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一般采集方法
中药材采收的方法

中药材采收的方法中药材是中医药学中常用的原材料,采集的方法直接影响其质量和疗效。
下面就以一些常见的中药材为例,介绍一下它们的采收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1.陈皮:首先选用成熟的橙或柚子,将果皮剥去。
然后将剥好的果皮摊晾,选择阳光充足的地方,每天翻动几次,使其均匀干燥。
最后,将晾干的果皮保存在干燥通风的地方。
2.当归:选择生长于海拔1500-2000米的山区,最好在秋季采收。
采集时,应将地上部分的叶片和花序剪掉,只保留根部。
然后将根部清理干净,晒干或烘干。
注意,采收时不要过度破坏植株,以免影响植株的生长。
3.黄芪:最好在春秋两季采收。
当黄芪根部变粗时,即可进行采收。
将根部挖出,清洗干净,然后拍打根部,使其表面的泥土都去除干净。
最后,将根部晾干或烘干,保存在阴凉、干燥的地方。
4.柴胡:选择生长于山区或草原地带的柴胡进行采收。
采集时,将地上部分的茎叶剪掉,只保留根部。
清理根部并晒干或烘干,保存在通风、干燥的地方。
5.枸杞:在枸杞果实未完全成熟之前采收,果实颜色为红色时可采摘。
采摘时小心轻放,避免压碎果实。
然后将采摘好的枸杞果实晒干或烘干,保存在阴凉、干燥的地方。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中药材采收时,有一些共同的注意事项。
首先,宜选择明朗无露水的天气进行采收,以免中药材过度吸湿而影响其质量。
其次,采集时要使用干净的工具,以免将杂质带入中药材。
同时,在采摘后,应尽快进行处理,避免中药材新鲜度下降。
除了采摘方法和注意事项外,中药材的干燥也非常重要。
干燥的方法包括晾晒和烘干两种。
晾晒是将采集的中药材在阳光下散晒,适用于含水量较高的中药材。
烘干则是通过人工加热或机械烘干的方式,适用于水分含量较低的中药材。
在干燥过程中,应控制好温度,防止过高的温度损坏中药材的有效成分。
总之,中药材采收的方法需要依据具体的药材特性而定。
正确的采摘和干燥方法可以保证中药材的质量和疗效。
而在采摘的过程中,还应注意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推动可持续发展的中药材产业。
中药师考试考点:中药药材的一般采收原则

中药师考试考点:中药药材的一般采收原则利用传统的采药经验,根据各种药用部位的生长特点,分别掌握合理的采收季节是十分必要的。
在采收中药时要注意保护野生药源,计划采药,合理采挖。
凡用地上部分者要留根,凡用地下部分者要采大留小,采密留稀,合理轮采;轮采地要分区封山育药。
动物药类,如以锯茸代砍茸、活麝取香等都是保护野生动物的有效办法。
(一)植物药类不同的药用部分,采收时间也不同。
1.根及根茎类一般在秋、冬两季植物地上部分将枯萎时及春初发芽前或刚露苗时采收,此时根或根茎中贮藏的营养物质最为丰富,通常所含有效成分也比较高,如牛膝、党参、黄连、大黄、防风等。
有些中药由于植株枯萎时间较早,则在夏季采收,如浙贝母、延胡索、半夏、太子参等。
但也有例外,如明党参在春天采集较好。
2.茎木类一般在秋、冬两季采收,此时有效物质积累丰富,如大血藤、鸡血藤、首乌藤、忍冬藤等。
有些木类药材全年均可采收,如苏木、降香、沉香等。
3.皮类一般在春末夏初采收,此时树皮养分及液汁增多,形成层细胞分裂较快,皮部和木部容易剥离,伤口较易愈合,如黄柏、厚朴、秦皮等。
少数皮类药材于秋、冬两季采收,此时有效成分含量较高,如川楝皮、肉桂等。
根皮通常在挖根后剥取,或趁鲜抽去木心,如牡丹皮、五加皮等。
采皮时可用环状、半环状、条状剥取或砍树剥皮等方法。
如杜仲、黄柏采用的“环剥技术”,即在一定的时间、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将离地面15~20cm处向上至分枝处的树皮全部环剥下来,剥皮处用塑料薄膜包裹,不久便长出新皮,一般3年左右可恢复。
4.叶类多在植物光合作用旺盛期,开花前或果实未成熟前采收,如艾叶、臭梧桐叶等。
