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类中药材最佳采收期在何时
中药材的适宜采收期

中药材的适宜采收期中药材的适宜采收期⒈板蓝根10月中、下旬,地上茎叶枯萎时挖取根部。
先在畦沟的一边开60cm的深沟,然后顺着向前小心挖取。
切勿伤根或断根。
⒉地黄春地黄于栽后当年11月前后,当地上茎叶枯黄且带斑点时采挖。
先割去茎叶,然后在畦的一端开深35cm的深沟,小心挖取根块。
⒊山药以块根供药用。
春栽的当年霜降前后收货。
10月下旬当地上茎叶枯黄时,先采收株芽,拆除支架,割去茎蔓,挖出地下块根。
注意保持山药块根完整。
挖取后,切下芦头贮藏做种载,块根加工成药材。
⒋人参于生长6年后的10—11月份参叶变黄、越冬芽长大前采收。
收获过早,浆液不足;过迟,人参品质下降,产量减少。
先拆除参棚,顺行挖出参根,切勿伤根,然后抖掉泥土,去掉茎叶,装入箱内,运回加工。
⒌蛇舌草9—10月果实成熟后,平齐地面割去地上茎叶,除去杂质和泥土,晒至半干捆扎成小把,继续晒至全干即成商品。
⒍玄参栽后当年11月,当地上茎枯萎时采挖。
先割去茎秆,挖松根际周围土壤,小心将根块挖起,剪去茎叶,掰下块根。
⒎穿心莲栽后当年8—10月开花期和种子成熟初期为最佳采收期,产量高、质量好。
采收时割去全草晒干;或将植株拔起,剪除根部,晒干即成商品。
⒏北沙参栽后1年可收获。
春栽的于当年9—10月,秋栽的于翌年9月下旬,当叶片枯黄时开始采挖。
先除去茎叶,小心挖取参根后,用草席覆盖,避免干后难以去皮。
⒐当归秋季直播繁育的于第二年,育苗移栽的于当年10月下旬植株枯黄时采挖。
采收前10天地上茎叶割取,作为提取当归油的原料,然后小心挖取全根。
⒑白术当年10月下旬至11月上、中旬采挖为适期。
当白术茎秆变黄褐色、叶片枯黄时采挖。
过早,根块茎较嫩,药材质量差、产量低;过迟,已萌生侧芽,白术干后表皮皱缩,降低品质。
采挖时选择晴天,小心挖出全根,抖去泥土,剪去茎秆,运回加工。
以下药材适宜冬春季采收。
⒈苦参栽后2年—3年收获,每年茎叶枯黄后至翌年春季萌发前挖取全根,按根条生长状况将其分割成单根,芦头、细根晒干或烘干即成商品。
中药材的采收时间和方法有哪些讲究

中药材的采收时间和方法有哪些讲究中药材是中医防病治病的重要物质基础,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临床疗效。
而中药材的采收时间和方法则是影响其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掌握恰当的采收时间和方法,不仅能保证中药材的药效,还能提高药材的产量和品质。
一、中药材采收时间的讲究(一)根及根茎类药材根及根茎类药材一般在秋、冬季节植物地上部分枯萎后,或在早春植物发芽前采收。
此时,植物的养分多贮藏在根及根茎中,有效成分含量较高。
例如,人参、党参、黄芪、丹参等常在秋季采收;而天麻、苍术、知母等则适合在春季发芽前采收。
但也有一些例外,如半夏、太子参等在夏季采收。
(二)茎木类药材茎木类药材通常在秋、冬两季采收,如关木通、大血藤、鸡血藤等。
此时,植物的茎木部分有效成分含量较高,且质地坚实,质量较好。
而像苏木、降香、沉香等则全年均可采收。
(三)皮类药材皮类药材一般在春末夏初采收,此时树皮养分及液汁增多,形成层细胞分裂较快,皮部和木部容易剥离,伤口较易愈合。
例如,黄柏、杜仲、厚朴等。
但也有一些特殊情况,如肉桂多在十月采收,而牡丹皮、地骨皮则在秋季采收。
(四)叶类药材叶类药材多在植物生长旺盛期,即开花前或果实未成熟前采收。
此时叶片茂盛,光合作用强,有效成分含量高。
