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的适宜采收期
中药材的采收时间

中药材的采收(1)全草:大多数在植物枝叶茂盛、花朵初开时采集,从根以上割取地上部分,如益母草、荆芥、紫苏、豨莶草等;如须连根入药的则可拔起全株,如小蓟、车前草、地丁等;而须用带叶花梢的更需适时采收,如夏枯草、薄荷等。
(2)叶类:通常在花蕾将放或正盛开的时候,此时叶片茂盛、性味完壮、药力雄厚,最适于采收,如枇杷叶、荷叶、大青叶、艾叶等。
有些特定的药物如桑叶,需在深秋经霜后采集。
(3)花、花粉:花类药材,一般采收未开放的花蕾或刚开放的花朵,以免香味散失、花瓣散落而影响质量,如野菊花、金银花、月季花、旋覆花等。
对花期短的植物或花朵次第开放者,应分次及时摘取。
至于蒲黄之类以花粉入药者,则须在花朵盛开时采取。
(4)果实、种子:果实类药物除青皮、枳实、覆盆子、乌梅等少数药材要在果实未成熟时采收果皮或果实外,一般都在果实成熟时采收,如瓜蒌、槟榔、马兜铃等。
以种子入药的,通常在完全成熟后采集,如莲子、银杏、沙苑子、菟丝子等。
有些既用全草又用种子入药的,可在种子成熟后割取全草,将种子打下后分别晒干贮存,如车前子、苏子等。
收集整理有些种子成熟时易脱落,或果壳易裂开,种子散失者,如茴香、牵牛子、豆蔻等,则应在刚成熟时采集。
容易变质的浆果如枸杞子、女贞子等,最好在略熟时于清晨或傍晚时分采收。
(5)根、根茎:一般以秋末或春初即二月、八月采收为佳,因为春初“津润始萌,未充枝叶,势力淳浓”,“至秋枝叶干枯,津润归流于下”,且“春宁宜早,秋宁宜晚”。
现代研究也证明早春及深秋时植物的根茎中有效成分含量较高,此时采集则产量和质量都较高,如天麻、葛根、玉竹、大黄、桔梗、苍术等。
但也有少数例外,如半夏、太子参、延胡索等则要在夏天采收。
(6)树皮、根皮:通常在春、夏时节植物生产旺盛,植物体内浆液充沛时采集,则药性较强,疗效较高,并容易剥离,如黄柏、杜仲、厚朴等。
另有些植物根皮则以秋后采收为宜,如牡丹皮、苦楝皮、地骨皮等。
(7)动物昆虫类药材:为保证药效也必须根据生长活动季节采集,如一般潜藏在地下的小动物全蝎、土鳖虫、地龙、蟋蟀、蝼蛄、斑蝥等虫类药材,大都在夏末秋初捕捉其虫,此时气温高,湿度大,宜于生长,是采收的最好季节;桑螵蛸为螳螂的卵鞘,露蜂房为黄蜂的蜂巢,这类药材多在秋季卵鞘、蜂巢形成后采集,并用开水煮烫以杀死虫卵,以免来年春天孵化成虫;再如蝉蜕为黑蝉羽化时蜕的皮壳,多于夏秋季采取;蛇蜕为锦蛇、乌梢蛇等多种蛇类蜕下的皮膜,因其反复蜕皮,故全年可以采收,唯3~4月最多;又蟾酥为蟾蜍耳后腺分泌物干燥而成,此药宜在春秋两季蟾蜍活动时采收,此时容易捕捉,腺液充足,质量最佳;、再如蛤蟆油即林蛙的干燥输卵管,此药宜在白露节前后林蛙发育最好时采收;又石决明、牡蛎、海蛤壳、瓦楞子等海生贝壳类药材,多在夏秋季捕采,此时发育生长旺盛,钙质充足,药效最佳;一般大动物类药材,虽然四季皆可捕捉,但一般宜在秋季猎取,唯有鹿茸必须在春季清明节前后雄鹿所生幼角尚未骨化时采质量最好。
中药材的采收要注意哪些事项

中药材的采收要注意哪些事项中药材是中医防病治病的重要物质基础,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临床疗效。
而中药材的采收是保证中药材质量的关键环节之一,采收的时间、方法等都会对药材的质量产生重要影响。
那么,中药材的采收要注意哪些事项呢?首先,采收时间至关重要。
中药材的生长发育和药用成分的积累都有一定的规律,因此要根据不同药材的特性和药用部位,选择合适的采收时间。
