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复习资料

训诂学复习资料
训诂学复习资料

7、“自”、“止”、“之”、“孔”、“各”、“天”、“朱”、“武”、“叔”、“特”等十字的本义分别是__鼻、足、到…去、囟门、来到、头(首、)、树桩、征伐、拾取、牛父(公牛)。

8、《墨子》“野于饮食”,《左传》“室于怒而市于色”,这两个语句的辞例是___倒文____;《论语·卫灵公》“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话的辞例是___对文____;《论语·述而》“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孟子·离娄》“文王视民如伤,望道而未之见”,这两处语句的辞例是___变文_____;《论语·乡党》“迅雷风烈必变”,《淮南子·主术训》“疾风而波兴,木茂而鸟集”,这两处语句的辞例是____变文____;《礼记·玉藻》“大夫不得造车马”,《史记·仓公列传》“生子不生男,缓急无可使者”,《孔雀东南飞》“我有亲父兄,性情暴如雷”,这三处语句的辞例是___复文_____。

9、____《尔雅》____、《说文》、《方言》、___《释名》_____是成书于两汉的四大辞书,其中《方言》的全名是《________輏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____》,著者是__扬雄____。

10、“三礼注”的著者是东汉的大训诂家__郑玄____;所谓“《史记》三家注”是指__裴骃____的《史记集解》、张守节的《____史记正义______》和司马贞的《____史记索隐______》;唐代__颜师古____的《汉书注》、陆德明的《______经典释文____》、李善的《_____文选注_____》、孔颖达的《_____五经正义______》、释玄应和释__慧琳____的《一切经

礼注》、《礼记注》,合称“三礼注”,是经学家训诂的代表。

4.造意:《说文》对汉字形体构造意图的解说。如“塵,鹿行扬土也。”其中“鹿行”就是造意,以说明“从鹿”(古字从三鹿)。再如“状,犬形也。”“犬”也是造意。造意不是字义、词义,上面二例,塵的意义是“扬土”、状的意义是“形”,作为文字学著作,《说文》说明造意自有必要,有助于字形分析,但是我们不能因此把字义和造意相混淆。

5.浑言:与“析言”相对,段玉裁注《说文》大量使用,以说明同义词的解说情况。浑言就是浑统而言,指《说文》解说同义词重其同,如“疾,病也”。析言是分析而言,指《说文》解说同义词重其别,如“病,疾加也”。

后人沿用,以说明同义词的使用情况。

段氏之前,唐代以来,注疏家常用“对文(对言)”、“对”和“散文(散言)”、“散”,段氏之后逐渐趋于使用“浑言”、“析言”。

6.四声别义:四声指声调,古人注解往往以改读声调来区别字义,故称。如《诗》“君子好逑”,陆德明《经典释文?毛诗音义》:“好,呼报反。”读去声,意思就是爱好的好。由于词义不同,词性也往往不同,所以区别词义的同时也区别了词性,只不过古人没有词性的观念罢了。

7.纂集:训诂的三种基本方法之一。这种方法是把散在各书的注释按一定条理汇集起来,这样可以集树木为森林,从而发现一些规律;另外也可以供学者作为资料库。辞书就是在纂集方法的基础上编成的。

8.谓:古书里常见的训诂用语之一,主要用来注释字词文本里的具体义。如《礼记·曲礼》:“问丧于夫子乎?”郑玄注:“丧,谓仕失位也。”“士失位”就是“丧”在这里的具体义。不过有时候“谓”也用于一般的释义。

9.直训:训诂的两大方式之一,用一个词直接注释一个词,也有人叫语词式。如《楚辞·九歌·国殇》:“车错毂兮短兵接。”王注:“错,交也。”直训由内容不同可以分为单训、互训、递训、同训等。

10.本义:一个字形体结构显示而且有古书用例证明的意义。如《诗·七月》“九月叔苴”,毛传释为“拾取”,而“叔”从“又”即手,“拾取”是手的动作,所以是“叔”的本义。确定一个字的本义,可据以确定通假和引申,因此受到训诂学家的重视。

