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宜兴紫砂陶刻装饰之创新
浅谈宜兴紫砂壶创作过程中的外观创新

浅谈宜兴紫砂壶创作过程中的外观创新作者:***来源:《江苏陶瓷》2020年第05期0 前言宜兴是紫砂艺术的发祥地,有着七千年的制陶史,尽管在宜兴漫长的制陶史中,紫砂艺术历时不长,却以其独有的魅力倍受世人青睐,成为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
紫砂历史上名家辈出,时至今日,紫砂艺术可谓巧夺天工、技冠寰宇。
当代紫砂艺人吴云根、王寅春、顾景舟等都是杰出代表,而当今的紫砂艺人更是追慕前贤,先是效仿先人的经典之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再在传统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感悟,根据时代的特点及当代人的审美需要进行创作,不断创新、打破束缚。
而紫砂壶作为紫砂艺术的主流载体,艺人们在创新时,有的在钮上变化造型,有的在把上另作处理,又或在嘴上加以修饰,有的会在壶身上加以点缀,还有的在壶所用之泥料的颜色上细心钻研、独树一帜,形成许多独特自由的艺术风格。
本文从紫砂壶器型的钮、流、把、盖、身、材质等方面,浅谈紫砂艺人在紫砂壶创作过程中的外观创新。
1 紫砂壶创作中壶钮的创新壶钮的造型一般为实心圆钮型和空心桥梁型,传统型大都是圆形,经过紫砂艺人们不懈的追求,不断地丰富壶钮的造型和颜色,有的用具体的动植物形象代替了传统的壶钮,有的在壶钮上贴上装饰物或刻上线条。
像“春晓壶”(见图1)以树藤作钮,增加动感;再如“一团和气壶”(见图2),钮即是盖,盖亦是钮,融合一体,和谐天成。
空心桥梁型壶钮发展至今,跟实心型钮一样,也有丰富的颜色和造型。
比如“一夜鱼龙舞壶”(见图3),壶钮塑成双鲤戏水之态,并与盖面形成中空之势,一幅鲤鱼跃龙门的画面立显眼前;又如“天地人和壶”(见图4),壶钮虽为圆形,但中间镂空,外面的圆曲线和中间的自由曲线构成圆、半圆、波状纹云形,不仅体现线律的变化多端和形态的柔和生动,且给人以柔和、流畅之感,展现出逶迤婉转的韵律美感。
2 紫砂壶创作中壶流的创新传统壶流造型一般为直流和弯流,现代的艺人们为了增强动感和视觉效果,有的会在壶嘴上贴有装饰,或在壶嘴的线条上变化。
宜兴紫砂陶的装饰手法

宜兴紫砂陶的装饰手法(上)宜兴紫砂陶艺造型变化丰富,“方非一式,圆不相同”,可以说是集器皿造型之大成。
今天我们就专门从紫砂陶艺装饰手法的角度来做一番探讨。
自明朝中叶紫砂陶艺进入成熟期以来,装饰手法便逐渐增多,到了清代乾隆年间,紫砂陶艺的装饰手法更是丰富多彩,形成了独特的装饰风格。
之后,随着历史的变迁,紫砂陶艺的装饰手法有的得到继承,有的却湮没了。
当代由于茶文化的勃兴,社会经济的繁荣,使紫砂工艺走上了前所未有的兴旺发达的道路,传统的紫砂装饰手法也得以继承和发展。
归纳起来,紫砂陶艺的装饰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肌理变化(调砂、铺砂、绞泥、抛光)2.型线装饰3.刻画装饰4.雕塑装饰5.印贴装饰(印纹、印贴、簇花、镂空)6.泥绘装饰7.彩釉装饰8.镶嵌装饰一肌理变化利用紫砂陶胎的肌理变化来增强造型的装饰效果,是紫砂艺人早就掌握的一种方法。
一般有调砂、铺砂、绞泥三种方法。
《阳羡茗壶系》称:“壶之土色自供春而下及时大(彬)初年皆细土淡墨色,上有银沙闪点,迨碙砂和制,谷绉周身,珠粒隐隐,更自夺目”指的就是调砂手法。
在紫砂泥里沉入适量颗粒状的细小碙砂,此碙砂既可以用烧发的紫砂器敲碎加工,也可以用未经粉碎的矿泥加工,从而变化出梨皮、鲨鱼皮、满天星等各种肌理效果。
