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记者培训课程

《南方周末》记者培训课程
《南方周末》记者培训课程

《南方周末》记者培训教程

我们每一个来到《南方周末》的人都知道,我们是怀着理想来的。

我们之所以来这里,因为我们有种期待,我们相信这里是我们向往的地方,比如我们隐于新闻背后的社会责任感,我们的启蒙思想,正义、良知、理性和爱心。这永远是我们要坚守的底线。我们相信,如果这个底线都保不住,即使她能苟活着,也已经不是原来的《南方周末》了。

《南方周末》在中国的媒体中,首先被认为是一个值得尊敬的媒体,一份有良知的、说真话的报纸,这是我们的最大优势,相对于目前因浮躁而备受诟病的大众媒体而言,这是最稀缺的资源。相比而言,《知音》或者《家庭》有好看的情感故事,《读书》或者《天涯》有尖锐的文人思想,但用现代新闻的操作方式,呼吁法治和公正、张扬人性和良知、关心弱势群体,仍然是我们在上千种报刊中凸显出来的最重要原因。这已经在广大读者心中形成了期望值。

这种精神气,要渗入我们每个记者编辑的心中,才能体现在报道中。我们万不可因久在其中,如豆腐坊的师傅不爱吃豆腐一样,反而淡漠了这一点。

一种错觉是,《南方周末》的正义和良知好像是这个报纸的固有品质。我不这么看,品牌是需要更大力气去维护和加深的。以前我们做了,铸就了这个品牌;但如果现在不做什么了,读者说我们“没有人味”了,这个品牌怎么还能天然地延续下去?

2000年下半年的时候,新闻部曾为一篇《收容所里被强奸的女性》的稿子被耽搁而痛心不已。那题材因编辑的犹豫和记者的疏忽,而没在本报首先刊发,却被《中国青年报》炒成全国性的大新闻。在心痛之余,当时的张平写了一篇编务文章,沉痛反思我们对弱势群体的关爱之心是不是已经麻木?是不是在张扬理性的同时,变得“人味”不足?我们是不是因为老接触各种恶性事件,“胃口”吊高后,就失去判断和怜悯?

今年,我们发了一篇观察写真《他们的儿童节》,在所有媒体都渲染城市孩子如何娇气滴滴花样翻新地过儿童节时,这组报道关注了贵阳的小报童们如何在卖报中度过这一天,关注了湖南一个因贫困,23岁才上小学二年级的姑娘如何在尴尬中度过这一天。这些人,从来没有媒体为他们付出版面,但却是《南方周末》不能遗漏的关注人群。

平民视角,不是简单的报道技术手段的问题,更是一个我们报道的初衷和去向,是一个根目录上的东西。

一张报纸,是一个灵魂。报纸除了商品的特性外,精神气是很重要的。不少报纸也想模仿《南方周末》,也搞批评报道,也搞深度报道,但还是缺了那股精神气,缺了公信力。

我们要警惕这种气质远离我们而去。

●我们的定位

本报的定位是严肃新闻周报,这就决定了新闻版块的定位是:关注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萌芽和变迁,关注社会结构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悲喜故事,关注在这样背景下人们的生存状况,《南方周末》希望成为这些国内外重大事件的记录者和评说者。

我们要关注社会保障、关注基础教育、关注社会安全、关注市政建设……在这些政府也在着力解决的难题前面,我们应该有很大的空间。在对上述题材的具体操作中,我们将用现代新闻的报道方式,用我们独有的报道视角,反映出来。

对读者群来说,它是给受过初等教育、而且关心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人看的。他们想真实、完整而且充满阅读快感地看到中国和世界在发生怎么样的变化。那么我们就告诉他,最好的选择是看《南方周末》。党报或者都市报到处有,但你从那里看不到这些东西。

一个已经形成共识的观点是,新闻版块将不再沿袭过去单纯靠揭露性报道打天下的老路,就是我们将以一种内涵更成熟、形式更现代的面孔出现。从气质上讲,他好像一个正直而愤怒的青年随着阅历的增长,在向成熟的中年人过度,他将更具理性、更从容,因此也更具吸引力。

●我们的新闻构成

我们的新闻由哪几种类型构成?粗分,大概有4种。

第一类:深入地报道最新发生的、有重大新闻价值的、符合《南方周末》理念的重大新闻事件。(注意:这里共有3个要素需要满足)

这种报道的基本要求是,采访更加踏实细致、语言更加生动翔实、角度独特犀利、更接近新闻事实的核心所在。有的可以及时用专家评点、链接、权威部门解释来增加报道的深度和广度。由于这类题材往往是数家媒体同时报道,我们的原则是:不求最快,但务求最好。

这类新闻,是我们作为一份新闻周报必须关注、必须做大、必须做好的题材。如果《南方周末》失去对国内重大新闻事件参与、发言的优势,就会缩小影响。打个比方,某个重大事件发生时,舆论就像一个广场,很多媒体都在敲锣,招徕路人来听演讲。我们等于和数个讲客同台竞争,看谁的锣敲得响、说得有道理,让人信服。以后让人形成心理定势,一到这个时候,都期待着《南方周末》在敲什么锣、说什么话。

第二类:开掘我们独特的报道对象,体现我们独特的报道视角。

独家新闻,永远是新闻媒体梦寐以求的目标。我们要不惜代价,来挖掘我们独特的题材。面对繁复的社会事件,《南方周末》的报道将像“探照灯”一样,聚焦于我们认为有价值、有品位的新闻事件上。

还是打那个比方,在舆论广场一片嘈杂,我们突然敲起锣来,开讲一个别人没听过的题材。这个时候,就要求我们要让锣敲得更响一点--就是要求我们一方面要把新闻形式包

装得更好,更要求我们把这个题材讲得有声有色--新闻事件的表述更加流畅、亲和。而且最好的效果是,让别的媒体跟着我们敲锣。

第三类:就是对重大的社会现象和社会变革做成扫描式的、宏观和有高度感的“大部头”作品。题材绝对重大而新颖,深深切入国计民生的“关键点”。这种题材重大而有力度,能够提升本报的品位和深度。但不足是,它能满足关心社会进步的高知人士,但可能不符合普通读者的阅读要求。这类题材,频率和篇幅不能太多,但一旦采用,就要用足、用好。

还打那个比喻,我们在舆论广场上用几个版面搭了个展览会,在这里摆放更有品位、更有教育意义的展品,有一些人进去了,看了后赞叹不已;但很多人不会进去,因为觉得台阶高看不懂,但仰着头看看,隐隐觉得这是个好东西,别的媒体搞不来这个东东。

第四类:我们独创的品味小品。

我们直击人们的心灵深处,我们用我们自己独创的,有灵气的报道,来体现我们的价值取向,呼唤一些东西。比如,我们在舆论广场的一个僻静角落坐下来,远离喧嚣,气定神闲地拉一段很优美的二胡,拿一根羽毛悄悄撩动人的心灵,不一会,就会来一堆人来静静地听,还会有人落泪。

这四类题材,都是我们报纸所必须的,没有孰轻孰重的问题,但有两点规则必须遵守:第一点是比例,一期报纸中,各类新闻题材要软硬适宜,像做一道好菜一样,荤素搭配,太碎,或者太沉闷,都是败笔;第二点是质量标准,力求每种报道都是最高质量的,符合标准了,才出炉,题材创新,不应该以妥协质量为代价。

●题材的界定

《南方周末》选择新闻题材有双重标准:其一,符合“新闻”自身的标准,这是一个朴素得、必需的标准;其二,符合是周末自己的理念。

社会新闻的题材将进一步扩展,大概举出几大类领域:

政府的决策行为对个人命运(或某一群体)的影响。有的题目敏感,但以法律为准绳监督政府行为是媒体应该负起的责任,里面衍生出无尽的题材,但最好还是要给出出路。

社会道德和法治的冲突。这里有无数悲喜故事可细细道来。

官场现形记和运行规律。不能放弃的吸引眼球的好题材。

企业和政府关系以及投资环境。官场、人心、利益格局,各种怪事与乐事的集中。

城市人群生存状况。与就业、保障、城建、心态相关的事件。

农村人群生存状况。村民选举、农民负担、宗族以及观念引发的冲突或事件。

环保。读者关注度最大的题目,以及因此引发的事件。

政府改革。进一步做下去,从巧妙的小角度入手,反而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以上不能一一列举,但一个原则是:不流于浮浅或庸俗,必须在有相当背景和足够典型性的题材下,进行足够职业的操作。

