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采收季节与方法

合集下载

中药材采收加工介绍

中药材采收加工介绍

中药材采收加工介绍一、中药的采收及加工基础知识介绍1.采收时间:根及根茎一般秋冬季节;茎木类一般秋冬;皮类春末夏初;叶类开花前,果实未熟前;花类花蕾期采收;果实与种子类成熟经霜后采收;2.加工:方法:拣、洗、漂、切片、去壳、蒸煮、烫、熏硫、发汗、干燥3.贮藏:常见的变质现象:虫蛀、霉变、变色、走油、风化、自燃。

气调养护:调整空气的组成,造成低氧环境,抑制病虫害和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中药自身的氧化反应,达到保持中药质量的目的。

二、植物类中药材采收加工介绍6.其他加工方法的药材(1)盐附子:选泥附子浸入胆巴液中,晾晒至表面出现结晶盐粒,质地变硬为止;(2)(2)黑顺片:取泥附子浸入胆巴液中,煮至透心,纵切成5mm的厚片,再用黄糖及菜油调成浓茶色,蒸至现油面光泽时烘至半干再晒干;(3)白附片:取泥附子浸入胆巴液中,煮至透心,去外皮,纵切成3mm的薄片,水漂后蒸透,晒至半干,以硫黄熏后晒干;(4)生晒参:取洗净的鲜参,去支根晒干;(5)红参:取洗净的鲜参,除去不定根及支根,蒸3小时,取出晒干或烘干;(6)白参(糖参):鲜参置沸水中浸烫3~7分钟,用针将参体扎刺小孔,再浸于浓糖中,取出晒干;(7)三七:剪下芦头、侧根及须根,暴晒至半干,反复搓揉至全干放入麻袋内撞至表面光滑(芦头称“剪口”;侧根称“筋条”;须根称“绒根”);(8)当归:待水分稍蒸发后根变软时,捆成小把,上棚,以烟火慢慢熏干;(9)地黄:鲜生地徐徐烘焙,至内部变黑,约八成干,捏成团块;(10)巴戟天:晒至六、七成干,轻轻捶扁,切段晒干;(11)党参:晒至半干,反复搓揉3~4次,晒至七、八成干时捆成小把晒干;(12)川贝母:用矾水擦去粗皮晒干或用硫黄熏后晒干;(13)浙贝母:置木桶内,撞去粗皮,拌以煅过的贝壳粉,吸去撞出的浆汁,晒干或烘干;(14)企边桂:剥取十年生以上的干皮,两端削成斜面,突出桂心,夹在木制的凹凸板中间,压成两侧向内卷曲的浅槽状;(15)石斛:鲜用者采后以湿沙贮藏;干用者用开水略烫,蒸透或以砂炒后,反复搓去叶鞘晒干;“铁皮石斛”:边炒边扭成弹簧状,习称“耳环石斛”。

中药材采收的方法

中药材采收的方法

中药材采收的方法中药材是中医药学中常用的原材料,采集的方法直接影响其质量和疗效。

下面就以一些常见的中药材为例,介绍一下它们的采收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1.陈皮:首先选用成熟的橙或柚子,将果皮剥去。

然后将剥好的果皮摊晾,选择阳光充足的地方,每天翻动几次,使其均匀干燥。

最后,将晾干的果皮保存在干燥通风的地方。

2.当归:选择生长于海拔1500-2000米的山区,最好在秋季采收。

采集时,应将地上部分的叶片和花序剪掉,只保留根部。

然后将根部清理干净,晒干或烘干。

注意,采收时不要过度破坏植株,以免影响植株的生长。

3.黄芪:最好在春秋两季采收。

当黄芪根部变粗时,即可进行采收。

将根部挖出,清洗干净,然后拍打根部,使其表面的泥土都去除干净。

最后,将根部晾干或烘干,保存在阴凉、干燥的地方。

4.柴胡:选择生长于山区或草原地带的柴胡进行采收。

采集时,将地上部分的茎叶剪掉,只保留根部。

清理根部并晒干或烘干,保存在通风、干燥的地方。

5.枸杞:在枸杞果实未完全成熟之前采收,果实颜色为红色时可采摘。

采摘时小心轻放,避免压碎果实。

然后将采摘好的枸杞果实晒干或烘干,保存在阴凉、干燥的地方。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中药材采收时,有一些共同的注意事项。

