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生物学——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药研究的新途径
常占杰教授从痰瘀互结论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学术经验

经验交流doi:10.3969/j.issn.1005-0264.2021.01.024常占杰教授从痰瘀互结论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学术经验∗孙智强1㊀李京涛2ә㊀魏海梁2㊀闫曙光1㊀李淑芳3㊀李㊀倩1㊀常占杰21.陕西中医药大学㊀(陕西㊀咸阳ꎬ712046)㊀2.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㊀3.西安市中医医院关键词㊀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ꎻ痰瘀互结中图分类号㊀R33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志码㊀B∗基金项目:陕西省科技厅科研基金(No.2016SF ̄234㊁No.2018KJXX ̄093)ꎬ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基金(No.15 ̄JC009)ꎻ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No.201810716023)ꎻ陕西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No.201831023)ꎻә通讯作者ꎬE ̄mail:Ljingtao555@163.com㊀㊀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一种以肝脏中过量脂肪堆积㊁脂肪变性为病理学特征的肝脏疾病ꎬ包括单纯性非酒精性脂肪肝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以及相关的肝硬化和肝癌[1]ꎮ目前我国NAFLD发病率居高不下并且逐年上升ꎬ已造成严重的社会负担和医疗压力ꎮ现代医学在NAFLD发病机制方面研究进展较快ꎬ但治疗药物和干预手段方面进展缓慢ꎬ而传统中医药治疗肝脏疾病历史悠久ꎬ对NAFLD的治疗也具有明显特点ꎮ吾师常占杰教授为陕西省名中医ꎬ从事中医药防治肝胆疾病的30余年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诊疗思路ꎮ本文主要介绍常占杰教授从痰瘀互结论治NAFLD的学术经验ꎬ以飨同道ꎮ1㊀痰瘀互结是NAFLD的中医发病核心机制痰瘀互结学说发源甚早ꎮ2000多年前«五十二病方»以及当时的医简中就记载了活血化瘀药和理气化痰药相互配伍的古方ꎮ«黄帝内经»载: 胃肠之络伤ꎬ则血瘀于肠外ꎬ肠外有寒ꎬ汁沫与血搏结ꎬ则合并凝聚不得散ꎬ而积不得散 ꎬ文中 汁沫 一词即为后世的 痰饮 ꎬ表明当时已认识到痰瘀互相致病ꎬ互为影响ꎮ东汉医圣张仲景首创 瘀血 ㊁ 痰饮 二病ꎬ并在«伤寒杂病论»中记载治疗痰瘀交阻证方药多首ꎬ如鳖甲煎丸㊁桂枝茯苓丸㊁大黄牡丹汤等ꎬ配伍巧妙ꎬ效如桴鼓ꎮ后世医家亦有发挥ꎬ如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言: 诸痰者ꎬ此由血脉雍塞ꎬ饮水结聚而不消散ꎬ故能痰也ꎬ或冷或热ꎬ或结食ꎬ或食不消ꎬ或胸腹痞满ꎬ或短气好眠ꎬ诸候非一ꎬ故云诸痰ꎮ 朱丹溪提出 痰挟瘀血ꎬ遂成窠囊 ꎬ故而有肺胀ꎬ 此乃痰挟瘀血碍气而为病ꎮ 善治血证名医唐容川在«血证论»中论到: 血瘀既久ꎬ亦能化为痰水 ꎬ 瘀血流注ꎬ亦发肿胀者ꎬ乃血变成水之证ꎮ祖国医学根据NAFLD的临床表现ꎬ将其归属于中医学的 胁痛 ㊁ 痰浊 ㊁ 积聚 等范畴ꎮ如«灵枢 百病始生»中记载: 卒然多饮食ꎬ则肠满ꎬ起居不节 汁沫与血相搏ꎬ则合并凝聚不得散ꎬ而积成矣 ꎬ认为饮食与生活不规律导致痰浊瘀血互结不散而成此病[2ꎬ3]ꎮ«丹溪心法»言: 胁痛ꎬ肝火胜ꎬ木气实ꎬ有死血ꎬ由痰流注 ꎬ指出痰浊瘀血互结于肝是该病重要发病机制[4]ꎮ«古今医鉴»载: 脾土虚弱ꎬ清者难升ꎬ浊者难降ꎬ留中滞膈ꎬ瘀而成痰 ꎬ中焦脾胃功能失常ꎬ易酿湿成瘀[5]ꎮ现代研究则发现痰瘀互结是NAFLD最常见临床证型[6]ꎮ常占杰教授认为ꎬ脂肪肝以及高脂血症的发生多由于外源性脂质摄入过多ꎬ或由于体内脂质代谢紊乱所致ꎬ以正虚为本ꎬ痰浊血瘀为标ꎮ主要发病原因责之于过食肥甘厚味ꎬ损伤脾胃运化和肠腑泌别清浊功能ꎬ脾弱胃强ꎬ多食易困ꎬ或土虚木乘ꎬ胃脘胀满不适ꎬ或脾病及肾ꎬ引起消化和水液代谢紊乱ꎬ终致肝㊁脾㊁肾三脏及胃肠两腑功能失司ꎬ气血不归正化ꎬ津液输布异常ꎬ从而产生痰浊膏滋ꎬ久病入血入络以及痰浊阻络等ꎬ导致痰瘀互结ꎬ而痰瘀又会反过来加重脏腑功能失调ꎬ导致肝㊁脾㊁肾等日益虚损ꎮ故而ꎬ常教授认为本病病位在中焦ꎬ涉及肝㊁脾㊁肾及胃肠ꎬ而痰瘀互结是本病发病的核心机制ꎮ2㊀泄痰活血、顾护中焦是治疗大法常教授认为本病以正虚为本ꎬ痰浊血瘀为标ꎬ故而治疗法则主要为泄痰降脂㊁行气活血以治标ꎬ疏肝理气㊁健脾调胃以治本ꎮ2.1㊀健脾调胃㊁泄痰消脂㊀«金匮要略»云: 