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电图
肌电图课件

结果。
03
肌电图的解读与解析
肌电图的波形解读
正弦波
正弦波是肌电图中最常 见的波形之一,代表肌
肉的正常活动状态。
周期性复合波
周期性复合波是由多个 肌肉纤维电位组成的波 形,具有特定的周期和
。
肌电图参数异常
肌电图参数异常可能是由于肌肉功 能异常、神经传导异常等原因引起 的,表现为肌肉纤维密度、长度等 参数的异常变化。
肌电图诊断价值
肌电图对于诊断神经肌肉疾病、评 估肌肉功能和运动能力等方面具有 重要的价值,可以为临床诊断和治 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04
肌电图的临床意义
神经源性疾病的诊断
神经肌肉疾病的诊断
01
针对神经肌肉疾病的肌电图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和诊断疾病
。
康复医学的评估
02
在康复医学领域,肌电图可用于评估肌肉功能恢复情况,指导
康复训练。
运动医学的监测
03
在运动医学领域,肌电图可用于监测运动员肌肉疲劳程度和损
伤风险。
肌电图在科研领域的发展方向
01
02
03
基础研究
深入研究肌电图信号产生 的机制和影响因素,为技 术改进提供理论支持。
肌电图与诱发电位的关系
诱发电位
通过特定刺激引发的大脑电活动,以评估神经系统功能。
肌电图与诱发电位的关联
肌电图主要关注肌肉电活动,而诱发电位关注大脑电活动,两者在评估神经系 统功能方面具有互补性。
肌电图与超声的关系
超声
利用高频声波显示组织结构的影像,常用于医学诊断。
肌电图的工作原理

肌电图的工作原理
肌电图(Electromyogram,EMG)是一种测量肌肉电活动的方法,可以记录到肌肉收缩时产生的电信号。
其工作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电信号的产生:当肌肉收缩时,肌肉中的神经元会通过神经冲动传递电信号,刺激肌纤维收缩。
这些电信号可以在肌肉表面产生微弱的电流。
2. 电极的放置:将电极放置在测量区域的肌肉表面。
一般情况下,常用的电极包括表面电极和穿刺电极。
表面电极是通过粘贴在皮肤表面,可以捕捉到较浅层的肌电信号。
穿刺电极则需要将电极穿刺进入肌肉内部,可以记录到更深层次的肌电信号。
3. 信号放大和滤波:由于肌电信号非常微弱,需要经过放大器进行放大处理。
同时,由于肌电信号可能受到其他干扰信号的影响,如心电信号和肌肉活动产生的噪音等,需要进行滤波处理,以保留有效的肌电信号。
4. 信号采集和分析:经过放大和滤波处理后,肌电信号可以被采集到计算机或其他设备中。
通过对信号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如幅值、频率和时域等参数的计算,可以得到有关肌肉活动的详细信息。
总之,肌电图通过测量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微弱电信号,并经过放大、滤波和分析等处理步骤,实现了对肌肉活动的监测和分析。
这种技术在医学领域有广泛的应
用,用于诊断神经肌肉疾病、评估肌肉功能和运动控制等。
肌电图

4、颈椎病、胸腰椎病(如腰椎间盘突出症、肿物 压迫等)导致的神经损害。 5、重复电刺激:用于神经肌肉接头疾病。主要见 于重症肌无力、肌无力综合症、婴儿肌无力等疾 病。 6、各种肌肉疾病的诊断:如肌营养不良、多发性 肌炎、周期性瘫痪等 7、对脊髓和大脑的病变亦有辅助诊断价值。
–谢谢!
