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哲学与人生各课习题

合集下载

4-1哲学与人生参考答案

4-1哲学与人生参考答案

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学业水平测试《哲学与人生》课时练习参考答案第一课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一、单项选择题1.A2.B3.D4.C二、判断题1.√2.√三、辨析题(1)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前提和依据。

(3)要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走好人生路,也要从自身的客观实际出发:既要考虑自身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也要考虑个人的主客观条件。

(4)小方不考虑自身的主客观条件,想效仿小梅走影艺之路,这种脱离自身实际的、盲目的人生选择,就有可能走弯路。

四、情境分析题(1)人生的客观实际包括个人的主客观条件。

这是我们做出人生选择和采取人生行动的根据。

人生选择的实现都要受到自己主客观条件的制约。

要走好人生路,就要了解自己各方面的特点,这样才能更好地找到自己前进的方向和目标,更好地发挥自己的长处。

不了解自己的实际情况,就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就有可能走弯路。

(2)人的任何选择都必须在一定的生活范围内和一定的客观条件下进行,所有可供选择的可能都是由客观世界提供的,而不是由主观意志决定的。

(3)要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就要客观地认识自己,使自己的主观愿望符合自己的客观实际,从而更好地发挥出自己的作用。

第二课物质运动与人生行动一、单项选择题1.D2.A3.D4.A二、判断题1.×2.√3.√4.√三、辨析题(1)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不运动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3)人生的存在和发展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自觉的生命运动过程。

不同的行动造就不同的人生。

人的成长只有在行动中实现。

因此,要有精彩的人生,只有积极行动。

不积极行动,不想行动,不愿付出努力,终将一事无成。

四、情境分析题(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人生也是如此。

但与其他物不同,人生行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活动。

因此,不同的人生选择就有了不同的行动,不同的行动造就了不同的人生。

哲学与人生练习题及答案

哲学与人生练习题及答案

哲学与人生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哲学的首要问题是:A. 人生的意义B. 宇宙的起源C.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D.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2. 以下哪位哲学家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A. 苏格拉底B. 柏拉图C. 亚里士多德D. 普罗泰戈拉3. 存在主义认为,人生的意义是由:A. 上帝赋予的B. 社会决定的C. 个人创造的D. 命运注定的4. 以下哪项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A. 物质决定意识B. 辩证法C. 唯心主义D. 历史唯物主义5. 庄子的“逍遥游”体现了哪种哲学思想?A. 儒家的仁义B. 道家的自然C. 法家的法治D. 墨家的兼爱答案:1.C 2.D 3.C 4.C 5.B二、简答题1. 简述柏拉图的“理念论”。

2. 阐述庄子的“无为而治”思想。

3.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是什么?答案:1. 柏拉图的“理念论”认为,现实世界是不完美、变化无常的,而理念世界是永恒不变的。

理念是事物的原型,现实世界的事物只是理念的不完美复制。

人们通过理性认识理念,才能达到真理。

2. 庄子的“无为而治”思想主张顺应自然,不强求,不干预,让万物自然发展。

在政治上,意味着统治者应该减少干预,让人民自由发展,以达到社会和谐。

3.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指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工人被剥夺了对自己劳动产品的控制权,他们的劳动变成了一种商品,工人与自己的劳动、产品以及自身的本质异化了。

这种异化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还体现在精神层面,导致人的异化和社会关系的异化。

三、论述题请结合实际,论述哲学对个人生活的影响。

答案:哲学对个人生活的影响是深远的。

首先,哲学提供了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论,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世界和人生。

例如,通过学习存在主义,我们可以认识到个人自由的重要性,学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其次,哲学可以引导我们形成价值观和人生观,如儒家强调的仁爱与和谐,可以指导我们在人际关系中如何相处。

再次,哲学还能帮助我们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和挑战,如道家的顺应自然和无为而治,可以教会我们在面对不可抗力时如何保持平和的心态。

《哲学与人生》参考答案

《哲学与人生》参考答案

《哲学与人生》习题答案第一章第一节1.(1)思维和客观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同时也是人类全部认识和实践的基本问题。

