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复习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文言文阅读

一轮复习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

一、高中文言文试题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再上龚舍人书

王安石

安抚舍人阁下:

前日所与某言者,不过欲计校仓廪,诱民出栗,以纾百姓一时之乏耳。某之所欲言者,非此之谓也。愿毕其说,阁下其择焉。

某尝闻善为天下计者,必建长久之策,兴大来之功。当世之人,涵濡盛德,非谓苟且一时之利,以邀浅鲜之功而已。夫水旱者,天时之常有也。仓廪财用者,国家常不足也。以不足之用,以御常有之水旱,未见其能济焉,甚非治国养民之术也。

伏自庆历以来,南北饥馑相继,朝廷大臣,中外智谋之士,莫不恻然不忍民之流亡殍死,思所以存活之。其术不过发常平(宋粮仓名)、敛富民,为鱣粥之养,出糟糠之馀,以有限之食,给无数之民。某原其活者,百未有一,而死者白骨已被野矣。此有惠人之名,而无救患之实者也。昔者梁惠王尝移粟以救饥馑,孟子论而非之,所谓“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若夫治不由先王之道者,是徒善、徒法也。且五帝、三王之世,可谓极盛最隆,亦不能使五谷常而水旱不至。然而无冻之民者,何哉?上有善政,而下有储蓄之备也。某历观古者以还,治日常少,而乱日多。今宋光百有馀年,四境之透者至万馀里,其同可桑之野,民尽居之,可渭至大至庶矣。此诚旷世不可逢之嘉会,而贤者有内之时也。今朝廷公卿大夫不以此肘讲求治具,思所以富民化俗之道,以来起太平,而一切惟务苟且,见患而后虑,见史而后救。此传所谓既破碎乃大其辐事已败矣乃重太息其云益乎?

某于阁下无一日之好,论其相知,固巳疏矣。然自阁下之来,以说干阁下再矣。某固非苟有觊于阁下者也。某尝谓大丈夫有学木オ谋者,常患时之不遭也;既遭其时,患言之不用也。今阁下势在朝廷,不可谓时不遭矣;居可言之地,不可谓言不用矣。某故感激而屡干于左右者,以此。阁下共亮之。某再拜。

(逃自《王文公文集》,有刪改)(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思所以存活之所以:……的原因

B. 某原其活者,百未有一原:本来,原本

C. 孟子论而非之非:错误

D. 以说干阁下再矣干:干谒,求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某尝闻善为天下计者,必建长久之策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B. 以有限之食,给无数之民焉用亡邦以陪邻

C. 见患而后患,见灾而后救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D. 某固非荀有觊于阁下者也以勇气闻于诸侯

(3)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 此传所谓/既破碎乃大/其辐事已败矣/乃重太息/其云益乎

B. 此传所谓/既破碎/乃大其辐/事已败矣/乃重太息/其云益乎

C. 此传/所谓既破碎/乃大其辐事/已败矣乃重太息/其云益乎

D. 此传/所谓既破碎乃大/其辐事已败矣乃重/太息其云益乎

(4)以下句子全都属于王安石认为的“非治国养民之木”的一组是()

①发常平、敛富民,为饐粥之养

②某原其活者,百未有一,而死者白骨巳被野矣

③出糟糠之馀,以有限之食,给无数之民

④移粟以救饥馑

⑤上有善政,而下有储蓄之备也

⑥见患而后虑,见灾而后救

A. ③④⑥

B. ①②⑤

C. ①④⑤

D.

②③⑥

(5)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龚舍人曾给王安石写信陈述他的救灾方略,王安石认为那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权宜之法,因此在给龚舍人的回信中详细陈述了自己的观点。

B. 作者认为三王五帝之世,也有灾荒饥馑,但却能保证百姓的生存,是因为有完善的政策和充足的储备。

C. 作者在文中明确地指出目前国家应对灾情的办法只能解燃眉之急,不是长远之法,同时强调了自己倡导的新法的积极意义。

D. 作者认为现在是一个大有可为的好时代,龚舍人位居高位,可以起到重要作用。

(6)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不足之用,以御常有之水旱,未见其能济焉,甚非治国养民之术也。

②此诚旷世不可逢之嘉会,而贤者有为之时也。

③尝谓大丈夫有学术才谋者,常患时之不遭也;既遭其时,患言之不用也。

【答案】(1)D

(2)C

(3)B

(4)A

(5)C

(6)①用不充足的财用,来抵御经常发生的水旱灾害,没有见到它能救助多少,绝对不是治理国家、养育百姓的方法。②这确实是世所未有的好时机,贤能的人有所作为的时代。③我曾经说过,有学问技艺才能谋略的大丈夫,常常忧虑生不逢时,己经遇上明时,又忧虑其言辞不被采用。

【解析】【分析】(1)A项,“所以”解释错误,应为:用来……的办法:B项,“原”解释错误,应为:推究,考查;C项,“非”解释错误,应为:反对,认为错;D项解释正确。故选D。

(2)A项,“为”:①动词,做,谋划;②介词,被。B项,“以”:①介词,用,拿;②介词,来。C项,“而”都是表承接的连词;D项,“于”:①介词,对于;②介词,在。故选C。

(3)画线句子的大意是:这正是《传》所言“车毂已经破碎,才增大车辐;事情已经不

成,再大声叹息”,这样有益吗?句中“既破碎乃大其辐事已败矣乃重太息”是《传》的内容,应加引号,前后断开。据此分析可排除CD两项。“既破碎”与“事已败矣”是两个假设条件,前后应断开。据此分析可排除A项。B项断句正确。故选B。

(4)②是“非治国养民之术”造成的结果,不是“术”本身。⑤是作者推崇的三王五帝的做法。分析可知,A项全都属于王安石认为的“非治国养民之木”的内容。故选A。

(5)C项,“强调了自己倡导的新法的积极意义”理解错误,文中没有正面强调自己倡导的新法的积极意义。故选C。

(6)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的翻译:①“御”抵御;“济”救助;“术”办法。②“诚”确实;“有为”有所作为。③“患”忧虑;“用”被采用。

故答案为:⑴D;⑵A;⑶B;⑷A;⑸C;

⑹①用不充足的财用,来抵御经常发生的水旱灾害,没有见到它能救助多少,绝对不是治理国家、养育百姓的方法。②这确实是世所未有的好时机,贤能的人有所作为的时代。

③我曾经说过,有学问技艺才能谋略的大丈夫,常常忧虑生不逢时,己经遇上明时,又忧虑其言辞不被采用。

【点评】(1)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推断文言实词可以运用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另外,文言实词重点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学们在记忆不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这些实词全部出自已学过的内容,在平时加强记忆即可。

(2)此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基本能力。根据句意和对文言文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要根据语境判断在选项中的含义。

(3)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做题时应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6)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附参考译文】

安抚舍人阁下:

您前天跟我讲的,不过想计算比较仓库储量多少,劝说富民献出粮食,来解除百姓一时的匮乏。我想要说的,不是这方面的意思。我愿把意思说完,请您选择些许有用的。

我曾经听说善于谋划天下大事的人,必定会设置长久的计策,创立非常的功业。当今的公卿大夫,浸润于仁德之中,不是为国家兴一时之利,并借此求取小的功劳的人。水旱灾害是常有的事,仓储财用国家经常不充足。用不充足的财来抵御经常发生的水旱灾害,没

有见到它能救助多少,绝对不是治理国家、养育百姓的方法。

自从庆历以来,南北饥荒相连,朝廷大臣、朝野间富有智谋之人无不哀怜,不忍看到百姓流亡饿死,都在考虑让他们生存下去的办法。他们的方法不过是发放常平仓的粮食,向富户募捐,提供一些稀粥、酒糟米糠之类的粗食,以有限的粮食供给无数的灾民。我推测救活的人百不及一,而饿死者己经白骨遍野了。这只造就了给人恩惠的美名,而没有取得救人祸难的实际效果。从前,梁惠王曾经调拨粮食来救饥荒,孟子评论反对这种做法。正是所谓“只有良善的心愿,不足以治理国家;只有好的办法,也不能自行起作用”。

至于治理国家不遵循先王之道,就是单纯依靠良善的心愿或好的办法而不能将二者结合起来的做法。况且五帝、三王之时,可以称得上极其繁盛兴隆了,也不能保证年年丰收而没有水旱灾害。然而却没有受冻挨饿的百姓,什么原因呢?在上有良善的政策,在下有储藏的防备。我遍观远古以来,太平之日少有,而混乱之日颇多。而今大宋建国已经—百多年,百姓不知道有战争,四方边境最远的达到万余里,其间可以耕种的原野,百姓都已居住了,可以称得上最广大、最富庶了。这确实是世所未有的好时机,贤能的人有所作为的时代。现在朝廷的公卿大夫,不在此时讲求治理国家的好办法,考虑富裕百姓、改善风俗的良策,来创立太平之世,反而只是干些只顾眼前的事,见到祸患再思考解决办法,见到灾害再考虑拯救措施,这正是《传》所言“车毂已经破碎,才增大车辐;事情已经不成,再大声叹息”,这样有益吗?

我与您过去不太熟识,若论相知程度,确实不亲近。但自从您到来,已经两次麻烦您向您请教意见了。我对您并没什么个人企图。我曾经说过,有学问技艺才能谋略的大丈夫,常常忧虑生不逢时,已经遇上明时,又忧虑其言辞不被采用。而今您在朝廷有权力,不能说生不逢时;处于可以建言献策的位置,不能说言辞得不到采用。只是您没有做而已。我有所感受而情绪激动,屡次向您建言,正国为此。请您明鉴。王安石再拜。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长庚,字西岩,福建同安人。乾隆五十二年,署福建海坛镇总兵,罄家财募乡勇,捕获巨盗。自乾隆季年,匪艇始犯福建三澎,长庚击走之。嘉庆五年,擢福建水师提督,寻调浙江。未几,艇匪皆为漳盗蔡牵所并。牵,奸猾善用众,既得匪艇,遂猖獗。巡抚阮元与长庚议匪艇高大,战舰不能制,乃集捐十余万金付长庚,造大舰三十,名曰霆船。连败牵等于海上,军威大振。

八年牵窜定海长庚掩至牵仅以身免穷追至闽洋贼船粮尽帆坏伪乞降于总督玉德玉德遽檄浙师收港牵得以其间修船扬帆去浙师追击于三沙,毁其船六。牵畏霆船,贿闽商造大艇。渡横洋,连劫台湾米。

诏逮治玉德,以阿林保代。既至福建,诸文武吏以未协剿,未断岸奸接济,惧得罪,成谮长庚。阿林保密劾其逗留,章三上。诏密询巡抚清安泰。清安泰疏言:“长庚熟海岛形势、风云沙线,每战自持舵,老于操舟者不及。两年在军,过门不入。以捐造船械,倾其家资。所俘获尽以赏功,士争效死。实水师诸将之冠。”时同战诸镇,亦交章言长庚实非逗留。仁宗震怒,切责阿林保并饬造大梭船三十。长庚闻之,益感奋。后阿林保置酒款长庚,谓曰:“海外事无左证,公但斩一酋,以牵首报,我飞章告捷,以余贼归善后办理。公受上赏,我亦邀次功,孰与穷年冒风涛侥幸万一哉?”长庚谢曰:“吾何能为此?久视海船如

庐舍,誓与贼同死,不与同生!”长庚缄所落齿寄其妻,志以身殉国。是年秋,击贼受伤。

十二月,追牵至黑水洋。牵仅存三艇,皆百战之寇,以死拒。长庚自以火攻船挂其艇尾,欲跃登,忽炮中喉,移时而殒。上震悼,褒恤,初拟俟寇平赐以伯爵,乃追封三等壮烈伯,谥忠毅,于原籍建专祠。

(节选自《清史稿》卷三百五十·列传一百三十七,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八年/牵窜定海/长庚掩/至牵仅以身免/穷追至闽洋/贼船粮尽帆坏/伪乞降于总督玉德/玉德遽檄浙师收港/牵得以其间修船扬帆去/

B. 八年/牵窜定海/长庚掩至/牵仅以身免/穷追至闽/洋贼船粮尽帆坏伪/乞降于总督玉德/玉德遽檄浙师收港/牵得以其问修船扬帆去/

C. 八年/牵窜定海/长庚掩至/牵仅以身免/穷追至闽洋/贼船粮尽帆坏/伪乞降于总督玉德/玉德遽檄浙师收港/牵得以其问修船扬帆去/

D. 八年/牵窜定海/长庚掩至牵/仅以身免/穷追至闽洋/贼船粮尽帆坏伪/乞降于总督玉德/玉德遽檄浙师收港/牵得以其间修船扬帆去/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A. “署”可指“官署,公署”,指办理公务的地方,亦有“布置”等意。文中的“署”则指代理、暂任官职。

B. 古时兄弟排行,以伯、叔、仲、季作次序,季是最小的。在时间上,“季”亦指最末的,如文中的“季年”即末年。

C. “巡抚”以“巡行天下,抚军安民”而得名,在中国清代是地方军政大员。主管一省军政、民政,又称抚台、抚军。

D. “专祠”指古代朝廷专门为有大功德于民者敕封神号而立的祠庙。以身殉职或亲民之官,也可以在立功地建立专祠。

(3)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长庚一心灭贼,毁家纾难。为了杀贼保国,他拿出家中财产招募乡勇,捕获大盗;后又倾尽家资捐款置办船只器械。

B. 李长庚忠诚为国,信念坚定。官场的险恶没有动摇他杀贼报国的决心;上司阿林保的好意劝告与热情款待,也没能打动他。

C. 李长庚大公无私,以诚待兵。他把在战斗中获得的战利品全都拿来奖赏有功之士,因此手下将士们都愿以死报效。

D. 李长庚英勇无畏,身先士卒。每次战斗他亲自掌舵驾船,带头冲锋陷阵;他还曾寄落齿给妻子表明为国捐躯之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诸文武吏以未协剿,未断岸奸接济,惧得罪,成谮长庚。

②吾何能为此?久视海船如庐舍,誓与贼同死,不与同生!

