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阴阳学说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3-阴阳学说ppt课件

中医基础3-阴阳学说ppt课件

学习交流PPT
27
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的消长变化,反映了事物 之间对立制约和互根互用关系的协调平衡,在自然界 可表现气候的正常变化,在人体则表现为生命过程的 协调有序。若阴阳的消长变化超越了一定的限度,在 自然界表现为异常的气候变化,在人体则表示疾病的 发生。
“阳胜则阴病”、“阴盛则阳病”以及“阳虚阴 盛”、“阴虚阳亢”,皆属阴阳对立制约关系失常而 出现的超过正常限度的此长彼消或此消彼长;
水火为阴阳属性的标志,故有“水火者,阴阳之征 兆”之说。
阴和阳的相对属性引入医学领域,称为本体阴阳 将人体中具有外向、弥散、推动、温煦、兴奋、升举 等特性的事物及现象统属于阳,而将具有内守、凝聚、 宁静、凉润、抑制、沉降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统属于 阴。
学习交流PPT
10
5、阴阳与矛盾
• 共同点:均为哲学概念;均表述对立统一涵义。
2、阴阳的对立制约 3、阴阳的互根互用 4、阴阳的消长平衡 5、阴阳的相互转化
学习交流PPT
12
1.阴阳交感
• 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 亦即相互发生作用。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 化的根源。
• 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阴阳二气相互作用,交 感合和,产生云雨、雾露、雷电,滋生宇宙万物,并推 动
17
阴阳互藏,是指相 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 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 另一方,即阴中有阳, 阳中有阴。
宇宙中的任何事 物都含有阴与阳两种 属性不同的成分,属 阳的事物含有阴性成 分,属阴的事物也寓 有属阳的成分。
学习交流PPT
18
• 阴阳互藏是阴阳双方交感的动力根源
学习交流PPT
19
• 阴阳互藏又是构筑阴阳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为 用关系的基础和纽带

传统中医的基本理论

传统中医的基本理论

传统中医的基本理论传统中医是中国古代的一门医学体系,其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脏腑理论和经络学说。

这些理论为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也是传统中医独特的财富。

本文将介绍传统中医的基本理论,并探讨其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前景。

一、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之一,它描述了自然界和人体内部的相互关系。

阴阳是一对相对的概念,阴性的特点是寒凉、静止、内收,阳性的特点是热燥、活动、外放。

在中医理论中,阴阳的平衡和协调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关键。

如果阴阳失调,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因此,中医治疗常常把调整阴阳平衡作为重要手段。

二、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描述了自然和人体活动的五种基本要素:金、木、水、火、土。

这五个元素之间存在着相互的相克和相生关系,相克表明一种元素能够制约另一种元素的活动,相生则表示一种元素能够促进另一种元素的生成。

通过运用五行学说,中医师可以判断病人体内五行的失衡情况,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三、脏腑理论脏腑理论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人体的器官分为五脏和六腑。

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六腑则包括胃、大肠、小肠、膀胱、胆、三焦。

中医认为,脏腑是人体生理功能的中心,也是疾病产生的重要部位。

通过观察脏腑的功能状态,中医师可以判断病人的病情,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四、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它描述了人体内部的经络系统。

经络是一种类似于血管和神经的通道,主要用于传递气血和营养物质。

中医师通过观察经络的状态,可以判断病人体内气血的流动情况,并确定治疗的重点。

以针灸为代表的中医疗法,就是通过刺激经络来调整气血的流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传统中医的基本理论在现代医学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虽然现代医学更加注重病因学和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但传统中医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方法对于某些疾病的治疗仍然具有独特的优势。

例如,在慢性病治疗中,传统中医更注重调整身体的整体平衡,而不仅仅是治疗疾病的表面症状。

中医的五大理论基础

中医的五大理论基础

中医的五大理论基础中医学作为我国传统的医学体系,拥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其中包括了五大理论,即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理论、脏腑学说和经络学说。