肌电图的检查适应症:
1、各种原因引起周围神经疾病,出现手足无力、 麻木、疼痛及其它感觉异常,尤其是双侧对称 性出现者。如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格林-巴利 综合症及腕管、肘管综合症等。 2、各种外伤导致的神经损伤,判断神经损伤的 程度,以及是否需要手术治疗。 3、面神经瘫痪的诊断以及判断可能恢复的快慢, 是否会留下后遗症,及时指导治疗。协助诊断 其它脑神经疾病如三叉神经痛等。
肌电图检查仪的图片-EMG
肌电图的发展史 肌电图
肌电图(EMG)目前尚是一种新的诊断技术,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源于欧美,九十年代引进国 内,陆续在北京、上海等大医院开展。肌电图检 查的原理是它将神经肌肉兴奋时发生的生物电变 化引导出,加以放大和记录,根据电位变化的波 形、振幅、传导速度等数据,分析判断神经、肌 肉系统处于何种状态,从而有助于神经系统疾病 和肌肉疾病诊断的检查方法。
肌电图检查的内容
检查的内容包括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 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测定参数包括 MCV、末端潜伏期(DML)、运动神经动作电位波 幅、SCV、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波幅。 我院于2011年底引进ZET-100型数字心脑肌 电图诊断仪,填补了周边医院没有此项设备的空 白,该机型功能强大,性能可靠,目前已经开展 肌电图检查数月来,为临床提供了不少的诊断依 据。
肌电图检查的临床适应症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如皋市新姚医院 陈 娟 2012-2
肌电图

肌电图(EMG)基础附属医院神经科电生理第一部分概况一、概述(一)EMG的概念EMG是研究肌肉静息电位和随意收缩及周围神经受刺激时各种电特性的一门科学。
狭义EMG:指同心圆针极肌电图,既常规肌电图。
广义EMG:1、神经传导速(NCV: MNCV、SNCV)2、重频电刺激(RNA)3、反射(瞬目反射\皮肤交感反SSR)4、单纤维肌电图(FEMG)5、巨肌电图、6、运动单位计数。
7、扫描肌电图(二)国外动态表面肌电图及临床应用优点:无创无痛没有感染的危险。
缺点:是不能记录单个MUAP1、运动肌电图学(1)步态研究(2)人体工程(3)康复研究(4)运动医学2、多导肌电图(1)评价肌肉的传导速度(2)终板区定位,为活检提供依据。
3、疲劳研究(三)EMG在临床上的应用EMG是神经系统检查的延伸。
是组织化学、生物化学及基因技术等检测不能取代的临床手段。
(四)EMG适应症:前角细胞以下包括前角细胞病变二、EMG的检测的临床意义1、常规EMG:反映部分运动单位的大小形态等变化。
鉴别神经源和肌源性损害。
排除神经肌肉接头病运动单位的概念:指由一个前角细胞及其轴突所支配的纤维,是肌肉收缩的最小单位。
MU的大小:N和M的比例是不同的Eg : 眼肌1:3 腓肠肌1:1934它与肌肉的活动精细程度有关2、神经传导速度和F波的测定感觉和运动神经传导的功能诊断和鉴别髓鞘或轴索的损害F波反映近端运动神经功能与EMG结合具有定位诊断价值3、RNS了解神经肌肉接头功能鉴别诊断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的病变是诊断肌无力(MG)、副肿瘤综合征(LES)的特异性手段4、FEMG主要了解神经肌肉接头(NMJ)的传导功能可鉴别神经源或肌源性损害了解运动单位(MUAP)内纤维的分布。
记录范围的直径为此300微米。
了解神经再生情况。