【答案】(1)C

(2)B

(3)B

(4)①文武官员们因为没有协助剿匪,并且没能断绝岸上奸人对海盗的帮助,害怕获

罪,(就)都诬陷李长庚。

②我怎么能这样做呢?长久以来,我把海船当作我的住宅,发誓与贼人同死,不与他们共生!

【解析】【分析】(1)句中,“长庚掩至”为句意完整的分句,后面要断开,排除AD;“闽洋”是一个词,“伪”意思是假装,修饰“乞”,排除B。故选C。

(2)B项,“以伯、叔、仲、季作次序,季是最小的”表述错误,正确次序是“伯、仲、叔、季”。故选B。

(3)B项,“上司阿林保的好意劝告与热情款待,也没能打动他”曲解文意,原文说“长庚缄所落齿寄其妻,志以身殉国”,可见打动了他。故选B。

(4)本题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①中的“以”连词,因为;“奸”形容词作名词,奸党;“交”副词,一起;“谮”动词,诬陷、诋毁。②中的“视”动词,看待;“庐舍”名词,住宅。

故答案为:⑴C;⑵B;⑶B;

⑷①文武官员们因为没有协助剿匪,并且没能断绝岸上奸人对海盗的帮助,害怕获罪,(就)都诬陷李长庚。②我怎么能这样做呢?长久以来,我把海船当作我的住宅,发誓与贼人同死,不与他们共生!

【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译则采用文字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句尾,可在此后断句,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句。

(2)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3)此题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综合分析题,需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选项逐一排查,设误常常有时间与发生的事与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学生在这些方面要注意;在选项中也可考查某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参考译文】

李长庚,字西岩,是福建同安人,乾隆五十二年,代理担任福建海坛镇总兵时,他曾倾尽家中财严招募乡勇,捕获大盗,从乾隆来年,匪艇开始迸犯福建三澎,李长庚领兵打跑他们.嘉庆五年,李长庚被提拔为擢福建水师提督,很快调往浙江任职.不久,艇匪都被漳州盗道蔡牵所兼并。蔡牵,奸诈狡猾善于利用众人,得到匪艇之后,更加猖獗。巡抚阮元与长展商议认为匪艇船只高大,军队的战舰不能制服它,于是就募集捐款十余万银两交给李长度,修造大舰三十艘,给它们起名叫霆船。这以后,李长庚率军在海上接连击败蔡牵,军威大振。

嘉厌八年,蔡牵率众匪流窜到定海,李长庚领兵包抄而来,蔡牵仅仅得以身免,军队穷追不舍,追至福建一带海上,贼船之上粮食吃完,船帆损坏,他们就假装向总督王德乞求

投降,王德紧急下令命浙江军队收兵八港,蔡牵能够得在这一期间修理船只,然后,扬帆远逃,浙江军队师追击到了三沙,击毁海匪的六艘船。蔡牵畏惧军队的霆船,就买通福建商人制造大艇。他们渡过横洋,连续劫夺运往台湾的米粮。

皇上下令逮捕惩治王德,以阿林保来代理玉德之职。阿林保到福建后,文武官员们因为未能协助剿匪,不能有效断绝岸上奸人对海匪的接济帮助,惧怕因此而受到惩治,都诬陷李长庚。阿林保也以拖延贻误战机的罪名向朝廷秘密弹劾李长庚,弹劾李长庚的奏章连续不断地呈上。皇上下令秘密询问巡抚清安泰。清-泰上疏说:“李长庚熟知海岛的形势,海上的风、云及沙滩的情况,每次作战他都亲自掌舵,这一点,连精于驾船的人也比不上他,两年来,一直身在军中,率军经过自己的家门也不进去。用募捐的款项修造船只器械,倾尽了自己的家产.战斗中所获的战利品全部用来奖赏有功之人,将士们争着为他出死力。他确实是水师诸将中的第一功臣。”当时一同和李长屣作战的各位将领,也都交互呈上奏章说李长陈庚确实没有拖延贻误战机。仁宗非常生气,严厉斥责阿林保并下令修造三十艘大梭船。李长度听到这个消息,更加感动振奋。后来,阿林保置办酒宴款待李长庚,对李长庚说:“大海上的事一般没有什么证明,您只需斩杀一个海匪的头目,把这个头颅当作蔡牵的头颅上报,我用紧急奏章向朝廷告捷,把对其余海匪的打击放到以后的事务之中处理,这样,您可以接受上等奖赏,我可以得到次一级的功劳,这样做与整年项风破浪而取得侥幸中万一的胜利相比,哪一个更好呢”李长庚拒绝说:“我怎么能这样做呢,长久以来,把海船当作自己的家宅,我发誓和海匪一同战死,绝不和他们同生!”他封存好自己掉落的牙齿寄给妻子,立志以身殉国。这年秋,因抗击海匪而受伤。

十二月,追击蔡牵到黑水洋。当时蔡牵仅留存三艘舰艇,残余的匪徒都是身经百战最顽固的,他以死抗拒。李长庚亲自把火攻船挂到海匪的艇尾之上,想要跳跃登上敌船,忽然被枪弹击中喉鄙,没过多久就离世了。皇上震惊痛悼,下令褒奖抚恤,起初曾打算等海匪平定后赐给李长庚伯爵之位,这时,就追封他为三等壮烈伯,谥号忠毅,在他的原籍建专祠以示纪念。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王珣,字元琳,琅邪临沂人。弱冠与陈郡谢玄为桓温掾,俱为温所敬重。温尝谓之曰:“谢掾年四十,必拥旄杖节。王掾当作黑头公①。皆难得之才也。”珣转主簿。其时温经略中夏,竟无宁岁,军中机务并委珣焉。文武数万人,珣悉识其面。从温讨袁真,封东亭侯,转大司马参军、中军长史。珣兄弟皆谢氏婿,以猜嫌致隙。太傅谢安与珣绝婚,由是二族遂成仇衅。时人希安意,乃出珣为豫章太守,珣不之官。除散骑常侍,不拜。安卒后,珣迁侍中,孝武深杖之。转辅国将军、吴国内史,在郡为士庶所悦。征为尚书右仆射,领吏部。帝雅好典籍,殉与王恭、郁恢等并以才学文章见昵于帝。王国宝自媚于会稽王,与殉等不协,帝虑晏驾后怨隙必生,故出恭、恢为方伯,而委珣尚书令。珦梦人以大笔如掾与之,既觉,语人云:“此当有大手笔事”俄而,帝崩,哀册谥议,皆殉所草。隆安初,国宝用事,谋黜旧臣。王恭赴谒帝陵,欲杀国宝,珣止之曰:“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表彰令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挚劳师动众谁谓非逆国宝若遂不改,恶布天下,然后顺时望除之,亦无忧不济也。”恭乃止。四年,以疾解职。岁余,卒,时年五十二。追赠车骑将军、开府,谥曰献穆。珣神情朗悟,经史明彻,风流之美,

公私所寄也。时事艰难,其崎岖九折,风霜备经。逼于嫌谤,才用不能尽,初,珣既与谢安有隙,在东闻安薧,使出京师,诣族弟王献之,曰:“吾欲哭谢公。”献之惊曰:“所望于法护”,于是直前哭之甚恸,法护,珣小字也。

(选自《晋书·王珣传》,有删改)【注】①黑头公:头发还是黑的,便已位列三公的人。指一个人年少时即有作为。

(1)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

B. 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

C. 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

D. 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以表示成年,但因为体犹未壮故有如此称谓。

B. 杖节,指执持施节,古代帝王授予将帅兵权或遣使于四方,给予施节以为凭信。

C. 太守,中国古代的一种地方职官,一般是指掌管地方郡一级行政区的地方行政官

D. 晏驾,晏,迟;驾,皇帝的车驾。晏驾原来指宫车迟出,隐讳说帝王不上早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珣年少得志,为桓温所赏识。王珣年青时与谢玄一起担任桓温的属吏,桓温对二人敬重有加,认为两人是难得的人才将来会在仕途上有一番作为。

B. 王瑜富有才学为文颇有造诣。皇帝特别委任王珣为尚书令,王珣梦见有人把如椽大笔交予他,他认为这是有大手笔之事的预兆后王珣之梦果应验。

C. 王绚不计前隙深切表达哀情。虽然王谢二家有前怨,但在谢安去世时,王珣表达了想去为谢安哭灵的意愿,族弟王献之表示异议,但王珣坚持己见。

D. 王珣德能兼备,因时不能尽才。王珀精通经史,拥有众人认可的风流之美可惜他遭逢艰难的时势,经历坎坷,迫于嫌隙诽谤,未能充分发挥才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时温经略中夏,竟无宁岁,军中机务并委珣焉。

②帝雅好典籍,珣与王恭、郗恢等并以才学文章见昵于帝。

【答案】(1)B

(2)D

(3)C

(4)①当时桓温筹划治理中原,始终没有安宁的时刻,桓温把军队中机要的事务全部委托王珣办理。②皇帝向来喜好典籍,王珣与王恭、郗恢等人一起凭借才学文章而被皇帝亲近。

【解析】【分析】(1)这句话的含义是:王国宝虽然终将酿成祸乱,但关键在于他的罪行尚未显露,如果事先发起进攻,一定会使朝野大失所望。不是好的计谋。况且我们拥有强

兵秋自发兵至京城,调动军队惊动百姓,谁会说这种举动不足叛逆呢?“而发”应该属于前句,“今便先事而发”是一个整体,意为“现在就事先发起进攻”;“窃发”属于后句,“窃发于京辇”是一个整体,意为“私自发兵至京城”。综合以上分析,故答案选B。

(2)选项D,“晏驾原来指宫车迟出,隐讳说帝王不上早朝”说法有误。晏驾:旧为帝王驾崩的隐讳说法。故答案选D。

(3)选项C,“族弟王献之表示异议”理解错误,原文“献之惊曰:‘所望于法护。’”意为“王献之惊讶地说:‘我期望法护这样做。’”所以王献之是理解和支持的。故答案选C。

(4)本题赋分点:①“其”代词,那;“经略”筹划治理;“竟”始终;“委”委托“焉”句末助词。②“雅”一向,向来“好”喜好“与”和;“以”介词,凭借;“见——于”被动句式的标志。

故答案为:⑴B;⑵D;⑶C;⑷①当时桓温筹划治理中原,始终没有安宁的时刻,桓温把军队中机要的事务全部委托王珣办理。②皇帝向来喜好典籍,王珣与王恭、郗恢等人一起凭借才学文章而被皇帝亲近。

【点评】⑴做断句题,可以借助名词、代词、动词断句;借助对话标志断句,对话引文断句读;借助虚词断句,虚词是语气转换的标志有些词用在句首,有些词用在句尾;借助句式断句,一些有固定特征的文言句式可以帮助判断;借助修辞断句。

⑵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做题时注意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官职的变迁、典章制度、行政区划。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⑶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将选项和原文意义对照,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在读文言文语段是就应该把重要的地方勾画出来,方便做题。

⑷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答题时注意,通读句子直译字句,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等。此题中需要注意被动句,要熟记被动句的标志。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论词

