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材教法试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教材教法考试试题及答案

初中语文教材教法考试试题及答案

初中语文教材教法考试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是:A. 你好,今天天气不错。

B. 你好,今天天气不错。

C. 你好,今天天气不错D. 你好,今天天气不错。

答案:A2.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中的“依山”和“入海”属于下列词语类别的是:A.固定搭配B.成语C.诗句D.谚语答案:C3. 下列各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花园感慨思索督促B. 启蒙吸纳汲取刘墉C. 飞黄腾达李白旁征博引佳境D. 煽动下跪寄托风景答案:A4. “除夕夜,城市里弥漫着浓浓的年味。

”中的“浓浓的年味”是通过以下哪种修辞手法表达的?A. 拟人B. 比喻C. 夸张D. 情景描写答案:B5.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是:A. 思来想去,还是没想明白。

B. 今天天气很好,我们去游泳吧!C. 听到这个消息,他忍不住笑了。

D. 看清楚了,别再犯同样的错误。

答案:A二、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中划线部分的字词是否使用正确。

正确的用“√”表示,错误的用“×”表示。

1. 我们班的同学大多数都参加了这次足球比赛。

答案:√2. 师傅为我们修好了门。

答案:√3. 着火的房子里有几个孩子,可是他们全部被救了出来。

答案:×(改为“可是他们全都被救了出来。

”)4. 这个小镇的风景画得很美丽。

答案:√5. 公园里有各种各样的花,五光十色的。

答案:√三、简答题根据下列问题,简要回答。

1. 请简述课文《小伙子太不识趣了》的内容。

答案:《小伙子太不识趣了》是一篇幽默的故事。

故事中,小伙子小明经常和另一个小伙子开玩笑,而这个小伙子却丝毫不生气,反而喜欢与小明玩笑。

后来,小明意识到自己的不对,决定改正,并向小伙子道歉。

故事通过小明的故事告诉我们,人们在与他人交往中应当坦诚友善,用心去理解别人,并及时认识自己的错误。

2. 请用自己的话简述《红楼梦》的故事情节。

答案:《红楼梦》是一部经典的小说,描绘了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爱情故事。

中学语文教材教法试题及答案

中学语文教材教法试题及答案

第二部分教材教法(40%)一、根据部分更新大纲内容填空(10分)。

1、语文是最重要的,是重要组成部分。

(2分)2、小学语文教学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育学生的,培养爱美的,发展健康的,养成良好的。

(6分)3、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避免和。

(2分)二、简答题(10分)联系实际简述如何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

在中学从事语文教学近20年,经常会遇到学生向老师请教语文学习的方法,教师往往告诉学生语文学习重在积累。

的确,“积累”不失为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

可是,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不可能像有些学科那样立竿见影,这就决定了“积累”必须有一个过程,甚至周期很长。

笔者曾化用陶渊明“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亏,日有所损”的名言,对学生说:“语文学习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借此告诉学生语文学习“隐性”增长的特点,这个隐性增长的过程就是积累。

可是,不少学生由于急功近利,因此,他们在学习语文时往往不能正确对待积累,认识不到积累的重要性。

他们或轻视积累,或浅尝辄止。

还有许多学生对积累的认识肤浅简单,认为积累不过是记住几个词句而已。

甚至一提到积累,有人就想到了死记硬背,就想到了食古不化,就想到了书袋子和书呆子。

好像强调了积累,就会磨灭了学生的灵性和阻碍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是一种机械认识论。

鉴于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在这里谈谈语文学习中的积累。

一、积累的重要性“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的一个核心目标概念,形成语文素养的根本途径和基本方法之一是积累,积累是语文学习的基本经验,也是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

中学语文教学法试题及答案

中学语文教学法试题及答案

4.语文教师的教育创新应从哪些方面展开?(一)富有创新精神〔1〕必须强化学习,特长学习。

〔2〕必须不断改革,勇于探究。

(3)必须推动教学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

〔二〕特长利用教育环境〔1〕在教师与学生的位置上,传统的课程环境是以教师为中心,而新的课程环境是以学生为中心。

〔2〕在学生开展的关注范围,传统的课程环境是单方向开展,而新的课程环境是多方向开展〔3〕学习方法,传统的课程环境是独立学习,而新的课程环境是合作学习。

〔4〕学习态度,传统的课程环境是接受学习,而新的课程环境是探究式学习。

〔5〕学习反响,传统的课程环境是被动学习,而新的课程环境是有方案的行动〔6〕学习活动的内容,传统的课程环境是基于事实知识的学习,而新的课程环境是批判思维和基于选择、决策的学习。