见肝之病ꎬ知肝传脾ꎬ当先实脾 ꎬ又云: 实脾则肝自愈ꎬ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ꎮ 常教授主张 肝病治脾 以及 肝脾同治 ꎬ认为脾主运化ꎬ升清降浊ꎬ胃主受纳ꎬ腐熟水谷ꎬ脾胃功能失司ꎬ水谷不归正化ꎬ化为痰浊膏脂留滞中焦ꎮ痰浊膏脂不能通过升清降浊功能参与机体新陈代谢为机体所用ꎬ也不能排出体外ꎬ反过来则会加重中焦脏腑的运化功能ꎬ如此恶性循环ꎬ痰浊膏脂蓄积成患ꎮ常教授认为本病祛痰除浊宜用健脾泄痰法[7]ꎮ泄法理论源于«内经»: 湿淫于内ꎬ治以苦热ꎬ佐以酸淡ꎬ以苦燥之ꎬ以淡泄之ꎮ 即以苦燥之品祛中焦湿邪ꎻ以淡渗之品利下焦湿邪ꎮ李东垣«兰室秘藏»云: 中满者ꎬ泻之于内ꎬ调脾胃有病ꎬ当令上㊁下分消其气ꎮ 分消走泄ꎬ祛痰利湿ꎬ不伤正气ꎮ«脾胃论»云: 长夏湿土客邪大旺ꎬ可加苍术㊁白术㊁泽泻ꎬ上下分消其湿热之气也ꎮ 常教授临证处方ꎬ常用茯苓㊁白术㊁陈皮㊁泽泻㊁决明子等药配伍ꎬ泄痰降脂㊁泻实治标ꎮ盖茯苓性味甘平ꎬ能够渗湿利水ꎬ益脾和胃ꎬ尤善祛中焦湿邪ꎬ正如«本经»载 主胸胁逆气ꎬ忧恚惊恐ꎬ心下结痛ꎬ寒热烦满咳逆ꎬ口焦舌干ꎬ利小便ꎮ 白术味苦而温ꎬ苦能燥湿ꎬ温能和中ꎬ祛诸经中湿而理脾胃ꎮ陈皮能够燥湿化痰ꎬ调中理气ꎬ主治痰湿阻滞中焦一切疾病ꎮ泽泻利水渗湿ꎬ化脂降浊ꎬ是为利水第一良品ꎮ决明子入肝经ꎬ性味苦甘ꎬ泻邪水ꎮ常教授认为白术善祛湿健脾ꎬ用量宜大ꎬ一般用量为20~40gꎮ若见舌苔白腻重浊ꎬ辨此为痰浊雍盛ꎬ可白术易苍术ꎬ但因苍术温燥之性ꎬ不可过用ꎬ化去舌苔白腻即可停用ꎬ以免耗伤阴血ꎮ若兼纳呆腹胀不欲饮食ꎬ辨此为湿困脾胃ꎬ可加藿香㊁佩兰㊁炒麦芽㊁莱菔子等药芳香醒脾助运ꎬ消食调胃除胀ꎮ痰湿中阻ꎬ中焦斡旋失司ꎬ腑气不通ꎬ必然影响大肠传导功能ꎬ临床往往可见到大便秘结的患者ꎬ决明子不仅可以泻邪水ꎬ还能够润肠通便ꎬ用量10~15g即可ꎮ2.2㊀疏肝理气㊁活血化瘀㊀常教授认为肝主疏泄ꎬ在促进食物消化和通利水道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ꎮ若肝失疏泄ꎬ气机失畅ꎬ横犯脾胃ꎬ影响中焦运化功能ꎬ痰浊膏脂不化留滞中焦ꎻ肝主疏泄功能正常的发挥ꎬ既可宣畅脾㊁肺㊁肾三者气机ꎬ促进三脏水液代谢的功能ꎬ又能疏通三焦水道ꎬ使水液以循常道ꎬ通行无阻ꎬ若肝失疏泄ꎬ导致肺㊁脾㊁肾气化不利ꎬ三焦水道受阻ꎬ水液输布障碍ꎬ而酿生痰浊湿邪ꎮ而痰为阴邪ꎬ其性粘ꎬ伤阳气ꎬ易阻碍气血运化ꎮ当气血运化失司ꎬ津停为痰ꎬ营滞为瘀ꎬ津血混杂ꎬ最终形成痰瘀互结ꎮ因此ꎬ治痰必化瘀ꎬ只活血则痰浊难去ꎬ单祛痰则瘀血不行ꎮ因此ꎬ常教授在临证时善用丹参㊁姜黄㊁川芎㊁山楂等活血化瘀的药物ꎮ丹参为心㊁肝㊁脾㊁肾血分之药ꎬ破癥除瘕ꎬ活血ꎬ去心腹痼疾结气ꎻ姜黄主心服结气ꎬ并疰忤积气作膨ꎬ能够破血行气ꎬ通经止痛ꎻ山楂如«食鉴本草»载 化血块㊁气块 ꎬ主消癥瘕ꎬ肉食积滞ꎮ常教授在活血化瘀时ꎬ依据患者情况ꎬ时常稍稍给予桂枝㊁干姜㊁小茴香等温通助阳药物ꎬ以通经络利血脉ꎮ活血不忘理气ꎬ«内经»言: 人之所有者ꎬ血与气耳 ꎬ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ꎬ互根互用ꎮ气血失和ꎬ则百病由生ꎮ故而常教授在活血化瘀时ꎬ注重配伍行气药ꎬ气行则血行ꎬ血通则气畅ꎬ常用药物包括柴胡㊁陈皮㊁香附㊁枳壳㊁延胡索㊁青皮以及木香等ꎮ3㊀典型病例患者张某ꎬ男ꎬ38岁ꎬ2017年8月初诊ꎮ患者平素喜食肥甘厚腻食物ꎬ运动少ꎬ喜卧ꎬ偶饮酒ꎬ量少ꎮ半年前因体检发现血脂异常ꎬ未予重视ꎬ近1月来右胁部疼痛不适ꎬ伴有口苦ꎬ口干ꎬ食少ꎬ疲倦乏力ꎬ白天嗜睡ꎬ大便黏滞不爽ꎬ日3~4次ꎮ查体:患者形体偏胖ꎬ腹大软ꎬ无压痛ꎬ肝脾肋下未触及ꎮ舌质暗红ꎬ苔微黄稍腻ꎬ舌下静脉稍曲张ꎬ脉弦细ꎮB超:脂肪肝ꎻCT:肝/脾CT比值0.65(中度脂肪肝)ꎻ肝脏生化示:ALT88.32U/LꎬAST86.12U/Lꎻ血脂:TC5.82mmol/LꎬTG3.53mmol/LꎬLDL ̄C3.98mmol/LꎬHDL ̄C1.02mmol/Lꎮ中医诊断:胁痛(肝郁脾虚ꎬ痰瘀互结)ꎬ西医诊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ꎮ治法:泄痰活血ꎬ疏肝健脾ꎮ处方:消木丹加减(炒白术㊁茯苓各30gꎬ陈皮㊁猪苓㊁丹参各15gꎬ姜黄㊁泽泻各10gꎬ柴胡12gꎬ黄芩8gꎬ生山楂20g)ꎬ7剂ꎬ水煎服ꎬ日1剂ꎮ并嘱其饮食清淡ꎬ注意运动ꎮ二诊:服上药后ꎬ患者自诉乏力㊁口干㊁口苦明显好转ꎬ嗜睡减少ꎬ纳差腹胀稍改善ꎬ但胁肋部疼痛无明显变化ꎬ大便时干时稀ꎬ日2次ꎬ舌脉基本同前ꎮ辨其脾虚痰浊改善ꎬ但肝郁血瘀仍然存在ꎬ故在原方的基础上去泽泻㊁猪苓ꎬ加川芎㊁延胡索㊁佩兰各10gꎬ炒神曲20gꎬ14剂ꎬ水煎服ꎬ日1剂ꎮ三诊:服上方后患者乏力㊁嗜睡消失ꎬ右胁部疼痛不适减轻ꎬ食纳可ꎬ大便日1~2次ꎬ稍干ꎬ舌淡红ꎬ苔白腻ꎬ舌下脉络曲张较前减轻ꎬ脉弦ꎮ仍用上方随证加减治疗3个月ꎬ查肝功能和血脂均已恢复正常ꎬB超提示轻度脂肪肝ꎬ随访至半年ꎬ患者诸症未再复发ꎮ参考文献[1]张旸ꎬ辛永宁ꎬ宣世英.