李清照

乐府声诗并著,最盛于唐。开元、天宝间,有李八郎者,能歌擅天下。时新及第进士开宴曲江,榜中一名士,先召李,使易服隐姓名,衣冠故敝,精神惨沮,与同之宴所。曰:“表弟愿与坐末。”众皆不顾。既酒行乐作,歌者进,时曹元谦、念奴为冠,歌罢,众皆咨嗟称赏。名士忽指李曰:“请表弟歌。”众皆哂,或有怒者。及转喉发声,歌一曲,众皆泣下。罗拜曰:“此李八郎也。”

自后郑、卫之声日炽,流糜之变日烦。已有《菩萨蛮》、《春光好》、《莎鸡子》、《更漏子》、《浣溪沙》、《梦江南》、《渔父》等词,不可遍举。

五代干戈,四海瓜分豆剖,斯文道息。独江南李氏君臣尚文雅,故有“小楼吹彻玉笙寒”、“吹皱一池春水”之词。语虽甚奇,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也。

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又涵养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又有张子野、宋子京兄弟,沈唐、元绛、晁次膺辈继出,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

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何耶?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且如近世所谓《声声慢》、《雨中花》、《喜迁莺》,既押平声韵,又押入声韵;《玉楼春》本押平声韵,有押去声,又押入声。本押仄声韵,如押上声则协;如押入声,则不可歌矣。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汉,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

乃知词别是一家,知之者少。后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鲁直出,始能知之。又晏苦无铺叙。贺苦少重典。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黄即尚故实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半矣。

(1)下列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先召李,使易服隐姓名易:改变

B. 众皆不顾顾:顾惜

C. 众皆哂,或有怒者哂:讥笑

D. 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葺:修饰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词的创作始于唐,到了五代的时候,《菩萨蛮》、《春光好》、《莎鸡子》、《更漏子》、《浣溪沙》、《梦江南》、《渔父》等曲调,开始流传。

B. 李清照在批评张先、宋祁等人作品时,指出这些人虽然时时有妙语传世,但却整篇破碎,不能称为名家。

C. 在《论词》中,李清照力主要严格区分词与诗的界限,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著名观点,她批评苏轼的词是“句读不萁之诗”。

D. 李清照认为诗只有较为简单粗疏的声律要求,而词则特别讲究音律、乐律之规则。(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又涵养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

②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4)对词创作,李清照提出了哪些审美要求?

【答案】(1)B

(2)A

(3)①到了宋朝,礼仪、声乐、文章、武功都已经齐备了,又休息生养了百余年,才有柳屯田柳永,变乐府旧声为新声,有《乐章集》传世,在世上获得大的声名(确立了他在宋词大家中的地位。②当这个时候(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我们出洞以后(已经),就有人埋怨(责备)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4)①浑成,不满张先、宋祁诸家“有妙语而破碎”;②协乐,即特别讲究音律、乐律之规则,要分别无音六律和清浊轻重,不满晏殊、欧阳修、苏轼的词只是“句读不葺之诗”;

③典重,不满贺铸的“少典重”。④铺叙,不满晏几道的“无铺叙”。⑤故实,不满秦观“专主情致,而少故实”,黄庭坚“尚故实而多疵病”。

【解析】【分析】(1)B项,“顾:顾惜”错误。“顾”,应是注意,在意的意思。故选B。(2)A项,“到了五代的时候……开始流传”错误。原文第2自然段紧承第1自然段,《菩萨蛮》、《春光好》、《莎鸡子》、《更漏子》、《浣溪沙》、《梦江南》、《渔父》等

曲调在唐时就有了。属于信息错位。故选A。

(3)本题翻译赋分点:①逮,到了;涵养,休息生养;声称,声名;大得声称于世,状语后置句。②明,照明;或,有人;咎,埋怨;极,尽享。

(4)此题答题区间在四、五段。文中作者主要用否定方式提出自己的观点。摘出相关内容,推出正面观点即是作者的审美观。一,勿“破碎”,是在批评张先、宋祁等人作品时提出来的,这表面看来是对语言的要求,实则包含着对词的意象的要求,要求作品应该有完整的、浑然的意象结构,给人以整体的审美感受。二,要有“铺叙”。她批评晏几道的作品“苦无铺叙”。主张词要展开些,尽可能写的曲折、细腻、有渲染,讲层次,起伏跌宕,前后呼应,这是对以柳永词为代表的长调词的肯定和总结。三,讲“故实”,她批评秦观词说其“专主情致,而少故实。”故实即前代、前人的文化掌故,这反映了李清照对词人文化修养的要求。四,要求词的格调高雅、典重。她批评柳永词说:“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批评贺铸词说:“苦少典重。”这种典雅美的追求,也可以看作是李清照词学观的综合的体现。

故答案为:⑴B;⑵A;

⑶①到了宋朝,礼仪、声乐、文章、武功都已经齐备了,又休息生养了百余年,才有柳屯田柳永,变乐府旧声为新声,有《乐章集》传世,在世上获得大的声名(确立了他在宋词大家中的地位。②当这个时候(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我们出洞以后(已经),就有人埋怨(责备)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⑷①浑成,不满张先、宋祁诸家“有妙语而破碎”;②协乐,即特别讲究音律、乐律之规则,要分别无音六律和清浊轻重,不满晏殊、欧阳修、苏轼的词只是“句读不葺之诗”;③典重,不满贺铸的“少典重”。④铺叙,不满晏几道的“无铺叙”。⑤故实,不满秦观“专主情致,而少故实”,黄庭坚“尚故实而多疵病”。

【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3)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4)此题考查把握文章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一要注意从原文中寻找对应信息,二要认真比较,不漏过任何字眼。命题者往往在转述中变换一些信息对答题者进行干扰,故解答这类题重在细心。

【附参考译文】

乐府的曲调和歌词都很有名。唐开元、天宝年间,有一位歌者叫李八宝,唱歌妙绝天

下。有一次,刚刚及第的进士们在曲江大开宴席,其中有一位及第的名士,吩咐李八宝故意穿一身旧衣,戴一顶旧帽子,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并装成神情惨淡的样子,一同参加宴席。然后对众人说:这是我的表弟,让他坐末席吧。参加宴会的众人都对他毫不在意。众人边喝酒边听歌,许多歌者轮流唱歌,其中只有曹元谦、念奴二人歌唱得最好。唱完后,大家对二人的歌声称叹赞赏不绝。这时,那位名士忽然指着李八宝对大家说:请让我表弟为大家演唱一首歌吧。众人都晒笑起来,甚至还有人生气起来。等到李八宝一曲歌唱完后,却引得众人都哭了起来。团团拜伏在李八宝周围,都说:你肯定就是李八郎啊。

从此以后,郑地和卫地的乐声在当时更加流行起来,这些声乐的柔糜之处、音节变化也更见烦琐。唐朝时已经有《菩萨蛮》、《春光好》、《莎鸡子》、《更漏子》、《浣溪沙》、《梦江南》、《渔父》等曲调,不能一一枚举。

到了五代的时候,各路诸侯纷纷建国,中华大地战乱不断,斯文扫地,更无人作新曲沿途传唱了。这时只有南唐李璟、冯延巳等君臣温文尔雅,时有新作问世,其中有名的作品有李璟的《浣溪沙》、冯延巳的《谒金门》,“小楼吹彻玉笙寒”、“吹皱一池春水”更是其中的名句。句子虽然很奇特、很优美,但是要灭亡的国家所唱出来的歌声也带着很深的哀伤,就不能算曲子词中的上品了。

到了宋朝,礼仪、声乐、文章、武功都已经齐备了,又休息生养了百余年,才有柳屯田柳永,变乐府旧声为新声,有《乐章集》传世,确立了他在宋词大家中的地位。但柳永的词虽然非常适合于音律,但词句却俗不可耐。又有张子野(张先)、宋子京(宋祁)宋公序(宋庠)兄弟以及沈唐、元绛、晁次等人辈出,虽然时时有妙语传世,但却整篇破碎,不能称为名家。到了晏元献(晏殊)、欧阳永叔(欧阳修)、苏子瞻(苏轼)这些人,他们学究天人,填这些小歌词,应该就象是拿着葫芦做的瓢去大海里取水一样容易,但是实际情况并不如此,细细琢磨他们的词,句子都嫌雕琢得不够。而且他们的词又往往不协音律,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诗和文章只分平仄,但词却要分五音(宫商角徵羽),又分五声(阴平、阳平、上、去、入),又分六律(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还要分发音的清、浊、轻、重。比如当世(北宋后期)的那些词牌名叫《声声慢》、《雨中花》、《喜迁莺》的,既可以押平声韵,又可以押仄声韵。《玉楼春》本押平声韵,有押去声,又押入声。本来是押仄声韵的,如果押上声韵则与音律协调,但如果押入声韵,就不能作歌唱了。王介甫(王安石)、曾子固(曾巩),他们的文章有西汉时风格,但如果他们作词,只怕会让人笑倒,因为这样的词读不下去。

这样我们就知道了,词别是一家,但知道的人却不多。后来晏叔原(晏几道)、贺方回(贺铸)、秦少游(秦观)、黄鲁直(黄庭坚)一出,才得词中三味。但是晏几道的词短于铺叙,贺铸的词短于用典。秦观的词却致力于婉约、情深一片,词中却少了实际的东西,就像一个贫穷人家的美女,虽然长得很漂亮,打扮也很时尚,但骨子里却始终缺乏那种与生俱来的富贵气态。黄庭坚的词内容倒是充实,却有些小毛病,就象一块美玉,却有些斑点,所以价值自然要打些折扣了。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崔彭,字子彭,博陵安平人也。祖楷,魏殷州刺史。父谦,周荆州总管。彭少孤,事母以孝闻。性刚毅,有武略,工骑射。善《周官》、《尚书》,略通大义。周武帝时,为侍

伯上士,累转门正上士。

及高祖为丞相,周陈王宇文纯镇齐州,高祖恐纯为变,遣彭以两骑征纯入朝。彭未至齐州三十里,因诈病,止传舍,遣人谓纯曰:“天子有诏书至王所,彭苦疾,不能强步,愿王降临之。”纯疑有变,多将从骑至彭所。彭出传舍迎之察纯有疑色恐不就征因诈纯曰王可避人将密有所道纯麾从骑彭又曰将宣诏王可下马。纯遽下,彭顾其骑士曰:“陈王不从诏征,可执也。”骑士因执而锁之。彭乃大言曰:“陈王有罪,诏征入朝,左右不得辄动。”其从者愕然而去。高祖见而大悦,拜上仪同。

及践阼,迁监门郎将,兼领右卫长史,赐爵安阳县男。数岁,转车骑将军,俄转骠骑,恒典宿卫。性谨密,在省闼二十余年,每当上在仗,危坐终日,未尝有怠惰之容,上甚嘉之。

上尝谓彭曰:“卿当上日,我寝处自安。卿弓马固以绝人,颇知学不?”彭曰:“臣少爱《周礼》、《尚书》,每于休沐之暇,不敢废也。”上曰:“试为我言之。”彭因说君臣戒慎之义,上称善。观者以为知言。后加上开府,迁备身将军。

上尝宴达头可汗使者于武德殿,有鸽鸣于梁上。上命彭射之,既发而中。上大悦,赐钱一万。及使者反,可汗复遣使于上曰:“请得崔将军一与相见。”上曰:“此必善射闻于虏庭,所以来请耳。”遂遣之。及至,可汗召善射者数十人,因掷肉于野,以集飞鸢,遣其善射者射之,多不中。复请彭射之,彭连发数矢,皆应弦而落,突厥相顾,莫不叹服。可汗留彭不遣百余日,上赂以缯彩,然后得归。仁寿末,进爵安阳县公,邑二千户。

炀帝即位,迁左领军大将军。从幸洛阳,彭督后军。时汉王谅初平,余党往往屯聚,令彭率众数万镇遏山东,复领慈州事。帝以其清,赐绢五百匹。未几而卒,时年六十三。帝遣使吊祭,赠大将军,谥曰肃。子宝德嗣。

(节选自《隋书·崔彭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彭出传舍迎之/察纯有疑色/恐不就征/因诈纯曰/王可避/人将密有所道/纯麾从骑/彭又曰/将宣诏王/可下马/

B. 彭出传舍迎之察/纯有疑色/恐不就征/因诈纯曰/王可避人/将密有所/道纯麾从骑/彭又曰/将宣诏/王可下马/

C. 彭出传舍迎之察/纯有疑色/恐不就征/因诈纯曰/王可避/人将密有所/道纯麾从骑/彭又曰/将宣诏王/可下马/

D. 彭出传舍迎之/察纯有疑色/恐不就征/因诈纯曰/王可避人/将密有所道/纯麾从骑/彭又曰/将宣诏/王可下马/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周官》,亦称《周礼》,它与《仪礼》、《礼记》并称为儒教经典“三礼”。《诗经》、《易经》、《道德经》也是儒教经典。

B. 践阼,意思是走上阼阶主位。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阼阶上为主位。在这里指皇帝登基,亦作“践祚”。

C. 休沐,休息洗浴,犹休假。从汉代起,政府机关规定每五日休息一天,称作“五日休”。唐人改为“旬休”,即每十日休息一天。

D. 炀帝,隋朝皇帝杨广的谥号。谥号是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追加

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崔彭有军事才能,多受倚重。周武帝时,官至门正上士。高祖即位,被任命为监门郎将。去世后,高祖派使者吊唁祭奠,赠封为大将军。

B. 崔彭胸有胆略,才智非凡。崔彭奉命带两人去召回镇守齐州的宇文纯的过程,充分展现了他的才智,最终捉住宇文纯,成功完成任务。

C. 崔彭喜爱读书,能学以致用。年少时喜欢读《周官》、《尚书》,能够在守卫皇宫时给皇上讲君臣警惕谨慎的道理,并得到观者的肯定。

D. 崔彭射术高明,闻名于突厥。曾在武德殿一箭射中殿梁上的鸽子,因此被可汗请去。到达突厥国中后,再展射箭绝技,突厥人无不叹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彭未至齐州三十里,因诈病,止传舍。

②上尝谓彭曰:“卿当上日,我寝处自安。卿弓马固以绝人,颇知学不?”

