鸭健康状态产生影响。
1.2.2 密度保障饲养密度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饲养密度随雏鸭生长逐渐递减,保障其有适当的活动空间,保持雏鸭养殖舍的空气清新,减少雏鸭染病的可能性。
如若密度较大,将会引起有毒有害的气体处于沉积状态,难以有效排出,长时间将危及雏鸭健康。
饲养密度可设为:①10日龄之内,每平方米应养殖40只雏鸭;②雏鸭出栏前22 d,应每平方米养殖6只雏鸭。
1.2.3 光照光照控制在环境管理工作中占据较为关键的位置,具体控制措施为:①雏鸭在14日龄范围内,应在雏鸭养殖舍每隔24 m2位置,设置一个灯泡,光照强度为100 W;②雏鸭在15~18日龄范围内时,应在雏鸭养殖舍每隔24 m2位置,设置一个灯泡,光照强度为40 W;③雏鸭在29日直至出栏日期,应在雏鸭养殖舍每隔24 m2位置,设置一个灯泡,光照强度为25 W;④雏鸭在出生一周龄,应采取全天光照措施;⑤雏鸭在出生的第二周,应每日给予光照17 h;⑥雏鸭在出生的第三周,应每日给予光照15 h;⑦雏鸭在出生的第四周内,应每日给予光照12 h。
养鸭应注意慎防四种病发生

养鸭应注意慎防四种病发生一、鸭霍乱该病也称禽出败,常发生在中鸭期。
其典型病状是:病鸭食欲减少或不食,多口渴,精神呆顿,不愿下水,经常独自蹲在一个地方打瞌睡,尾巴与两翅下垂,头偏颈弯,口和鼻常有粘液流出,呼吸困难,常张口呼吸,并且常摇头,下痢,排出绿色或白色带血的粪便,有时两脚瘫痪,不能行走。
防治方法:①对50日龄以上的鸭进行注射禽霍乱菌苗,每只鸭肌肉注射2毫升,一般能免疫5~6个月。
②当鸭病发时,即给每只鸭肌肉注射青霉素100毫升,连用2天,每天早、晚各注射一次。
③用磺胺噻唑、磺胺二甲嘧啶按0?4%~0?5%的比例拌入饲料中连续喂4~6天,或口服0?2~0?5克(按每千克体重算),连续喂4~5次即可。
④给每只鸭口服土霉素0?2~0?3克,或按0?05%~0?1%的比例混合饲料连续喂6~8天。
二、鸭病毒性肝炎该病是雏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具有病程短,传染快,死亡率高的特点。
其典型症状是:病鸭在发病初期精神呆顿,行动迟缓,食欲废绝,身体衰弱,常离群,眼半闭呈昏迷状态6~7小时后,病鸭双脚即呈痉挛性状,头向后仰,翅膀下垂,呼吸困难,最后双腿直伸而死亡。
防治方法:①给1日龄雏鸭接种弱毒疫苗,在肌肉或鼻腔接种,4天后即产生免疫。
②给刚出壳的雏鸭肌肉注射血清,每只肌注康复鸭血清0?5~1毫升,即可预防。
③给1日龄雏鸭皮下注射“鸭肝炎灵”0?5毫升,可防此病发生。
三、鸭瘟该病是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其典型病状是:病鸭在病发初期高烧不退,体温达40摄氏度以上,精神萎顿,羽毛松乱,食欲减少或不食,口干,不愿下水,常流泪,眼脸水肿粘连,鼻孔有粘稠分泌物流出,呼吸困难,声叫嘶哑,排出绿色或白色的稀便,头颈部肿大,故此病又有“大头瘟”之称。
防治方法:①定期用鸭瘟疫苗作预防接种,雏鸭在20日龄注射,即可免疫一个多月,60日龄(成鸭)以上注射可免疫8~9个月,使用时疫苗加生理盐水稀释200倍,每只鸭胸肌注射1毫升。
②在饲料里拌入3%~5%的鸽粪,早、晚各喂一次,连喂6~7次,或每100只鸭用耳环头2千克,地胆头1?5千克,路边青1千克,野芋头0?5千克,香附0?5千克,牛脚木1千克,煎水喂服,日服3次。
养鸭的技术要领及细节

养鸭的技术要领及细节养鸭是一项古老而重要的畜牧业,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鸭子既可以作为肉食品供人们食用,也可以产蛋,甚至其羽毛也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然而,要想养好鸭子并获取丰收,不仅需要掌握一定的技术要领,还要注意一些细节。
一、合理的场地选择养鸭场地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首先要选择光照充足的场地,确保鸭舍的光照时间达到10小时以上。
其次,应选择没有受严重污染的地区,避免鸭子感染病毒或寄生虫。
