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全套每课教案汇编(含8个教案)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全套每课教案汇编(含8个教案)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全套每课教案汇编(含8个教案)

参照物:车站:方向:车站东方:距高:1500米标出正确的汽车的位置。

因为地球的运动方式是自转和公转,所以相对于地面处于静止状态的物体,每天都会随着地球的转动而转动,只是我们感觉不到罢了。因此,没有绝对不动或静止的物体。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概念,知道判断物体是运动的正是静止的方法:能够通过参照物准确描述自己或者物体所处的位置。

四、布置作业。

完成同步练习题

回顾本节课内容,巩固学习知识。

教案序号:课题:2.各种各样的运动

备课时间:授课时间:年班:教学目标:

1.知道生活中常见物体是怎样运动的;

2.掌握常见的运动形式以及辨别方法;

3.经历观察各种运动的实验,培养细致、认真的观察记录能力,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

4.经历实验探究,体会各种运动的复杂性与趣味性。

教学重点:

1.知道生活中常见物体是怎样运动的。

2.掌握常见的运动类型以及辨别方法。

斜面坡度越大;木块数量越少,斜面坡度越小。

观察立方体木块轻轻地放在斜面的上端,观察它的运动情况。

实验材料:一个斜面、一个立方体木块。

实验步骤:(1)在斜面上端轻轻放下立方体木块。

(2)观察立方体木块的状态。

实验现象:当斜面坡度较小时,立方体处于静止状态;当斜面坡度足够大时,立方体木块会从斜面上端慢慢滑下来。

实验结论:物体可以静止在斜面上或从斜面上滑下。

按上面的方法,分别观察小六棱柱和小球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实验材料:一个自制斜面、一个小六棱柱、一个小球。

实验步骤:将小六棱柱平放在斜面上端,观察它的运动状态;将小球轻轻放在斜面上端,观察它的运动情况。

实验现象:小六棱柱从斜面上端有时会滑下来,有时会滚下来,有时会滑动一段距离后再灌下来;小球在斜面上快速地滚动下来。

实验结论:除了滑动,物体在斜面上还会滚动。

观察更多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实验材料:正十二面体、小玻璃瓶、电池、铅笔、文具盒。

实验步骤:将不同的物体分别放在斜面上端。松开物体,观察物体的运动状态。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状态,有滑动,也有滚动。

研讨: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斜面上分别是怎样运动的?

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有三种情况:

同一个物体,滚动比滑动的速度更快。

正方体静止不动,六棱柱滑动,球形滚动,十二面体不动,圆柱形滚动......

物体的形状与它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有关系吗?有关系。

原来静止的物

子就把树皮拉破了,再用力拉几下,小树干就划出一道深沟,鲁班非常高

兴。但是由于竹片比较软,强度比较差,不能长久使用,这时鲁班想到了

铁片。他和徒弟们立即下山,请铁匠帮助制作带有小细齿的铁片,然后到

山上继续实验。鲁班和徒弟各拉一端,在一棵树上拉了起来,只见他俩一

来一往,不一会儿就把树拉断了,又快又省力。锯就这样发明出来了。

鲁班根据叶子两边的小细齿和蝗虫牙齿的结构特点,引发思考,他决

定把砍伐木头的工具做成细齿状,通过反复实验,最终发明了锯。

三、课堂练习

完成同步练习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生活中的斜面有很多,比如山坡、滑

梯、斜坡道路等。观察在斜面上运动的物体,主要有滑动和滚动两种运动

情况。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情况与物体的形状有关,有时摩擦力会阻碍向下

运动的物体,让物体在斜面上保持静止不动。

板书设计

4 物体在斜面上运动

利用所学知识

解决问题。

建立知识体

系。

教案序号:课题:5.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备课时间:授课时间:年班: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运动相同的距离,可以用比较运动时间的方法来比较运动快慢;用时短,运动快;用时长,运动慢。

科学探究目标

1.应用“相同距离比时间”的方法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

2.利用秒表测量物体的运动时间。

科学态度目标

1.感受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乐趣。

2.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研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利用秒表计时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准确性。

教学重点:

运动相同的距离,可以用比较运动时间的方法来比较运动快慢;用时短,运动快;用时长,运动慢。

教学难点:

利用秒表测量物体的运动时间。

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欣赏视频《博尔特北京奥运夺冠》,提出问题:怎样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二、探究新知

探索:

观察下面的图片一,有汽车、自行车、行人在大桥上行进,它们运动快慢不一样,怎样比较它们的运动快慢呢?

探索一:给运动排名次。

探索二:在两条一样长的轨道上,怎样比较不同小球运动的快慢?

实验步骤:

1、准备两条长度相同的轨道,一端垫起,形成斜坡。红球的轨道坡

激趣导入

科学探索求真知,教师点拨解疑难。

科学探索求真知,教师点拨解疑难。

度要高于黄球的轨道坡度。

2、将两个小球在轨道较高的一端同时释放。

3、观察两个小球运动的快慢。

4、小组讨论如何比较两个小球运动的快慢,分析哪些因素可作为判断物体运动快慢的依据,最后确定实验结论。

课件出示实验分析及结论。

探索三:在同一条轨道上,怎样比较不同小球运动的快慢?

实验材料:直线轨道、黄色小球、红色小球、秒表、记录单

实验步骤:

1、分组进行实验,每组一名操作员、一名计时员、一名发令员和一名记录员。

2、操作员从轨道一端先将红色小球或黄色小球放入轨道,发令员发出口令,计时员记录球到达终点所用的时间。

3、再将另一个小球放入轨道,重复上述过程。

4、每个小球至少测量3次。

5、记录员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并整理实验器材。

6、小组讨论如何比较两个小球运动的快慢,说出判断依据,最终得出结论。

播放视频《秒表的使用》

课件出示:实验分析及实验结论。

研讨:怎样在相同距离内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拓展延伸

如果测量3次得到了不同的数据,你认为应该怎样处理数据呢?