任何无法判断的事情都可以通过自己亲身的生活和实践去解决,从而认识外部世界的客观存在。

(2)略。

2.(1)人们不知道宇宙的性质,没有对自然和社会的正确认识,行为就会是盲目的,人们的活动就会步入歧途,就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自己遇到的各种问题,就不能有效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因而也不能享受快乐。

(2)①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需要有照亮前进方向的理性和智慧的明灯。

哲学就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②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正确对待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正确对待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因此,学习哲学与灵魂的健康、人生的幸福是联系在一起的。

第二节1.小伙子的核桃肯定卖不出去。

因为他只是机械地模仿老翁的方法,并没有注意到自己货物的属性和特点,也就是不符合客观实际。

2.(略)第三节1.(1)是积极行动的信念是王凯克服了最初的迷茫胆怯。

(2)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遇到困难时,应该勇敢地面对人生,积极地去行动,认真负责地做好每一件事情。

因为只有勇敢地放手去干,才能增长才干,也只有付诸于实际行动,才能梦想成真。

但需要注意,行动过程中一定要尊重客观规律,而不能仅凭自己的满腔热血蛮干。

·I·2.(略)第四节1.不正确。

小曹只看到环境的客观性,而忽视了人的自觉能动性。

只有将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自觉能动性结合起来,才能把事情办好。

片面夸大一方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2.(略)第二章第一节1.(1)人际关系处理不好使这位同学感到困惑。

(2)不可行。

世界上的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人作为世界的一分子,也不可避免地要在与其他人的联系中生存和发展。

此外,人际关系具有交互性,该同学如果一直当“独行侠”,不主动与他人交往,别人也会逐渐孤立他,他就会深陷于这种困境中。

哲学与人生练习题

哲学与人生练习题

哲学与人生练习一、单项选择1、辨证唯物主义认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是()。

A.正确的原则B.人们的主观愿望C.领导者的意图D.客观存在的事实2、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是()的观点A.唯物主义B.唯心主义C.形而上学D.辩证法3、宋代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一诗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它体现了( )。

A.人是无法真正认识事物的B.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幻的C.人的主观认识是受到客观条件限制的D.客观条件不能限制主观认识4、下列哪个成语可以正确体现从客观实际出发进行人生选择( )。

A.量力而行B.自知之明C.不自量力D.妄自菲薄5、“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句话说明了()。

A.物质和运动的统一B.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C.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D.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6、为防止雷雨对北京奥运会闭幕式的影响,北京市气象部门从闭幕式当日14时起,启用8架次飞机分别进行催化消云作业,有效解除了北京境内的险情。

这说明()。

A.人可以认识、利用自然规律B.人可以任意改变和废除自然规律C.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不受限制的D.人可以创造自然规律7、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说明()。

A.必须善于发挥人的能动作用B.人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C.物质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实在D.人的能动作用是受客观条件制约的8、《论语》里有一句著名的成语:欲速则不达,它的哲学寓意是()。

A.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B.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C.要提高办事效率,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D.要取得事业成功,必须按常规办事9、“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含义是()。

A.要用全面的观点看待一个人B.要用联系的观点看待一个人C.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一个人D.要用变化的观点看待一个人10、在日常活中,有人认为:乌鸦叫丧,喜鹊叫喜;也有人延用广东话,把518说成“我要发”。

这种说法的错误在于违背了联系的()。

完整版)哲学与人生各课习题

完整版)哲学与人生各课习题

完整版)哲学与人生各课习题第一课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1.选择题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而非有神论和无神论、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物质和意识。

宋代诗人XXX在“题西林壁一诗”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句话体现了人的主观认识是受到客观条件限制的,而非人是无法真正认识事物的,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幻的。

从客观实际出发进行人生选择,最能正确体现这一点的成语是“量力而行”,而非“自知之明”、“不自量力”、“妄自菲薄”。

实事求是”这句成语中的“是”字是指客观实际,而非客观规律、主观愿望、正确观点。

个人自身实际中的主观条件包括自己的性格、而非自己的体质、自己的学业基础、自己的家庭情况。

客观实际是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我们做任何事情只能从自己的基础和条件出发。

这个观点表明人生选择、人的活动要受到自身条件的制约,而非人不能改善人自身在整个世界中的地位、人的自身条件是先天形成的,不可能得到改变、只要外部条件具备,人就可以实现自己的发展。