如大青叶、艾叶、紫苏叶等。
但也有一些叶类药材需要在秋后经霜打后采收,如桑叶。
(五)花类药材花类药材的采收时间因种类而异。
一般来说,在花朵含苞待放或初开时采收,此时花的香气浓郁,有效成分含量高。
如金银花、辛夷、丁香等。
而菊花、西红花等则在花盛开时采收。
(六)果实种子类药材果实类药材多在自然成熟或将近成熟时采收,如山楂、栀子、瓜蒌等。
种子类药材则在果实成熟后采收,如决明子、芥子、桃仁等。
但也有一些特殊情况,如青皮、枳实等需要在果实未成熟时采收。
二、中药材采收方法的讲究(一)根及根茎类药材采收根及根茎类药材时,要注意避免损伤根部。
可以用工具小心地挖掘,去除泥土和杂质,然后洗净、晾晒或烘干。
中药材的采摘时间与使用效果

中药材的采摘时间与使用效果中药材作为传统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应用和独特的疗效。
然而,对于中药材的采摘时间,很多人存在疑惑。
本文将探讨中药材的采摘时间与使用效果之间的关系,为读者提供相关知识和指导。
一、采摘时间对中药材的影响中药材的采摘时间是指在何时进行采摘,以获得最佳的药效和疗效。
不同的中药材对采摘时间的要求也不同,下面以几种常见的中药材为例进行探讨。
1. 人参人参是一种具有极高药用价值的中药材,采摘后可以用于制作多种中药制剂。
对于人参的采摘时间,一般在秋季的十月到十一月之间为宜,此时人参的药效最佳,营养成分最充足。
2. 黄芪黄芪也是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具有免疫调节和抗疲劳的作用。
根据研究,采摘时机对黄芪的药效有明显的影响。
黄芪一般在盛夏的六月到七月之间采摘,此时植株中的有效成分含量较高,疗效最佳。
3. 何首乌何首乌是用于滋补肝肾的常见中药材,其采摘时间也十分重要。
研究发现,何首乌的采摘时间应在冬末和春初之间,此时植株中的有效成分含量最高,对于改善肝肾功能非常有效。
二、选择适宜的采摘时间的重要性选择适宜的采摘时间对于中药材的药效和疗效具有重要影响。
以下是几个方面的讨论。
1. 药效增强中药材在不同的生长季节,植株中的有效成分含量有所差异。
选择适宜的采摘时间可以获得更多的有效成分,从而增强药效。
2. 药物安全中药材在不同的阶段可能含有不同的毒性物质,选择适宜的采摘时间可以减少毒性物质的含量,保证药物的安全性。
3. 经济效益选择适宜的采摘时间可以最大程度地利用中药材的资源,提高经济效益。
及时而准确地采摘中药材,不仅可以保证其药效和疗效,还可以提高产量和市场竞争力。
三、正确的中药材采摘方法为了确保中药材的质量和疗效,采摘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 根据植株的生长情况,选择适宜的采摘时间。
2. 使用适当的工具进行采摘,避免对植株造成伤害。
3. 注意采摘的速度和力度,避免过度采摘导致植株衰弱。
4. 在采摘后,应及时处理和保存中药材,避免其受到外界环境的污染。
执业药师考试中药综合辅导:各类中药的一般采收原则

1.植物药类(1)根及根茎类:一般在秋、冬季节植物地上部分将枯萎时及春初发芽前或刚露苗时采收。
(2)茎木类:一般在秋、冬两季采收。
(3)皮类:一般在春末夏初采收。
少数皮类药材在秋冬两季采收,如苦楝皮此时有效成分含量较高。
肉桂则在春季和秋季各采一次。
杜仲、黄柏等可采用“环剥技术”。
(4)叶类:多在植物光合作用旺盛期,开花前或果实未成熟前采收。
(5)花类:一般不宜在花完全盛开后采收。
