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南京城规划.
明代南京城的建设特征

明代南京城的建设特征
明代南京城的建设特征包括:
1. 城墙:南京城墙是明代南京城的标志性建筑,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全长约35公里,高约14米,厚约5米。
城墙采用了石灰、黄土和砖石等材料,结构坚固,防御能力强。
2. 宫殿:明代南京城内有众多宫殿,如紫禁城、午门、太和殿等。
这些宫殿建筑规模宏大,装饰华丽,体现了明代建筑艺术的高超水平。
3. 街道:明代南京城内的街道布局合理,道路宽敞平坦,交通便利。
街道两旁建有商铺、酒楼、茶馆等商业设施,形成了繁华的商业街区。
4. 水利工程:明代南京城内有许多水利工程,如秦淮河治理工程、玄武湖治理工程等。
这些工程改善了城市环境,提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由南京老城南保护规划方案看微更新策略尺度的变化

由南京老城南保护规划方案看微更新策略尺度的变化南京老城南,作为南京城市发展的重要历史遗留区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城市风貌,是南京城市的重要文化遗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老城南地区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如建筑老化、功能单一、交通拥堵等。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老城南的历史文化资源,南京市政府出台了《南京老城南保护规划》,提出了一系列的规划措施和微更新策略。
本文将从南京老城南保护规划方案入手,探讨其对微更新策略尺度的变化。
一、老城南保护规划1. 规划背景南京老城南地区位于南京市中心,是南京城市最早的发源地,也是明清时期皇家园林的集中地。
这里保存着大量的历史建筑、古迹和传统文化,是南京城市文化的重要代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老城南地区的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面临严重的破坏和流失,急需保护和修复。
2. 规划目标为了更好地保护老城南的历史文化资源,提升其文化品位和城市形象,南京市政府出台了《南京老城南保护规划》,规划目标主要包括:一是保护老城南的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修复古迹,传承历史文化;二是提升老城南的环境品质,改善居住条件,提高城市品位;三是推动老城南的产业转型,挖掘传统文化资源,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3. 规划内容《南京老城南保护规划》提出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和更新策略,包括修缮历史建筑,改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等,旨在通过微更新的手段,实现老城南的保护和活化。
二、微更新策略尺度的变化1. 从单体建筑到街区更新以往,在老城南地区的更新工作中,往往注重单体建筑的修缮和改造,而忽视了整体街区的保护和更新。
随着《南京老城南保护规划》的提出,更新策略的尺度发生了变化,逐渐由单体建筑转向了街区更新。
规划中提出了不少街区综合整治项目,旨在通过整体规划、整体设计,实现对整个街区的保护和更新,提升整体环境质量。
2. 从功能单一到多元化发展老城南地区的功能过去主要以居住和商业为主,功能单一导致了老城南地区的活力不足和发展空间有限。
南京历史名城保护规划2010-2020(可编辑)

一、保护目标和原则1、保护目标保护历史文化资源,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完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实施机制,协调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实现“中华文化重要枢纽、南方都城杰出代表、具有国际影响的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目标。
2、保护原则(1)全面保护拓展历史文化保护的对象和内涵,建立由整体风貌、古都格局、历史地段、古镇古村、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构成的保护框架,实现各类历史文化遗产的全面保护。
保护对象从单纯的文物保护单位扩大到其他文物古迹,从历史文化街区拓展到一般历史地段,从物质文化遗产拓展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将20世纪遗产、古镇村、老字号、历史典故等均纳入保护体系,对历史文化资源“应保尽保”。
