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平衡和电解质溶液
化学反应中的电化学平衡

化学反应中的电化学平衡化学反应是物质间发生变化的过程,而电化学平衡则是指化学反应中涉及到电子的转移与化学物质浓度之间的平衡关系。
在化学反应中,电化学平衡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对于理解和解释化学反应机理、反应速率及产物生成等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化学反应中的电化学平衡及其相关内容。
一、电化学平衡的概念和特点1. 概念:电化学平衡指的是在化学反应中电子转移和化学物质浓度之间达到平衡状态的情况。
在电化学平衡下,化学反应前后电子的转移数量相等,同时参与反应的物质浓度也达到平衡状态。
2. 特点:(1)电子转移的平衡在电化学平衡中,发生电子转移的物质的氧化还原态达到平衡,不再发生净电子转移。
这一特点与电极电势密切相关。
(2)浓度变化的平衡在电化学平衡中,反应涉及到的化学物质的浓度也达到平衡状态。
不同化学物质的浓度会对电极电势产生影响,从而影响电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速率。
二、电化学平衡的原理和机制1. 宏观层面:在化学反应中,电化学平衡实际上是由两个互相作用的独立平衡所共同确定的。
这两个平衡分别是氧化还原(Redox)平衡和化学(Chemical)平衡。
(1)氧化还原平衡:氧化还原反应是一种电子转移的过程,其中氧化反应是电子的失去,还原反应则是电子的获得。
氧化还原平衡是指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之间的电子转移平衡,通过电势差的形式表现出来。
(2)化学平衡:在化学反应中,不涉及电子转移的物质间的浓度变化也需要达到平衡,即化学平衡。
化学平衡是通过化学反应速率的变化来实现的,速率较快的反应会向速率较慢的反应方向进行转移,最终达到动态平衡。
2. 微观层面:电化学平衡的微观机制主要涉及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交换与扩散过程以及电荷平衡。
当化学反应发生时,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会进行迁移和扩散,通过离子浓度的调整和电荷平衡来达到电化学平衡。
三、影响电化学平衡的因素1. 温度:温度的改变会对电化学平衡产生重要影响。
根据温度的变化,电化学平衡可能偏向于某一方向,使得反应更加偏向氧化或还原。
高中化学选修一提纲 -回复

高中化学选修一提纲 -回复以下是高中化学选修一的提纲:
一、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1. 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及分类
2. 原子的组成和结构
3. 电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
4. 化合物的组成和结构
二、化学反应和化学方程式
1. 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物质的化学方程式
2. 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3. 氧化还原反应和电位系列
4. 酸碱中和反应和酸碱指示剂
三、溶液与溶质
1. 溶液的概念和分类
2. 溶解度和溶解过程
3. 浓度的计算和溶液的稀释
4. 溶液的pH和酸碱指数
四、气体与气体定律
1. 气体分子的运动和气体压力
2. 理想气体定律和实际气体行为
3. 气体的密度和摩尔体积
4. 气体的分压和饱和蒸气压力
五、化学键与化学键的性质
1. 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的概念和特点
2. 共价键的极性和分子的极性
3. 分子间力和分子内力
4. 分子的几何构型和电子对排斥原理
六、化学能量与化学反应
1. 热量的概念和测定
2. 化学能量和热化学方程式
3. 反应焓变和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
4. 反应速率和温度的关系
七、化学平衡与电解质溶液
1. 平衡的概念和化学平衡条件
2. 化学平衡和平衡常数
3. 配位化合物和复合离子的概念和特点
4. 电解质溶液的电离程度和电离度的计算
这个提纲涵盖了高中化学选修一的主要内容,可以作为备课、学习和复习的参考。
大学化学 电解质溶液和电离平衡(第4章)

非电解质(稀 溶液的通性 溶液的通性——稀溶液定律 非电解质 稀)溶液的通性 稀溶液定律 对于非电解质(稀 溶液来说 溶液来说, 对于非电解质 稀)溶液来说,一些物理化学性 质具有特殊性:性质的值仅与溶剂物质、 质具有特殊性:性质的值仅与溶剂物质、溶液浓 度有关,而与溶质物质是什么无关——稀溶液的 度有关,而与溶质物质是什么无关 稀溶液的 依数性。 依数性。 这些性质包括:蒸气压下降、沸点升高、凝固点 蒸气压下降、沸点升高、 蒸气压下降 下降及渗透压等。 下降及渗透压等。
外界压(KPa) 103.3 沸点(K) 373 202.6 393 405.2 416 810.4 443
3.凝固点:某物质液相蒸气压和固相蒸气压达到 3.凝固点 凝固点: 相等的温度. 相等的温度.