另外,场地的地势应较高,以防止积水,避免鸭子患上足病。
二、合理的饲料供给饲料是鸭子健康成长的基础,合理的饲料供给非常重要。
鸭子善于吃软食类饲料,可以给予米糠、麦糟、豆粕等,并适量添加一些绿色植物。
此外,要注意控制饲料的摄入量,避免鸭子过度饥饱,以防止肥胖和疾病的发生。
三、合理的养殖密度鸭子的养殖密度直接关系到它们的生活品质和健康情况。
过高的密度会导致鸭只之间争夺食物和活动空间,增加鸭只间的厮打,加重了鸭只的压力。
因此,我们应根据鸭子的品种和生长阶段,适当调整养殖密度,确保鸭子能够自由活动,良好的生活环境对其生长是非常重要的。
四、适宜的饮水方式鸭子喜欢游泳,因此水源的供应至关重要。
为了满足鸭子对水的需求,可以在鸭舍中设置水槽或水池,确保鸭子有足够的水源。
另外,鸭子对水的要求较高,水的清洁度也是保持鸭子健康的关键。
及时更换水源,并保持水质清洁,可以减少疾病的传播。
五、合理的防疫措施疾病对于养鸭业来说是一大威胁,因此要注意防范和及时控制疾病的传播。
合理的防疫措施包括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定期做消毒工作,定期对鸭只进行检查和疫苗接种。
同时,要定期检查鸭只的身体状况,一旦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避免疾病的扩散。
养鸭是一项要求耐心和细心的工作,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技术要领和注意了细节,才能够顺利地进行。
在养鸭过程中,还应当多与养殖专家和其他饲养者交流,互相学习和分享经验,以提升养鸭的技术水平。
相信只要用心经营,合理管理,就能够培养一支强壮和产量丰富的鸭群,为畜牧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鸭病防治方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鸭病防治方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鸭病是指鸭子患上的一系列疾病,其中包括传染病、寄生虫病以及其他非传染性疾病。
这些疾病会给鸭子的生产和发展带来严重的威胁,导致经济损失。
因此,科学、有效的鸭病防治方法至关重要。
作为一种低成本、高生产效率的家禽,鸭子在农村地区广泛饲养,并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食品资源。
然而,由于鸭子的生理特性和饲养环境的限制,鸭病的发生频率较高。
因此,掌握预防和治疗鸭病的方法成为鸭农的重要任务。
在本文中,我们将详细介绍鸭病的常见类型、传播途径以及预防措施。
首先,我们将对鸭病进行分类和梳理,以便更好地理解它们的特点和危害。
其次,我们将重点探讨鸭病的传播途径,包括空气传播、食物和水源传播、虫媒传播等,以便制定针对性的预防策略。
最后,我们将介绍一些常见的鸭病预防措施,例如疫苗接种、合理的饲养管理、定期检疫等,以帮助养殖户尽可能地避免鸭病的发生和传播。
鸭病防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有效的防治措施不仅能够保障鸭农的经济利益,也能够保证人们餐桌上的食品安全。
然而,我们也必须正视鸭病防治的现状。
目前,虽然有一些防治手段和方法,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不足之处。
为了更好地应对鸭病的威胁,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加强科研力量,提高防治技术的水平,并与养殖户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应对鸭病的挑战。
综上所述,本文将通过对鸭病的概述、分类、传播途径和防治方法的介绍,帮助读者全面了解鸭病的危害和防治措施,促进鸭病防治工作的健康发展。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是介绍了本篇长文的整体组织结构和文章各个部分的内容安排。
通过明确文章的结构,可以让读者对整篇文章有清晰的了解,更好地阅读和理解文章内容。
