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事变后的叶挺
聊聊皖南事变(10):四次出走,两次辞呈。叶挺潜藏在历史深处的痛苦和委屈

聊聊皖南事变(10):四次出走,两次辞呈。
叶挺潜藏在历史深处的痛苦和委屈叶挺和项英之间的矛盾从新四军创立之初就开始了。
叶挺,字希夷,1896年生于广东归善县淡水镇周田村,属客家人,其祖父从河南叶县辗转迁入,其父早年曾到马来西亚务工,归国后租佃地主农田,并种植果树维持生计。
1911年,叶挺到惠州府立蚕业学校学习。
受当年黄花岗起义影响,叶挺带头剪除发辫,为此受到学校开除处分。
此后,又进入惠州中学学习。
1912年,叶挺考入广东陆军小学学习。
1914年12月,北上湖北,到陆军第二预备学校学习军事。
1916年底,叶挺以优等生资格,被保送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1918年,他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
他本决定赴欧洲留学,但因为没有筹措到资金而作罢。
此时,桂系军阀陆荣廷欲委任叶挺为惠阳县县长。
但被叶挺拒绝。
1919年,经辛亥革命元老、孙中山粤军总司令部参议何子渊引荐,叶挺追随孙中山革命,在福建漳州加入建国粤军,并加入中国国民党。
1920年,孙中山命令建国粤军攻打桂系军阀莫荣新。
黄皮径战役中,叶挺一举击溃了四倍于己的敌人,声名大振。
同年十月就任工兵营副营长。
1921年,调任孙中山之建国陆海军大元帅府警卫团第二营营长。
1922年6月,粤军总司令陈炯明的部队炮轰总统府,叶挺奉命守卫总统府前院,掩护孙夫人宋庆龄脱险。
1924年,叶挺到苏联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
期间,叶挺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同年12月,经王若飞、王一飞介绍,中共旅莫支部决定接受叶挺为中国共产党候补党员。
1925年2月,叶挺转入红色教授学院中国班学习军事。
1925年9月,叶挺回国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参谋处处长,随后改任第四军第十二师第三十四团团长。
他制订了干部训练和新兵训练计划,对部队实行严格的“四操”、“三讲”制度。
并在部队中开展反打骂、反贪污的活动,极大地提高了部队素质。
1926年1月中旬,叶挺参加国民革命军进击海南岛的行动。
由于第四军军长李济深于五月电令第四军第十二师参加北伐,并命令张发奎派叶挺的第三十四团先行开拔,因此第四军将三十四团改编为第四军独立团,向湖南进发。
义利观素材

领导干部的“义利之辨”这是半个世纪前的老故事,但至今读来依然让人唏嘘:1941年“皖南事变”发生后,新四军军长叶挺不幸被俘。
国民党当局想拉拢这位北伐名将,提出委任他为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
当时第三战区管辖苏、浙、皖、赣、闽五省,坐拥数十万大军。
面对诱惑,叶挺断然拒绝,宁为阶下囚,不为邪恶势力的座上宾。
这种气节,印证了叶挺的一贯信念:“富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有句“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杜甫有诗“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在传统文化的价值排序中,义比利更具道德优先性,理想的人生不能为了荣华富贵而践踏仁义道德,在物质利益之上,更应注重道德修炼。
这是古人“义利之辨”的价值起点,在今天仍然烛照我们前行。
诚然,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个人都有追求正当利益的权利。
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个道就是义,岂能把利益和金钱放在最先位置,甚至为了利益可以牺牲原则、为了富贵可以突破底线、为了享受可以不顾道德?对领导干部而言,尤其应该摆正义与利的关系,可以追求个人的合法权益,但不可以有自己的灰色私利,更不能把权力当成谋取私利的工具,理当做到破除私心、成全公义。
这是领导干部应该秉持的义利观,也是中央领导一再强调“为官发财应该两道”的深意所在。