少数药材宜在秋、冬时节采收,如桑叶等。
5.花类一般不宜在花完全盛开后采收,开放过久几近衰败的花朵,不仅药材的颜色和气味不佳,而且有效成分的含量也会显著减少。
花类中药在含苞待放时采收的如金银花、辛夷、丁香、槐米等;在花初开时采收的.如洋金花等;在花盛开时采收的如菊花、西红花等;红花则要求花冠由黄变红时采摘。
中药材取样原则

中药材取样原则
摘要:
一、中药材采集的一般原则
二、中药鉴定的取样方法和取样原则
三、中药材的取样方法及原则
正文:
一、中药材采集的一般原则
中药材的采集是药材生产的关键环节之一。
合理的采集时间和方法对保证药材的品质和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般来说,根及根茎类药材在休眠期采收,即秋季和冬季,此时质地坚实,干燥后粉性足。
有些药材如明党参和太子参则在春季和夏天采收较好。
二、中药鉴定的取样方法和取样原则
中药鉴定是确保药材质量和安全性的重要手段。
在鉴定过程中,取样方法至关重要。
一般原则是:药材总包件数在100件以下的,取样5件;100~1000件,按5%取样;超过1000件的,超过部分按1%取样。
三、中药材的取样方法及原则
为确保药材的质量和代表性,中药材的取样应遵循一定的方法和原则。
在取样前,应注意品名、产地、规格等因素。
对于不同类型的药材,取样方法也有所不同。
例如,根及根茎类药材在休眠期采收,叶类药材在生长旺盛期采收,花类药材在花期采收,果实和种子类药材在成熟期采收。
总之,中药材的采集和取样原则对于保证药材质量和用药安全至关重要。
从产地、季节、生长状态等方面综合考虑,合理选择采收和取样方法,有助于确保药材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中药材一般采集方法

中药材一般采集方法合理采收中药材对保证药材质量十分重要,现将常用中药材的一般采集原则简要介绍给大家。
1 、果实与种子类药材一般多在果实接近成熟时或成熟时采收,如栝楼、栀子、山楂;有的在果实成熟后经霜变色时采摘,如川楝子经霜变黄,山茱萸经霜变红时采摘。
有的专采未成熟的果实,如积实、青皮等。
如果实成熟期不一致,可随熟随采,过早采收则其肉薄,过迟则其果肉松泡,影响质量与产量,如木瓜等。
种子类药材必须在果实完全成熟时采收,如牵牛子、决明子、白芥子等。
2、动物类中药材因其种类不同,药用部位不同而异。
一般动物及虫类药材大多在春、夏、秋三季,在其活动期中捕捉,如斑螫、蚯蚓、蟾酥、全蝎、蛇等。
有的以卵鞘入药的,则在3月中旬前收集,过时则虫卵孵化成虫。
以成虫入药的均应在其活动期捕捉;有翅昆虫的清晨露水未干时便于捕捉;鹿茸则应在5月中旬至7 月下旬锯取,过时就骨化为角;牛黄、马宝结石类药材应在屠宰时注意收取。
两栖动物如蛤土瞑,则于秋末进入冬眠时捕捉,不可用炸药或通电捕捉,泽渔而竭、杀鸡取卵的办法应予禁止。
3 、根及根茎类药材根为植物贮藏器官,当地上植株开始生长时,往往会消耗根中贮藏的养分,所以一般根及根茎类药材多宜在其休眠期采收,即秋季及冬季采收。
例如地黄在秋末或冬季采收,此时质地坚实,干燥后粉性也足。
可是到了春天,地上部位长出后,这时采收就松泡,干燥后其性状干瘪如柴,没有粉质,不能入药。
但也有例外,如明党参春天来收,太子参则在夏天采收较好,延胡索(元胡)是早春植物,则应在立夏后地上植株部分枯萎前采挖。
4 、叶类及全草类药材应在中草药地上部分生长最旺盛时或在花蕾将开放时,亦或在花盛开,果实尚未成熟时采收,如艾叶,紫苏叶均在开花前采收。
少数叶类药材秋冬时采收,如桑叶即如此。
全草类的青蒿、薄荷均在茎叶旺盛生长时采收。
益母草、荆芥、香需等在开花时采收。
全草类一般割取地上部分,少数连根挖起,全株药用,如蒲公荚、细辛等。
5 、花类药材一般宜在花含苞待放时采收,不宜在花完全盘开时采收,更不可在花衰败欲落时采收。
中药材取样原则

中药材取样原则一、中药材取样的重要性中药材取样是保证中药材质量的关键环节,它直接关系到药品的安全、有效性和可控性。
