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质灾害环境系统综合评价的基本思想与模型
城市灾害评估及综合防灾能力分析

城市灾害评估及综合防灾能力分析摘要:当今世界城市综合防灾减灾形势不容乐观,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也在不断加剧,对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形成了十分不利的隐患。
这里从城市综合防灾的发展现状、城市防灾基本内容、城市地质灾害综合评价、城市抗灾能力分析、城市综合防灾信息系统这几个方面对城市综合防灾减灾做了简单概述,简要分析了城市综合防灾的意义与作用,对加深人们的城市综合防灾意识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效果。
关键词:城市;综合防灾;灾害评价;防灾信息系统1.引言随着人类科技水平不断进步,世界各国工业化显著提高,城市化的程度也随之不断提高,人类的居住分布在城市越来越密集,以发达城市为中心形成了无数的环形城市圈。
这样的人口密度分布虽然可以让大城市的经济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但却把各种城市灾害的影响成倍放大。
现代城市事故与灾害的发生概率与规模呈现出增长趋势,以新冠肺炎疫情传播为例,由于城市交通发达的缘故,疫情的传播速度比之前的疾病传播更快,城市综合防灾减灾已经成为城市发展过程中必须注意的问题。
1.发展现状20世纪70年代,美国政府颁布了《国家地震减灾法》。
1987年,第42届联合国大会决定将1990至2000年期间的十年定为了“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这标志着国际灾害防治研究工作进入全新阶段。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设立项目,在典型城市开展大规模防灾减灾项目和研究、地震减灾规划专题研究和城市综合减灾工程研究。
随着灾害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我国灾害科学研究的方法也在不断创新,不断与相关学科交流和融合,将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互联网等多种新技术应用于灾难研究。
随着经济科技发展,我国国力逐渐强盛,对城市灾害的防治态度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目前为止,我国的城市综合防灾减灾研究工作并没有形成一套完备成熟的综合体系,有些发达地区的城市对于单项灾害种类的防灾减灾规划相对突出,但是综合性的灾害预防管理系统仍存在缺陷,防灾内容稍显不足。
地质环境评价与灾害防治研究

地质环境评价与灾害防治研究地质环境评价与灾害防治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旨在通过研究地质环境的特征和演化过程,评估不同地质环境对人类活动和自然系统的影响,进一步提出有效的灾害防治措施,保障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探讨地质环境评价与灾害防治的研究内容、方法和应用。
一、地质环境评价的研究内容1.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与演化过程:通过研究地质构造、地质地貌、地下水、地质灾害等方面的特征和演化过程,了解不同地质环境的形成原因和演变规律。
2.地质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分析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作用和响应,例如土地开发、矿产资源开采、水资源利用等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程度和可持续性。
3.地质环境对自然系统的影响:探讨不同地质环境对自然系统的影响,如地下水对植被生长的影响、地质构造对气候的影响等。
4.地质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根据地质环境评价的目标和需求,建立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实现对不同地质环境的综合评估。
二、地质环境评价的研究方法1.野外地质调查:通过对地质地貌、地质构造、地下水等地质环境要素进行实地观察和采样,获取地质环境的基础数据。
2.遥感与GIS技术:利用遥感影像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获取大范围、高分辨率的地质环境数据,进行地质环境评价的空间分析和模拟。
3.数值模拟方法:通过建立数值模型,模拟地质环境的演化过程,研究不同因素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并预测可能的地质灾害危险性。
4.统计分析方法:通过采集大量地质环境数据,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地质环境与其他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地质环境变化的规律。
三、地质环境评价的应用1.土地利用规划:通过对地质环境的评价,确定最适宜的土地利用方式,预测土地利用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制定合理的土地规划方案。
2.矿产资源开发:通过对地质环境的评价,了解矿产资源的分布、质量和开采条件,制定科学的矿产资源开发方案,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可持续性。
3.地质灾害防治:通过对地质环境的评价,了解地质灾害的成因和发展趋势,制定科学的灾害防治措施,提高对地质灾害的预测和应对能力。
地质环境特征与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分析

地质环境特征与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分析地质环境特征是指某一地区的地质构造、地质工艺、地形地貌等因素形成的特点。
地质环境特征对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此进行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分析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在地质环境特征中,地质构造是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的关键因素之一。
不同的构造背景会导致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的发生。
例如,地震是地球构造活动的结果之一,与地球板块运动有密切关系。