5、各种反射瞬目反射:三叉神经——面神经通道皮肤交感反射(SSR)第二部分常规EMGEMG检查原则、适应症和注意事项1、熟悉解剖知识及详细的神经系统检查2、掌握适应症:前角细胞以下病变3、了解禁忌症:出血倾向疾病,如血友病,血小板〈3000 、乙肝,HIV阳性用一次性针电极。
肌电图诊断课件

1
肌电图-EMG
肌电图诊断
2
肌电图-EMG
基本方法步骤:needle 针电极插入肌肉 insert
观察插针时电活动 insertional activity
肌肉放松时电活动 activity in relaxed muscle
随意收缩时电活动 activity in contracting muscle
minimal/no act.缩短:引出的电位少或无--失 神经较久甚至已纤维化的肌肉
肌电图诊断
11
异常肌电图ຫໍສະໝຸດ 肌肉放松时 电静息消失,出现自发电活动 spontaneous activity 常见异常电位有
纤颤电位 fibrillation potential 正尖波positive sharp wave (PSW) 束颤电位fasciculation potential
肌源性异常myopathy : 静息时少量纤颤 轻用力时,波幅低 最大用力时,过分干扰型
肌电图诊断
18
神经电图诊断
神经传导速度测定 运动神经 MCV 感觉神经 SCV 周围神经病变的早期
鉴别肌源性myopathy或神经源性 neuropathy 脱髓鞘/轴索损伤
肌电图诊断
19
神经电图诊断
反射检查
正尖波 positive sharp wave 一个正相电位,宽度大于10ms,幅度大 于100-200uV。 神经损伤初期纤颤电位增多,后期正尖波 增多。
肌电图诊断
14
异常肌电图
束颤电位fasciculation potential
自发的完整的运动单位电位,肌肉处于 受激状态。形态与正常相似为良性束颤, 形态参数异常即为恶性束颤,表示运动单
肌电图

肌电图检查一、定义:肌电图检查是记录神经肌肉的生物电活动,通过检查,有助于临床医师对神经肌肉疾患的进一步诊断。
检查分为2个步骤:1、测定神经传导,2、肌肉检测。
二、适应症:1、神经源性疾病2、肌源性疾病3、神经肌肉接头疾病4、锥体系及锥体外系疾病,即患者出现四肢乏力麻木、肌肉萎缩、肌肉疼痛、肌无力、外伤后引起的神经损伤、腰椎病、颈椎病等等。
三、检查前注意事项:1、禁忌症:①安装心脏起搏器、金属性心导管者。
②开放性骨折或伤口未愈者,外固定支架者。
③血小板明显减少等出血倾向者。
④生命体征不稳定及无法合作者。
2、检查前一天请沐浴。
检查当天请穿宽松的衣服,勿佩戴饰品,无需空腹。
检查时保持肢体温暖。
3、具体检查时间、地点及要求按检查单条码提示执行,过期请重新预约。
如有疑难病例,会延长检查时间,请排在后面的预约者谅解并稍后。
4、凡是急慢性传染病者(包括乙肝、艾滋病等)必须事先告知检查医师。
5、肌电图检查过程复杂,花费时间长,需做好准备,耐心配合。
6、检查前收费为预收款,实际费用以检查结束为准,多退少补。
7、外伤后需行肌电图时,要符合下列条件:①有骨折者,须先行积极治疗后拆除石膏外固定。
②有伤口者,须缝合拆线后,伤口生长好,无感染倾向。
③有脱位,扭挫伤,但表皮完整无破损者。
以上情况都需要自受伤日起2-3周后方可进行检查。
四、检查过程:1、检查过程中手机请关机。
陪同家属在检查室外等候,减少干扰。
2、肌电图检查中,因电刺激和针会引起病人的不适感或稍有疼痛,特别是针刺肌肉行肌电图检查时,需被检者尽量配合,以便检查正常进行。
五、检查后:检查结束后门诊病人1小时取报告,疑难及特殊病例除外。
住院病人不用等候报告,会发送到病房。
肌电图

多相电位
单纯相、混合相、干扰相
重收缩时肌电图
