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搐与惊厥

合集下载

抽搐与惊厥

抽搐与惊厥

疾病名:抽搐与惊厥英文名:hyperspasmia and convulsion缩写:别名:ICD号:R56.8分类:神经内科概述:抽搐是指全身或局部骨骼肌群异常的不自主收缩,并引起关节运动,多为全身、对称性。

其同义词为痉挛(spasm),若伴有意识丧失者则称为惊厥(convulsion)。

其表现形式可以是强直性(持续肌肉收缩)、阵挛性(断续肌肉收缩)和混合性(先后出现强直性和阵挛性肌肉收缩)。

抽搐可起自肌肉、周围神经和中枢神经任何部位的障碍。

流行病学:目前尚未查到权威性的较全面的发病率统计学资料。

病因:病因可概括为以下4类: 1.颅内疾病导致抽搐与惊厥(1)脑先天性疾病:如脑穿通畸形、小头畸形、脑积水、胎儿感染、各种遗传性代谢病,以及母亲妊娠期药物毒性反应及放射线照射等,引起的获得性发育缺陷。

(2)颅脑外伤:颅脑产伤是新生儿或婴儿期抽搐的最常见病因。

成人闭合性颅脑外伤的抽搐发生率为0.5%~5%,开放性损伤为20%~50%。

绝大多数病例在外伤后2年内出现。

(3)脑部感染:各种脑炎、脑膜炎、脑脓肿及脑寄生虫病。

(4)脑血管病:脑血管畸形、脑蛛网膜下隙出血、脑栓塞、脑动脉硬化、脑血栓形成、颅内静脉窦及静脉血栓形成。

(5)颅内肿瘤:常见于小脑幕上肿瘤,尤以少突胶质细胞瘤最多见(60%C D D C D D C D D C DD以上),其次为脑膜瘤和星形细胞瘤。

各种转移瘤也可导致抽搐。

(6)脑部变性疾病:如结节性硬化症、Alzheimer病和Pick病等。

(7)中枢脱髓鞘疾病:如Schilder病、多发性硬化、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等。

2.颅外疾病导致抽搐与惊厥(1)脑缺氧:如窒息、休克、急性大出血、一氧化碳中毒、吸入麻醉等。

(2)代谢内分泌疾病:①氨基酸代谢异常,如苯丙酮尿症等。

②脂质代谢障碍,如脂质累积症。

③糖代谢病,如低血糖、半乳糖血症。

④水、电解质紊乱,如低钠血症、高钠血症、水中毒、低血钾、低血镁、高碳酸血症等。

第25节抽搐与惊厥

第25节抽搐与惊厥
第二十五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抽搐与惊厥 P66
Tic & convulsion
/wiki/Convulsion
1
概念

抽搐与惊厥均属不随意运动。

抽搐(抽筋):是指全身或局部成群骨骼肌肉非自主的 抽动或强烈收缩,常可引起关节运动和强直。 惊厥:当肌群收缩表现为强直性和阵挛性时称为惊厥。 其表现的抽搐一般为全身性、对称性,伴有或不伴有意 识消失。
8
QUIZ

癫痫大发作的临床表现? 患者突然意识丧失或模糊,全身强直,呼吸 暂停,继而四肢发生阵挛性抽搐,呼吸不规 则,尿便失控、发绀、发作约半个小时自行 停止,也有反复发作或持续状态。发作时可 有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或迟钝、病理反 射阳性等。停止后不久意识恢复。
9
10
11
7
问诊要点




1、抽搐与惊厥发作的年龄、病程、诱因、是 否孕妇。部位是全身性的还是局限性的、性 质呈持续性还是间歇阵挛性 。 2、发作时意识状态,有无大小便失禁、舌咬 伤、肌痛等; 3、有无脑部疾病、全身性疾病、癔症、毒物 接触、外伤、等病史及相关症状。 4、病儿应询问分娩史、生长发育异常史。
3
2、全身性疾病:


3、神经官能症:癔症等。 4、小儿惊厥(部分为特发性,部分由于脑损害引起)。
发生机制

可能是由于运动神经元的异常放电所致; 根据引起肌肉异常收缩的兴奋信号的来源不 同可分为两种情况:

1. 大脑功能障碍:癫痫; 2. 非大脑功能障碍:破伤风、士的宁中毒、低钙 血症性抽搐等。
4
临床表现

1、全身性抽搐:主要表现为全身性骨骼肌痉挛。

抽搐与惊厥病人护理常规

抽搐与惊厥病人护理常规

抽搐与惊厥病人护理常规
一、概述
抽搐与惊厥均属于不随意运动。

抽搐是指局部或全身成群骨骼肌非自主抽动或强烈收缩,常可引起关节运动和强直。

当肌群收缩表现为强直和阵挛性时,称为惊厥。

惊厥表现的抽搐一般为全身性、对称性,伴有或不伴有意识丧失。

二、护理常规
1.抽搐发作时,立即将患者平卧或侧卧,头偏向一侧,清除口鼻腔分泌物与呕吐物,移除可能损伤患者的物品,上下齿之间放开口器、压舌板或毛巾、筷子等,防舌咬伤。

如有义齿应取出,解开衣扣、裤带。

2.加床档,必要时约束保护,氧气吸入。

3.遵医嘱给予镇静药物,观察并记录用药效果及副作用。

4.抽搐时勿按压肢体,以防骨折。

5.评估抽搐发生时有无意识及瞳孔改变、大小便失禁、舌咬伤、肌痛等。

6.观察抽搐发生的部位(全身性或局限性)、性质(持续强直性或间歇阵挛性)、持续时间及缓解时间。

7.避免强光、声音刺激,护理操作尽量集中。

8.抽搐后观察患者意识、瞳孔、血压的变化及有无脑水肿征象;伴高热、意识障碍者,见发热、意识障碍护理。

9.做好心理护理。

三、健康指导
1.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抽搐发生时的处理措施,以防意外受伤及窒息。

2.告知患者及家属抽搐的相关知识,寻找并避免诱因。

3.告知患者避免危险的活动或职业。

4.患者外出应带随身卡,卡片上注明姓名、诊断、家庭住址、联系电话等。

5.遵医嘱服药,切勿自行停药或减药。

惊厥和抽搐的名词解释

惊厥和抽搐的名词解释

惊厥和抽搐的名词解释惊厥和抽搐是两种与神经系统相关的症状,通常与脑部异常活动有关。

在医学中,这两个名词常被混用,但它们实际上有一些不同之处。

本文将对这两个症状进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们的含义。

首先,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惊厥的定义。

惊厥,又称为癫痫发作,是一种突发的、短暂的、非自愿的、以躯体痉挛为主要表现的症状。

它是由脑部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的,可以分为两种类型:部分性惊厥和全身性惊厥。

部分性惊厥通常只涉及身体的一部分,如手臂或腿部的抽动。

而全身性惊厥则涉及到整个身体,表现为全身痉挛和意识丧失。

抽搐,又称为肌阵挛,是一种短暂且不可控的肌肉收缩。

它是由神经元异常传导引起的,可以是全身性的或部分性的。

抽搐经常与惊厥联系在一起,但是抽搐并不一定意味着存在惊厥。

抽搐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脑部损伤、电解质紊乱、药物过量等。

不同于惊厥,抽搐通常不伴随意识丧失。

惊厥和抽搐的诱发因素和症状各有不同。

惊厥常见的诱发因素包括脑部感染、发热、低血糖、脑血管疾病等。

而抽搐则可能由于脑震荡、中毒、药物副作用等多种原因引起。

当发生惊厥时,常常会有全身或部分肌肉抽动、口吐白沫、意识丧失等症状。

而抽搐的症状则主要表现为肌肉的不自主收缩和疼痛。

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症状时如何应对也是关键。

当见到有人发生惊厥或抽搐时,我们应该首先确保患者的安全,将他们移动到平坦的地面上,并保护头部和四肢。

不要试图阻止或控制他们的肢体动作,因为这可能会造成伤害。

如果抽搐持续时间过长或发生多次,应该尽快就医,以避免潜在的严重后果。

总结来说,惊厥和抽搐是与神经系统异常活动相关的症状。

惊厥是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的,分为部分性和全身性;而抽搐是肌肉的不自主收缩,可以是全身性的或部分性的。

了解这两个症状的定义和特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些情况。

在遇到这些症状时,正确的应对可以保护患者的安全,避免进一步的伤害。

因此,对于这些常见但令人不安的症状,我们应该时刻保持冷静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抽搐与惊厥 案例分析

抽搐与惊厥  案例分析

抽搐与惊厥案例患儿,男,5岁8个月。

因突发抽搐2小时入院。

患儿2小时前无明显诱因睡眠中突发抽搐1次,表现为双眼上翻、牙关紧闭、口唇青紫、口吐白沫、四肢僵直、呼之不应,持续约2分钟后自行缓解,缓解后意识即恢复正常,无大小便失禁,急来医院就诊,门诊测体温38.1℃,以“抽搐原因待查:热性惊厥?”收入院。

