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电图基础
肌电图

肌电图(EMG)基础附属医院神经科电生理第一部分概况一、概述(一)EMG的概念EMG是研究肌肉静息电位和随意收缩及周围神经受刺激时各种电特性的一门科学。
狭义EMG:指同心圆针极肌电图,既常规肌电图。
广义EMG:1、神经传导速(NCV: MNCV、SNCV)2、重频电刺激(RNA)3、反射(瞬目反射\皮肤交感反SSR)4、单纤维肌电图(FEMG)5、巨肌电图、6、运动单位计数。
7、扫描肌电图(二)国外动态表面肌电图及临床应用优点:无创无痛没有感染的危险。
缺点:是不能记录单个MUAP1、运动肌电图学(1)步态研究(2)人体工程(3)康复研究(4)运动医学2、多导肌电图(1)评价肌肉的传导速度(2)终板区定位,为活检提供依据。
3、疲劳研究(三)EMG在临床上的应用EMG是神经系统检查的延伸。
是组织化学、生物化学及基因技术等检测不能取代的临床手段。
(四)EMG适应症:前角细胞以下包括前角细胞病变二、EMG的检测的临床意义1、常规EMG:反映部分运动单位的大小形态等变化。
鉴别神经源和肌源性损害。
排除神经肌肉接头病运动单位的概念:指由一个前角细胞及其轴突所支配的纤维,是肌肉收缩的最小单位。
MU的大小:N和M的比例是不同的Eg : 眼肌1:3 腓肠肌1:1934它与肌肉的活动精细程度有关2、神经传导速度和F波的测定感觉和运动神经传导的功能诊断和鉴别髓鞘或轴索的损害F波反映近端运动神经功能与EMG结合具有定位诊断价值3、RNS了解神经肌肉接头功能鉴别诊断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的病变是诊断肌无力(MG)、副肿瘤综合征(LES)的特异性手段4、FEMG主要了解神经肌肉接头(NMJ)的传导功能可鉴别神经源或肌源性损害了解运动单位(MUAP)内纤维的分布。
记录范围的直径为此300微米。
了解神经再生情况。
5、各种反射瞬目反射:三叉神经——面神经通道皮肤交感反射(SSR)第二部分常规EMGEMG检查原则、适应症和注意事项1、熟悉解剖知识及详细的神经系统检查2、掌握适应症:前角细胞以下病变3、了解禁忌症:出血倾向疾病,如血友病,血小板〈3000 、乙肝,HIV阳性用一次性针电极。
肌电图基本原理ppt课件

47
原理
在神经干给予电刺激后,经感觉神经的IA类 纤维传入脊髓后角,由α运动神经元轴突传 出,引起相应肌肉产生动作电位 。
48
A. 在低强度刺激下可诱发出H反射而无M波出现加强度,M波幅逐渐增高,而H反射则逐渐消失。49
距离 mm 175 速度 m/s 56
24
异常感觉传导的判断标准
传导速度降低(SNCV)超过正常值的20% SNAP波幅降低:SNAP波幅<正常值低限 意义:
轴索损害:波幅↓ 髓鞘损害:传导速度↓
25
神经损伤病理与神经传导异常
26
神经传导测定的注意点
常规测定的是末端神经
波幅:
增加:见于神经源性损害 减低:见于肌源性损害
63
64
解释
神经源性损害
失神经支配后,相邻神经轴突长入失神经支配 的肌纤维,使该运动单位的肌纤维数目增加。
由于轴突再生需要3周时间才支配相邻肌纤维, 因此神经损害后针肌电图的检查时间为3周后。
肌源性损害
肌纤维损害,使运动单位的肌纤维数目减少。
位减少(单纯相、缺失) 肌源性损害:自发电位、MUAP时限缩短、募集电位
呈病理干扰相
78
首先NCV,然后针EMG NCV“正常”,针EMG不一定正常 NCV“异常”,针EMG也不一定就有问题。
单纯感觉纤维受累 运动传导异常:检测技术、影响因素 损害早期 单纯的脱髓鞘,针EMG是正常的。
H反射与F波的区别
特征
H反射
F波
机制
单突触反射:IA类纤维传入, α运动神经元轴突传出
刺激阈值
波幅与 潜伏期
刺激阈值低,超强刺激可阻断 H反射
肌电图原理