花类中药,在含苞待放时采收的如金银花、辛夷、丁香、槐米等;在花初开时采收的如红花、洋金花等;在花盛开时采收的如菊花、番红花等。
对花期较长、花朵陆续开放的植物,应分批采摘,以保证质量。
(6)果实种子类:一般果实多在自然成熟或将近成熟时采收。
有的采收幼果,如枳实、青皮等。
种子类药材需在果实成熟时采收。
(7)全草类:多在植株充分生长,茎叶茂盛时采割,如青蒿、穿心莲、淡竹叶等;有的在开花时采收,如益母草、荆芥、香薷等。
而茵陈有两个采收期,春季采收的习称“绵茵陈”,秋季采收的习称“茵陈蒿”。
(8)藻、菌、地衣类:药用部位不同,采收时间不一,如茯苓立秋后采收较好,冬虫夏草在夏初子座出土孢子未发散时采收,海藻在夏秋二季采捞,松萝全年均可采收。
2.动物药类(1)昆虫类:入药部分含虫卵的,应在虫卵孵化前采收,如桑螵蛸应在深秋至次年三月中旬前采收,过时卵已孵化,质量降低。
以成虫入药的,均应在活动期捕捉,如土鳖虫等。
有翅昆虫,宜在清晨露水未干时捕捉,因此时不易起飞,如斑蝥等。
(2)两栖类、爬行类:多数宜在夏秋两季捕捉,如蟾蜍、各种蛇类。
亦有在霜降期捕捉的,如中国林蛙等。
(3)脊椎动物:大多数全年均可采收,如龟甲、鸡内金、牛黄、马宝等。
但鹿茸需在5月中旬至7月下旬锯取,过时则骨化,麝香活体取香则多在10月份进行。
3.矿物药类:全年均可采收,大多结合开矿采掘。
如何辨别中药材的采集时间选择最佳时期

如何辨别中药材的采集时间选择最佳时期中药材的采集时间是影响其品质和功效的重要因素之一。
选择最佳采集时期能够确保中药材的药效最大化。
本文将介绍如何辨别中药材的采集时间和选择最佳时期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辨别中药材的采集时间中药材的采集时间与其生长周期和植物的生理活动有关。
通常,中药材的采集时间可以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辨别:1. 生长周期:不同的中药材有不同的生长周期。
了解中药材的生长周期能够帮助我们确定其采集时间。
例如,人参的生长周期为6年,采集时间应在种植后的6年左右;当归的生长周期为2年,采集时间应在种植后的2年左右。
2. 外观特征:观察中药材的外观特征可以辅助辨别其采集时间。
例如,通过观察花朵的开放情况、果实的成熟度以及叶片的颜色和形状等可以确定药材的采集时间。
3. 植物生理:了解中药植物的生理活动对于确定采集时间非常重要。
例如,草药类中药材的采集时间通常在植物进入花期但尚未结果时,因为此时植物的活性成分较为丰富。
二、选择最佳采集时期的方法和注意事项选择最佳采集时期意味着以药材的药效和品质为导向,确保中药材的采集时间在最合适的时期。
以下是一些方法和注意事项供您参考:1. 品质和药效:理解不同中药材的药效和品质对于选择最佳采集时期非常重要。
一些中药材的药效随着采集时间的延长而减弱,因此需要在最合适的时期进行采集。
2. 工地环境:选择采集地点和环境是确保中药材品质的关键。
优质的中药材通常来自无污染的自然环境或有机种植基地。
3. 采集方法:确保采集方法正确和规范也是选择最佳采集时期的重要因素之一。
合适的采集方法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中药材的伤害,确保中药材的品质。
4. 年度季节:中药材的采集时间通常与年度季节相关。
在某些季节,中药植物的活性成分较为丰富,这时候采集能够获得最佳效果。
5. 专业指导:如果您不确定中药材的采集时间,可以寻求专业人士的指导。
中药师或农业专家能够提供有关于中药材采集时间的建议和指导。
中药材的采收季节如何选择最佳

