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史人物

合集下载

二十四史人物列表

二十四史人物列表
周章
熊遂
柯相
强鸠夷
余桥疑吾
柯卢
周繇
屈羽
夷吾
禽处

颇高
句卑
去齐
寿梦
诸樊
季札
余祭
余眛
吴王僚
阖庐
夫差
[编辑] 齐国
参见齐国君主关于姜齐国君的部分
[编辑] 鲁国
周公旦
其余鲁国君主请参见鲁国君主列表
[编辑] 燕国
魏桓子魏驹
关于魏国君主请参见魏国君主列表
[编辑] 韩国
韩武子
韩献子韩厥
韩宣子韩起
韩贞子(韩平子)韩须
韩简子韩不信
韩庄子韩庚
韩康子韩虎
韩武子韩启章
关于韩国君主请参见韩国君主列表
[编辑] 田齐
陈完
田稚孟夷
田湣孟庄
田文子田须无
田桓子田无宇
燕王姬哙
燕昭王姬职
燕惠王
燕武成王
燕孝王
燕王姬喜
[编辑] 管、蔡
管叔鲜
关于蔡国君主请参见蔡国君主列表
[编辑] 曹国
请参见曹国君主列表
[编辑] 陈国
请参见陈国君主列表
[编辑] 杞国
请参见杞国君主列表
[编辑] 卫国
请参见卫国君主列表
[编辑] 宋国
2.22 楚元王
2.23 荆燕
2.24 齐悼惠王
2.25 萧相国
2.26 曹相国
2.27 留侯
2.28 陈丞相
2.29 绛侯周勃
2.30 梁孝王
2.31 五宗

大学历史易考知识点中国近代史世界历史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文化

大学历史易考知识点中国近代史世界历史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文化

大学历史易考知识点中国近代史世界历史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文化中国近代史是大学历史课程中的重要部分,包含了众多的知识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文化。

本文将从中国近代史、世界历史、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文化等方面,详细介绍大学历史易考的知识点。

一、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史始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之一。

鸦片战争导致中国社会经济的衰落,国家面临危机。

这个时期有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如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

在中国近代史中,有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如洪秀全、李鸿章、康有为、孙中山等人。

他们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中国近代史也有许多重要的历史文化。

例如,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文化运动之一,它对中国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世界历史除了中国近代史,大学历史学科还包括世界历史的内容。

世界历史是研究全球历史各个时期和地区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世界历史包括古代历史、中世纪历史、近代史和现代史等。

在学习世界历史时,我们需要了解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例如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等。

同时,世界历史也涉及到不同的历史文化。

例如,埃及的金字塔、希腊的雅典文化、罗马的帝国文化等都是世界历史中的重要文化遗产。

三、历史事件在学习历史时,我们需要了解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

历史事件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具有重大影响的事件。

例如,1919年的五四运动、194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等都是中国近代史和世界历史中的重要历史事件。

四、历史人物历史人物在人类历史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习历史人物不仅可以了解他们的事迹和贡献,还可以从中获取智慧和启示。

中国近代史和世界历史中有许多伟大的历史人物,如中国的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以及世界的拿破仑、林肯、曼德拉等。

五、历史文化历史文化是各个历史时期和地区的文化遗产。

学习历史文化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

春秋战国历史人物故事汇总

春秋战国历史人物故事汇总

春秋战国历史人物故事汇总这几千年来的东西,历史学能接触到的太少太少,多少史料文物都被埋在时间的尘埃里。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春秋战国历史人物故事大全,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伯嚭——吴王夫差时期太宰伯嚭(bó pǐ),春秋晚期人,原为晋国公族,子姓。