测量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误差,如果测量3次得到了不同的数据,可以继续

多测量几次,取同一数据出现频率较高的,比如连续测量10次,出现的

数据分别是2、2.5、2.5、3、2.5、2、3、2、2.5、2.5。这里2.5出现的次

数较多,可以作为实验数据。

在实际测量中,我们通常采取计算平均数的形式来处理数据,比如测

量3次的数据分别是3、3.1、3.2,取平均值为(3+3.1+3.2)/3=3.1

三、课堂练习

完成同步练习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人们通常用速度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

慢;在同一条轨道上,比较不同小球运动的快慢。运动相同的距离,可以

用比较运动时间的方法来比较运动快慢:用时短,运动快;用时长,运动

慢。

五、板书设计

5 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

拓宽领域探新

知,知识运用巧迁

移。

利用所学知识

解决问题。

建立知识体

系。

教案序号:课题:6.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备课时间:授课时间:年班:教学目标:

1.运动相同的时间,可以用比较运动距离的方法来比较运动快慢:距离长,运动快;距离短,运动慢。

2.了解自行车、火车、飞机等常用交通工具的速度范围。

3.应用“相同时间比距离”的方法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利用软尺测量距离、利用秒表测量时间。

4.感受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乐趣。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及时记录,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研讨。

5.感受用秒表计时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准确性。

教学重点:

运动相同的时间,可以用比较运动距离的方法来比较运动快慢:距离长,运动快;距离短,运动慢。

教学难点:

利用软尺测量距离、利用秒表测量时间。

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观看猎豹追击羚羊视频资料。

二、探究新知

聚焦:比较不同物体在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

我们知道,在相同距离内,可以通过测量不同物体的运动时间来比较它们的快慢。如果不同物体的运动时间是相同的,这样比较它们的快慢?可以分别测出两个物体运动的距离,运动的距离越远,说明物体运动的越快。比如上图中的羚羊和猎豹,在相同时间内,只有羚羊跑得足够远,才能避免被猎豹捕杀。

运动的距离不同:猎豹在追捕启动前,肯定和羚羊有一段距离。运动的时间相同:羚羊很机敏,会随着猎豹追捕的启动而立刻逃跑,直至被捕到。

探索:按照运动的快慢,将下面6种交通工具排序。(活动手册)

我们发现:6种交通工具都运动1小时(相同时间),运动距离长,运动的快。

根据课文图表中交通工具运动的快慢,将其编号和通过的距离排列名次。

激发兴趣,感受新知。

聚焦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6 种交通工具都运动 1 个小时(相同时间),运动距离长的运动得快,运动距离短的运动得慢。

①喷气式客机(900千米)②汽车(120千米)③快艇(100千

米)④轮船(45千米)⑤自行车(15千米)⑥高速列车(300千米)名次记录表:

相同时间内(1小时内),喷气式客机通过的距离最远,是第一名。自

行车通过的距离最近,是最后一名。按从快到慢的顺序排名:喷气式客机

→高速列车→汽车→快艇→轮船→自行车。

两名同学听口令从不同地点同时沿直线出发,听到第2次口令时停止

走动。用软尺分别测量他们的运动距离,记录下来,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

(两名同学要同时出发,同时停止。这样才能保证实验的公平性。)

实验准备:两名同学、一名计时员兼测距员、软尺、秒表。

实验步骤:(1)两名同学听口令从不同地点同时沿直线出发。行走时

要用一只脚的脚跟接另一只脚的脚尖,一步一步地往前走。

(2)听到第2次口令时停止行走。

(3)小组讨论如何比较两名同学运动的快慢,分析哪些因素可作为判

断物体运动快慢依据,最后得出实验结论。

实验记录:

实验分析:同时出发,运动的时间相同,运动的距离远说明运动的快。

同学甲的行走距离是2米,同学乙的行走距离是2.2米,所以同学乙运动

的较快。

实验结论:从不同地点同时沿直线出发,相同时间内,行走距离越远,

速度越快。播放视频资料。

两名同学都沿着直线行走,但出发时间和出发地点都不相同。这样能

比较出他们运动的快慢吗?应该怎样比较?

不用秒表计时

的情况下,可以用

两名同学听指令

同时开始和同时

停止来保证运动

的时间相同,用软

尺测量他们行走

的距离,通过比较

距离比较他们运

动的快慢。

实验准备:两名同学、两名计时员兼测距员、软尺、秒表。

实验步骤:(1)分组进行实验,每组一名同学、一名计时员兼测距员。

各组分别在不同地点进行实验。

(2)各组同学按自己所在位置进行直线行走,计时员发令、计时10秒,

最终分别记录同学10秒后行走的距离。同学依然采取脚跟接脚尖的方法

来行走。

(3)测距员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4)小组讨论如何比较两名同学运动的快慢,说出判断依据,最终得出

结论。

实验记录:

实验分析:虽然两名同学从不同地点不同时间沿直线出发,但是他们

运动的时间都是10秒。测量他们的行走距离我们可以发现:同学甲的行走

距离是2.5米,同学乙的行走距离是3米。在相同时间内,行走距离越远

说明运动得越快。

实验结论:从不同地点不同时间沿直线出发,相同时间内行走距离越

远,速度越快。播放视频资料。

研讨:怎样比较在相同时间内物体运动的快慢?

让所有的物体运动时间相同;比较它们到达终点时运动的距离;不一

定要让所有的物体从同一起点出发;运动距离越远说明运动得越快。运动

的物体在某一个方向上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也泛指快慢的程度(速

度)。物体运动的快慢(速度)与距离和时间两个变量有关。

拓展提高:做“追及跑”游戏。

两名同学一前一后站在同一条跑道上,听口令起跑和停止,其余同学

测量并记录运动距离,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

根据我们这节课研究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快慢的方法,到操场上亲自

试一试,看看谁跑得快。

将每个人的运动距离记录在表格中,按又快到慢的顺序进行排列。

物体运动相

游戏结果会有2种情况:

一是后面的同学追上了前面的同学,运动时间相同,追的同学通过的距离长,运动快;二是后面的同学追不上前面的同学,需要测量两名同学的运动距离来比较运动的快慢。

说说生活中常见物体的运动速度。

我们发现利用物体运动的时间和距离,能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即速度的大小。也就是说,在运动距离相同的情况下,运动的时间短,速度快;运动的时间长,速度慢。

在运动相同时间的情况下,运动的距离长,速度快;运动的距离短,速度慢。

机械运动的三个物理量。

机械运动中有三个重要的物理量:位移、时间、速度,它们之间的关系是v=s/t。

1.速度: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程度和反映运动状态的物理量。速度是矢量,有大小和方法。

2.时间:度量两个时刻之间间隔长短的物理量叫做时间,时间表示物体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和连续性,它是一个只有长短没有方向的物理量。

3.路程(位移):质点从空间的一个位置运动到另一个位置,运动轨迹的长短叫做路程。路程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

三、课堂练习

完成同步练习题

四、课堂小结同时间时,比较运动的距离,距离长的运动快,距离短的运动慢。

知道利用物体运动的时间和距离,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即速度的大小,然后引导学生比较一些物体的运动速度大小。

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人们通常用速度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