【答案】(1)D

(2)A

(3)A

(4)①崔彭来到距离齐州三十里远的地方,于是假装生病,在驿站停留下来。

②皇上曾经对崔彭说:“你值班的时候,我休息睡觉很安稳。你射箭骑马的本领确已超人,还稍懂学问吗?”

【解析】【分析】(1)句中“彭”“纯”是人名,“察”的主语是“彭”,“彭出传舍迎之”语意完整,看后面语意是崔彭察觉到宇文纯有观察到宇文纯心中有疑虑,担心宇文纯不听从征召,“因诈纯曰”,推知“彭出传舍迎之/察纯有疑色”断句正确,排除B和C项。此外,还可依据“纯”是指宇文纯的情况,看“人将密有所道纯麾从骑”的断句情况。看句意,“将密有所道”是崔彭的行为。“王可避人/将密有所道”是说的内容。“有所”后面应加动词语意才完整。“纯麾从骑”,是宇文纯的做法。可知“王可避人/将密有所道/纯麾从骑” 是正确的断句。其他选项都存在读破句的情况。故选D。

(2)A项,解说不正确。《道德经》是老子所做,乃道家经典。该选项认为“《道德经》也是儒教经典”,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符合题干要求。故选A。

(3)A项,分析有误。从关键词上看,选项与“帝遣使吊祭,赠大将军,谥曰肃”这句话有关。联系最后一段文字,可知“炀帝即位”的事实,这里的“帝”,应该是炀帝,是炀帝派使者吊唁祭奠,而非高祖。故选A。

(4)此题注意重点字词的解释:①“因”,于是。“诈病”,假装生病。“传舍”,指驿站。

②“尝”,曾经。“当上”,当值,值班。“寝处”,休息睡觉。“弓马”,射箭骑马。“固”,本来,确实。“绝”,超出。“颇”,稍微。“不”,通“否”。

故答案为:⑴D;⑵A;⑶A;

⑷①崔彭来到距离齐州三十里远的地方,于是假装生病,在驿站停留下来。②皇上曾经对崔彭说:“你值班的时候,我休息睡觉很安稳。你射箭骑马的本领确已超人,还稍懂学问吗?”

【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语段断句,需要在通读文意的基础

上,对不能断开的字词要研究前后语句的含义及联系,看看断在哪里语意才能明白,句子前后的联系往往都有标志可寻,只要抓住了这些标志,就可以轻松断句,同时,需要掌握语句的大意,即可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答题时,应根据平时课内对文化常识的知识积累与不断复习,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然后做出判断。

(3)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4)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一要注意从原文中寻找对应信息,二要认真比较,不漏过任何字眼。命题者往往在转述中变换一些信息对答题者进行干扰,故解答这类题重在细心。

【参考译文】

崔彭字子彭,是博陵安平人。祖父崔楷,魏时任殷州刺史。父亲崔谦,是北周荆州总管。崔彭少年失父,事奉母亲以孝闻名。性格刚直勇敢,有军事才略,精于骑马射箭。爱读《周官》、《尚书》,粗略知晓其大概意旨。周武帝时,任侍伯上士,几经改任后任门正上士。

等到隋高祖杨坚担任北周丞相时,北周陈王宇文纯镇守齐州,高祖怕他会反叛,于是派崔彭带领两个随从骑兵去召宇文纯回朝廷。崔彭来到距离齐州三十里远的地方,于是假装生病,在驿站停留下来,派人对宇文纯说:“天子有诏书交到陈王住所,崔彭苦于疾病,不能勉强步行,希望陈王屈尊到这里来。”宇文纯怀疑事情有变故,多带随从的骑兵来到崔彭的住处。崔彭走出驿站迎接,观察到宇文纯心中有疑虑,担心他不听从征召,于是骗宇文纯说:“陈王可以令众人回避,我将秘密告诉你事情。”宇文纯挥手叫从骑走开,崔彭又说:“将要宣读诏令了,陈王该下马聆听。”宇文纯急忙下马,崔彭回头对自己的两位从骑说:“陈王不听从皇上征召,可以把他抓起来。”两骑士于是抓着宇文纯,并把他锁起来。崔彭于是大声说:“陈王有罪,皇上征召入朝,旁人不准乱动。”陈王的随从惊愕地离去。高祖见后大为高兴,拜任他为上仪同。

等到隋高祖登基后,升任崔彭为监门郎将,兼领右卫长史之职,被赐封安阳县男的爵位。几年后,改任车骑将军,随后又改任骠骑将军,一直主持宫中的值班警卫。他生性谨慎缜密,在禁宫二十多年,只要值班在仪仗之中,他就整日端坐着,从未有懈怠懒惰的样子,皇上很喜欢他。

皇上曾经对崔彭说:“你给我值班的时候,我休息睡觉很安稳。你射箭骑马技艺确已超人,还稍懂学问吗?”崔彭说:“臣小时喜欢《周礼》、《尚书》,每遇休闲假日,也不敢废弛。”皇上说:“试着给我说说。”崔彭于是就谈了君臣警惕谨慎的义理,皇上称好。旁边的人(看到这一幕的人)认为他懂得先哲教言(有见识的话)。后来加任上开府,升任备身将军。

皇上曾在武德殿宴请达头可汗的使者,有鸽子在殿梁上鸣叫。皇上叫崔彭射它,一发即

中。皇上大为高兴,赐给一万钱币。到使者回去后,可汗又派使者对皇上说:“请求与崔将军见一面。”皇上说:“这一定是因为擅长射术而闻名于胡人王庭,所以来请求相见。”于是派他前往。到达那以后,可汗召来数十个擅长射箭的人,便把肉抛投在郊野,用来聚集飞鸢,派那些善射的人去射。大多射不中。又请崔彭去射,他连射数箭,飞鸢都应弦坠落,突厥人互相对视,无不赞叹敬服。可汗留住崔彭不放达一百多天,皇上赠以丝缯彩帛,崔彭才得以回朝。仁寿末年,升爵位为安阳县公,食邑二千户。

炀帝即位后,升任左领军大将军。随驾前往洛阳,崔鹏总督后军。当时汉王杨谅叛乱刚刚平定,余党到处聚集,朝廷派崔彭率数万士兵平定山东制止叛乱,又兼领慈州职事。炀帝因他清廉,赐予绢帛五百匹。不久去世,终年六十三岁。皇帝派使者吊唁祭奠,赠封为大将军,赠谥号为肃。儿子崔宝德继嗣。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胡晋臣,字子远,蜀州人。登绍兴二十七年进士第,为成都通判。制置使范成大以公辅荐诸朝,孝宗召赴行在。入对,疏当今士俗、民力、边备、军政四弊。试学士院,除秘书省校书郎,迁著作佐郎兼右曹郎官。轮对,论三事:一,无忽讲读官,以仁宗为法;二,责谏官以纠官邪,责宰相以抑奔竞;三,广听纳、通下情,以销未形之患。又极论近幸,上览奏色动。晋臣口陈甚悉,至论及两税折变,天感稍霁,首肯久之。赵雄时秉政,手诏下中书问近幸姓名。晋臣翼日至中书,执政诘其故,晋臣曰:“近习①招权,丞相岂不知之?”即条具大者以闻。上感悟,自是近习严惮。置臣以亲年高,求外补,知汉州,除潼川路提点刑狱,以忧去。服除再召,以五事见,曰:“选将帅,广常平,治梁壤,更铨法,通褚币。”上谓辅臣日:“胡晋臣言可行。”除度支郎,系迁侍御史。朱熹除兵部郎官,以病足未供职。侍郎林栗与熹论《易》不合因奏熹不即受印为傲慢晋臣上疏留熹而排栗物论归重。光宗嗣位,迁工部侍郎,除给事中,每以裁滥恩、惜名器为重,内降持不下,上嘉其有守,拜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正谢日,上命条上军政利害。既而朝重华宫,孝宗谓回:“嗣君擢任二三大臣,深惬朕意,闻外庭亦无异词。”晋臣拜谢。除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上自南郊后久不御朝,晋臣与丞相留正同心辅政,中外帖然。其所奏陈,以温清定省为先,次及亲君子、远小人、抑侥幸、消朋党,启沃剀切,弥缝续密,人无知者。未几,薨于位,赠资政殿学士,谥文靖。

【注释】①近习:君主宠爱亲信的人。

(节选自《宋史·胡晋臣传》)(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侍郎林栗与熹论/《易》不合/因奏熹/不即受印为傲慢/晋臣上疏留熹而排栗/物论归重

B. 侍郎林栗与熹论《易》不合/因奏熹/不即受印为傲慢/晋臣上疏留熹而排栗/物论归重

C. 侍郎林栗与熹论《易》不合/因奏熹不即受印为傲慢/晋臣上疏留熹而排栗/物论归重

D. 侍郎林栗与熹论/《易》不合/因奏熹/不即受印为傲慢/晋臣上疏留熹而排栗/物论归重(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行在,即“行在所”,天子所在的地方,本指京都,后专指天子巡行天下所到之地。

B. 轮对,宋代一种官制,官员每隔数日轮流上殿策对时政利弊,也叫“转对”。

C. 常平,古代调节米价方法,政府丰年购粮以免谷贱伤农,歉年卖出储粮以稳定粮价。

D. 工部,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全国土地、赋税、水利等政令。(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胡晋臣才学突出,见识高卓。绍兴二十七年考中进士,后被荐入朝,受到孝宗召见。他明确指出当时的政治弊端,官职也得以升迁。

B. 胡晋臣为官正直,不惧权贵。他敢于斥责皇帝身边的亲信,包括谏官和宰相,皇帝看了奏章脸色都变了。

C. 胡晋臣侍奉大宋,竭忠尽智。他辅佐孝宗和光宗两位皇帝,都是尽心竭诚,光宗不亲临朝政时他更是小心辅政,后来死于官任上。

D. 胡晋臣恪尽职守,深得褒嘉。在担任给事中期间,光宗褒奖他有操守,后在重华宫朝拜时,孝宗又称赞他“深惬朕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晋臣口陈甚悉,至论及两税折变,天威稍霁,首肯久之。

②晋臣以亲年高,求外补,知汉州,除潼川路提点刑狱,以忧去。

【答案】(1)C

(2)D

(3)B

(4)①胡晋臣的口头陈述非常详尽,直到谈及两税的变化亏损,皇帝威怒才稍微平和,长时间点头表示赞同。

②胡晋臣因为父母年纪大了,请求到京城外补缺,担任汉州知州,再任潼川路提点刑狱,后因父母的丧事离职。

【解析】【分析】(1)“论”是动词,宾语是《易》,动宾之间不能断开,排除AD两项;“奏”的内容是“熹不即受印为傲慢”,而不是“奏”“熹”,故应在“傲慢”后断开,排除B项。故选C。

(2)D项,“工部,……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全国土地、赋税、水利等政令”错误,“全国土地、赋税”由户部掌管。故选D。

