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心脏病再认识_翟恒博
诊断管理稳定型缺血性心脏病、心绞痛和缺血潜在机制和诱因、药物治疗及改变心绞痛缺血方法

诊断管理稳定型缺血性心脏病、心绞痛和缺血潜在机制和诱因、药物治疗及改变心绞痛缺血方法稳定型冠状动脉疾病治疗是基于以下假设:限流性动脉粥样硬化阻塞是大多数患者心绞痛和心肌缺血的直接原因,也是血运重建的重要目标。
然而,血运重建在减少这些患者长期心脏事件方面的作用主要局限于左主干疾病、糖尿病、三支血管病变或射血分数降低的患者。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心绞痛和缺血的非心外膜冠状动脉原因,包括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血管痉挛性疾病和心肌代谢紊乱,较限流性狭窄更普遍。
血运重建适宜稳定型心绞痛治疗症状与1型心肌梗死相反,血运重建尚未被证明能减少大多数稳定CAD患者的心脏事件。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影响心外膜动脉、冠状动脉微循环以及其他血管床的系统性血管和炎症疾病,缺血和动脉粥样硬化的适当指南指导的药物治疗(GDMT)管理须包括生活方式改变、强化风险因素控制和多方面的药物二级预防以及当出现心绞痛时,有效控制症状。
根据潜在病因诊断心绞痛和缺血重要性使用侵入性冠状动脉造影或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单纯解剖诊断方法可能无法诊断微血管和/或血管痉挛性心绞痛,导致许多患者没有发现阻塞性冠状动脉病变,从而认为不存在缺血。
在缺血伴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患者中大多数为女性。
女性心脏病的认识和治疗不足,尤其是INOCA,在主要的无创解剖成像策略中未能考虑微血管和血管痉挛性心绞痛可能导致误诊。
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完整医学评估应包括自然史、心血管危险因素、体格检查和药物治疗(包括治疗反应、药物不耐受和依从性)。
运动负荷试验对于评估功能能力、对运动生理应激的反应以及限制诱发性缺血的症状和特征(特别是症状和心电图变化)仍然有用。
治疗反应可以提供诊断信息,初始管理计划应包括抗心绞痛药物治疗,如短效硝酸盐和β-受体阻滞剂或钙通道阻滞剂。
最佳成像效果需要控制心率,这种初始管理方法可帮助心率控制以实现CCTA的最佳成像效果。
诊断和管理血管痉挛、CMD和其他引起心肌缺血原因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或心血管磁共振成像(CMR)进行心肌灌注成像可用于诊断CMD,可为诱发性心肌缺血提供定量和定性信息。
缺血性脏心病的超声诊断

室壁运动异常
总结词
室壁运动异常是缺血性脏心病的重要超声特征,表现为节段性室壁运动减弱或消 失。
详细描述
超声心动图可观察到缺血心肌在收缩和舒张过程中的异常运动,表现为室壁运动 幅度降低或运动消失。这种异常运动可能导致心肌收缩力下降,影响心脏泵血功 能。
心室收缩与舒张功能异常
总结词
心室收缩与舒张功能异常是缺血性脏 心病常见的超声表现,反映心脏泵血 和充盈功能的受损。
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新技术,提 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加强临床应用和推广,提高医 生和患者对超声诊断缺血性脏 心病的认识和接受度。
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共同推 动缺血性脏心病超声诊断技术 的发展。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将探头插入食管内,从心 脏后方观察心脏结构,适 用于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等 特殊情况。
负荷超声心动图
在运动或药物负荷状态下 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以 评估心脏功能和心肌缺血 情况。
超声心动图常用指标
心腔大小
室壁运动
血流动力学
心包积液
通过测量心腔的大小判 断心脏是否扩大或缩小。
观察室壁的运动情况, 判断心肌收缩和舒张功
三维超声
能够提供心脏的立体结构信息 ,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
Hale Waihona Puke 临床研究进展与成果大量临床研究表明,超声心动图在缺血性脏心病诊断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组织多普勒成像和超声造影在评估心肌功能和诊断心肌缺血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三维超声在心脏结构和功能评估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未来发展方向与挑战
临床表现