在地震频发的地区,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风险就会相对较高。
而另一方面,构造背景的不稳定也容易导致滑坡、崩塌等灾害的发生,因此在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分析中,需要重点考虑地质构造的特点。
其次,地形地貌也是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的重要因素之一。
地形地貌的不同特征会直接影响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发展。
例如,陡坡、悬崖等地形特征容易导致滑坡、崩塌等灾害的发生。
而河流河道的特征也会影响洪水的形成和演变,从而增加洪涝灾害的风险。
因此,地形地貌特征的分析是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的重要一环。
此外,地质工艺也是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的重要考虑因素。
地质工艺是指地壳运动和二次构造造山等地质过程的总称。
不同的地质工艺会导致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
例如,地下水的侵蚀会导致地表下陷,增加地震发生的风险;岩溶地貌的形成容易导致地下水溶洞的生成,从而增加地质灾害的发生风险。
因此,对地质工艺的分析可以提供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的重要依据。
综上所述,地质环境特征是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的重要影响因素。
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和地质工艺的特征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评估地质灾害的发生风险。
在实际工作中,地质调查和监测是必不可少的手段,通过机器设备和人工观测获取相关数据,对地质环境特征进行全面分析,并结合历史数据和案例研究,以制定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
此外,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分析还需要综合考虑人口分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等因素。
人口密集区、经济发达地区和环境敏感区域往往是地质灾害的多发区域。
因此,在进行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分析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制定合理的地质灾害防控策略。
工程地质勘察中的地质灾害评估与防治

工程地质勘察中的地质灾害评估与防治地质灾害评估与防治在工程地质勘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工程地质勘察是为工程建设提供地质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的一系列活动,而地质灾害评估与防治则是对勘察过程中发现的地质灾害进行综合评估,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以确保工程的安全性和可持续发展。
地质灾害评估是指对工程区域内潜在的地质灾害进行评估和预测的过程。
地质灾害包括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沉降、地震等。
通过对地质灾害的评估,可以准确判断工程区域存在的潜在危险,为工程设计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评估工作应从区域地质背景、地形地貌特征、地下水系统、工程活动等角度入手,综合分析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和危害程度。
在工程地质勘察中,地质灾害评估的基本步骤包括:规划确定评估区域、收集和整理调查资料、分析灾害历史和发生规律、构建地质灾害评估模型、评估预测灾害风险、制定防治措施和预警机制。
这些步骤的实施需要专业的地质灾害评估团队,他们会在实地考察的过程中进行采样取样、现场测量和监测,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对数据进行整合和分析。
在地质灾害评估的基础上,工程地质勘察还需要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防治主要包括加固措施、治理措施和应急管理措施。
加固措施是指对已知灾害隐患点进行加固和治理,以消除危险因素。
例如,在山体滑坡隐患区域,可以采取护坡加固、排水措施等措施来减少滑坡的发生概率和危害程度。
治理措施是指对地质灾害危险源进行有效治理,以减少或消除灾害的发生。
例如,对于泥石流灾害,可以进行护岸、引导通道等工程措施的建设。
应急管理措施是指在地质灾害发生时及时采取的应对措施,包括思想教育、预警系统的建立和组织疏散等。
为了提高工程地质勘察中地质灾害评估与防治的能力,还需要结合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应用工具。
例如,在遥感技术方面,可以借助遥感影像对工程区域进行分析和监测,以便及时发现地质灾害的迹象。
在地下水系统方面,可以借助地下水测量和监测技术,了解地下水对地质灾害的影响,从而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地质环境与自然灾害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模型

地质环境与自然灾害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地质环境与自然灾害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地质环境的特征会直接影响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发展。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模型作为科学预测和评估地质灾害风险的工具,在防灾减灾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模型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一、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模型的基本原理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模型是基于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对地质环境和自然灾害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的数学模型。