重收缩时肌电图波形的异常改变是运动单位电 位数量和放电频率的改变。 1、完全无运动单位电位:大力收缩时,不出 现任何运动单位电位,表示运动功能完全丧失。 见于严重的神经肌肉疾患、神经失用及癔症性 瘫痪。 2、运动单位电位数量减少:表现为单纯相或 少量运动单位电位出现。 3、病理干扰相:见于肌病患者。严重受累肌 肉。可无病理干扰相。
异常插入电位
(1)插入电位延长是肌肉去神经支配后肌膜 兴奋行异常增高的结果。出现强直样电位 与肌强直电位为插入电位延长改变。见于 神经源性疾病,也可见于多发性肌炎、皮 肌炎。 (2) 插入电位减弱消失,见于肌纤维严重萎 缩,被结缔组织或脂肪组织所替代。
强直样电位与肌强直电位
1、强直样电位:针极插入后继发的一系列 高频电位。特点:突然出现,突然消失, 波幅和频率通常没有变化,扬声器上可听 到“咕咕” 样蛙鸣声。 2、肌强直电位:插入电位延长的一种特殊 形式,特点:波幅和频率递增递减,扬声 器上可听到俯冲轰炸机样特殊音响。
神经传导速度检测
3、时程(D):从电位开始到回到基线的 时间,以毫秒表示。反映神经纤维兴奋的 同步性。D延长,提示神经纤维脱髓鞘传导 扩散可能性。 4、传导速度:单位时间内冲动传导的距离 (m/s),综合反映神经传导状态。
神经传导速度检测
1、运动神经传导(MNCV)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s)=近端、远端刺激 点间的距离(mm)/两点间潜伏期差(ms)
2、感觉神经传导(SNCV) 感觉神经传导速度(m/s)=刺激与记录点的 距离(mm)/潜伏期(ms)
肌电图

肌电图测量时可用电极大体有两类:一是皮肤表面电极,它是置于皮肤表面用以记录整块肌肉的电活动,以 此来记录神经传导速度、脊髓的反射、肌肉的不自主运动等;二是同轴单心或双心针电极,它是插入肌腹用以检 测运动单位电位。医学上常用针电极,插入受检的肌肉会引起疼痛,因此在测量食品质地时不可滥用。在相同的 条件下,使用电极面积小者比面积大者记录的电位更大。因此,在食品质地分析时,使用较多的是皮肤表面电极。 它的优点是不引起疼痛,也常在测定神经传导速度时用于记录诱发的EMG反应。表面电极通常为两个小圆盘(直径 约8mm)或长方形(12mm×6mm)的不锈钢、锡或银板构成,安放在被检测EMG的肌肉覆盖皮肤表面,电极间距离视肌 肉大小及检测范围而定。据报道,用表面电极测定咀嚼肌EMG时,若两极问的距离在3.5~40mm,则EMG平均电压 随两极间距离的增大而增高;如两极间距达50ram,平均电压不再增高,反而有下降的趋势。在咀嚼肌EMG测量时 一般两极间距可采用15~20ram。电极应与清洁的皮肤表面良好接触,在皮肤表面可涂以导电膏或生理盐水,皮 肤电阻应小于10k12。接触不良或皮肤电阻太大时会发生干扰。表面电极不能用于引导深部肌肉的电活动,即使 对表浅的小肌肉也不能用它来引导单个运动单位电位和EMG的高频成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6
婴幼儿,5个月起 四肢无力,哭声小。 神经传导速度正常, 肌肉神经源性损害。 有家族史。
前角细胞病变 (SMA)
37
几个需要鉴别的疾病
1. 神经根性病变 高颈段脊椎病
胸锁乳突肌、斜方肌、棘旁肌、舌肌
•
2.Kennedy 病( Kennedy's disease, KD) 又称脊
2.如果波幅正常,末端潜伏期大于正常上限的110%, 如果波幅于低正常下限,末端潜伏期大于正常上限的 120%;
3.明确的暂时性波形离散; 4.F波潜伏时大于正常上限的120%; 轴索型 1.没有以上所述的脱髓鞘证据; 2.波幅低于正常下限的80%。
慢性炎性脱髓鞘型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CIDP)
运动神经传导诊断标准为:
干扰相
单纯相 (神经源性损害)
病理干扰相 (肌源性损害)
几种常见疾病的肌电图表现
1.神经根性病变 2.前角细胞病变 3.格林巴利综合征 4.多灶性运动神经病 5.重症肌无力 6.)