(2)整体保护把历史文化资源及其所依托的城市作为有机整体,统筹保护历史文化资源本体和周边环境,保护老城及其所依存的自然景观和环境,保持南京特有的古都格局、历史风貌和空间尺度。
宏观上突出名城格局和风貌的整体保护,合理调整老城功能,疏解老城人口容量,改善老城交通和市政设施;微观上从强调对历史文化资源“个体”保护,扩大到对历史文化资源周边环境的“整体”保护。
(3)积极保护在保护的基础上强调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复兴,加强各类历史文化资源与现代城市功能的有机整合,促进历史文化永续利用,提升老城活力。
结合城市功能的提升和公共空间环境的改善,构建历史文化空间网络,整体展示南京的名城风采。
二、整体格局和风貌的保护1、名城山水环境的保护(1)山体、水体的保护保护和彰显南京“襟江带湖、山水相依、龙盘虎踞”的地理形胜。
重点保护宁镇山脉楔入城市的三支余脉。
保护北支的栖霞、乌龙、幕府和狮子等山体,中支的钟山、富贵、九华、鸡鸣、鼓楼、五台和清凉等山体,南支的青龙、黄龙、雨花台、牛首和祖堂等山体。
禁止任何建设活动破坏山体绿化,加强环境整治。
重点保护秦淮河、金川河、历代护城河以及玄武湖、莫愁湖、前湖、琵琶湖等水体。
对水体进行清污治理,加强水体两岸的绿化和文化小品建设。
明朝的城市规划

明朝的城市规划明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之一,其城市规划在当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后世的城市建设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文化遗产。
本文将从城市布局、道路规划、建筑风格和功能区划等方面探讨明朝的城市规划。
一、城市布局明朝的城市规划注重均衡和对称,多数城市都采取了方正的布局。
典型的城市布局有北京、南京等。
北京作为明朝的首都,其城市规划更是兼具政治、经济和军事功能。
北京城的布局以紫禁城为中心,宫殿、庙宇、御道等依次延伸,形成明代的典型城市格局。
南京作为明朝的另一重要都城,其城市布局也非常规整。
南京城以长江为界,分为内城和外城两部分。
内城是明代帝王和贵族居住的地方,外城则是百姓居住和商业活动的区域。
这种分城布局既体现了社会等级的划分,也保证了城市的安全和有序。
二、道路规划明朝的城市道路规划注重通达和方便。
主要街道都宽敞平直,有利于行人和交通的通行。
同时,道路两侧种植了树木和修建了护栏,增添了城市的绿化和美观。
在城市规划中,明朝特别注重东西、南北向的主干道。
这些主干道将城市划分为不同的区域,方便市民出行和商业活动。
同时,城市内还修建了许多小巷小路,连接了主要的街道和居民区,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
三、建筑风格明朝的城市建筑风格以宫殿、庙宇和园林为主。
这些建筑体现了明朝建筑风格的独特之处,充满了宏伟、雄浑的气势。
宫殿建筑是明朝城市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紫禁城为代表。
紫禁城是一座宏伟壮丽的宫殿群,布局严谨,建筑精美。
其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优点,表达了皇家的威严与权力。
庙宇是明朝城市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座寺庙依山傍水而建,营造出宁静祥和的氛围。
明代的庙宇建筑注重平衡和谐,色彩斑斓,独具一格。
园林是明朝城市规划中的独特亮点,以苏州园林为代表。
明代苏州园林以精致细腻的布局和景观设计闻名于世,将建筑、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营造出独特的园林风格。
四、功能区划明朝的城市规划注重功能区划,将城市分为宫殿、庙宇、居住区、商业区、军事区等不同的功能区域。
南京老城南门东历史街区空间结构分析

南京老城南门东历史街区空间结构分析南京老城南门东历史街区空间结构分析引言:南京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老城南门东历史街区位于南京市中心,在南京古城墙附近,具有悠久的历史背景和独特的文化景观。
本文将对南京老城南门东历史街区的空间结构进行分析,揭示其中的历史演变和文化内涵。
一、历史背景南京是中国古代四大古都之一,其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使其成为中国重要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
南京老城南门东历史街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的,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
二、空间格局1. 建筑布局南京老城南门东历史街区的建筑布局呈现出传统中国城市的格局特点。