(3)B项,“胡晋臣……他敢于斥责皇帝身边的亲信,包括谏官和宰相”错误,从文中来看,应是责成监督的官员纠正官风,责成宰相抑制官员对名利的追求,又着重评论了皇帝身边受宠的近臣。故选B。

(4)该题第一句中,“口陈”,口头陈述;“悉”,详尽;“至”,到;“折变”,变化亏损;“霁”,平和;“首肯”,点头表示赞同。第二句中,“以”,因为;“亲”,父母,双亲;“外补”,到京城外补缺;“知”,名词做动词,做知州,担任知州;“除”,授,拜(官职);“忧”,父母丧事;“去”,离职。

故答案为:⑴C;⑵D;⑶B;

⑷①胡晋臣的口头陈述非常详尽,直到谈及两税的变化亏损,皇帝威怒才稍微平和,长时间点头表示赞同。②胡晋臣因为父母年纪大了,请求到京城外补缺,担任汉州知州,再任潼川路提点刑狱,后因父母的丧事离职。

【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译则采用文字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句尾,可在此后断句,

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句。

(2)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3)此题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综合分析题,需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选项逐一排查,设误常常有时间与发生的事与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学生在这些方面要注意;在选项中也可考查某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参考译文】

胡晋臣,字子远,四川人。考中绍兴二十七年进士,担任成都通判。制置使范成大认为他有辅佐国君之才把他推荐给朝廷,宋孝宗召他前往行宫。入宫对答,上疏当今士俗、民力、边备、军政四方面的弊病。试用于学士院,授官秘书省校书郎,后升迁著作佐郎兼右曹郎官。轮流奏对时,(胡晋臣)谈论三件事:一、不要忽视讲读官,要效法仁宗时期;

二、要求谏官检举官员的不当之处,要求宰相遏制竞相跑官的人;三、(应该)广泛听取、采纳意见,掌握下层的情况,来消除尚未形成的祸患。又着重评论了皇帝身边受宠的近臣,皇帝看完奏章后变了脸色。胡晋臣的口头陈述非常详尽,直到谈及两税折变,皇帝神色稍微缓和,长时间点头表示赞同。丞相赵雄当时执掌朝政,皇帝亲手写诏书下到中书省询问近臣的姓名。晋臣第二天到中书省,主持政事的官员询问他其中的缘故,胡晋臣说:“近臣弄权,丞相怎么能不知道呢?”随即分条详陈,把权力大的近臣上报。皇帝对此事深有感悟,从此近臣十分害怕。胡晋臣因为父母年纪大了,请求到京城外补缺,担任了汉州知州,再任潼川路的提点刑狱,因父母丧事离职。守丧期满再被征召,拿五件事觐见,分别是:“选拔将帅,扩大常平仓,兴修水利,修订选拔、任用官吏的条例,推行纸币。”皇帝对辅政大臣说:“胡晋臣说的可以实行。”(胡晋臣)担任度支郎,几次升迁担任侍御史。当时朱熹被授予兵部郎官,因腿病没有到任。侍郎林栗因与朱熹的论《易》观点不合,上奏称朱熹不立刻到任是对皇帝的傲慢行为。晋臣上疏请求留下朱熹而驳斥林栗的上奏,众人议论推重他。光宗继位后,胡晋臣调任工部侍郎,任职给事中,常常以裁减过度的恩惠,珍惜名声和人才为要务,皇帝赞赏他有操守,任命他为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正式上朝谢恩那天,皇帝命他分条列举军政方面的利与害。不久在重华宫朝拜前任皇帝孝宗,孝宗对他说:“现任皇帝提拔任用的二三位大臣,非常合我意,听说朝廷外面也没有不同的意见。”胡晋臣磕头谢恩。任命胡晋臣为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皇帝自南郊回来后很久不临朝,胡晋臣和丞相留正同心协力辅佐朝政,朝廷内外一派安定。他所上奏陈述,以冬温夏凊、昏定晨省为先,其次提及亲近君子、疏远小人、抑制侥幸得官、消除官员结党,真心诚意辅佐皇帝,切中事理,弥补过失谨慎细致。不久,死在官任上,朝廷追赠他为资政殿学士,谥号“文靖”。

7.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进学斋记

张耒

①古之君子,无须臾而不学,故其为徳无须臾而不进。鸡鸣而兴,莫夜而休,出则莅官治民、事师友、对宾客,入则事其亲、抚其家,教其幼贱,无须臾之间不习其事、学其礼。观天地之道,察万物之理,以究道徳之微妙,未始有顷刻之休,是故其徳日进而不可止。

②古之君子,饮食、游观、疾病之际,未尝不在于学。士会①食而问肴烝,则饮食之际未尝不在学也。曾晳风乎舞雩咏而归,则游观之际未尝不在学也。曾子病而易大夫箦,则疾病之际未尝不在学也。今之所谓学者,既剽盗其皮肤,攘掇其土苴②,比于古之人大可愧矣。冠而仕则冠而弃之,壮而仕则壮而弃之。故后世之君子大抵从仕数年,则言语笑貌嗜欲玩习之际,比之进取之初以儒自名者,固已大异矣。

③元丰之乙丑,余官于咸平,治其所居之西,即其旧而完之。既洁()新矣,于是取《诗》、《书》、古史陈于其中,暑则启扉,寒则塞向,朝夕处乎其中。余惰者也,故取古之道而名之曰“进学”,而书其说,庶朝夕得以自警焉。

【注释】①士会:春秋时晋国卿士。②土苴:糟粕。

(1)可填入第3段括号处的虚词是()

A. 之

B. 其

C. 则

D. 以

(2)对第1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提出古人时刻学习而道德日进的观点,列举生活事实,从正反两方面来阐述。

B. 提出古人时刻学习而道德日进的观点,从古人为学和道德日进两方面来阐述。

C. 提出古人时刻都在完善道德的观点,以出入之际坚持“进学”的事实来阐述。

D. 提出古人时刻都在完善道德的观点,以古人仰观俯察探究事理的事实来阐述。

(3)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后世君子为官数年后言行志趣迥异于前。

B. 后世君子往往留恋官场,无意追求修身进学。

C. 后世君子大多数会贪求世俗享乐,忘记本心。

D. 后世君子踏入仕途往往进学之心消磨殆尽。

(4)分析第②段所用论证方法的作用。

(5)分析第③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1)D

(2)B

(3)A

(4)论证了古之君子饮食、游观、疾病之际都在进学修身的观点;再以后世君子与古之君子作对比,论证了后世君子不如古之君子能坚持进学修身。

①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②举例“士会”论证古之君子饮食、游观、疾病之际(写任何时候、无时不刻,或任意写其中一点也给分)都在进学修身

③把后世君子与古之君子作对比,论证后世君子不如古之君子能坚持进学修身

(5)第3段画线句点明进学斋命名的来由;照应文章标题;表明本文的写作目的,勉励自

己勤于进学。

①来由(写作者为进学斋命名、作者写此文的缘由不给分)

②照应文题、点明题目、呼应标题、前后呼应

③表明主旨:勉励自己勤于进学,自勉,与后人共勉,与他人共勉(写劝勉后人不给分)【解析】【分析】(1)“既洁()新矣”,这句话是对居处的描写,前面说“治其所居之西,即其旧而完之”,这是对居处进行修补,后面说“于是取《诗》、《书》、古史陈于其中,暑则启扉,寒则塞向”,这是修补后的布置,中间的句子应是对修补后的居处进行描写,“洁”是指干净,“新”是指与之前不同,这是两个形容词,中间只能用“以”来连接,此处的“以”相当于“而”,是连词,表并列关系,而“之”“其”“则”都没有这一功能。

(2)第一段的第一句就提出观点,即“古之君子,无须臾而不学,故其为德无须臾而不进”,也就是说“古人时刻学习而道德日进”,CD两项对观点概括不全,都忽略了“无须臾而不学”这一内容,故排除;从下面的内容来看,“鸡鸣而兴,莫夜而休,……无须臾之间不习其事、学其理”,这是从古人为学的方面来阐述;“观天地之道,察万物之理,以究道德之微妙,未始有顷刻之休,是故其德日进而不可止”,这是从道德日进的角度阐述,A项对阐述的角度分析有误,故选B项。

(3)首先到第二段找到划线句,即“故后世之君子大抵从仕数年,则言语笑貌嗜欲玩习之际,比之进取之初以儒自名者,固已大异矣”,这段话是说后世的君子为官多年,言语笑貌喜好等,比起进取之初都已经大有不同,也就是说为官后数年的君子言行志趣于前迥异,故选A项。B项,“留恋官场,无意追求修身进学”错误,在句中没有体现。C项,“贪求世俗享乐,忘记本心”也没有体现。D项,“踏入仕途后往往进学之心消磨殆尽”,句中没有提到进学之心有所消磨,只是说言行志趣与之前不同,故排除这三项。

(4)“古之君子,饮食、游观、疾病之际,未尝不在于学……。今之所谓学者,既剽盗其皮肤,攘掇其土苴,比于古之人大可愧矣”,这是把“古之君子”与“今之君子”进行对比,这是使用对比论证,论证后世君子不如古之君子能坚持进学修身;“士会食而问肴蒸,则饮食之际未尝不在学也。曾晳风乎舞雩咏而归,则游观之际未尝不在学也。曾子病而易大夫箦,则疾病之际未尝不在学也之”,这是列举士会等例,属于举例论证,论证古之君子饮食、游观、疾病之际都在进学修身的观点。

(5)“余惰者也,故取古之道而名之曰‘进学’,而书其说,庶朝夕得以自警焉”,前一句是点明进学斋名字的由来,后一句“庶朝夕得以自警焉”是表达自己的目的,即勉励自己能够勤于进学,这也就与文章的标题“进学斋记”相照应。

故答案为:⑴D;⑵B;⑶A;

⑷论证了古之君子饮食、游观、疾病之际都在进学修身的观点;再以后世君子与古之君子作对比,论证了后世君子不如古之君子能坚持进学修身。①举例论证,对比论证②举例“士会”论证古之君子饮食、游观、疾病之际(写任何时候、无时不刻,或任意写其中一点也给分)都在进学修身③把后世君子与古之君子作对比,论证后世君子不如古之君子能坚持进学修身

⑸第3段画线句点明进学斋命名的来由;照应文章标题;表明本文的写作目的,勉励自己勤于进学。①来由(写作者为进学斋命名、作者写此文的缘由不给分)②照应文题、点明题目、呼应标题、前后呼应③表明主旨:勉励自己勤于进学,自勉,与后人共勉,与他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学案(新高考人教版)板块五文言文阅读学案46精准翻译语句(一)——扣准语境

学案46精准翻译语句(一) ——扣准语境,落实“分点”复习任务 1.掌握翻译的原则和要求。2.强化翻译中的语境意识。 考情微观 年份卷别题干表述(第13题翻译)(8分)设题角度命题特点 2022新高考 Ⅰ卷 (1)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 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 古今异义词:岁 关键虚词:且 固定词语:奈何 ①两个句子均为 叙述性语句。 ②主要采分点: 重点实词——多 义词、古今异义 词、活用词;重 点虚词——以、 乃、之、其等; 重点句式——判 断句、被动句、 省略句、倒装句。 ③均有个别陌生 实词,需要临场 推断。 (2)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 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多义实词:折节、 与、去 关键虚词:以 新高考 Ⅱ卷 (1)禹曰:“吴汉可。禹数与语, 其人勇鸷有智谋,诸将鲜能及 者。” 重点实词:勇鸷 关键虚词:数、鲜 句式:省略句 (2)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 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 多义实词:让古 今异义词:军师 句式:固定句式 2021新高考 Ⅰ卷 (1)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 赂之。 多义实词:患、赇、 密 (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 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重点实词:恶、乐 活用实词:忠、佞 新高考 Ⅱ卷 (1)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 利十倍。 多义实词:报、听、 互市 (2)知大功不遂,感激发病。 古今异义词:感激 虚词:遂 知识图要

活动一掌握翻译的原则和要求 (一)翻译的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直译:字字落实 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即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的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要求原文字字在译文中有着落,译文字字在原文中有根据。当然,有一些发语词、助词无法直接译出,则不必译出。如: 原句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 对照皇 帝 说 官 吏 奉 行 法 典 律 令 不可 违 犯 再说 其 他 要 求 赵 王 没 有 再说 方法组 词 换 词 组 词 组 词 组 词 组 词 保 留 保 留 换 词 删 除 换 词 换 词 换 词 删 除 换 词 保 留 换 词 换 词 换 词 (1)试翻译下列句子,体会直译原则。 ①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威逼而致屈服,报告了单于。单于更加想让他投降。就把苏武关在地窖中囚禁起来,断绝供应,不给他喝的、吃的。 说明:直译时须注意以下三个词语。a.“愈益”,同义复词,只译出一个即可。b.“绝不”,要把“绝”落到实处。c.“饮食”,注意译的顺序:喝的、吃的,而不是吃的、喝的。 ②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我们家的人读书很久没有效果,这孩子取得成就,就值得期待吧! 说明:直译时须注意以下三个词语。a.“不效”,也可意译为科举上没有成就;b.“儿之成”中的“之”是结构助词,可不译;c.“乎”,语气助词,可译为“吧”。 (2)试翻译下面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体会直译原则。