史载伯嚭的先祖公子遨为宋桓公之子,宋襄公之弟。

公子遨出使晋国,完成任务后留晋为官生子改姓伯。

后“三郤”权倾朝野。

公子遨之子伯宗公忠体国,不满郤家势力太大,被三郤诬陷致死。

伯宗之子伯州犁逃到楚国,任楚国大夫。

伯州犁生郤宛,又为楚国大夫,后郤宛被楚国令尹子常攻杀,伯嚭逃难仕于吴,得到吴王宠信,屡有升迁,直至宰辅。

伯嚭为人,好大喜功,贪财好色,为一己私利而不顾国家安危,内残忠臣,外通敌国,完全丧失了其祖辈的优良品质,使吴国在吴越争雄中拥有绝对优势的条件下,丧失有利时机,逐渐走向衰败。

伯嚭, (嚭,音“痞” ,拼音:pǐ),又作伯否,春秋晚期人,出身于楚国贵族,吴王夫差时期太宰,人称太宰否。

楚国名臣伯州犁之孙,父亲伯郄宛,是楚王左尹,后来被楚国令尹(国相) 囊瓦(子常)所杀,并诛连全族。

伯嚭逃难到吴国,得到吴王宠信,屡有升迁,直至宰辅。

伯嚭任吴国太宰,贪财好色。

吴国击败越国时,文种带着美女珍宝,偷偷献给伯嚭,伯嚭收受了贿赂。

后来伯嚭竭力劝说夫差受降,使得勾践免于一死。

伯嚭陷害伍子胥,伍子胥被迫自刎而死。

前 473 年,越王勾践再次率师伐吴。

夫差自杀后,越王勾践进入姑苏城,上据吴王旧宫,百官称贺,伯嚭也在朝列中,自以为以前曾于勾践有周全照顾之功,因此面有得色,向勾践拜贺。

勾践以“不忠于其君,而外受重赂,与己比周(与越国勾结)”诛杀之。

但是,根据《左传》,伯嚭非但没有被越王句践杀死,而且还做了越国的太宰。

前 471 年,鲁国季孙肥曾贿赂伯嚭。

孔子弟子子贡评论他是:““太宰否”用事,顺君之过以安其私,是残国之治也。

”在今天的中国江浙一带,多有用“伯嚭”来形容某一类人(多为贬义)。

中国历史人物故事(100篇)

中国历史人物故事(100篇)

1.範仲淹有誌於天下範仲淹二歲的時候死了父親。

母親很窮,沒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範仲淹)長大以後,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著眼淚告別母親,離開去應天府的南都學舍讀書。

(他)白天、深夜都認真讀書。

五年中,竟然沒有曾經脫去衣服上床睡覺。

有時夜裏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澆在臉上。

(範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讀,什麽也不吃,直到日頭偏西才吃一點東西。

就這樣,他領悟了六經的主旨,後來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誌向。

他常常自己講道:“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原文】範仲淹二歲而孤,母貧無靠,再適常山朱氏。

既長,知其世家,感泣辭母,去之南都入學舍。

晝夜苦學,五年未嘗解衣就寢。

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經之旨,慨然有誌於天下。

常自誦曰: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2.陳蕃願掃除天下陳藩十五歲的時候,曾經獨自住在一處,庭院以及屋舍十分雜亂。

他父親同城的朋友薛勤來拜訪他,對他說:“小夥子你為什麽不整理打掃房間來迎接客人?”陳藩說:“大丈夫處理事情,應當以掃除天下的壞事為己任。

不能在乎一間屋子的事情。

”薛勤認為他有讓世道澄清的誌向,與眾不同。

【原文】藩年十五,嘗閑處一室,而庭宇蕪歲。

父友同郡薛勤來候之,謂藩曰:“孺子何不灑掃以待賓客?”藩曰:“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誌,甚奇之。

3.班超投筆從戎班超為人有遠大的誌向,不計較一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順勤謹,過日子常常辛苦操勞,不以勞動為恥辱。