这些理论构建了中医学的基石,为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原则。

一、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涉及到我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观念,认为所有事物都存在着阴阳两个相对而又统一的方面。

阴阳的平衡与失衡是导致人体健康或疾病的重要原因。

中医通过调节阴阳的平衡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例如通过药物的寒热、滋补与泻疏等特性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

二、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另一个重要理论,它将自然界的事物分为五个相互关联的元素,即木、火、土、金、水。

中医认为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也可以用五行来解释,通过分析五行间的相生、相克关系,可以确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

中医治疗常常运用五行学说的原则,例如选择适合患者体质和疾病特征的草药,以达到平衡五行,调理人体的效果。

三、气血理论气血理论是中医独特的生理学观念,它认为人体内存在着气和血两种基本物质,它们在人体的营养和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

气血的运行和质量对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中医治疗疾病时经常注重调节气血的平衡。

例如,根据中医的气血理论,中医师可以通过针灸、推拿等手段刺激人体经络,调节气血的运行,从而恢复人体的健康。

四、脏腑学说脏腑学说是中医对人体内脏器官的一种分类和理解方式。

中医将脏腑视为人体内部重要的生理器官,每个脏腑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相互联系。

通过观察脏腑的功能以及脏腑间的相互作用,中医可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和疾病的发展情况。

中医治疗疾病时常常根据脏腑学说来选用相应的草药和疗法,以调节脏腑的功能,恢复人体的平衡。

五、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中医学中关于人体经络系统的理论,它认为人体体表和体内存在着一套复杂的络脉系统,贯穿全身,并连接脏腑和组织器官。

经络的通畅与否对人体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医治疗常通过针灸、推拿等手段来调理经络,以促进气血的流通,恢复组织器官的功能。

中医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中医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中医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之一,它对于理解和分析人体生理、病理以及药物治疗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中医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1.阴阳:阴阳是自然界最基本的二元对立概念,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在中医理论中,阴
阳被用来描述事物的属性和变化的规律。

阴性代表寒凉、静止、内敛的特点,而阳性则代表热燥、活动、外放的特点。

2.相互关系:阴阳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生长、相互转化。

阴阳必须同时存在,
并且平衡协调才能维持人体的健康状态。

阴阳失衡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3.阴阳平衡:阴阳平衡是中医保持人体健康的重要原则。

当身体的阴阳平衡受到干扰时,
会出现各种不适或疾病。

中医的治疗目标就是通过调节阴阳平衡来恢复健康。

4.阴阳相生:阴阳相生是指阴阳之间存在产生和滋养的关系。

在人体内部,阴阳互相补充、
调节和控制,以维持身体的正常功能。

5.阴阳相背:阴阳相背是指阴阳相对而存在,互为对立。

例如,夜晚为阴,白天为阳;冬
季为阴,夏季为阳。

阴阳相背的变化和对立推动着事物的运行和发展。

中医阴阳学说认为,人体的健康与阴阳的平衡息息相关。

通过观察和分析阴阳属性的变化,中医师可以判断病情及其进展,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来恢复阴阳的平衡,从而促进身体的自愈能力。

中医知识:中医阴阳学说

中医知识:中医阴阳学说

中医知识:中医阴阳学说阴阳学说产生于中国远古时代,是一种关于宁宙起源及万物运动变化的最高法则的理论,认为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下孳生、发展和不断运动变化着的,古代哲学家和医学家们用阴阳学说来解释整个宁宙和生命的一切现象和本质,并把阴阳对立和消长运动变化的规律称之为"天地之道";。