胸闷、胸痛、心悸、呼吸困难等,可伴有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症状。
浅谈有关缺血性心脏病的机制与治疗方法

浅谈有关缺血性心脏病的机制与治疗方法【摘要】心血管疾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
多年以来,一直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人类疾病的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其中,缺血性心脏疾病导致的死亡率接近二分之一。
在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是造成人口死亡的首位疾病。
因此必须及时有效地采取医学干预措施,有效预防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生、保护缺血心肌、促进心肌功能恢复,进而提高心脏患者的生存率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缺血性心脏病;药物;治疗我国每年死于心血管疾病者约300万人,其中缺血性心脏病约占30%左右,因此必须及时有效地采取医学干预措施,阻止该类疾病的快速发展。
1.什么是缺血性心脏病缺血性心脏病是一种最常见的心脏病,是由于状动脉狭窄和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心肌机能障碍和或器质性病变,所以又称冠心病。
缺血性心脏病是因为冠脉循环改变引起的冠脉血流和心肌需求之间不平衡而导致的心肌损害。
研究证实,心肌损伤的范围和程度是随着缺血严重程度和缺血时间进行性加重,通过药物或者其它手段可以有效的预防和治疗心肌损伤及其并发症。
2.心肌缺血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心脏是机体血液循环是一个保证全身供血、供氧的器官。
而心脏本身所需要的能量几乎完全由是有氧代谢供给,只在心肌缺氧的数分钟内依靠心肌糖原的无氧代谢获得到能量,这决定了心肌细胞对氧的依赖性和对缺血缺氧的敏感性。
心肌缺血缺氧引发一系列病理生理学改变,比如物质代谢改变,氧自由基增多,钙超载,线粒体结构和功能改变等,导致多种心血管系统疾病,最终使心脏舒缩功能降低,甚至发生心肌细胞凋亡和坏死等。
2.1氧自由基的影响研究表明心肌缺血时,它对心肌组织细胞的损伤主要如下:(1)引起细胞内钙离子超载。
(2)脂质过氧化增强损伤生物膜。
(3)导致血管内皮损伤。
(4)诱导炎症介质产生。
(5)损伤线粒体。
(6)对蛋白质、核酸、细胞外基质等损伤,从而使蛋白质功能丧失。
自由基可作用于DNA,与碱基发生加成反应,而造成对碱基的修饰,从而引起基因突变;并可从核酸戊糖中夺取氢原子而引起DNA链的断裂。
缺血性心肌病病因诊断分析

缺血性心肌病病因诊断分析疾病简介缺血性心肌病[1]是冠心病外科治疗中的一个棘手问题。
因为这类心肌病大多是由于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甚至是弥漫性病变引起的心肌广泛缺血、变性、坏死和纤维化,另外还掺杂有心肌顿抑和冬眠心肌,从而导致严重心肌功能失常、心脏呈球形扩大和(或)心力衰竭。
缺血性心脏病包括粥样硬化病变引致的冠状动脉梗阻或狭窄。
心肌缺血引致的左心室室壁瘤,心肌栓塞后心室间隔缺损和乳头肌缺血引起的二尖瓣关闭不全,是中老年常见多发的后天性心脏病。
Burch等在1970年描述了在某些冠心病病人中,由于心肌缺血引起心肌弥漫性纤维化,产生了一些类似于扩张型心肌病样的表现,并将这一系列临床综合征命名为缺血性心肌病。
1984年Pantely等将ICM定义为在排除了如室壁瘤室间隔穿孔、二尖瓣反流等结构性异常以后,由于收缩功能降低和(或)舒张功能改变引起的急性或慢性心室功能损害,于1986年提出ICM主要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疾病引起的,表现为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综合征,也称为充血型缺血性心肌病。
1995年WHO/ISCF对ICM的定义为:表现为扩张型心肌病伴收缩功能损害其临床表现不能完全用冠状动脉病变和缺血的严重程度来解释者。
从ICM的定义可以看出,该病是由于心肌长期缺血引起的故其发病与冠心病有着密切联系。
流行趋势随着中国人民寿命的延长,老年疾病尤其是心血管病的病死率随年龄而增加。
有人认为40岁以后明显上升60岁以上每增加10岁,心血管病的病死率则增加1倍左右。
由于生活和医疗条件的改善,延长了人均寿命,老年人心血管病的流行情况和心脏病的死因构成也发生了不少变化。
据上海老年患者常见死亡病因序列变化表明,20世纪50年代高血压病(包括高血压性心脏病和脑出血)为首位,冠心病据第4位,20世纪60年代高血压、冠心病、风心病分别占第1、第3及第10位,但20世纪70年代后,冠心病死亡仅次于肺炎上升到第二位。
从心脏病因和年龄的关系来看,以冠心病增长的最快可能与社会经济、环境因素、生活方式以及冠心病易患因素增加有关。
《缺血性心脏病》课件

心脏超声
通过超声波成像可以查看心脏的形状和结构,帮助确定出现异常。
核医学
这是一种精确测量心脏功能和血液流动方式的方法。
治疗方法有哪些?