一般来说,大多数根及根茎类药材通常在秋、冬季节植物地上部分枯萎后及春初发芽前或刚露苗时采收,此时植物的养分多贮藏在根部,药材的质量较好,如丹参、党参、桔梗等。
但也有一些根及根茎类药材在夏季采收,如半夏、延胡索等。
茎木类药材一般在秋、冬两季采收,如关木通、大血藤等。
皮类药材多在春末夏初采收,此时树皮养分及液汁增多,形成层细胞分裂较快,皮部和木部容易剥离,伤口较易愈合,如黄柏、杜仲等。
叶类药材多在植物光合作用旺盛期、叶片繁茂、颜色青绿时采收,如荷叶、大青叶等,但桑叶多在初霜后采收。
花类药材一般在花朵开放时采收,如菊花、金银花等,但也有一些花类药材在含苞待放时采收,如槐花、辛夷等。
果实和种子类药材多在果实成熟时采收,如山楂、枸杞等,但也有一些果实类药材在未成熟时采收,如青皮、枳实等。
全草类药材多在植株充分生长、茎叶茂盛时采收,如青蒿、益母草等。
其次,采收方法也需要注意。
不同的中药材,其采收方法也有所不同。
对于根及根茎类药材,采收时要注意避免损伤根部,尽量保持根部的完整性。
可以用挖掘的方法,但要小心操作,防止挖断或挖伤根部。
茎木类药材的采收,一般采用锯割或砍割的方法,注意不要破坏植物的生长环境。
皮类药材的采收,有的可以直接剥取,如杜仲;有的需要用刀刮取,如黄柏。
在采收叶类药材时,要注意避免损伤植株的其他部位,尽量只采摘叶片。
花类药材的采收,可以用采摘或剪切的方法,但要注意保持花朵的完整性。
果实和种子类药材的采收,要根据果实的成熟度和特点,选择合适的采收方式,如采摘、敲打、割取等。
中药材的采收与加工工艺

中药材的采收与加工工艺中药材是传统中医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采收与加工工艺对药材的品质和疗效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将介绍中药材的采收与加工工艺,包括采收时间、采收方法和加工过程等方面的内容。
一、中药材的采收时间中药材的采收时间是确保药材品质的关键因素之一。
不同的中药材有不同的采收时间要求,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 花材类:大部分花草类中药材以花开时期为采收时间,如菊花、玫瑰花等。
此时的花草品质最佳,所含有效成分最丰富。
2. 叶材类:叶材类中药材的采收时间一般在植物生长的旺盛期,如春季或夏季的早晨或傍晚。
此时的药材叶片颜色鲜绿,质地柔软,药效最好。
3.根、茎材类:根、茎材类中药材一般在秋季或冬季采收。
此时植物的养分主要储存在根、茎中,所以药效最好。
二、中药材的采收方法中药材的采收方法直接影响到药材的质量和疗效。
以下是常见的中药材采收方法:1. 花材类:花材类中药材的采收时,应选择开放程度最佳的花朵进行采摘,避免过开或未开的花朵。
采摘时要注意轻拿轻放,避免损坏花瓣。
2. 叶材类:叶材类中药材的采收时,应选取未受病虫害侵害的叶片进行采摘。
采摘时要避免将泥土、杂草等杂质带入。
3. 根、茎材类:根、茎材类中药材的采收时,应选取生长健壮的植株进行采摘。
采摘时要小心谨慎,避免损伤植株。
三、中药材的加工工艺中药材在采收后需要进行适当的加工,以保证其药效和保存性。
以下是常见的中药材加工工艺:1. 先加工:有些中药材需要先进行初步加工,如清洗、去杂、晾晒等。
这些加工步骤可以去除杂质,防止细菌繁殖,并提高药材的干燥度。
2. 后加工:一些中药材需要经过特殊的后加工工艺,如炒制、蒸制、炙烤等。
这些加工步骤可以改变药材的性质,提高药效,并增加药材的保存期限。