273 温度(K) 蒸汽压(Kpa)0.61 271 269 0.52 0.44 267 0.37 265 0.31
1、溶液的蒸气压下降 、 2、沸点上升及凝固点下降 、 3、渗透压与反渗透技术 、
一 溶液的蒸气压下降
(一)纯水的蒸气压 沸点和凝固点 纯水的蒸气压 什么叫蒸发?什么叫凝聚 什么叫凝聚? 什么叫蒸发 什么叫凝聚
蒸发
水(液态 液态) 液态
凝聚
水(气态 气态) 气态
1.水的饱和蒸气压:平衡时,水蒸气所具有的压力. 1.水的饱和蒸气压 平衡时,水蒸气所具有的压力. 水的饱和蒸气压: 水的蒸气压与温度有关
沸点上升及凝固点下降: 沸点上升及凝固点下降: p/kPa B 101.325 0.611 A
∆p
O O’ ∆Tfp Tfp 0
B’ 纯水 溶液 ∆Tbp 100 Tbp T/℃ ℃ 下降多少? 下降多少?
图3-1 冰、水及溶液的蒸气压曲线
《电解质溶液》教学设计及反思

《电解质溶液》教学设计及反思电解质溶液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了解电解质溶液的定义与特征;- 掌握电解质溶液的浓度计算方法;- 理解电解质溶液的离子反应和化学平衡。
2. 教学内容- 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区别;- 电解质溶液的浓度计算;- 电解质溶液的离子反应和化学平衡。
3. 教学方法- 理论授课:通过讲解和示意图,介绍电解质溶液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 实验演示: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观察电解质溶液和非电解质溶液的行为差异;- 讨论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互动,深化对电解质溶液的了解。
4. 教学评估方法- 课堂练:在课堂上进行一些练题,检查学生对电解质溶液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一份电解质溶液实验的报告,评估其对实验设计和结果分析的能力。
二、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考虑了电解质溶液的特点和学生的研究能力,达到了教学目标。
通过理论授课、实验演示和讨论互动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对电解质溶液有了全面的了解。
课堂练和实验报告的评估方式,能够有效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然而,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教学时间安排较为紧凑,可能导致一些学生对深入理解电解质溶液的过程和原理有所欠缺。
其次,实验演示的数量和难度可以进一步增加,以增加学生的实际操作经验和观察能力。
为了改进教学效果,可以考虑增加案例分析和实际应用的内容,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另外,设置更多的小组讨论环节,鼓励学生参与其中,提高合作研究和思考能力。
总体而言,通过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化学平衡常数测定

化学平衡常数测定化学平衡常数是反应体系中各物质浓度之间的定量关系,能够描述反应的进行程度和平衡位置。
对于任何一个化学反应,都存在一个平衡常数,为了准确测定平衡常数的数值,科学家们开发了多种实验方法。
一、酸碱滴定法酸碱滴定法是一种常用的测定化学平衡常数的实验方法。
通过滴定试剂的用量和滴加速度的变化来判断反应是否平衡,并计算出平衡常数的数值。
这种方法的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指示剂和滴定剂。
实验中,首先准备好滴定仪器,称取一定质量的试样,加入适量的溶剂进行溶解。
然后选择适当的指示剂加入溶液中,使溶液变色。
接着以已知浓度的滴定剂溶液滴加到反应溶液中,直到指示剂显色消失。
记录滴定剂的用量和滴加速度的变化,计算出平衡常数的数值。
二、气相色谱测定法气相色谱法是一种常用于测定化学平衡常数的实验方法。
该方法通过测量反应物和产物在气相中的分布系数来判断反应是否平衡,并计算出平衡常数的数值。
这种方法的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气相色谱柱和检测器。
实验中,首先将反应物和产物蒸发成气体,进入气相色谱柱,利用不同组分在柱上的吸附性质和分离效果,通过检测器检测各组分的峰面积或峰高来测定浓度,从而计算出平衡常数的数值。
三、光谱法测定光谱法是一种常用的测定化学平衡常数的实验方法。
该方法通过测量物质在不同波长的光线下的吸收或发射现象,来判断反应是否平衡,并计算出平衡常数的数值。
常用的光谱法有紫外可见光谱法和红外光谱法。
实验中,首先溶解待测试物质,然后利用紫外可见光谱仪或红外光谱仪进行测定。
根据物质吸收或发射的波长和强度,计算出平衡常数的数值。
四、电化学测定法电化学法是一种常用的测定化学平衡常数的实验方法。
该方法通过测量反应体系中的电位或电流变化来判断反应是否平衡,并计算出平衡常数的数值。
常用的电化学法有电化学计量法和电导法。
实验中,首先准备好电解槽和电极,将待测试物质置于电解槽中,加入适量的电解质溶液。
然后测量电解质溶液的电位变化或电流变化,从而计算出平衡常数的数值。
化学中的离子反应与平衡反应的区别