附: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1998年下半年所做的一次北京地区受众调查

媒介的传播必须是“重要的”、“丰富的”、“知识含量大的”、“有见地的”和“实用的”。

调查以报纸为例,列举了可能成为报纸“必读性”构成成分的十五个因素,请被调查者根据自己的情况去考虑其自费购买或订阅一张报纸时所最看重的因素。

调查结果表明,作为一张读者愿意自己掏钱去订、去买的报纸,它首先应该是“报道紧扣社会关注的热点”的(占49%),其次应该是“内容丰富,信息量大”的(占46%),“知识含量大,有保存价值”的(占37%),“目光敏锐,见解独到”的(占35%)以及“贴近生活,实用性强”的(占34%)。这便是广大读者在自费购买或订阅一张报纸时最看重的五个基本因素。

此外,作为读者对具有“必读性”报纸的次一级的要求还有:它应该是“独特的”(32%的读者希望他所买的报纸“常有令人感兴趣的独家新闻”)、“及时的”(31%的读者希望他所买的报纸“报道迅速,时效性强”)、“好看的”(29%的读者希望他所买的报纸“生动、有趣、可读性强”)、“有品味的”(29%的读者希望他所买的报纸“有较高的品味和档次”)以及“可信的”(26%的读者希望他所买的报纸“公正客观,可信度高”)

●事实的力量

《南方周末》是一张新闻纸,“新闻”的主要定义是“新近发生的,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她在本质上,要与“社科类论丛”或者“政经类期刊”区分开来。

新闻就是新闻,新闻有自己本质的和朴素的规律。事实的力量最能震撼人。新闻从哪里来,不是从故纸堆中来,也不是从玄想中来,是从深入扎实的采访中来。包括新的事实和新的见解。坐而论道不是在做新闻。在事实和理论上选择,我们当然选择事实。

普通读者不喜欢听“说教”,他们很实际地看这期报纸“有没有新闻”,或者是“有没有好看的新闻故事”。我们谈新闻报道的创新,不是对《南方周末》传统题材的摒弃,而是用更新的视角,用更好的文本,让我们的“新闻故事”意境更悠远、内涵更浑厚、形式更优化。

当然,这是个辛苦的过程,我们必须承认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

举个例子,对一次改革的成败,你可以找个专家点评,可以弄得条理清楚,也可谈出点精彩的东西来,这是相对比较容易的;但你找出这次改革的受益者和受损者和旁观者共10人,从不同角度,用鲜活的例子说明,当然是辛苦的。但两种方式,体现在文章中,读者就得出完全两样的感受。

记得有一次,一个记者在采访后期,打来电话说,太累了,实在不想再追下去了,干脆找个专家来评点评点,“理论上补充一下”算了。当时我就说,这不是《南方周末》记者的口气。你必须到实地拿出第一手的材料来,这是你的本分。

另一方面,我们要警惕走向另一个极端,就是堆砌事实,却没有透彻的思想。《南方周末》的事实报道绝对不是茫然的。它是“冰山上露出水面的一部分”,一个好的新闻报道是在有思考背景的、有透彻想法的前提下,通过新闻故事的形式表达出来的。

报道要蕴涵一种启示性的精神内核,故事肯定要好看的,但不是无聊的猎奇,而是传递一点让人思考的东西,让读者看了后觉得脑子里有东西被触动了。

报道要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萌芽、变化保持充分的好奇心和敏感度,要选取适当的角度关注和阐释他们,看了后觉得生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有多种可能性。

报道要对一个值得关注的状态进行惟妙惟肖的刻画,人们没有这样的经历,但现在这个东西就像摆在他面前一样,栩栩如生,叩动他的心弦。

在多数报道中,我们将尽量“以小见大”,通过对典型事件和典型人物命运的刻画,反映重大的社会背景,而不是直接将社会现象和社会变革做成评论式的稿子。相比之下,典型事件更好看,更易于理解,更让人记住。在编辑手段上,可以及时用言论、专家评点或者链接“权威部门解释”来增加报道的深度和广度。

●好文章不等于必读

在编辑或者记者中,有种冲动是把自己偏爱的领域的文章放在版面上,认为这是好文章,让别人读,要不然很可惜。这种想法当然值得嘉许,但还要回头想想,一篇好文章就是读者必读的内容吗?

这跟好文章的标准有关系,因为好的标准对不同的读者而言,就有不同的判断,这个判断随着个人受教育程度、知识面的差异、不同的爱好、不同时期的兴趣、环境变化等因素而转变。

有人对媒体转播的内容,作了六个层次的划分:

第一层是与受众居住地关系密切的,符合新闻的接近性原则,如:本地域新闻事件(对《南方周末》来说不适合)

第二层是与当地受众无关,但能引起国内受众共同关注的,如:具有普遍性和共同性的国内新闻事件;国家政策法规的解释性报道。

第三层是突发性造成危害性极大的,并具有悬念性质的内容,如:“9.11”恐怖事件、重大自然灾害等;

第四层是与受众居住地无关,但却能激发受众情感共振或诉求的内容,如:人性化报道、趣味性新闻等;

第五种是与受众居住地无关,但与受众娱乐性需求有关的,如:体育、娱乐、文化新闻等;

第六层是专业内容或者有精英趋向的新闻,如对国家政经走向的分析,或对某个专业领域的剖析等。

以上六个层次的内容,都有好文章,但未必都是所有读者必读的。其中有的可以成为小众“必读”,有的可以成为大众“必读”。而无论是大众的“必读”,还是小众的“必读”,最关键的两个因素应该是:与读者有关的;读者感兴趣的。或者说,与多少读者有关,以及有多少读者感兴趣。

这个必读性,要具体细分到我们的读者群上面,这里有个比例问题。我们是一个大众媒体,与读者的关系度和感兴趣度,就是我们判断题材的最重要的杠杆。我们要按比例来安排不同读者层面的内容,难易都将有,但有一个相对的标准要弄清楚:一个题材,如果我们读者里有50%不感兴趣,那就不能说是个成功的报道;而如果只有20%的读者感兴趣,即使这20%的读者对这个报道非常满意,我们也不能拿到版面上。因为你抛弃了另外的80%的读者。

因此,我们选择和操作选题的时候,必须考虑到读者能否接受,必须考虑到选题的包装和亲和力。

●让我们的报道鲜活起来

在一段时间里,一种对《南方周末》的指责是“沉闷”。

具体分析,第一方面是题材问题,远离人们生活的“宏大叙事”多了,理智分析利益博弈的文章多了,平民视角的东西少了。

第二方面是时效问题,周报的深度报道需要时间是可以理解的,但在总体上,新闻核心部位的发生时间过于靠后,讲的是几个星期前,甚至是几个月前,几年前的东西。

第三方面是文本问题,有人反映我们的文本不如以前好看了,形式也陈旧,总是一大块文章,读起来累。

这些批评,我们要接受,要改进,要让我们的新闻报道鲜活起来。

首先,我们在题材的选择上,要控制比例,形成新闻事件为主,新闻述评为辅,同时加强新闻时评的速度和力度。

第二,要求我们的新闻编辑的目光更敏锐、触角伸得更长,迅速判断新闻价值、迅速派遣记者,并且有力督促记者及时出发、及时进入新闻现场、及时成稿件。编辑不能把选

题扔给记者后就不管了。

最后,着重讲文本的问题。如何让我们有价值的新闻变得好看。这是个需要用大量篇幅来探讨的问题,这里只是提出几点,每一点,将有一些文本来详细说明。

1)细节的表现力

2)文气贯通和文章结构的优化

3)场面渲染

4)短句的运用

5)书信、录音、帐本、日记等记录性文件的运用

6)示意图和漫画的运用

7)长篇对话的运用

8)创新式文本的挖掘

●重视发行

我们反对“别太在乎发行量,《财经》发行那么少又怕什么?”的说法。

《南方周末》的发行量不用跌到那么少的时候,她就已经完了。她的巨大覆盖面,就是她生命延续的重要因素,就是其他任何周刊或周报不能企及的。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在四川宜宾桥塌后,远在千里之外的地方,有那么多陌生的读者热情地给我们提供线索、照片(李月群共接到当地20多个电话),最后我们就是靠他们抢出了那篇文章。别的媒体能有这么大的号召力吗?当我们的发行量掉下来,在民众中的影响力下降了,你能拿到《财经》那样的影响力吗?《南方周末》和《财经》、《三联生活周刊》根本就不是一种发展路子,盲目模范,隐患很大。