一轮复习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文言文阅读

一轮复习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 一、高中文言文试题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再上龚舍人书 王安石 安抚舍人阁下: 前日所与某言者,不过欲计校仓廪,诱民出栗,以纾百姓一时之乏耳。某之所欲言者,非此之谓也。愿毕其说,阁下其择焉。 某尝闻善为天下计者,必建长久之策,兴大来之功。当世之人,涵濡盛德,非谓苟且一时之利,以邀浅鲜之功而已。夫水旱者,天时之常有也。仓廪财用者,国家常不足也。以不足之用,以御常有之水旱,未见其能济焉,甚非治国养民之术也。 伏自庆历以来,南北饥馑相继,朝廷大臣,中外智谋之士,莫不恻然不忍民之流亡殍死,思所以存活之。其术不过发常平(宋粮仓名)、敛富民,为鱣粥之养,出糟糠之馀,以有限之食,给无数之民。某原其活者,百未有一,而死者白骨已被野矣。此有惠人之名,而无救患之实者也。昔者梁惠王尝移粟以救饥馑,孟子论而非之,所谓“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若夫治不由先王之道者,是徒善、徒法也。且五帝、三王之世,可谓极盛最隆,亦不能使五谷常而水旱不至。然而无冻之民者,何哉?上有善政,而下有储蓄之备也。某历观古者以还,治日常少,而乱日多。今宋光百有馀年,四境之透者至万馀里,其同可桑之野,民尽居之,可渭至大至庶矣。此诚旷世不可逢之嘉会,而贤者有内之时也。今朝廷公卿大夫不以此肘讲求治具,思所以富民化俗之道,以来起太平,而一切惟务苟且,见患而后虑,见史而后救。此传所谓既破碎乃大其辐事已败矣乃重太息其云益乎? 某于阁下无一日之好,论其相知,固巳疏矣。然自阁下之来,以说干阁下再矣。某固非苟有觊于阁下者也。某尝谓大丈夫有学木オ谋者,常患时之不遭也;既遭其时,患言之不用也。今阁下势在朝廷,不可谓时不遭矣;居可言之地,不可谓言不用矣。某故感激而屡干于左右者,以此。阁下共亮之。某再拜。 (逃自《王文公文集》,有刪改)(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思所以存活之所以:……的原因 B. 某原其活者,百未有一原:本来,原本 C. 孟子论而非之非:错误 D. 以说干阁下再矣干:干谒,求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某尝闻善为天下计者,必建长久之策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B. 以有限之食,给无数之民焉用亡邦以陪邻 C. 见患而后患,见灾而后救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D. 某固非荀有觊于阁下者也以勇气闻于诸侯 (3)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 此传所谓/既破碎乃大/其辐事已败矣/乃重太息/其云益乎 B. 此传所谓/既破碎/乃大其辐/事已败矣/乃重太息/其云益乎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一部分微专题专练第7练语言文字运用文言文阅读(一)

第7练语言文字运用+文言文阅读(一) 建议用时30分钟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走过冬天的旷野,我常常惊讶于自己能如此幸运。在难得的安静中,我见到一棵棵光秃秃的树。它们默然无言,凌寒而立,我不由注目沉思。那有章法的线条历历在目地浮现眼前,有无限任人驰骋的想象空间。 走一路看一路,我在欣赏大自然这位艺术家的杰作,一棵棵树,千姿百态,构成一幅幅①的画。它们一次次撞击着我的心灵,给我带来精神享受。四时之景有②的颜色,不经意间转换画风,使人常见常新。而在冬景中,树是画面的主体,日月星辰都是衬托,流水、小鸟和风早已成为点缀。 我选择性地把目光投向那片有一种沧桑之美、仿佛能给人以意志的萧索的草木。我爱看松树、杨树、银杏树、枫树等,看一切落叶乔木与灌木,寻找它们的深刻寓意。看啊,那些枝条纵横交错,只是枝条上的树叶早已凋落,只留下③的空隙,阳光就被这些空隙切割成千万缕的光丝,从树间投射下来。此时,我想透过这无数的空隙一窥树的心魂,追寻它的心路历程。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答: 2.请将文中画横线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答: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很多人以为,玻尿酸只能由外部注入人体,其实,①。玻尿酸又叫“透明质酸”,是细胞基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体内广泛分布,发挥着多种生理功能。一个成年人体内的玻尿酸有15克左右,它主要分布在皮肤、关节、软骨、眼睛、结缔组织等处。这些玻尿酸会定期替换,比如皮肤里的玻尿酸每天会替换20%左右,可见人体自身的玻尿酸合成量是相当可观的。 一提起玻尿酸的用途,②。可事实上,玻尿酸的用途远不止于此,它已成功用于美容整形之外的眼科、骨科、烧伤科的医疗实践中。在国外,它还经常被添加到食品和膳食补充剂中。那么吃了这些玻尿酸食品能否达到美容护肤、保护关节的效果呢?欧洲食品安全局对此进行了专门的评估,③。其实,这是很容易理解的,因为吃进去的玻尿酸在经过消化道时会被破坏一部分,剩下的“残兵败将”经肠道吸收后进入血液转运,而进入血液的玻尿酸很快就会被降解,不太可能到达脸部或关节。 4.下列选项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透明质酸”的引号表示特定称谓。 B.第一段主要介绍玻尿酸对人体的重要性。 C.第二段中采用了设问句来说明玻尿酸的作用。 D.“残兵败将”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5.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024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单元过关卷5:文言文阅读(含解析)

5 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秦说齐闵王曰:“臣闻用兵而喜先天下者忧,约结而喜主怨者孤。夫后起者藉也,而远怨者时也。是以圣人从事,必藉于权,而务兴于时。夫权藉者,万物之率也;而时势者,百事之长也。故无权藉,倍①时势,而能事成者寡矣。 “今虽干将、莫邪,非得人力,则不能割刿②矣。坚箭利金,不得弦机之利,则不能远杀矣。矢非不铦③,而剑非不利也,何则?权藉不在焉。何以知其然也?昔者赵氏袭卫,车不舍人不休,傅卫国,城刚平,卫八门土④而二门堕矣,此亡国之形也。卫君跣行告溯于魏。魏王身被甲底⑤剑,挑赵索战,邯郸之中鹜,河、山之间乱。卫得是藉也,亦收余甲而北面,残刚平,堕中牟之郭。卫非强于赵也,譬之卫矢而魏弦机也,藉力魏而有河东之地。赵氏惧,楚人救赵而伐魏,战于州西,出梁门,军舍林中,马饮于大河。赵得是藉也,亦袭魏之河北,烧棘蒲,队⑥黄城。故刚平之残也,中牟之堕也,黄城之坠也,棘蒲之烧也,此皆非赵、魏之欲也。然二国劝行之者,何也?卫明于时权之藉也。今世之为国者不然矣。兵弱而好敌强国罢而好众怨事败而好鞠之兵弱而憎下人地狭而好敌大事败而好长诈行此六者而求伯,则远矣。 “臣闻善为国者,顺民之意而料兵之能,然后从于天下。故约不为人主怨,伐不为人挫强。如此则兵不费,权不轻,地可广,欲可成也。昔者,齐之与韩、魏伐秦、楚也,战非甚疾也,分地又非多韩、魏也,然而天下独归咎于齐者,何也?以其为韩、魏主怨也。且天下遍用兵矣,齐、燕战而赵氏兼中山;秦、楚战韩、魏不休而宋,赵专用其兵;此十国者,皆以相敌为意,而独举心于齐者,何也?约而好主怨,伐而好挫强也。” (选自《战国策·齐策五》,有删改) [注]①倍:通“背”,违背。②刿:割,刺伤。③铦(tián):锋利。④土:通“杜”,堵塞。⑤底:通“砥”,磨砺。⑥队:同“堕”,毁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兵弱而好敌强国/罢而好众怨事/败而好鞠之/兵弱而憎/下人地狭/而好敌大/事败而好长诈/ B.兵弱而好敌强/国罢而好众怨/事败而好鞠之/兵弱而憎下人/地狭而好敌大/事败而好长诈/ C.兵弱而好敌强/国罢而好众怨/事败而好鞠之/兵弱而憎/下人地狭/而好敌大/事败而好长诈/ D.兵弱而好敌强国/罢而好众怨事/败而好鞠之/兵弱而憎下人/地狭而好敌大/事败而好长诈/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夫后起者藉也”与“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谏逐客书》)两句中的“藉”字含义相同。 B.干将,春秋时著名的铸剑师,与妻子莫邪铸出两把名剑。文中干将、莫邪都指剑名。 C.“何以知其然也”与“沛公默然”(《鸿门宴》)两句中的“然”字含义不同。D.“以其为韩、魏主怨也”与“且以汝之有身也”(《与妻书》)两句中的“以”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秦认为,国君如果善于顺应时势、倚重天时,那么成就大事的机会就增多

2022版高考一轮总复习语文习题 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7-1 Word版含答案

课后对点集训 第一组:以、其、而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题。 李疑者,居通济门外,闾巷子弟执业造其.家,得粟以自给。固贫甚,然独好周人急。平阳耿子廉械逮至京师,其妻孕将育,众拒门不纳,妻卧草中以号。疑问故,归谓妇曰:“人孰无缓急,安能以.室庐自随哉?且人命至重,倘育而为风露所感,则母子俱死。吾宁舍之而.受祸,何忍死其母子!”俾妇邀以归,产一男子。疑命妇事之如疑事景淳,逾月,始辞去,不取其报。人用是多疑名,士大夫咸喜与疑交。见疑者皆曰:“善士,善士!”疑读书为文亦可观,尝以儒举,辞不就,然其行最著。宋学士曰:吾与疑往来,识其.为人。非有奇伟壮烈之姿也,而.其所为事乃有古义勇风。语曰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吾伤流俗之嗜利也,传其事以.劝焉。 (节选自《文宪集·李疑传》,有删改) 1.与“安能以.室庐自随哉”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B.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C.斧斤以.时入山林 D.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行 答案 B 解析文中的“以”作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B项与之相同。A项,介词,表示方式、凭借或手段,可译为“用”“拿”“凭借”“依靠”“依据”等。C项,介词,可译为“依照”“依据”。D 项,介词,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缘由,可译为“因”“由于”。 2.与“传其事以.劝焉”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B.作《师说》以.贻之 C.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D.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答案 B 解析文中的“以”为连词,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来”“用来”“以便”,B项与之相同。A 项,介词,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C项,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D项,连词,表并列或递进关系。 3.与“闾巷子弟执业造其.家”的“其”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B.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D.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答案 A 解析文中的“其”为代词,第三人称,可译为“他(们)”“他(们)的”,A项与之相同。B项,第一人称,译为“我”“我(自己)的”。C项,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些、那里”。D项,指示代词,可译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4.与“吾与疑往来,识其.为人”的“其”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B.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C.吾其.还也 D.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 答案 B 解析文中的“其”为代词,第三人称,可译为“他(们)”“他(们)的”,B项与之相同。A项,语气副词,加强揣测语气,译为“或许”“或许”“可能”。C项,语气副词,表示期望、商量、劝勉的语气,可译为“还是”。D项,连词,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5.与“吾宁舍之而.受祸”的“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予者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D.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答案 C 解析文中的“而”为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C项与之相同。A项,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B项,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D项,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6.与“而.其所为事乃有古义勇风”的“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B.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C.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D.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答案 D 解析文中的“而”为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D项与之相同。A项,连词,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B项,连词,表示因果关系。C项,连词,表示目的关系。 其次组:为、因、于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2题。