首先,宜选择明朗无露水的天气进行采收,以免中药材过度吸湿而影响其质量。

其次,采集时要使用干净的工具,以免将杂质带入中药材。

同时,在采摘后,应尽快进行处理,避免中药材新鲜度下降。

除了采摘方法和注意事项外,中药材的干燥也非常重要。

干燥的方法包括晾晒和烘干两种。

晾晒是将采集的中药材在阳光下散晒,适用于含水量较高的中药材。

烘干则是通过人工加热或机械烘干的方式,适用于水分含量较低的中药材。

在干燥过程中,应控制好温度,防止过高的温度损坏中药材的有效成分。

总之,中药材采收的方法需要依据具体的药材特性而定。

正确的采摘和干燥方法可以保证中药材的质量和疗效。

而在采摘的过程中,还应注意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推动可持续发展的中药材产业。

中药材的采收时间和方法有哪些讲究

中药材的采收时间和方法有哪些讲究

中药材的采收时间和方法有哪些讲究中药材是中医防病治病的重要物质基础,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临床疗效。

而中药材的采收时间和方法则是影响其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掌握恰当的采收时间和方法,不仅能保证中药材的药效,还能提高药材的产量和品质。

一、中药材采收时间的讲究(一)根及根茎类药材根及根茎类药材一般在秋、冬季节植物地上部分枯萎后,或在早春植物发芽前采收。

此时,植物的养分多贮藏在根及根茎中,有效成分含量较高。

例如,人参、党参、黄芪、丹参等常在秋季采收;而天麻、苍术、知母等则适合在春季发芽前采收。

但也有一些例外,如半夏、太子参等在夏季采收。

(二)茎木类药材茎木类药材通常在秋、冬两季采收,如关木通、大血藤、鸡血藤等。

此时,植物的茎木部分有效成分含量较高,且质地坚实,质量较好。

而像苏木、降香、沉香等则全年均可采收。

(三)皮类药材皮类药材一般在春末夏初采收,此时树皮养分及液汁增多,形成层细胞分裂较快,皮部和木部容易剥离,伤口较易愈合。

例如,黄柏、杜仲、厚朴等。

但也有一些特殊情况,如肉桂多在十月采收,而牡丹皮、地骨皮则在秋季采收。

(四)叶类药材叶类药材多在植物生长旺盛期,即开花前或果实未成熟前采收。

此时叶片茂盛,光合作用强,有效成分含量高。

如大青叶、艾叶、紫苏叶等。

但也有一些叶类药材需要在秋后经霜打后采收,如桑叶。

(五)花类药材花类药材的采收时间因种类而异。

一般来说,在花朵含苞待放或初开时采收,此时花的香气浓郁,有效成分含量高。

如金银花、辛夷、丁香等。

而菊花、西红花等则在花盛开时采收。

(六)果实种子类药材果实类药材多在自然成熟或将近成熟时采收,如山楂、栀子、瓜蒌等。

种子类药材则在果实成熟后采收,如决明子、芥子、桃仁等。

但也有一些特殊情况,如青皮、枳实等需要在果实未成熟时采收。

二、中药材采收方法的讲究(一)根及根茎类药材采收根及根茎类药材时,要注意避免损伤根部。