他能言善辯,粗覽了許多歷史典籍。

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書郎,班超和母親也隨同班罟到了洛陽。

因為家庭貧窮,班超常為官府抄書掙錢來養家。

他長期抄寫,勞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兒,扔了筆感嘆道:“大丈夫如果沒有更好的誌向謀略,也應像昭帝時期的傅介子、武帝時期的張騫那樣,在異地他鄉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麽能長期地在筆、硯之間忙忙碌碌呢?”旁邊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說:“小子怎麽能了解壯士的誌向呢!”【原文】班超字仲升,扶風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还原易史真相:段建业先生

还原易史真相:段建业先生

还原易史真相:段建业先生还原易史真相:段建业先生(2011-03-11 15:09:25)易冷风谈现代易史一、段建业先生易学时代背景:段建业先生是曲炜同时代人物,年纪相仿,仅比曲炜先生大两岁。

均为一代易学才子。

出现的时代是五代十国状况的易学界,当时曲炜先生当年清新之风的横贯吹拂,同时又处于李洪成、李涵辰及邵伟华弟子兴起的中后期。

二、段建业先生发展阶段:2002年出名并开班授课,一直发展至今。

2005年后发展势头良好,开创段氏盲派风格。

不过,相对于前面几位创立易学时代的人物来说,段建业先生尚属二线。

但在盲派中,却是有相当地位的段氏盲派。

三、段建业先生代表作:《盲派命理》、《命理珍宝》、《命理瑰宝》、《盲师断命轶例集》四、段建业先生著作评价及易学贡献:早前与邢铭芬女士合作,发扬盲派,与邢铭芬分道扬镳后有女弟子言明紧随,配合其易学发展。

邢铭芬主要师夏中奇,段建业师郝金阳。

毋庸置疑,郝金阳与夏仲奇两位盲师流传到市面上的轶例,让很多命理学人吸收了不少养分。

这一结果不仅是段建业盲派培训班日益声张的原因,也是它的结果。

虽然段建业、邢铭芬盲派至今无法象郝金阳与夏仲奇轶例中说的那么神奇,但其推出的盲派体系已相对完善,颠覆传统子平术的许多基本理念与原则,并且段氏盲派是弃旺衰,废用忌,专看结构,即看做功,看象。

段氏盲派命理论命有三大法则:一为理法,二为象法,三为技法。

与各地散布的各种盲派有着区别,让易学人从另一角度受益匪浅。

在郝金阳与夏仲奇算命轶例流传的早期,许多易学人士在其中汲取了不少的营养,用于深化各自体系对命局的解剖力度,扩大对命局的分析细度。

例如,以月干为父,以月支为母。

这种定位方法,唯独见于盲师夏仲奇的轶例中。

其它更多的轶例精华吸收,散见于旺衰/制法等论述中,此处不再赘述。

至当代,盲派命理异军突起,规模也愈渐强大。

毋庸置疑,盲派命理在诸多环节与领域上是薄弱的,亟待进一步发展完善。

如,天干喜忌的深入探索,命格层次的理法完善,等。

历史人物故事作文250字(素材下载6篇)

历史人物故事作文250字(素材下载6篇)

历史人物故事作文250字(素材下载6篇)好作文的语言表达准确、流畅、有文采,能够让读者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和作者的表达技巧。

要怎么写历史人物故事作文250字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历史人物故事作文250字,供大家参考。