在本篇长文中,文章结构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包括概述、文章结构、目的和总结四个小节。
正文部分包括鸭病的常见类型、鸭病的传播途径和鸭病的预防措施三个小节。
结论部分包括鸭病防治的重要性、鸭病防治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三个小节。
养鸭技术与鸭病的防治

养鸭技术与鸭病的防治鸭子是一种常见的家禽,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深受人们的喜爱。
同时,鸭子的蛋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食品之一。
然而,在养殖鸭子的过程中,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鸭病。
本文将结合实践经验,介绍一些养鸭技术以及鸭病的防治方法。
一、养鸭技术1. 圈舍建设鸭子的圈舍建设是养殖鸭子的第一步,它直接关系到鸭子的生长发育和健康情况。
圈舍应建在通风、阳光充足的地方,离污染源远一些,同时要有良好的排水系统,以保持圈舍的干燥和卫生。
鸭子的圈舍应该有足够的空间,每只鸭子的空间应在0.2-0.3平方米之间。
2. 饲料管理鸭子的饲料管理是养殖的关键之一,不同阶段的鸭子需要不同的饲料。
在鸭子出生后的头两周,应该给予高营养的饲料,如蛋黄、奶粉等,以满足其生长发育所需。
之后,可以逐渐转换成鸭饲料,同时还要注意饲料的质量和新鲜度。
在饲喂过程中,要保持饮水器的清洁和水源的新鲜,以防止饮水污染而引起疾病。
3. 疫病防治鸭子容易感染各种疾病,因此在养殖过程中要注意疫病的预防和控制。
首先要对鸭子进行疫苗接种,预防常见的疾病,如禽流感、鸭霍乱等。
同时,要定期对鸭子进行体检,及时发现疾病症状,防止疾病的扩散。
在鸭病出现时,要及时采取措施,如隔离患病鸭子、消毒圈舍等,以控制疫情的发展。
二、鸭病的防治1. 鸭霍乱鸭霍乱是一种由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症状包括发热、食欲不振、腹泻等。
预防鸭霍乱的方法是定期接种疫苗,同时保持圈舍的清洁和卫生,避免饮水污染。
一旦发现鸭子患有鸭霍乱,要立即隔离患病鸭子,并进行消毒处理。
2. 禽流感禽流感是一种由禽流感病毒引起的高度传染性疾病,症状包括发热、呼吸困难、咳嗽等。
预防禽流感的方法是定期接种疫苗,同时保持圈舍的清洁和卫生,避免饮水污染。
一旦发现鸭子患有禽流感,要立即隔离患病鸭子,并进行消毒处理。
3. 鸭瘟病鸭瘟病是一种由鸭瘟病毒引起的高度传染性疾病,症状包括发热、呼吸困难、眼部肿胀等。
养鸭的技术和方法

养鸭的技术和方法养鸭是农业中一项常见的养殖业务,其实现了养殖者的经济收入和市场需求的匹配。
养鸭的技术和方法对于生产者来说非常重要,关系到养殖效益和产出质量。
下面将详细介绍养鸭的技术和方法。
一、选种与繁殖1.选种:选择健康、品质优良、产蛋能力强的种鸭,以确保鸭只的质量和数量。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肉用鸭种类有北京鸭、高白鸭等。
在选种过程中,要注意基因库的建立和保持,以避免同源的问题。
2.配种:选择规模化饲养场同时进行种鸭的合理、科学配种,确保种鸭间的遗传多样性,提高下一代的生长速度和产蛋能力。
3.孵化:选择安全可靠的孵化器具,将选种好的种鸭蛋进行孵化,孵化温度一般控制在37-38摄氏度,湿度保持在70%-80%。
4.幼鸭的管理:孵化后的鸭苗需要密切关注和管理,确保温度、湿度、营养等方面的需求。
饲养环境要保持清洁、干燥,为其提供新鲜的水和合理的饲料。
二、饲养管理1.圈舍建筑:根据养殖规模和环境条件选择合适的圈舍建筑,确保鸭只的生长和生活环境。
圈舍要保持通风良好、避免过度拥挤,提供合适的温度和湿度。
2.饲料与饮水:种鸭和肉鸭的饲料需求有所不同,在饲料配方上要区分对待。
饲料要新鲜、干燥,有合理的营养配比。
水源需保持清洁和充足,每只肉鸭每天需要喝水量约为100-150毫升。
3.疫病防治:鸭只容易受到一些疫病的影响,养殖者需要定期给鸭只进行疫苗注射,预防常见的疫病如禽流感、新城疫等。
