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乙醛脱氢酶的缺少

合集下载

影响酒量的两种酶

影响酒量的两种酶

影响酒量的两种酶
我们都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有的人喝酒“千杯不醉”,而有的人喝一点酒后就情绪激动甚至酩酊大醉?即使同一个人,由于环境、心绪、健康状况等影响,酒量也存差异。

这是什么原因呢?医学专家的一项研究可能会给这一问题提供一定的解释。

生物医学研究表明,影响酒量大小的条件主要是肝脏中所含的两种酶,即醛基转换酶和乙醇转换酶。

前者能把酒精分子中的两个氢原子脱掉,使乙醇成乙醛。

而后者则能把乙醛中的两个氢原子脱掉,使乙醛被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

人体内若是具备这两种酶,就能较快地分解酒精,中枢神经就较少受到酒精的作用,因而即使喝了一定量的酒后,也能很快代谢,从而起到解酒作用。

由于这两种酶含量的多少因人而异,在一般人体中,都存在前一种酶,而且数量基本是相等的。

但缺少后一种酶的人就比较多。

这种乙醛脱氢酶的缺少,使酒精不能被完全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而是以乙醛继续留在体内,使人喝酒后产生恶心欲吐、昏迷不适等醉酒症状,故每个人的酒量也有大小的区别。

近年的研究还证实,上午喝酒要比晚上喝酒容易醉。

这是因为人体内乙醇脱氢酶的活性有时间规律,上午活性降低,晚上活性增加。

科学研究表明,凌晨2时至中午12时,乙醇在血液中维持时间较长,因而它对中枢神经的影响较强;而下午2时至半夜12时,血液中乙
醇浓度下降较快,所以乙醇对中枢神经的影响程度较小。

通常情况下,如果你的心情好,喝多了也没有什么大事,在情绪不佳时喝酒或睡眠不足饮酒,容易酒醉伤身。

这也是由于情绪和健康状况可以影响肝脏合成这两种酶,故间接影响酒量。

乙醛脱氢酶的作用原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乙醛脱氢酶的作用原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乙醛脱氢酶的作用原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乙醛脱氢酶是一种重要的酶类,它在生物体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酶是生物体内催化化学反应的蛋白质,乙醛脱氢酶就是其中一种。

乙醛脱氢酶主要参与乙醛代谢途径中的一个关键步骤,具体来说就是催化乙醛转化为乙酸的反应。

乙醛脱氢酶在多个生物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比如在能量代谢、脂肪酸合成以及酒精代谢等方面。

乙醛脱氢酶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催化乙醛与辅因子NAD+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来完成的。

乙醛在乙醛脱氢酶的作用下经过氧化反应转化为乙酸,同时NAD+还原为NADH。

这个反应对于维持细胞内氧化还原平衡以及能量代谢都至关重要。

乙醛脱氢酶的结构与功能也是值得关注的一个方面。

乙醛脱氢酶通常由多个亚基组成,每个亚基都承担着特定的功能。

例如,酶的催化中心位于活性中心上,它能够提供适宜的环境来帮助反应的进行。

除此之外,在乙醛脱氢酶的结构中还存在着多个辅助因子,它们能够促进酶的催化效率以及稳定性。

总之,乙醛脱氢酶在细胞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通过催化乙醛与NAD+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来完成乙醛代谢的关键步骤,对细胞内的能量代谢、脂肪酸合成以及酒精代谢等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

对于深入理解乙醛脱氢酶的作用原理,有助于揭示许多生物学过程的机制,并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指导和启示。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应该包括对整篇文章的组织和内容进行简要介绍,让读者了解文章的整体安排和主要观点。

以下是关于文章结构的内容:文章结构:本篇文章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1. 引言部分将从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方面对乙醛脱氢酶的作用原理进行介绍。

概述部分将对乙醛脱氢酶进行简要概括,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好奇心。

文章结构部分将清晰地列出文章的目录和组织结构,以便读者能够对文章的安排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目的部分则说明该篇文章旨在研究和阐述乙醛脱氢酶的作用原理。