默多克在20世纪70年代,对美国媒体的一种批评是:“报纸变得越来越枯燥乏味,媒体变得沉闷和自鸣得意”。大多数报纸为了吸引大广告赞助商,急于赢得高消费阶层读者的参与而鼓吹“精英新闻”,抛弃了原来的“蓝领工人”。默多克警告他们:“一家报纸如果不能使整个社会对它发生兴趣,它最终将成为精英基层的内部出版物。”

《南方周末》想成为精英阶层的内部出版物吗?显然不。

●发展和风险

必须承认的是,近一段时间来,我们处于一个空前逼仄的空间里。压力来自“上面”和同行。

一方面,我们的报道受到各种压力。

另一方面,我们的同行(指的是有较大传播能力的媒体)进步很快,他们的新闻操作方法和文本都有提高,和我们的差距在缩小中。况且,他们不像我们这样“树大招风”,操作空间反而比我们大。

这是事实,我们必须正视,埋怨和牢骚是没用的,我们注定是要戴着锁镣跳舞,《南方周末》在近几年来,始终是在各种压力下一步步走出来的,我们的新闻理念本来就是在一个畸形的环境下艰难前行的,需要的是从石头下顽强生长的韧劲。只不过这次更严酷些,需要我们拿出更多的智慧来对付而已。

分析一下《南方周末》最近出现的问题就会发现,我们的一个弱点,就是对现行政策不熟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因此我们要做两点:一是通过学习增加对政策的敏感度,庖丁解牛是因为熟悉牛的内部结构;另一方面就是多交政界的朋友,在约稿中发现,其实很多政界官员是对《南方周末》是很有好感的。要积极联系,了解信息。

我们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平台上。我们已经无可路退,我们要把目光放长远,这里仍然是一个英雄心向往之的地方。

发展,是一个硬道理,我们只有不断前进、不断领跑,才能摆脱目前困境的羁绊。我们不能沉陷于我们不能做什么了,而是要开拓我们的视野,看我们能做什么,而且如何做得最好。

浅谈中国新闻评论员时评选题的特点

浅谈中国新闻评论员时评选题的特 点 摘要:好的时评选题对于写好时评有着重要的作用,选题研究对时评研究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因此,无论从实践层面还是从理论层面,探讨中国新闻评论员时评选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仅以鄢烈山时评选题为例,分析中国新闻评论员时评选题的特点。 关键词:评论员时评选题 “时评”是“时政评论”与“时事评论”的略称。它包括新闻评论,既可以取材于新闻,也可以就作者身边或心头的事发表看法。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民主进程的推进和市场化报纸的兴起,以时评辨析是非、推进认识、针砭时弊、疏导民意、激发民智,成为报业振兴的一个亮点。这一点,早在1979年的美国,就已经成为学界的共识——“新闻媒介的观点功能,已经成为新闻消费者离不开的需求,因为他们如今已经被

信息淹没了”。①因此,专业的评论员成为报业生存和发展不可多得的人力资源,也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一种中坚力量。评论员的视觉焦点在哪里,评论员的社会责任又在何处彰显?这其中一多半体现在他们对时评 的选题上。本文仅以鄢烈山时评选题为例,试分析中国新闻评论员时评选题的特点。 鄢烈山现为南方报业传媒集团高级编辑、《南方周末》编委,出版时评和杂文着 作十几种。2004年,他以时评杂文集《一个人的经典》问鼎鲁迅文学奖,成为该年度鲁迅文学奖唯一的杂文获奖作家。②现在,他除了在纸媒上保持每年百余篇时评高产纪 录外,还在各门户网站上撰写了大量的博文。他的博文几乎每一篇的点击量都超过百万 次以上。他的作品警醒读者、震撼社会,形成了一种众人称快、敢为言路之先的“鄢烈山现象”。 为什么鄢烈山的时评能激扬风气,匡扶正义,引人深思?鄢烈山说:“我写作的追求是:重大主题,独特视角,思辨色彩,文化意味。”这十六个字字字凸显鄢烈山的时

记者节颁奖感言

记者节颁奖感言 每年的11月8日是中国记者节。记者节像护士节、教师节一样,是我国仅有的三个行业性节日之一。以下是xx 精心整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转眼之间,11月8日就要到了,这一天或许是某人的生日、结婚日、又或者是其他值得庆祝的日子。当然它也是除教师节、护士节,中国第三个以职业而命名的节日---记者节。记者,一个特殊而平常的职业,在人们的心中充满了高尚的色彩,经常被冠以“无冕之王”的头衔。其实,这并不是一份荣耀,相应的是一份沉甸甸的社会责任,如山似海,义不容辞。 也就在这一年,我有幸成为河曲电视台《骄子》栏目的记者,迎来了职业生涯中的第一个记者节。作为这一行的新人,我是幸运的。记得小的时候,父亲就表现出对我在写作这方面很高的期望,经常教育我要随时随地写,哪怕是一句话,笔和纸这两样要随身携带,养成勤于记录的好习惯。学生时代,遇到的语文老师也常把我写的文章拿来作范例,而我也特别羡慕那些拿着话筒出现在屏幕上的人,作为新闻专业的学生,能成为一名记者也是最初的梦想和憧憬。如今,梦想照进现实,心中的兴奋与激动自然无以言表,能够选择

这份职业,并且引以为荣,对我来说,很知足! 聆听别人的故事,书写自己的人生。由于《骄子》这个栏目,我所接触到了一些行业的佼佼者,听着他们的故事,我从中学习到了很多。其实每一行都不是想像中的那么简单与轻松,做记者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做人的过程,只要你努力去做好,结果其实并不那么重要。 最后,借着记者节这一天要特别感谢我的领导李老师、窦主任对我的信任与指导;谢谢杨老师的帮助与鼓励;同时也感谢自己一直以来不断地学习与进步。 祝所有的记者,节日快乐!! 又到记者节了,一个真正属于一年到头辛辛苦苦、寒来暑往、无私奉献的新闻工作者的节日。 新闻记者,曾经被赋予了太多附加的名称。其实,记者节和教师节、护士节一样,只不过是一个实实在在、普普通通职业劳动者的节日。 相对于其他行业而言,新闻记者更能体验出大是大非般的人情世故和潺潺流水般的小家温情。因此,大凡遇到了特殊的、危险的突发性事件,向前冲锋的,除了消防或武警战士、白衣天使、相关的责任人外,只有以新闻报道为己任的新闻记者了。 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新闻记者不仅需要有立马可待的新闻报道功底,还要有一个枕戈达旦,随时出手的精神状态

大学生记者节演讲稿4篇

大学生记者节演讲稿4篇 大学生记者节演讲稿一:大学生记者节演讲稿(729字) 各位同学们朋友们: 大家好! 今天是11月8日,一年一度的中国记者节。1937年11月8日,以范长江为首的左翼新闻工作者在上海成立中国青年记者协会,这是中国记协的前身。2000年,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国记协《关于确定“记者节”具体日期的请示》,同意将中国记协的成立日11月8日定为记者节。 最初听到“记者”这个名词的时候,是朦胧的。记得它给我的印象就是一个奔忙中的行业。脚步遍布在每一个有新闻发生的地方,镜头记录的是一次次新闻事件的发生和发展。妈妈对我说,她最大的愿望就是当记者,可以很忙很累,但是很充实很快乐。我没有想过记者它的样子,但是我深刻的感受到母亲为之惋惜的情感。 现在,我站在这里,以一个新闻专业的学生,以一个未来的新闻工作者的身份。首先,我完成了母亲的愿望。当我接触这个专业的时候,我才知道,它和母亲所形容的是一样的。它的色彩光环下是黑白条纹的正义。 第一节专业课的时候老师说:“记者是社会的良心。”这句话一直记在我的心里。中国那么多的记者,有多少人可以真正的做到用“良心”这一词来衡量?我们都在为了自己,为了自己的未来奔跑,这过程中有多少的诱惑和改变,随时有可能让我们偏离了初衷。被称为“无冕之王”的我们,也要时刻的告诉自己。何时何地,“良心”不能忘。 在看每一期记者节颁奖的时候,都会深刻的被触动。外表潇洒,内心苦涩。这是很多记者的真实感受和切身体会。可是,尽管有诸多的无奈和悲哀,依然有很多记者执著于自己的新闻理想,坚守着为党和人民立言的信念,在金钱美色的诱惑下守护着正义和良心。 每个人生来就有一颗心。它是好是坏,我们也需要用行动来证明。社会这个大家庭里,每一个记者理应做好这颗“良心”,成为排头兵。在记者节,给记者和即将成为记者的人们送上最真诚的祝愿! 大学生记者节演讲稿二:大学生记者节演讲稿(1030字)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老师、朋友们:

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的采访中

1.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的采访中,李嘉诚时时处处都表现出这一点。李认真地倾听每一个 人的问题,生怕没有回答清楚,约好了用普通话采访,李就一直用普通话,虽然潮州话对他来说更自如。李会照顾每一个人的感受,听问题时,专注如小学生;回答时,一定会看着对方。李给每个人都发了一张名片,但轮到摄影师时,名片派完了。让人意外的是,采访进行到一半,李突然向远处的助手要了一张,补给了摄影师。他的举动是如此自然。 2.李嘉诚不希望别人称呼他为老板,他更愿意以“领袖”要求自己。“一般而言,做老板 简单得多,你的权力主要来自你的地位,这可能是上天的缘分或凭着你的努力和专业的知识。做领袖就比较复杂,你的力量源自人性的魅力和号召力。”在一次接受访问时,李曾这样自我解答:“做一个成功的管理者,态度与能力一样重要。领袖领导众人,促动别人自觉甘心卖力;老板只懂支配众人,让别人感到渺小。” 3.与重视定坐标一样,李嘉诚对细节也很重视。 4.据李嘉诚的这位友人透露,早年,李嘉诚的英文并不好,但是塑料花又是出口的,如何 用那么蹩脚的英文去说服别人,对李嘉诚是个很大的挑战。最终,他想出了一条最有说服力的理由——货真价实,“我的成本加25%,就是我的价格,而且,我永远是这个价钱。”“李嘉诚就这么找到了一个词典,就这么应付世界了。”这位友人说,李的这种原则,几乎贯穿始终——做人也是一样。 5.和李嘉诚同时代的商人中,不少人栽在了最难处理的政商关系上,但李却从未因此而烦 恼。“他对官员的态度也是始终如一,无论遇到什么事,别人都知道,李嘉诚会怎么反应,所以,也不会为难他。”这位友人分析,李做人非常有原则,这让他在政界也赢得了不少人的尊重。在处理政商关系上,李曾给自己定了九字箴言:讲真话、做实事、有贡献。“政治和经济,根本上是手和脚的关系,假如两者背道而驰,是很难处理的。”李嘉诚坦言,如果政治找上门来,躲也是躲不掉,他的原则是“不参与政治,但关心政治”。 6.李嘉诚不喜好交际,在一些朋友看来,他很闷,有时还有点不合时宜。这位友人给南方 周末记者举了个例子,一次,一个官员在李嘉诚面前夸耀他们投了多少钱搞环保,李突然来一句,“不浪费就是最大的环保”,差点没把人噎死。

南周摘录

南方周末转载 一个文明共同体的建成,需要一个沟通良好的平台,让弱势者也能有效发声 2012年3月23日,浙江嘉兴电视台在《今朝多看点》节目中采访了一些市民,询问他们对最近油价上涨的看法。一位男子面对镜头说:我能说脏话吗?记者问:你比较愤怒是吧?男子说:不能吗?那我就没话好说了。此段视频被传至网上,引发一场大面积争论。视频中的男子亦被网友幽默地称为“愤怒哥”。“愤怒哥”因何而愤怒?是因为油价上涨吗?油价上涨肯定是一个重要因素。但有话可以好好说呀,何至于非用“脏话”来表达愤怒?所谓“脏话”,无非是与生殖器有关的带有侮辱性的语言。我们通常在什么情况下说脏话?往往是在对方不讲理或没道理好讲的时候,再或者就是双方实力悬殊,打不过就骂。“脏话”成为弱者的武器。“愤怒哥”之所以愤怒,也许是因为他感受到了讲道理之不可能,只有一句喷薄而出的脏话,才能表达他此刻的不满和愤怒吧。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不要讲脏话”,因为“脏”字本身就带有道德规约性。但在日常生活里,脏话依然是满天飞,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出生于罗马尼亚的作家赫塔·米勒发现,一个人如果长期处于环境的压制之下,那么这些经历就会逐渐改变我们,人们会慢慢变得习惯,把极端状况变成一种虚假的常态。

表现在日常生活里,往往就是语言的粗鄙化,行为的流氓化。比如米勒就发现,处于贫瘠状态的人们特别习惯于随地吐痰,这些绿色的痰迹与城市的贫瘠几乎密不可分,没有人会觉得恶心。“在一个把冻在一起的泛着蓝光的红色鸡头和鸡爪子当肉吃、蟑螂在食品店中爬来爬去、老鼠在住宅区前的垃圾桶中窜来窜去的国家,谁还会觉得人行道上的痰迹恶心呢?恶心已经不存在了,因为令人恶心的事太多了,人们已经麻木了。”还有,人们会毫无顾忌地顺从自己的身体,做身体要求他们做的事情。她发现很多罗马尼亚男人走路时习惯于搔自己的阴囊,“这个动作已经如此平常,以致它成了男人行为举止的组成部分”。就像pula这个词(相当于德语中的“屌”),人们可以很自然地挂在嘴上,遇到任何一件令人不快的小事,都可以pula 一下。但这些词在官方媒介中是不允许出现的,它们只存在于日常生活里。“我一直妒忌罗马尼亚语的生动性,”米勒说,“如果我骂人,就一定用罗马尼亚语,因为用德语骂不出这么花哨的效果。在德语中这些词也都存在,但它们不好使,它们沉重而猥亵。”这些秽语最终变成了一种紧张生活的缓冲剂,“我相信,它们能帮人活下去,让人能够忍受饥饿与丝绸的疯狂。”(《饥饿与丝绸:日常生活中的男女》) 在一个沟通良好、有道理好讲的条件下,“脏话”往往没有用武之地。因为“脏话”本身是一种攻击性的、拒绝沟通的