其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地质环境要素的综合分析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模型首先需要对地质环境要素进行综合分析。
这些要素包括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等。
通过对这些要素的分析,可以了解灾害发生的背景条件和可能影响因素。
2. 自然灾害概率分析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模型还需要对自然灾害的概率进行分析。
这需要考虑到自然灾害的历史发生频率、灾害发展趋势等因素,通过统计学方法对自然灾害概率进行量化和评估。
3. 风险评估与预测基于地质环境要素和自然灾害概率的分析结果,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可以进行风险评估和预测。
通过计算和分析,可以得出不同地区、不同时间段内地质灾害发生的风险程度和可能性。
二、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模型的应用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在实际应用中广泛运用于防灾减灾工作。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应用领域:1. 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可以帮助城市规划部门进行土地利用规划。
通过评估地质灾害风险,可以识别出高风险区域,避免在该区域开展建设活动,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2. 工程设计与建设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在工程设计与建设中也有重要应用。
通过对工程所在地的地质环境和自然灾害概率进行评估,可以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科学的依据,减少地质灾害对工程造成的不利影响。
3. 灾害应急响应与救援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在灾害应急响应与救援中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实时监测和评估地质灾害风险,可以及时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三、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模型的发展趋势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模型也在不断完善和创新。
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估

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估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对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风险的认识与评估变得越来越重要。
地质环境是指地球表层由自然界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形成的环境,包括岩石、土壤、地下水、地貌、地理位置等因素。
地质灾害是指地球表层活动导致的一系列自然灾害,如地震、泥石流、滑坡、崩塌等。
正确认识地质环境并评估地质灾害的风险对于保护人类安全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地质环境的评估地质环境的评估是指对一个地区地质特征及相关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和综合评价的过程。
评估地质环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地质情况的基本资料,以便制定相应的地质工程规划和环境保护措施。
常用的地质环境评估方法包括地质调查、岩石物性测试、地形测量、地理信息系统等。
通过这些手段,可以获得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地质构造、岩石性质等重要信息,为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
二、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估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估是指对一个地区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估的过程。
风险评估可以帮助决策者对地质灾害的严重性和影响范围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从而采取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
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估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1. 地质灾害的潜在危害性:即地质灾害对人类、财产和环境造成的潜在影响,包括损失程度和可能引发的次生灾害。
2. 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即地质灾害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发生的可能性。
这需要根据历史灾害数据、地质构造和地形特征等进行统计和分析。
3. 脆弱性和暴露度:即人类和财产对地质灾害的脆弱性和暴露程度。
不同地区的建筑物、基础设施和居民密度等因素都会对地质灾害的影响进行修正。
通过综合考虑上述因素,可以利用数学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方法对地质灾害的风险进行定量评估。
风险评估的结果可以提供给政府和相关部门,以便他们制定适当的灾害管理和防治措施。
三、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的应用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应用信息量模型法评价分析地质灾害易发性和危险性分区

社,2016. [2] 吴树仁,董诚,石菊松,等.地质灾害信息系统研究——