由于是掺入泥中,因此制品表里均有,是调砂手法的特点。
铺砂手法是将准备好的碙砂或紫砂泥矿砂颗粒撒置于泥片表面,再敲打平整,使砂粒大部嵌入泥片之中,与调砂不同的是只限于制品表面。
绞泥是我国陶瓷装饰的一种传统手法,早在唐宋时就在长沙窑、磁州窑等制品中出现。
紫砂绞泥是利用不同呈色的泥料绞结起来,形成木纹、石纹等自然纹理,或者是布满作品周身,或是作为局部的装饰。
抛光是对制成品表面加工的一种方法,清末民初出口到泰国的紫砂壶,进入泰国后均被抛光再包镶金属边口。
由于抛光的紫砂器失去了温润质朴的表皮肌理,且不利养壶,因此抛光制品在真正的茶人面前是不受欢迎。
二型线装饰紫砂陶艺有很多型制是紫砂艺人吸取了我国铜器、玉器及日常生活中用竹、木、石等材料制成的器具的特点而成,因此利用各种型线来加强造型的装饰效果也成为紫砂陶艺的一个特色。
浅谈宜兴紫砂陶艺的继承与创新

2020-09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艺术广角浅谈宜兴紫砂陶艺的继承与创新薛春蕾(江苏省宜兴市铭泓阁,江苏宜兴214200)摘要:我国历史文化悠久,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沉底出诸多的传承。
我国自步入21世纪,人们生活水平提升,越来越追求个性化发展,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宜兴紫砂陶艺,需要不断创新,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应该不断与时俱进。
在宜兴紫砂陶艺的发展中,应该秉持创新是传承的发展,在其生产中,临摹是生产与创新的主要手段,工艺则是其主要的创新条件,唯有不断创新,注入新的设计理念以及创新灵魂,才能够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传承;宜兴紫砂陶艺;创新;措施中图分类号:J5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6-0024-01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6.016一、引言从目前而言,我国的传统文化居多,都是我国先辈们知识的体现,就宜兴紫砂陶艺来看,若想继续传承,必须不断进行创新,这也是任何一门技术发展下去的关键,在传承中不断创新,紧随时代发展的步伐。
对于宜兴紫砂陶艺创作者而言,首先必须要做的就是传承,只有传承,才能够了解其文化精髓,除此之外,在传承中要不断的创新。
在作者传承到一定阶段,就需要进行创新,这是水到渠成的必然体现,传承是创新的基础,若只是一味的传承,没有根据时代的特征进行创新,此文化产物只是一个毫无价值的观赏品,难以在市场中生存。
为了避免艺术生命的停止,就需要作者不断的创新,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通过祖祖辈辈的传承,掌握其文化精髓,并根据时代特征进行创新,最终实现宜兴紫砂文化传承的价值。
二、简述泥料的处理紫砂泥在紫砂原料中的重要作用当仁不让,所谓“物以稀为贵”,由于其紫砂泥的特性--稀有性成为紫砂泥作品的收藏价值不断提升,在宜兴丁蜀镇黄龙山陶土甲泥矿中的一个夹层中是真正的紫砂泥。
在对紫砂泥进行初次开采时,主要是呈岩石状,在开采完毕,将其进行摊晒,经过一段时间的风化,最终形成豆粒大小形状的颗粒,之后经过研磨和粉碎,将研磨成粉的紫砂泥加水制成泥块,并进行防腐处理,将制成的泥块进行多次的捶打压缩,最终制坯。
浅谈紫砂陶刻的装饰艺术