3. 制剂加工:有些中药材需要进一步制成中药制剂,如汤剂、丸剂、散剂等。
这些制剂加工可以更好地发挥药材疗效,并方便患者服用。
四、中药材的贮藏与使用中药材的贮藏与使用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中药材的采收时间

中药材的采收(1)全草:大多数在植物枝叶茂盛、花朵初开时采集,从根以上割取地上部分,如益母草、荆芥、紫苏、豨莶草等;如须连根入药的则可拔起全株,如小蓟、车前草、地丁等;而须用带叶花梢的更需适时采收,如夏枯草、薄荷等。
(2)叶类:通常在花蕾将放或正盛开的时候,此时叶片茂盛、性味完壮、药力雄厚,最适于采收,如枇杷叶、荷叶、大青叶、艾叶等。
有些特定的药物如桑叶,需在深秋经霜后采集。
(3)花、花粉:花类药材,一般采收未开放的花蕾或刚开放的花朵,以免香味散失、花瓣散落而影响质量,如野菊花、金银花、月季花、旋覆花等。
对花期短的植物或花朵次第开放者,应分次及时摘取。
至于蒲黄之类以花粉入药者,则须在花朵盛开时采取。
(4)果实、种子:果实类药物除青皮、枳实、覆盆子、乌梅等少数药材要在果实未成熟时采收果皮或果实外,一般都在果实成熟时采收,如瓜蒌、槟榔、马兜铃等。
以种子入药的,通常在完全成熟后采集,如莲子、银杏、沙苑子、菟丝子等。
有些既用全草又用种子入药的,可在种子成熟后割取全草,将种子打下后分别晒干贮存,如车前子、苏子等。
收集整理有些种子成熟时易脱落,或果壳易裂开,种子散失者,如茴香、牵牛子、豆蔻等,则应在刚成熟时采集。
容易变质的浆果如枸杞子、女贞子等,最好在略熟时于清晨或傍晚时分采收。
(5)根、根茎:一般以秋末或春初即二月、八月采收为佳,因为春初“津润始萌,未充枝叶,势力淳浓”,“至秋枝叶干枯,津润归流于下”,且“春宁宜早,秋宁宜晚”。
现代研究也证明早春及深秋时植物的根茎中有效成分含量较高,此时采集则产量和质量都较高,如天麻、葛根、玉竹、大黄、桔梗、苍术等。
但也有少数例外,如半夏、太子参、延胡索等则要在夏天采收。
(6)树皮、根皮:通常在春、夏时节植物生产旺盛,植物体内浆液充沛时采集,则药性较强,疗效较高,并容易剥离,如黄柏、杜仲、厚朴等。
另有些植物根皮则以秋后采收为宜,如牡丹皮、苦楝皮、地骨皮等。
(7)动物昆虫类药材:为保证药效也必须根据生长活动季节采集,如一般潜藏在地下的小动物全蝎、土鳖虫、地龙、蟋蟀、蝼蛄、斑蝥等虫类药材,大都在夏末秋初捕捉其虫,此时气温高,湿度大,宜于生长,是采收的最好季节;桑螵蛸为螳螂的卵鞘,露蜂房为黄蜂的蜂巢,这类药材多在秋季卵鞘、蜂巢形成后采集,并用开水煮烫以杀死虫卵,以免来年春天孵化成虫;再如蝉蜕为黑蝉羽化时蜕的皮壳,多于夏秋季采取;蛇蜕为锦蛇、乌梢蛇等多种蛇类蜕下的皮膜,因其反复蜕皮,故全年可以采收,唯3~4月最多;又蟾酥为蟾蜍耳后腺分泌物干燥而成,此药宜在春秋两季蟾蜍活动时采收,此时容易捕捉,腺液充足,质量最佳;、再如蛤蟆油即林蛙的干燥输卵管,此药宜在白露节前后林蛙发育最好时采收;又石决明、牡蛎、海蛤壳、瓦楞子等海生贝壳类药材,多在夏秋季捕采,此时发育生长旺盛,钙质充足,药效最佳;一般大动物类药材,虽然四季皆可捕捉,但一般宜在秋季猎取,唯有鹿茸必须在春季清明节前后雄鹿所生幼角尚未骨化时采质量最好。
中药材的采收期的名词解释

中药材的采收期的名词解释中药材作为传统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使用和应用。
采集合适的中药材是确保其药效和疗效的重要环节。
而中药材的采收期则是指药材采集的最佳时间段。