宋朝大学问家司马光说过:“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
”贪污腐败之所以禁而难绝,作风积弊之所以顽固反复,制度设计的漏洞、监督约束的缺席固然是重要方面,但义利观混乱导致的价值崩塌、底线失守,则是内在原因。
反对“四风”本为直指积弊、斩断特权,一些人却痛心于隐性福利的丧失,私利的魅影清晰可辨;简政放权本为提高政府效率、激发社会活力,一些部门却认为是动了自己的奶酪,私利的蛊惑蠢蠢欲动。
这都说明,制度运行需要心理基础,只有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义利观,才能从内心深处遵守法律,让权力主动钻进制度的笼子。
当今时代,市场经济高歌猛进、社会财富不断积累。
有人甚至片面地认为,消费主义成为畅行无阻的价值准则,物质利益更是衡量一切的价值尺度。
抗战英雄叶挺生平简介

抗战英雄叶挺生平简介叶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和主要领导者,著名的抗战英雄。
下面是为你收集整理的叶挺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叶挺,生于1896年9月10日,1946年4月8日逝世,原名叶为询,字希夷,号西平,广东惠州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新四军重要领导者之一,著名军事家。
所在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在北伐中被誉为“铁军”参与指挥南昌起义并出任前敌总指挥,参加广州起义时任起义军工农红军总司令,抗日战争中又出任新四军军长,皖南事变中被国民党扣押,他拒绝蒋介石的威逼利诱,写出了著名的《囚歌》以明志;抗战胜利后,获救出狱后被中国共产党重新接纳为党员,1946年4月8日与夫人李秀文以及秦邦宪、邓发、王若飞等同志在返回延安途中,不幸空难;1988年,被中央军委确定为36位开国军事家之一。
1989年11月,经中央军委确定,被冠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家”的称号。
叶挺与李秀文关系叶挺与李秀文二人是夫妻,叶挺是中国抗战时期著名的军事家,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一生对中华民族贡献卓越。
叶挺李秀人二人结识很早,在李秀文还是中学生的时候二人就认识了,并于1925年结婚。
李秀文是澳门的一个士绅家庭的女儿,家庭很富裕。
李秀文还是中学生的时候,叶挺已经在孙中山大总统警卫团的第二营担任营长了,李秀文就读于执信女子中学,这个中学很是有名,因为是孙中山在1921年为纪念朱执信先生人亲手创办的具有纪念意义和示范意义的学校,当时的李秀文是该学校的“校花”,可见,李秀文还是很漂亮的。
因为李秀文的爸爸李少村和在孙中山大元帅府上任职的宪兵部队的司令李章达是好朋友,而叶挺又是李章达的好朋友,所以李章达成了叶挺和李秀文的月老,为二人牵针引线,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后,二人感情日渐深厚。
1924年孙中山与共产党合作,叶挺被派遣去苏联学习,但是当时也挺和李秀文又正在热恋的阶段,于是叶挺在去苏联前便向李秀文求婚了,李秀文虽然心里满是欢喜,但还是矜持地跟叶挺说,自己要回家问问老爸老妈,刘秀文的父亲认为婚姻要作为鼓舞彼此前进的动力,说白了就是刘秀文的父亲想等到叶挺做到团长的时候再风风光光的嫁女儿。
最新叶挺的英雄事迹700字

叶挺的英雄事迹700字1940年云岭抗敌,新四军军长叶挺,凭着地利设伏,仅以200兵力,击退日军3000。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写叶挺的英雄事迹的作文,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写叶挺的英雄事迹的作文1叶挺爷爷是我最感动的英雄人物,因为叶爷爷的那种坚贞不屈的精神不仅让我感动,更重要的是,叶爷爷的那种精神还蕴含着爸爸寄予我的期望和思念……就在今年,妈妈和哥哥先去了外地,爸爸说:“我再留下来陪你几个星期。
”顷刻间,几个星期便过去了,爸爸也马上要走了。
就在爸爸走的前一天晚上,我搂着爸爸,和爸爸一起看了电视剧——《叶挺将军》。