1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可以减轻症状、控制心率和降低血压。
2
引导心理治疗
这可以改变一些生活方式,包括停止吸烟、控制体重、适度锻炼并减少压力。
3
介入性治疗
如冠状动脉成形术、搭桥术等。这能够顺利恢复心脏功能并具有较短的康复期。
最常见原因,导致心脏供血不
群中更普遍,但即使是年轻人
呼吸急促、出汗和乏力。根据
足。
也可能患上该病。
症状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级。
如何诊断缺血性心脏病?
诊断缺血性心脏病需要进行多种测试和评估,包括心电图、心脏超声和核医学检查。
心电图
通过放置电极进行测量,可以检测心脏是否有异常。这可以用来帮助诊断缺血性心脏病。
现在回答问题,赢得礼品卡。
1
问题1
2
问题2
3
问题3
冠状动脉疾病最常见的
缺血性心脏病的典型症
降低胆固醇、选择高纤
病因是什么?
状是什么?
维食品有什么作用?
病友分享
以下是被诊断为缺血性心脏病的病友的建议和经验。
保持积极心态
•
保持自信和积极的态
关注心理健康
•
度,不要过于担心。
•
尝试选择一些能够帮
助自己放松的方式。
看电视剧并喝一杯热
健康的生活方式
•
牛奶有助于我感到放
•
松。
找到一些喜欢的音乐,
放松的唱着,让自己
愉快。
减少油和盐的摄入,
多摄入蔬菜和水果。
缺血性心肌病健康宣教PPT课件

总结与展望
倡导健康生活
社会各界应共同推广健康生活方式,降低心血管 疾病的发生率。
健康教育和宣传至关重要,特别是在高风险人群 中。
Hale Waihona Puke 谢谢观看什么是缺血性心肌病?
病因
主要原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痉挛及其 他心血管疾病。
高血压、高胆固醇、吸烟和糖尿病都是重要的风 险因素。
什么是缺血性心肌病? 症状
常见症状包括胸痛、气短、疲劳和心悸等。
症状可能在体力活动后加重,休息时有所缓解。
谁容易患上缺血性心肌病?
谁容易患上缺血性心肌病? 高风险人群
我们该如何预防?
我们该如何预防?
健康饮食
多吃水果、蔬菜、全谷物,减少饱和脂肪和盐的 摄入。
均衡饮食有助于控制体重和血脂,减轻心脏负担 。
我们该如何预防? 适量运动
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运动可增强心脏功能,改善整体健康。
我们该如何预防? 心理调适
重视心理健康,管理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
可通过冥想、瑜伽等方式缓解压力,促进身心健 康。
总结与展望
总结与展望
综合管理
缺血性心肌病需综合管理,药物、生活方式和心 理健康缺一不可。
患者应主动参与健康管理,与医生保持良好沟通 。
总结与展望
未来研究
未来对缺血性心肌病的研究将集中在早期诊断和 个性化治疗上。
新技术和新药物的出现将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老年人、男性、家族有心血管疾病史的人群更容 易患病。
心脏病史、糖尿病和高血压患者发病率更高。
谁容易患上缺血性心肌病? 生活方式
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缺乏锻炼也会增加 风险。
健康的饮食和适量的运动可有效降低风险。
缺血性心脏病健康教育

β受体阻滞剂
通过减慢心率、降低血压和减弱心肌 收缩力来减少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 缺血,减少心绞痛发作。
钙通道阻滞剂
主要作用是扩张冠状动脉和外周血管 ,减轻心脏负荷,改善心肌缺血。
血小板抑制剂和抗凝药物
用于预防血栓形成和栓塞事件,降低 心肌梗死和猝死的风险。
药物治疗原则与方案制定
个体化治疗
根据患者病情、年龄、合 并症等因素,制定个体化
合理控制每日总热量摄入,避免 过度肥胖。
均衡膳食营养
保证膳食均衡,摄入适量的蛋白质 、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 物质。
饮食清淡易消化
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油 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心理干预与情绪管理技巧
心理疏导
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其缓 解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放松训练
指导患者进行放松训练,如深呼 吸、冥想等,以缓解身心紧张。
缺血性心肌病
表现为心脏增大、心力衰竭和 心律失常等。
心绞痛
以发作性胸痛为主要表现,疼 痛部位、性质、放射范围及持 续时间具有特征性。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无明显临床症状,但心电图或 心肌灌注显像等检查可发现心 肌缺血。
猝死
常为缺血性心脏病的首发症状 。
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
结合临床表现、心电图、心肌酶学、 影像学等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戒烟限酒
戒烟可降低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病风险,限 制饮酒也有助于心血管健康。