现代词汇学有时用本义表示基本义。

11.改字:也叫换字、易字,就是破通假,注释时写出本字,与文本的通假字不同,所以叫改字。如果从读音角度说,通假字应该读本字的音,所以也叫“读破”、“破读”、“改读”。

破读还可以指四声别义。

12.读若:训诂家用以模拟读音或指出通假的用语,也可以用“读如”。不过在同一著作,一般不会“读若”、“读如”杂用,如《说文》全书700多处都用“读若”(按,有一例“读如”,当为流传过程中误写)。

13.《经籍纂诂》:清代阮元主编的训诂纂集著作,收罗唐以前的

训诂,按平水韵即106诗韵编排。在2003年《故训汇纂》出版前,这本书具有很大的资料检索价值,清代郝懿行的《尔雅义疏》、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都赖此以成。

14.考释:训诂基本方法之一,也叫考证。这种方法不但解释字、词等语言意义,而且还要在理据和事实上提供证据,加以论证。因此考释又要运用一些具体方法,如“据古训”、“破通假”、“考异文”、“排比互证”、“据文证义”等。

15.义界:也叫“界说”、“下定义”,就是对字词意义作出界定。如《说文》:“口,人所以言、食也。”“人所以言、食”就是“口”字的义界。跟直训相比,义界可以清楚显示字词的含义,但是许多字词的意义,并不是很容易界定的。

三、词义训释

1、《尚书·汤誓》:“予畏上帝,不敢不正。”1.后来写作“征”,征伐。

2、《吕氏春秋·审分览》:“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 2.缺乏。

3、《山海经·海外西经》:“形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3.首。

4、《诗·豳风·七月》:“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4.通“瓠”,葫芦;拾取。

5、《战国策·秦策》:“苏秦去秦而归……形容枯槁,面目犂黑,状有归色。” 5.通“黧”,黒;通“愧”。

6、《诗·邶风·终风》:“终风且暴。”6.既。

7、《荀子·王霸》:“刑赏已诺,信乎天下矣。”7.不许。

8、《庄子·养生主》:“今臣之刀十九年矣。”8.将近十。

9、《庄子·秋水》:“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9.以。

10、《史记·屈原列传》:“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10.疲惫。

11、《诗·墉风·柏舟》:“母也天只,不谅人只。”11.指父亲。

12、《礼记·中庸》:“治其国如示诸掌乎。”12.通“置”。

13、《礼记·玉藻》:“大夫不得造车马。”13.车。

14、《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14.靠。

15、《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15.行吏,即外交使节;后来写作“供”。

16、《史记·张仪列传》:“因而数让之。”16.责怪,数落。

17、《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17.同门为朋;后来写作“悦”。

18、《诗·豳风·东山》:“我徂东山,滔滔不归。”18.通“悠”,长久。

19、《诗·曹风·候人》:“彼候人兮,何戈与杸。”19.后来写作“荷”,背负。

20、《盐铁论·禁耕篇》:“教之以礼,则工商不相豫。”20.欺诈。

21、《诗·静女》:“爱而不见,搔首踟蹰。”21.薆然。

22、《诗·陈风·月出》:“劳心悄兮。”22.忧。

23、《左传·成公二年》:“及卫地,韩献子将斩人,郄献子驰,将救之。至,则既斩之矣。郄子使速以徇,告其仆曰:‘吾以分谤矣。’”23.阻止;批评。

24、白居易《琵琶行》:“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24.哀。

25、《论语·阳货》:“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25.后来写作“现”;通“馈”。

26、《左传·隐公元年》:“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26.修筑。

27、《左传·隐公元年》:“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27.尊荣。

28、《荀子·天论》:“星队木鸣,国人皆恐。”28.后来写作“坠”。

29、《孟子·告子下》:“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29.山。

30、《虢季子白盘铭文》:“王赐乘马,是用左王。”30.四匹。

四、分析题

1、分析材料,归纳出字义的引申系统:

(1)管

①《左传·僖公三十二年》:“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锁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