可以用工具小心地挖掘,去除泥土和杂质,然后洗净、晾晒或烘干。

中药师考试考点:中药药材的一般采收原则

中药师考试考点:中药药材的一般采收原则

中药师考试考点:中药药材的一般采收原则利用传统的采药经验,根据各种药用部位的生长特点,分别掌握合理的采收季节是十分必要的。

在采收中药时要注意保护野生药源,计划采药,合理采挖。

凡用地上部分者要留根,凡用地下部分者要采大留小,采密留稀,合理轮采;轮采地要分区封山育药。

动物药类,如以锯茸代砍茸、活麝取香等都是保护野生动物的有效办法。

(一)植物药类不同的药用部分,采收时间也不同。

1.根及根茎类一般在秋、冬两季植物地上部分将枯萎时及春初发芽前或刚露苗时采收,此时根或根茎中贮藏的营养物质最为丰富,通常所含有效成分也比较高,如牛膝、党参、黄连、大黄、防风等。

有些中药由于植株枯萎时间较早,则在夏季采收,如浙贝母、延胡索、半夏、太子参等。

但也有例外,如明党参在春天采集较好。

2.茎木类一般在秋、冬两季采收,此时有效物质积累丰富,如大血藤、鸡血藤、首乌藤、忍冬藤等。

有些木类药材全年均可采收,如苏木、降香、沉香等。

3.皮类一般在春末夏初采收,此时树皮养分及液汁增多,形成层细胞分裂较快,皮部和木部容易剥离,伤口较易愈合,如黄柏、厚朴、秦皮等。

少数皮类药材于秋、冬两季采收,此时有效成分含量较高,如川楝皮、肉桂等。

根皮通常在挖根后剥取,或趁鲜抽去木心,如牡丹皮、五加皮等。

采皮时可用环状、半环状、条状剥取或砍树剥皮等方法。

如杜仲、黄柏采用的“环剥技术”,即在一定的时间、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将离地面15~20cm处向上至分枝处的树皮全部环剥下来,剥皮处用塑料薄膜包裹,不久便长出新皮,一般3年左右可恢复。

4.叶类多在植物光合作用旺盛期,开花前或果实未成熟前采收,如艾叶、臭梧桐叶等。

少数药材宜在秋、冬时节采收,如桑叶等。

5.花类一般不宜在花完全盛开后采收,开放过久几近衰败的花朵,不仅药材的颜色和气味不佳,而且有效成分的含量也会显著减少。

花类中药在含苞待放时采收的如金银花、辛夷、丁香、槐米等;在花初开时采收的.如洋金花等;在花盛开时采收的如菊花、西红花等;红花则要求花冠由黄变红时采摘。

中药材的采收与加工工艺

中药材的采收与加工工艺

中药材的采收与加工工艺中药材是传统中医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采收与加工工艺对药材的品质和疗效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将介绍中药材的采收与加工工艺,包括采收时间、采收方法和加工过程等方面的内容。

一、中药材的采收时间中药材的采收时间是确保药材品质的关键因素之一。

不同的中药材有不同的采收时间要求,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 花材类:大部分花草类中药材以花开时期为采收时间,如菊花、玫瑰花等。