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物经济学ꎬ2015ꎬ10(S2):262-263.[2]赵心华ꎬ鲍计章ꎬ周国琪.«内经»积聚理论及临床应用[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ꎬ2008ꎬ22(4):32-34.[3]白朝伟.血与水辨证观之源与流[J].河南中医ꎬ2006ꎬ26(10):8-10.[4]刘竞芳ꎬ郭淑琴ꎬ任慧雅ꎬ等.化浊导滞㊁活血化瘀法治疗肥胖型糖尿病性脂肪肝临床观察[J].医学研究与教育ꎬ2010ꎬ27(5):55-57.[5]程玉佩ꎬ张明香.从痰瘀论治非酒精性脂肪肝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ꎬ2018ꎬ20(11):157-160.[6]王伯祥.中医肝胆病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ꎬ1997:122.[7]刘亚珠ꎬ席奇ꎬ宋粉莉ꎬ等.常占杰教授应用 健脾泄痰法 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经验[J].广西中医药ꎬ2016ꎬ39(4):55-57.引证本文㊀孙智强ꎬ李京涛ꎬ魏海梁ꎬ等.常占杰教授从痰瘀互结论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学术经验[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ꎬ2021ꎬ31(1):83-84.(修回日期:2020-09-08㊀编辑:黄育华)doi:10.3969/j.issn.1005-0264.2021.01.025徐春军教授治疗肝癌肝硬化验案探析∗李㊀杰㊀孙凤霞ә㊀戚团结㊀王㊀琮㊀徐春军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肝病科㊀(北京ꎬ100010)关键词㊀肝癌ꎻ肝硬化ꎻ中医中图分类号㊀R735.7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志码㊀B∗基金项目:北京市属医院科研培育计划项目(No.PZ20190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多组学研究现状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多组学研究现状
段明秀;陈新利;常伟宇;杨媛;杨仕琦;吴晖
【期刊名称】《临床肝胆病杂志》
【年(卷),期】2024(40)6
【摘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在全球范围内患病率高达30%,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并构成公共卫生负担。
由于该病难以诊断和监控,因此,识别潜在的药物靶点和生物标志物具有重要价值,多组学技术在探索NAFLD早期诊断标志物、治疗靶点、疗效和预后评估方面具有广阔的前景。
本文对近年来多组学技术在NAFLD中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NAFLD的防治提供更为丰富的理论依据和新的策略。
【总页数】8页(P1240-1247)
【作者】段明秀;陈新利;常伟宇;杨媛;杨仕琦;吴晖
【作者单位】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药学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7
【相关文献】
1.系统生物学方法研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基因通路
2.血清学诊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研究进展
3.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血清学无创诊断的研究进展