爸爸对我说:“叶挺将军是一位共产党员,在一次战斗中被敌军给俘虏了,由于蒋介石看中了他的才华,就千方百计的想劝他归降,曾派过许多人去劝服他,都以小时的同学、同窗好友、朋友的名义去的,可都始终没有改变叶挺将军的那份如熊火般沸腾的爱党、爱国、爱人民的雄心壮志。
后来,蒋介石想杀掉他,可是又舍不得,就将他一直关押在牢房里,等着他归降的那一天,可是叶挺将军始终都没有……爸爸也希望你和叶挺将军一样,做一个效忠祖国,效忠人民的人,现在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一定要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一切要为了祖国,明白吗?”“嗯!”我点点头,一把钻进爸爸的怀里,泪水哗哗倾泻而下……知道不久前几天,我们又上了《囚歌》这一课,是叶挺爷爷写的,上面写道: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起烧掉,我应该在这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多么热情奋发的一首诗啊!在上这课的时候,老师曾对我们说过:“这首诗歌写的是叶挺将军在国民党反动派的囚禁中,面对国民党的威逼利诱,他始终坚贞不屈,表现了他为了革命事业的胜利,为了推翻黑暗的旧中国,建立光明的新社会,投身革命,献身革命,不怕坐牢,哪怕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的豪情壮志。
叶挺简介

叶挺简介叶挺叶挺(1896~1946年),原名为询,字希夷,广东惠阳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之一。
毛泽东曾当面称他是“共产党第一任总司令,人民军队的战史要从你写起”。
他开创人民军队之路的功绩以及崇高的气节,将永世流芳。
1924年赴苏联东方劳动大学与军事学校学习。
1925年回国。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任国民革命军独立团团长、二十四师师长、十一军军长。
1927年先后参加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
抗战时任新四军军长。
1941年皖南事变时被国民党非法逮捕,先后被囚于江西上饶,湖北恩施,广西桂林等地,最后移禁于重庆“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集中营。
1946年3月4日,由于中共中央的坚决要求,始获自由。
出狱后即电中共中央请求加入中国共产党,于3月7日经中共中央批准。
4月8日自重庆飞返延安,途中于山西省兴县黑茶山因飞机失事遇难。
同机的遇难者还包括王若飞、博古(秦邦宪)、邓发。
----------------------------1896年9月10日(清光绪二十二年八月初四)生于广东省惠阳县周田村。
先后毕业于广东陆军小学堂、武昌陆军第二预备学校和保定军官学校。
1919年初投身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在粤军中任支队副官,同年加入中国国民党。
1921年任孙中山陆海军大元帅府警卫团第二营营长。
次年6月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叛变时奉命守卫总统府前院,掩护孙夫人宋庆龄脱险。
1924年赴苏联,入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和红军学校中国班学习。
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2月转入中国共产党。
1925年回国。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任国民革命军独立团团长、二十四师师长、十一军军长。
1926年,在北伐战争中率独立团为先遣队讨伐军阀吴佩孚,在湖北汀泗桥和贺胜桥等战役中屡建战功,被誉为“北伐名将”。
北伐军占领武汉后,升任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师长。
1927年8月参加领导南昌起义,后任前敌总指挥兼第十一军军长。
同年12月参加领导广州起义,任起义军工农红军总司令。
囚歌

囚歌资料1、资料:叶挺将军。
叶挺(1896--1946年),原名为询,字希夷,广东惠阳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之一。