中药材的采收季节如何选择最佳中药材是中医防病治病的重要物质基础,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临床疗效。
而中药材的采收季节是影响药材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不同的中药材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其有效成分的含量和种类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因此,选择最佳的采收季节对于保证中药材的质量和疗效至关重要。
中药材的采收季节通常与药材的生长周期、药用部位的成熟度以及有效成分的含量变化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中药材的采收可以分为全草类、根茎类、果实种子类、花类和叶类等不同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特定的采收季节。
全草类中药材大多在植株充分生长、枝叶茂盛的花前期或刚开花时采收。
这是因为此时植株中的有效成分含量较高,而且质地鲜嫩,易于干燥和加工。
例如,益母草、荆芥、薄荷等药材,一般在春末夏初时节采收最为适宜。
此时,它们的有效成分积累达到高峰,药效最佳。
如果采收过早,植株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有效成分含量不足;采收过晚,植株开始老化,有效成分可能会有所减少,同时质地也会变得粗糙,影响药材的品质。
根茎类中药材的采收季节则因品种而异。
多数根茎类药材在秋末或春初采收。
秋季采收的根茎类药材,如山药、地黄、丹参等,经过了一个生长季节的积累,有效成分含量较高,而且此时地下根茎的养分最为丰富,质地坚实,质量较好。
春季采收的根茎类药材,如桔梗、知母等,通常是因为它们在春季发芽前尚未长出新的根茎,此时采收可以避免养分的消耗,保证药材的质量。
但也有一些特殊的根茎类药材,如半夏、延胡索等,需要在夏季采收,这是因为它们的有效成分在夏季达到峰值。
果实种子类中药材的采收时间通常与果实的成熟度有关。
果实类药材一般在果实成熟时采收,如山楂、枸杞、五味子等。
此时果实中的有效成分含量最高,口感和药效也最佳。
对于种子类药材,如决明子、桃仁、杏仁等,一般在种子完全成熟后采收。
过早采收,种子尚未成熟,有效成分含量低;过晚采收,种子可能会散落,影响产量和质量。
花类中药材的采收季节较为严格,因为花朵的开放时间较短,而且有效成分的含量变化迅速。
中药材的采收季节如何选择

中药材的采收季节如何选择中药材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物质基础,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临床疗效。
而采收季节的选择是保证中药材质量的关键环节之一。
不同的中药材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其有效成分的含量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因此,合理选择采收季节对于获取优质、高效的中药材至关重要。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中药材有效成分积累的规律。