生活方式调整策略
合理饮食
保持低盐、低脂、低糖的饮食习惯,增加 蔬菜、水果和全谷物的摄入。
规律运动
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 动,如快走、游泳等。
控制体重
保持健康的体重范围,避免肥胖对心血管 系统的负担。
缺血性心肌病连续应用左西孟旦对心功能的影响

缺血性心肌病连续应用左西孟旦对心功能的影响任岩春,赵永峰,张晓蕾,王 硕,董静杰,杨 艳(石家庄市第一医院心内科,河北石家庄050011)DOI:10.11748/bjmy.issn.1006-1703.2020.11.015收稿日期:2020 07 14;修回日期:2020 09 07基金项目:石家庄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指导计划项目(编号:161462603)通讯作者:赵永峰(1982—),男,主治医师。
E mail:8991722@qq.com摘要:目的 探讨缺血性心肌病间隔一周两次应用左西孟旦对心功能的影响。
方法 入选我院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缺血性心肌病患者32例,随机分为左西孟旦组16例和对照组16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缺血性心肌病的常规治疗,其中左西孟旦组间隔1周予以静脉泵入左西孟旦2次,分别于入院时及入院后1周时泵入左西孟旦,后观察血浆NT proBNP及左室射血分数等。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左西孟旦组患者的NT proBNP水平及左室射血分数均有明显的改善,左西孟旦组NT proBNP在治疗过程中逐渐下降但第二次泵入左西孟旦后射血分数未再进一步提高。
结论 左西孟旦可使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心功能有所改善,但多次反复应用可能仅保持心功能水平,而无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左西孟旦; 缺血性心肌病; NT ProBNP; 左室射血分数中图分类号:R542.2 文献标识码:ATheEffectofLevosimendanonPatientswithIschemicCardiomyopathyRENYanchun,ZHAOYongfeng,ZHANGXiaolei,WANGShuo,DONGJingjie,YANGYan(DepartmentofCardiology,FirstHospitalofShijiazhuang,Shijiazhuang050011,China)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effectoflevosimendanonpatientswithischemiccardiomyopathy.Methods32patientsadmittedinourhospitalfromDecember,2016toDecember,2017withischemiccardiopathywererandomlydividedintotwogroups:levosimendangroup(n=16)andcontrolgroup(n=16).Thelevosimendangroupwasadministeredwithlevosimendanatadmissionandaweekafteradmission.NT ProBNPandLVEFweretreatedatadmission,aweekand2weeksafteradmissioninallpatients.ResultsThelevelsofNT ProBNPandLVEFweresignificantlyimprovedcomparedwiththecontrolgroup(P<0.01).NT proBNPlevelinpatientswithlevosimendandeclinedinacontinuousmanner,butafterthesecondinjection,itfailedtoimprovedfurther.ConclusionLevosimendanonpatientswithischemiccardiomyopathycanimprovecardiacfunction,butreusecannotfurtherimprovetheheartfunction.Keywords:Levosimendan; Ischemiccadiomyopathy; NT ProBNP; Leftventricularejectionfraction 缺血性心肌病是心血管内科的常见疾病,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长期处于缺血、缺氧状态,并使心肌细胞逐渐纤维化,出现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其发生率逐年增加,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是临床上急需解决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根本目的。近年 Caruso 等[4]指出冠状动脉狭窄引起 血流受限为冠状动脉性疾病特点,血流动力学改变与 冠状动脉狭窄有很大相关性。随着研究深入,无论是 1999 年发表的 GUSTOⅡb 试验[5]还是最近的 meta 分 析[6],均显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造影 可无明显狭窄,冠 状 动 脉 非 阻 塞 性 心 肌 梗 死 受 到 重 视。2014 年 ACUITY 研究[7]回顾性分析显示,与急性 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相比,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 死有更高的 1 年死亡风险,因此冠状动脉狭窄不再为 缺血 性 心 脏 病 的 唯 一 病 因,直 至 目 前,冠 状 动 脉 狭 窄 多为稳定型心绞痛的主要机制。 3.2 冠状动脉血栓形成及栓塞