肌电图原理肌电图(EMG)是一种用于记录肌肉电活动的生理学技术。
肌电图原理是基于肌肉收缩时产生的生物电信号,通过电极捕捉和放大这些信号,最终转化为肌电图图形。
肌电图可以反映肌肉的神经控制情况,对于临床诊断和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肌电图的原理基础是肌肉电活动。
当神经冲动到达肌肉纤维时,会引起肌肉纤维的收缩,同时也会产生微弱的生物电信号。
这些生物电信号可以通过肌电图仪器采集到,并转化为肌电图形。
肌电图形可以分为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两种。
静息电位是指肌肉在静息状态下产生的生物电信号,它主要反映了肌肉的基础电活动水平。
而动作电位则是指肌肉在收缩或放松过程中产生的生物电信号,它主要反映了肌肉的神经控制情况和肌肉活动的强度和频率。
肌电图的原理还涉及到肌电图仪器的工作原理。
肌电图仪器通常由电极、放大器和记录仪组成。
电极用于捕捉肌肉产生的生物电信号,放大器用于放大这些信号,记录仪用于将信号转化为肌电图形。
通过这些仪器的协同工作,可以准确地记录肌肉的电活动情况。
肌电图的应用非常广泛,主要包括临床诊断和科学研究两个方面。
在临床诊断中,肌电图可以用于评估肌无力、神经损伤、肌肉病变等疾病的情况,帮助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在科学研究中,肌电图可以用于研究肌肉的生理和病理情况,探索肌肉活动的机制和规律。
总的来说,肌电图原理是基于肌肉电活动的生物电信号,通过肌电图仪器的工作原理,将这些信号转化为肌电图形。
肌电图在临床诊断和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对于了解肌肉的神经控制情况和活动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本文的介绍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肌电图原理,进一步认识肌肉电活动的重要性。
肌电图诊断基础及在神经科疾病中的应用内容详析

参考材料
26
异常肌电图
参考材料
27
针电极插入及肌肉放松时的异常肌电图
➢ 插入电位延长:针极插入、挪动时骤然出现电位排放,针 极挪动停止后电位并不立即消失,但数量、频率逐渐减少 以至消失,挪动针极后又重新出现。 病理意义:插入电位延长常见于神经源性疾病,在周围 神经损伤中最常见,肌炎、肌强直中也可见到
3 临床应用
参考材料
19
五、瞬目反射
1 检测内容
2 结果判断和意义
3 临床应用
(1)三叉神经、面神经通路周围和中枢病变的辅助定位诊断, 特别是脑干外病变的诊断。
(2)判断面神经炎的预后。
(3)眼睑痉挛或面肌痉挛者,潜伏期可以缩短,波幅增高
(4)部分PD患者瞬目反射的波幅可以增高。
参考材料
20
六、H反射 1 测定参数 2 结果判断和意义 反映感觉传入和运动传出通路的病变,有
神经肌肉疾病肌电鉴别
疾患 正常肌 肉
肌病
放松
轻收缩(MUP)
无自发电活动,可 时限电压正常,
有良性束颤、偶见 多相电位<12
纤颤电位
%
可有肌强直电位, 时限缩短电压下
少量纤颤电位
降多相电位增加
重收缩 干扰相
神经传导速度 正常
病理干扰相
正常
周围神 插入电位延长,纤 时限增宽电压增
经病变 颤电位、正相波明 大或下降,多相
及损伤 显增多
电位增加
运动单位电 常减慢或测不 位无或数量 出 减少
脊髓前 角细胞 病变
可有插入电位延长、时限增宽电压增 纤颤电位、正相波 高(常有巨大电 (但不及周围神经 位),多相电位 病变多)常见束颤 增加 电位
神经电生理--肌电图基础知识