4.细胞自噬研究的策略、方法及其在中医药干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机制中的研究现状与前景
5.儿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流行病学现状及防治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加味降脂理肝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痰湿夹瘀体质)临床研究的开题报告

加味降脂理肝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痰湿夹瘀体质)临床研究的开题报告研究背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肝病,其特征是肝内脂肪积累,常伴有轻至中度的肝细胞炎症和纤维化。
NAFLD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肝脏疾病。
在发达国家,其患病率已经接近20%–30%。
NAFLD是一个复杂的疾病,它与代谢综合征及其他一些慢性疾病(如2型糖尿病、高血压、肥胖症等)有很高的关系。
国内外有许多相关研究表明,中医治疗NAFLD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
加味降脂理肝汤是由沙参、山奈、薏米仁、枸杞子、五味子、熟地黄、当归、白芍、茯苓、赤芍、丹参、红花、桂枝等中药组成。
加味降脂理肝汤具有清热解毒、清肝利胆、降脂滋阴的功效,临床上可用于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与本病痰湿夹瘀体质有关的临床证候如脘腹胀满、食欲不振、疲乏无力等,通过规范食欲、增加运动量、调节肠道菌群等辅助治疗,可以有效地改善病情。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加味降脂理肝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痰湿夹瘀体质)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研究方法:研究设计: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对象:50例符合诊断标准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痰湿夹瘀体质),年龄范围为25-60岁。
研究组:25例,采用加味降脂理肝汤治疗。
对照组:25例,采用西药治疗。
治疗周期为12周。
疗效评估采用湿毒清胃颗粒方面临床疗效评估标准。
研究结果:待研究完成后,将进行统计分析,并得出结论。
预计加味降脂理肝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疗效显著,并能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中医辨证治疗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中医辨证治疗术语和定义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一种与胰岛素抵抗和遗传易感性密切相关的代谢应激性肝损伤,其病理学改变与酒精性肝病(ALD)相似,但患者无过量饮酒史,疾病谱包括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NAFL)、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肝硬化、肝细胞癌。
NAFLD是代谢综合征的重要组分,肥胖、血脂紊乱、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是其肯定的危险因素。
临床诊断标准为存在肝细胞脂肪变的影像学或组织学依据,并能除外过量饮酒、药物或遗传性疾病等可导致肝脂肪变的其他病因。
中医辨证1.辨证要点脂肪性肝病根据其临床表现,归属于“肝癖”、“胁痛”、“积聚”等范畴。
本病患者不少经由体检发现,无明显症状,应从病因病机出发进行诊治。
多数医家认为饮食不节、劳逸失度、情志失调、久病体虚、禀赋不足是其主要病因。
饮食不节、劳逸失度、脾胃乃伤、或情志失调、肝气郁结、肝气乘脾、或久病体虚、脾胃虚弱,均可致脾失健运,湿浊内生;湿邪日久,郁而化热,而出现湿热内蕴;禀赋不足或久病及肾,肾精亏损,气化失司,痰浊不化,痰浊内结,阻滞气机,气滞血瘀,瘀血阻络,终致痰瘀互结。
本病病位在脾,涉及肝、肾诸脏,其病理基础与痰、湿、浊、瘀、热等有关,证属本虚标实,脾虚为本,痰浊血瘀为标。