通过对中药材进行科学的取样,可以确保药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防止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二、中药材取样的原则1.随机取样:在取样过程中,应确保样本具有随机性,避免人为干预。
随机取样可以提高样本的代表性,确保检验结果的可靠性。
2.代表性取样:根据中药材的性状、生长环境和生长周期等因素,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样品。
代表性取样有助于全面了解中药材的质量状况,提高检测的准确性。
3.规范化取样:遵循相关标准和规范进行取样,确保取样过程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规范化取样有利于提高中药材质量评价的可靠性,为药品监管提供有力支持。
三、中药材取样的方法1.抽样方法:根据中药材的种类、生长环境和生产方式,采用合适的抽样方法。
常见的抽样方法有五点取样、系统取样和分层取样等。
2.取样工具与设备:选用合适的取样工具和设备,如采样袋、采样桶、天平等,确保取样过程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3.取样操作步骤:明确取样操作步骤,确保取样过程的规范性和一致性。
取样操作步骤包括确定采样点、采集样品、标识样品、封装样品和储存样品等。
四、中药材质量评价与检测1.外观评价:通过观察中药材的外观特征,如颜色、形状、气味和质地等,对其质量进行初步评价。
2.内在质量评价:通过对中药材的内在成分、杂质和有害物质等进行分析检测,全面评价其质量。
3.检测方法与应用:采用现代分析技术,如薄层色谱、气相色谱、液相色谱和光谱分析等,对中药材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为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五、提高中药材取样准确性的措施1.培训专业取样人员:加强中药材取样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专业素质和技能,确保取样过程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2.完善取样规章制度:建立健全中药材取样管理制度,明确取样职责、流程和质量要求,确保取样工作的有序进行。
3.引入现代化技术与管理手段: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方法,如计算机辅助抽样、实时数据传输和智能数据分析等,提高中药材取样的准确性和效率。
中药材采收时期及采收原则

中药材采收时期及采收原则及华李雪艳(河北省农林科学院遗传生理研究所/河北省现代农业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河北石家庄050051)中药材的采收时期对中药材的产量和质量有直接影响。
确定药材的采收期须把有效成分的累计动态与药用部位的产量变化结合起来综合考虑,同时关注药材的商品形状。
现将各类药材的一般采收时期及采收原则总结如下,供参考。
1根和根茎类药材一般在秋、冬季节植物地上部分即将枯萎时到初春发芽前采收最为适宜。
此时绝大多数植株生长停止待进入或已进入休眠期,根和根茎贮藏了大量的营养物质,有效成分的含量相对也较高,此时采收的药材质量好。
如葛根在秋末或冬季采收,天麻适宜初冬时采收,此时期采收的葛根、天麻质坚体重,质优。
但也有少数根及根茎类药材采收时间是夏季至秋初,此类植物生长期较短,夏季就枯萎了,如延胡索、浙贝母、平贝母、半夏、太子参等。
其中延胡索和贝母应在夏季初采收,半夏和太子参在夏末和秋初采挖。
也有些药材如防风和明党参在春天采挖较好。
2皮类药材主要来源于木本植物的干皮、枝皮和根皮,如厚朴,少数根皮药材来源于多年生草本植物,如白鲜皮。
树皮于春夏之交剥取,此时容易剥离,皮中的有效成分含量较高,剥离后的伤口也易愈合。
根皮于秋季挖根后剥取或趁鲜抽取木心,晒干或阴干,如白鲜皮、香加皮、地骨皮、五加皮等。
3茎木类药材(木本植物)一般在秋冬落叶后或春初萌芽前采收,如鸡血藤、大血藤等。