2. 正文部分将分为两个小节。

第一小节将介绍乙醛脱氢酶的定义和背景,包括其起源、研究历史、命名原因等内容,为读者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

乙醛脱氢酶 原理

乙醛脱氢酶 原理

乙醛脱氢酶原理乙醛脱氢酶是一种重要的酶类,在生物体内发挥着关键作用。

它参与了酮醛和酮酸之间的反应,是维持生物体内平衡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对乙醛脱氢酶的原理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乙醛脱氢酶是一种氧化还原酶,其主要功能是将乙醛氧化为乙酸。

这一过程中,乙醛脱氢酶通过去除乙醛分子中的氢原子,产生了一个有机酸,同时生成了NADH。

NADH则可以继续参与细胞内其他氧化还原反应。

乙醛脱氢酶因此在细胞内代谢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乙醛脱氢酶的催化机理主要包括四个步骤。

第一步是乙醛与乙醛脱氢酶结合,形成酶底物复合物。

第二步是氢原子从乙醛分子中被去除,生成了乙酸和NADH。

第三步是酶底物复合物分解,释放出乙酸和NADH,酶子则被再生。

第四步是酶子再生,重复上述反应过程。

乙醛脱氢酶的催化作用涉及到辅酶NAD+。

NAD+在反应开始时被还原成NADH,在反应末尾再次被氧化成NAD+。

这一循环过程不仅可以持续地提供NADH,也可以帮助维持整个细胞内氧化还原平衡。

乙醛脱氢酶在细胞内的活性受到多种因素的调节。

其中,温度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通常情况下,酶活性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但在过高的温度下则会导致酶蛋白变性而失活。

另外,pH值、离子浓度、底物浓度等因素也会对乙醛脱氢酶的活性产生影响。

研究表明,乙醛脱氢酶在生物体内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参与了多种代谢途径,例如乙醇代谢、葡萄糖代谢等。

在乙醛脱氢酶缺陷的情况下,会导致代谢紊乱,进而引发一系列疾病。

因此,深入研究乙醛脱氢酶的原理不仅有助于理解细胞内代谢过程,也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除了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外,乙醛脱氢酶在工业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酒精发酵过程中,乙醛脱氢酶可以催化乙醇向乙醛的转化,从而提高酒精的产量。

此外,在生物燃料的生产过程中,乙醛脱氢酶的作用也被广泛利用。

总的来说,乙醛脱氢酶作为一种重要的酶类,在生物体内发挥着关键作用。

其原理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化学反应和调节机制。

缺乏乙醛脱氢酶

缺乏乙醛脱氢酶

缺乏乙醛脱氢酶
乙醛脱氢酶缺乏症是一种罕见但极其严重的代谢疾病,它会导致人体无法正常代谢乙醛,从而引发一系列的严重问题。

该病因为遗传因素而导致,常常在婴儿或幼儿时期就会出现症状,而如果不得到及时的治疗,可能会导致生命威胁。

乙醛脱氢酶是一种酶,其主要作用是将乙醛转化为乙酸,从而使其能够顺利地排出体外。

如果缺乏乙醛脱氢酶,乙醛就会在体内大量积聚,从而导致一系列的严重问题。

乙醛脱氢酶缺乏症的症状包括:
1. 意识障碍:乙醛在体内积聚会影响大脑的正常功能,导致患者出现意识障碍、痴呆等症状。

2. 呼吸困难:乙醛积聚会影响呼吸系统的正常功能,导致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呼吸急促等症状。