2.辨证分型(1)肝郁脾虚证右胁肋胀满或走窜作痛,每因烦恼郁怒诱发,腹胀便溏,腹痛欲泻,倦怠乏力,抑郁烦闷,时欲太息,舌淡,边有齿痕,苔薄白或腻,脉弦或弦细。
(2)湿浊内停证右胁肋不适或胀闷,形体肥胖,周身困重,倦怠乏力,胸脘痞闷,头晕恶心,食欲不振,舌淡红,苔白腻,脉弦滑。
(3)湿热蕴结证右胁肋胀痛,口黏或口干口苦,胸脘痞满,周身困重,食少纳呆,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4)痰瘀互结证右胁下痞块,右胁肋刺痛,纳呆厌油,胸脘痞闷,面色晦滞,舌淡黯,边有瘀斑,苔腻,脉弦滑或涩。
中医内治法1.汤剂(1)肝郁脾虚证治法:疏肝健脾。
方药:逍遥散加减。
非酒精性脂肪肝中医研究概况

非酒精性脂肪肝中医研究概况张夏;罗伟生;宁碧泉;张扬武;王仕衍;禤传凤;陈姗【摘要】通过分析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的相关文献,总结了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病因病机,并从辨证分型论治、单味中药、中成药及中医外治等方面论述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中医药研究情况,为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提供一定的资料和依据.【期刊名称】《大众科技》【年(卷),期】2017(019)008【总页数】3页(P75-77)【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肝;中医药;研究概况【作者】张夏;罗伟生;宁碧泉;张扬武;王仕衍;禤传凤;陈姗【作者单位】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南宁 530001;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南宁530001;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南宁 530001;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南宁 530001;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南宁 530001;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南宁 530001;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南宁 53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6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一种由遗传-环境-代谢应激相关因素所引起肝细胞脂肪变性为主的临床病理综合征[1]。
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表明,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压力增加,饮食结构和生活行为方式的改变等因素的影响,使其发病率明显上升,且日益低龄化,在西方人群中,NAFLD的发病率为20%~30%,国内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地区的患病率已达15%左右,是仅次于病毒性肝炎慢性肝病[2]。
中华医学中并无NAFLD的详细描述,多是根据其特点归属于:“肝癖”“肝着”“肥胖”“肝痞”等疾病的范畴。
笔者主要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单味中药、中成药、中医外治等方面对NAFLD的中医药治疗展开论述。
对 NAFLD病因病机的论述,众多医家都是在结合该病“胁痛”、“痞满”、“积聚”、“肝癖(痞)”等病名及前任研究基础上并根据临床表现总结得出。
陈福来[3]认为NAFLD的病因病机主要脂肪肝多为长期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味,嗜酒无度,或劳逸失常等,损伤脾胃,水谷精微运化失常,脂浊痰湿内生,相互交结,留滞于肝;同时,肝失疏泄,木不疏土,肝病传脾,进一步影响水谷精微的运化输布,两者互为因果,进一步加重病情的进展。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代谢组学研究进展