古代中国人认为,宇宙的原初状态是"气";,由"气";的运动变化而产生了相反的两极,即"阴";和"阳";.这一过程叫做"一分为二";。

宁宙间万事万物都由气的运动变化而生成,所以一切事物都可以分为阴和阳两个方面,如天地、昼夜、水火、上下、寒热、男女等。

阴阳的含义阴阳的最初含义是比较直观、具体的,主要指阳光的向背。

即事物向阳的一面属阳,背阴的一而属阴,这就是"阴阳";二字的来历。

后来,人们把与阴阳相关的具体事物抽象化,归纳出一系列能够表明其阴阳归属的事物属性,从而使"阴阳";特定的指代概念上升为能够普遍运用的理论,这样,阴阳的含义就变得更加宽广了。

由于阴阳所表达的事物属性是很抽象的,所以古人为了清晰明了地表达阴阳的概念,就借具体事物——水火来比喻。

由于水火性质相反,并且集中地体现了阴阳的一些特征,所以《黄帝内经》称水火为"阴阳之征兆";。

"征兆";,就是象征的意思。

相对于"火";温热、明亮、运动、向上的特性而言。

‘水";的特性则是寒凉、晦暗、静止、向下,等等,所以《内经》规定"水为阴";,"火为阳";。

阴阳含义的演变事物阴阳属性的划分由于有了水火的象征性比喻,因而就有了划分事物阴阳属性的依据。

一般地说,凡是具有温热、明亮、运动、上升、发散等特征的事物和现象都属于阳,凡是具有寒凉、晦暗、静止、下降、收敛等特征的事物和现象部属于阴。

中医基础知识阴阳学说

中医基础知识阴阳学说

中医基础知识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在气一元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古代的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属于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范畴,体现出中华民族辩证思维的特殊精神。

其哲理玄奥,反映着宇宙的图式。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宇宙间一切事物不仅其内部存在着阴阳的对立统一,而且其发生、发展和变化都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

在阴阳学说中,阴和阳是对立的两个方面,阳代表积极、主动、力量和独立,阴则代表消极、被动、柔弱和依赖。

阴阳之间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从而维持了事物的动态平衡和协调发展。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中医学认为人体内部存在着阴阳的对立统一,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都与阴阳的关系密切。

例如,人体的五脏属阴,六腑属阳,阴阳的平衡是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条件。

如果阴阳失衡,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此外,阴阳学说还被应用于指导临床治疗。

中医学认为治疗疾病的关键在于调整阴阳的平衡,通过调整阴阳的平衡来恢复人体的健康。

例如,对于阳虚的患者,应采用温阳散寒的方法进行治疗;对于阴虚的患者,应采用滋阴降火的方法进行治疗。

总的来说,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之一,对于理解和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和应用阴阳学说,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生命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促进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

中医学阴阳学说名词解释

中医学阴阳学说名词解释

中医学阴阳学说名词解释
中医学的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之一,它是一种哲学思想
和观念,用来描述和分析人体及自然界的各种现象。

阴阳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两个互相对立但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基本要素
组成,即阴和阳。

阴阳的含义可以从多个角度解释。

首先,阴阳是对立统一的概念。

阴阳相对,互为对立面,但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在中医理
论中,阴阳被认为是自然界和人体内部各种生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
原则。

其次,阴阳是描述事物属性和特征的词语。

在中医理论中,阴
阳被用来描述事物的性质、功能、形态等方面的特征。

阴性的特征
包括凉、静、收敛、内蕴等,而阳性的特征则包括热、动、发散、
外露等。

此外,阴阳还可以解释为相对动态的过程。

在中医理论中,阴
阳是一种相对的状态,不是固定不变的。

事物的阴阳状态可以随着
时间、环境、个体的变化而变化。

阴阳的平衡与失衡是人体健康与
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阴阳学说在中医临床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医生根据患者的
病情、体质、环境等因素,判断其阴阳盛衰的状态,进而采取相应
的治疗措施。

通过调节阴阳的平衡,中医希望恢复人体的健康状态。

总之,中医学的阴阳学说是一种描述和分析事物的哲学观念,
它包含对立统一、属性特征和相对动态等多个层面的解释。

在中医
理论和临床实践中,阴阳学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中医基础理论 阴阳学说 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 阴阳学说 PPT课件