根据唯物主义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基本出发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而非一切从人民群众的愿望出发、一切从领导的决策出发、一切从书本出发。

揠苗助长”的寓言故事告诫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和前提,而非要不断地发现、揭示规律、要敢于创新坚持与时俱进、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

2.物质运动与人生行动30年里,XXX、XXX、XXX、XXX、XXX等一个个响亮的名字,照亮了无数颗年轻的心,让他们感受到了信念和力量,使他们渴望成长和超越。

这给青年学生的启示是以偶像激励自己,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不断奋发进取,而非以偶像作为榜样,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为社会做出贡献、把偶像的理想作为自己的理想、发挥主观能动性,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1、人能够将客观规律作为行动的指导,指导实践;人能够以自己的创造性活动改造世界;人能够改变或创造条件,将有害变为有利;人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规律起作用的方式,使规律的作用有益于人类。

哲学与人生试题及答案

哲学与人生试题及答案

哲学与人生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哲学一词最早起源于古希腊,其含义是什么?A. 爱智慧B. 爱知识C. 爱自然D. 爱艺术2. 以下哪位哲学家不是存在主义者?A. 萨特B. 海德格尔C. 柏拉图D. 尼采3. 柏拉图的“理念论”认为,真实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A. 物质B. 形式C. 感觉D. 经验4. 以下哪个命题不属于康德的“先验哲学”?A. 先验知识B. 先验判断C. 先验逻辑D. 经验知识5. 庄子的“逍遥游”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A. 追求物质享受B. 追求精神自由C. 追求社会地位D. 追求个人权力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6. 简述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

7. 解释什么是“道德哲学”。

8. 描述庄子的“无为而治”思想。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9. 论述康德的“道德律”与“自由意志”之间的关系。

10. 论述尼采的“超人哲学”对现代人生观念的影响。

答案一、选择题1. A. 爱智慧2. C. 柏拉图3. B. 形式4. D. 经验知识5. B. 追求精神自由二、简答题6. 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认为,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四个原因:形式因(事物的本质形态)、质料因(构成事物的物质)、动力因(事物变化的推动力)、目的因(事物存在的目的或目标)。

7. 道德哲学是研究道德行为、道德规范、道德价值和道德判断的哲学分支。

它探讨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以及为什么某些行为被认为是道德的或不道德的。

8. 庄子的“无为而治”思想认为,最好的治理是顺应自然,不强制干预,让万物按照自己的本性自然发展,从而达到社会和谐与秩序。

三、论述题9. 康德的“道德律”是指普遍的道德原则,它要求人们的行为必须遵循理性的法则,即“行为的准则能够成为普遍法则”。

而“自由意志”是指人们有能力根据自己的理性判断来选择行为,不受外在因素的强制。

康德认为,道德律是自由意志的体现,因为只有当人们自由地遵循道德律时,他们的行为才具有道德价值。

哲学与人生试题及答案

哲学与人生试题及答案

哲学与人生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哲学一词最早起源于古希腊,其含义是:A. 爱智慧B. 爱生活C. 爱艺术D. 爱自然2. 以下哪位哲学家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观点?A. 苏格拉底B. 柏拉图C. 笛卡尔D. 康德3. 庄子的“逍遥游”思想体现了哪种哲学思想?A. 唯物主义B. 唯心主义C. 存在主义D. 辩证法4. 康德认为,人的行为应该遵循什么原则?A. 快乐原则B. 自由原则C. 道德原则D. 利益原则5. 以下哪项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组成部分?A. 唯物论B. 辩证法C. 历史唯物主义D. 形而上学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6. 简述柏拉图的“理念论”主要内容。

7. 阐述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中的核心观点。

8.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是如何解释人与劳动的关系的?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9. 论述尼采的“超人”哲学思想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10. 分析庄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在当代社会的应用及其意义。

答案:一、选择题1. A2. C3. B4. C5. D二、简答题6. 柏拉图的“理念论”认为,现实世界是不完美的,而理念世界是完美无瑕的。

理念是永恒不变的真实存在,而我们所感知到的物质世界只是理念的不完美复制。

7.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提出,存在是最基本的问题,而时间是存在的本质属性。

他强调了人的存在方式,即“此在”,并探讨了人的存在状态和存在的意义。

8.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工人被剥夺了对自己劳动产品的控制权,从而感到自己与劳动、产品和自身都产生了疏离。