化学中的离子反应与平衡反应的区别在化学反应中,离子反应和平衡反应是常见的两种类型,它们在反应机理、热力学特性以及观察到的现象等方面存在着一些显著区别。
本文将重点探讨离子反应和平衡反应的不同之处。
一、定义与概念离子反应是指在化学反应中产生或参与离子的反应过程。
在离子反应中,原子或分子会失去或获得电荷,形成带正电荷或带负电荷的离子。
而平衡反应则是化学反应达到一种动态平衡状态,其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保持一定的比例,反应速率相互抵消。
二、反应速率离子反应一般具有较快的反应速率。
由于离子的带电特性,它们易于与其他化学物质相互作用,因此反应速率较快。
相比之下,平衡反应的反应速率较慢,反应物和生成物在维持特定浓度比例的同时,反应速度相对较低。
三、反应方程式离子反应的反应方程式中通常明确表示带电离子的形成和消失。
例如,溶液中的离子反应可以用方程式Na+ + Cl- → NaCl来表示。
反之,平衡反应的反应方程式中,化学物质的状态可能不太明确地反映出化学反应过程。
四、离子溶液的导电性离子反应的显著特征之一是产生电解质溶液,这意味着离子会在水溶液中导电。
在离子反应中,常见的离子包括正离子(阳离子)和负离子(阴离子),它们在溶液中释放出自己的电荷,使溶液成为良好的导体。
然而,平衡反应通常不会产生电解质溶液。
五、化学平衡平衡反应的一个关键特征是反应发生在一个封闭系统中,该系统达到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动态平衡。
在平衡状态下,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保持稳定,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转化速率相互抵消。
而离子反应则不涉及平衡状态,离子反应通常是一个过程,其中离子在一系列的反应中持续转化。
六、化学动力学离子反应和平衡反应在热力学特性和动力学方面存在差异。
离子反应的速率通常较快,这意味着化学电流经常涉及到离子反应。
反之,平衡反应的反应速率较慢,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达到平衡。
七、应用领域离子反应和平衡反应在化学和生物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溶液中化学平衡(1)-酸碱电离平衡

K
a1
K
b3
K
a2
K
b2
K
a3
K
b1
K
w
22
Kb3
KW Ka1
1.0 1014 7.6 103
1.31012
K
a2
K
b3
23
3. 解离度和稀释定律
K a,K b是在弱电解质溶液体系中的一种平衡常数,不受浓度影
响,而浓度对解离度有影响,浓度越稀,其解离度越大。
如果弱电解质AB,溶液的浓度为c0,解离度为α。
HAc + OHNaAc的水解反应
H2O + Ac-
H2O + Ac- HAc + OH-
酸碱反应总是由较强的酸与较强的碱
作用,向着生成相对较弱的酸和较弱
的碱的方向进行。
12
4.2.2 酸碱的相对强弱
1.水的离子积常数
作为溶剂的纯水,其分子与分子之间也有质子的传递
H2O +H2O
H3O+ + OH-
例如0.10mol.L-1HAc的解离度是1.32%, 则溶液中各离子浓度是 c (H+)=c (Ac-)
=0.10×1.32%=0.00132mol.L-1。
2
4.1.2 活度与活度系数
强电解质的解离度并没有达到100%。这 主要是由于离子参加化学反应的有效浓度要 比实际浓度低。 离子的有效浓度称为活度。
a3
c(H )c(PO43 ) c(HPO42 )
4.4 1013
三种酸的强度为:H3PO4 >H2PO4- >HPO42--
20
21
磷酸各级共轭碱的解离常数分别为:
第2章 化学平衡与电解质溶液[可修改版ppt]
![第2章 化学平衡与电解质溶液[可修改版ppt]](https://img.taocdn.com/s3/m/5ead0b6069dc5022abea0022.png)
压强引起平衡移动的v-t图分析
对于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目不变的反应
H2(g)+I2(g)
2HI(g)
V
V
V(正)
V正= V逆
V(正)
V(逆)
V(逆)
V正= V逆
0 ⑤增大压强 t
0
⑥减小压强
t
V正=V逆 平衡不移动 压强引起平衡移动的相关v-t图分析
3、温度变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温度的改变对正逆反应速率都会产生影 响,但影响的程度不同,温度的变化对吸热 反应的速率比放热反应的率影响大。
mA+nB
pC+qD
在一定温度下达到平衡状态时,反应物和产物的平 衡浓度之间保持如下关系
Kc =
在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达到平衡时,各生成物浓度以 其系数为幂的乘积与各反应物浓度以其系数为幂的乘积的 比值为平衡常数。(P24)
➢ 平衡常数是某一可逆反应的特性常数,与反应温度有关, 与浓度无关;
➢ 同一反应在不同温度下,其平衡常数不同;
具体表现在:
升高温度,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大,但增大的 倍数不一样,吸热反应增大的倍数大。 降低温度,正、逆反应速率都减小,但降低的 倍数不一样,吸热反应降低的倍数大。
3、温度变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V