200 年前学者认为心外膜冠状动脉血管阻塞是心 绞痛的发病机制,阻塞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为缺 血性心脏病的本质病因,当时心外膜冠状动脉狭窄的 压力影响及心肌血流的调节多局限于动物试验,认为 缺血性心脏病的标志是冠状动脉血管主支的局限性 狭窄,慢性阻塞 性 冠 状 动 脉 疾 病 等 同 于 缺 血 性 心 脏 病,心绞痛症状 和 冠 状 动 脉 狭 窄 之 间 的 联 系 根 深 蒂 固,许多医生会对缺乏冠状动脉狭窄患者所存在症状 或缺血迹象产生怀疑,而给出“非典型”或“假阳性”的 评价。因此自 1960 年起冠状动脉造影对冠状动脉狭 窄的评价 已 发 展 成 为 冠 状 动 脉 疾 病 诊 断 的 金 标 准, 1974 年血流储备的概念出现,则普遍认为狭窄程度越 严重,冠 状 动 脉 储 备 能 力 越 降 低,缺 血 事 件 的 发 生 则 越频繁,解除冠状动脉狭窄即为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
Key words Ischemic heart disease; Myocardial ischemia; Recognition; Pathogenesis; Diagnosis; Therapy
1 缺血性心脏病的认识意义
缺血性心脏病是心血管疾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 因,也是导致心力衰竭的首要因素。心血管危险因素 持续增加,缺血性心脏病已成为 20 世纪西方发达国家 的主要死因[1],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据估计中国每年 约 350 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而其中死因为缺血性心 脏病患者超过 30%[2],心血管病病死率上升正是由于 缺血性心脏病死亡上升所致,作为目前社会的重大负
作者简介: 翟恒博( 1990—) ,在职硕士,主要从事冠心病研究。Email: zhaihengbo1990@ 163.com 通信作者: 刘俊( 1961—) ,主任医师,主要从事冠心病心肌梗死、心绞痛、高血压病、心力衰竭及心肌病等心血管病的临床研究。Email: dalianliu-
jun@ medmail.com.cn
Abstract Ischemic heart disease( IHD) is a common chronic non-communicable disease that leads to myocardial ischemia,hypoxia and even necrosis,posing a serious threat to human health. It is believed previously that the occurrence of IHD is mainly related to imbalance between coronary blood flow and myocardial oxygen demand caused by functional or organic changes in coronary artery. In recent years,IHD research in various countries has been increased,and their awareness of the disease is gradually changed from“the center of coronary artery stenosis”to“the center of myocardial ischemia”,meaning that the occurrence of IHD is the result of concurrent multiple factors such as coronary artery stenosis,inflammatory response,platelets and coagulation hyperthyroidism,vasospasm,microvascular dysfunction and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and more. This paper attempts to make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recent progress of IHD from many aspects of pathogenesis,clinical diagnosis and intervention measures.