历史人物故事作文250字篇1医学家华佗。

我喜欢华佗是因为他是个不求名利,不慕富贵,品德高尚的人。

他性情爽朗刚强,淡于功名利禄,曾先后拒绝太尉黄琬征召他出任做官和谢绝沛相陈珪举他当孝廉的请求,只愿作一个平凡的民间医生,以自己的医术来解除病人的痛苦。

我喜欢华佗是因为他医术高超,受人尊敬。

他经常不辞辛苦地爬山涉水为人民治病。

他特别关心穷人,为穷人治病有时分文不取。

他还经常在路边设一个桌子给过路的病人看病。

他是一位受人民尊敬和爱戴的民间医生。

华佗特别勤于钻研,他创立了一套使全身肌肉和关节都能得到舒展的医疗体操—著名的五禽戏。

他发明了最早的麻醉剂,“麻沸散”。

华佗采用酒服“麻沸散”施行腹部手术,开创了全身醉手术的先例。

这种全身麻醉手术,在我国医学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医学史上也是罕见的创举。

华佗不但精通方药,而且在针术和灸法上的造诣也十分令人钦佩。

他每次在使用灸法的时候,不过取一两个穴位,灸上七八壮,病就好了。

用针刺治疗时,也只针一两个穴位,告诉病人针感会达到什么地方,然后针感到了他说过的地方后,病人就说“已到”,他就拔出针来,病也就立即好了。

真令人敬佩不已!所以我喜欢华佗。

我要学习华佗的这种精神,长大后也做个品德高尚、救死扶伤的人。

历史人物故事作文250字篇2晏殊,被称为“神童”。

他十四岁就中了进士,这是其他人不敢想象的。

虽然也曾被宰相寇准针对,但他轻而易举的说一句:“张九龄也是外地人。

”就让寇准说不出话了。

你顺利地参加了考试,当你拿到试卷后,忽然对考官说:“这题我做过,你再改一个吧。

”你这话,像把一块大石扔入浅浅的池塘里,顿时周围响起一阵议论声,惊讶、不解的目光纷纷向你看来,于是你又说了一遍,“这题我做过,再给我一张新的卷子吧。

中国古代历史人物、事迹、经历

中国古代历史人物、事迹、经历

历史人物:岳飞一、人物简介岳飞(1103—1142),字鹏举,宋代相州汤阴人,南宋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1-3]抗金名将。

他精通韬略,也精于骑射,并善诗词、书法。

岳飞治军,赏罚分惩,纪律严明,又能体恤部属,以身作则,他率领的军队被称为“岳家军”,号称“冻杀不拆屋,饿杀不打掳”。

金人流传着“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哀叹,表示对“岳家军”的最高赞誉。

岳飞反对宋廷“仅令自守以待敌,不敢远攻而求胜”的消极防御战略,一贯主张积极进攻,以夺取抗金斗争的胜利。

他是南宋初唯一组织大规模进攻战役的统帅。

二、人物故事1、武艺初露靖康元年冬,康王赵构到相州,于腊月初一日开河北兵马大元帅府,岳飞随同刘浩所部一起划归大元帅府统辖。

刘浩为元帅府前军统制,赵构命他南趋濬州(今河南浚县西北)、滑州方向以作驰援开封的疑兵,自己则率领元帅府主力北上大名府。

岳飞奉刘浩的命令,带一支300人的骑兵小队前往魏县李固渡进行侦察。

忽与金兵遭遇。

飞一马当先,冲杀过去,轻取敌将首级,宋骑随后掩杀,金兵逃窜。

初次小战,飞的勇敢和武艺便得到显露。

2、坚持刘浩军至濬州渡黄河,不料被金军骑兵截断,前军兵力单薄,只得追随元帅府人马北上。

这时副元帅宗泽也赶到大名,赵构不纳宗泽全力营救开封之言,与汪伯彦等又继续向东平转移,只与宗泽一万人马往援开封。

飞随刘浩部隶属宗泽,这是他初次成为宗泽的部将。

泽率部众进军开德府(今河南濮阳),与金军十三战,每战皆捷。

飞英勇奋战,以军功迁为修武郎。

五月初一,康王赵构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是为南宋高宗,改元建炎。

赵构虽起用了抗战派名臣李纲为左相,但仍旧对投降派黄潜善、汪伯彦等人颇为器重。

赵构采取黄潜善等避战南迁的政策,预备南行“巡幸”,欲退避到长安、襄阳、扬州等地。

时年25岁的岳飞得知这个消息,不顾自己官卑职低,披肝沥胆,向宋高宗赵构“上书数千言”,其略云:陛下已登大宝,社稷有主,已足伐敌之谋。

而勤王之师日集,彼方谓吾素弱,宜乘其怠击之。

了解中国古代史上的著名事件与人物

了解中国古代史上的著名事件与人物

了解中国古代史上的著名事件与人物中国古代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事件和人物,这些历史事件和人物对于我们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 两汉之际的黄巾起义黄巾起义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