〔7〕教学的背景,传统的课程环境是孤立的人工背景,而新的课程环境是仿真的、现实生活中的背景。

〔8〕教学媒体,传统的课程环境是单一媒体,而新的课程环境是多媒体。

〔9〕信息传递,传统的课程环境是单向传递,而新的课程环境是〔多向〕交换。

〔三〕特长开掘自身潜能。

语文新课程要求教师树立教学特色意识,形成个性化教学。

语文教师开掘自己的创新潜能,包含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对大型教学情境进行行动研究。

教学的创新表达在对教材的处理,运用和优化教学,教师富有个性的教学风格。

5.教师设计中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开展状况包含哪些方面?对学生的了解包含成长背景、学习动机与需要、认知状况等。

期中,学生的认知开展状况是关键。

第一,学习者的认知现状及其学习风格。

认知状况就是他们了解了什么,不了解什么,渴望了解什么。

学习风格主要表达为学习者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内容、学习策略以及信道等的偏爱与选择。

第二,最近开展区。

学习者已有的、个人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学习者可能具备的在他人援助下能够到达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者水平之间的距离与空间即为最近开展区。

第三,了解学生的学习团队——学习者共同体的构成与智能状况。

初中语文教材教法考试试题及答案

初中语文教材教法考试试题及答案

初中语文教材教法考试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在教授初中语文教材时,教师应首先关注的是()A. 文章的文学价值B. 学生的接受能力C. 文章的语法结构D. 文章的写作技巧答案:B2. 下列哪项不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A.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角色B. 单一讲授,不鼓励学生提问C. 利用多媒体教学,增加课堂互动D. 组织小组讨论,促进学生思考答案:B3. 在教授文言文时,以下哪项做法是不恰当的?()A. 逐字逐句翻译,确保学生理解B. 结合现代汉语,帮助学生理解古文C. 忽略文化背景,只注重文字翻译D.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答案:C4. 对于初中生来说,以下哪项不是阅读理解的关键能力?()A. 快速阅读B. 抓住中心思想C. 理解作者意图D. 逐字逐句背诵答案:D5. 在教授写作技巧时,教师应该()A. 只提供写作模板,让学生模仿B. 鼓励学生自由发挥,表达个性C. 只注重语法正确,忽略内容创新D. 教授多种写作技巧,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答案:D6.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以下哪项做法是不正确的?()A. 鼓励学生对课文内容提出疑问B.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C. 只接受标准答案,不鼓励学生独立思考D. 通过案例分析,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答案:C7. 在教授现代诗歌时,以下哪项不是有效的教学方法?()A.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B. 让学生尝试创作诗歌C. 只讲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不深入探讨D. 通过诗歌朗诵,感受诗歌的音韵美答案:C8. 在语文课堂上,以下哪项不是提高学生参与度的方法?()A. 让学生参与课堂讨论B. 教师单向讲授,不与学生互动C. 设计有趣的课堂游戏D.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答案:B9. 对于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以下哪项教学目标是不恰当的?()A. 让学生了解诗词的作者和背景B. 让学生背诵整首诗词C. 让学生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D. 让学生学会欣赏诗词的美答案:B10. 在教授作文时,以下哪项不是教师应该做的?()A. 指导学生如何构思作文B. 鼓励学生使用创新的写作手法C. 只关注学生的作文分数,不关心写作过程D. 提供作文范例,帮助学生理解写作结构答案:C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1. 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中学语文教学法试题及答案重点精选全文完整版

中学语文教学法试题及答案重点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1、《语文教学法》〔语文教学论〕及其体系:研究语文教学、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其理论体系:①语文课程论;②语文教材论;③语文教学论;④语文教育论;⑤语文学法论;⑥语文教师论;⑦语文教史论;⑧语文教改论。