慢;在同一条轨道上,比较不同小球运动的快慢。运动相同的距离,可以

用比较运动时间的方法来比较运动快慢:用时短,运动快;用时长,运动

慢。

五、板书设计

建立知识体

系。

教案序号:课题:7.我们的“过山车”

备课时间:授课时间:年班: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工程设计的基本步骤包括明确问题、确定方案、设计制作、改进完善等。

科学探究目标

1.根据已有材料,针对“过山车”的设计要求,按照工程设计的基本步骤完成指定的任务。

2.对自己小组或他人设计的想法、模型等提出改进建议,在制作过程中及完成后进行相应的测试和调整。

科学态度目标

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完成指定任务,并乐于反思和改进,体验设计产品的成就感。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体验科技创造中运用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2.体验工程项目的建成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融合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教学重点:

根据已有材料,针对“过山车”的设计要求,按照工程设计的基本步骤完成指定的任务。

教学难点:

对自己小组或他人设计的想法、模型等提出改进建议,在制作过程中及完成后进行相应的测试和调整。

粤教科技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打开科学之门 教学目标: 1、知识性目标: ①列举周围常见的植物的名称,并能对常见植物进行简单分类。 ②养成爱护花草树木的习惯。 ③能指认植物的六大器官,知道各种器官的作用。 ④观察哺乳动物实物和标本,观看多媒体软件,指认一些主要器官。 2、能力目标: 认识常见动物的几种类型。如昆虫、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3、情感目标: 通过教师的介绍和引导,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学科认同感。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认植物的六大器官,知道各种器官的作用。 2、教学难点:认识常见动物的几种类型。 教学方法: 分析归纳法、对比法。 教学准备: 图片:木叶虫、花螳螂(若虫)、竹节虫、枯叶螳螂。 视频:动物的伪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出示图片:四位主题人物乘坐着宇宙飞船,在浩瀚的宇宙中飞行,探索着宇宙的奥秘…… 提问:图片中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介绍:四位与我们一起学习的主题人物。精灵可爱的小贝贝、喜欢做实验的彬彬、勤思考的妍妍、活泼好动的波波、最爱问“为什么”的琪琪。 讲述:从现在开始,主题人物将与同学们一起打开科学之门,去探索、去感受这神奇美妙的自然王国:去发现、去研究这奥妙无穷的科学世界! 目的:通过教师的介绍和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学科认同感。 二、图中藏着什么? 导入:出示课本“动物的伪装”图片 第1幅——木叶虫第2幅——花螳螂(若虫) 第3幅——竹节虫第4幅——枯叶螳螂 提问:这四幅图片中藏着四种昆虫,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 讲述:自然界有这种隐藏本领的动物很多,我们一起跟着科学家的摄像机,看看动物伪装的本领。 视频:动物的伪装。 目的:通过从背景中寻找动物的活动,使学生感受自然界的奇妙无穷

最新人教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

第一课走进科学课 备课时间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使学生从第一节课就爱上科学课,为以后的科学课打 好兴趣的基础。 2、使学生体会到人的周围处处有科学,科学与人有密切的关系,少年儿童要从小爱 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3、初步了解怎样学科学。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使学生从第一节课就爱上科学课,为以后的科 学课打好兴趣的基础。 教学难点:学生体会到人的周围处处有科学,科学与人有密切的关系,少年儿童要从 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教学准备:展台、相关图片。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引领学生阅读第一单元卷首语:眨眼睛,气球飘,我有很多“小问号”。多动手,勤动脑,科学课上探奥妙。二、初步认识“科学”。1、今天学习什么 课?(指定学生回答:科学课) 2、什么是科学? (1)出示图片:(彩虹、火山蘑菇岩、猪笼草、恐龙) 提问:你认识这些自然事物吗?知道关于它们的秘密吗?你还想知道哪些自然秘 密? (2)出示图片:(家居设备组合) 提问:你认识哪些电器?它们都有什么用?你知道关于它们的秘密 吗?(引导回答问题,引发学生对科学一词的关注,激发学生对科学探 究的兴趣)小结: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三、通过做观察实验,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1、科学课上做什么? 引领学生观察图片,深入理解科学课上需要完成的事情。2、我们一起做一做。 (1)教师引领学生观察绿萝的叶子。

让学生观察,说一说是什么形状的?你还知道哪些形状的叶子?(2)教师做“小 鱼有什么变化”的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3)教师做第4页 中的水溶实验。建议学生回家尝试一下,并做好观察。 教师搜集几个科学家的故事,为学生简单讲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三、拓展活 动 1、给学生讲一个科学家的故事; 2、学生回家让父母讲一讲科学家的故事。 板书设计:《走进科学课》 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教学反思: 第二课我的“小问号” 备课时间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1、鼓励儿童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知道科学探究的简单方法。 2、引导儿童乐于探究,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和有关科学常识。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探索、创造、发明的过程与方法。教学难点:引导儿童爱动 脑筋,掌握初步的探究问题的方法,启蒙创新意识。 教学准备:学生自备喜欢的玩具1个。 教学过程: 一、兴趣导入。 师:老师布置让大家挑一个喜欢的玩具带到学校来,大家都带来了吗? 师:现在让我们一块来玩吧! 二、活动一:玩一玩,提出“小问号”。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上的图片。 师:这些小朋友在玩的过程中提出了哪些有趣的小问号呢?让学生说一说。2、提出 自己的小问号。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长塘镇现代希望小学 学科:科学下册 年级:三年级 任课教师: ___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 1 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2 种植我们的植物 3 我们先看到了根 4 种子变成了幼苗 5 茎越长越高 6 开花了,结果了 7 我们的大丰收 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 1 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 2 蚕的生长变化 3 蚕变了新模样 4 蛹变成了什么 5 蚕的生命周期 6 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 7 我们的生命周期 第三单元温度与水的变化 1 温度和温度计 2 测量水的温度 3 水结冰了 4 冰融化了 5 水珠从哪里来 6 水和水蒸气 7 水的三态变化 第四单元磁铁 1 我们知道的磁铁 2 磁铁有磁性 3 磁铁的两极 4 磁极的相互作用 5 磁力大小会变化吗

6 指南针 7 做一个指南针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 1、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种子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萌发生长成一株植物。 过程与方法:用感官和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根据植物生长的已有知识,预测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发关注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产生问题并积极思考,能用适宜的方式将自己的认识清楚地表达出来,并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教学难点】:观察各种植物的种子。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猫给小猫哺乳的图片、鸡妈妈带小鸡吃食的图片、向日葵小苗的图片、各种植物的种子(向日葵、花生、四季豆、南瓜、小麦、玉米、绿豆等)、白纸、放大镜。(学生准备)各种植物的种子、白纸、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听听说说 1、师:小猫是谁生下来的?小鸡是怎么来的呢?向日葵小苗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2、生:思考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3、师:(出示图片)验证学生说出的答案。 4、师:植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它的一生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二、想想画画 1、师:用图画和文字将植物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画下来和写下来。 2、生:在P2页“我知道的植物生长过程”的画板里画图。 3、师:展示学生画的作品。 4、师: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画的作品的意义。 5、师: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代,但是,我们熟悉的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新的生命的。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高效课堂模式)