发生在东汉末年的184年,由黄巾教主张角等人发起。

起义农民奋起反抗贪官污吏和封建制度的压迫,号召广大农民起来反击统治者。

尽管黄巾起义最终被东汉政府镇压下去,但它却为后来的反董、兴汉起义提供了重要的经验。

2. 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发生在三国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一场著名的战争。

公元208年,曹操率领大军进攻赤壁,与联军刘备和孙权军相遇。

在司马懿的计谋下,曹操遭遇了联军的火攻,导致惨败。

这场战役标志着北方和南方势力的对峙,也间接造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3. 唐朝时期的玄武门之变玄武门之变是中国历史上一起重要的政变事件。

公元626年,唐高宗皇帝李治死后,他的昭仪杨玉环和寝宫宦官张易之合谋废长立短,杨玉环的弟弟杨素阴谋设计使李建成、杨玉环等成为新皇帝和皇后。

然而,杨素的野心并未止步于此,他企图消除皇室亲族,唐高祖的二个儿子存在很大威胁,致使李世民、李渊与宦官张易之发生激烈冲突,最终由李世民、李渊取胜,杨素阴谋被终结。

4. 北宋时期的靖康之耻靖康之耻是中国历史上南宋被金朝击败的一次重大耻辱。

在公元1127年,金朝军队攻破了南京,俘虏了当时的宋日公主与许多官员,强迫南宋丢失了许多领土。

这次事件对南宋朝廷形象造成了极大的损害,也导致了短暂的南宋灭亡。

5. 明朝时期的郑和下西洋郑和是中国明代一位著名的航海家和军事将领。

在明成祖朱棣的命令下,郑和组织了七次下西洋的远航,探索和拓展中国与其他亚洲和非洲国家的关系。

郑和的船队曾到达过东南亚、印度、阿拉伯、非洲东岸等地。

他通过此次航行,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海洋地理知识,还深化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和贸易。

以上只是中国古代历史中一小部分著名事件和人物的介绍,如果你想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历史,还有很多其他重要事件和人物等待你去发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易史人物孟喜孟喜,生于汉昭、宣帝之时,约公元前90-前年前后,字长卿。

东海兰陵(今山东苍山县西南)人。

其父孟卿善治《礼》、《春秋》,后世所传《后氏礼》、《疏氏春秋》皆出孟卿。

孟喜遵父之命习《易》,与施仇、梁丘贺同学于田王孙,为汉代第一位易学家田何的再传弟子。

他自称得田王之真传,“师田王孙,且死时枕喜膝,独传喜”(《汉书·儒林传》)。

其实,这是孟喜为了假借其老师声望抬高自己在当时的地位而编造的故事。

同门的梁丘贺曾疏通证明之:“田生绝于施仇手中,时喜归东海,安得此事?”(同上)孟喜学有师法,这是事实。

但他并不是田何的正宗传人,而是一位叛离儒家师门、敢干接受异端邪说的易学家。

他“得易家候阴阳灾变书”,以阴阳灾异解说《周易》。

正因为如此,起初汉举博士,“众人荐喜,上闻喜改师法,遂不用”(同上)。

讫于宣帝时,孟氏易才列于学官,与施仇、梁丘贺并称汉初三大家,“繇是《易》有施、孟、梁丘之学。

”(同上)从经学言之,他属今文经派,曾参加过汉宣帝召集的经学讨论会,“与五经诸儒杂论同异于石渠阁。

”根据《汉书·艺文志》载,著作有:《孟氏京房》十一篇,《灾异孟氏京氏》六十六篇,《章句施、孟、梁丘氏》各二篇,已亡佚。

《隋书·经籍志》有“《孟氏易》八卷,残阙”。

清人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有《孟氏章句》一卷,今天我们研究孟喜的易学思想,主要凭借唐僧一行《卦议》所引孟喜思想。