神经传导检测:感觉神经传导正常;(尺神经) 运动传导正常或轻度减慢。波幅可以降低。 H反射或F波改变。
病理学检查都有脱髓鞘伴葱球样改变MMN无炎性浸润而CIDP有 明显的炎性浸润
重症肌无力重复频率电 刺激检测结果。
46
感染史,发烧,腿 痛,双下肢无力,心 肌酶谱轻度升高。
1.感觉、运动神经传 导速度正常。 2 肌电图肌源性损害 多发肌炎肌电图
47
不适合EMG检查的人群
血液病患者 病毒或其他感染因子,通过针极可能造成
电图多正常。
与CIDP及MND鉴别
MMN很少有颅神经障碍及上运动神经元受累,病程进展相对缓慢, 可达数年至数十年偶见自动缓解。肌萎缩与肌无力不成正比,受累运 动功能局限于单个周围神经支配区而非脊髓节段型 ,MND病程呈进 行性加重肌无力按脊髓节段分布,肌无力与肌萎缩程度成正比。
MND颅神经受累多见并可有上运动神经征象,电生理检查MND的 CMAP振幅下降为非局灶性的,肌电图为广泛的失神经改变。
1.传导速度慢于正常低限的75%(2条神经以上) 2.远端潜伏期长于正常高限的130%(2条神经以上) 3.肯定的一过性离散或近端-远端波幅比低于0.7 (1条神经以上) 4.F波潜伏期长于正常高限的130%(1条神经以上)
符合上述4条标准中的3条以上,可诊断有髓鞘脱失。
四肢无力,双下肢重,吞咽困难2周。 有前驱上感史。
肌电图检测: 沿损害神经根分布的肌肉呈 神经源性损害。
32
腰痛伴双下肢无力3 年,无明显肌肉萎缩。 肌电图异常按神经根 分布。 腰骶神经根性病变
33
前角细胞病变的肌电图表现(运动神经元病或脊髓灰质炎)
1.神经传导: SCV:感觉神经正常,低运动-正常感觉型 MCV:患者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通常维持正常,仅是波幅极低时才轻度下降,但一般
肌源性损害: 萎缩的肌肉继发肌病,广泛神经源性损害合并肌源性损害, 且肌活检证实了肌源性。
1.病变早期神经传导往往正常,针电极肌电 图非常重要。诊断异常至少3个肢体近远端 肌肉以上。(无症状肢体亦有异常)
2.胸段椎旁肌及延髓肌(鉴别)
3.特征的束颤电位。
四肢无力1年半,左下 肢为重,伴饮水呛咳, 吞咽困难。四肢远端肌 肉萎缩。 广泛神经源性损害 肌电图。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常见异常
神经失用:即传导阻滞,局灶性严重脱髓鞘,不伴轴索 损伤。去除病因后数天到数周可恢复。
脱髓鞘:传导速度减慢、远端潜伏期延长,动作电位波 形离散,继发波幅降低。
轴索损伤:全程动作电位波幅降低,传导速度轻度降低 或正常。
注意除外肌肉萎缩
神经断伤:近远端均不可引出动作电位。
髓延髓肌萎缩症( SBMA ) , 病变主要累及脊髓前
角及延髓运动神经元和脊髓后根感觉神经节, 是一
种晚发的性连锁遗传病. 中年起病, 病程冗长, 进
展缓慢,常在病程十几年时尚保持某种程度的工作
能力和相对完好的生活自理能力;
• 患者几乎均为男性, 症状多自下肢开始, 近端受累 突出,舌肌萎缩常见, 无上运动神经元受累征象;
F波和H反射
怀疑根性或近神经根损害。
H反射
F波
重复频率电刺激(RNS)
用于 检查神经-肌肉接头的功能 神经肌肉传递障碍性疾病可分为三种不同类型:
1.突触后异常;重症肌无力,乙酰胆碱受体减
少所致.以骨骼肌易疲劳为特征
2.突触前异常;肌无力综合症,突触前膜中乙
酰胆碱释放不足,易疲劳和近端肢体力 弱.肉毒中毒 3.既有突触后又有突触前混合性异常。其作用 机制是乙酰胆碱受到抑制。最常见的是 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引起的肌无力综合征。 停药12-18小时
早期感觉神经传导可以正常。 10天-2周,针电极显示自发电位;3周以后,
针电极肌电图可显示宽大复合肌肉动作电位。
急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AIDP)
脱髓鞘型 发病两周内病人二条或二条以上,至少符合下列一项:
1.如果波幅高于正常下限的50%,传导速度低于正常下 限的95%;如果波幅低于正常下限的50%,传导速 度低于正常下限的85%;
