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学语文教学法题库(二)简答题(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特·科特在《应用语言学导论》中阐发的言语的6种功能分别是什么?

六种功能是:

第一,如果言语活动目标所向是说话者,那就是言语的个人功能,即表示言语者的态度、情感和个性。

第二,如果言语活动指向听话者,那就是言语的指示功能,也就是说,言语的目的是支配听话者的行动方式。

第三,如果言语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建立交际双方的良好接触,以促进双方的联系、情谊或社会团结,这就是言语的酬应功能。

第四,以话题为中心的言语活动,通常称之为指称功能;这种功能大都由话题的命题意义来完成,这种功能在大多数的心目中占有突出的地位。

第五,言语的界说功能,指的是交际双方要遵守同一的语言规则,以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

第六,言语的想像功能指的是,交际双方为了给对方带来交际的乐趣而有意使用某些语言技巧。

2、美国的文艺理论家艾布拉姆提出了人文学科学习模式。这个模式说明人文学科涉及最多的概念是哪几方面?

a.课文或艺术作品:内容、形式、结构、手段、观点或理论

b.作家、艺术家、作曲家的观点、目的和意图

c.世界:文化、精神或情感因素

d.作用对象:批判性评价、感受、理解、预见、效果

3、建构主义学习观念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第一,同一信息在不同学生头脑中的形态是不同的。知识在个体未能完全明白它的意义之前,是毫无真理权威而言的。

第二,学习犹如吃饭,是一个主动的、积极的选取和吸收过程;吃饭之后,各种营养成分有机组成促使机体发展成长的养料。

第三,学生不是一块被动吸收的空洞的等待吸纳所有水分的海绵,而是一个从外部汲取水分、阳光、氧气,经由内部发生光合作用后,主动发育成长的小草和幼芽。第四,教学活动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是什么”“为什么”。教师不应只是知识的呈现者、课程上的权威;而应该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规划者、组织者。

4、为什么说“语文课是一种‘非真理模式课程’”?

因为语文课以言语为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为目的,它的程序是一种非知识论的程序论,它不以语文知识体系为参照背景,而以学生的言语结构为参照背景;它不以知识结构为教学活动的序列,而以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规律为教学活动的序列。

5、学生在母语环境中学习汉语言文学有哪些有利因素?

主动学习潜能

阅读求知潜能,

表达交流潜能,

探究创造的潜能,

自我完善的潜能。

6、探究性学习中要发扬哪三种精神,协调好哪三种关系?

精神:怀疑精神,探索精神,求实精神。

关系:理解与探究,自主与合作,解疑与存疑。

7、简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在我国当今教育中的重要意义?(见书本第37-38页)

自主学习是新的学习方式的第一要义,是改变学习方式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自主

学习是未来社会对人的发展的必然要求。今天的学生要在未来社会生存和发展,必须学会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我国教育改革的紧迫课题。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正是发展个性、培养创造精神的重要途径。

8、探究性阅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答案见书本第43页

探究性阅读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⑴、问题意识探究性学习要有问题意识,带着问题去学习。

⑵、实践能力探究性学习强调语文能力要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强调让学生自己在阅读中获得阅读能力。

⑶开放视野探究学习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9、学校语文知识“流动状”特点主要取决于哪两个因素?

一是语文课程目标的变动较为频繁。

二是与语文课程相关的众多学科的学术研究发展迅猛,而且这种呈扩展态势的发展要直接的介入语文课程。

10、如何理解《新课程标准》的新内涵?

(1)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在经过某一学段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

(2)它是国家制定的某一学段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

(3)它隐含着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课程)的开发者,即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

11、1932年《初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所设的四项标准是什么?

1、使学生从本国语言文字上,了解个固有文化,以培养其民族精神;

2、养成用语体及语言叙述说理表情达意之技;

3、养成了解平易的文言文之能力;

4、养成阅读书籍之习惯与欣赏文艺之兴趣.

12、简述文言文教学向白话文教学的转变过程。P54

1 、 1904年颁布并推行的《奏定学堂章程》,标志着我国现代“学科”含义上的语文教育正式成立。

2 、1920年小学统一改成“国语”,标志着“语体文”的读写教学在小学成为主导项,随后在初级中学也取得了与文言文平起平坐的地位。

3、1923年,由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组织的新学制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颁布的《中小学各科课程纲要》,得到确认并被人们普遍接受。

13、“语文教育研究获得了自觉”的标志是什么?

1、形成了以演绎方式构想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方案的线路,注重原创理论,学术视野开阔,逻辑思辨力有所提升。

2、自觉追求成系统、有规模的研究,逐步形成了多家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学派理论。(P71)

14、建国后17年语文教育研究方法的三个重大缺陷是什么?

a、研究的抽象“逻辑起点”往往是从“语文”的释义开端确定语言||言语、工具||人文的一端来构造理论——实际上是构造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改革方案。

b、并不意识到自己是学派理论,而试图成为“唯一的表达”。

c、多构思的方案简陋粗略,本应在小范围以充实完善,却急于冲击语文教学实践,沿用的仍然是“病根”——“药房”这种震荡替换式的改革思路。

15、实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要关注哪四个方面的综合效应?

第一,是通过我们历来十分关注的课文内容以及语文教学中对它们多作的阐释、评价;或者扩大一点,是由读什么、写什么、说什么、中的“什么”老进行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