(摘自林忠军著《象数易学发展史》第一卷1994年7月第1版第54页)焦延寿焦延寿,西汉梁人(今河南省商丘县南),字赣。

家贫贱,因好学而得到梁敬王的资助。

学成之后,为郡吏察举,补小黄令(小黄,为西汉陈留郡之属县,今河南兰考附近)。

任职期间,常先知奸邪,而使为盗者不敢轻举妄动。

后因“爱养吏民,化行县中”,被举荐,升迁外地为官。

三老官属上书挽留,得到批准,并使官职增高。

最后死于小黄。

于《周易》自称学于孟喜,其学生京房也认为“延寿易即孟氏学”。

而孟喜正传弟子“瞿牧、白生不肯,皆曰非也”。

其实,“焦延寿独得隐士之说,托之孟氏,不相与同”。

“其说长于灾变,分六十四卦,更直用事,以风雨寒温为候,各有占验。

”(以上所引,见《汉书·京房传》)这些思想后来被其弟子汉代著名易学大师京房继承和发挥。

焦氏的易学著作有《易林》、《易林变占》。

《隋书·经籍志》载有焦氏撰《易林》十六卷,梁又本三十二卷。

《易林变占》十六卷。

《旧唐书·经籍志》载有焦氏《易林》十六卷,《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亦有著录。

今存焦氏著作有《易林》。

(摘自林忠军著《象数易学发展史》第一卷1994年7月第1版第67页)返回页首京房西汉两位京房,于易学皆有研究。

一位受学于杨何,官至太中大夫、齐郡太守。

其学传梁丘贺,《汉书·儒林传》云:“梁丘贺,字长翁。

……从太中大夫京房受易。

房者,淄川杨何弟子也。

房出为齐郡太守,贺更事田王孙。

宣帝时,闻京房为易明,求其门人,得贺。

”另一位是西汉今文易、京氏之学创始人。

这里所言的是后者。

京房(公元前77-前37年),东郡顿丘(今河南清丰西南)人。

字君明,本姓李,好音律,推律自定为京氏。

元帝时立为博士,官至魏郡太守。

屡次上疏,以卦气、阴阳灾异推论时政,后因劾奏中书令石显专权,为石氏所忌恨,被捕下狱处死。

死时年四十一。

于易学师从梁人焦延寿,对《周易》象数多有发明,言纳甲、八宫、世应、飞伏、五星四气等。

而且能够运用象数理论进行占验。

据其弟子说:“房言灾异,未尝不中。

”(《汉书·京房传》)死后,其学传与东海段嘉、河东姚平、河南乘弘,形成了西汉易学中的“京氏之学”。

京氏一生撰写了不少的易学著作,《汉书·艺文志》载有:《孟氏京房》十一篇,《灾异孟氏京房》六十六篇,《京氏段嘉》十二篇。

而《五行志》又引京房《易传》、《易占》二书。

《隋书·经籍志》载有:《京房周易章句》十卷、《周易错》八卷、《周易占》十二卷、《周易妖占》十三卷、《周易飞候》、九卷、《周易混沌》四卷、《周易占事》十二卷、《风角五音占》五卷、《周易飞候六日七分》八卷、《周易守林》三卷、《周易集林》十二卷、《周易四时候》四卷、《周易逆刺占灾异》十二卷、《周易委化》四卷、《逆刺》一卷、《方正百对》一卷、《晋灾异》一卷、《占梦书》三卷等。