主要包括面向街道设置的商业街坊和内部庭院。
商业街坊常见于中国古代城市,是城市商业活动的主要场所,通常沿街道而建,形成密集的商业街区。
庭院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特征,代表着家庭与社区的联系,构成了街区内的私密空间。
2. 街道网络南京老城南门东历史街区的街道网络以主干道和支路相结合的方式构成。
古老的街道将历史建筑和景点串联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街区。
主干道宽阔平直,是主要交通干线,连接主要地点和景点,为人们提供了方便的交通条件。
支路则错综复杂,承担着连接庭院和次要目的地的功能,具有较强的步行性。
三、历史演变1. 建立与繁荣南京老城南门东历史街区可以追溯到明代,当时作为南京城南大市场的核心区域,商业繁荣,人流密集。
明代的城市规划和建筑布局奠定了街区的基本形态。
2. 战争与毁坏历经多次战争和动荡时期,南京老城南门东历史街区也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尤其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受到了重大破坏,许多古建筑和文化景观遗失。
3. 保护与恢复随着对历史文化遗产价值的认识逐渐提高,南京老城南门东历史街区得到了进一步的保护和修复。
逐步重建了部分被毁的建筑,并开展了相关的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项目。
四、文化内涵1. 建筑风格南京老城南门东历史街区保存了大量的明清建筑,如传统的庙宇、宅院和商铺等。
(完整版)南京市发展史

南京城市发展史南京市位于长江下游中段,北纬31°14’-32°37’,东经118°22’-119°14’,总面积6515.74 平方公里。
跨越黄金水道——长江,东距长江入海口340 余公里,自六朝以来一直是滨江通海的港口城市。
南京古城(本文中所指南京古城以明城墙为界定要素,以护城河、秦淮河、金川河及玄武河东北岸为界,总面积49.75 平方公里的范围)地处江南,坐落于以中山陵为主峰的宁镇山脉的核心地带,属于丘陵城市。
其三面环山,西面临江,城区内尚有雨花台、钟山、幕府山等山丘,多处水域或穿越、或依附、或环绕。
城北部是幕府山脉,其西端的狮子山被明城墙包围于城内;东部是钟山,余脉向城内延伸,由龙广山(富贵山)、小九华山、北极阁山、鼓楼小山、石头山等成为古城的东西方向轴线并直接导致古城中央地势较高;玄武湖地处钟山与幕府山之间,与长江共同构成古城的西北部防线;南部的聚宝山(雨花台)是古城的对景山脉,西南部的三山与白鹭洲是南京的休闲美景之地;内外秦淮河更是南京文化发展的母亲河。
2 、水系的演变在远古时期(约6500-300万年前的第三代时期),长江、秦淮河等就渐渐发育起来。
长江也称大江,是南京古城重要历史地位得以呈现的重要保证,其发展演变与南京在不同朝代建城位置的选择有很大关系。
长江河床由于冲淤频繁,岸线及河水河床都常有变迁:南唐以前,长江水从石头城下流过,才有“石头城凭长江天险”之说,后来江水西移,逐渐变成目前的河岸状况。
礼制的主要内容是尊卑有别。
《周礼·考工记》的《匠人》营国制度 ,则是礼制观念的集中体现 ,它对城邑规模、规划形制、城邑数量、布局都作了严格的规定。
对于王城形制 ,它规定: “匠人营国 ,方九里 ,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 ,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 ,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
”秦淮河又名淮水,与南京古城外部防御、内部发展都有着重要关联。
不同朝代在建设南京城时或多或少都对秦淮河做出改造和利用。
南京城市规划历史变迁介绍

南京城市规划历史变迁介绍一、南京城市规划历史介绍南京市是我国四大古都之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省会,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江流域四大中心城市之一。
辖10区5县,面积6597平方公里,人口537.44万人;其中市区面积975.82平方公里,人口265.79万人。
南京位于长江下游宁镇丘陵区,东距长江出海口300公里,西达荆楚,南接皖浙,北连江淮。
境内江河纵横,低山丘陵起伏,物产丰富,景色壮丽秀美,文物古迹众多,融山、水、城、林于一体。
南京历史悠久,东郊汤山发现的猿人头骨化石,证明30万年前就有古人类生活于此。
5-6千年前出现大批原始村落。
南京以北阴阳营聚落为代表的大批古文化遗址属于这一发展阶段。
南京地区在夏商二代,未见有城邑的记载。
春秋时期南京地处“吴头楚尾”,作为军事前沿,吴、越、楚三国先后建有城邑。
最早有记载的城邑是周景王四年(公元前541年)吴在今高淳县固城镇境内设濑渚邑。