此时的花草品质最佳,所含有效成分最丰富。

2. 叶材类:叶材类中药材的采收时间一般在植物生长的旺盛期,如春季或夏季的早晨或傍晚。

此时的药材叶片颜色鲜绿,质地柔软,药效最好。

3.根、茎材类:根、茎材类中药材一般在秋季或冬季采收。

此时植物的养分主要储存在根、茎中,所以药效最好。

二、中药材的采收方法中药材的采收方法直接影响到药材的质量和疗效。

以下是常见的中药材采收方法:1. 花材类:花材类中药材的采收时,应选择开放程度最佳的花朵进行采摘,避免过开或未开的花朵。

采摘时要注意轻拿轻放,避免损坏花瓣。

2. 叶材类:叶材类中药材的采收时,应选取未受病虫害侵害的叶片进行采摘。

采摘时要避免将泥土、杂草等杂质带入。

3. 根、茎材类:根、茎材类中药材的采收时,应选取生长健壮的植株进行采摘。

采摘时要小心谨慎,避免损伤植株。

三、中药材的加工工艺中药材在采收后需要进行适当的加工,以保证其药效和保存性。

以下是常见的中药材加工工艺:1. 先加工:有些中药材需要先进行初步加工,如清洗、去杂、晾晒等。

这些加工步骤可以去除杂质,防止细菌繁殖,并提高药材的干燥度。

2. 后加工:一些中药材需要经过特殊的后加工工艺,如炒制、蒸制、炙烤等。

这些加工步骤可以改变药材的性质,提高药效,并增加药材的保存期限。

3. 制剂加工:有些中药材需要进一步制成中药制剂,如汤剂、丸剂、散剂等。

这些制剂加工可以更好地发挥药材疗效,并方便患者服用。

四、中药材的贮藏与使用中药材的贮藏与使用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中药材采收方法

中药材采收方法

中药材采收方法中药材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采收过程中的方法和技巧非常关键,下面是关于中药材采收方法的10条详细描述:1. 选择合适的采收时间:中药材的药效成分随植物的生长过程而变化,因此要选择在合适的生长阶段采收。

一般来说,草本植物的新芽和开花前采收,木本植物的春秋两季采收比较适宜。

2. 使用正确的工具:采收中药材需要使用适当的工具,如割刀、镊子、篓子等。

工具应该保持清洁并具备一定的锋利度,以避免对植物造成伤害。

3. 保持环境卫生:采收中药材时,要注意选择洁净的环境,远离可能对植物产生污染的地区,如工业区、高污染区、农药使用区等。

4. 注意植物的生长状态:在采收中药材时,要注意观察植物的生长状态。

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植株进行采收,避免因病虫害引起的药材质量下降。

5. 采收时尽量避免损伤:在采收中药材时,要小心轻柔地操作,避免损伤植物的根茎、根部等重要部位,以保证中药材的完整性和质量。

6. 注意采收部位:中药材的药效成分存在于不同的部位,因此要根据具体物种采摘适合的部位。

有的中药材需要采摘茎叶,有的需要采摘根部、根茎等。

7. 控制采收量:采收中药材时,要根据需要控制好采收量,避免过度采摘导致植物资源的减少甚至枯竭。

8. 及时处理采摘后的中药材:采收后,应该立即对中药材进行处理,如清洗、运输、晾晒等,以保证其质量和保存期限。

9. 遵守采收规范:在采收中药材时,要遵守相关的采收规范和法律法规,确保采摘的中药材符合安全、卫生的要求。

10. 学习传统经验和革新技术:在采收中药材过程中,要不断学习传统经验和现代革新技术,提高采摘的效率和质量,保护中药材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全草类药材的采收与加工实验结果

全草类药材的采收与加工实验结果

全草类药材的采收与加工实验结果一、引言草本植物是中药材中的一类重要的资源,其中全草类药材在中医临床应用中广泛使用。

全草类药材采收与加工是影响其质量和功效的重要环节,因此对其采收和加工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全草类药材的采收1. 采摘时间全草类药材的采摘时间应在植物生长期内,以花蕾未开放时为宜。

不同品种、不同部位的全草类药材采摘时间也有所差异。

2. 采摘方法全草类药材采摘时应注意保护植株,避免对其造成损伤。

常用的采摘方法有手工割取、机械收割等。

3. 采摘量全草类药材的采摘量应根据自然环境和种植管理条件进行合理控制,避免过度损耗。

三、全草类药材的加工1. 晾晒将新鲜采摘下来的全草类药材晒干,是常见的加工方式。

晾晒时应注意防止日晒雨淋和过度干燥,避免影响其药效。

2. 烘干烘干是一种快速、高效的加工方式。

常用的烘干方法有太阳能烘干、电热烘干等。

3. 蒸制蒸制是将全草类药材放入蒸锅中进行加工,可使药材质量更加稳定。

蒸制时间和温度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四、实验结果1. 采收实验结果以金银花为例,采摘时间应在花骨朵未完全展开时为宜;采摘方法以手工割取为最佳;采摘量应控制在每亩不超过50公斤。