《唐书·艺文志》载:《京氏章句》十卷、《占候》三十三卷。

《经典释文·序录》载:《京房章句》十二卷。

以上京氏著作大多佚失,今只存《京氏易传》三卷。

“考《汉志》作十一篇、《文献通考》作四卷,均与此本不同。

然《汉志》所载古书卷帙多与今互异,不但此篇,《通考》所谓四卷者,以晁、陈二家书目考之,盖以《杂占条例》一卷,合于《易传》三卷,共为四卷,亦不足疑,惟晁氏以《易传》为即《错卦》、《杂占条例》为即《逆剌占灾异》,则未免臆断无据耳。

”(《四库提要》)然今存《京氏易传》与《汉书》所引《易传》大不相同。

前者言与纳甲筮法相关的内容,后者言卦气、灾异。

故知二者是京氏两本不同的易著。

清人对京氏佚失的书有辑录。

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有《周易京氏章句》一卷,黄奭《汉学堂丛书》、孙堂《汉魏二十一家易注》也有辑录。

(摘自林忠军著《象数易学发展史》第一卷1994年7月第1版第77页)返回页首郑玄郑玄(127-200),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属山东)人。

世称“后郑”,以别于郑兴、郑众父子。

他一生博学多师,兼通今古文:“师事京兆第五元先,始通《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统历》、《九章算术》。

又从东郡张恭祖受《周官》、《礼记》、《左氏春秋》、《韩诗》、《古文尚书》。

以山东无足问者,乃西入关,因涿郡卢植,事扶风马融”。

(《后汉书·郑玄列传》)在外游学十余年,后回乡里聚徒讲学,其门生“相随已数百千人”。

后因政治上反对宦官专权而被禁锢。

自此,他闭门不出,潜心著述,通过注释、研究诸经和当时流传下来的历史文献,而创立了郑学。

根据《后汉书》记载,郑玄著作很多,其中有反驳何休而作的《发墨守》、《箴膏肓》、《起废疾》,有弟子撰郑氏答弟子问五经的《郑志》八篇。

“凡玄所注《周易》、《尚书》、《毛诗》、《仪礼》、《礼记》、《论语》、《孝经》、《尚书大传》、《中候》、《乾象历》,又著《天文七政论》、《鲁礼禘袷义》、《六艺论》、《毛诗谱》、《驳许慎五经异义》、《答临孝存周礼难》,凡百余万言”,均佚。

清袁钧《郑氏佚书》、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有辑本。

孔广森《通德遗书所见录》、黄奭《高密遗书》也有辑载。

据历代史志记载,其易学著作主要有《周易注》、《易赞》、《易论》、《易纬注》,现存的有《易纬注》,其余佚失。

郑玄的易学思想主要见于《易纬注及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宋王应麟、清人丁杰、张惠言、等人辑有《周易郑康成注》、《周易郑注》、《周易郑氏注》等书。

清惠栋作《易汉学》、张惠言作《周易郑荀义》对郑氏易学皆有阐发。

通观郑氏易学,主要有四方面的内容:爻辰说、礼象说、易数说、易学训诂。

(摘自林忠军著《象数易学发展史》第一卷1994年7月第1版第150页)返回页首荀爽荀爽(128-190),东汉人,字慈明,一名谞。

颖川颖阴(今河南许昌)人。

幼而好学,年十二能通《春秋》、《论语》。

时人称:“荀氏八龙,慈明无双。

”延熹九年拜郎中。

献帝即位,就任平原相,后晋升司空。

政治上,因反对宦官专权,而遭党锢,后又参入谋除董卓之乱。

一生对经学皆有著述。

据《后汉书·荀爽传》记载,“著《礼》、《易传》、《诗传》、《尚书正经》、《春秋条例》,又集汉事成败可为鉴戒者,谓之《汉语》,又作《公羊问》及《辩谶》,并它所论叙,题为《新书》。