木质藤本植物或木本寄生植物宜在全株枯萎后采收,或者秋冬至早春前,如忍冬藤、络石藤、桑寄生等,此时药材质地好,有效成分含量高;极少数草质藤本植物宜在开花前或果熟期之后采收,如首乌藤。
有些茎木类药材全年可采,如苏木、降香、沉香等。
4叶类多在植物生长旺盛期,开花前或果实种子尚未成熟前采收,此时植物光合作用旺盛,有效成分含量高。
如:艾叶、臭梧桐叶等。
少数药材适宜在秋、冬季节采收,如桑叶等。
叶类药材采收时要除去病残叶、枯黄叶,晒干、阴干或炒制。
5花类药材花类药材一般是在花蕾含苞待放花苞初放时采收。
工艺方法——中草药采收与初加工方法

工艺方法——中草药采收与初加工方法工艺简介适时和合理地采收中草药,是关系到中药材品质优劣、保护和扩大药材资源的重大问题。
俗话说:“春采茵陈夏成蒿,秋天采了当柴烧”,充分说明采收季节对保证药材质量的重要性。
中药材的合理采制,不但与季节有密切关系,而且与药用植物种类、药用部位以及有效成分的含量的变化等也有关系。
因此合理采收不仅要考虑中药材单位面积产量,而且要了解药用条件。
一、中草药的采收1、地下根茎和根皮类药材的采收一般于秋末至春初,该植物地上部分枯萎时采收。
因时药用植物的营养物质蕴藏地下茎及根部,所含的有效成分也最高,如黄芪、党参、丹参、桔梗、丹皮、地骨皮等。
但少数种类,如白芷、当归、川芎等,为了避免抽薹开花,不使其空心或木质化而失去药用价值,应在生长期采收地下根茎。
根皮类药材的采收年限,因种类和生长习性等的不同而异,如牛膝当年栽种当年即可采收,而人参、西洋参、黄连等,则要栽培4-6年才能收获。
采收方法:一般多用挖取,然后剥下根皮。
如牡丹皮、白鲜皮、五加皮、桑白皮、地骨皮等;地下根茎、鳞茎、块茎、块根等,挖取时要保持完整,避免损伤而影响药材质量。
2、树皮类药材的采收多在春夏之交、植物生长旺盛时期,树液流动最快时采剥。
因这时树皮内汁液充足,有效成分含量最高,且易剥离,树皮完整。
如杜仲、厚朴、黄柏、肉桂等。
采收方法:可采用环状剥皮、条状剥皮或砍树剥皮等方法剥取。
3、花类药材的采收采摘季节性较强,要求较严格。
一般应于花蕾初放或含苞待放时,选晴天采摘。
采摘过早气味不足;过迟则花瓣已散落,破碎后难以收集。
如金银花、辛夷、槐花、月季花等。
但菊花和花粉类药材则要在花盛开时采集,如薄黄、松花粉等;而红花、西红花等则应在花冠变红时采收。
采收方法:一般采用摘取。
对花期较长、花朵陆续开放的药用植物,还必须分期分批采摘,以保证药材的质量和产量。
4、全草类药材的采收一般多在枝叶生长茂盛和初花期收割,如荆芥、穿心连、藿香等;但薄荷、青蒿等要在花尚未形成前采取;马鞭草等则以花完全开放后采收为好;茵陈应在早春幼苗期采收,如过了采收季节就成为蒿,就失去了药用价值。
中药的来源与采集

中药的来源与采集一、中药的来源中药指的是以中草药为原料,制成各种剂型(如汤剂、丸剂、散剂等)的药品。
中药的来源主要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和药材饮片等。
其中,植物药是中药的主要来源,约占中药材的80%以上。
1. 植物药植物药是指以植物全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部分作为药材制成的药品。
常见的植物药有人参、黄芪、当归、川芎等。
植物药的来源广泛,主要生长在山林、草原、湖泊、田间等自然环境中。
2. 动物药动物药是指以动物的器官、细胞、血液等部分作为药材制成的药品。
常见的动物药有鹿茸、牛黄、熊胆、蛇胆等。
动物药一般来自于野生动物或养殖动物,较为珍贵。
3. 矿物药矿物药是指以矿物质、矿物提取物等作为药材制成的药品。
常见的矿物药有硫磺、朱砂、雄黄、石膏等。
矿物药多为天然矿石或矿物提取物,具有特殊的药用价值。
4. 药材饮片药材饮片是指已经经过炮制、干燥等处理的中药材。
药材饮片广泛应用于中药配方制剂中,便于药房、医院等机构使用。
二、中药的采集中药的采集是指采集中药材的过程,是中药生产的第一步。
中药的采集需遵循一定的规范,包括采集时间、采集地点、采集方法等。
1. 采集时间中草药的采集时间一般分为春、夏、秋、冬四季。