文言文阅读 专练(含解析)2024届高中语文统编版一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 【高考原题】 (2023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材料一: 襄子围于晋阳中①,出围,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张孟谈曰:“晋阳之事,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事,寡人国家危,社稷殆 曰:“善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或曰:仲尼不知善赏矣。夫善赏罚者,百官不敢侵职,群臣不敢失礼。上设其法,而下无奸诈之心。如此,则可谓善赏罚矣。襄子有君臣亲之泽,操令行禁止之法,而犹有骄侮之臣,是襄子失罚也。为人臣者,乘事而有功则赏。今赫仅不骄侮,而襄子赏之,是失赏也。故曰:仲尼不知善赏。 (节选自《韩非子·难一》) 材料二: 陈人有武臣,谓子鲋曰②:“韩子立法,其所以异夫子之论者纷如也。予每探 其意而校其事,持久历远,遏奸劝善,韩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若韩非者,亦当世之圣人也。”子鲋曰:“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极天为称,言下者必以深渊为名。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若 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伐郑,遇陈恒而还,是时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晋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此先后甚远,而韩非公称之,曾无怍意。是则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故吾以是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诸子久矣。而子立尺表以度天,植寸指以测渊,矇大道而不悟,信诬说以疑圣,殆非所望也。” (节选自《孔丛子·答问》) [注]①襄子:赵襄子。春秋末年,知、赵、韩、魏四家把持晋国国政,称“晋四卿”。晋阳之战,知氏(荀瑶)联合韩、魏攻赵,反被赵襄子联合韩、魏灭杀。②子鲋:即孔鲋,孔子八世孙。

1.材料二画框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在答题卡上勾选相应位置。 2.下列对材料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围,指被围困,“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举”表示被选拔,两者用法相同。 B.劝,指鼓励、劝勉,与《兼爱》“不可以不劝爱人”中的“劝”词义不相同。 C.具臣,文中与“有功”相对,是指没有功劳的一般人臣,具体就是指高赫。 D.诬说,指没有事实依据的胡说妄言,与现在所说的“诬蔑之辞”并不一样。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主上设置有关法令,令行禁止,群臣不敢越职侵权,也没有了奸诈之心,他们履职行事,有了功劳就能得到赏赐,韩非认为这样才叫"善赏罚"。 B.在武臣看来,韩非与孔子观点不同的地方很多,在遏奸劝善等方面,韩非不一定就不对,孔子也不一定就合理,韩非也可以称得上是当世圣人。 C.世人说到高必定会以上天作比,说到低必定会以深渊作比,他们常通过引经据典、援用圣贤来成就自己,使自己更加贤能,以争取民众的信任。 D.子鲋对韩非之类的诸子学说闭口不言,充耳不闻,而武臣却深信不疑,进而怀疑圣人,子鲋对此深感失望,认为武臣是见识短浅,不明大道。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 (2)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 5.子鲋用以批驳韩非的事实依据是什么? 【考情分析】 本篇文章为文言文阅读,共有5个试题,考查形式都为3个客观题和2个主观题。第一小题考查了文言断句。第二小题考查了谦辞、武器装备、实词含义等。第三小题考查了理解文意。第四小题考查了文言翻译。第五小题考查了理解文章内容。 【变式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__能力训练含解析

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 复习纲要 【考情探究】 课标解读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备考策略考点内容 断句 综合考查对实词、虚 词、句意的理解句读、语法 运用实词、虚词、 特殊句式等知 识,准确理解句 意,正确断句 平时多积累实词的含 义,注意借助虚词来断 句,同时要多关注句子 的结构,掌握断句的基 本方法 古代文化常识了解并掌握常见的 古代文化常识 官职科举、姓名 称谓、天文地理、 历法纪年、风俗 礼仪、饮食器用、 音乐文娱 凭借积累、根据 语境理解句中词 语的传统文化内 涵 识记课本中的古代文化 知识,按时间的先后等 顺序梳理积累课外常见 的古代文化知识 文意概括和分析筛选并归纳信息要 点,分析概括作者在 文中的观点态度 120个实词、18 个虚词 归纳内容要点、 概括中心意思的 能力 1.选择题,在审读题干 和仔细比对选项与原文 上下功夫。注重总结规 律,形成方法。 2.简答题要做到要点 全,语言简。 翻译句子 将文言句子译成现 代汉语120个实词、18 个虚词、词类活 用及文言句式 运用相关文言知 识,理解文句,并 能准确、通顺地 翻译成现代汉语 复习备考时要把三大得 分点——关键实词、关 键虚词、特殊句式作为 重点,强化“得分点”意 识。 【真题探秘】

(2020新高考Ⅰ,10—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9分) 左光斗,字遗直,桐城人。万历三十五年进士。除中书舍人。选授御 史,巡视中城。捕治吏部豪恶吏,获假印七十余,假官一百余人,辇下 ..震悚。出理屯田,因条上三因十四议,诏悉允行。水利大兴,北人始知艺稻。邹元标尝曰:“三十年前,都人不知稻草何物,今所在皆稻, 种水田利也。”阉人刘朝称东宫 ..令旨,索戚畹废庄。光斗不启封还 之,曰:“尺土皆殿下 ..有,今日安敢私受。”阉人愤而去。杨涟劾魏忠贤,光斗与其谋,又与攀龙共发崔呈秀赃私,忠贤暨其党咸怒。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 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忠贤诇知,先二日假会推事与涟俱削籍。群小恨不已,复构文言狱,入光斗名,遣使往逮。父老子弟拥马首号哭,声震原野,缇骑亦为雪涕。至则下诏狱酷讯。许显纯诬以受杨镐、熊廷弼贿,涟等初不承,已而恐以不承为酷刑所毙,冀下法司,得少缓死为后图。诸人俱自诬服,光斗坐赃二万。忠 贤乃矫旨,仍令显纯五日一追比 ..,不下法司,诸人始悔失计。容城孙奇逢者,节侠士也,与定兴鹿正以光斗有德于畿辅,倡议醵金,诸生 争应之。得金数千,谋代输,缓其狱,而光斗与涟已同日为狱卒所毙,时五年七月二十有六日也,年五十一。光斗既死,赃犹未竟。忠贤令抚按严追,系其群从十四人。长兄光霁坐累死,母以哭子死。都御史周应秋犹以所司承追不力,疏趣之,由是诸人家族尽破。忠贤既诛,赠光斗右都御史,录其一子。已,再赠太子少保。福王时,追谥忠毅。 (节选自《明史·左光斗传》) 随文助读 由选文出自《明史·左光斗传》可知,本文属于传记类文本。理解其文意一般需要以下四步: 第1步:关注开头,初识主人公形象。第2步:抓时间、地点和事件,把握主人公经历。 第3步:关注人物对话和作者的议论抒情句,把握人物品行。 第4步:巧借内容概括分析题,扫清阅读障碍。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 核心考点:断句 考查能力:根据语境理解文言实词的意义、虚词的意义及用法,把握句子意思。

全国高考乙卷(2021-2023)三年高考真题集训-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文言文阅读(全国通用)解析版)

【2024高考一轮复习考点专题精练】 2021-2023年全国高考乙卷真题汇总训练 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 (2021·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9分) 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 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 ..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鄃令裴仁轨私役门夫,上怒,欲斩之。殿中侍御史长安李 乾祐谏曰:“法者,陛下所与天下共也,非陛下所独有也。今仁轨坐轻罪而抵极刑 ...,臣恐人无所措手足。”上悦,免仁轨死,以乾祐为侍御史。上谓侍臣曰:“朕以死刑至重,故令三 覆奏,盖欲思之详熟故也。而有司须臾之间,三覆已讫。又,古刑人,君为之彻乐减膳 ..。朕庭无常设之乐,然常为之不啖酒肉。又,百司断狱,唯据律文,虽情在可矜,而不敢违法,其间岂能尽无冤乎?”丁亥,制:“决死囚者,二日中五覆奏,下诸州者三覆奏。行刑之日,尚食勿进酒肉,内教坊及太常不举乐。皆令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由是全活甚众。其五覆奏者以决前一二日,至决日又三覆奏。惟犯恶逆者一覆奏而已。上尝与侍臣论狱。魏征曰:“炀帝时尝有盗发,帝令于士澄捕之,少涉疑似,皆拷讯取服, 凡二千余人,帝悉令斩之。大理丞 ...张元济怪其多,试寻其状,内五人尝为盗,余皆平民。竟不敢执奏,尽杀之。”上曰:“此岂唯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君臣如此,何得不亡?公等宜戒之。”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 B.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 C.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

2021届高考文言文阅读一轮复习:“实词推断”精练语文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高三总复习

2021届高考文言文阅读一轮复习:“实词推断”精练语文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高三总复习 2021届高考文言文阅读一轮复习:“实词推断” 核心方法: 1、语境推断法 2、音形推断法 3、邻字助解法 4、结构分析法 5、语法辨别法 6、教材联想法 7、成语对应法 对点精选教练: 一、常用推断方法专练 1.请用音形推断法推断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丰则贵籴,歉则贱粜 (2)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 (3)天台生困暑,夜卧帷中,童子持翣(shà)飏于前: (4)渤海左右郡岁饥,盗贼并起,二千石不能禽制: 答案(1)买进粮食卖出粮食(2)箱子(3)扇子扇风(4)同“擒”,捉拿 2.请用邻字助解法推断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御史卢雍)又谓珪(傅珪)刚直忠谠,当起用: (2)明年,齐贤(人名)出守京兆,复条陈放(指传主种放)操行,请加旌贲: (3)其于知友故旧殁后衰落,相存问过于生前,盖其性之笃厚然也:

答案(1)忠诚(2)褒美(3)慰问 3.请用语法辨别法推断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君所交皆一时贤隽: (2)存思不息,乃庐于墓侧: (3)鄂侯争之急,辨之疾,故(纣王)脯鄂侯: (4)《本草》中所载诸食物,益人者不尽可口,可口者未必益人: 答案(1)贤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2)结庐而居,名词活用为动词(3)杀后把尸体做成肉干,名词活用为动词 (4)使……受益,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4.请用结构分析法推断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2)谷则异室,死则同穴: (3)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 (4)士习由此而偷,官方由此而隳,师道由此而坏: 答案(1)选拔(2)活着(3)多余(4)风气毁坏 5.请用语境推断法推断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梅以欹为美,正则无景: (2)天保中,郡县大水、人灾,绝食者千余家: (3)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 (4)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答案(1)倾斜(2)断绝粮食(3)丰收(4)顽皮 6.请联想成语或课内知识推断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若贷而不诛,则天下大义不明: 联系成语: (2)敌见,惊退。逐至东门,左右稍集,合战破之,韩轨(人名)遂投城遁走: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综合提升练(一)【含答案】

考点综合提升练(一)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桓谭字君山,沛国相人也。谭以父任为郎,好音律,善鼓琴。简易不修威仪,博学多通,能文章,有见地,不谄媚,而喜非毁俗儒,由是多见排抵。 哀、平间,位不过郎。傅皇后父孔乡侯晏深善. 于谭。是时,高安侯董贤宠幸,女弟为昭仪,皇后日已疏,晏默默不得意。谭进说曰:“昔武帝欲立卫子夫①,阴求陈皇后之过,而陈后终废,子夫竟. 立。今董贤至爱而女弟尤幸,殆将有子夫之变,可不忧哉!”晏惊动,曰:“然,为之奈何?”谭曰:“刑罚不能加无罪,邪枉不能胜正人。夫士以才智要.君,女以.媚道求主。皇后年少,希更艰难,或驱使医巫,外求方技,此不可不备。又君侯以后父尊重而多通宾客,必贻致讥议。不如谢.遣门徒,务执廉悫②,此修己正家避祸之. 道也。”晏曰:“善。”遂罢遣常客,入白皇后,如谭所戒。后贤果风太医令真钦,使求傅氏罪过。遂逮后弟侍中喜,诏狱,无所得,乃.解,故傅氏终全于哀帝之时。及董贤为大司马,闻谭名,欲与.之交。谭先奏书于贤,说以辅国保身之.术,贤不能用,遂不与. 通。 世祖即位,征待诏。后大司空宋弘荐谭,拜议郎给事中,因上疏陈时政所宜,曰:“臣闻国之废兴在于政事政事得失由乎辅佐辅佐贤明则俊士充朝而理合世务辅佐不明则论失时宜而举多过事夫有国之君俱欲兴化建善然而政道未理者其所谓贤者异也。”书奏,不省。 是时,帝方信谶③,多以决定嫌疑。有诏会议灵台所处,帝谓谭曰:“吾欲以谶决之,何如?”谭默然良久,曰:“臣不读谶。”帝问其故,谭复极言谶之非经。帝大怒曰:“桓谭非圣无法,将下斩之!”谭叩头流血,良久. 乃得解。出为六安郡丞,意忽忽不乐,道病卒,时年七十余。 初,谭著《新论》言当世行事,世祖善焉。《琴道》一篇未成,肃宗使班固续成之。元和中,肃宗行东巡狩,至沛国,使使者祠谭家,乡里以. 为荣。(节选自《后汉书·桓谭传》) 注 ①卫子夫:汉武帝的皇后。②悫:诚实、谨慎。③谶:预言吉凶、得失的文字、图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而陈后终废,子夫竟. 立 竟:最终 B .夫士以才智要.君 要:要挟 C .傅皇后父孔乡侯晏深善.于谭 善:交好 D .不如谢. 遣门徒,务执廉悫 谢:谢绝 答案 B 解析 要:求取重用或信任。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 女以.媚道求主乡里以.为荣