大学生阅读倾向的调查分析及对策

记得有一位学术上颇有造诣的长辈这样说过 :“大学以前都是学习知识,而进入大学以后就是学习怎样去学习。”确实如此,同中学生相比,大学生没有了升学压力,自由支配的时间明显增多,所以对扩大知识面和增加知识量的渴求日益增强;但另一方面,大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成熟的特殊时期,一般会表现出独立性与依赖性、理想性与现实性、心理闭锁与寻求理解、求知欲强与鉴别力弱等冲突。课外阅读是大学学习阶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学习怎样学习,获取更多更新知识的重要途径,而课外阅读的最佳场所就是图书馆。因此,图书馆应该特别重视对大学生的阅读需求与阅读倾向的研究,这既能改进自身的服务工作,也可以帮助读者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本次调查的详细情况 笔者在图书馆从事期刊管理已经有一段时间,在新的一年报刊征订 工作开展之际,笔者在学生群体中做了一个问卷调查,一方面是为了对读者需求有更详细的了解,以便来年报刊征订工作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是对我校学生的课外阅读倾向有个比较全面的掌握,以便图书馆更准确地履行导读职能。此次调查详细情况如下: 调查方式:采取无记名发放问卷调查表的方式。调查对象:湖南理工学院东西两院的全体学生。 调查表发放份数:一共发放调查表250份,东院因学生人数较多发放了150份,西院100份。 发放地点:由于时间比较仓促,东西两院只局限于图书馆的报刊阅览室和自习室,考虑到经常来图书馆学习的学生对报刊比较了解和熟悉,所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回收情况:回收问卷调查表210份,回收率达到84%;有效问卷150张,占回收问卷的71.4%,其余为空白问卷,做无效处理。 问卷调查表包含两个问题:一是你对现在报纸和杂志的种数与质量是否满意?有何意见或建议?二是你认为明年应该增减哪些报纸和杂志(尽量给出准确刊名),理由是什么? 经过初步统计和分类,回收的150张有效问卷调查具体内容如下:(1)选择很满意的问卷有55张。(2)选择大体满意的问卷有68张。(3)选择不满意的问卷有27张。 (4)读者意见比较集中的问题有:一是报刊更新速度不快,尤其是时效性比较强的报刊;二是现刊要求外借,允许隔天归还;三是种类较少,精品较少,西院与东院相比差距较大。 (5)读者认为应该明年增减的报刊有:一是增加英文原文或者中英文对照的报刊;二是增加考研指导、考研信息方面的报刊;三是增加大学生就业和求职方面的报刊;四是减少广告过多又与本校专业关联不大的报刊;五是具体提出增加的报刊有《足球周刊》《考研指导信息》《大学生就业指南》《社会与平安》《心理健康》《21世纪经济报道》 《财富周刊》《疯狂英语》等。2调查结果分析和导读对策 笔者针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一些具体的导读方法。 2.1 大学生普遍关心国内外大事以及与自己前途息息相关的时事现象:报纸中翻阅最多的是《参考消息》《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 《中国教育报》《人才信息报》《南方周末》等时事政治性较强、新闻较全面的权威报纸。这说明新一代的大学生在日新月异变化着的世界里,那种保守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日子已经远去了。他们把国家的发展与自己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大学生思维活跃,对当今世界的动态有着浓厚的兴趣,对国际国内时事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不喜欢听别人说教,喜欢自己独立思考。 导读对策: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多关心国内外的大事,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目前中国的高校教育已经与市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大学生就业采取双向选择,所以不是进了大学就高枕无忧,必须不断给自己充电,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才能使自己在日趋残酷的人才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图书馆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政治评论会、辩论赛,针对目前社会上的各种现象展开讨论,各抒己见,在交流和学习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另外也可以指导学生注重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学习,用无产阶级思想武装自己,才能更好地把这些人类文明的瑰宝运用到实践中去。 2.2很大一部分学生把阅读重点偏向一些功利性较强的科目 现象:现在大学生就业压力大,许多学生进大学就紧绷着一根弦,忙 着学专业知识,忙着考证,更有甚者从大一就开始为考研做准备。诚然,这都是积极的现象,强烈的危机感促使大学生认识到只有逐步完善自己,尽量增加自己的知识资本,才能立足于社会。从平日的观察与此次调查可以明显地发现,学生阅读的重点集中在专业参考书、计算机、外语等科目上,而忽略了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这对我们提倡的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的初衷是非常不利的。 导读对策:为了避免出现理工科学生文字功夫不强,文科学生不会基本的数学运算的“蹩脚”现象,图书馆应多宣传和提倡大学生广泛涉猎各学科的知识。可以组织理工科的学生开展文学名著讨论、演讲比赛等,而文科学生可以组织参加一些涉及计算机、电子信息方面的学术讲座等,总之,要培养学生“不偏食”的良好阅读习惯,使他们成为专业出色并多才多艺的复合型人才。 2.3一部分学生把过多精力放在休闲娱乐方面 现象:大学生群体中也有相当部分的人认为寒窗十年,终于跨进了 高等学府,觉得像是进了保险箱,以后找个工作没问题,就开始松懈下来。逃课,泡网吧,谈恋爱,整天无所事事,把学习丢在一旁,对休闲娱乐的东西情有独钟。有的学生每次到图书馆不带任何学习书籍,只是翻阅一些纯娱乐性的报刊来打发时间。当然,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之余广泛地浏览翻阅各种报刊,增长知识,陶冶情操,获取对生活的美的享受,拓宽自己的视野本无可厚非,但是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这里面,不但不能达到以上目的,反而占用了大量的正规学习时间,并且会一步步泯灭自己的学习兴趣,导致精力涣散、无心读书的消极局面,这才是真正可悲的。 导读对策:针对这种现象,图书馆要协助各系部的老师纠正学生的阅读习惯,培养他们爱思考、爱钻研的学习态度,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图书馆在征订报刊时要注意内容的健康性和积极性,坚决抵制一些可能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的刊物,补充一些有益大学生身心 大学生阅读倾向的调查分析及对策 周爱萍 (湖南理工学院图书馆,湖南岳阳,414006) 摘 要:对湖南理工学院学生的阅读倾向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并针对学生的各种阅读 倾向提出了相应的导读对策。关键词:阅读倾向;图书馆;大学生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73

2016记者节感言

2016记者节感言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 篇一:记者节感言记者节感言时光如梭,转眼间又到了金色铺满山野、硕果累累的季节。我们在宣传系统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活动中迎来了第十二个记者节。今天在这里,说说我对记者这个崇高职业的敬仰之情和对下基层采访活动的感慨。2003年4月,我有幸参加市委宣传部组织的“非典期间基层采访组”到朱阳、五亩、苏村、尹庄等乡镇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基层采访活动,距现在算起来已经整整八年了,可是,过去的事情却历历在目。八年中,我从记者到编辑,从下基层到固守阵地,虽然寸步不离新闻这两个字,但是,差距可想而知。有时我也想:如今山区群众的变化如何?他们现在的生活怎么样?抽空能重回故里,听听犁牛河的水声;

看看紫石沟的风景;闻闻梁庄烟叶淡淡的清香;望一眼闫家沱郁郁葱葱的中华杜仲那该多好。从新闻里,听我们的一线记者发来报道说:朱阳不再是种烟叶、栽杜仲、发展香菇、生产紫石砚。他们发现另一支柱产业——栽核桃,而且生产的核桃在全国是挂上号的名牌产品。到了秋天,革命老区朱阳的每一个山疙瘩都是核桃的天下。八年前的苏村,一条条、一道道的村路几乎都是不到三尺宽的土路。当时,胡坡村的村民很知足的说:我们村修路了,架子车、摩托车可以进山了;段家洼的乡亲说:三门峡教体局驻村工作队给村建学校了;卫家磨的老百姓指着河滩说:这里要重修水库了;董家沟的老百姓开始种大棚菜了。10月26号,我和三门峡日报住灵宝记者站站长牛富江、新闻部主任周敏、金城灵宝记者屈建国一同去久别的苏村原上,眼前宽阔的水泥路、布局合理的店铺、卫生整洁的街面和扑面而来的果香让人心旷神怡。新农村建设楼房干净整

记者节诗歌朗诵稿

在记者节当天有哪些诗歌可以朗诵呢?下面是的为大家收集整理的“记者节诗歌朗诵稿”,供大家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 《记者之歌》 记者,这是一个特殊的名词! 因为记者有着特殊的身份, 他可以去特殊的地方, 比如战场,比如灾区, 再比如,卫星发射现场, 还有毒枭的世界, 以及埃博拉病毒的家乡! 记者还能见特殊的人, 比如,国家元首, 戴着光环的名人明星, 当然,也有艾滋病患者, 以及被引渡回国的罪犯! 记者,也是最普通的人, 他能上百姓的炕头采访, 也能到田间和车间拉家常, 还能在街头问“你幸福吗”? 他是老百姓的好朋友, 是无数告状无门者的救星, 他是正义的化身, 也像巫师一样吓走鬼神,

给人间带来公平。 记者很苦很累, 有时他就是牛马, 在万家团圆的时刻, 他也许在奔波在流浪; 当人们酣然进入梦乡, 他也许还在繁忙, 因为他是时代的瞭望者, 是社会的守夜人, 是为大众服务的狼, 专咬坏蛋,保护善良, 他的眼睛发出警惕的光芒!今天,互联网来了, 人人都是记者, 记者不再神圣, 神圣的是真实的新闻! 让我们欢呼吧, 记者节是大众的节日, 这个时代是信息的时代, 新闻事业属于你也属于我,属于太阳星星和月亮。 因为,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

哪里有记者有媒介, 哪里就有光明, 真相无处隐藏, 这个世界和人的内心都将无比亮堂!《记者侠歌》 既然我是一根火柴, 就让我在日落时划亮; 哪怕光照并不久远, 哪怕躯干尽头黑夜仍降。 既然我是一块火石, 就让我在铁幕上铿锵; 哪怕星火稀疏带血, 哪怕肝胆绽处冷面夔然。 火,终点亮黑色的眼睛, 星,终跳在血红的心房; 就让身躯的位置只留空白, 任随肝胆的影像湮于尘瘴。 ——意愿里不再有盲目和遗憾; 地狱之门站立着高高的希望! 《战地记者》 照相机变身生命的代言 明天的录音将解开今天的沉默