饮水中添加适量的消毒剂,保持水源的卫生。
4.疾病防控:养殖场要保持清洁,定期进行卫生消毒,减少疾病传播的风险。
发现鸭只有异常行为或出现症状时,要及时隔离和进行治疗,寻求兽医的帮助。
三、生长与饲养管理1.生长速度:养殖者要关注鸭只的生长速度和体重增长情况,根据不同的生长阶段进行合理的饲喂和管理。
提供合理的饲料和营养,保持鸭只的正常生长。
2.进食量:观察鸭只的进食量和水量,根据需要及时调整饲料的供给量。
确保鸭只的饮食需求得到满足,但又不能过度饲养,避免浪费。
几种常见鸭病的防治方法 - 养鸭技术

几种常见鸭病的防治方法-养鸭技术肝炎病毒性肝炎是一种雏鸭急性传染病,病原体为一种肠病毒,死亡率高达90%,主要危害4~10日龄雏鸭。
感染后潜伏期1~4天,突然发病,迅速传播。
病鸭精神萎顿,眼半闭、嗜睡状,并见神经症状,运动失调,身体倒向一侧,或背着地、转圈,双脚痉挛性运动,头向后仰,呈角弓反张姿势。
上述症状出现几分钟至几小时内死亡。
剖检肝脏肿大、质脆,被膜下有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或出血斑。
胆囊肿大,充满胆汁。
肾、脾有时肿大。
防治利用高免血清和康复鸭血清肌肉注射0.5毫升进行预防,也可用免疫过母鸭产的蛋,制成免疫蛋黄,给病鸭每只注射1~1.5毫升。
雏鸭增喂适量各种维生素及矿物质,以增强体质。
不同日龄雏鸭严格实行隔离分开饲养。
霍乱药物治疗磺胺类药物和抗生素对鸭霍乱均有良好的防治和治疗效果,常可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但往往停药后又开始发病死亡。
因此,治疗时必须保证足够药量和坚持疗程,即停止发病死亡后,不要立即停药。
磺胺类药物可用磺胺嘧啶、磺胺甲基嘧啶、磺胺二甲嘧啶、磺胺异恶唑,按0.4~0.5%比例混于饲料中,或用其钠盐按0.1~0.2%比例溶于饮水中,连续喂服数日;磺胺二甲氧嘧啶、磺胺喹恶啉,按0.05~0.1%比例混于饲料中喂服。
复方新诺明按0.02%比例混于饲料中喂服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抗生素可用土霉素,每只鸭每天取0.15~0.2克加水稀释后灌服,连用3~5天,可收到良好疗效。
或按0.05~1%比例混于饲料或饮水,连用3~4天,青霉素肌肉注射,每只病鸭注射30000~50000国际单位,每天2~3次。
中暑中暑又叫日射病、热射病或热衰竭,是水禽在夏天炎热季节常发的一种疾病。
特别是近年来,北方地区夏季持续高温,鸭若长时间放牧或休息于烈日暴晒之下,就容易发生中暑;如果舍内通风不好,闷热潮湿,就更容易造成鸭中暑。
中暑鸭主要以神经症状为主,病鸭烦躁不安,呼吸急促,口渴,翅膀张开下垂,昏迷倒地,痉挛、体温升高,粘膜潮红,昏迷;严重者可造成死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养鸭技术与鸭病的防治
一、养鸭前先建鸭棚
1.选址及搭建。
用于规模养鸭的大棚应建在背风向阳、排水良好、交通方便、靠近水源、地势较高且干燥的地方,为有利于充分利用太阳能,其朝向最好沿东西方向。
棚呈拱形,高度应在2米以上,长宽视养殖规模而定。
选用直径25毫米,壁厚1.35毫米焊接管,弯曲成半圆状作支架,每两根为一组,使用直径30毫米、壁厚1.5毫米的套管套牢。
建棚时按规格要求将支架装好后,用木棍或钢管将每根支架上的托架固定紧,再用竹竿和钢丝将支架网牢3~5行,每2~4米设立柱1个。
棚架建成后先在上面铺设草帘,草帘上再覆盖塑料薄膜,塑料膜上再盖70%~80%防晒网。
最好用缆绳顺棚封牢,便于卷起,接受阳光照射和通风。
需要注意的是,大棚两端都要设立活动门。
2.棚架制作及安装。
养殖肉鸭所用棚架以竹或竹片制成,每个长2米、宽0.5米,竹片分平放和扁放两种,可用小圆钢筋穿牢。
制作时要削去棱角,修平节叉,以防伤鸭。
饲养中如能在棚架上铺设塑料垫网以增加弹性,则效果更佳。
棚架离地支起30~40厘米,安装时要求铺设平整、牢固。
3.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棚架饲养肉鸭,冬季向阳面自上午9时至下午4时,可卷起1/3草帘接受阳光照射,使棚内温度保持在18℃~20℃的适宜范围。