患儿自发病以来精神欠佳,无鼻塞、流涕,无咳嗽、喘憋,无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无头痛、哭闹,无皮疹等;二便正常。

患儿于出生后10个月、2岁3个月时因“感冒发热分别各抽搐1次”(发作当时具体体温不详),表现与该次发作相似,在当地医院按“高热惊厥治愈”;无其他重要患病史;否认麻疹、百日咳、流行性脑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传染病病史及接触史;无外伤史、手术史、输血史及过敏史;近期无用药史;预防接种随当地有计划进行。

患儿系第一胎、第一产,足月剖宫产,出生后哭声强,无产伤、窒息及青紫史;体格发育、智力发育与同龄儿相符。

父母体健、非近亲婚配;家族中无类似病史;否认家族遗传病及传染病病史。

体格检查:T 38.1℃,脉搏90次/分,呼吸24次/分;神志清,精神欠佳,发育正常,营养中等,自主体位;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头颅正常;口腔黏膜光滑无溃疡,咽部充血,双侧扁桃体Ⅱ度肿大;颈软无抵抗,气管居中;心、肺、腹未查及明显异常;脊柱、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Babinski 征等病理反射(-),Kernig征、Brudzinski征(-)。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门诊急查血常规正常。

【思考题】根据以上资料,该患者诊断及诊断依据是什么?【案例解析】1.诊断依据(1)患儿5岁8个月,突发抽搐2小时,呈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持续约2分钟后自行缓解,不伴有明显的其他症状;体温38.1℃,咽部充血、扁桃体Ⅱ度肿大。

心、肺、腹未查及明显异常;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阴性;所以首先考虑感染性发热引发的热性惊厥。

(2)既往又有“高热惊厥”病史,更加支持热性惊厥。

抽搐与惊厥PPT课件

抽搐与惊厥PPT课件
19
儿童憋气综合征
breath-holding syndrome • 大哭后,然后屏气,呼吸暂停,面色苍白
甚至面色青紫 • 意识丧失并呈角弓反张体位 • 一般1~2分钟自然终止
20
局限性抽搐
• 以身体某一局部连续性肌肉收缩为主要 表现
• 常见部位:口角,眼睑,手足等
21
癫痫部分性发作
22
手足搐搦症 tetany
• 手部最典型——“助产士”手
手指伸直并齐 掌指关节屈曲 大拇指对掌内收 腕部屈曲
23
伴随症状
• 发热: 小儿的急性感染 • 血压增高:高血压病、子痫 • 脑膜刺激征: 脑膜炎、 蛛网膜下腔出血 • 瞳孔扩大与舌咬伤--癫痫与癔症鉴别 • 头痛:颅内占位性病变、 急性感染 • 意识障碍:癫痫大发作、重症颅脑疾病
抗癫痫药
• 中毒: 内源性 :尿毒症 等 外源性:酒精、苯等
• 心血管疾病:高血压
• 代谢障碍:低血糖、 尿毒症、低血钙
• 其他:热射病、窒息、 触电
脑病
9
诱因
• 发热 • 饮酒 • 疲劳、缺眠 • 药物,如苯妥英钠、苯巴比妥可诱发失神
发作,乙琥胺可诱发全身强直阵孪发作 • 精神因素
10
发病机制
缩,可出现呼吸暂停 • 继而全身肌肉由持续的收缩转为一张一弛的阵
挛性收缩(阵挛),恢复呼吸 • 数分钟或更长时间恢复意识
14
癫痫大发作
15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神经官能症
(癔症性抽搐)
• 发作前有精神因素, • 多于他人在场时发病 • 不规则的手足舞动 • 无跌伤及二便失禁等 • 无意识丧失(检查眼睛时紧闭) • 握拳时大拇指在掌外
4