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2年)范蠡筑越城于古长干里(今中华门外雨花路西),此为南京城区筑城之始,楚灭越,在今清凉山一带(当时长江岸边)建金陵邑,以上城邑均为军事城堡性质,当时手工业作坊、商市及居民都在城堡之外。
至今南京建城历史已达2470余年。
南京建都史自东吴定都建业开始。
其后,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南唐、明、太平天国和中华民国,前后十代定都南京共450年。
东吴、东晋及南朝的宋齐梁陈,史称六朝时期,都城规划是以“君”为本。
都城形制受《周礼》影响,并融合山丘环抱,河湖萦绕散布的自然地形,表现出礼制规划与因地筑城的巧妙结合。
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在江宁府建都,突破了六朝建康以“君”为本的单一功能。
都城南移,跨淮立城,包含了秦淮河两岸经济富庶的居民区、商市区,建造坚固宏伟的都城,体现了“造廓以守民”的规划思想。
明朝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正式奠都南京,称京师。
明南京城为四重环套配置形制。
庞大的都城,充分体现了大一统王朝的气势。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发展史

元•大都
规划特点:
继承和发展了唐宋以来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优秀传统 手法——三套城居中、中轴对称的布局 规则的宫殿与不规则的苑囿有机结合 先铺地下水道再营建宫殿,保证了元大都一气呵成建 成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宏伟壮观的城市之一 规划:平面方形、中轴对称,宫城位于城市的中轴线 上。城西建有社稷坛,城东建太庙,商市集中城北, 加之城垣每面各开三门,符合“左祖右社,前朝后 市”“九经九轨”规划制度 元大都有中心台,是城市东南西北的中心,这在中国 城市建筑史上属首创 元大都因系择址新建,城市规划不受旧格局约束,所 以其居民区与金中都新旧坊制混合形式不同,全部为 开放式的街巷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发 展史
01 城市初生期(原始社会晚期~夏、商、周) 02 里坊制确立期(相当于春秋~秦汉) 03 里坊制极盛期(三国~唐) 04 开放式街市期(宋以后的城市模式) 05 总结
城市初生期
壹
殷商时代的城市
城址一般选择临近山水,大多呈 不规则长方形平面,功能分区简单 而明确,大多南北朝向。
隋唐城市 (二) 洛阳
隋唐洛阳城
隋唐二朝继承汉以来的东、西 二京的制度,以洛阳为东都。 洛阳的地理位置比长安适中, 便于在政治和经济上控制东南
地区。
— 总体规划 — 里坊 — 道路系统 — 市肆
平城京平面图
开放式街市期
肆
宋元
一、宋元时代的城市背景和城市概况
唐朝末年,由于中央政权和割据的藩镇 之间的混战,不少城市和建筑在战争中收到 破坏。五代十国的割据、混战形势持续了近 80年。
文学:罗贯中《三国演义》(元末明初)
施耐庵《水浒传》(元末明初)
吴承恩《西游记》(明朝中期)
曹雪芹《红楼梦》(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皇城南北约2500米,东西初建时约1500 米。
皇城内除了宫城之外,主要还有社稷坛 和太庙。按照“左祖右社”的形制太庙 和社稷坛在宫城外、皇城内,分别在午 门之东南和午门之西南。历代都城,虽 都是“左祖右社”,但太庙和社稷坛均 在皇城内紧靠中轴线左右布置的形制是 在明代才出现的。元大都时,太庙和社 稷坛还都在皇城以外,分别远在齐化门 内和平则门内。朱元璋在吴元年(元至 正二十七年,1367)“改筑新城”时, 太庙还建在“皇城之东北”。建明中都 时,将太庙和社稷坛安排在午门之东南 和西南。明洪武八年(1375),罢中都 重新建设南京“改作太庙”时,朱元璋 认为“祖宗神室,旧建皇城东北,愚昧 无知。”洪武九年(1376)“定王国祭 祀之制。凡王国,宫城外左立宗庙,右 立社稷” 。皇城正南门——承天门前的 “T”形广场是整个皇城中轴线上最具特 色的重要结点
首先是所谓“六朝国祚不永”的忌讳。
其次是朱元璋及其统治人员的籍贯因素。
其三也是最根本的是对南京在全国的地位的看 法,也就是对南京的战略地位,山川形势,交通 条件等的分析。
南京作为明初都城完全体现了 管子的思想,“因天材,就地 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 不必中准绳。宫城,皇城没有 居中与都城,都城平面形状非 方非圆,把新城,旧城制高点 都包括在内。城墙或利用南唐 旧城,或依山就势而建,护城 河尽可能利用已有河道,玄武 湖,燕雀湖,前湖,琵琶湖以 及秦淮河。
城市的地位和作用是客观存在,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一个城市的 地位和作用必然由于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改变,从区域的观点、全国的 观点来看,城市的地位和作用的改变即使是下降,也不见得是坏事。