以重庆市丰都县为例[J].第四纪研究,2015,23(6):683692. [3] 张晓博,蔡恩琪,等.GIS技术在地质灾害预测中的应用 [J].科技与企业,2013(16):234-235.
易损性是指承灾体可能遭受地质灾害破坏的严重程度。 易损性评价流程主要包括三部分:1)评价因子的确定; 2)易损性评价权重的确定;3)在完成易损性评价因子量 化的前提上,利用ArcGIS软件叠加各评价指标得出评价单 元易损性最终值,再将值进行重分类即等级划分,完成沁 源县地质灾害易损性划分。
将承灾体易损性分为建筑物易损性、人员易损性、交通 设施易损性三大类,分别评价各自易损性,而后将不同类 型承灾体易损性按照一定的权重叠加,获得综合易损性评 价图。本次评价因子的权重采用专家打分法,确定人员、 建筑物、交通设施的权重值分别为0.6、0.3、0.1。将不同 类型承灾体易损性进行叠加,获得综合易损性评价图,并 采用自然断点法将易损性分为四级:极高易损性、高易损 性、中易损性、低易损性。 5.3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
4 信息量指标权重分配
根据各单因素信息量计算结果,将各种状态的信息量值 按大小排序,较前的状态分别为:1)在距离道路30-60m区 间内;2)坡高>30m;3)坡度>60°;4)距离居民地 <10m区间内;5)距离河流在100-200m范围内;6)植被指 数0-0.4(覆盖率低);7)粘性土岩土体类型;8)梁峁状 黄土丘陵类型;9)坡型>0.5(权重分配见表2)。上述单 因素分布区间属本次一般调查区地质灾害易发的区域,这 些因素对崩塌等地质灾害的形成发育起决定性的作用,是 地质灾害形成的主要控制条件。
第九章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效益评价

第九章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效益评价第一节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效益评价基本方法一、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效益评价的基本目的与内容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有两种解释。
从广义上看,地质灾害防治既包括区域地质自然环境治理,地质灾害监测、预测、预报、预防、治理,还包括地质灾害救灾以及减灾宣传、减灾法规等减灾管理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说,地质灾害防治是一项内容十分广泛的系统工程。
广义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不但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而且还常常涉及广泛的地区。
为了更有效地减灾防灾,促进地区经济或区域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对此进行全面的分析评价,使其充分发挥作用,这无疑是非常必要的;但这种分析评价一般都需要结合地区或区域环境整治和经济发展进行综合研究,属于区域环境经济研究范畴。
与此相区别的是狭义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它是针对某一个地质灾害体或某一个较小范围内的某种地质灾害,如一个危岩、滑坡、泥石流或一个地区的岩溶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灾害所实施的以限制地质灾害活动和保护受灾体为目的的直接眭防治措施。
这些措施主要包括上面已经介绍的工程措施,监测、预测、预报措施。
在此防治工程评价是对狭义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分析评价,就是针对某一具体灾害对象,对它的防治措施的减灾效果和经济合理性进行分析评价。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效益评价的目的就是实现地质灾害防治的最优化原则。
地质灾害防治具有相对性特点。
特别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面积辽阔的大国,地质灾害分布十分广泛,不可能对所有的地质灾害都进行全面的预防和治理;尤其是在国家和社会财力还非常有限的情况下,只能选择少部分重点灾害进行专门防治。
因此,这就需要通过防治工程评价,对比不同灾害防治项目的可能效益,在此基础上规划安排防治顺序,确定优先防治项目,以便使有限的防治资金最充分的发挥作用。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效益评价除了为确定防治项目提供直接依据外,对于已经选定的防治项目要取得充分的防治效果,同样有许多经济问题和技术问题需要进一步地分析、评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地质灾害环境系统综合评价的基本
思想与模型
摘要: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估是近几年来备受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
地质灾害防治与防灾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有着密切的联系。
基于此,本文针对区域地质灾害环境系统综合评价的基本思想与模型展开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区域地质灾害;评价模型;地质灾害评价
地质灾难是一种灾难性的地质现象或事件,它是一种自然、人为或综合性的自然或连续的地质灾害,给人类的生活和发展带来的资源和环境的损害。
因此,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强化对环境、人口、资源三者之间的协调。
1、区域地质灾害环境系统综合评价的基本思想
区域地质灾害环境系统的综合评估是一个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区域地质灾害环境体系的评价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其作用水平不同,彼此之间也有联系。
而代表地区的地质灾难等级(严重或易发生)等级的各个因子的标志和分界都比较含糊,即使是其范围也很不明确。
因此,对地区地质灾难的等级划分和风险等级划分十分含糊,难以用传统的数学模式对不同的因子进行统一衡量,同时也难以将复杂的影响因子组合在一起进行评估[1]。
有时候从不同的视角或者因素去认识和考虑,采用的方法也会产生互相冲突的结论,而事实上,地区的地质灾害状况(严重或易发生)划分和评估都是一个十分复杂、含糊的问题。
所以,运用模糊数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可以更好地处理此类大的复杂问题。
为了让更多的影响因子能够更好的参与到评价中,并且能够有效的解决各要素之间的关联对权重的分配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层次的多层次的模糊综合评价法。