2022届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6)

2022届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习(6) 一、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父思,武昌太守。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弘微本名密, 犯所继内讳,故 ,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遣财禄秩,一不关豫。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瞻等 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约微子。义熙八年,混以刘毅党见诛,妻晋陵公主以混家事委以弘微。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高祖受命,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 自混亡,至是九载,而室宇修整,仓廪充盈,门徒业使,不异平日,田畴垦辟,有加于旧,中外姻亲,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或为之涕流,感弘微之义也,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太祖镇江陵,弘微为文学。母忧去职,居丧以孝称,服阕逾年,菜蔬不改。兄曜历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卒。弘微蔬食 积时,哀戚过礼,服虽除,犹不啖鱼肉。弘微少孤,事兄如父,兄弟友穆之至,举世莫及也。弘微口不言人短长,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九年,东乡君薨,资财钜万,园宅十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弘微一无所取,自以私禄营葬。曰:“亲戚争财,为鄙之甚。今分多共少,不至有乏,身死之后,岂复见关。”十年,卒,时年四十二,上甚痛惜之,使二卫千人营毕葬事,追赠太常。 (节选自《宋书﹒谢弘微传》)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B.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 子如此/足矣 C.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D.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 子如此/足矣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B.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 C.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D.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强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弘微出继从叔,一心只爱读书。他是陈郡阳夏人,从叔谢峻将他作为后嗣。新家比原来家庭富有,

新高考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一部分微专题专练第13练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一

第13练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一) 建议用时30分钟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材料一二月乙酉,(晋悼)公即位。使吕宣子将下军,曰:“邲之役,吕锜佐智庄子于上军,获楚公子穀臣与连尹襄老,以免子羽。鄢之役,亲射楚王而败楚师,以定晋国而无后,其子孙不可不崇也。”使彘恭子将新军,曰:“武子之季、文子之母弟也。武子宣法以定晋国,至于今是用。文子勤身以定诸侯,至于今是赖。夫二子之德,其可忘乎!”故以彘季屏其宗。使令狐文子佐之,曰:“昔克潞之役,秦来图败晋功魏颗以其身却退秦师于辅氏亲止杜回其勋铭于景钟。至于今不育,其子不可不兴也。” 君知士贞子之帅志博闻而宣惠于教也,使为太傅。知栾纠之能御以和于政也,使为戎御。知荀宾之有力而不暴也,使为戎右。 栾伯请公族大夫,公曰:“荀家惇惠,荀会文敏,黡也果敢,无忌镇静,使兹四人者为之。夫膏粱之性难正也,故使惇惠者教之,使文敏者导之,使果敢者谂之,使镇静者修之。惇惠者教之,则遍而不倦;文敏者导之,则婉而入;果敢者谂之,则过不隐;镇静者修之,则壹。”使兹四人者为公族大夫。 公知祁奚之果而不淫也,使为元尉。知羊舌职之聪敏肃给也,使佐之。知魏绛之勇而不乱也,使为元司马。知张老之智而不诈也,使为元候。知铎遏寇之恭敬而信强也,使为舆尉。 始合诸侯于虚朾以救宋,使张老延君誉于四方,且观道逆者。吕宣子卒,公以赵文子为文也,而能恤大事,使佐新军。五年,诸戎来请服,使魏庄子盟之,于是乎始复霸。 (节选自《国语·晋语七》) 材料二魏绛事晋悼公。悼公三年,会诸侯。悼公弟杨干乱行,魏绛僇辱杨干。悼公怒曰:“合诸侯以为荣,今辱吾弟!”将诛魏绛。或说悼公,悼公止。卒任魏绛政,使和戎、翟。戎、翟亲附。悼公之十一年,曰:“自吾用魏绛,八年之中,九合诸侯,戎、翟和,子之力也。”赐之乐,三让,然后受之。 (节选自《史记·魏世家》)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 秦来图败A晋功B魏颗以其身却C退秦师D于辅氏E亲止F杜回G其勋H铭于景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后”的意思是没有后代,与孟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无后”含义相同。 B.“戎右”指陪乘之官,作战时在君主之右,执武器以护卫。《鸿门宴》中的樊哙即任此职。 C.“膏粱”指肥肉细粮,泛指精美食物,此处指富贵人家及其后嗣,与“纨绔”含义相同。 D.“淫”的意思是放纵、恣肆,与《离骚》中“谣诼谓余以善淫”的“淫”含义不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悼公善待功臣之后,不仅屏退对他们的宗族进行看管的人,而且还让其后世子孙蒙受恩惠,担任军队中的重要职位。 B.晋悼公认为敦厚仁惠、博学聪敏、果断敢为、镇定沉着的人有助于教导富贵子弟处事周全、通明事理、不隐过失、稳重专一。 C.晋悼公初次会合诸侯的目的是对宋施以援手,他派张老到处宣扬国君的美誉,观察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测试卷(附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测试卷(附答案解析)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崔光远,系出博陵,后徙灵昌。勇决任气,长六尺,瞳子白黑分明。开元末,为唐安令,与杨国忠善,累迁京兆少尹,为吐蕃吊祭使,还,会玄宗西狩,诏留光远为京兆尹、西京留守。乘舆已出,都人乱,火左藏大盈库,争辇财珍,至乘驴入宫殿者。光远乃募官摄府、县,谁何宫阙,斩十数人,乃定。因伪使其子东见禄山,而禄山先署张休为京兆尹,由是追休,授光远故官。俄而同罗背贼,以厩马二千出奔,贼将孙孝哲、安神威招之不得,神威忧死,官吏惊走,狱囚皆逸。光远以为贼且走命人守神威孝哲等第斩曳落河二人孝哲驰白禄山光远惧与长安令苏震出开远门,使人奔呼曰:“尹巡门!”门兵具器仗迎谒,至,皆斩之,募得百余人,遂趋灵武。肃宗嘉之,擢拜御史大夫,复为京兆尹,遣到渭北募侨民。会贼党剽泾阳,休祠房,椎.牛呼饮。光远刺知之,率兵夜趋其所,使百骑彀满狙其前,命骁士合噪。贼醉,不能师.,斩其徒.二千,得马千噭,俘一酋长以献。自是,贼常避其锋。扈帝还,改礼部尚书、邺国公,封实户三百。 乾元元年,由汴州刺史代萧华为魏州节度使。初,郭子仪与贼战汲郡,光远裁率汴师千人援之,不甚力。及守魏,使将军李处崟拒贼,子仪不救,战不胜,奔还,贼因傅城下诡呼曰:“处崟召我而不出,何也?”光远信之,斩处崟。处崟善战,众倚以为重,及死,人益危。魏城经袁知泰、能元皓等完筑,牢甚,光远不能守,夜溃围出,奔京师。帝赦其罪,拜太子少保。 会襄州将康楚元、张嘉延反,陷荆、襄诸州,因拜持节荆、襄招讨,充山南东道兵马都使,又徙凤翔尹。先是,岐、陇贼郭愔等掠州县,峙.五堡,光远至,遣官喻降之。既而沈饮不亲事,愔等阴约党项及奴剌、突厥,败韦伦于秦、陇,杀监军使。帝怒光远无状,召还。复使节度剑南。会段子璋反东川,光远进讨平之。然不能禁士卒剽掠士女,至断腕取金者,夷杀数千人。帝诏监军按.其罪,以忧卒.。 (选自《新唐书·崔光远传》,有删改)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一章 文言文阅读 专题一 读懂文言 整体阅读,把握大意 新人教版

读懂文言整体阅读,把握大意 [专题微语] 同学们做阅读题,总是轻阅读,重做题。这一点在文言文阅读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其实,文言文也与现代文一样需要整体阅读,把握大意。不知你有没有这样的体验:某次做题,你把所给的文言文读懂了,读透了,题目几乎全部回答正确。这就是整体阅读之效。文言文整体阅读其实很简单,读了下面的内容,你自然就会明白。 Ⅰ整体阅读:五种方法,三个步骤 一、建立正确的阅读观——整体阅读 1.看整体 文言文阅读不仅要关注一字一词一句,还要关注文章的整体,看文章整体写了什么内容,哪些人、哪些事、什么性格品质,这些是先要把握住的。不要急于做题,不要急于破解哪个词、哪句话,首先要弄清文章整体的内容及行文特点,这是整体阅读的核心内容之一。 2.整体看 不要以为阅读完文本材料,就算整体把握了。文本本身固然重要,但标题、尾注、试题这些内容也绝不可忽视,它们是整体把握文意、解决疑难的重要辅助内容。整体看,就是先抓住文本本身;其次,看标题、选文出处、尾注及题目,看这些项目为整体把握提供了哪些或明或暗的辅助信息。总之,就是要看标题,看正文,看出处,看注释,看试题。全都看完了,才能整体把握文意。 二、阅读方法和步骤 1.阅读方法 (1)勾画圈点法:边阅读,边画出人名、地名、时间词、事件起讫词语及文中评议性词句,画出较难理解的词句等,同时思考总结“何人何时何事”等内容。 (2)主线阅读法:阅读时牢牢抓住“什么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做过什么事,事情的结果”这条主线来筛选信息,划分层次,把握内容提要。 (3)借题解文法:文言文阅读一般都有信息筛选题和文意概括题。信息筛选题往往将文中能表现人物某一方面特点的若干信息抽出来让考生辨析,据此可判定文中写的是什么样的人物,有怎样的性格,或有怎样的品质,或行为有何特征等。文意概括题则考查对文言文文意的概述或分析,所给的几个备选项正是命题人对文意的概括。其中虽有一项“不正确”,但

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改编新高考Ⅰ卷含解析

新高考Ⅰ卷文言文阅读改编 ——课内外词语比较分析试题时间: 45分钟总分: 45分得分: (2022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 ...谋,奈何?”孟尝 ...,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 ..,夜.见孟尝君 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 ..。 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 西为赵蔽 ...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 文之所以 ..,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 ..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 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 ...二年矣,今又行数 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 ...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 用.臣之忠计,文请行 ..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 魏,魏王折节 ..割地,以国之半与 ..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 ....秦,秦必去 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降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 1.(2022新高考Ⅰ卷)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 B.“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C.“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 D.“国门”,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则用来指一个国家的边境。 2.(2022新高考Ⅰ卷改编)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训练:文言文阅读

高考语文一轮练习:文言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人曰:“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齐人闻而惧,曰:“孔子为政必霸,霸则吾地近焉,我之为先并矣。盍致地焉?”黎鉏曰:“请先尝沮之;沮之而不可则致地,庸迟乎!”于是选齐国中女子好者八十人,皆衣文衣而舞《康乐》,文马三十驷,遗鲁君。陈女乐文马于鲁城南高门外。季桓子微服往观再三,将受,乃语鲁君为周道游,往观终日,怠于政事。子路曰:“夫子可以行矣。”孔子曰:“鲁今且郊,如致膰乎大夫,则吾犹可以止。”桓子卒齐女乐,三日不听政;郊,又不致膰俎于大夫。孔子遂行,宿乎屯。而师己送。曰:“夫子则非罪。”孔子曰:“吾歌可夫?”歌曰:“彼妇之口,可以出走;彼妇之谒,可以死败。盖优哉游哉,维以卒岁!”师已反,桓子曰:“孔子亦何言?”师己以实告。桓子喟然叹曰:“夫子罪我以群婢故也夫!” 孔子遂适卫,主于子路妻兄颜浊邹家。卫灵公问孔子:“居鲁得禄几何?”对曰:“奉六万。”卫人亦致粟六万。居顷之,或谮孔子于卫灵公,灵公使公孙余假一出一入。孔子恐获罪焉,居十月,乃去。 将适陈,过匡,颜刻为仆,以策指之曰:“昔吾入此,由彼缺也。”匡人闻之,以为鲁之阳虎,阳虎尝暴匡人,匡人于是遂止孔子,孔子状类阳虎,拘焉五日。颜渊后,子曰:“吾以汝为死矣。”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匡人拘孔子益急,弟子惧。孔子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如予何!”孔子使从者为武子臣于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