相反:阴阳的属性完全相反,故构成对立的关系。 例: 上与下、天与地、动与静、出与入、升与 降、昼与夜、明与暗、水与火、寒与热等等,皆 为属性相反的矛盾双方 制约:阴阳双方相互抵制、相互压制、相互克制 或相互牵掣。 例: 水与火的相互制约, 寒与热的相互制约; 兴奋与抑制的相互制约, 如同力学中的作用与反作用,电学中的正 电与负电一样。
阴阳消长平衡
阴阳消长,是指阴和阳之间的 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并不是处 于静止的和不变的状态,而是始 终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阴阳消长是阴阳运动变化的基 本形式。 具体表现为二类八种。
由阴阳对立制约关系导致的阴阳 消长变化主要表现为:此消彼长, 此长彼消。
阴消阳长 阳长阴消 阳消阴长 阴长阳消
关联性 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或 者同一统一体中相互关联的 两部分,才能分属阴阳。 前提 属于同一范畴、同一层次。
相对性
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 的、不变的,而是相对的、可变的。 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阴阳的无限可分 阴阳互藏 阴阳属性互相转化
事物、现象阴阳属性的划分
凡是静止的、内守的、下降 的、寒冷的、有形的、晦暗的、 抑制的都属于阴; 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 的、温热的、无形的、明亮的、 兴奋的都属于阳。
正常的阴阳对立制约 如:春夏秋冬的气候变化 异常的阴阳对立制约 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过于亢盛,则过 度制约另一方而致其不足,称为 “制约太过”。 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过于虚弱,无力 抑制另一方而致其相对偏盛,称为 “制约不及”。
统一(动态平衡)
正是由于阴阳的相互制约,才使事物或 现象的阴阳双方之间取得统一,取得相对 的协调平衡——阴平阳秘 动态平衡:平衡的取得是阴阳双
阴阳交感与互藏
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 中相互感应,即不断地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 阴阳交感是万物化生和变化的根本 条件。 阴阳交感是生命活动产生的基本条 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阳表
上左
外 侧
腰 背


六 腑
心 肺
手足 三阳 经
阴内
下右
内 侧
胸 腹


五 脏
肝 脾 肾
手足 三阴 经
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
物质与功能的矛盾运动
阳气(阳)——促进物质的新陈代谢 阴精(阴)——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
升、出(阳) 降、入(阴)
升降相因,相反相成
阴阳交感、对立互根、消长转化。人体正常的生命活 动,就是阴阳保持协调平衡的结果。
阴阳 偏盛
阴 阳 失 调
阴阳 偏衰
阴盛 伤阳
实寒证(阴胜则寒) 兼阳虚(阴胜则阳病)
阳盛 伤阴
实热证(阳胜则热) 兼阴虚(阳胜则阴病)
阴不制阳
阴虚
虚热证(阴虚则热)
不能生阳 阳虚(阴损及阳)
阳虚 阳不制阴 虚寒证(阳虚则寒)
不能生阴
阴虚(阳损及阴)
阳偏胜 阳偏衰
阴偏胜 阴偏衰
用于疾病的诊断


阴阳消长
消长含义: 阴阳双方数量的对比变化。 消,减少;长,增加。
形式: 此长彼消 与制约相关 此消彼长 此长彼亦长 与互用相连 此消彼亦消
相互转化
含义: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 以向其相反方向转化。
内在因素:互根互用是转化的内在根据。 消长是转化得以发生的前提。
条件:事物发展变化的物极阶段,即“物 极必反”。
色泽
鲜明
晦暗
声息
高亢宏亮
低微无力
症状
热、燥、动 寒、润、静
脉象
数、浮、大、 迟、沉、小、
洪、滑
细、
病变部位 表、外、上 里、内、下
其它
……
……
总之,表实热属阳,里虚寒属阴
阴阳 偏盛 实证
调 整 阴 阳
阴阳 偏衰 虚证
阴盛 伤阳
阳盛 伤阴
实寒证 寒者热之(热性方药)
兼阳虚(酌加温阳药)


