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重点整理最终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中西医温病重点整理

题型:选择(30分)-----单选50题,每题0.5分

多选5题,每题1分填空(20分)——10题,每题2分

名词解释(10分)——5题,每题两分(包括一个病名解释)

简答题(10分)——2题,每题5分

问答题(20分)——2题,每题10分

病例分析题(10分)——1题

病例分析题:温热类(风温、春温、暑温)湿热类(湿温)

包括诊断、辩证、分析症状、治则、处方、药。证型以课本为准。

1、诊断:从舌像、脉象上区分温热类、湿热类(若为湿热类只能是湿温,其他没学不考)

2、辨别温热类(风温、春温、暑温)

⑴从发病季节上看:暑温发病7-8月份,春温发病3-4月份,风温一年四季皆可发病

(湿温也是7-8月份)

⑵看初起表现:春温病是里热证,暑温病是气分证,风温病有表证

3、辩证分型:简洁、看下PPT

4、分析症状:相似症状可以一起分析

5、强调不要留空

一、总论部分:

1、P1.温病学的概念: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断和防治的一门临床学科。因其辨证体系又是临床各科的基础之一,故现将其和伤寒、金匮同归于临床基础学科。

2、温病学发展概况:战国—晋唐时期(萌芽阶段)

宋—金元时期(成长阶段)

明清时期(形成阶段)

其中,明清时期(形成阶段)要掌握:

⑴明末医家吴又可出我国第一部传染病专著《瘟疫论》

⑵温病四大家及其代表著作:

叶天士——《温热论》是温病学理论的奠基之作。创立了温病卫气营血辨证论治

薛生白——《湿热病篇》是专论湿热性温病的病因

病机和辨证论治的著作,进一步丰富

了温病学内容。

吴鞠通——《温病条辨》是后世学习温病学必读之书,创立了温病三焦辨证、三焦分治大法

王孟英——《温热经纬》

另外:看下表格概括P3 表1成长阶段主要医家学术观点概括

P5 表2明清时期温病学主要成就概括

3.P7.温病的概念:温病是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证,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的一类外感热病的总称。

(病因---- 感受温邪,主症---- 发热,病机----易化燥伤阴)

4.温病的特点:(一)致病因素的特异性

(二)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

(三)病理演变有一定的规律性

(四)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

其中,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即温病共有的临床表现,分为四个方面:

1.起病急骤,来势较猛,传变较快,变化较多

2.发热是温病必有之症,而且多数热势较高。

3.易内陷生变,出现动血发斑,动风闭窍等危重证候。

4.病程中都有阴虚,易耗伤阴液

(Ps:以上两题都可能出简答题)

5、温病的范围(命名原则)P9.第一段倒数4行(重点看下)

温病命名主要根据发病季节、四时主气、病侯特点而确立。

发病季节:春温、秋燥、冬温;

四时主气:风温、暑温、湿温、秋燥

发病特点:大头瘟、烂喉痧

流行特点:伏暑、暑燥疫、湿热疫

6、温病的分类P9.

1.以性质分类(临床证候或病因是否兼挟湿邪)分为:

1)温热类温病---- 纯热无湿

2)湿热类温病---- 有热有湿

2.以初起见证分类(初起是否有里热见证)分为:

1)新感温病

2)伏气温病(伏邪温病)

(二)杂气学说

1.“杂气”是有别于六气的一种物质

吴氏认为温疫的病因与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及不正之气无关,提出了崭新的温疫病因新说——“杂气论”。

2.“杂气”致病的传染性、流行性和散发性

3. “杂气”致病的特异性、部位特定性、偏中性

1)特异性

即“杂气”是多种多样的,某种杂气只能引起某种疾病,不同的杂气引起的疾病不同。

2)部位特定性

是指杂气(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可以有选择性地导致某一脏腑或某一经络发病。

3)偏中性

是指有的杂气只能导致这一种属的动物发病,而不会导致那一种属的动物或人发病;有的杂气只能导致人发病,而不会导致动物发病。

7.P12温病病因包括7种病邪:(填空)

风热病邪、暑热病邪、湿热病邪、燥热病邪、温热病邪、温毒病邪、疠气

其中要掌握:⑴7种病邪的名称

⑵风热病邪、暑热病邪、湿热病邪、温热病邪的致病特点

⑶温毒病邪的致病特点(①攻窜流走、②蕴结壅滞)风热病邪

1. 多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

2. 易化燥伤阴

3. 变化迅速

暑热病邪

1. 伤人急速,先犯阳明气分

2. 暑性酷烈,易耗气伤津

3. 易直中心包,闭窍动风

4. 易于兼挟湿邪,郁阻气分

湿热病邪

1. 病变以中焦脾胃为主

2. 易困阻清阳,阻滞气机

3. 粘腻淹滞,传变慢,病势缠绵

温热病邪

1. 邪气内伏、热自里发

2. 里热内迫特性显著

3. 易耗伤津液

8、P17.感邪途径

(一)从皮毛而入(十之一二)

(二)从口鼻而入 (十之八九)---可见从口鼻而入是主要感邪途径

9、P17.什么叫新感温病、什么叫伏邪温病(名词解释)

新感温病:简称“新感”:感受当令病邪即时而发的一类温病。

伏邪温病:简称“伏邪”:指感邪后未即时发病,邪气伏藏,逾时而发的温病。

10、P19.温病的辩证:掌握卫气营血辨证及三焦辨证的概念、各阶段各证型辨证要点

卫气营血辩证:

⑴概念:根据卫气营血各自的生理特点,把温病分为卫、气、营、血四个阶段,以此概括温病发展过程中四类不同证候及其病理变化,作为温病的辨证纲领,称之为卫气营血辨证。

⑵辨证要点:

卫分证——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

气分证——但发热,不恶寒,口渴,苔黄

营分证——身热夜甚,心烦,谵语,舌质红绛

血分证——多部位急性出血,斑疹密布,舌质深绛三焦辨证:

⑴概念:根据三焦所属脏腑的生理功能,阐述温病发展中病理变化,以此概括温病的证候类型,传变规律,作为立法处方的依据,称之为三焦辨证。

⑵辨证要点:

邪在上焦(5个):

1.邪袭肺卫(卫分证)——辨证要点:发热,微恶风寒,咳嗽。

2. 邪热壅肺(气分证)——辨证要点:身热,咳喘,苔黄。

3. 湿热阻肺(气分证)——辨证要点:恶寒,身热不扬,胸闷,咳嗽,苔白腻。

4.热陷心包(营血分证)——辨证要点:神昏、肢厥、舌绛

5.湿蒙心包(气分证)——辨证要点:神志时清时昧,舌苔垢腻

邪在中焦(4个):

1. 阳明热炽——辨证要点:壮热,大汗,渴饮,苔黄燥,脉洪大。

2. 阳明热结——辨证要点:潮热,便秘,苔黄灰黑而燥,脉沉实有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