儿童抽搐惊厥与高热惊厥讲课文档

儿童抽搐惊厥与高热惊厥讲课文档
态。 副作用:心率下降、心律不齐、低血压、传导阻滞,甚
至心跳停止。注射时最好有EKG监护。
第三十七页,共62页。
抽搐的治疗:急救
副醛(5%)
本药抗惊厥作用强,疗效较好,较安全,发生呼吸抑 制者较少,但本药由呼吸道排除,有刺激性,婴儿或 肺炎患儿慎用。用法:
1、肌注0.2ml/kg,或1ml/岁,1次不超过5ml 。2、灌肠, 0.3-0.4ml/kg·次,最大量8ml,用 花生油按2:1(2分油、1份副醛)稀释后灌肠,最 好在肠内保留20-30分钟,以求安全吸收,必要时 1小时可重复1次。本药与塑料管可发生反应并产生毒
1、发病高峰年龄:3-7月,男多于女2倍 2、临床特点:无发热惊厥,反复发作,突发突止,
发作形式固定或类似,发作时间短,有发作后状态。 3、典型发作形式:突然意识丧失,头及躯干急骤前
屈,上肢前伸或上举,后肢体屈曲内收,下肢屈曲, 偶或伸直。少数病例表现为角弓反张体位,表现为连 续或有节律性成串发作(每次持续1-2秒,然后间歇 1-4秒又接连出现下一次抽搐)多者每天数百次以上 4、EEG:典型的高峰节律紊乱,常于醒后发作。 90%左右患儿会出现智力低下
第十八页,共62页。
抽搐的诊断与鉴别诊断:CNS感染
化脓性脑膜炎 病毒性脑膜炎 结核性脑膜炎
真菌性脑膜炎
表现:意识障碍、惊厥、局灶 性NS体征、脑膜刺激征(+ )、病理征(+)、脑脊液检 查、影像学检查
第十九页,共62页。
抽搐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低镁血症
血清镁< 0.75mmol/L 临床特点:
20mg/Kg计算,首次10-15mg/kg 静推,如15分钟未 能控制,再用5mg/kg,可重复1-2次,24小时后用维持量

抽搐与惊厥

抽搐与惊厥

作业与思考: 一.名词解释 1.抽搐 2.惊厥 二.试述全身性抽搐的临床表现。
他头上的肿瘤长了7年
高血压脑出血
狂犬病患者
系统红斑狼疮
歇斯底里(Hysteria)又称癔病。

抽动——秽语综合征
(二)局限性抽搐: 以身体某一局部连续性肌肉收缩为主要表现,大多见于:
◇口角 ◇眼睑 ◇手足
而手足搐搦症则表现间歇性双侧强直性肌痉挛, 以上肢手部最典型,呈“助产士手”表现。
四、伴随症状 ◇发热 ◇血压增高 ◇脑膜刺激征 ◇瞳孔扩大 ◇舌咬伤 ◇剧烈头痛 ◇意识丧失
五、问诊要点 :问诊时应注意患者: 抽搐与惊厥发生的年龄 病程 发作的诱因 是否孕妇 抽搐是全身性还是局限性 性质 有无脑部疾病 癔病 毒物接触、外伤等病史 病儿应询问分娩、生长发育异常史
在幼儿园,老师以为他故意顽皮而责骂他,小朋 友觉得他行为特别而拿他寻开心。每次回到家, 明明都是气呼呼的,有时连幼儿园也不愿去。虽 然前前后后带他去了好几家医院,做了不少检查, 吃了很多药,但一点效果也没有。
儿童憋气综合征: 小儿憋气发作是由于宝宝受到情绪刺激或要求得 不到满足以及疼痛等物理因素的刺激而出现的一 种现象。 最初宝宝会哭叫,随即因过度换气之后屏气、呼 吸暂停,因为没有氧气的吸入,二氧化碳在体积 堆积,宝宝的口唇由红色变为青色最后转成为紫 色。同时出现四肢强直,有的宝宝甚至出现四肢 抽动,全过程短则十几秒钟,长达2-3分钟, 然后重新开始呼吸,全身肌肉放松,神态逐渐恢 复。
◇感染:中毒型菌痢、破伤风、狂犬病:图片 ◇中毒:肝性脑病、有机磷农药中毒
◇心血管疾病: ①高血压脑病 ②阿斯综合征(Adams-Stokes综合征)即心源 性脑缺血综合征: 是指突然发作的严重的、致命性的缓慢性和快速 性心律失常,引起心排出量在短时间内锐减,产 生严重脑缺血、神志丧失和晕厥等症状。 ◇代谢障碍:低钙、低镁、低血糖 ◇风湿病:系统红斑狼疮:图片 惊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表现
全身性抽搐:全身性骨骼肌痉挛。 1、全身性抽搐:全身性骨骼肌痉挛。 癫痫大发作:突然意识丧失或模糊, 癫痫大发作:突然意识丧失或模糊,全身强 呼吸暂停,继而四肢阵挛性抽搐, 直,呼吸暂停,继而四肢阵挛性抽搐,呼吸 不规则,尿便失控、发绀、 不规则,尿便失控、发绀、发作约半个小时 自行停止,也有反复发作或持续状态。 自行停止,也有反复发作或持续状态。 发作时可有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或迟钝、 发作时可有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或迟钝、 病理反射阳性等。停止后不久意识恢复。 病理反射阳性等。停止后不久意识恢复。 肌阵挛:只是意识障碍。 肌阵挛:只是意识障碍。 破伤风:持续性强直性痉挛, 破伤风:持续性强直性痉挛,伴有肌肉剧烈 的疼痛。 的疼痛。
病 因
2、全身性疾病: 全身性疾病: 感染:急性胃肠炎、中毒性菌痢等; 1)感染:急性胃肠炎、中毒性菌痢等; 中毒:有内源性和外源性; 2)中毒:有内源性和外源性; 心血管疾病:高血压脑病、阿斯综合征等; 3)心血管疾病:高血压脑病、阿斯综合征等; 代谢障碍:低血钙、低血镁、低血糖状态; 4)代谢障碍:低血钙、低血镁、低血糖状态; 风湿病:SLE、脑血管病; 5)风湿病:SLE、脑血管病; 其他:触电、热射病、突然撤停安眠药等; 6)其他:触电、热射病、突然撤停安眠药等; 神经官能症:癔症等。 3、神经官能症:癔症等。 小儿惊厥:高热、部分为特发性脑部损害所致。 4、小儿惊厥:高热、部分为特发性脑部损害所致。