《南方周末》如何做深度报道

《南方周末》如何做深度报道 主持人:赵金 嘉宾:郭光东:《南方周末》编委会委员兼新闻部总监、评论部总监 李梁:《南方周末》时政编辑 大众报业集团部分编辑记者 主持人的话:2010年12月17日,《南方周末》编委会委员兼新闻部总监、评论部总监郭光东和《南方周末》时政编辑李梁,就深度报道和评论的相关问题,与大众报业集团的编辑记者们进行了讨论。本刊对讨论内容作了综合整理,以问答形式呈现如下,供业界参考。 问:《南方周末》每期都有有影响力的深度报道,策划水平比较高。现在很多报纸都意识到深度报道对报纸影响力的提升作用,但是在操作中缺乏连续性,没有形成持续策划、持续关注的机制,往往是碰到什么做什么,形成不了大的阵势。《南方周末》是怎样进行新闻策划和组织协调的? 答:对新闻部而言,周一下午我们有一个编前会,大约两个小时,周四有周会,还有新闻部的一个评报会。周二还有一个会,相对比较重要,所有新闻部的记者、编辑,在家的全部参加,主要是报选题。因为我们实行的是编辑中心制,策划基本上都是靠编辑这个层面来发动。编辑要把各个版面的想法,以及下期的题目和最近几期的想法提出来。记者报选题并不是必需的任务,为了鼓励他们的积极性,我们实行了报题奖励制度,记者报的题被采纳,上了版面,奖励500元,如果上了头版,奖励800~1000元,如果是好的策划,那可能会有2000元的奖励。 在这个会上,常规的选题可以出来,不过,由于这个会是很多人一起参加的,就会产生一种互相激励的作用,就像是一场头脑风暴。比如很多时候只是提了一个很常规的想法,但其他人补充,各种想法产生碰撞,就会形成一个很好的策划案。我们做过的很多好的选题,都是这么碰撞出来的。 问:一个选题提出来之后,怎么认定是不是一个好的选题? 答:基本有两个标准,一个是这个选题出来后,在座所有人听起来都很兴奋:哗!这个好!要是你说出来大家没任何反应,在睡觉的还在睡觉,那说明你的选题就是个垃圾题目,我们不会从这个选题中做什么策划。另外一个,要看这个选题能不能做得出来,有没有可操作性。 2008年国庆的时候,我们做了一个策划,是评论策划,被评为当年《南方周末》年度最佳策划,叫《我和我的国家》。国庆的策划很难出新,一般提到国庆节就被理解为“黄金周”,每次国庆一结束,媒体就统计今年国庆消费了多少,拉动了多少内需,哪里人头攒动,景点火爆。我们当时也是一筹莫展,后来想,还是要把国庆回归到它本来的意义,决定把焦点集中在国家和公民之间的关系上。当时这个想法一提出来大家都很兴奋,后来我们就决定,围绕四个问题,让读者来参与:1.我为国家做了什么?2.国家为我做了什么?3.我还能为国家做什么?4.国家还能为我做什么? 这四个非常简短的问题抛出去,很多读者就说,这一生中,还是第一次有人问他这四个问题,很受触动。我觉得这就是最好的公民教育。《我和我的国家》这个策划用了评论部的全部四个版面,报纸10月2日出街后,好多人转了这四个问题,然后按照自己的想法在自己的博客里回答。紧接着《羊城晚报》的记者也上街做了一个调查,随机访问街上的市民,“国庆是什么意思?中国哪一天成立的?”又过了一天,《人民日报》也发了一篇社论,好像叫“国庆不能只是黄金周”,估计也是受到我们这个策划的启发。

以南方周末为例浅谈报纸的娱乐性

以南方周末为例浅谈报纸的娱乐性 摘要: 报纸的娱乐性是报纸报道的一种重要形式,它的定义正在从狭义走向广义,它具有自己独特的报道内容、报道目的和受众构成。同时在市场经济的驱动下,报纸娱乐化成为当今大众传播活动中的普遍现象。一些报纸娱乐化现象以趣味盎然的内容、灵活多样的形式、强烈的视觉冲击等构成的娱乐效应,为受众提供了轻松愉悦的接受氛围。本文从编排形式和内容特色上试析《南方周末》娱乐性的特色。 关键词:市场经济;普遍现象;娱乐化;《南方周末》 娱乐化作为报纸新闻的一种重要形式,以其报道灵活、形式多样、富有趣味性和可读性的特点,在现代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受到越来越多的读者们的关注。人们在紧张工作之余,可以在报刊上得到自己关心的明星的趣闻逸事,找寻到最新的演艺资讯,从中得到放松和收获。与此同时,娱乐化也是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绝大多数的党报、几乎所有的市民报都开辟了娱乐新闻报道的版面。然而,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接触到的娱乐新闻,却经常出现种种问题,比如报纸之间抄袭成灾,跟风连连;记者采访不够深入,任意臆断,捕风捉影;有的内容直接转载互联网上的相关新闻,有的则来自演艺机构新闻发布会所准备的材料。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报纸如何娱乐化,从而做出新意。体现自身特色,是当前环境下许多报纸共同面临的一个问题。 1 《南方周末》概述 《南方周末》创刊于1984年2月l1日,和当时很多综合性周报一样,《南方周末》也是从娱乐起步的,之后逐渐转向综合新闻。20年磨砺后,它已经形成新闻、文化、经济等几大板块的办报格局。最早《南方周末》是一份对开四版、发行量只有70010份的报纸。时至今日,《南方周末》已经成为了一个对开32版,发行量突破1300万份的大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南方周末》开创了一个新闻周报的巅峰时代。作为一份成功的报纸它肯定会有很多的独到之处,在《南方周末宣言》中他们就归结出了“新闻以独家为主,时评以纵深见长,副刊则佳作迭现”这三个特点。但它在逐步的转型中,娱乐类成为体现其“民主与启蒙”理念的重要载体。正是这样一个定位,文化报道作为南方周末的重要一脉,在它日后转型为一张综合类周报的过程中一直在纵深的通道上行进,便有了在今天32个版块中占有四分之一的分量,在娱乐新闻或者新闻的娱乐性的取舍和操作上也显其独树一帜的景观,使之在中国报纸界享有较高的声誉。 2 报纸的娱乐性 近年来,报纸娱乐化现象开始在中国流行。体育新闻、大案要案、突发事件、奇闻怪事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种报刊、电视和网络媒体上,如超女、香港《东周刊》裸照事件、春节晚会、马加爵事件等

记者感言_心得体会

记者感言 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记者感言,感谢您的阅读! 篇一:记者感言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电动货车,起于垒土”。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 近年来特别是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全省各级党组织坚持着眼基层、依靠基层、着力基层、服务基层,持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向心力、凝聚力、带动力和基层党组织内部的合力、活力、运作力,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但也要看到,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省情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建设经济、文化强省,任务艰巨而繁重。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面临许多新情况新挑战,迫切需要加大基层组织建设力度,切实筑牢党的组织基础和工作基础。凤城街道党委根据自己的实践探索出一条“民生党建”之路。他们集中时间、集中力量破解了基层党建工作难题、提升了基层组织建设水平,更好地保持和发展了党的先进性、夯实了党的执政基础,更好地集中了基层党员的智慧和力量,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以创先争优的新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好风凭借力。值此十八大召开之际,相信凤城街道党委基层党建工作在李秋超书记的带领下能够更好地创新机制、铿锵前行。一年中有好几个节日,过节总是让人放松让人欣喜,但记者节却给我一种沉甸甸的感觉,这种感觉来自记者所肩负的责任,使我在这个节日里总是要做一些思考和回味。我是半路转行步入记者这个行业的,也正是这一年有了记者节,所以我庆幸我和记者节一起走来,同步成长,同时,也是记者这份职业让我生活更加充实,心灵更加丰富,是记者这门职业让我更广泛地接触了社会各阶层方方面面的人,是记者这份职业让我在品尝工作、快乐的同时,也更深地领悟了做事做人的道理。因此,我常常对自己的职业满怀感激,今天借这个机会与大家分享自己的一些感触和体会。 一、当记者让我感到快乐。 我一直喜欢做一些社会类新闻,捕捉生活,演绎真情,传播真、善、美,在每一期节目的采编过程中我接触最多的是一些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有一年四季在田里辛苦劳作的农民,有乐于奉献、忘我工作的一线工人,虽然这都是一次次普通的采访,但他们那一张张因劳动而流汗的脸庞,怎么也无法从我的脑海中抹去,