本文将对中药材的采收期进行名词解释,并探讨其重要性以及对中药材的影响。
一、中药材的采收期中药材的采收期指的是中药材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达到药用部位成熟的阶段。
在这个时间段,中药材的活性成分达到最高峰,药效最佳。
中药材的采收期是根据植物的生长周期、生物学特性和药用部位的特点来确定的。
二、采收期的重要性1. 药效最佳中药材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植物的所有物质代谢活动都在不断变化。
药材的采收期正是其中活性成分含量达到最高峰的时候。
药材采摘后,药材中的活性成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降低。
因此,在正确的采收期采集中药材,可以保证药材的药效最佳。
2. 药材质量优良中药材的采收期与药材的质量密切相关。
在采收期,中药材的外观特征和形态成熟完整,没有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质量相对较好。
如果药材提前或延迟采收,可能会导致药材的外观受损、形态不完整,甚至部分活性成分丧失,影响药材的质量。
3. 确保中药制剂的一致性中药制剂是以中药材为原料制成的药物,药材的采收期的选择直接影响中药制剂的药效一致性。
只有采用采收期准确的中药材制作中药制剂,才能保证不同批次中药制剂的药效一致性,提高药物治疗效果。
三、对中药材的影响1. 采收时机选择中药材的采收时机选择是根据药用部位的不同来决定的。
有些中药材的药用部位是整株植物,如当归;有些中药材的药用部位是植物的根、茎、叶等特定部位,如黄芩、银杏叶。
而其它中药材的药用部位是植物的果实、种子等,如枸杞子。
因此,在采摘中药材时,需根据药用部位的不同选择合适的采收时机。
2. 保护生态环境中药材是基于自然生态环境的产物,因此,在采收中药材时需注重保护生态环境。
合理的采摘和种植方式可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损害,保护植物的生长周期,延长中药材的生命周期。
五类中药材最佳采收期在何时

五类中药材最佳采收期在何时此类中药材一般以根及根茎结实、根条直顺、少分叉、粉性足的质量较好,采收季节多在秋、冬、或早春,待其生长停止、花叶凋谢的休眠期及早春发芽前采收。
一、以根及根茎类入药的中药材品种此类中药材一般以根及根茎结实、根条直顺、少分叉、粉性足的质量较好,采收季节多在秋、冬、或早春,待其生长停止、花叶凋谢的休眠期及早春发芽前采收。
大部分品种春季发芽前采收为最适时期,因为初春时药用植物准备萌发,根茎部贮存的大量营养物质还没有或刚开始分解,所以有效成分含量最高,营养物质最丰富,质量最好。
但也有例外情况,如黄芪、草乌、黄连、党参等在秋季采收,而太子参、半夏、附子等则以夏季刨收有效成分含量高,质量好。
现把部分品种最适宜的采收期分述如下,供参考。
1、早春采收:甘草、丹参、拳参、虎杖、赤芍、北豆根、地榆、苦参、远志、甘遂、白蔹、独活、前胡、藁本、防风、柴胡、秦艽、白薇、紫草、射干、莪术、天麻、黄芩,南沙参、桔梗、苍术、紫菀、漏芦、三棱、百部、黄精、玉竹等。
2、秋季采收:黄芪、狗脊、防己、威灵仙、草乌、白芍、黄连、升麻、商陆、常山、人参、三七、当归、羌活、北沙参、龙胆、白前、徐长卿、地黄、续断、党参、香附、白附子、重楼、天冬、山药、白及等。
3、冬季采收:大黄、何首乌、牛膝、板蓝根、葛根、玄参、天花粉、白术、泽泻、天南星、木香、土茯苓、姜黄、郁金等。