的结果。现从发病机制、临床诊断和干预措施等多个方面就新近缺血性心脏病进展做一简要介绍。
关键词 缺血性心脏病; 心肌缺血; 再认识; 发病机制; 诊断; 治疗
中图分类号 R541. 4
文献标志码 A
DOI 10. 16806 / j. cnki. issn. 1004-3934. 2016. 04. 018
心血管病学进展 2016 年 7 月第 37 卷第 4 期 Adv Cardiovasc Dis,July 2016,Vol. 37,No. 4
·395·
缺血性心脏病再认识
翟恒博 综述 刘俊 审校 (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辽宁 大连 116致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坏死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严重地威胁着人群健康。既往认为,
担而 广 受 关 注,因 此,对 缺 血 性 心 脏 病 的 正 确 认 识 具 有重要意义。近年,大量研究发现无论是否存在冠状 动脉 阻 塞,缺 血 性 心 脏 病 均 可 发 生,且 动 脉 粥 样 硬 化 所致狭窄仅为多因素病理生理学机制之一[3],识别无 冠状动脉狭窄患者心肌缺血症状体征下的潜在病理 生理学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心肌缺血发病机制的多因 素模型逐渐建立,对该病的认识逐渐从心外膜冠状动 脉粥样硬化阻塞转向微循环和心肌细胞缺血,研究显
缺血性心脏病以冠状动脉血流与心肌需求不平 衡而致的心肌缺血性损伤为主要特征,既往称为冠心 病,即 血 清 脂 质 类 物 质 沉 积 冠 状 动 脉 表 面 形 成 斑 块, 使血管腔狭窄或者阻塞,或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导 致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冠状动 脉的多种疾病均可导致心肌供氧不足,其中冠状动脉 粥样硬化为最常见的病因。心肌缺血的概念最早起 源于动物试验,发现受最大冠状动脉血管扩张能力的 限制,减少扩张冠状动脉直径 50% 时对冠状动脉血流 的影响与静息状态下冠状动脉狭窄 85% 的冠状动脉 血流量显著下降一致,从而使实验室中冠状动脉血流 储备的概念迅速转为临床,冠状动脉直径狭窄≥50% 为血 流 动 力 学 意 义 的 狭 窄,诊 断 为 冠 心 病,冠 状 动 脉 直径狭窄≥85% 为严重冠状动脉狭窄,并进一步发展 为缺血性 狭 窄,应 进 行 介 入 治 疗。 然 而,研 究 证 实 冠 状动脉造影所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冠状动脉疾 病功能性缺血的严重性非线性相关。许多有心肌缺 血证据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并无明显异常,反之,部 分患者造影显示严重冠状动脉狭窄甚至慢性闭塞而 临床无心绞痛症状和心肌缺血的证据,故有缺血症状 不一 定 有 血 管 狭 窄,有 血 管 狭 窄 不 一 定 有 缺 血,慢 性 冠状动脉狭窄与心肌缺血之间并非 1 对 1 的对应关 系[3]。 3 缺血性心脏病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3.1 冠状动脉狭窄
Rethinking of Ischemic Heart Disease
ZHAI Hengbo,LIU Jun ( 1.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Dalian Medical University,Dalian 116000,Liaoning, China)
·396·
心血管病学进展 2016 年 7 月第 37 卷第 4 期 Adv Cardiovasc Dis,July 2016,Vol. 37,No. 4
示对于无缺血证据的狭窄病变,再血管化相对于积极 药物 治 疗,长 期 预 后 并 未 得 到 明 显 改 善,缺 血 性 心 脏 病的临床管理也不再以解除狭窄为唯一手段,由此带 来诊疗技术的进步及治疗策略的转变。 2 缺血性心脏病概述
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生主要与冠状动脉的功能或器质性改变所引起的冠状动脉血流和心肌需氧量之间的不平衡有关。近年来,随着
各国学者对缺血性心脏病研究的不断深入,对该病的认识逐渐从“以冠状动脉狭窄为中心”到“心肌缺血为中心”转变,即缺血性心
脏病的发生是冠状动脉狭窄、炎症反应、血小板和凝血功能亢进、血管痉挛、微血管功能异常和内皮功能障碍等多个因素共同作用
冠状动脉痉挛在包括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 绞痛、心 肌 梗 死,甚 至 心 源 性 猝 死 在 内 的 缺 血 性 心 脏 病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多于静息发作。受遗 传及环境因素的影响,冠状动脉痉挛在日本人中较流 行,乙酰胆碱试验或麦角新碱等冠状动脉内药物激发 试验仍为目 前 冠 状 动 脉 痉 挛 诊 断 的“金 标 准 ”[12],冠 状动脉痉挛通 常 被 定 义 为 冠 状 动 脉 血 管 直 径 减 少 ≥ 75%,同时合并有心肌缺血的症状[13]。1959 年,Prinzmetal 等将冠状动脉痉挛引起的缺血性心绞痛命名为 “变异型心绞痛”,此类患者由于冠状动脉紧张度增加 引起 心 肌 供 血 不 足,而 无 心 肌 耗 氧 量 增 加,从 而 提 出 冠 状 动 脉 痉 挛 性 心 绞 痛,并 被 冠 状 动 脉 造 影 所 证 实。 2008 年日本循环学会将冠状动脉痉挛性心绞痛作为 独 立 疾 病,并 制 定 冠 状 动 脉 痉 挛 性 心 绞 痛 诊 疗 指 南。 近年研究证实心外膜冠状动脉及微血管痉挛可发生 于非阻塞冠状动脉,常弥漫分布于血管远端[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