3. 肝脏损伤:乙醛脱氢酶缺乏会导致乙醛在肝脏中积聚,从而引起肝脏损伤和肝功能不全。

乙醛脱氢酶缺乏症的治疗主要是通过饮食控制和药物治疗来缓解症状。

患者需要避免摄入含乙醛的食物和饮料,同时使用抗氧化剂和辅酶Q10等药物来促进代谢过程。

在一些严重的情况下,可能需要进行肝移植来治疗肝功能不全。

总之,乙醛脱氢酶缺乏症虽然罕见,但是却是一种非常严重的代谢疾病。

患者需要及时就医并进行治疗,以避免严重的后果。

- 1 -。

医学心理之酗酒

医学心理之酗酒

酗酒与胎儿
酒精对精子和卵子也有毒副作用,不管父 亲还是母亲酗酒,都会造成下一代发育畸 形、智力低下等不良后果。孕妇饮酒,酒 精能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直接毒害胎儿, 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而丈夫经常酗酒的 家庭中平均人工流产次数比其他家庭高很 多。
女性酗酒的危害性更大
海德堡大学教授卡尔·曼说:“ 海德堡大学教授卡尔·曼说:“我们能够证 实,女性酒精依赖的过程比男性短,这意 味着女性酗酒者对酒精产生依赖会更快, 不利影响出现得也就会更快。” 不利影响出现得也就会更快。” 研究还发现,在对酒精产生依赖以后,女 性的大脑萎缩进程要比男性快。卡尔· 性的大脑萎缩进程要比男性快。卡尔·曼说: “我们证实,饮酒过度的人比健康的人脑 萎缩严重。另外,酗酒的女性出现脑萎缩 的时间要明显早于男性。” 的时间要明显早于男性。”
原因
(1)大多数患者文化水平低,健康意识及各 种素质较差,酒依赖性强,对酒精中毒的危害 性认识不足。 (2)一些患者明知酗酒有害健康,但对家人 百般限制饮酒产生逆反心理,越是不让喝偏要 喝。 (3)少数患者虚荣心作祟,在各种应酬或宴 会席上显示自己的“海量” 会席上显示自己的“海量”,久而久之导致酒 精中毒。
酗酒与循环系统
乙醇几乎对人体所有的器官都不友好,常年累月 的贪杯会增加心肌病和高血压的发病危险。不仅 如此,过度饮酒可以增加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病危 险。乙醇诱发的心肌病或心房颤动使得心脏血液 搏出量减少。常年饮酒过量,能使小动脉硬化, 血管变脆,导致高血压。如果脑内小血管硬化, 血压的上升则可造成血管破裂而出现中风。另一 方面,吸收入体内的酒精成分可以改变血液系统 中的凝血机制,影响血小板的质量和数量,这也 是诱发脑血栓而导致中风的原因之一。
酗酒行为
酒精在人体内的分解代谢

酒精在人体内会依次转化成什么

酒精在人体内会依次转化成什么

酒精在人体内会依次转化成什么?[ 标签:酒精, 人体 ] littlefat2008-04-24 16:37酒精在人体内会依次转化成什么?酒精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主要在肝脏中进行,少量酒精可在进入人体之后,马上随肺部呼吸或经汗腺排出体外,绝大部分酒精在肝脏中先与乙醇脱氢酶作用,生成乙醛,乙醛对人体有害,但它很快会在乙醛脱氢酶的作用下转化成乙酸。

乙酸是酒精进入人体后产生的唯一有营养价值的物质,它可以提供人体需要的热量。

酒精在人体内的代谢速率是有限度的,如果饮酒过量,酒精就会在体内器官,特别是在肝脏和大脑中积蓄,积蓄至一定程度即出现酒精中毒症状。

如果在短时间内饮用大量酒,初始酒精会像轻度镇静剂一样,使人兴奋、减轻抑郁程度,这是因为酒精压抑了某些大脑中枢的活动,这些中枢在平时对极兴奋行为起抑制作用。

这个阶段不会维持很久,接下来,大部分人会变得安静、忧郁、恍惚、直到不省人事,严重时甚至会因心脏被麻醉或呼吸中枢失去功能而造成窒息死亡。

因为各种饮用酒里都含乙醇,乙醇在体内主要发生如下变化:2CH3CH2OH =CH3CHO+ 2H2O乙醇乙醛2CH3CHO =CH3COOH乙醛乙酸上面两个反应中“酶”起了决定性的催化作用,人体内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各种复杂的化学反应,这些反应都是在特殊的蛋白酶的作用下进行的。

人体内含有各种蛋白酶的量因人而异。

有的人体内含各种酶比较多,有人较少。

含酶多的人虽饮了较多的酒,但能顺利地完成上述化学变化,而这些酶含量比较少的人,酒后不能顺利完成上述变化,甚至失去催化作用过多的乙醇和乙醛会刺激神经系统,使人产生一系列反应,也就是酒精中毒。