2、语文、大语文、唯语文、去语文:语文是关于中华民族通用语——汉言语的人文学科,语文教育是以汉言语文字为载体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教育。

“大语文〞是20世纪80年代初张孝纯提出的。

它是指语文教学领域的“最大化〞。

具体地说,是指以课堂教学为主体的,包含课外语文教育,社会生活语文学习在内的“大语文〞教学理论。

“唯语文〞是指语文教学只限学校课堂的言语文字教学,语文教育不与其他学科结合、不与社会生活联系。

“去语文〞又称“泛语文〞,是指语文教育的无限“泛化〞,语文教学过程中失去“语文〞〔言语文字〕的本体,把语文课上成“大人文课〞。

3、言语、言语、语感:言语是与言语相对的概念,是指言语的运用及其结果〔话语与文章〕,具有个体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言语是一套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是言语的实践总结。

包含:语系;内核〔语音、语汇、语法〕。

具有集体性性和理论性的特点。

语感,即语文直觉,指对言语文字的感知能力。

就是在视听当下不假思索地从感知语音、字形而马上理解语音、字形所表示的意义的能力。

主要是指:〔1〕对言语结构、运用模式的掌握;〔2〕良好的言语反响机制。

4、语文素养、语文意识:语文素养是一个人语文方面诸多素养的整合,是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感情、语文态度、语文习惯、语文方法,甚至文化素养、审美情趣、人格个性、思想道德等各方面的融合。

语文意识是我们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对如何运用言语文字正确表达,如何遣词造句,如何布局谋篇的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关注。

5、综合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紧密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表达对语文综合运用的学习形态。

主要有四种形式:〔1〕语文知识综合运用〔2〕听说读写整体开展〔3〕与其他学科沟通〔4〕与社会生活结合。

初中语文教材教法考试试题及答案

初中语文教材教法考试试题及答案

初中语文教材教法考试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作品中,属于古代文言文的是:A.《红楼梦》B.《老舍全集》C.《子夜》D.《白鹿原》2.下列句子中,含有比喻修辞的一句是:A.他的笑声像春天的阳光一样温暖。

B.他跑得飞快,在赛场上犹如一匹骏马。

C.他的声音宛如山谷里清澈的流水。

D.他的目光如炬,照亮了前方的道路。

3.下列哪位文学家曾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A.鲁迅B.巴金C.冯唐D.莫言4.下列诗句中,使用了对仗的一句是:A.风吹草低见牛羊。

B.春江水暖鸭先知。

C.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D.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5.下列作品中,属于叙事诗的是:A.《悯农》B.《鹿柴》C.《送元二使安西》D.《长恨歌》二、填空题6.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是《__________》。

7.《西游记》中的主要人物有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和_____________。

8.下面这句诗是杜甫的作品,填上合适的词语:月落乌______________。

9.古代的五言绝句每句共有__________个字。

10.《红楼梦》是清代作家_____________的作品。

三、简答题11.什么是诗歌的韵律?请简要解释。

12.简述古文言和白话文的区别。

13.叙事诗和抒情诗有什么不同之处?14.介绍一位你喜欢的中国古代文学家,并说明原因。

15.你认为语文教材对学生的作用是什么?请谈谈你的看法。

四、作文题请你根据所学的古诗,写一篇800字以上的作文,讲述你最喜欢的一首古诗,并阐述你对这首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答案部分已省略,整个试卷请查看附件。