机制尚未完全明确,1998 年Day 等[12]提出“二次打击”学说。 开。同时NAFLD 肝硬化患者与酒精性肝硬化患者也可有效区
随后Tilg 等[13 -14]提出“多重平行打击”理论,包括遗传因素、 分开(AUC =0. 83)。他们认为此方法可作为区分NAFLD 纤维
IR、氧化应激、脂毒性、慢性炎症、纤维化、免疫和肠道菌群等, 化程度及诊断的无创生物标志物,且可以显著减少对肝活检的
黄酯和13 - cisRA 呈正相关。他们在人类组织中首次检测到 验证;单不饱和TAG 的增加可能是NAFLD 和CHB 患者NASH
atRA 的活性代谢物4 - oxo - atRA,表明这种类维生素A 可能 的特异性标志物。
有助于人体类维生素A 的信号传导。肝脏维生素A 的稳态平 2. 3 代谢组学对NAFLD 药物作用与疗效研究的推动作用
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为代表的系统生物学技术提供了新的技术 展的新学科,代谢组学较为全面的展示了机体的代谢结果,为
与思路。区别于其他组学技术,以内源性小分子代谢物为研究 临床医学提供了新的技术和方法。
对象的代谢组学可以很好的揭示机体变化的最终代谢结果。因 2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
收 基 作DO稿 金 者I:日 项 简10期 目 介. 3:::912上 栾研6709)2海究雨/0j.中婷-is医1s(n1药.1-19大090006学1—;修-附)5回,属2女5日第6,.期七主20:人2要210民.2从00医4事-.院01慢42人7-性才1肝7培病养计的划基(础XX与20临19床- 通信作者:顼志兵,xzb6160@ 163. com
和遗传易感密切相关的代谢应激性肝损伤,包括非酒精性单纯 1 代谢组学概述
性肝脂肪变(NAFL)、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肝硬化和 1. 1 代谢组学含义 代谢组学最初于1999 年由Nicholson
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研究进展

第35卷第3期长治医学院学报2021年6月JOURNAL OF CHANGZHI MEDICAI COLLEGE Vol.35No.3 Jun.2021230•综述.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研究进展李立凤I梁汝圣八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肝性肝病;中医药;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21)03-230-03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指除外酒精和其他明确的损肝因素所致的,病变主体在肝小叶,以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性和脂肪贮积为病理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包括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硬化三种主要类型⑴。
NAFLD不仅可以导致肝病残疾和死亡,还与代谢综合征、2型糖尿病、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以及结直肠肿瘤等的高发密切相关⑷。
NAFLD 的病因较多,高能量饮食、含糖饮料、久坐少动等生活方式、肥胖、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代谢综合征等单独或共同成为NAFLD的易感因素⑶。
近年来,NAFLD已成为我国最常见的肝脏疾病"勺。
目前,西医尚无治疗NAFLD疗效确切的药物,中医药治疗NAFLD显示一定的临床疗效,可能成为今后治疗NAFLD的有效方法之一。
因此,本文主要围绕中医对NAFLD病因病机的认识及中医治疗进行如下综述。
1中医病名NAFLD在中医学中,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的“积聚”“痰浊”“痞满”“肥气”“胁痛”等疾病的范畴⑷。
《难经•五十六难》在提到“五脏之积”时曰:“肝脏之积,名曰肥气”,这是最早记载与NAFLD相关的论述。
2病因病机NAFLD的发生多与酒食不节、情志抑郁、寒气侵袭、年老久病等因素相关,其病位在肝,但与脾、肾二脏密切相关,与痰、浊、瘀、湿等病理产物作者单位1天津市公安医院(300000)2天津市第一医院*通信作者(E-mail:liangrusheng@)相关。