许多中药材的有效成分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并非始终保持稳定,而是会随着季节的推移发生变化。
一般来说,植物在生长旺盛期,往往会将更多的能量用于营养生长,如茎、叶的生长,此时有效成分的积累可能相对较少。
而在生长后期,当植物进入生殖生长阶段或即将进入休眠期时,为了抵御外界环境的变化或为了来年的生长储备能量,会将大量的营养物质转化为次生代谢产物,也就是中药材中的有效成分,此时采收往往能获得更高含量的有效成分。
以根茎类中药材为例,如山药、地黄等,通常在秋季或冬季植株地上部分枯萎后采收。
这是因为在秋冬季节,地上部分的营养物质逐渐向地下根茎转移,根茎中的有效成分得以积累,此时采收的根茎质地坚实,有效成分含量高。
如果过早采收,根茎尚未充分发育,不仅产量低,而且有效成分含量也不足。
相反,如果采收过晚,可能会导致根茎腐烂或遭受病虫害侵袭,影响药材质量。
再看果实和种子类中药材,如枸杞子、五味子等,一般在果实成熟时采收。
果实成熟的标志通常包括颜色的变化、果实变软、香气散发等。
例如,枸杞子在夏季果实呈红色时采收,此时其多糖、甜菜碱等成分含量较高。
如果采收过早,果实未成熟,有效成分积累不足;采收过晚,果实可能会过熟腐烂,或者有效成分会有所流失。
花类中药材的采收季节则更为复杂,因为不同的花在开放的不同阶段,有效成分的含量和种类可能会有所不同。
例如,金银花应在花蕾由绿变白、尚未开放时采收,此时绿原酸等有效成分含量最高。
而菊花则通常在秋季花盛开时采收,以获取最佳的药效。
全草类中药材的采收季节也有讲究。
如益母草、薄荷等,多在植株生长旺盛、花期时采收,此时有效成分含量丰富,药效较好。
中药材采收时期及采收原则

中药材采收时期及采收原则及华李雪艳(河北省农林科学院遗传生理研究所/河北省现代农业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河北石家庄050051)中药材的采收时期对中药材的产量和质量有直接影响。
确定药材的采收期须把有效成分的累计动态与药用部位的产量变化结合起来综合考虑,同时关注药材的商品形状。
现将各类药材的一般采收时期及采收原则总结如下,供参考。
1根和根茎类药材一般在秋、冬季节植物地上部分即将枯萎时到初春发芽前采收最为适宜。
此时绝大多数植株生长停止待进入或已进入休眠期,根和根茎贮藏了大量的营养物质,有效成分的含量相对也较高,此时采收的药材质量好。
如葛根在秋末或冬季采收,天麻适宜初冬时采收,此时期采收的葛根、天麻质坚体重,质优。
但也有少数根及根茎类药材采收时间是夏季至秋初,此类植物生长期较短,夏季就枯萎了,如延胡索、浙贝母、平贝母、半夏、太子参等。
其中延胡索和贝母应在夏季初采收,半夏和太子参在夏末和秋初采挖。
也有些药材如防风和明党参在春天采挖较好。
2皮类药材主要来源于木本植物的干皮、枝皮和根皮,如厚朴,少数根皮药材来源于多年生草本植物,如白鲜皮。
树皮于春夏之交剥取,此时容易剥离,皮中的有效成分含量较高,剥离后的伤口也易愈合。
根皮于秋季挖根后剥取或趁鲜抽取木心,晒干或阴干,如白鲜皮、香加皮、地骨皮、五加皮等。
3茎木类药材(木本植物)一般在秋冬落叶后或春初萌芽前采收,如鸡血藤、大血藤等。
木质藤本植物或木本寄生植物宜在全株枯萎后采收,或者秋冬至早春前,如忍冬藤、络石藤、桑寄生等,此时药材质地好,有效成分含量高;极少数草质藤本植物宜在开花前或果熟期之后采收,如首乌藤。
有些茎木类药材全年可采,如苏木、降香、沉香等。
4叶类多在植物生长旺盛期,开花前或果实种子尚未成熟前采收,此时植物光合作用旺盛,有效成分含量高。
如:艾叶、臭梧桐叶等。
少数药材适宜在秋、冬季节采收,如桑叶等。