实热证 热者寒之(寒性方药) 有
阴阳属性相互转化 转化的条件:“物极必反”
阴阳之中复有阴阳
阳中之阳
日中
阳中之阴
平旦
上午 下午 下半夜 上半夜
黄昏
阴中之阳
夜半
阴中之阴
事物的阴阳属性可因比较 对象的改变而改变
坤 艮 坎 巽 震离兑 乾
地 山 水 风 雷火泽 天
八卦
冬,太阴 春,少阳 秋,少阴 夏,太阳
地(阴)
自和与平衡
自合——阴阳双方自动维持和自动恢复其协 调平衡状态的能力和趋势。
平衡——阴阳双方在相互斗争、相互作用中 处于大体均势状态,即阴阳协调相对稳定的 状态。
阴阳运动规律与形式之间的关系
阴阳对立→互为消长→阴阳转化
阴阳互根→皆消皆长
阴阳互藏→交感的内在动力 互根的维系基础 转化的内在依据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天(阳)
四象 两仪
太极
上升 动 热 光明 兴奋 外向

相互对立
下降 静 寒 黑暗 抑制 内守
相互制约
阴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阴阳的互根互用
互相依赖存在 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在内,阳之守也; 阳在外,阴之使也。”
阴阳交感
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 机理为阴阳二气不断升降运动,且达到和谐状态。
阴阳学说
Theory of Yin &Yang
关键性问题
阴阳的概念 阴阳学说的内容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生理、病理、诊断、治疗)
• 阴阳最初的含义
阴 阳
阴阳涵义的演变
阳(向日 引申
光)
温暖的,光明的 (夏、昼、火)
再引申 类火的……无穷
阴(背日 引申
光)
寒冷的、阴暗的 (冬、夜、水)
再引申 类水的……无穷
治疗原则?
天(阳气、阴气)
地(阳气、阴气)
阴阳互藏:
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 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 着另一方,即阴中有 阳,阳中有阴。
宇宙中的任何事物 都含有阴与阳两种属 性不同的成分,属阳 的事物含有阴性成分, 属阴的事物也寓有属 阳的成分。
•阴阳为什么互藏?
•阴阳互藏是交感合和的动力根源
•阴阳互藏是构筑阴阳双方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关系的基础 和纽带 •阴阳互藏是阴阳消长和转化的内在根据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 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 双方属性的概括
一对范畴
体现二元论
相互关联
同一体
对立双方
一对矛盾
属性
不指具体事物,而指性质
事物阴阳属 性的两类特 定的相反趋 向
明亮、温热、活动、兴奋、 向上、向外、扩散、开放等
晦暗、沉静、抑制、向下、 寒凉、向内、凝聚、闭合等
兼阴虚(酌加养阴药)

阴虚 阳虚
虚热证 补阴(阳病治阴,壮水 补
之主,以制阳光。)


虚寒证 补阳(阴病治阳,益火 足
之源,以消阴翳。)
归纳药物性能 以药物之性纠正机体阴阳 之偏
四气 温、热——阳 寒、凉——阴
五味 辛、甘、淡——阳 酸、苦、咸——阴
作用方向 升、浮——阳 沉、降——阴
思考题
1、阴阳的基本概念是什么? 2、事物阴阳分属的依据是什么? 3、阴阳对立的含义是什么? 4、阴阳互根互用的含义是什么? 5、阴阳交感的内在机理是什么? 6、阴阳互藏的含义及意义各是什么? 7、阴阳转化的依据和条件各是什么?消长和转化的关系如何? 8、阴阳自和的含义是什么? 9、怎样用阴阳的运动规律和形式解释疾病的病理变化和相应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