三、论述题9. 尼采的“超人”哲学思想主张超越传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追求个人的力量和自由。

这种思想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特别是在个人主义和自我实现的价值观上。

10. 庄子的“无为而治”思想主张顺应自然,不强求,不强制干预。

在当代社会,这一思想可以应用于政府治理、企业管理以及个人生活等方面,强调减少不必要的干预,让事物自然发展,以达到和谐的状态。

)哲学与人生练习(合集五篇)

)哲学与人生练习(合集五篇)

)哲学与人生练习(合集五篇)第一篇:)哲学与人生练习《哲学与人生》期中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2*30分)(把答案填在上面对应的表格里)(D)1“实事求是”的“是”的含义为A对B正确C这D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A)2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为A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 C唯心主义 D辩证法(B)3从主观想象和主观意愿出发是下列哪种思想路线A唯物主义B唯心主义C形而上学D辩证法(B)4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为A静止 B运动 C矛盾 D统一(C)5“揠苗助长”的错误在于他A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B尊重了规律的客观性C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否定了规律的客观性的作用D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C)6“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体现了哲学观点是A孤立 B发展 C联系D静止(B)7“头疼医脚,脚痛医头”是用下列的哪种观点看问题A孤立 B联系 C片面 D发展(D)8“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说明的哲理是A外因起决定作用 B内因不起作用 C外因不起作用 D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A)9“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体现的哲学观点是A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B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C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D用形而上学的观点看问题(A)1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说明了A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B旧事物优越于新事物C旧事物是永恒的 D旧事物不会过时(A)11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A对立和统一 B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C内因和外因D必然和偶然(A)12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A矛盾B同一性C对立性D运动(A)13自立、自尊、自强说明的哲理是A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B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C内因通过外因起作用 D 外因是第一位的原因(D)14“人非圣贤,谁能无过”体现的哲理是A片面的观点 B绝对的观点 C一点论 D一分为二地看问题(D)15下列属于人的实践活动的是A做梦 B水中月 C猴子捞月 D护士护理病人(D)16下列属于物质现象是的A党的方针B城市规划方案C交通规则D水中月,镜中花(A)17承认意识决定物质的观点属于A唯心主义 B唯物主义C形而上学 D辩证法(C)18“看自己一朵花,看别人豆腐渣”违反的哲理是 A一分为二的观点 B一点论 C片面的观点 D规律的客观性(A)19做人的基本条件是A明辨是非B多读书C多交友D多上网(A)20“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体现的哲理是A两点论B一点论C片面的观点D形而上学(A)21“上帝造人”属于A唯心主义观点B唯物史观C辩证法 D唯物主义观点(A)2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反映的哲理是A联系的观点B发展的观点C运动的观点D实践的观点(A)23人生发展的动力是A矛盾 B对立 C统一性D 斗争性(A)24人的根本价值是A社会价值 B自我价值 C家庭价值 D个人价值(A)25矛盾双方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渗透称为A统一B斗争C 排斥D否定(A)26“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说明A规律具有客观性 B规律是主观的 C人能发明规律 D规则同规律是一回事(A)27“不是冤家不聚首”体现的哲理是A矛盾的双方同时存在,缺一不可 B形而上学 C一点论 D片面观点(A)28“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体现的观点是A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 B运动 C内因 D规则(B)29“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说明了A规律具有客观性B矛盾双方同时存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C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D内外因关系(A)30人区别于物的根本特点是A主观能动性 B客观实在性 C物质性 D矛盾性二、判断题(1分*10)1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脚踏实地走好人生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一、选择题1、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是()A、有神论和无神论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C、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D、物质和意识2、宋代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一诗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它体现了( )A.人是无法真正认识事物的B.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幻的C.人的主观认识是受到客观条件限制的D.客观条件不能限制主观认识3下列哪个成语可以正确体现从客观实际出发进行人生选择( )A.量力而行 B.自知之明C.不自量力 D. 妄自菲薄4.“实事求是”这句成语中的“是”字是指()。