V吸热
V(正)
V放热
V(逆)
0 ①升高温度 t
结论:其他V条吸件>不V变放,平升衡高向温吸度热平方衡向向移吸动热反应方向 移动
温度引起平衡移动的相关v-t图分析
3、温度变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V
V(正)
V放热
V(逆)
V吸热
0
②降低温度
t
结移论动:其他V放条>件V吸不变平,衡降向低放温热反度应平方衡向向移放动热反应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化学平衡
一、化学反应速率
化学反应速率是用来衡量化学反应进行快慢程度的一个物理量。
表示方法: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表
B 表示
表达式: B = △c/△t
单位:mol·L 1 ·s1、mol·L1·min 1
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内因:反应物的本性
外因:浓度(压力) 、温度、催化剂,光、超声波、反应物颗粒大小、溶剂等.
一般地,增加反应物浓度或升高温度可以加快反应速率(反之减慢),使用催化剂也可改变反应速率。
二、可逆反应和化学平衡
(一)可逆反应和不可逆反应
所谓可逆反应是指在同一条件下既可以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又可以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
同一条件下,只能向一个方向进行的反应就称为不可逆反应。
实际上在密闭容器中进行的反应,绝大多数都是可逆反应。
化学平衡状态的特点
平衡状态时各种物质的浓度(分压)为一定值
平衡是动态的
到达平衡状态的途径是双向的
化学平衡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和可以改变的
化学平衡的移动
一切平衡都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当外界条件发生变化时,原平衡状态被破坏,经过一段时间后,便会建立起适合于新条件下的新的平衡。
由于外界条件的改变而使可逆反应从一种平衡状态向另一种平衡状态转化的过程叫做化学平衡的移动。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主要有:浓度(压力)、温度。
注意:催化剂不影响平衡移动。
所有的平衡移动都服从吕·查德里原理:
若对平衡系统施加外力,平衡将沿着减小此外力的方向移动.即:
如以某种形式改变一个平衡系统的条件(如浓度、压力、温度),平衡就会向着减弱这个改变的方向移动。
其它条件不变时,增大反应物浓度(减少生成物浓度)时平衡将沿正反应方向移动;
减小反应物浓度(增加生成物浓度)时平衡则沿逆反应方向移动。
注意:
对于有固体或纯液体参加的反应,增加固体或纯液体的量,平衡不移动。
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若压力的变化引起反应物或生成物浓度的变化,也可能引起平衡的移动。
2、温度的影响
化学反应分为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对于可逆反应而言,若正反应为吸热,则逆反应为放热。
在其它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平衡向着吸热反应方向移动(以降低反应体系的温度);降低温度,平衡向着放热反应方向移动(以升高反应体系的温度)。
标准平衡常数
Kө表示平衡时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
Kө值越大,反应进行得越完全。
Kө仅与温度有关,与浓度无关。
固体或纯液体的浓度不代入平衡常数表达式(1).
Kө是对应某一具体的反应式。
反应物的平衡转化率
表示可逆反应达平衡时,反应物转化为生成物的百分率。
.
反应物的转化率与温度和起始浓度有关。
温度一定时,某反应物的起始浓度增加,该反应物的转化率反而降低。
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一、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电解质:凡是在水溶液中或者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
如:大多数酸、碱、盐,水等都是电解质。
非电解质:凡是在水溶液中和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做非电解质。
如:乙醇、蔗糖等大部分有机化合物都是非电解质.
二、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
注意
Kiө表示弱电解质解离程度大小。
Kiө越小,弱电解质解离越困难,电解质越弱。
Kiө仅与温度有关,与浓度无关。
(由于温度影响较小,一般可不考虑)
2、解离度(电离度)
解离度表示弱电解质解离程度的大小。
解离度与温度和浓度有关。
在温度、浓度相同条件下,电离度越小,电解质越弱。
温度一定时,电解质浓度越小,电离度越大。
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与一般的化学平衡一样,同样受温度和浓度的影响(电离过程吸热)。
若加水稀释,平衡正向移动,电离度增大.