早晚则将草帘盖好,达到提高舍温、节省燃料、节约饲料的目的。
阴雪天则用草帘将大棚全部盖严,平常根据棚内温度、湿度及空气污浊度不定期开闭棚顶通风换气。
由于棚内铺设棚架,既保持了适宜的生长温度,又实现了离地饲养,鸭群发病率显著减少。
但需注意的是,大棚搭建中必须做到牢固耐用,养殖中要严密观察温度高低及空气浊度,随时通过开启棚顶等方式进行调节,切忌长时间密闭而闷死肉鸭。
二、选好鸭苗
要选个体大、脐部清洁干燥、活泼有神、胎毛松软有光泽、吃食快而多、叫声洪亮的雏鸭。
三、做好饲养管理
1、饲养
①饲料选择:可用全价颗粒饲料或浓缩料(预混料)与玉米、豆饼、麸皮等按规定比例配合成自配全价料。
要防止蛋白质、能量的失衡;自配全价料要合理适量添加复合维生素、微量元素等,注意钙磷比例(2∶1)的适当,防止配料不合理导致苍毛、走路不稳、拉稀、啄羽等营养代谢病。
笼养肉鸭由于得不到运动,阳光晒不到,还需要补充维生素AD、亚硒酸钠—维生素E、鱼肝油等。
另外,饲料配比、种类的改变,要循序渐进。
②饲喂方法:为提高饲料报酬,一般1周龄内每天昼夜喂料6次,每次喂料时盘内应没有剩料,做到次次喂新鲜料;2周龄后,昼夜喂料5次,以每次喂料前1小时盘内无剩料为宜,以尽量减少饲料的浪费。
③喂料原则:如饲料喂下去只有2~3小时就已吃完,这时应适当增加饲料用量;反之则适当减少饲料用量。
始终保持适当的断料时间,以确
保雏鸭的采食高峰,促进雏鸭的生长。
2、管理
应经常观察鸭群活动情况,及时调节温度、湿度、通风、光照,保证充足清洁的饮水,并按要求饲喂优质饲料,保持鸭舍及环境清洁卫生,同时做到垫料松软、不潮湿、饲料不结块,还应做到防疫工作到位。
对病死鸭要进行深埋等无害化处理,严防疫病传播。
四、鸭常见病防治
1、鸭病毒性肝炎
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雏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特征】鸭病毒性肝炎常发生于4周龄以内小鸭,5~15日龄的雏鸭最容易感染,最早的3日龄雏鸭即可发病,且年龄越小死亡率越高,1周龄内的小鸭死亡率可达95%以上。
【防治】
(1)使用鸭病毒性肝炎弱毒疫苗免疫预防效果好。
种鸭开产前一个月用弱毒疫苗进行第1次免疫,2周后进行第2次免疫,每次肌肉注射1毫升;或者在开产前2~3周,同时用鸭肝炎油乳剂灭活疫苗和弱毒疫苗进行免疫;对无鸭肝炎母源抗体的雏鸭于1日龄皮下注射50倍稀释的弱毒疫苗0.1ml/只。
对有母源抗体的雏鸭于7~10日龄注射50倍稀释的弱毒疫苗0.2ml/只。
(2)对发病鸭应尽早采用抗鸭肝炎血清或高免卵黄抗体治疗,按每只雏鸭1毫升进行皮下或肌肉注射,同时适当配合抗菌药物治疗,防止继
发感染。
2、鸭大肠杆菌病
【症状】患病雏鸭主要临诊症状及病理变化为精神沉郁,食欲下降甚至废食,拉黄白色稀粪,大肠杆菌性败血症的特征性病变是心包炎、肝周炎和气囊炎,心包粘连。
【防治】
(1)鸭大肠杆菌血清型多,使用当地分离菌株制备的灭活菌苗免疫预
防。
(2)大肠杆菌容易产生耐药性,通过药敏试验筛选有效药物进行治
疗。
3、禽霍乱
禽霍乱目前主要是散发流行,但有时出现地方性流行。
鸭出败多发生于日龄较大的鸭。
【特征】发病急、死亡快。
【防治】
(1)加强饲养管理,减少应激,避免饲喂发霉饲料。
(2)禽霍乱的病原有多个血清型,使用当地分离菌株制备的菌苗免疫
预防。
4、鸭瘟
鸭瘟是由鸭瘟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并多发于20日龄之后的鸭。
【症状】病鸭体温升高、呼吸困难、流泪、拉绿色稀粪、病鸭头和颈部肿胀,故有“大头瘟”之称。
【防治】
(1)注射鸭瘟疫苗是防治鸭瘟唯一最有效的措施。
7~10日龄的雏鸭应进行首免,肌肉注射0.5毫升;25~30日龄进行二免,肌肉注射1毫升,免疫期可达6个月;蛋鸭和种鸭在产蛋前进行第3次免疫,肌肉注射1毫升,免疫期可达一年。
(2)目前对鸭瘟尚无特效治疗药物,一旦鸭群发生该病,应立即采用
5~10倍量鸭瘟疫苗紧急接种,注射疫苗5天内疫情基本可得到控制。
患病早期使用抗鸭瘟血清治疗,有一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