酒精在人体内的分解代谢具体过程5[ 标签:酒精, 人体, 过程 ] 孑予.2010-05-01 12:16酒精进入体内后,10分钟左右即可被吸收,进入血液,60-90分钟达到高峰。

酒精有20%被胃吸收,80%被小肠吸收。

酒精进入血液后,被输送至肝脏。

肝脏中的乙醇脱氢酶使乙醇转化为乙醛,乙醛被乙醛脱氢酶转化为乙酸。

乙醛

乙醛

二、乙醛的物理性质
1、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 2、密度比水小,沸点是20.8℃; 3、易挥发,易燃烧; 4、能跟水、乙醇、氯仿等互溶。
思考:乙醛、苯、CCl4均为无色液体, 如何用最简便的方法鉴别?
三、乙醛的化学性质
乙醛的加成反应 还原反应 H H H H Ni H—C—C=O + H2 H—C—C—OH △ H H H 注意:C=O和C=C双键不同,通常情况下,乙 醛不能和HX、X2、H2O发生加成反应。能与 C=C加成的物质(X2,HX,H2O,H2)不一定能与 C=O键加成 例如:溴单质不能与C=O加成.
儿童房甲醛超标易诱发儿童白血病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会有这样 的疑问, 为什么有的人喝酒“千杯 不醉”,而有的人喝一点酒后就面红 耳赤,情绪激动甚至酩酊大醉?酒量 的大小到底与什么有关呢?
人的酒量大小,与酒精在人体内的代谢产
物和过程有很大关系。乙醇进入人体内,首先 在乙醇脱氢酶的作用下氧化为乙醛,然后又在 乙醛脱氢酶的作用下将乙醛氧化为乙酸,并进 一步转化为CO2和H2O。如果人体内这两种脱 氢酶的含量都很大的话,酒精的代谢速度就很 快。但如果人体内这两种脱氢酶的含量不够大, 例如缺少乙醛脱氢酶,饮酒后就会 引起体内乙醛积累,导致血管扩张 而脸红。
猜 想
乙醛能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4)与较强氧化剂反应 与酸性KMnO4溶液及Br2水反应,酸性KMnO4溶 液及Br2水都褪色。
合作讨论 请分析醛基与溴水的反应是不是加成反应?
思考
用葡萄糖代替乙醛做与新制的氢氧 化铜反应的实验也现了砖红色沉淀, 该实验结果可说明什么?
醛基的检验方法:
小结
乙醇和乙醛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氧化

解酒之法

解酒之法

一、酒醉原因:酒主要成份就是乙醇。

酒精就是乙醇,人体内若是具备乙醇脱氢酶,就能使乙醇分解成乙醛。

乙醛再经过乙醛脱氢酶的分解,变成乙酸。

乙酸对人体没有危害,然后又会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乙醇和乙醛对人体危害最大。

在人体中,都存在乙醇脱氢酶,而且数量基本是相等的。

但缺少乙醛脱氢酶的人就比较多。

这种乙醛脱氢酶的缺少,使乙醛不能被完全分解为乙酸,而是以乙醛继续留在体内,使人喝酒后产生恶心欲吐、昏迷不适等醉酒症状。

因此,不善饮酒,酒量在合理标准以下的人,即属于乙醛脱氢酶数量不足或完全缺乏的人。

对于善饮酒的人,如果饮酒过多、过快,超过了乙醛脱氢酶的分解能力,也会发生醉酒。

人是否醉酒,取决于血液中乙醇的浓度。

当血液中乙醇浓度在0.05%-0.1%时,人开始朦胧、畅快地微醉;而达到0.3%时,人就会口齿不清,步态蹒跚,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酒醉了;如果达到了0.7%,人就会死亡。