教材分析

教学进度计划表

第一单元植物 第一课我看到了什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 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 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 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观察的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对大树的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些观察用的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纸。【教法】直观演示法 【学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引言 1.校园里、大路旁、山坡上……到处我们都能看到植物,同学们对校园里的植物最熟悉的是哪些呢? 2.就让我们从身边的熟悉植物--大树开始观察研究吧。 二、看照片上的大树 1.教师讲解:这是一幅梧桐树的照片,请大家仔细地看图,你能发现有关这株白杨树的哪些特点?(你能发现几点?) 2.学生汇报:从图上看大树,我看到了什么?(要求仔细倾听,并大胆说出新的发现,同时区分哪些是真正从照片上获得的信息。) 三、回忆中的大树 1.教师引导:照片拍得很清楚,但是我们从照片上发现的东西并不多,那么生活中你曾经看到过的大树与这照片上的有什么不一样吗? 2.学生汇报:回忆我的大树,我曾经看到过什么? 3.教师激趣:同学们的汇报内容真丰富,有的内容大家都看见过,有的内容有人还从来没看见过,而有人可能从来都没真正看过一棵大树呢?是不是?想去仔仔细细地看一棵真正的大树吗? 4.学生交流:为什么想看真正的大树?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套)

1 玩具里的科学 教学目标 1、会用感官感知玩具的外形特征,通过改进或设计新玩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问题意识,体验玩玩具的乐趣。 3、知道各种玩具有大小、形状、颜色等不同特征,并会用合适的方式加以描述。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通过玩玩具,用感官观察物体的外部特征,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能够满足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欲望,体验探究的乐趣。初步感受玩具里面有科学,科学并不神秘,我们也能研究科学。 教学准备学生各自准备一些玩具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周围有很多动物和植物,谁能说一说通过课前观察,你们有什么发现? 二、探索新知 活动一:观察研究动植物 我们想知道动植物的某些特点,应怎样观察? 分组讨论:这些方法都很好,下面就用你们的方法观察自己带的动植物。观察时注意要采用的方法。不要损伤它们,还要注意安全。比一比看哪一组观察的最仔细,发现最多。 小组活动,学生汇报。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你们还知道哪些动植物?让我们互相交流一下。 活动二:给动植物分类 1、谈话: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动植物,按照一定的标准把这些动植物分一分类好吗?比一比,看谁的分半多。 2、学生分类活动。(根据用途分类;生长环境分类;生活习性分类;身体颜色…… 3、分类有什么好处? 学生讨论。 全班交流,师总结:分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分类时,首先要确定一定的标准,如分类动物可以按“天上、陆地、水中”,也可以按“两条腿、四条腿”,还可以按”哺乳,……“等,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就不同。 分类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给我们生活带来方便。 4、提出问题 关于动物、植物你们有什么问题?(生提问) 5、自由活动。 三、课堂评价 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表现如何?对自己满意吗? 四、拓展活动 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分类,并想一想是怎样分类的。

小学一年级科学课教案

小学一年级科学课教案 精品文档 小学一年级科学课教案 “空气占据空间”教学设计 天河区长湴小学樊翠萍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空气》单元的第二课,这个单元讲述了空气是地球上重要的物质 之一,人们每时每刻都需要它。但是空气一词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然而,由于没有真正研究过它,大多数学生只是把“空气”当作一个名词,而没有把它作为一种物质看待,所以常常会认为充满空气的杯子、瓶子等空间是“空的”,没有意识到空气的存在。而本课以儿童喜闻乐见的“吹泡泡”游戏引入,然后通过2个有趣的小实验“杯子里的纸团会湿吗,”、“水能流进瓶子里吗,”证实空气湿占据空间的,也进一步证明了空气是存在的。 二、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初步意识到看似神秘的现象是可以用科学的道理来解释的。 ?能够证明在一些被认为是“空气”的空气中间充满了空间。 ?知道空气是确实存在的,而且它占据者我们周围的空间。 ? 过程与方法 1 / 9 精品文档 能用感官感知并描述空气的特点,能用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能尝试对实验现象作出初步解释,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愿意与人沟通、交流,感受到分工合作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空气占据了一定的空间。 难点:用实验证明、解释空气占据了空间。 四、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泡泡水、纸巾 教师准备:玻璃水槽、烧杯、锥形瓶、漏斗、橡胶塞、纸巾、红墨、橡皮泥。 五、教学过程: 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我们爱科学 1课时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使学生从第一节课就爱上科学课,为以后 的科学课打好兴趣的基础 2、使学生体会到人的周围处处有科学,科学与人有密切的关系,少年儿 童要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初步了解怎样 2 / 9 精品文档 学科学教学重点: 1、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使学生从第一节课就爱上科学课,为以后的 科学课打好兴趣的基础教学难点: 1、学生体会到人的周围处处有科学,科学与人有密切的关系,少年儿童 要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讲解 教学过程:

小学三年级科学课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小学科学《水的净化》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净化水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做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向学生进行饮水卫生安全教育 教学重点 1,使学生了解掌握常见的净化水的方法 2,学会做澄清和过滤的实验 教学难点 学做过滤的实验 课前准备 混浊的水,明矾,铁架台,漏斗,烧杯,过滤纸,玻璃棒等 擦布 计划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引入,大家都知道水有什么性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引用的水基本都能达到刚才大家所描述的水的样子,但自然界中所有的水都是这样吗(不是)这就需要我们对一些不清洁的水进行净化.(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净化水的知识 2,提问:你们以前自己有过净化水的经历和经验吗? 二学习新课 A..学习净化水的方法 1,出示一杯含各总杂质较多的混浊的水,提问:现在老师这里有一杯很脏的水,要想把这样一杯水净化干净,应该怎么做呢。 2,引出沉淀的概念。 刚才同学们说了许多办法,其中最合适的方法应该是先将这杯水静止地放在一旁,让里面比较的大的,不容易溶解的物质沉下去,这样的方法叫做——沉淀,也叫澄清。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加入一种叫做明矾的物质,可以提高沉淀的速度,下面,大家分组试一试。 3,谈话:刚才,各种同学都对杯中的水进行了沉淀,现在请大家看看杯子里的水干净了吗?下面,老师再教大家一种净化方法,它可以将水中极细小的颗粒净化掉。4,过滤实验。边示范,边讲解过滤实验的要领.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篇)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篇) 【导语】科学是使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包括真实的联系与变化的规律。)和创造符合主观认识的客观实际(事物、条件、环境)的实践活动。 神奇的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与实验,理解水的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获得对水的初步认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实验、认真观察来获取知识与相关信息,并知道如何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水的特征,知道要怎样利用水的特征为生活服务。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以学生动手实验为基础,引导学生辨识水的特征,了解水的毛细现象与表面张力现象。 难点是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做好实验,从实践中引出真理。 教学准备:1、实验用品细纸条、有颜色的水等。2、学生分组实验用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对水的观察,发现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