叶类药材采收时要除去病残叶、枯黄叶,晒干、阴干或炒制。
5花类药材花类药材一般是在花蕾含苞待放花苞初放时采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类中药材最佳采收期在何时
此类中药材一般以根及根茎结实、根条直顺、少分叉、粉性足的质量较好,采收季节多在秋、冬、或早春,待其生长停止、花叶凋谢的休眠期及早春发芽前采收。
一、以根及根茎类入药的中药材品种
此类中药材一般以根及根茎结实、根条直顺、少分叉、粉性足的质量较好,采收季节多在秋、冬、或早春,待其生长停止、花叶凋谢的休眠期及早春发芽前采收。
大部分品种春季发芽前采收为最适时期,因为初春时药用植物准备萌发,根茎部贮存的大量营养物质还没有或刚开始分解,所以有效成分含量最高,营养物质最丰富,质量最好。
但也有例外情况,如黄芪、草乌、黄连、党参等在秋季采收,而太子参、半夏、附子等则以夏季刨收有效成分含量高,质量好。
现把部分品种最适宜的采收期分述如下,供参考。
1、早春采收:甘草、丹参、拳参、虎杖、赤芍、北豆根、地榆、苦参、远志、甘遂、白蔹、独活、前胡、藁本、防风、柴胡、秦艽、白薇、紫草、射干、莪术、天麻、黄芩,南沙参、桔梗、苍术、紫菀、漏芦、三棱、百部、黄精、玉竹等。
2、秋季采收:黄芪、狗脊、防己、威灵仙、草乌、白芍、黄连、升麻、商陆、常山、人参、三七、当归、羌活、北沙参、龙胆、白前、徐长卿、地黄、续断、党参、香附、白附子、重楼、天冬、山药、白及等。
3、冬季采收:大黄、何首乌、牛膝、板蓝根、葛根、玄参、天
花粉、白术、泽泻、天南星、木香、土茯苓、姜黄、郁金等。
4、夏季采收:延胡索、附子、川乌、太子参、贯众、川芎、白芷、半夏、川贝母、浙贝母、麦冬等。
二、以花入药的中药材品种
花类中药材多在花蕾含苞未放时采收,质量较好,如花已盛开,则花易散瓣、破碎、失色、香气逸散,严重影响质量。
如,金银花应在夏秋花蕾前头蓬大由青转黄时,丁香在秋季花蕾由绿转红时,辛夷在冬末春初花未开放时,玫瑰在春末夏初花将要开放时,槐米在夏季花蕾形成时,采收最适宜,其有效成分含量高,质量好。
但也有部分花类中药材品种需在花朵开放时采收,如月季花在春夏季当花微开时,闹羊花在4~5月花开时,洋金花在春夏及花初开时,菊花在秋冬花盛开时,红花在夏季花由黄变红时等,为最适宜的采收期。
三、以果实及种子类入药的中药材品种
果实类中药材多在自然成熟或将近成熟时采收较好;种子类中药材应在种子完全发育成熟、籽粒饱满、有效成分含量高时采收较好。
如火麻仁、马兜铃、地肤子、青箱子、五味子、王不留行、肉豆蔻、莱菔子、覆盆子、木瓜、山植、瓜蒌、苦杏仁、郁李仁、乌梅、金樱子、沙苑子、草决明、补骨纸、胡芦巴、枳壳、吴茱萸、巴豆、酸枣仁、胖大海、大风子、使君子、河子、小茴香、蛇床子、山茱萸、连翘、女贞子、马钱子、菟丝子、牵牛子、天仙子、枸杞子、牛蒡子、薏苡仁、砂仁、草果、益智仁等。
对成熟度不一致的品种,应在成熟时随熟随采,分批进行。
如急性子、千金子等。
四、以叶入药的中药材品种
叶类中药材品种宜在植株生长最旺、花未开放或花朵盛开时采收,此时植株已经完全长成,光和作用旺盛,有效成分含量最高。
如大青叶、紫苏叶、番泻叶、臭梧桐叶、艾叶等。
五、以全草入药的中药材品种
全草入药的中药材应在植株生长最旺盛而将要开花前采收。
如薄荷、穿心莲、伸筋草、鱼腥草、淫羊藿、仙鹤草、透骨草、马鞭草、藿香、泽兰、半枝莲、白花蛇草、千里光、佩兰、蒲公荚、茵陈、淡竹叶、石斛等。
但也有部分品种以开花后秋季采收,其有效成分含量最高。
如麻黄、细辛、垂盆草、紫花地丁、金钱草、荆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