1前言宜兴紫砂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数百年来,她以独特的造型艺术受到人们的喜爱,并且紫砂艺人与历代文人墨客合作,使得紫砂的造型和装饰等达到一定的高度。
文人、书画家积极参与和提倡陶刻装饰,将文字、书法、绘画、篆刻融于壶艺之中,使得陶刻装饰成为紫砂陶装饰的主流。
紫砂陶刻在初始之时已是紫砂装饰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篆刻作者铭款开始就被赋予了极大的意义,时大彬以竹刀画之,直至清朝“西冷八大家”之一篆刻名家陈曼生亲自刻陶,作为一县之长,由于自身喜好,把金石篆刻与紫砂造型艺术结合起来,并带动了一大批文人墨客参与紫砂陶刻装饰的行列中,对紫砂的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紫砂陶刻不是单一地在壶体上进行刻画,它作为在胚体的一种装饰,讲究陶刻的刀法,要求技艺老道娴熟,在构图上要注重陶刻的内容安排,留白与整合,在内容上要切合壶的各方面形、态等,足见情趣和意蕴。
2紫砂陶刻的构图、内容、刀法(1)陶刻的构图紫砂作品可供刻绘的地方很小,如何在方寸之地,展开无尽的想象,篆刻出有独特意蕴的内容来,构图是极其重要的。
一副成功的陶刻艺术作品,首先是构图的成功。
成功的构图能使作品内容顺理成章,反之,就会影响作品的效果。
构图需有章法,有层次,有了理解的构图才能够得心应手。
对于画作构图的处理可以简洁地概括,对于书法的构图可以是满身满面,例如曼生壶。
一般陶刻的构图与国画相似,就是一个山水的基本构图模式。
构图一般是三角形构图,从中有高低错落,有虚与实对比的关系。
在对比上讲求宾主,即陶刻作为装饰,不可本末倒置地盖过了紫砂的风头,其次是线条的曲直、动与静之间的对比等,只有融合了各个方面的构图,才是完整完美的构图。
(2)陶刻的内容陶刻的内容主要以传统的中国书画为题材,极具文人意味的内容,更为符合人们的赏美情趣。
陶刻作品特别讲究各体书法的展示,在书法上可以是篆书、草书、隶书、钟鼎纹等等,也可以是书画结合,工写相融。
凡此种种皆可表现出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来,同时整合严谨的构图形式,参差有致,比例协调,体现了陶艺的装饰的严整性。
浅谈紫砂壶的陶刻装饰

浅谈紫砂壶的陶刻装饰作者:何杰来源:《江苏陶瓷》2016年第04期紫砂艺术发展至今,已形成多种装饰工艺。
陶刻作为紫砂壶的装饰工艺之一,能与作品本身相得益彰,更好地表达作品的文化内涵。
宜兴紫砂壶艺之所以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恰到好处使用陶刻装饰也是其原因之一。
要让陶刻装饰锦上添花,需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 陶刻类型的选择陶刻以坯为载体,以刀为笔,以书画为媒,以金石篆刻的形式,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紫砂壶作品,同时赋予作品外观装饰性与主题内涵,使原本单纯的手工艺品升华为人文精神的载体。
紫砂陶刻的类型可分为阴刻和阳刻,这与印章的篆刻十分相似。
阴刻是直接沿墨线进行刻、切,需注意线条的起承转收和块面协调,印章的白文印即为阴刻;阳刻则相反,是采用保留墨稿的方法,用各种刀法把无画面的部分浅刻清除,即在墨稿墨线两边刻线定位,然后再把无墨处逐一清除,印章的朱文印即为阳刻。
紫砂陶刻实际上就是借鉴了篆刻技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其表现的题材超越了书法的范畴。