初步认识了它的基本特征,水是一种神奇的物质,让我们通过动手来认识它的神奇。今天我们来学习《神奇的水》。 一、会“爬”的水。 师:水会运动吗?水怎样运动?下面请大家看几个小实验。教师演示实验: (1)剪一条薄纸巾,把下部插入有颜色的水中。大家看到了什么?(2)剪开花的花茎,一半插在红色水中,一半插在蓝色水中。你看到了什么? (3)滴一滴墨水在面板上,用粉笔把它吸干,你又发现了什么? 讨论:这是一种什么现象?你在生活在还在哪里看到这些现象? 小结:水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 二、会“团结”的水。 师:我们是一个团结的集体,大家团结友爱,一起学习,一起劳动,生活过得很快乐。那么水和水之间会不会团结呢? (1)猜一猜:一元的硬币能容纳多少滴水?先把猜测的结果记录下来,再亲自动手做一做。 学生分小组实验。将一枚一元的硬币放在桌面上,然后用吸管往硬币上滴水,看看一元的硬币究竟能装几滴水。 滴完后观察:现在的水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水面鼓得像个小馒头一样? (2)把曲别针轻轻放入装满水的杯子里,预测放多少枚曲别针水会溢出来。再试一试,看看预测得对不对。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三年级上册教材目录 植物/动物/我们周围的材料/水和空气植物 1、我看到了什么 2、校园的树木 3、大树和小草 4、观察水生植物 5、植物的叶 6、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7、植物的共同特点 动物 1、寻访小动物 2、蜗牛(一) 3、蜗牛(二) 4、蚯蚓 5、蚂蚁 6、金鱼 7、动物的共同特点 我们周围的材料 1、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 2、谁更硬一些 3、比较柔韧性 4、它们吸水吗 5、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6、砖和陶瓷 7、给身边的材料分类 水和空气 1、水 2、水和食用油的比较 3、谁流得更快一些 4、比较水的多少 5、我们周围的空气 6、空气占据空间吗 7、空气有重量吗

三上册始业教育课 【教学目标】 1、通过生生交谈和师生对话,通过填写调查表格,展示与教材相关知识和学习方法的前概念,提供已有知识经验基础和学习背景,为确立今后的学习目标打下伏笔。 2、讨论适合本班科学学习的学习模式,用较科学的方法分好学习小组,提出一些感兴趣的科学过程评价方法,讨论形成常规的科学学习制度。 3、初步了解本学期的学习任务和内容,了解课外需要完成的一些科学辅助学习内容。 【教学准备】调查表格。 【教学过程】 1、自由谈话,了解科学学习背景: 师:暑假中,看或做了哪些有关科学的事情?请共享。 师:把经历过的科学发现过程或科学疑问记录下来和大家共同研究,把家中的百科全书等科学资料分享放在教室里供全班课余阅读交流。 2、讨论交流,形成科学学习制度: 生:确定新的4人小组学习单位,小组长每月轮换。 推选2位科学课代表,明确相关责任和权利。 讨论每月科学之家栏目的操作方法(从优秀作业展览、资料汇萃、创新方法选编等方面分工合作。) 3、阅读反思,了解科学学习内容: 师:组织学生看封面,了解图中意思。阅读目录,本年级科学有哪些内容呢,让我们也来了解一下。有哪些内容需要课外补充完成,请做好记录。 生:完成调查表内容:针对三上册教学内容已经有的初始概念呈现及问题提出。 小结:我们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有待于通过课堂内外的科学学习来逐一解决,当学期结束后,回过头来再来看一看这份调查表,希望我们从中看到自己成功了。 科学第一单元植物 第一课我看到了什么 【教学目标】

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走进科学课 【教学目标】 1.收集有关科学和科技发展的资料,明确科学课研究的对象和学习的知识内容。 2.意识到科学精神、态度、价值观与科学成就的取得有直接关系。 3.体会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们生活和社会进步的作用,初步体会到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教学重难点】 1.意识到科学精神、态度、价值观与科学成就的取得有直接关系。 2.知道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对科技发展的重要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提出问题: (1)知道哪些科学家的名字? (2)知道哪些我国科技项目? 2.学习新课; (1)科学课上做什么? a.谈话,简述科学的意义,科学课研究的对象。 b.分析科学家取得某项成就的原因。 c.具体说出科学家的哪些精神值得自己学习。 (二)活动过程一: 1.看书第二页。 2.说说你看到了哪些,懂得了什么? 3.学生独立获取信息,同桌互相交流。 4.小组交流自己的阅读结果。 (三)活动过程二: 1.拿出带来的叶片观看一下,叶子是什么样的? 2.小鱼为何改变了方向? 3.小组代表说发现。 4.教师小结:我们要从小热爱科学,善于观察与思考,能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答案