第二十页,共231页。
F波检测原理及其意义
F波提供了一种检测(上肢)
周围神经近心端功能状况的手段
刺激点至脊 髓传导时间
=t/2
tF
tM
t
t= tF-tM
sM
F
脊 髓 前
刺激强度
角 运
动
小
神
经
元
s
大
R
s
出现率>79%
F波检测原理
第二十一页,共231页。
SR
Rr Ra
面N
Blink反射检测原理
三叉N节 三叉N主核
SCV
节段性
SNAP
第十九页,共231页。
原因
失轴索 部分性失轴索 部分性失轴索 失轴索+脱髓鞘
脱髓鞘 脱髓鞘
H反射检测原理及其意义
刺激点至脊 髓传导时间
=t/2-1/2突触延搁时间
H反射提供了一种检测(下肢) 周围神经近心端功能状况的手段
tH
tM
t
t= tH-tM
sM
H
S
刺
S
激
强
度
增
大
反射弧机理
第九页,共231页。
终板放电
正相电位 正锐波 正尖波
自发电活动(失神经电位)
m
肌 细胞 受损
肌细胞膜 稳定性下降
产生机理、意义、特点
肌细胞外
环境变化
肌细胞膜 完整性破坏
针电极刺入
神经对肌肉的 抑制作用丧失
n 周围神经 轴索
中枢 下运动神经元
第十页,共231页。
肌强直放电:
强直性肌病的特征电位
m 电位发生机理不明
诱发反应的特性:
神经电生理肌电图基础知识

突触传递
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进行信息传递。 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 突触后神经元,从而改变其电活动状 态。
神经电信号传导机制
动作电位
神经元兴奋时,细胞膜电位发生变化,产生动作电位。动作电位 是一种全或无的电信号,沿神经元轴突传导。
离子通道与膜电位
神经元细胞膜上存在多种离子通道,如钠离子通道、钾离子通道等 。这些通道的开放与关闭调节着膜电位的变化。
运动神经元疾病分类
根据病变部位和临床表现,运动神经 元疾病可分为肌萎缩侧索硬化、进行 性脊肌萎缩、原发性侧索硬化和进行 性延髓麻痹等类型。
常见运动神经元疾病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
运动神经元疾病的临床表现包括 肌无力、肌萎缩、锥体束征等, 不同类型的运动神经元疾病具有
不同的临床表现。
神经电生理检查
神经电生理检查是运动神经元疾病 的重要诊断手段,包括肌电图、神 经传导速度、重复神经电刺激等。
肌肉收缩时募集反应减弱或消失,提示神 经支配功能受损。
03
周围神经病变诊断与应用
周围神经病变概述及分类
周围神经病变定义
周围神经病变是指周围神经系统 结构和功能异常,导致神经信号 传导障碍,引发一系列临床症状 。
分类
根据病变部位和性质,周围神经 病变可分为神经根病变、神经丛 病变、神经干病变和末梢神经病 变等。
THANKS
感谢观看
神经递质与突触传递
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的受体,引起突 触后神经元膜电位的变化,从而实现信息的跨突触传递。
02
肌电图检查原理及方法
肌电图检查目的与意义
评估肌肉功能
通过记录肌肉在静息、轻度收 缩和最大收缩状态下的电活动
肌电图基础

意义:诊断后膜病变—MG
20
高频RNS正常值和意义
刺激频率:>10c/s 计算:最后波比第1波上升的
百分比,计算机自动计算
正常值:<30%;
>100%为异常
意义:诊断突触前膜病 Lambert-Eaton综合征等
21
肌源性损害
时限缩短20% 波幅降低
多相波百分比增高
7
干扰相 单纯相 病理干扰相
正常:干扰相或混合相 神经源性损害:单纯相 肌源性损害:病理干扰相
8
三、异常EMG(1)
1. 神经源性损害
自发电位(进行性失神经或病变早期)
MAUP时限增宽、波幅↑和多相波百分比↑
大力收缩单纯相(运动单位丢失)
11
运动单位小结:正常、神经源性损害和肌源性损害
12
第二节 神经传导速度(NCV)
CMAP波幅
一、MCV和SCV测定
1. MCV:波幅称为复合 肌 肉 动 作 电 位
(CMAPs)
13
2. SCV:波幅称为 感觉神经动作电 位(SNAPs)
14
15
3.NCV异常意义
诊断周围神经病 鉴别髓鞘或轴索损害
NCV:髓鞘损害
波幅:轴索损害
了解病变的程度
16
二、F波的测定
F波概念:超强电刺激神经干在M波后的晚成分,是运
动神经回返放电引起的,在足部肌肉记录故称为F波
F波潜伏期主要反映运动神经近端的传导功能,补充 MCV的不足,有助于诊断运动神经近端病变
17
正常F波
正中神经F波的出现率为50% GBS病人早期表现
肌电图检查基础知识