利用多层次综合评判理论,对区域地质灾害综合评价指标、综合评判计算模式和评价效
果进行了研究。
它的综合评估和划分将能够更好的反映该地区的灾情强度和将来的发展方向。
2、区域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模型构建
2.1基本概念
灾害风险是一个地区、一个时段中出现的多种可能性的变化,它的实质是一个不确定的期望,一个包含了可能性的预期,而非真实的价值。
危险程度的量化表示就是风险度,其主要作用是对危险程度进行对比,并绘制危险分区地图,为地区发展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灾难危险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界定和量化,例如"危险是一个灾难的可能性和一个灾难的后果的总和"风险是指在灾难后所产生的损害,其程度="危险性+脆弱性"[2]。
以上结论虽然都是不符合常理的,但为今后进行量化的危险程度提供了依据。
联合国人道事务部门随后将其正式界定为:"在特定地区、特定时期,因一次自然灾难造成的人员的生命、财产及经济行为的预期损失,其对应的风险性表示为:风险等级=危险度×易损度,或者R= H× V"。
这种概念和表述比较完整地体现了灾害的性质,它是指灾害的危害等级,是灾害规模和发生几率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对灾害规模、频率、孕育条件等的度量标准,也就是灾害危险性评估或灾害的危害评估;易损度 V反映了社会经济脆弱性和对灾难反应的承受能力,它是一种对人口、财产和经济的度量;对资源与环境进行评估,其评估方法为:社会、经济脆弱性评估或灾害主体脆弱性评估;风险程度 R是由灾情的自然与社会-经济两种性质相组合而成的,由危险度与脆弱性之积表示。
以上的概念和表述已经被国内外众多专家和国际组织所认可,并在世界地质灾害的研究中被广泛接受,并成为地质灾害危险性、易损性评价的一个基本的模型。
2.2风险评估模型的构建
2.2.1基于格网单元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可以将地质灾害划分为“历史灾害”与“可能灾害”两类,“过去灾害”是“已经发生灾害”的规模、频次、密度等指标;地质灾害风险是指具备地质、地貌、气候、水文、植被、人类等多种基本情况及引发的环境变化。
区域评估是指
一个地域范围的单一或多个地质灾难。
首先,根据“少而精”、“易操作”、“数据易获取”的原则,构建了“指数”系统的层级,并对其进行定量分类或编制“指数”的“影响因素”。
在此基础上,分别采用了专家评分、模糊聚类、层次分析、因素分析、特尔菲顾问等多种方法;灰色关联分析,证据权重,隶属函数法,单一的分析法,不是主观因素过强,就是对数学建模的依赖度过高,导致权重偏低。
两者相结合,可以填补这一缺陷,实现主观和客观、定性和定量相统一[3]。
专家评分—— AHP是一种最优的主观和客观综合评判的综合评判法,由专家组组成,然后将各评判因素的评判矩阵发送到每个人的手中,并解释该矩阵的含义和判定方式。
再由各个专业人员进行比对,形成各个不同的模型,并仔细核对它们的精确度,收集所有的表格,利用统计学的方式对这些信息进行综合的分析,形成一个完整的评判模型,供各位专家参考。
这样,经过多次校验和修正,直到得到一个令人满意的整体。
采用分层排序方法对各参数进行一致性、随机性和随机性及一致性的测试,得出最后的合理权数。
以此为依据,对该地区进行了多个评估单元的评估,其划分方式包括网格单元、地域单元和均一条件单元、分流域和坡面5个类型[4]。
这些方法或以自然单元、行政区等划分为规整单元,在风险评估时,采用格网单元十分适宜。
但是网格的尺寸要视研究区域的特点、研究的精度和规模而定,如果网格尺寸过小,会给资料的加工带来困难,如果网格尺寸过大,就会达不到精度的标准。
最后,通过构建评估模式,对各网格单位进行量化分析,并对各网格单位进行风险划分和归类。
2.2.2基于行政单元的社会经济易损性评价
社会经济脆弱性的评估受灾害主体的自身状况和社会经济状况的影响。
区域评估中,承灾体的特定数据难以获得,而以行政区划(县级市、县、市)为基础的区域脆弱性评价较好,以人口密度、人均GDP、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建成区等为代表,综合分析耕地密度、货物(旅客)运量、人均用电量、人口素质、人均保险金额等[5]。
在进行社会经济脆弱性评估时,所使用的权值和数学模型、计算方法与所使用的方法是相同的。
2.2.3区域综合地质灾害风险评估
危险评估以危险度和脆弱性为依据。
通过对危险性评估的定量(危险程度的
量化)和易损性的评估结果,即易损度(易损程度),采用R= H× V的方法,
对风险进行定量评估,将 R、 H、 V分别设为不同的数值,对危险程度进行分级,形成风险分区,为今后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最后,对地质灾害进行监测、预测、防灾,为政府决策机构和领导人提供救灾等基本信息。
结语
地质灾难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科学问题,即使用最完善的数学手段,在进行地
质灾难的分析时,也不能做到统筹规划,缺少对各种问题的全面认识。
如果不能
从解释地质灾难产生的过程中得到新的知识,就很难得到更好的风险评估结论。
因此,需要在全面了解地区地质灾难发展状况的前提下,进行区域地质灾难评估。
在指标选取和定量方面,对各个指数的相关性进行了深入的系统的研究,并对其
进行最优组合,使其达到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常连远, 焦德智, 司栋栋,等. 海岛地区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模型构建研究——以岱山县衢山镇为例[J].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2021, 23(1):9.
[2]何静、刘强、许丁友等. 基于聚类-信息量耦合模型下的广元市滑坡灾害
易发性评价[J].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20, 43(12):7.
[3]铁永波, 徐勇, 张勇, et al. 南方山地丘陵区地质灾害调查工程主要进
展与成果[J]. 中国地质调查, 2020, 7(2):12.
[4]陈朝亮, 彭树宏, 钱静,等. 基于AHP-Logistic熵权模型的西南浅丘区
地质灾害分布特征研究——以内江市为例[J].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20, 37(2):7.
[5]常亚婷, 刘征宇, 向刚,等. 信息量模型在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中的
应用[J]. 贵州地质, 2021, 38(4):7.
作者简介:李浩然,男,1992年10月生。
工学硕士,工程师,从事沉积学、层序地层学、地质灾害防治等工作。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