发生机制
尚未完全明了; 尚未完全明了; 可能是由于运动神经元的异常放电所致; 可能是由于运动神经元的异常放电所致; 根据引起肌肉异常收缩的兴奋信号的来 源不同可分为两种情况: 源不同可分为两种情况: 大脑功能障碍:癫痫; 1、 大脑功能障碍:癫痫; 非大脑功能障碍:破伤风、 2、 非大脑功能障碍:破伤风、 士的宁中毒、低钙血症性抽搐等。 士的宁中毒、低钙血症性抽搐等。
病 因
可分为:特发性和症状性。 可分为:特发性和症状性。 特发性常由于先天性脑部不稳定状态所 致。 症状性病因: 症状性病因: 脑部疾病: 感染:结核、脓肿、 1、脑部疾病:1)感染:结核、脓肿、 炎症; 外伤: 肿瘤: 血管疾病: 炎症;2)外伤:3)肿瘤:4)血管疾病: 寄生虫:血吸虫病、包虫病、囊虫病; 5)寄生虫:血吸虫病、包虫病、囊虫病; 其他:先天性脑发育障碍、 6)其他:先天性脑发育障碍、原因未明 的大脑变性等。 的大脑变性等。
抽搐与惊厥
抽搐(tic)与惊厥(convulsion): 抽搐(tic)与惊厥(convulsion):均属不 (tic)与惊厥(convulsion) 随意运动。 随意运动。 抽搐: 抽搐:是指全身或局部成群骨骼肌肉非 自主的抽动或强烈收缩, 自主的抽动或强烈收缩,常可引起关节 运动和强直。 运动和强直。 惊厥: 惊厥:当肌群收缩表现为强直性和阵挛 性时称为惊厥。 性时称为惊厥。其表现的抽搐一般为全 身性、对称性,伴有或不伴有意识消失。 身性、对称性,伴有或不伴有意识消失。
伴随症状
发热: 1、发热: 血压增高: 2、血压增高: 脑膜刺激征: 3、脑膜刺激征: 瞳孔扩大与舌咬伤: 4、瞳孔扩大与舌咬伤: 惊厥发作前剧烈头痛: 5、惊厥发作前剧烈头痛: 意识丧失: 6、意识丧失:
问诊要点
1、抽搐与惊厥发作的年龄、病程、诱因、 抽搐与惊厥发作的年龄、病程、诱因、 是否孕妇。 是否孕妇。部位是全身性的还是局限性 的、性质呈持续性还是间歇阵挛性 。 发作时意识状态,有无大小便失禁、 2、发作时意识状态,有无大小便失禁、 舌咬伤、肌痛等; 舌咬伤、肌痛等; 有无脑部疾病、全身性疾病、癔症、 3、有无脑部疾病、全身性疾病、癔症、 毒物接触、外伤、等病史及相关症状。 毒物接触、外伤、等病史及相关症状。 病儿应询问分娩史、生长发育异常史。 4、病儿应询问分娩史、生长发育异常史。
临床表现
局限性抽搐: 2、局限性抽搐: 身体某一局部连续性肌肉收缩; 身体某一局部连续性肌肉收缩; 见于口角、眼睑、手足等; 见于口角、眼睑、手足等; 手足搐搦症:间歇性双侧强直性肌阵挛, 手足搐搦症:间歇性双侧强直性肌阵挛, 以上肢手部最为典型, 祖产士手” 以上肢手部最为典型,呈“祖产士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