毛泽东曾当面称他是“共产党第一任总司令,人民军队的战史要从你写起”。
他开创人民军队之路的功绩以及崇高的气节,将永世流芳。
2、皖南事变抗日战争爆发后,叶挺出任新四军军长,同时指挥部队挺进华中敌后,开展游击战争。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叶挺将军遭到国民党当局长期的无理拘押。
先关押在上饶牢房,接着又关入桂林一个潮湿的山洞中。
一年多后,蒋介石又企图软化他投降“悔过”,下令把他押往重庆,单独囚禁于重庆郊区的红炉厂----中美技术合作所。
敌人为他准备了一座漂亮的小楼,房间里摆放了许多华丽的家具,还许以战区副司令长官之职,高官厚禄。
一些国民党要员,以“老同学”、“老同事”的身份登门劝降。
但他拒绝领取国民党给的钱,只向朋友借生活费。
他不剃头发、不刮脸,对敌人说:“把这一套收起来吧!现在是国家危急存亡之秋,我叶挺主张抗战,别无他求。
”3、提示:联系课文想想,你对哪些词句有了新的理解?你们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老师来帮助?参考:(1)活棺材——比喻自己身处的监狱,也比喻国民党统治下的黑暗社会。
(2)一起烧掉——推翻旧中国,建立新社会,不怕坐牢,哪怕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3)烈火与热血中永生——为了革命的事业,即使死了,崇高的理想永存,革命者虽死犹生。
4、增量阅读革命先烈陈然也曾在狱中写过一首诗:请看《我的“自白”书》。
我的“自白’书陈然任脚下响着沉重的铁镣,任你把皮鞭举得高高;我不需要什么自白,哪怕胸口对着带血的刺刀!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对着死亡我放声大笑,魔鬼的宫殿在笑声中动摇;这就是我——一个共产党员的自白,高唱凯歌埋葬蒋家王朝。
1、自由读。
2、同桌互读。
3、指名读。
思考:文中的“自由”指什么?这首诗表达了陈然什么精神?。
37叶挺

曲折坎坷的“无衔元帅”叶挺在中国近代的军事史上,有一个人物是不可或缺的,他就是叶挺。
叶挺是中共最早从事武装斗争的职业军人,也是最具影响力的军事天才之一,是第一位红军总司令,比众所周知的朱德总司令早五年。
但是,叶挺在几十年的革命斗争中充满曲折,尤其在新四军的成立及皖南事变中,一直让人对这个军事天才的评价充满争议。
叶挺的一生,可用四个字来形容:跌宕起伏。
一.投身革命建立赫赫战功1896年,叶挺出生在广东惠阳,从小家境贫寒,父亲甚至漂洋过海到马来西亚给种植园主打工。
叶挺曾眼睁睁看着两个小妹妹被卖给别人做童养媳,他痛下决心要改变命运。
15岁读中学时,辛亥革命爆发,叶挺因带头剪辫子而入狱,幸好没多久就被放了出来。
之后,他考入蒋介石曾就读的全国最高军事学府保定军校。
受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影响开始向往革命。
1922年,叶挺任孙中山警卫团二营营长,孙中山先生的几次脱离险境都与叶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叶挺因此也赢得了孙中山先生的赏识。
到了1924年赴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和红军学校中国班学习,他是第一个到苏联学习深造的国民党党员;同年12月在聂荣臻的帮助下加入中国共产党。
先后担任过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团长、第二十五师副师长、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师长、南昌起义军前敌总指挥兼第十一军军长、工农红军总司令、新四军军长。
由于叶挺精于练兵,长于野战,在1926年北伐战争中,叶挺率领独立团攻平江,战汨罗,夺汀泗,袭贺胜,破武昌,在湖北击溃军阀吴佩孚主力,获得了“北伐先锋”的声誉,他的部队也被称为“铁军”。
叶挺在北伐战争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军事天赋,在一系列战争中建立了赫赫战功,也树立了自己的威望。
二.性格决定命运,革命征途多曲折叶挺在北伐战争中创造了无数辉煌,但自广州起义后,他的革命之旅开始经历许多挫折。