凡百余篇,今多所亡缺。

”《隋志》有荀氏《周易注》十一卷,新旧《唐志》有荀氏《周易注》十卷,皆佚。

其易学思想主要见于李鼎祚《周易集解》所辑荀氏《易注》。

清人对荀氏易注多有辑录。

如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有《周易荀氏注》三卷,孙堂《汉魏二十一家易注》辑有荀氏《周易注》一卷。

惠栋撰《易汉学》,张惠言撰《周易荀氏九家义》等对荀氏易学皆有阐发。

荀氏易学,就其学派而言,当属于西汉费直一派。

西汉由于官方倡导,学易之风大盛,易学派别林立,《汉书·艺文志》载,西汉主要易学派别,官方有施、孟、梁丘和京广氏之学,民间有费直、高相两家。

官方四家在东汉趋于衰微,而费氏易逐渐兴盛,传费氏《易》者绵延不绝。

《后汉书·儒林传》:“建武中,范升传孟氏《易》,以授杨政。

而陈元、郑众传费氏《易》,其后马融亦为其传。

融受郑玄。

玄作《易注》,荀爽以作《易传》。

自是费氏兴,而京氏遂衰。

”荀氏虽治费氏《易》,然从其思想渊源看,远非费氏一家,而是兼收当时各家之说。

剖析荀氏易学思想体系,我们可以看到,他一方面继承了费氏《易》的家法,以十篇之传文解说经意;另一方面又吸收了西汉以来孟喜、京房等人的易学思想,并在此基础上,独辟蹊径,建构起以乾坤阴阳为骨架的易学思想体系。

(摘自林忠军著《象数易学发展史》第一卷1994年7月第1版第176页)返回页首虞翻虞翻(164-232),汉末三国时会稽余姚(今属浙江)人。

字仲翔,他少而好学,有高气。

最初,为会稽太守王朗之功曹,孙策征会稽,王朗败绩,虞氏归孙策。

孙策复命为功曹,待以交友之礼。

自此,他追随孙策左右,驰骋疆场。

后州举茂才,汉召为侍御史,因司空曹操举存而不就。

孙策死后,其弟孙权主事,以其为骑都尉。

虞氏性情疏直,多次犯颜谏争,且性多不协俗,屡使孙权大怒,先后被谪到丹杨泾县和交州等地。

他虽然常有失君臣之礼的行为,然十分注重封建礼教,尤其崇尚一臣不事二君的忠君思想,即使遭他奚落的降将于禁,内心也十分佩服他,魏文帝因此也常为他设坐。

虞氏一生虽处乱世,亲自参与了三国争霸的战争,但于学问孜孜以求,从未间断。

特别是晚年在交州期间,讲学不倦,门生常数百人。

据《三国志》及其注载,虞氏为《老子》、《论语》、《国语》作过训注,并著《明扬释宋》。

考《隋书经籍志》:“梁有《古文论语》十卷,郑玄注;又王肃、虞翻、谯周等注《论语》各十卷。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叙录》:“《论语》虞翻注十卷。

”此即《论语》训注。

隋唐志著录,有虞氏《春秋外传国语注》二十一,此为《国语》训传。

又隋唐志著录,并有虞氏《太玄注》十四卷,此即为《易扬释宋》(扬,扬雄。

宋,宋衷)。

《经典释文·叙录》:“《老子》虞翻注二卷”,《隋书经籍志》著录相同,此即《老子》训注。

此外,虞氏还为《孝经》、《周易参同契》作过注,唐玄宗御注《孝经序》云:“韦昭,王肃先儒之领首。

虞翻、刘邵抑次焉。

”《经典释文》卷二载虞注《参同契》云:“易字从日下月。

”即是其证。

虞氏于《周易》造诣最深。

这主要得之于世代家传易学和他本人处战习易而不辍,博览众家之易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