及追求真理。 (四)拓展活动 听科学家的故事、学生互相讲。 我的“小问号” 【教学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研究自然、探索科学的兴趣和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教学重难点】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研究自然、探索科学的兴趣和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教学准备】 不同颜色的小动物玩具,图片等等。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初步感悟 1.师:我们在这么美的大自然中,亲近大自然,发现大自然的秘密。同学们的心情怎么样? 2.组织学生交流。 (二)课中体验,深化感悟 1.师:老师这儿有几样物品,你能提出小问号吗? 师出示:黄色、红色、绿色的玩具、小车等。谁来提问?学生自由提问(只要学生能够根据物品或者提示提出问题即可,不管问题有没有答案,问题是否科学,都可以。)2.师:是啊,小车为什么能跑?青蛙为何能跳?这一个个美丽的小问号是多么有趣啊!我们来说说听听。学生各抒己见。 3.师:我们可以自愿组合成小组。(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生分组,选好组长) 4.全班汇报。 5.看课本第五页的图画,你有哪些“小问号”? (1)彩虹是怎样形成的,有哪几种颜色? (2)鸟类是怎样繁殖的? (3)全班汇报,共同揭秘。对于可以解决的问题,老师可以积极发动学生,师生一起解决。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 第1 课、我们周围的土壤 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 2、会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3、能够和同伴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土壤里含有不同大小的颗粒;含有动植物和它们的遗体 2、能够建立土壤是个混合物的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有着密切的关系。 2、愿意亲近土壤。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一块土地、给每个学生准备一只放大镜、一份土壤研究记录表、每组一小桶水。学生准备:一根木棒、一张白纸、一只塑料杯子、一个硬纸板碟子、一把小铲子、一块抹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我们今天来研究有关土壤的知识。 二、自主学习 1、说说你对土壤的认识 (1)你对土壤已经知道了些什么? (2)小组内交流、分组汇报。 (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录你已经知道的有关土壤的知识。 2、挖土壤(室外活动)把学生带到校园里事先选好的一块土地;让学生自主去挖泥土。 3、观察泥土里有什么 (1)在桌上铺上报纸;把挖来的泥土倒在报纸上;仔细观察泥土里有什么。哪些是你已经知道的?你最惊奇的发现是什么? (2)小组内交流、分组汇报。 (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下或画下你的观察结果。 4、你还想知道有关土壤的什么知识 (1)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2)小组内交流 (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下或画下你想知道的问题。

三、课后研究 1、花一定的时间去自主研究一下你们提出的问题;把研究结果记录下来。 2、做实验册 第2 课、了解土壤 一、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 1、能运用自己的感官观察土壤。 2、能够了解土壤的成分。 3、能利用观察、触摸、握团等方法比较沙与黏土的差异。 4、能通过实验比较三种土壤的渗水性。知识与技能: 1、知道沙土、黏土和壤土是土壤的三种类型。 2、了解土壤中沙、黏土和腐殖质的多少影响着土壤的种类。 3、知道不同种类的土壤透水性能不同。 4、知道不同的土壤适合种植不同的农作物。 5、能够用感官和不同的方法鉴别土壤中沙、黏土成分的多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形成探究意识;意识到自己感官的作用。 2、具有探索土壤的热情;具有关心家乡的意识。 二、教学准备: 土壤、杯子、水、搅拌棒、纸巾。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讲述:前面我们学习了周围的土壤;那么土壤里有什么呢? 2、生回答。 3、师讲: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土壤。 (二)新授 1、观察土壤 (1)学生户外活动、教师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土壤是什么颜色的?有几种土壤? (2)分组实验:拿出准备好的沙土、黏土、壤土三种土样。 2、自主研究 (1)摸:感觉土壤颗粒的大小;土壤的潮湿程度等。看:观察土壤颗粒的大小;土壤的颜色深浅等。捻:感觉土壤颗粒的硬度;土壤的粗糙程度等。握和搓:通过水的作用;感觉土壤的黏性等。

三年级上册科学复习教案

三年级科学复习教案 一课时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复习要求 1、认真复习课本,结合配套练习题,熟记每一个题目与答案。 2、至少认真翻阅科学书两次以上,记住其中的实验(所用材料、实验方法、实验现象、实验结论);还有书中出现的结论性的句子; 3、熟悉以下复习材料。 三、复习要点 《植物》单元解读: 科学概念: 1、(看)、(听)、(摸)、(问)、(量)等方法都是科学观察的基本方法。 2、在经历观察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表达)、(讨论)、(记录)等学习方法。 3、大树的特征可以用树的(高矮)、树冠的(形状)、树干的(粗细)、树皮的(样子)和树叶的(样子)等来描述。.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个部分。 4、大树和小草的共同点是:都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的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5、植物按生存的环境不同,可以分为(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水生植物有(水葫芦),(金鱼藻),(水花生),(浮萍)等,它们的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6、水葫芦和狗尾草的相同点: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有(根)、(茎)、(叶);都会(繁殖后代);寿命(短);都是(草本植物)。 7、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8、植物的共同特征是: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 观察实验 1. 观察比较大树和小草的相同和不同之处。知道知道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 2.观察比较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简答题: 1.对植物进行观察和研究之后,说说植物的共同特点有哪些?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全册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1 玩具里的科学 课时1 教学目标 1、会用感官感知玩具的外形特征,通过改进或设计新玩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问题意识,体验玩玩具的乐趣。 3、知道各种玩具有大小、形状、颜色等不同特征,并会用合适的方式加以描述。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通过玩玩具,用感官观察物体的外部特征,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能够满足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欲望,体验探究的乐趣。初步感受玩具里面有科学,科学并不神秘,我们也能研究科学。 教学准备学生各自准备一些玩具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周围有很多动物和植物,谁能说一说通过课前观察,你们有什么发现? 二、探索新知 活动一:观察研究动植物 我们想知道动植物的某些特点,应怎样观察? 分组讨论:这些方法都很好,下面就用你们的方法观察自己带的动植物。观察时注意要采用的方法。不要损伤它们,还要注意安全。比一比看哪一组观察的最仔细,发现最多。 小组活动,学生汇报。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你们还知道哪些动植物?让我们互相交流一下。 活动二:给动植物分类 1、谈话: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动植物,按照一定的标准把这些动植物分一分类好吗?比一比,看谁的分半多。 2、学生分类活动。(根据用途分类;生长环境分类;生活习性分类;身体颜色…… 3、分类有什么好处? 学生讨论。 全班交流,师总结:分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分类时,首先要确定一定的标准,如分类动物可以按“天上、陆地、水中”,也可以按“两条腿、四条腿”,还可以按”哺乳,……“等,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就不同。 分类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给我们生活带来方便。 4、提出问题 关于动物、植物你们有什么问题?(生提问) 5、自由活动。

科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

一、植物 ⒈我看到了什么 一、教材简析: 教材先安排一棵相对静止的大树,当学生观察这张图片,他们所能说出的内容是极其有限的。然后在一棵真正的大树前他们所看到远远要比书本上看图片要多的多。运用感知和科学方法对大树进行观察,让学生经历一次科学观察,体验真正的科学观察活动。 二、教学背景: 本课内容既是植物单元的起始部分,也是整个科学课的起始部分,相当于一个初步接触科学观察的学生,经历一次怎样用观察的方法学习科学的过程。三年级的学生,对什么是真正的观察,还没有明确的认识,他们对观察手段的认识,主要集中在“用眼睛看”这一点上,许多学生不认为闻、听、尝、摸等手段也是观察方法。当我们在课堂上,要求学生用各种观察方法去观察一棵大树的时候,学生会体会到,科学课上的观察必须是全身感官都要参与的观察,从而丰富学生的观察手段。 三、教学设计:

⒉校园的树木 一、教材简析: 本课是在让学生了解科学观察重要性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用观察的方法来具 体认识一棵树,并做好较为详细的观察记录,对一棵树和进行有序的描述。 教材设计了两个活动:意识到校园观察一棵树,做好详细的的描述记录;另 一个是分析比较各组的观察记录,找出不同树木的相同与不同,指向树木座位生命体的特征。

二、教学背景: 学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明白了观察的重要性,初步懂得了观察需要各种感官共同参与、需要运用观察工具。本课将带领学生带着一个任务去观察校园里的树木,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最后汇集成一篇观察日记。在观察的过程中,能够用简图的方式进行记录。 三、教学设计:

⒊大树和小草 一、教材简析: 《大树和小草》一课在“植物”单元中处在承上启下的过渡位置,教材由“认识周围一些常见的小草”“比较大树与小草的相同和不同”“利用维恩图比较结果”三个活动组成,在活动中是先从单一的小草入手,让同学了解小草的特点,并用简图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描述,更进一步了解小草的知识,然后安排了大树和小草的比较,主要比较三个方面:茎的比较、果实的比较、叶的比较。大树和小草的形态特征区别非常明显,生在比较过程中能够很容易体会到两个个体之间的巨大区别,从而建立起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概念的建立。在此基础上再用列举法给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概念。最后用一个维恩图把学生观察比较的结果进行梳理形成比较明确的概念,并显示出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从而清晰的显示出大树和小草的异同,达到了教学目的。 二、教学背景: 学生一般对高大的树木有较深的印象,而对路旁的小草关注不多,大多数学生甚至叫不出一种小草的名字。其次,他们的心理和生理水平还不可能从事较为独立、完整的科学探究,所以师让学生利用各种感官进行细微的观察、比较、逻辑思考进行探究活动。当然还需要教师的特别方法,如用表格归纳法、画维恩图法等,以促进学生的多方面发展。

(完整版)青岛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我们一起学科学 1.走进科学课 一、教学要求: 1、收集有关科学和科技发展的资料,明确科学课研究的对象和学习的知识内容。 2、意识到科学精神、态度、价值观与科学成就的取得有直接关系。 3、体会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们生活和社会进步的作用,初步体会到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 1、意识到科学精神、态度、价值观与科学成就的取得有直接关系。 2、知道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对科技发展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⑴知道哪些科学家的名字? ⑵知道哪些我国科技项目? 2、学习新课; (一)科学课上要做什么? 1、谈话,简述科学的意义,科学课研究的对象。 2、分析科学家取得某项成就的原因。 3、具体说出科学家的哪些精神值得自己学习, (二)活动过程:(1) 1、看书第二页。

2、说说你看到了哪些,等得了什么? 3、学生独立获取信息,同位互相交流。 4、小组交流自己的阅读结果. (三)活动过程:(2) 1.拿出带来的叶片观看一下,叶子是什么样的? 2.小鱼为何改变了方向?(课本第三页) 3、小组代表说发现。 4、教师小结:我们要从小热爱科学,善于观察与思考,能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答案及追求真理。 四、拓展活动 听科学家的故事。学生互相讲。

2.我的“小问号” 教学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研究自然、探索科学的兴趣和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研究自然、探索科学的兴趣和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 教学准备:不同颜色的小动物玩具,图片等等。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初步感悟 1、师:我们在这么美的大自然中,亲近大自然,发现大自然的秘密。同学们的心情怎么样? 2、组织学生交流。 二、课中体验,深化感悟 1、师:老师这儿有几样物品,你能提出小问号吗? 师出示:黄色、红色、绿色的玩具、小车等。谁来提问?学生自由提问(只要学生能够根据物品或者是提示提出问题即可,不管问题有没有答案,问题是否科学,都可以。) 2、师:是啊,小车为什么能跑,青蛙为何能跳,这一个个美丽的小问号是多么有趣啊!我们来说说听听。学生各抒己见。 3、师:我们可以自愿组合成小组。(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生分组,选好组长)

最新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备课教案全册精编版

2020年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备课教案全册 精编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一、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45名,学生普遍的特点是比较活泼,思维较活跃,好奇心较强。女生普遍比男生遵守课堂纪律,但男生普遍比女生爱动手,爱发言。通过教师观察,该班级的学生对科学课的知识掌握程度差异较大,部分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不强。本学期,需要在科学课堂常规养成,科学学习兴趣,动手实验操作等方面加强教学,获得进步。 二、《新课程标准》对本册的要求 通过对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步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发展。 三、教材教学内容分析 《科学》三年级上册由《植物》、《动物》、《我们周围的材料》、《水和空气》四个单元组成。本册共有28个典型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开始,激发了孩子们的课程兴趣。 1、植物:通过对树的观察,初步掌握观察的方法,认识到树与树叶的特点。

活动安排:看树,我的大树,做树皮拓片,大树观察记录,收集落叶,叶的观察(颜色、形状、大小,完整的叶,不同的叶片),描述一片叶的特点,拓印树叶。 本章是科学活动的开始,应注意让学生认识到观察活动是科学重要的方法,初步掌握一些观察技巧,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科学的兴趣。并指导学生写最简单的观察记录。在情感上应让学生在了解自己环境的基础上,热爱自己的环境。 2、动物:通过对动物的观察,初步了解动物的一些特征,以及不同动物的异同点。仍然重点是对观察能力的培养。 活动安排:寻访小动物(做好调查记录),蜗牛的观察(身体、壳、吃食物、运动、爬行的痕迹、蜗牛赛跑),蚯蚓的观察(观察方法记录、反应等),蚂蚁的观察(观察方法设计、身体),金鱼观察(方法、对象、记录)。动物的共同特点(总结归纳)。 本章应在第一章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观察的方法。特别是让学生学会找到不同的观察点,尝试从已知的问题找到未知的问题进行观察,比如对蜗牛壳的观察就是这方面的内容。通过继续指导学生写观察记录,锻炼其交流能力。在情感上应让学生在观察的同时,不要破坏动物们的正常生活,使其懂得尊重生命,尊重环境。 3、我们周围的材料:观察的材料,初步了解材料的不同性质。 活动安排: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观察记录周围常见的材料),研究常见材料的特征(哪种材料硬、比较韧性、它们吸水吗、材料在水中的沉浮),运用研究所知材料的特征(砖瓦和陶器、器瓷、给材料分类)。