不同的中药材适宜在不同的季节进行采集,以保证药材的药效。
2. 采集地点中草药的采集地点通常为山野、田间、溪边等自然环境。
采集地点应选择无污染、无化肥农药残留的环境,保证药材的品质。
3. 采集方法中草药的采集方法有手工采摘、机械收割等。
不同的中药材适用不同的采集方法,需注意保持药材的完整性和干净度。
4. 采集注意事项在采集中药材时,需要注意保护当地生态环境,避免过度采集导致资源枯竭。
同时,要防止误食有毒植物,确保采集人员的安全。
总结:中药作为我国传统的药物疗法,具有独特的药理作用和临床效果。
了解中药的来源与采集对于保护中药资源、提高药材品质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有利于中药的临床应用和发展。
希望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和药材采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能够严格遵守相关规范,做好中药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材一般采集方法
合理采收中药材对保证药材质量十分重要,现将常用中药材的一般采集原则简要介绍给大家。
合理采收中药材对保证药材质量十分重要,现将常用中药材的一般采集原则简要介绍给大家。
1、果实与种子类药材一般多在果实接近成熟时或成熟时采收,如栝楼、栀子、山楂;有的在果实成熟后经霜变色时采摘,如川楝子经霜变黄,山茱萸经霜变红时采摘。
有的专采未成熟的果实,如积实、青皮等。
如果实成熟期不一致,可随熟随采,过早采收则其肉薄,过迟则其果肉松泡,影响质量与产量,如木瓜等。
种子类药材必须在果实完全成熟时采收,如牵牛子、决明子、白芥子等。
2、动物类中药材因其种类不同,药用部位不同而异。
一般动物及虫类药材大多在春、夏、秋三季,在其活动期中捕捉,如斑螫、蚯蚓、蟾酥、全蝎、蛇等。
有的以卵鞘入药的,则在3月中旬前收集,过时则虫卵孵化成虫。
以成虫入药的均应在其活动期捕捉;有翅昆虫的清晨露水未干时便于捕捉;鹿茸则应在5月中旬至7 月下旬锯取,过时就骨化为角;牛黄、马宝结石类药材应在屠宰时注意收取。
两栖动物如蛤土瞑,则于秋末进入冬眠时捕捉,不可用炸药或通电捕捉,泽渔而竭、杀鸡取卵的办法应予禁止。
3、根及根茎类药材根为植物贮藏器官,当地上植株开始生长时,往往会消耗根中贮藏的养分,所以一般根及根茎类药材多宜在其休眠期采收,即秋季及冬季采收。
例如地黄在秋末或冬季采收,此时质地
坚实,干燥后粉性也足。
可是到了春天,地上部位长出后,这时采收就松泡,干燥后其性状干瘪如柴,没有粉质,不能入药。
但也有例外,如明党参春天来收,太子参则在夏天采收较好,延胡索(元胡)是早春植物,则应在立夏后地上植株部分枯萎前采挖。
4、叶类及全草类药材应在中草药地上部分生长最旺盛时或在花蕾将开放时,亦或在花盛开,果实尚未成熟时采收,如艾叶,紫苏叶均在开花前采收。
少数叶类药材秋冬时采收,如桑叶即如此。
全草类的青蒿、薄荷均在茎叶旺盛生长时采收。
益母草、荆芥、香需等在开花时采收。
全草类一般割取地上部分,少数连根挖起,全株药用,如蒲公荚、细辛等。
5、花类药材一般宜在花含苞待放时采收,不宜在花完全盘开时采收,更不可在花衰败欲落时采收。
因为后两种情况不仅影响药材性状、颜色、气味,更重要的是药效成分的含量也会显著减少。
如金银花、辛夷花、丁香、槐花米等都应在花含苞待放时采收。
红花、洋金花等均宜在花刚开放时采收。
菊花等在花盛开时采收。
对花期较长,花朵陆续开放的植物,应分批采摘以保证药材质量。
个别如松花粉、蒲黄更要掌握采集花粉时间,否则自然脱落,影响产量。
6、茎木类药材一般在秋、冬两季采收,如关水通、大血藤、忍冬藤、首乌藤等。
有些木类药材全年可采,如苏木、降香、沉香等。
7、皮类药材一般在春末夏初采收,此时树皮养分及液汁增多,形成层细胞分裂较快,皮部与木部容易剥离,伤口较易愈合,如黄柏、厚朴、秦皮。
少数皮类药材于秋冬两季采取,如川楝皮、肉桂等,此
时皮中有效成分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