4、夏季采收:延胡索、附子、川乌、太子参、贯众、川芎、白芷、半夏、川贝母、浙贝母、麦冬等。
二、以花入药的中药材品种花类中药材多在花蕾含苞未放时采收,质量较好,如花已盛开,则花易散瓣、破碎、失色、香气逸散,严重影响质量。
如,金银花应在夏秋花蕾前头蓬大由青转黄时,丁香在秋季花蕾由绿转红时,辛夷在冬末春初花未开放时,玫瑰在春末夏初花将要开放时,槐米在夏季花蕾形成时,采收最适宜,其有效成分含量高,质量好。
但也有部分花类中药材品种需在花朵开放时采收,如月季花在春夏季当花微开时,闹羊花在4~5月花开时,洋金花在春夏及花初开时,菊花在秋冬花盛开时,红花在夏季花由黄变红时等,为最适宜的采收期。
中药材采收时期及采收原则

中药材采收时期及采收原则及华李雪艳(河北省农林科学院遗传生理研究所/河北省现代农业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河北石家庄050051)中药材的采收时期对中药材的产量和质量有直接影响。
确定药材的采收期须把有效成分的累计动态与药用部位的产量变化结合起来综合考虑,同时关注药材的商品形状。
现将各类药材的一般采收时期及采收原则总结如下,供参考。
1根和根茎类药材一般在秋、冬季节植物地上部分即将枯萎时到初春发芽前采收最为适宜。
此时绝大多数植株生长停止待进入或已进入休眠期,根和根茎贮藏了大量的营养物质,有效成分的含量相对也较高,此时采收的药材质量好。
如葛根在秋末或冬季采收,天麻适宜初冬时采收,此时期采收的葛根、天麻质坚体重,质优。
但也有少数根及根茎类药材采收时间是夏季至秋初,此类植物生长期较短,夏季就枯萎了,如延胡索、浙贝母、平贝母、半夏、太子参等。
其中延胡索和贝母应在夏季初采收,半夏和太子参在夏末和秋初采挖。
也有些药材如防风和明党参在春天采挖较好。
2皮类药材主要来源于木本植物的干皮、枝皮和根皮,如厚朴,少数根皮药材来源于多年生草本植物,如白鲜皮。
树皮于春夏之交剥取,此时容易剥离,皮中的有效成分含量较高,剥离后的伤口也易愈合。
根皮于秋季挖根后剥取或趁鲜抽取木心,晒干或阴干,如白鲜皮、香加皮、地骨皮、五加皮等。
3茎木类药材(木本植物)一般在秋冬落叶后或春初萌芽前采收,如鸡血藤、大血藤等。
木质藤本植物或木本寄生植物宜在全株枯萎后采收,或者秋冬至早春前,如忍冬藤、络石藤、桑寄生等,此时药材质地好,有效成分含量高;极少数草质藤本植物宜在开花前或果熟期之后采收,如首乌藤。
有些茎木类药材全年可采,如苏木、降香、沉香等。
4叶类多在植物生长旺盛期,开花前或果实种子尚未成熟前采收,此时植物光合作用旺盛,有效成分含量高。
如:艾叶、臭梧桐叶等。
少数药材适宜在秋、冬季节采收,如桑叶等。
叶类药材采收时要除去病残叶、枯黄叶,晒干、阴干或炒制。
5花类药材花类药材一般是在花蕾含苞待放花苞初放时采收。
药用植物中药材的采收标准

药用植物中药材的采收标准
药用植物中药材的采收标准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
1. 生长周期:不同的药用植物有不同的生长周期,一般而言,根类药材在植物生长2-3年后采收,而叶类药材在植物生长旺盛时采收。
2. 植物部位:根据药用部位的不同,采收的时间也有所不同。
如根类药材在早春或深秋季节采收为宜,而花类药材一般在花开放时采收。
3. 药用成分:某些药用植物中的有效成分在特定的生长阶段达到高峰,此时是采收的最好时机。
例如,某些中药材的有效成分在特定的生长阶段达到高峰,此时采收能保证药效。
4. 气候条件:气候条件也是影响药用植物采收的重要因素。