2. 加工实验结果以地锦草为例,经过不同的加工方式处理后,其总黄酮含量分别为:晾晒法处理后为1.56mg/g,烘干法处理后为1.72mg/g,蒸制法处理后为1.98mg/g。

其中以蒸制法处理后的地锦草总黄酮含量最高。

五、结论与展望全草类药材的采收和加工对其质量和功效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实验研究,可以得出不同品种、不同部位的全草类药材采摘和加工的最佳方法。

未来需要进一步探索全草类药材的采收和加工技术,提高其质量和功效,为中医临床应用提供更好的资源。

中药材的采收季节如何选择最佳

中药材的采收季节如何选择最佳

中药材的采收季节如何选择最佳中药材是中医防病治病的重要物质基础,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临床疗效。

而中药材的采收季节是影响药材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不同的中药材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其有效成分的含量和种类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因此,选择最佳的采收季节对于保证中药材的质量和疗效至关重要。

中药材的采收季节通常与药材的生长周期、药用部位的成熟度以及有效成分的含量变化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中药材的采收可以分为全草类、根茎类、果实种子类、花类和叶类等不同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特定的采收季节。

全草类中药材大多在植株充分生长、枝叶茂盛的花前期或刚开花时采收。

这是因为此时植株中的有效成分含量较高,而且质地鲜嫩,易于干燥和加工。

例如,益母草、荆芥、薄荷等药材,一般在春末夏初时节采收最为适宜。

此时,它们的有效成分积累达到高峰,药效最佳。

如果采收过早,植株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有效成分含量不足;采收过晚,植株开始老化,有效成分可能会有所减少,同时质地也会变得粗糙,影响药材的品质。

根茎类中药材的采收季节则因品种而异。

多数根茎类药材在秋末或春初采收。

秋季采收的根茎类药材,如山药、地黄、丹参等,经过了一个生长季节的积累,有效成分含量较高,而且此时地下根茎的养分最为丰富,质地坚实,质量较好。

春季采收的根茎类药材,如桔梗、知母等,通常是因为它们在春季发芽前尚未长出新的根茎,此时采收可以避免养分的消耗,保证药材的质量。

但也有一些特殊的根茎类药材,如半夏、延胡索等,需要在夏季采收,这是因为它们的有效成分在夏季达到峰值。

果实种子类中药材的采收时间通常与果实的成熟度有关。

果实类药材一般在果实成熟时采收,如山楂、枸杞、五味子等。

此时果实中的有效成分含量最高,口感和药效也最佳。

对于种子类药材,如决明子、桃仁、杏仁等,一般在种子完全成熟后采收。

过早采收,种子尚未成熟,有效成分含量低;过晚采收,种子可能会散落,影响产量和质量。

花类中药材的采收季节较为严格,因为花朵的开放时间较短,而且有效成分的含量变化迅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材采收季节与方法
摘要分别以根和根茎类、全草类、叶类、果实种子类、动物昆虫类、花类、皮类、野生药材类为例,介绍中药材的采收季节与方法,为中药材的采收提供参考。

关键词采收季节;方法;中药材
1中药材采收季节
大多数中药材在其生长和发育的各个时期中,由于所含营养物质及有效成分的不同,直接影响药性的强弱、产量的高低,临床应用也有差异。

1.1影响药材的质量
俗话说“当季是药,过季是草”“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砍来当柴烧”,充分说明了适时采收和药材质量的关系。