这与叶挺的成长经历以及个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方面,叶挺是一个喜欢交朋友的人,他有古道热肠和讲信义、重然诺的性情,对朋友从不设防,这给他的个人事业带来了损害。
读叶挺将军《囚歌》与赞叶挻将军的诗词

读叶挺将军《囚歌》与赞叶挻将军的诗词读叶挺将军《囚歌》与赞叶挻将军的诗词“他的诗就是他⾃⼰”——读叶挺将军《囚歌》叶挺1942年夏秋间,狱中的叶挺度过了⼀年半的囚徒⽣活,但意志依旧坚定。
11⽉21⽇深夜,叶挺在囚室⾯对昏黄的灯光,回顾⾃⼰的⾰命历程,联系眼前国民党⾼官厚禄的诱惑,不禁感慨激昂。
他挥笔写下了《囚歌》,以表达⾃⼰傲雪青松般的意志和坚贞不屈、⽃争到底的决⼼: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的洞敞开着,⼀个声⾳⾼叫着:——爬出来吧,给你⾃由!我渴望⾃由,但我深深地知道——⼈的⾝躯怎能从狗洞⼦⾥爬出!我希望有⼀天,地下的烈⽕,将我连这活棺材⼀起烧掉,我应该在烈⽕与热⾎中得到永⽣!《囚歌》⼀诗浓缩着叶挺牢狱⽣涯的深切体验,是他对于⽣命、⾃由和尊严之辩证关系的悲壮思考,每⼀句都具有厚重的份量。
“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囚歌》的开始,叶挺以形象的语⾔,把囚禁在牢狱⾥的受难者的⾃由与尊严被分离的景况直陈出来。
⼀⽅⾯,反动当局绝对不允许被囚者以⾃由之⾝保有⼈的节操和尊严;另⼀⽅⾯,他们⼜千⽅百计诱惑受难者以尊严的丧失换取⾏动的空间。
随后的“爬出来吧,给你⾃由”寥寥⼋个字,把反动派的狰狞嘴脸活脱脱地勾画了出来。
然⽽,⾰命者所渴求的⾃由从来就不以屈尊为代价,更不会以奴颜婢膝去换得所谓的“⾃由”。
⼠可杀不可辱,这早已是⾃古以来志⼠仁⼈们遵循的法则。
“我渴望⾃由,但我深深地知道,⼈的⾝躯怎能从狗洞⼦⾥爬出!”诗⼈⾼傲地拒绝着反动派的诱惑。
⾃由诚可贵,然⽽,失去了尊严的⾃由,⼜怎能俯就?被囚的勇⼠依旧是勇⼠,⽽⾃由的畜牲,永远是畜牲。
⾃由的精灵被隔绝在⾼墙之外,受难的⼈们时时渴求着⾃由的温存,却⽆法与之结合。
牢狱从来就不是梦幻情调的温床,阴森、恐怖、死亡才是它的现实。
弱者本来就少得可怜的⾻⽓将在这⾥彻底消融,强者的凛然正⽓却可以在这⾥得到张扬。
“我希望有⼀天,地下的烈⽕,将我连这活棺材⼀起烧掉,我应该在烈⽕与热⾎中得到永⽣!”《囚歌》的结尾,慷慨⽽悲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皖南事变后的叶挺
叶挺之名在近代中国可是家喻户晓,在北伐战争中他所在的独立团更是打出了赫赫威名,作战勇猛是破敌之利器,被赞誉为铁军,作为团长的叶挺早年就追随中山先生探求民主,所以他就加入了国民党,北伐战争中的出色表现让他深受蒋介石的赏识,一直想把叶挺拉入自己的阵营,替自己效力,但是叶挺是一个追求民主的人,从小就心怀国家大业,当时国民党的一些做法他很不认同,他认为这不是自己追求的民主,叶挺一直在等待着一个可以扛起挽救民族大业,带领中国走向富强的政党出现。
在迷离之际叶挺看到了希望,他看到共产党是一个可以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政党,可以领导中国人民完成革命,叶挺在暗中同我党人士接触,并于1924在苏联年加入我党,开始成为一个共产主义战士,接受马克思的洗礼。
国共第一次合作失败后,我党认识到必须掌握革命的领导权,拥有自己的革命武装力量,开始在原有的国民革命军中发展新鲜血液,在1927年8月1日叶挺参与了南昌起义,创建了第一支人民军队。
后来由于受到李立三路线的排挤,叶挺出走并退出我党,成了一名无党派人士。
九一八事变事变后,国内局势错综复杂,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国共展开第二次合作,叶挺也筹谋回国抗日,在1938他担任新四军军长,开始领导新四军进行抗日。
皖南事变后,叶挺及大批干部囚禁,当时蒋介石还是幻想叶挺可以站到自己的阵营,就和叶挺来了一次长谈,希望可以说服叶挺,在谈话的最后蒋介石说:共产党和国民党你自己选一个,没有中立的说法,跟我走你可以成功,否则你完了。
叶挺很平静的说:委员长。
我已经选好了。
自此叶挺陷入了囚禁的生活,在此期间创作出了著名的《囚歌》。
解放战争到了后期,我军取得优势地位,迫于政治压力蒋介石释放了叶挺等一批政治犯,但是天不遂人愿,叶挺将军在乘飞机回延安时飞遇到空难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