A. 客观实际B.客观规律C. 主观愿望D. 正确观点5.下列哪一项内容属于个人自身实际中的主观条件( )A.自己的体质 B.自己的学业基础C.自己的家庭情况 D.自身的性格6、客观实际是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我们做任何事情只能从自己的基础和条件出发。

这个观点表明()A、人生选择、人的活动要受到自身条件的制约B、人不能改善人自身在整个世界中的地位C、人的自身条件是先天形成的,不可能得到改变D、只要外部条件具备,人就可以实现自己的发展7、根据唯物主义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基本出发点是()A、一切从人民群众的愿望出发B、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C、一切从领导的决策出发D、一切从书本出发8、“揠苗助长”的寓言故事告诫我们想问题、办事情()A、要不断地发现、揭示规律B、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和前提C、要敢于创新坚持与时俱进D、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第二课物质运动与人生行动1、30 年里,陈景润、张海迪、杨利伟、中国女排、姚明等一个个响亮的名字,照亮了无数颗年轻的心,让他们感受到了信念和力量,使他们渴望成长和超越。

这给青年学生的启示是()。

①以偶像作为榜样,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为社会做出贡献②以偶像作为榜样,把偶像的理想作为自己的理想③以偶像激励自己,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不断奋发进取④以偶像激励自己,发挥主观能动性,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我国战国后期的成都平原,洪水泛滥吞没良田,十年九不收。

郡守李冰为治理水患,倡导兴建了水利工程都江堰,改变了成都平原水害、旱灾交织的局面。

这一事例说明()A、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规律,限制某些规律发生作用,直到变害为利B、人们能够利用对事物规律的认识,指导自己的行动C、人们可以把成功经验作为行动的向导D、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3、为防止雷雨对北京奥运会闭幕式的影响,北京市气象部门从闭幕式当天14时起,启用8架次飞机分别进行催化消云作业,有效解除了北京境内的险情。

这说明()A、人可以认识、利用自然规律B、人可以任意改变和废除自然规律C、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不受限制的D、人可以创造自然规律5、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况指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这主要强调规律是()A、发展变化的B、事物本质的必然的联系C、事物发展过程自身固有的D、可以被人们认识和利用的6、厄尔尼诺是太平洋赤道地区因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失去平衡出现的一种全球气候异常现象。

由于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破坏使它发生的频率越来越快,引起了海啸、暴雨、干旱等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也越来越大。

这表明()A、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完全是被动的B、人不能利用和改造自然C、人在自然规律面前无能为力D、人的活动要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第三课能动自觉与自强不息1、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生产实践为基础来考察人区别于物的特点是()A人具有价值,而物不具有价值B人具有使用价值,而物不具有使用价值C人具有自觉能动性,而物不具有自觉能动性D人具有阶级性,而物不具有阶级性2、战国时期的荀子认为“人最为天下贵也”。

这说明他()A、认为人有自己特殊的能力B、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者C、承认规律的客观性D、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3、人类积极能动地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活动首先表现在()A、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以及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B、人在实践基础上不仅能认识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C、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即决心、意志、干劲D、按照自然规律改变自然物原先的形态和内部结构4、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表现在()①人能够把客观规律作为行动的向导,指导实践②人能以自己的创造性的活动改造世界③人能改变或创造条件,变有害为有利④人能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规律起作用的方式,使规律的作用有益于人类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5、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点是()A、能够改变环境B、有心理活动C、具有自觉能动性D、能反映外部事物6、人们能够按自然规律创造出许多自然界原来不存在、单靠自然力量也不能产生的事物。

这表明()①有些自然物的存在和变化不具有客观实在性②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创造性③人具有主观能动性④自然力量是有限的,人的创造能力是无所不及的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7、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孙来燕2007年9 月16日做客中国政府网时表示,“嫦娥一号”已经进入到西昌卫星发射场,预计于10 月中下旬发射升空。