最新一期《好记者讲好故事》观后感感想500字5篇

最新一期《好记者讲好故事》观后感感想500字5篇_《好记者讲好 故 牢记使命,讲好中国故事,是每位记者的使命。以下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最新一期《好记者讲好故事》观后感感想500字,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好记者讲好故事》观后感感想500字<一> 这里的每位记者都讲得十分出色,令我印象最深入的一名是桂嘉晨。一道桥,一座城,一个伟大的时期。"作为亲历者和记录者之一,我由衷地感到自豪和自豪。"桂嘉晨如是说。潮起潮落,寒来暑往3000多天,桂嘉晨和她的团队全程记录和见证了港珠澳大桥的建设。更使人振奋的是,她和她的团队发现了一个又一个为中国忘我奉献的潜藏在基层大国工匠!其中,就有总工程师林鸣,他经历了四天两次全麻手术,却仍坚守岗位,为中国的发展献出气力。港珠澳大桥的成功建设就是中国变大变强的一个缩影。 刘万利是新华社的一位记者,出场的时候衣服上刺有国旗徽章,他最使人印象深入的是他对五星红旗的酷爱。不论是身处战乱的伊拉克,或是在其他和平的国度,他都非常酷爱这令他更令千千万万中国人感到非常亲切、安全、自豪的五星红旗。国旗代表成功,国旗代表希望,国旗代表稳定,国旗代表安全。在战争逃难时,难民挤压在埃及一侧,而中国人可以优先通关,一个难民恳求记者带他去埃及。这一幕无不让中国人自豪。 崔真真三双鞋的故事告知我们媒体人要适应网络电视客户端等新媒体,加快转型的必要性。淄博孩子掉入10米深坑10小时获救的直播改变了传播报导方式。

这是一个融媒体时期,用不同载体传播是时期进步和发展的意味。 李承泽讲述了马尔代夫中马友谊大桥建造的故事,总工程师段江涛带领团队日昼夜夜研究出适合的材料,人类命运共同体近在眼前。郝冲讲述了治沙的艰辛历程。牛玉琴在丈夫死后不卖树不改嫁,坚持造林11万亩;张应龙放弃外企工作加入治沙工程;石光银的儿子在运输树苗车祸身亡,仍没有动摇治沙的决心。军事记者杜鹃讲述了杨根思连队的故事。连队队长杨树朋在南苏丹维和军队维和时被子弹击中,给妻子买的香水从礼物变成遗物。张烁讲述了钟扬竭尽一生为中国建造出种子的诺亚方舟的感人故事;王颖则讲述了朱日和训练场小战士的亲切故事等等。 这里的每个故事都牵动着中国人的魂,爱国精神始终贯穿着这里的每个故事。这里故事离我们也许其实不远,也许就在我们身旁,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发掘和学习。站在融媒体时期的高度上,我们作为新一代媒体人的接班人,应当努力提升本身媒介修养,努力成为为新中国做出贡献全媒体人材! 《好记者讲好故事》观后感感想500字<二> 今天,我们全家人坐在电视前一起观看《好记者讲好故事》。 这里的每位记者讲的都非常出色,十分感人。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二位记者栾子洲叔叔讲述的《老人与海》的故事。这个故事讲的是栾子洲叔叔在海南采访的一位老船长,这位船长在知道记者的身份后送给了他一个礼物:一本更录薄。更录薄是复印的,叔叔却拿它当宝贝,它非常重要,因为是老船长苏承芬老爷爷祖传的航海记录薄,上面记录着南海上很多实用的知识,早期人们出海的重要航海地图,还记录着南海周边岛屿的位置,证明南海岛屿是我们国家的领土重要证据。最后主持人邀请了苏老爷爷来到现场,苏老爷爷拿着一个罗盘和真

南方周末1998新年献词: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_演讲稿

南方周末1998新年献词:让无力者有力, 让悲观者前行 《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 迎着新年初升的太阳,让我们轻轻地作个道别,说一声:“再见,一九九八。” 回望逝去的365个日夜,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证明“我是一个记者”。 透过记者的眼睛,我们现场目击了朔州假酒荼毒生灵的惨祸; 透过记者的眼睛,我们奋力传递了昆明“铲除恶霸”的呼喊; 透过记者的眼睛,我们仔细观察了中国电信反垄断的艰难进程; 透过记者的眼睛,我们忠实记录了亿万军民战胜世纪洪水的巨大勇气和抗争精神…… 有人说,人在履行职责中得到幸福; 也有人说,履行一项职责时总会感到是在还债,因为它决不会令我们自己非常满意。 记者所履行的职责,何尝不是对公众的一种“还债”—— 他要告诉人们世界上发生的新闻,他还要告诉人们新闻背后的真相。 对于这样一项职责,我们当然时时力有不逮,但我们愿意为此而竭尽全力。 1 / 3

植物的生命要靠它的绿叶显示,新闻的生命要用它的真实担保。 面对世俗的力量,尽管生命有时也会显得脆弱,尽管我们也不都总是那么坚强, 但是,我们决不苟且于虚伪和庸俗,决不。因为我们深深懂得,尊严是人类灵魂中不可糟踏的东西。 读者也许还记得伐木工人的最后一个劳模吧。为了寻找他,以便寻找长江上游水土流失的真相,我们的记者排除了“报喜不报忧”的地方干扰,翻山越岭。穿过一个又一个伐木点,终于找到了生病住院的主人公,这位老伐木工发自内心的忏悔,为“寻找长江的伤口”留下了最真实的言说和最切肤的痛。 我们的许多报道,就是不断发现和不断寻找的结果。 记者的眼睛不仅仅为发现事实寻找真相而睁开,记者的眼睛也常常被真情打动,而轻轻闭上。 在东北灾区,滔滔洪水已退,漫漫严冬将临,迎着刺骨的寒风,一位大嫂对我们的记者悠悠地说了一句:“我们需要什么?太多了,国家哪帮得过来,今年灾情这么普遍,自己苦点都没啥……”言者毫不经意的话语,却令闻者心头一,久久为之发烫。面对如此重灾巨创,柔弱之躯内蕴藏的宽厚与善良,谁说不是一种坚强?也正是人民所固有的善良和坚强,唤起我们一种不可摧毁的希望。也只有那些曾抱住几块脆弱的木板,在狂风暴雨的急流中颠簸过的人,才能体会到一个晴朗的天空是多么的可贵。 2 / 3

南方周末新年献词历年汇总

南方周末新年献词历年汇总 本文是关于励志文章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南方周末新年献词历年汇总 1、南方周末2017新年献词:《锚住幸福,穿越这时光之海》 2、南方周末2016新年献词:《在巨变的时代相依前行》 3、南方周末2016新年献词:《你对美好的向往关乎国家的方向》 4、南方周末2014新年献词:《我们是南方周末,我们三十而立》 5、南方周末2013新年献词:《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梦想》 6、南方周末2012新年献词:《像一束光簇拥另一束光》 7、南方周末2011新年献词:《让每个中国人都金贵起来》 8、南方周末2010新年献词:《这是你所拥有的时间,这是你能决定的生活》 9、南方周末2009新年献词:《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 10、南方周末2008新年献词:《愿自由开放的旗帜高高飘扬》 11、南方周末2007新年献词:《从今天起,我们更要彼此珍惜》 12、南方周末2006新年献词:《一句真话能比整个世界的分量还重》 13、南方周末2005新年献词:《这是你的光荣之路》 14、南方周末2004新年献词:《这梦想,不休不止》 15、南方周末2003新年献词:《“全面小康”与“公正社会”》

16、南方周末2002新年献词:《走在中国的大地上》 17、南方周末2001新年献词:《愿新年的阳光照亮你的梦想》 18、南方周末2000新年献词:《我们从来没有放弃,因为我们爱得深沉》 19、南方周末1999新年献词:《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 20、南方周末1998新年献词:《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 21、南方周末1997新年献词:《1997年主编寄语》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分析新媒体对媒介经营管理的影响论文