}什么是肌电图?}为什么进行电诊断学检查? }关于检查的仪器设备}神经传导检测方法}周围神经损伤}肌电图学}如何制定电诊断学检查计划}鉴别某些神经和肌肉疾病的一种方法}电诊断学检查代表诊断的生理学部分}在下列情况出现时可以考虑进行电生理学检查 ◦ 患者主诉麻木◦ 患者主诉感觉异常◦ 患者有疼痛◦ 患者出现无力◦ 患者发生跛行◦ 患者出现肌肉萎缩◦ 患者感到疲劳等}电诊断学临床应用◦ 确立正确的诊断◦ 病灶定位◦ 即使已经诊断清楚,还可用于决定治疗方案 ◦ 提供预后的信息}病例一:}患者男性,48岁,手痛,有感觉异常和麻木,并以右 手食指和中指为重,同时有颈项疼痛。
查体未见异常。
}鉴别诊断:腕管综合征(CTS)和颈椎病神经根型}该病例可以选择进行NCV 或EMG 检查}病例二:}患者男性,40岁,右手食指和中指麻痛,曾诊断为CTS ,并行腕管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和物理治疗,症状已经 完全缓解,但是现在症状复发。
对此患者进行NCV和EMG检查,以确定最佳治疗方案(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 )}肌电图仪器照片}用于NCS检查的表面电极有三种◦ 记录电极◦ 参考电极◦ 接地电极}用于EMG 检查的电极◦ 记录电极(针电极)◦ 参考电极◦ 接地电极◦ 注:如果使用同心圆针电极,只需使用一个接地电极放大器}静息跨膜电位◦ 细胞膜内与细胞膜外之间的电位差 ◦ 人类骨骼肌的静息跨膜电位是-90mv}动作电位◦ 外在刺激引起的不断升级的阈下兴奋◦ 钠离子导电性增加引起的超阈兴奋◦ 例如:弱电流刺激神经干–阴极下,负电荷聚集于膜外,使得膜内相对为正性(阴极去极化)–阳极下,负电荷离开膜表面,膜内相对为负性(阳极超极化)当去极化达到10-30mv时,就达到了动作电位发放的临界点,不 受刺激种类和强度影响的动作电位就产生。
}容积传导◦ 细胞内电位通过细胞外体液和周围组织传导 ◦ 近场电位◦ 远场电位一. 神经传导和晚反应检查 神经传导:神经检查可分为三个部分:①运动神经②感觉神经③混合神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2
a
3
周围神经解剖定位
• 周围神经系统:包括从脊髓内感觉,还包括从第III-第XII 对脑神经核发出的脑神经。
a
4
• 脊髓两侧各有31条脊 神经,其中颈段8条, 胸段12条,腰段、骶 短各5条和一条尾神经。
a
5
• 每个脊髓节段,从脊髓前角细胞发 出轴索形成周围神经的运动部分, 即前根。从脊髓后角细胞发出轴索 形成周围神经的感觉部分,即后根。
• 前、后根(后根感觉神经节)
脊神经 前、后支(脊旁肌)
神经丛 干
分支
a
6
上肢肌电图检查常用肌肉、功能、及神经支配
a
7
上肢肌电图检查常用肌肉、功能、及神经支配
a
8
下肢肌电图检查常用肌肉、功能、及神经支配
a
9
下肢肌电图检查常用肌肉、功能、及神经支配
a
10
肌电图基础理论
功能科 税琴琴
a
1
周围神经损伤分类
• (一)、急性神经损伤 • 1、神经失用:由于突发局部神经受压而导致的局部脱髓鞘,产生神
经功能短暂性丧失,但并没有轴索断裂,神经功能障碍常持续几小时 到几周不等,如果去除病因,神经功能可在几天或几周后恢复。 • 2、轴索断裂:轴索失去连续性,周围结缔组织膜的连续性仍保留。 • 3、神经断裂:受伤神经包括周围结缔组织膜在内已经完全切断。 • (二)、慢性神经损伤 • 指慢性神经受压或嵌压性神经病,主要的病理变化是局部神经脱髓鞘 和轴索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