《化滞柔肝颗粒治疗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湿热中阻证)的临床疗效评价研究》

《化滞柔肝颗粒治疗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湿热中阻证)的临床疗效评价研究》一、引言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NASH)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其发病原因与现代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密切相关。
湿热中阻证是NASH常见的中医证候之一,主要表现为肝区不适、腹胀、纳差、口苦等症状。
化滞柔肝颗粒作为一种中药制剂,具有疏肝利胆、清热化湿的功效,对于治疗NASH湿热中阻证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
本文旨在评价化滞柔肝颗粒治疗NASH湿热中阻证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
二、研究方法1. 研究对象本研究共纳入符合NASH湿热中阻证诊断标准的患者120例,年龄在35-65岁之间,经实验室检查确诊为NASH。
2. 治疗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
实验组采用化滞柔肝颗粒治疗,每日3次,每次1袋(含生药量约为9g);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
治疗周期为6个月。
3. 评价指标采用以下指标评价临床疗效:(1)肝功能指标:包括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等;(2)血脂指标:包括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等;(3)中医证候评分:包括肝区不适、腹胀、纳差、口苦等症状评分;(4)影像学检查:包括肝脏超声、CT等。
三、研究结果1. 肝功能指标改善情况实验组患者经过6个月治疗后,ALT、AST等肝功能指标明显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
2. 血脂指标改善情况实验组患者经过6个月治疗后,TC、TG等血脂指标也有所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3. 中医证候评分改善情况实验组患者经过治疗后,肝区不适、腹胀、纳差、口苦等症状评分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
4. 影像学检查结果实验组患者经过治疗后,肝脏超声、CT等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肝脏脂肪含量明显降低,肝脏形态结构也有所改善。
四、讨论本研究结果表明,化滞柔肝颗粒治疗NASH湿热中阻证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通讯作者 : 胡义扬 , 教授 , 博士生导 师, 主要研 究方向 : 中医肝病 的基础和 l 临床 。
1 5 2 1 [ Wo r l d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 Mo d e r n i z a t i o n 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Me d i c i e n a n d Ma t e r i a Me d i c a ]
摘 要 : 系统 生物 学是 系统论 与 生物 学的 结合 。 它 包括 基 因组 学 、 蛋 白质 组 学 、 转 录组 学和 代谢 组 学等 。 利 用 系统论 的 思维 方法研 究生命 现 象 , 从 多学科 、 多视 角认识 中 医证 候 和 中 医药疗 效机 制 , 为 中医研 究提 供 了重要 的 方法 学基础 和技 术 条件 ; 系统生物 学与 中 医学 系统观 和 整体观 念 的核 心 思想 不谋 而合 。因此 , 将系 统 生物 学作 为 非 酒精 性 脂肪 性肝 病 ( N A F L D) 的现 代 中医 药研 究 平 台和 支 点 , 必 将加 速 中 医 药防 治 N AF L D
的现 代化研 究 , 也 为 中 医药研 究 N A F L D提供 新 思路 和新 途径 。
关键词 : 系统 生 物 学 中 医药 非 酒 精性 脂 肪 性 肝 病