传导速度不一样,导致每个肌纤维不能在同一时间兴奋,造成时程延长,波 形离散
正中神经MNCV
11
“复合肌肉动作电位 波幅减低”(双侧对
复合肌肉动作电位 (全程)波幅减低
波幅反应的是参与动作电位的肌纤维的数量
1.部分轴索损伤 2.所支配肌肉萎缩
“复合肌肉动作电位 近端波幅下降”
局灶性严重脱髓鞘
传导阻滞 波幅降低50%
19
重复频率电刺激
用于检测神经-肌肉接头功能。 检测神经:面神经、尺神经。 检查方法:分别给予1、3、5、10、20、
50Hz电刺激,判断递减或递增。
两类疾病的肌电图
重症肌无力(突触后膜异常) 重复频率电刺激(释放的乙酰胆碱量子数逐渐减 少,导致最初的终板电位波幅减低),低频递 减(?为主),高频递减(?)或正常。
感觉神经传导测定
常规肌电图检测的感觉神经为粗大的有髓 神经。
直径较小的有髓神经及无髓的C类神经不能 通过常规肌电图检查。(可以通过“感觉 定量”检测,南湖院区)
正常人感觉神经传导随距离延长而出现波 形离散,所以不用感觉神经评价传导阻滞 及轴索损害。
正中神经SNCV
1.远端刺激来记录感觉神经电位,记录点,皮肤感受器,感觉神经末梢。 2.正常范围时,双侧相差50%也有意义
正中神经 中指-腕
15-24 25-34 35-44 45-54 55-64 65-74 75-84
感觉神经传导 速度=距离/时间(只反映快传导有髓纤维)
影响感觉神经传导的因素
局部皮肤不干净或肌肉紧张 肢体水肿、局部皮肤增厚、肥胖 局部温度 身高 近远端比较 年龄,60岁以上,双侧腓浅神经及腓肠神
经可以引不出
运动神经传导测定
潜伏期:神经轴索中快传导纤维到达肌肉的时间 传导速度:计算方法? 波幅、波形、曲线下面积(参与混合神经肌肉动作电位的肌纤维数量) 时程(每个单个肌纤维是否在同一时间被兴奋)脱髓鞘病变时,每个神经干
医源性感染者 心脏起搏器的病人 被检肢体内有金属物体 不能耐受针极检查者
一些语句的理解
1.左胫前肌静止时无自发电位,大力呈单纯 相。(无失神经,募集不好的原因)
2.左胫前肌轻收缩及大力时无运动单位电位。 3.双腓浅神经感觉神经传导感觉动作电位未
引出。(水肿、年龄)
感觉神经传导测定正常值 以上正常值为中国医大盛京医院神经功能检查室正常值。每个年龄组人数30人。上限为均值+2.5个标准差。下限为均值—2.5个标准差。
浅谈肌电图
2015-4
肌电图检查概述。 肌电图检测方法及一些异常的表现。 几种常见病的肌电图表现。 本科室正常值范围及影响肌电图的因素
概述
肌电图适应症:用于下 运动神经元疾病(定位)
前角细胞病(运动神经元) 神经根病(颈、腰间盘突出) 神经丛病变(臂丛神经) 各种周围神经病(多神经、单神经) 神经-肌肉接头病(重症肌无力) 各种肌肉病(肌营养不良等)
功能科常用组套
“6+3”
6根神经+3块肌肉
“8+5”
8根神经+5块肌肉
“糖尿病”
8根神经
“重复频率电刺激”等
四肢 双上肢 双下肢 ……
四肢+胸锁乳突肌 臂丛神经
糖尿病四肢
报告内容
肌电图检测分为: 1.神经传导检测:电刺激神经诱发的反应 感觉神经传导(速度) 运动神经传导(潜伏期、速度、波幅、波形) F波及H反射,重复频率电刺激 2.肌电图:肌肉在放松与收缩时的电活动 (针电极)插入活动及静息电位 (肌肉)轻收缩时的运动单位电位 (肌肉)大力收缩时的募集电位
正常肌肉轻收缩——时限、波幅
神经源性损害:神经支配比例增大,运动 单位的范围增加
肌源性损害:运动单位中肌纤维损害,运 动单位的范围减小,神经支配的比例减低
宽时限大于20% 高波幅大于100% (神经源性损害)
正常时限 正常波幅
短时限 低波幅 (肌源性损害)
正常时限 正常波幅
常见大力收缩募集电位相
可有乳房女性化和睾丸萎缩等内分泌改变; 可有感
觉减退的症状或体征, 神经传导速度检查除运动神 经传导速度减慢外,可提示感觉受累。
脱髓鞘型GBS典型电生理改变
发病前几天,感觉、运动传导均可正常,最早 F波H反射潜伏期延长或消失(近端脱髓鞘)
运动神经传导远端潜伏期延长,传导速度减慢, 传导阻滞、波形离散。(典型改变在2-3周左 右)
上下肢周围神经损害,感觉、运动均受 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