清代书法家、篆刻家陈曼生于此功不可没,他与杨彭年等紫砂匠人合作创作了“曼生壶”,才有了“字依壶传,壶随字贵”的佳话,也使陶刻作为一种紫砂壶装饰工艺正式进入了公众的视野。
阴刻相对容易,因此应用广泛;内容可详可简,往往廖廖数笔就蕴意无限,给人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用刀更显沉着、舒畅、利落,随心所欲掌握深浅和节奏,凸显出古朴、典雅、清逸的特征,更宜于表现书画题材。
一把经典的“石瓢壶”(见图1)上草书“花木清香庭院翠”,通过运刀时轻重缓急的不同处理,洒脱优雅、刚健遒劲。
观之则仿佛独步庭院,花香弥漫,满目青翠,此壶将这种恬静愉悦表达得淋漓尽致。
相对于阴刻,紫砂阳刻费工费时,有时数倍于阴刻,但其画面感更强因而更具艺术魅力。
一般阳刻适合表现富丽堂皇的题材,内容具体、画面饱满、繁而不乱。
通过细刻精雕来实现边缘线的光洁、圆润、通畅,更见匠心。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时大彬款紫砂雕漆四方壶”就是一件优秀的阳刻作品。
浅谈紫砂壶装饰的创新

一种抒发袁自身情感的一种释放袁给人油然而生尧耳目一 新的艺术感受遥 如果创作者没有坦荡的胸襟袁不具备真善 美的个人情操袁是无法在艺术上有所突破的袁也就谈不上 创新了遥
3 结语
创新必须不拘一格展才华遥 艺术的创新也就是思想 观念的创新袁以思想观念的创新来带动艺术实践的创新袁 树立起一种锐意创新的勇气和敢为人先的精神遥 艺术创 作的本质就是创新袁 没有创新意识的人是不可能出佳作 的袁除了殚精竭虑搞创作外袁还要以开放的姿态和宽广的 胸怀袁吸纳紫砂陶艺以外的文化人尧投资者袁甚至是普通 市民来参与艺术创作的策划与讨论遥 制壶创新与其他文 化艺术门类一样袁也讲究灵感尧讲究顿悟袁只有不拘一格袁 充分发挥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袁 才能淋漓尽致地 展现创新者的才华遥
前的时代风貌相结合袁在吸取传统精华的基础上创新遥 创新不能游离紫砂陶文化遥 宜兴紫砂陶之所以长盛
不衰袁很大程度上的一个原因在于它丰厚的文化底蕴遥 紫 砂壶受历代文人墨客之青睐袁渊叶茗壶图录曳冤 且遑论出自 高手名家的精妙之作袁就单仅一件普通的紫砂器皿袁也会 因了知名学者尧绅士为其题铭尧镌刻而身价百倍遥 因而袁看 似一把小小的紫砂壶袁 其中却凝结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底 蕴袁折射出紫砂陶文化的亮点遥 不讲章法袁胡乱涂鸦袁哗众 取宠袁其实毫无文化可言袁甚至是对文化的一种背离和侮 辱浴 因此袁创新不能脱离文化底蕴袁没有文化底蕴的紫砂 作品是没有生命力的遥 本文就紫砂壶的创新袁笔者认为创 新者必须满足以下条件院
2 宜兴紫砂壶的装饰工艺
紫砂壶的创意袁是紫砂壶的灵魂袁是为了体现一把壶 主题的构思袁紫砂壶的装饰袁就是壶的创意的组成部分袁 是突出壶的主题或点明壶的主题手段遥
创新是中国工艺美术的必由之路遥 紫砂艺术的创新 不是离开传统另搞一套曰而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发展袁 传承是为发扬光大遥 传承也不是将传统的一切内容尧形式 都原封不动的因袭下来曰 而是要将此前的历史传统与当
紫砂陶刻的装饰艺术

作品上, 而是 要通 过艺 术手 法浓 缩 、 提炼 、 融 化 到作 品之 后 人 。 “ 只能看不 实用不行 , 只能用而不 经看也不行 ” 。
. I J 一 ; 考譬 暑 ≥ 。 毒窖 暑 l 荟
冀妻 零 ?蔓 l z ? 一 l
窖≥ 曼 骞冀 I l 0 l 、 ’ i 象墨 ; 。 一 § , 芝善 . ; 。 毒i ≯ 曩 一 移
( 上接第 5 1页 )