例如,雨水充足、阳光充足、气温适宜等条件下,植物生长旺盛,此时采收的药材质量较好。
5. 安全性:在采收中药材时,还需考虑安全性。
如避免采收含有剧毒成分的药材,以确保药物安全。
总之,药用植物中药材的采收标准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以确保采收的药材质量可靠、安全有效。
同时,采收后还需进行合理的加工处理,以保持药材的药效和品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材的适宜采收期
中药材的适宜采收期⒈板蓝根
10月中、下旬,地上茎叶枯萎时挖取根部。
先在畦沟的一边开60cm的深沟,然后顺着向前小心挖取。
切勿伤根或断根。
⒉地黄
春地黄于栽后当年11月前后,当地上茎叶枯黄且带斑点时采挖。
先割去茎叶,然后在畦的一端开深35cm的深沟,小心挖取根块。
⒊山药
以块根供药用。
春栽的当年霜降前后收货。
10月下旬当地上茎叶枯黄时,先采收株芽,拆除支架,割去茎蔓,挖出地下块根。
注意保持山药块根完整。
挖取后,切下芦头贮藏做种载,块根加工成药材。
⒋人参
于生长6年后的10—11月份参叶变黄、越冬芽长大前采收。
收获过早,浆液不足;过迟,人参品质下降,产量减少。
先拆除参棚,顺行挖出参根,切勿伤根,然后抖掉泥土,去掉茎叶,装入箱内,运回加工。
⒌蛇舌草
9—10月果实成熟后,平齐地面割去地上茎叶,除去杂质和泥土,晒至半干捆扎成小把,继续晒至全干即成商品。
⒍玄参
栽后当年11月,当地上茎枯萎时采挖。
先割去茎秆,挖松根际周围土壤,小心将根块挖起,剪去茎叶,掰下块根。
⒎穿心莲
栽后当年8—10月开花期和种子成熟初期为最佳采收期,产量高、质量好。
采收时割去全草晒干;或将植株拔起,剪除根部,晒干即成商品。
⒏北沙参
栽后1年可收获。
春栽的于当年9—10月,秋栽的于翌年9月下旬,当叶片枯黄时开始采挖。
先除去茎叶,小心挖取参根后,用草席覆盖,避免干后难以去皮。
⒐当归
秋季直播繁育的于第二年,育苗移栽的于当年10月下旬植株枯黄时采挖。
采收前10天地上茎叶割取,作为提取当归油的原料,然后小心挖取全根。
⒑白术
当年10月下旬至11月上、中旬采挖为适期。
当白术茎秆变黄褐色、叶片枯黄时采挖。
过早,根块茎较嫩,药材质量差、产量低;过迟,已萌生侧芽,白术干后表皮皱缩,降低品质。
采挖时选择晴天,小心挖出全根,抖去泥土,剪去茎秆,运回加工。
以下药材适宜冬春季采收。
⒈苦参
栽后2年—3年收获,每年茎叶枯黄后至翌年春季萌发前挖取全根,按根条生长状况将其分割成单根,芦头、细根晒干或烘干即成商品。
⒉怀牛膝
夏栽的在当年冬季至第二年萌发芽前均可采收。
采挖时从畦的一端开始,挖沟宽60cm,深60cm—80cm,将牛膝整株连根挖出,注意勿挖断根条。
⒊天麻
宜在休眠期收获。
冬季栽种的再翌年冬季或第三年的早春采收。
采挖时先挖去窖内的泥土,然后挖出菌材,再收取天麻块茎。
⒋黄精
根茎繁殖在栽后2—3年,种子繁殖的在栽后3—4年采挖。
采收期以晚秋至早春萌发前采挖为宜。
根茎采挖后,去掉茎叶,抖去泥沙,削去须根和烂疤。
洗净放在蒸笼内蒸10—20分钟至透心后,边晒边揉至全干即成商品。
⒌黄连
栽后5—6年收获产量较高,最佳采收期为立冬前至地冻之前采挖。
收获过早,根茎含水量大,不充实,折干率低;收获过迟,植株抽薹开花后根茎中空,产量低,质量差。
采挖前先撤除围篱、边棚,小心挖起全株,敲落泥沙,剪去须根、叶柄,即成鲜黄连,切忌水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