初中语文教材教法考试试题含答案

初中语文教材教法考试试题含答案

初中语文教材教法考试试题及答案初中语文教材教法考试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中学语文教学法是一门【】A.纯应用学科B.理论学科C.应用理论学科D.纯知识学科2.为了疏通学生的思路而设计的搭台阶性质的问题,这种提问形式是【】A.启发式提问B.疏导式提问C.质疑式提问D.探究式提问3.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人是【】A.孔子B.孟子C.苟子D.子思4.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语文教学过程是一种【】A.信息传递的过程B.人格构建的过程C.特殊的认识过程D.美感体验的过程5.把各种感知对象加以对比,以确定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思维方法是【】A.分析B.综合C.比较D.抽象6.有目的有计划主动感知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力称之为【】A.观察力B.记忆力C.想象力D.思维力7.在一般了解所学内容后,展开充分的联想,由小到大,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学习方法称为【】A.快速读书法B.提纲挈领法C.联想求异法D.SQ3R学习法8.教师以默读和朗读的方式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方法是【】A.阅读法B.讲授法C.议论法D.练习法9.优秀的散文总是在描绘客观事物之中融注作者的【】,从而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的A.主观想象B.综合评估C.主观情感D.客观分析l0.对学生的语文水平进行整体测试评定的考试是【】A.随时测试B.综合测试C.阶段测试D.选拔测试二、填空题(本大题共25个空,每空1分,共25分)1、人的素质结构有三个相对独立的基本要素是、、身体素质。

2、语文教学的基础能力是由、说、、写四个要素构成的。

3、语文教育理论的特殊之处在于它的、和。

4、1903年颁行的《》使语文最终从综合性的社会科学教育中分化出来,而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5、1963年颁布的《全日制语文教学大纲》重新认定了语文课的特性,纠正了和的错误倾向。

6、语文能力即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它是以为核心的。

7、中学语文教育的内容的三个构成要素是、、。

自考中学语文教材教法试题及答案

自考中学语文教材教法试题及答案

自考中学语文教材教法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下列哪项不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A.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B.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C. 增强学生的数学计算技巧D. 提升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答案:C2.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文言文?A. 仅依赖课本注释B. 结合历史背景和作者生平C. 忽略文化差异,直接翻译D. 只关注文言文的字面意思答案:B3. 下列哪项不是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A. 讲授法B. 讨论法C. 案例分析法D. 重复练习法答案:C4.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A. 只关注成绩,忽略兴趣培养B. 通过多媒体教学增加课堂互动C. 严格按照教学大纲,不进行拓展D. 只讲授知识点,不进行实践操作答案:B5. 下列哪项是评价学生语文学习成效的重要指标?A. 学生的出勤率B. 学生的课堂纪律C. 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D. 所有上述选项答案:D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6. 中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应遵循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原则。

答案:思想性、科学性、系统性7. 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的___________,鼓励他们进行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答案:个体差异,独立思考,创新表达8. 在进行文学作品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9. 语文教学中的“文道统一”原则指的是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的有机结合。

答案:文学教学,道德教育10. 语文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___________,可以提高学生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答案:必要补充,实践能力,审美能力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1. 简述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语文教材教法试题
及答案
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中学语文教材教法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中学语文教学法是一门【C】
A.纯应用学科 B.理论学科 C.应用理论学科 D.纯知识学科
2.为了疏通学生的思路而设计的搭台阶性质的问题,这种提问形式是【B】
A.启发式提问B.疏导式提问 C.质疑式提问 D.探究式提问
3.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人是【A】A.孔子 B.孟子 C.苟子 D.子思
4.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语文教学过程是一种【A】
A.信息传递的过程 B.人格构建的过程
C.特殊的认识过程 D.美感体验的过程
5.把各种感知对象加以对比,以确定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思维方法是【C】
A.分析 B.综合 C.比较 D.抽象
6.有目的有计划主动感知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力称之为【D 】
A.观察力 B.记忆力 C.想象力 D.思维力
7.在一般了解所学内容后,展开充分的联想,由小到大,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学习方法称为【C】
A.快速读书法 B.提纲挈领法 C.联想求异法 D.SQ3R学习法
8.教师以默读和朗读的方式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方法是【A】
A.阅读法 B.讲授法 C.议论法 D.练习法
9.优秀的散文总是在描绘客观事物之中融注作者的【C】,从而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的。

A.主观想象 B.综合评估 C.主观情感 D.客观分析
l0.对学生的语文水平进行整体测试评定的考试是【B】
A.随时测试 B.综合测试 C.阶段测试 D.选拔测试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25个空,每空1分,共25分)
1、人的素质结构有三个相对独立的基本要素是(品德素质)、(才智素质)、身体素质。