科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集全册

科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一、植物 ⒈我看到了什么 一、教材简析: 教材先安排一棵相对静止的大树,当学生观察这张图片,他们所能说出的内容是极其有限的。然后在一棵真正的大树前他们所看到远远要比书本上看图片要多的多。运用感知和科学方法对大树进行观察,让学生经历一次科学观察,体验真正的科学观察活动。 二、教学背景: 本课内容既是植物单元的起始部分,也是整个科学课的起始部分,相当于一个初步接触科学观察的学生,经历一次怎样用观察的方法学习科学的过程。三年级的学生,对什么是真正的观察,还没有明确的认识,他们对观察手段的认识,主要集中在“用眼睛看”这一点上,许多学生不认为闻、听、尝、摸等手段也是观察方法。当我们在课堂上,要求学生用各种观察方法去观察一棵大树的时候,学生会体会到,科学课上的观察必须是全身感官都要参与的观察,从而丰富学生的观察手段。 三、教学设计:

⒉校园的树木 一、教材简析: 本课是在让学生了解科学观察重要性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用观察的方法来具 体认识一棵树,并做好较为详细的观察记录,对一棵树和进行有序的描述。 教材设计了两个活动:意识到校园观察一棵树,做好详细的的描述记录;另 一个是分析比较各组的观察记录,找出不同树木的相同与不同,指向树木座位生命体的特征。 二、教学背景: 学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明白了观察的重要性,初步懂得了观察 需要各种感官共同参与、需要运用观察工具。本课将带领学生带着一个任务去观察校园里的树木,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最后汇集成一篇观察日记。在观察的过程中,能够用简图的方式进行记录。 三、教学设计:

⒊大树和小草 一、教材简析: 《大树和小草》一课在“植物”单元中处在承上启下的过渡位置,教材由“认识周围一些常见的小草”“比较大树与小草的相同和不同”“利用维恩图比较结果”三个活动组成,在活动中是先从单一的小草入手,让同学了解小草的特点,并用简图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描述,更进一步了解小草的知识,然后安排了大树和小草的比较,主要比较三个方面:茎的比较、果实的比较、叶的比较。大树和小草的形态特征区别非常明显,生在比较过程中能够很容易体会到两个个体之间的巨大区别,从而建立起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概念 的建立。在此基础上再用列举法给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概念。最后用一个维恩图把学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制)一年级上册1《走进科学课》教学设计

1《走进科学课》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走进科学课》是青岛版一年级上册《我们一起学科学》单元的第一课时。本单元是青岛版科学的起始课,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做好上科学课的心理准备,初步感知观察、实验是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的重要方法;通过观察树叶和“小鱼”实验的活动感知科学探究的乐趣,对科学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通过一幅卡通人物的情景交流对话,提醒学生“要上科学课啦”,在科学课上“要做好准备”。第二部分活动过程。首先通过趣味性卡通活动场景图使学生知道观察、实验、制作、养殖等是科学学习的重要方法。然后通过两组学生的活动让学生亲历科学课中常进行的观察、实验活动,并在活动中感知观察、实验的全过程,从中收获到科学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与乐趣。第三部分拓展活动。听一听科学家的故事,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听科学家的故事。目的是让学生对科学家有所了解,激起对科学家的敬仰之情,更加敬重科学家,关注科学。 本课为绪论课,主要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通过几组小实验、小游戏、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体验观察、实验活动,亲历过程,感受其方法、乐趣。 【学生分析】 学生第一次接触科学课,还不理解什么是“科学”,更不明白科学课上要做什么,感觉科学离自己很远,科学很神秘。因此教学时教师可展示课前准备的图片、照片或播放一些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分析其中蕴含的科学,引导学生大量列举生活中的实例,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感悟游戏中、生活中蕴含着科学知识,感知生活中处处皆科学,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初步感知观察、实验是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的重要方法。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的指导下,观察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 2.能从观察树叶活动、“小鱼”实验中发现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通过观察树叶和“小鱼”实验的活动感知科学探究的乐趣,对科学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通过观察及实验感知到科学就在身边。 【重难点】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知道什么是科学,科学课上做什么。 【器材准备】 学生准备:做好学习科学的心理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PPT 1 出示]同学们,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知道什么是科学吗?听到这个词,大家都想到了什么? (学生发表想法) 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学习一门新的课程--《科学》,请大家翻开课本看一看,科学教科书上都有什么内容? 学习翻阅教科书,互相交流。 二、探究活动 (一)探究科学课上做什么 1. [PPT 2 出示]出示教科书中的图片。提出问题:科学课上,

小学三年级科学课教案精选【三篇】

小学三年级科学课教案精选【三篇】【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液体都会流动,流动的快慢受到黏度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实行预测并用对比实验实行验证; 理解公平实验,为保证公平,需要保持除变量之外的其他条件相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到公开的、民主的讨论有助于辨识实验的准确性; 小组内分工合作对展开实验是十分重要的。 【教学重点】简单设计对比实验,描述并简单解释液体流动的快慢受到黏度影响。 【教学难点】设计对比实验,理解公平实验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教学准备】 给每组的材料:1小杯水、1小杯油、1小杯洗洁精、1块玻璃、3 个滴管(或吸管或塑料勺)、一张实验记录表。 给每个学生的材料:一张维恩图。 【教学过程】 一、设计流动比赛 1、回顾上节课学习的主要科学概念:水和食用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并展示上节课的维恩图) 水会流动,油会流动,它们流动的快慢一样吗? 2、其他液体也会流动。比如洗洁精,这也是一种液体。(师出示三种液体)这三种液体流动速度一样吗?如果不一样,你们推测,谁会流得更快一些?

3、有什么办法证明? 师引导:如果要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准确,实行一场公平的液体流动的比赛。 4、设计“流动比赛”的方案,小组内成员交流:怎样做才能保证流动比赛是公平的?哪个方法,为什么?讨论后确定一个比赛方法。 5、全班交流比赛方法,围绕“保证比赛的公平、可行”实行讨论,鼓励生生质疑,完善比赛规则。 二、实验、思考 1、请小组成员根据自己选择确定的方案实行流动比赛,并记录。(师要提示学生重复做几次实验) 2、全班交流,汇报,包括:一共实行了几次实验,实验的结果如何,每次实验的结果都相同吗,大概是什么原因导致实验结果不一致等。 3、思考:液体的流动快慢跟什么相关? 三、液体、固体比较 1、师让学生注重以板书的水和食用油的维恩图记录,明确水和油具有的共同特点,并思考洗洁精是否同样具有这些特点。 2、小结:三种液体的相同点,固体具有吗?固体和它们相比,有 哪些不同?师生讨论交流,完成固体和液体比较的维恩图记录。 3、讨论交流,对于“水是怎样一种液体”,我们又有了哪些新的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