如:西红花适时采收干后色泽鲜红油性足,质量好;采收偏早,干后颜色浅红,油性小,质量差;采收偏晚,柱头粘上花粉粒,干后呈黄色,质量也不好。

天麻因采收期不同,商品有“冬麻”“春麻”之分,冬麻质坚体重、质量好,春麻质轻中空、质量差。

1.2影响药材的产量
中药材市场行情变化快,价格不稳定,时常出现抢购现象,为了卖个好价钱提前采收往往造成产量低。

如白术采挖期在10月下旬,如果为了赶上紧俏市场,8月起挖,错过了8~9月白术膨大最快、物质贮存最多的时期,收获成品干瘪无肉,不饱满,产量大幅度下降。

有些中药材生长年限长,早一年与晚一年采收产量明显不同。

如白芍栽培三年生采收4.5~6t/hm2,四年生采收6~7.5t/hm2。

又如人参六年生采收和五年生采收产量比不足年份高20%~30%;杜仲生长需15a以上方可剥皮,如栽培几年就剥皮,不仅质量差,而且皮薄、窄小、水分大、产量低。

1.3影响种子的质量
依靠种子繁殖的中药材,采收期不当还影响到种子的产量和质量,如桔梗、细辛、急性子等种子成熟后不及时采收会散落在地,难于收集。

红花种子成熟后不及时采收,一旦遇雨会萌芽。

如果种子未成熟就采收则干瘪、质量差、发芽率低。

因此,掌握好采药季节和方法,关系到药材质量、产量及治疗效果的提高。

2中药材采收方法
2.1根和根茎类
通常是在秋冬季节植株地上部分将枯萎时或停止生长至早春萌芽这段时间采收。

此时根和根茎中贮藏的营养物质最丰富,含有效成份通常也较高,药材质量好,加工干燥率高,产量也高,如丹参、天花粉、沙参、柴胡、葛根、桔梗等。

也有少数在生长期采收,如麦冬、川芎、附子等;有的在抽薹开花前收获,如白芷、当归、明党参等,因为抽薹后根木质化,品质差;有的植株枯萎时间较早,则在夏季采收,如浙贝母、元胡、半夏、太子胡等。

采收时,应先刨松根际土壤,顺行将根完整挖取,避免伤根和断根。

2.2全草类
多在茎叶茂盛、花朵初开、植物生长全盛时期采收。

少数在苗期采收,如茵陈。

采收时茎粗或较高的可用镰刀从地面上割取,如益母草、荆芥、青蒿、薄荷等。

茎细或较矮的可连根拔起,如车前草、蒲公英、地丁等。

2.3叶类
一般是在植物生长旺盛时和花朵初开时采收,采摘过早,叶片正在增大,产量、质量都较低;采摘过迟,叶中贮藏的有效成份转移到花或果实中去了,产量低、质量差。

但也有个别的如桑叶在经霜打后才能采收,因霜桑叶能降低燥性,使清热散风之效更佳。

2.4果实种子类
多数在成熟后采收,如栝楼、五味子、白果、枸杞子、杏仁等。

也有在即将
成熟以前采收的,如急性子、茴香等,以免成熟后果实破裂散落而不便收集,还有采收未成熟幼果的,如枳实、黑胡椒、青皮等。

采收时间最好在早晨,如果成熟期不一致,要随熟随采,以免过早过晚影响质量。

2.5动物昆虫类
要根据其生长和活动季节捕捉,如蝎子等宜在春、夏、秋三季,土鳖虫、蟾蜍、刺猬等宜在夏、秋季捕捉,这时产量高,质量好,捕捉容易。

斑蝥须在春秋清晨露水重时捕捉,否则飞起,捕捉不易。

桑螵蛸须在秋末至初春采集,一是树叶脱落便于找寻,二是过季羽化为成虫。

2.6花类
一般来说是在含苞初放或刚刚盛开时采收最好,但因种类、入药部位、品质要求不同,采收期间和采收标准有很大差异。

如金银花、玫瑰花、款冬花等多在刚开时采,辛夷、槐米等在花蕾期采,红花、菊花、旋覆花等可在花开放后采摘,采摘时间以清晨、晴天为好,以便保持花朵完整和迅速干燥,另外对花期长、花朵陆续开放的药材品种应分批采摘以保证质量。

2.7皮类
树皮类药材应在一定树龄、树皮厚度达到药材规格要求时,于一年中容易剥离的季节采收,不宜在休眠期进行。

一般在春夏之间采剥,因为这时植物浆汁较多,较易剥离,如地骨皮、杜仲、黄柏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