人类能够发射探月卫星, 说明了:()①规律是客观的②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③人具有主观能动性④人们可以摆脱规律的束缚A、①④B、②③C、②④D、③④第四课,普遍联系与人际和谐1、“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一成语包含的哲学道理是()A、一切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有条件也联系着B、一切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无条件也联系着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D、意识反作用于物质2、孔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种说法说明了()A、人际和谐的重要性B、物质决定意识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D、客观决定主观,主观反映客观3、当前,在大大小小的城镇饭店里,为了减少疾病传染机会,人们都使用一次性卫生筷,有关专家指出,这随手一扔的不是一双双木筷,而是一片片森林!专家们的看法体现的哲理是()A、物质世界是客观的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C、事物是普遍联系的D、世界是变化发展的4、“君子之交淡如水”,说明人际交往要()A、适度B、互惠互利C、因人而异的D、主动热情5、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表现在()①联系的观点与孤立观点的对立②唯物的观点与唯心的观点的对立③全面的观点与片面观点的对立④发展的观点与静止观点的对立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6、2007 年9 月13 日,国家预防腐败局成立新闻发布会暨揭牌仪式在监察部举行。

事实证明,加大预防,防患于未然,无疑是成本较低、效果更好的反腐败措施。

成立国家预防腐败局,就是有效开展预防腐败工作的需要。

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B、只要推出新举措,就能彻底解决腐败问题C、要把握事物间的因果联系,提高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D、国家相关部门认真行使国家职能有利于反腐败工作取得实效7、在中国人眼里,鸡是吉祥如意的动物,春节期间,“鸡年大吉”的祝福语不绝于耳。

从哲学上看,"鸡年必定大吉大利"的说法( )A、不懂得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客观性B、是根据事物固有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的体现C、是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结果D、不懂得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普遍性第五课发展变化与顺境逆境1、“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句话蕴涵的哲理是()A、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客观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B、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C、事物发展的曲折性是不可避免的D、事物发展是前进和曲折性的统一2.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都是新事物,这是因为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都是()A.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B.强大和完善的C.吸取了旧事物的精华D.有新的名称和旗号3、某中学召开“关于京剧的前途和命运”的讨论会,会上同学们各抒已见,争论激烈。

下列观点中正确的是()A、京剧太老了,已失去了观众,应当淘汰B、京剧是国粹,应结合时代特点加以发展,推陈出新C、京剧节奏太慢,跟不上时代,应任其自生自灭D、京剧是传统文化精华,没有必要进行改革4、“言今日难于前日,安知他日不难于今日乎?”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①它揭示了新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艰难曲折的②它肯定了新事物的发展道路是一帆风顺的③它不懂得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④它看不到新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5、唐代诗人刘禹锡在一首诗中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这句诗说出了这样一条哲理()A、新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事物发展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C、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旧事物阻挡不住新事物的产生和成长D、事物内部的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原因6.不少农民“跟风种地”,去年市场什么品种走俏,今年就种什么品种,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跟风种地”的失败,从哲学上看,是因为他们没有()A.从变化发展着的实际出发B.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C.坚持一分为二的原则D.坚持普遍联系的原则7、“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及贵。

”(《史记•货殖列传》)这句话体现了哲学道理是( )A.矛盾双方必然相互转化B.量变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C.事物发展是内因与外因的统一D.事物是在曲折中发展的第六课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1、如果说人生是一首优美的乐曲,那么痛苦则是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音符;如果说人生是一望无际的大海,那么挫折则是一朵骤然翻起的浪花;如果说人生是湛蓝的天空,那么失意则是一片漂浮的白云。

运用辩证法观点看这首小诗,我们领悟到()A、矛盾着的两个方面相反相成B、事物的发展是前进行与曲折性的统一C、部分影响着着整体,制约着整体功能的发挥D、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2、塑料袋出现百年以后,被人们称为”人类最糟糕的发明”之一,目前,我国每天要用掉各种塑料袋20亿个以上,塑料袋再给人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成为”白色污染“的祸首,严重危害了自然环境。

这表明( )①任何事物都有好有坏②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③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④任何事物都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A、①②B、②③④C、②③D、②④3、有一则寓言:刺猬曾经上过很多次当,于是不再相信任何一个表示友好者,长了一身刺来保护自己。

刺的效果当然明显,只是从此刺猬失去了很多朋友。

这则寓言说明的哲学道理有()A、事物具有两面性B、任何事物都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C、事物是普遍联系的D、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互相转化4、哲学上所说的对立是指()A、矛盾双方相互依存B、矛盾双方相互对抗C、矛盾双方相互分离D、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互相转化5.有的同学,对自己十分满意,怎么看都好;对别人总是说三道四,一无是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