若加热,平衡右移,解离常数增大(变化不大)。
三、水的解离平衡
水的解离平衡与一般的化学平衡一样,同样受温度和浓度的影响。
如:加NaOH,OH-浓度增大,平衡左移,使H+浓度减小
加盐酸,H+浓度增大,平衡左移,使OH-浓度减小
若加热,平衡右移,水的离子积增大(变化不大) 。
注意:
不仅在纯水中,任何一稀水溶液(无论酸性、中性还是碱性)中均有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
酸溶液中, H+浓度较大,而OH-非常小,一般忽略。
碱溶液中, OH-浓度较大,而H+非常小,一般忽略。
第三节溶液的酸碱性和pH值
一、溶液的酸碱性
溶液的酸碱性取决于溶液中c(H+)和c(OH-)的相对大小。
即: c(H+)>c(OH-) 溶液显酸性。
c(H+) = c(OH-) 溶液显中性。
c(H+)<c(OH-) 溶液显碱性。
25摄氏度时
c(H+)>10-7>c(OH-) 溶液显酸性。
c(H+) = 10-7 = c(OH-) 溶液显中性。
c(H+)<10-7<c(OH-) 溶液显碱性。
二、溶液的pH 值
pH= - lgc'(H+)
pOH= - lgc'(OH-)
25 ℃时,pH + pOH=14
pH<7时溶液呈酸性。
pH=7时溶液呈中性。
pH >7时溶液呈碱性。
若强酸溶液和强碱溶液等体积混合,
若两溶液的pH值之和为14,则混合后两溶液刚好完全中和,溶液的pH=7.
若两溶液的pH值之和大于14,则混合后碱过量,溶液的pH>7.
若两溶液的pH值之和小于14,则混合后酸过量,溶液的pH<7.
三、酸碱指示剂
能在一定pH范围内保持一定颜色的某些有机弱酸或弱碱。
常用的酚酞指示剂就是一种有机弱酸,甲基橙是一种有机弱碱。
第四节盐类的水解
一、离子反应
凡有离子参加的化学反应,称为离子反应。
例如:AgNO3 + NaCl →AgCl↓+ NaNO3
反应的实质是:Ag+ + Cl- →AgCl↓
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生成难溶或难电离物质(弱电解质、配合物)或有气体放出,或发生氧化还原。
(一)盐类的水解规律
强碱弱酸盐——能水解,水溶液显碱性。
强酸弱碱盐——能水解,水溶液显酸性.
弱酸弱碱盐——能水解,水溶液的酸碱性视生成弱酸、弱碱的Kiө而定。
强酸强碱盐——不水解,水溶液呈中性。
盐类水解的实质
在水溶液中盐电离出来的离子与水电离出来的H+或OH-作用生成弱电解质的反应,称为盐的水解.
盐的水解反应是酸碱中和反应的逆反应。
(二) 水解平衡
表示盐水解程度大小,仅和温度有关。
水解平衡与一般平衡一样,同样受温度和浓度的影响(水解过程为吸热过程)。
2、水解度(h)
与水解度h均可表示盐的水解程度.
仅与温度有关,与盐的浓度无关;
h与温度和盐的浓度有关。
温度一定时,盐的浓度越小,水解度越大。
例:
(三)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及盐类水解的应用
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
盐的本性
相应的弱酸(碱)越弱,水解程度就越大.
温度
水解反应为吸热,因此升温可促进盐类的水解.
浓度和pH值
一般来说,盐溶液浓度越小,水解程度越大。
由于盐类水解后呈现一定的酸碱性,故改变溶液的pH值,也可以抑制或促使水解。
盐类水解的应用
临床上用碳酸氢钠治疗酸中毒;用氯化铵治疗碱中毒。
明矾用作净水剂(水解产生的氢氧化铝吸附杂质).
某些药物如青霉素钠盐和钾盐(一般制成粉剂)、巴比妥类药物等易水解,必须保存在干燥阴凉处。
在配制某些易水解的盐溶液时,往往需加入一定量的相应酸或碱,以抑制其水解。
易水解盐溶液的配制方法通常有两种:
将易水解的盐先溶解于较浓的酸(碱)中,然后再加水稀释到所需体积。
将易水解的盐直接用稀酸(稀碱)溶解到所需体积。
第五节沉淀-溶解平衡
沉淀-溶解平衡
易溶电解质的饱和溶液也同样存在上述平衡。
沉淀-溶解平衡与一般平衡一样,是一定条件下的动态平衡.
么麻烦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