体 上记 载名 字 、 事件 等作用 。起初 一般 在壶底 , 谈 不上装 饰 。到清代陈鸿 寿 ( 字曼 生) 对紫砂艺 术大感兴趣 , 他 当时
任 职 溧 阳县 令 , 对 文 化 有 很 高 的造 诣 。 他 自己 设 计 壶 形 , 找 到 当 时 最 有 实 力 的 杨 彭 年 兄 妹 等 人 合 作 ,特 制 由他 设 紫 砂 陶 刻 以刀 代 笔 , 将 中国书法 、 绘画、 ( 下转 第 5 5页)
篆 刻 融于 一体 , 题 材极 为广 泛 , 内容形 式更 是 丰 富多样 。 陶刻艺术 的经典魅 力 。 举 凡 山水 、 人物 、 花鸟、 博古诸 图案均可作 为入 画素 材 。陶 总之 陶刻艺术不但要 注重形式 、 内容 、 手法 的技巧 , 最 刻 作 品特 别讲究 各种 书法字 体 , 正、 草、 隶、 篆、 钟鼎 、 石鼓 主要 的是作 者的文学素养 、 书画功底 以及人格气 质 。表现
紫砂 陶刻 的装饰艺术
林 天 红
( 宜兴 2 1 4 2 2 1 )
摘
刀尖上的国粹——浅谈陶刻技法创新表现

65艺术论丛刀尖上的国粹——浅谈陶刻技法创新表现杨皓然摘要:紫砂陶刻技法经历了数百年的传承和发展,其魅力深邃悠远。
如同其他技艺一样,面对纷繁复杂的21世纪,紫砂陶刻艺术也需要新的创意与提升,才能使紫砂事业继续蓬勃发展。
关键词:紫砂陶器;陶刻技法;刀法技巧;陶刻艺术的创新紫砂是中国陶瓷艺苑中的瑰宝,它以紫砂泥为原料,经精心设计制作,极具东方特色富有鲜明的地域性。
而在其数百年的发展中,作为重要装饰手段的紫砂陶刻艺术,也随之变化、发展和丰富起来并逐渐成为一种独特的装饰工艺形式。
紫砂陶刻大多以中国传统书画为题材,尽管它与纯粹的书画创作有相同的意趣追求,但因二者所需载体不同工具也不同,加之紫砂器本身具有材质与造型的美感,必须多角度地将绘画、书法与器皿协调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同时,又能完整表达创作意图。
所以在创作时,书画结构就需要整体疏密相间,布局错落有致,画面虚实结合。
陶刻学习之初并非难事,只需反复练习,就可掌握一般雕刻技巧,但是若想达到一定艺术高度,则绝非易事了。
作为艺术创作者,必须要有扎实的功底和高超的技艺,它是实现作品艺术性的基础。
而创作者艺术修养的高低则决定了作品是否形神兼具、和谐统一,是否具有艺术价值等。
要想不断提高自身的陶刻技艺,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精华,是我们现代陶刻艺术者的一条必经之路。
只有将传统文化精髓融会贯通,才能真正寻找到属于自己的陶刻语言,创造出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优秀作品。
紫砂作品可供刀笔驰骋的天地很有限,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刻出无限的意境,是每一个紫砂陶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想寻求陶刻技法的突破,不得不细细品味作为主要题材的国画艺术。
国画在题材上,分为人物、山水、花鸟;在技法上,分为工笔画和写意画。
当笔者尝试让工笔与写意在紫砂陶器上发生碰撞的时候,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首先,做到主体形象的准确。
突出主体的同时,注意它与所处周围环境的关系。
图1秋趣苹果缸(图1),该作品沿用了传统苹果尊的器型特点,古朴庄重,丰盈浑圆,以花鸟写意为主,辅以工笔勾勒,创作构图疏密有致,刻工随性而不随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