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 《媒介经营与管理》课程 论文 2013年12月

分析新媒体对媒介经营管理的影响 摘要: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网络和手机日趋普及,新媒体在信息传播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 色。与此同时,新媒体与技术的不断融合,使得媒介本身发生改变,对媒介经营管理的影响 越发深远。在新媒体浪潮的影响下,媒体经营管理在媒体受众、运营模式、盈利手段、社会 生活、文化产业消费和发展等方面发生改变。 关键字:新媒体传统媒体媒介经营影响 正文: 一、新媒体概述 (一)新媒体的概念 新媒体所谓“新”是相对报刊、广播、电视传统媒体而言,以其网络、手机报纸、数字广播、移动电视、桌面视窗、触摸媒体等为传播媒介的媒体形式。 (二)新媒体的特点 首先,新媒体的传播内容与形式更加多样化,信息组织者的范围进一步扩大。新媒体使用者受众扩大,并从仅仅的内容消费转化为媒体内容的生产者和传播者,使得新媒体的内容和形式多样化。例如受众能直接参与互联网的视频、人肉搜索、微博评论转发、手机的拍照、摄像、文字编辑及发送等进行媒体内容的创造。 其次,新媒体的传播方向具有网络化与互动性特点,传播效力更为强大。如网络传播改变了“创作—传播—鉴赏”这一单向传播模式,实现了真正的双向互动和平民化需求。新媒体实现了“点对点”的传播,“点与点”的传播相连形成一张无形的、无人能躲开的天网,传播效率高,互动性强。 最后,新媒体更具个性化并更富有创造性。人们使用新媒体选择的主动性越来越强,且高新技术和使用环境使新媒体更具可视性、可读性、可听性,更加精致,更有吸引力。受众更具有创造空间,例如“芙蓉姐姐”网民可以自我炒作达到自我包装、自我宣传的目的,并能取得“成功”;人们也可以通过自我炒作达到自我包装、自我宣传的目的,如“任志强”“牛刀”等都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二、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区别 新媒体不同于以往旧式媒体的独特之处在于:基于互联网的网络媒体集三大传统媒体的诸多优势于一体,是跨媒体的数字化媒体,它实现了即时性、海量性的互动式传播,利用强大的信息技术实现资源共享,网民于网络平台之上参与的平等性为以往其他传统媒介难以企及。不仅如此,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在赢利方式,内容开发和媒介开放度和连接度上也存在很大的区别。 (一)赢利方式

电视台十佳优秀记者记者节感言

电视台十佳优秀记者记者节感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亲爱的朋友们: 大家晚上好! 我是xx电视台的记者xx,今天非常荣幸在第十一个记者节即将到来之际,代表十佳优秀记者在此发言。首先请允许我在这里向所有记者同仁们表示祝福,同时向关心和支持我们广电事业的所有领导、各界朋友送上最诚挚的谢意,因为你们的鼓舞与鞭策是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力。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因为喜欢博学的央视名嘴水均益,因为喜欢睿智的白岩松,喜欢犀利的意大利记者法拉奇,14岁那年,我立志要做像他们一样的记者xx年夏天,刚刚迈出大学校门的我,怀揣着当年的梦想,走进了xx广电。这个选择,让远在长沙的父母始料不及,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的女儿会在离他们千里之遥的xx扎根,更不敢相信自己的女儿能一直在这个辛苦的岗位上执着的坚守。掐指一算,今天是我来xx的第490天,回想这四百多个日夜,一个女孩子,背井离乡没有朋友,语言不通,完全像没有归宿感的浮萍,随风飘零。幸运的是,在领导和同事的关心帮助下,我慢慢地适应,并融入到记者这个行列,融入到这座城市。从第一次采访时因语言不通,与被采访者面面相觑的尴尬,到现在灵活自如的问答; 从第一次稿件被要求重写时的羞愧到现在得心应手的

写稿……这一路,布满了太多的坎坷和荆刺,凝结了太多的辛酸和汗水。 我清楚的记得今年六月五号那个深夜,那晚我在做的xx 义工特别节目。为了赶在第二天播出,我加班到凌晨2点。就在片子快要做完的时候,突然,电脑死机了可怕的是,节目没有保存,大家都明白,这就意味着前面所有的工作都白费了…… 眼看第二天的节目将受到影响,那一夜我对着空无一人的制作室失声痛哭——人们常说记者就意味着与奔忙和汗水相伴,但我始终固执地认为记者这个职业 是精彩的。因为你在读懂别人的时候,也在检阅和丰富自己,很多时候,你采访的 对象,就是你奋进的动力。担任《xxx》栏目制片以来,我结识了一群夕阳老人,他们年近古稀却乐观的自比廉颇,年轻时他们曾为xx的发展挥洒汗水,暮年却仍然为这方热土出谋划策。他今年夏天,在和陈主任,杨哥一起拍教育专题片的时候,小黄鑫悲惨的家庭遭遇张贤亮血气方刚的父亲张圣刚,面对儿子的学费没有着落的失声痛苦,张曼为母亲还是为自己前途苦苦纠结的辛酸,这些让我震撼。这期间我采访了一位从小丧父,家庭贫困的的优秀学子张少亮。今年他以618分的好成绩考上了武汉大学。有一天我意外的受到他一条短信,短信内容是这样的:xx,来武汉一个月了,

培训体系南方周末记者培训教程

(培训体系)南方周末记者 培训教程

《南方周末》记者培训教程 我们每壹个来到《南方周末》的人均知道,我们是怀着理想来的。 我们之所以来这里,因为我们有种期待,我们相信这里是我们向往的地方,比如我们隐于新闻背后的社会责任感,我们的启蒙思想,正义、良知、理性和爱心。这永远是我们要坚守的底线。我们相信,如果这个底线均保不住,即使她能苟活着,也已经不是原来的《南方周末》了。 《南方周末》于中国的媒体中,首先被认为是壹个值得尊敬的媒体,壹份有良知的、说真话的报纸,这是我们的最大优势,相对于目前因浮躁而备受诟病的大众媒体而言,这是最稀缺的资源。相比而言,《知音》或者《家庭》有好见的情感故事,《读书》或者《天涯》有尖锐的文人思想,但用现代新闻的操作方式,呼吁法治和公正、张扬人性和良知、关心弱势群体,仍然是我们于上千种报刊中凸显出来的最重要原因。这已经于广大读者心中形成了期望值。 这种精神气,要渗入我们每个记者编辑的心中,才能体当下报道中。我们万不可因久于其中,如豆腐坊的师傅不爱吃豆腐壹样,反而淡漠了这壹点。 壹种错觉是,《南方周末》的正义和良知好像是这个报纸的固有品质。我不这么见,品牌是需要更大力气去维护和加深的。以前我们做了,铸就了这个品牌;但如果当下不做什么了,读者说我们“没有人味”了,这个品牌怎么仍能天然地延续下去? 2000年下半年的时候,新闻部曾为壹篇《收容所里被强奸的女性》的稿子被耽搁而痛心不已。那题材因编辑的犹豫和记者的疏忽,而没于本报首先刊发,却被《中国青年报》炒成全国性的大新闻。于心痛之余,当时的张平写了壹篇编务文章,沉痛反思我们对弱势群体的关爱之心是不是已经麻木?是不是于张扬理性的同时,变得“人味”不足?我们是不是因为老接触各种恶性事件,“胃口”吊高后,就失去判断和怜悯? 今年,我们发了壹篇观察写真《他们的儿童节》,于所有媒体均渲染城市孩子

复旦大学传播学考研历年真题集

2010年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基础 一、名词解释 1、编码*解码 2、《大清报律》 3、《每周评论》 4、《热血日报》 5、汉斯·希伯 二、简答题 1、为什么说新闻媒介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2、新闻生产研究的目的和途径是什么? 3、简述梁启超对中国新闻事业的贡献。 三、论述题 1、什么是公民新闻?怎样理解公民新闻对于自由主义论和社会责任论的修正和延续? 2、1956年新闻改革的过程和意义。 3、阅读文字,阐释网络与舆论之关系。材料内容:关于公众最愿意通过网络反腐。 2009年新闻传播学基础试题 一、名词解释 1、时务体

2、《中国日报》香港 3、每周评论 4、《与大公报论国是》 5、法兰克福学派 二、简答题 1、如何理解新闻选择对新闻工作的意义 2、中华民国在国民党时期的新闻法制原则,简述之 3、邹韬奋主编的7大主要报刊,具体时间地点。 三、论述题 1、用“积极的受众”分析新媒介环境下,受众的媒介使用状况 2、新闻媒介对现代民主的影响 3、1942年整风运动后,延安《解放日报》的重大改革 2008年新闻传播学基础试题 一、名词解释 1、新闻来源 2、受众 3、《实际应用新闻学》 4、《中国文库》 5、《三家村札记》 二、简答题

1、怎样理解“报刊是意见的自由市场” 2、请简述“两个环境”理论要点 3、“全党办报”是什么时候提出来的?请简述“全党办报”的主要内容 三、论述题 1.从传播技术层面分析大众媒体对文化的影响 2.论新闻宣传 3.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与国民党统治时期新闻法制的异同 2007年新闻传播学基础试题 一、名词解释(5分*8) 1. 新闻本源 2.“第四种权利” 3. 受众 4. 新闻体制 5. 创新扩散理论 6.《知新报》 7.《修正报纸条例》 8.《大众生活》 二、简答题(15分*3) 1、新闻传媒与社会舆论之关系 2、什么是客观性报道及所体现的客观性报道原则?说说它对目前中国新闻实践有什么意义? 3、简述1956年《人民日报》改版的三个重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