2、语文教学的基础能力是由、说、、写四个要素构成的。

3、语文教育理论的特殊之处在于它的、和。

4、1903年颁行的《奏定学堂章程》使语文最终从综合性的社会科学教育中分化出来,而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5、1963年颁布的《全日制语文教学大纲》重新认定了语文课的特性,纠正了(重道轻文)和(文道分离)的错误倾向。

6、语文能力即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它是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

7、中学语文教育的内容的三个构成要素是(语文训练、智力发展、情思审美教育)。

8、语文基础知识教学要力求做到(精要)、好懂、有用。

9、作文指导应从(审题、开源、立意、四个方面入手。

10、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主要有、、敏捷性、适应性、灵活性和通俗性。

11、相对于文学作品而言常用文体指的是、说明文、。

12、小说的三要素是、、。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入境:
2、一体两翼: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如何优化自己的语文教育观念。

2、语文学科的属性有哪些?
3、现行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4、如何抓住文章的思路教学记叙文?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15分)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如何贯彻“渗透审美教育”的原则
中学语文教材教法试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C 2. B 3. A 4. A 5. C 6. D 7. C 8. A 9. C l0. B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25个空,每空1分,共25分)
1、品德素质、才智素质
2、听、读、
3、超前性、人文性、综合性。

4、《奏定学堂章程》
5、重道轻文、文道分离
6、思维能力
7、语文训练、智力发展、情思审美教育。

8、精要
9、审题、开源、谋篇语文训练、智力发展、情思审美教育。

10、制约性、瞬逝性、 11、记叙文、论说文。

12、人物、情节、环境。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入境:就是要把学生引入作品所描写的特定的意境,使学生似亲眼所见,亲身所历,似言出己口、情出己心,通过自己的体悟,深入认识作品的思想底蕴和美学价值,从心里说出一个“好”字,一个“美”字。

2、一体两翼:是语文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的主要表现主张。

一体指的是语文课堂教学这个主体,两翼分别指语文学习环境和语文课外活动。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如何优化自己的语文教育观念。

我们必须从多方面体察时代的需求,优化自己的语文教育观念:
①要根据时代需要,正确对待语文教育观念。

凡是对语文教育现代化有用的,就要继承发扬,反之,必须否定、摒弃。

②要根据时代的要求,重新审视现代语文教育观念,从当前语文教学实际出发,不断更替与完善。

③展望未来,勾画语文教育的走向,构建超前规范性的语文教育观念。

2、语文学科的属性有哪些?
①基础工具性②思想教育性③社会实践性④文学性⑤知识性
3、现行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①说明语文科的性质和地位。

②规定语文教学的目标。

③说明教学内容。

④提示教学应当重视的问题⑤规定了基本篇目
4、如何抓住文章的思路教学记叙文?
①研究结构②把握线索③概括主题④语言训练⑤读写结合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如何贯彻“渗透审美教育”的原则。

1、美读——让学生领受情感美。

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

而美读是学生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和获得作品美感的基本途径。

它把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语言,把储存的信息的符号载体还原成作者所要传达的真情实感,使作品中的人物情景跃出纸面,使学生进入角色,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直接受到作品感染熏陶。

2、遵路——让学生体察文思美。

就是让学生体品作者写作时的思路布局谋篇,以便开拓文章的思想内涵及艺术匠心、美学趣味。

3、入境——让学生理解意蕴美。

入境就是要把学生引入作品所描写的特定的意境,使学生似亲眼所见,亲身所历,似言出己口、情出己心,通过自己的体悟,深入认识作品的思想底蕴和美学价值,从心里说出一个“好”字,一个“美”字。

入境不仅使学生对美的事物从直觉感受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稳定的情感、意志、性格,并使他们所获得的审美经验进而转化为行为的技能技巧乃至理念、信仰、世界观。

4、悟文——让学生感悟语言美。

指导学生理解词句在具体语境中的表达作用,品味炼字的贴切和用语的精妙,可以使学生既受到语言美的熏陶,又从作家文笔之中吸取语言滋养,逐步提高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

5、勤笔——让学生借鉴文学美。

就是引导学生自己拿起笔来从作品中借鉴美、模仿美、表现美、创造美。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渗透审美教育,是课程教学目标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加强德育渗透,提高未来劳动者素质的必要举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