d o i :1 0 . 1 1 8 4 2 / w s t . 2 0 1 3 . 0 7 . 0 0 6 中 图分 类号 : R 2 4 2 文 献 标识 码 : A
2 0 1 3 第十五卷
第七期
 ̄ " V o 1 . 1 5 N o . 7
系统 生物 学— — 非 酒精 性脂肪 性肝 病 中 医药研 究的新途 径六
孟胜喜 , 胡 义扬 , , , 冯 琴 , 彭景华
( 1 .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 医院肝病研究所 上海 2 0 1 2 0 3 ; 2 . 上海市高校 中医内科学 E 一 研究院 上海 2 0 1 2 0 3 ; 3 . 上 海市 中医临床 重点 实验 室 上 海 2 0 1 2 0 3 )
面 临 的 新 挑 战 。虽 然 中 医 药 在 治 疗 N A F L D上 有 着 自己 独 特 的 理 论 和方 法 ,但 是 目前 N A F L D 的 中 医
医 药 疗 效 机 理 提 供 了 重 要 的方 法 学 基 础 和 技 术 条 件 。 现 代 生 命 科 学 的 发 展 加 速 了 多 学 科 交 叉 与 融 合, 形 成 了许 多 新 学 科 和技 术 平 台 , 例如基 因组学 、 蛋 白质 组 学 、 转 录组 学 、 代谢 组 学 等 , 合 称 为 系 统 生 物 学 。系 统 生 物 学 就 是 通 过 生 物 信 息 学 把 这 些 “ 横
法 将 是 中医 药 研 究 的一 个 突破 口[ 2 1 。
基 因组是 1 9 2 4年 提 出 用 于 描 述 生 物 全 部 基 因
和染 色 体 组 成 的概 念 。 1 9 8 6年 由美 国 科 学 家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01 - 2 9
T h o ma s R o d e r i c k提 出 的 基 因 组 学 是 指 对 所 有 基 因
近年 来 , 随 着 系 统 生 物 学 及 相 关 技 术 的 快 速 发
展 , 为研究 者从 多学 科 、 多 视 角 认 识 中 医 证 候 和 中
非酒精性 脂肪性肝病 ( N o n — a l c o h o l i c F a t t y L i v e r D i s e a s e , N A F L D)是 一 种 与 胰 岛 素 抵 抗 和 遗 传 易 感 性 紧 密相关 的代谢应 激性 肝损 伤 『 3 _ 。 目前 , N A F L D 为 西 方 发 达 国家 最 主要 的 慢 性 肝 病 l 4 l 。近 2 0年 该 病 发病率在 亚洲 国家增长迅 速 , 已经 成 为 当今 医 学 界
修 回 日期 : 2 0 1 3 — 0 2 - 2 3
★
国家 自然科 学基金委 面上项 目( 8 1 1 7 3 4 0 4 ) : 基于肝脂肪代谢环节的 中药组分“ B Z L ” 复方防治非酒精性脂肪肝作 用机理研究 , 负责人: 胡义扬 ; 国家自 然科 学基金委面上项 目( 8 1 3 8 4 0 3 1 ) : 基于 G L P - 1受体相关信号通路的京尼平苷与绿原酸组合治疗非酒精 } 生脂肪肝效应机制研究, 负责人 : 冯琴; 上海 自然科学基金委项 目( 1 3 Z R1 4 4 2 6 0 0 ) : 基于 G L P - 1受体相关信号通路的 中药组分复方 G C方防治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机理研究, 负责人 : 冯琴。
1 基 因组 学 与 N A F L D的 中 医药 研 究
心是整体 观念和 辨证论治 , 它将人体 作为一个 整体
系统 , 通 过 测 定 和 改 变 系统 输 入 和输 出 来 进 一 步 调 节 系 统 状 态 。 中 医 整 体 观 念 与 系 统 生 物 学 研 究 特 点、 方法 不谋 而合 , 因而 利 用 系 统 生 物 学 思 维 与 方
向” 研究 成果有效 整合起来 , 采用 系统 、 综 合 的思路 和 手 段 从 整 体 水 平 上 动 态 地 对 一 个 集 合 体 系 的 存
在 特征 、 活 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规 律 和 相 互 联 系 加 以阐 述 【 l ¨ 。中 医学 核
病 因 病 机 以 及 药 理 等 方 面 的 研 究 还 依 然 受 到 还 原 论 思 维 方 法 的 深 刻 影 响 ,这 在 很 大 程 度 上 限 制 了 N A F L D 的 中 医药 现 代 研 究 。 本 研 究 认 为 系 统 生 物 学 将可能 为 N AF L D 的 中 医药 研 究 提 供 更 广 阔 的 平 台 和 更 强 有 力 的支 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