正因为是这些,南京的历史显得浑厚深沉;也以为这些,南京的历史 显得丰富多彩。南京是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域建都王朝最多、建 都时间最长的城市。
①不规则都城,适应地形,从防御角度出发修建。
②宫城为规则方形,有中轴线,左祖右社, 前朝后寝。
③分三个区,各区联系不紧密。 ④环绕于自然地形中。
江宁府——东南地区的中心 八旗驻防城 江宁织造署 江宁行宫 十里秦淮,名人故居 夫子庙,贡院
对南京近2500年的建城历史,人们有着各种不同的解读。赞美她的山 水风光,赞美她的区位优势,赞美她的悠久历史,赞美她的文化底蕴, 赞美她在城市规划领域的创新之举;同事也感叹她建都王朝的“短 命”,感叹她名胜古迹之多“陵”,谓之曰悲情城市。其实,这些正 是她的特色所在。 如果说,“乐和礼序”的传统理念创造了谷底啊都城的辉煌,那么 “天材地利”的规划思想不仅在过去创造了同样的辉煌,而且也完全 适用于今天的所有城市。
1.南京简介 2.历代南京建都历史沿革 3.明代南京都城城市布局 4.清代南京扮演重要角色
从棠邑,固城或是越城起算,南京已有大致2500年的历史。
纵观这2500年,首先是自然山水提供了优越的 发展条件,龙盘虎踞几乎专门用来描绘南京的 山川形势,成了南京的代名词,而且确也当之 无愧。
南京的地理位置,在我国的东部,长江下游,地跨大 江南北。在历史的长河中,特别在文化层面上,南京 曾是东西南北交融的结合点。
宫城居皇城之中,主 要宫殿中轴线分布, 中规中矩,充分表现 了皇权的至高无上和 气势恢宏。
外郭,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 四月建,周180里,实际约60公里。
南京都城虽然已将大小山头包进 了城内,但城东的紫金山却在城 外,紧贴城墙,近临皇城。相传 当时年仅14岁的朱棣曾看出都城 规划中的致命弱点:“紫金山上 架大炮,炮炮击中紫禁城”。城 南的聚宝山(今雨花台)、城北 的幕府山也是战略高地,都未包 入城内。于是,朱元璋又按古制 建筑外部。外郭的建造,还使皇 城、宫城大体处于外郭围合的地 域的居中位置。
在我国漫长的都城规划建设史上,《周礼——考工记》 所反映的“乐和礼序”的规划思想以长安和北京为典 型代表,而南京却是我国另一种重要规划思想——以 《管子》所反映的“天材地利”观念的典型代表,别 具一格。
东吴定都建邺,吴太元 二年(252)四月,孙 权死后,诸葛恪挟天子 当政,准备还都武昌未 果。到了甘露元年(265) 年九月,末帝孙皓还是 把都城迁到武昌。一年 零三个月又迁回建邺。
南京为城市规划师和建筑师们提供了探索建筑民族化的中心舞台。
石头城
作者:刘禹锡 [唐]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八声甘州 作者:辛弃疾 把江山好处付公来,金陵帝王州。
。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想今年燕子,依然认得,王谢风流。 只用平时尊俎,弹压万貔貅,依旧钓天梦,
乌衣巷
作者:刘禹锡 [唐]
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往事只堪哀! 对景难排。 秋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雕零, 风庭院藓侵阶。
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一任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
金剑已沉埋,壮气蒿莱!
晚凉天净月华开。
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
《南京城市规划史稿》——苏则明 《建康实录》——许嵩 《金陵新志》——南京文献 《中国建筑史》——潘谷西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玉殿东头。 看取黄金横带,是明年准拟,丞相封侯。 有红梅新唱,香阵卷温柔。 且华堂、通宵一醉,待从今、更数八千秋。
临江仙
公知否,邦人香火,夜半才收。
作者:李清照 [宋] 1084-约1151
浪淘沙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
作者:李煜
作为都城52年ຫໍສະໝຸດ 作为都城103年宋:60年 齐:23年 梁:55年 陈:33年
南唐以江宁为都,建 隆二年二月,中主李 璟迁都南昌。六月李 璟卒,后主李煜还都 江宁。
作为都城39年
作为都城53年
①.国初三都 ②.都城 ③.皇城 ④.宫城 ⑤.外郭 ⑥.明代南京建造特点
定都或迁都的争论,自明朝开国起一直到明正统六年北 京三大殿重新建成,进行了七八十年,甚至建成了三处都 城,出现了所谓的“国初三都”的局面。最后罢中都,定 南京,迁北京而告终。原因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