对于乙醇的承受力,人与人的差异很大。

这是由于胃肠吸收能力和肝脏的代谢处理能力不同所致。

也就造成了人之间的酒量不同,包含五味子的养肝片可以保护肝脏,能促进肝脏的解毒过程、保护肝脏免受毒害。

二、解酒原理:酒精在人体的分解代谢有三条途径:肝脏、皮肤和呼吸系统;其中约95%通过肝脏的酶系统主要是指P450(单加氧酶)进行氧化代谢。

乙醇脱氢酶乙醛脱氢酶酒(乙醇)——乙醛——乙酸(二氧化碳和水)CH3CH2OH—— C2H4O—— C2H4O2(CO2\H2O)酒精在人体内的分解代谢主要靠肝脏的酶系统中的两种酶:一种是乙醇脱氢酶,另一种是乙醛脱氢酶。

乙醇脱氢酶能把酒精分子中的两个氢原子脱掉,使乙醇分解变成乙醛。

而乙醛脱氢酶则能把乙醛中的两个氢原子脱掉,使乙醛转化为乙酸,最终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

三、中药解酒清毒二氢杨梅素:是葡萄科蛇葡萄属的一种野生木质藤本植物,其中主要活性成分为黄酮类化合物,此类物质具有清除自由基、抗氧化、抗血栓、抗肿瘤、消炎等多种奇特功效;而二氢杨梅素是较为特殊的一种黄酮类化合物,除具有黄酮类化合物的一般特性外,还具有解除醇中毒、预防酒精肝、脂肪肝、抑制肝细胞恶化、降低肝癌的发病率等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肝脏B超或CT检查有典型表现。 5.排除嗜肝病毒的感染、药物和中毒性肝损伤等。
✓ 符合第1、2、3项和第5项可诊断 ✓ 或第1、2、4项和第5项可诊断; ✓ 仅符合第1、2项和第5项可疑诊。
临床分型诊断
1.轻症酒精性肝病:肝脏生物化学、影像学和组织病理学 检查基本正常或轻微异常。
2.酒精性脂肪肝:影像学诊断符合脂肪肝标准,血清ALT、 AST可轻微异常。
➢ 乙醇脱氢酶基因位点C2/C2、C2/C1、C3/C2 ➢ 细胞色素P450 2E1 基因位点C2/C2
发病机制
❖ 酒精及其代谢产物乙醛等损害肝细胞,发生肝细胞脂肪 变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
➢ 酒精及其代谢产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 ➢ 氧应激 ➢ 免疫介导和细胞因子 ➢ 细胞凋亡 ➢ 内毒素 ➢ 遗传多态性 ➢ 与病毒的叠加作用等

在酒精性肝病和肝硬化的基础上,肝癌发病的危险也
显著增加
流行病学-国外
❖欧美国家的嗜酒人群中,ALD 的患病 率84%
❖在美国,每年有15 000~20 000人死于 ALD。
流行病学-国内
酒精性肝病
酒精性脂肪肝 酒精性肝炎 酒精性肝硬化
浙江省 4.34%
0.94% 1.51% 0.68%
湖南省 4.36%


1
酒的成分
水 乙醇(酒精) 有机酸 高级醇 甲醇 醛类
糖类 甘油 氰化物 铅 其他
酒精在人体内的分解代谢
酒精在人体内的分解代谢主要靠两种酶:一种是乙醇脱 氢酶,另一种是乙醛脱氢酶。乙醇脱氢酶能把酒精分子中的 两个氢原子脱掉,使乙醇分解变成乙醛。而乙醛脱氢酶则能 把乙醛中的两个氢原子脱掉,使乙醛被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 人体内若是具备这两种酶,就能较快地分解酒精,中枢神经 就较少受到酒精的作用,因而即使喝了一定量的酒后,也行 若无事。在一般人体中,都存在乙醇脱氢酶,而且数量基本 是相等的。但缺少乙醛脱氢酶的人就比较多。这种乙醛脱氢 酶的缺少,使酒精不能被完全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而是以 乙醛继续留在体内,使人喝酒后产生恶心欲吐、昏迷不适等 醉酒症状。
遗传
近年来,美国科学家进行一系列研究后证实 酗酒也和遗传因素有关,在美国德福医院不 少婴儿生下来便是“酒鬼”,而这些“小酒 鬼”的父母无一例外都是酗酒者,美国德克 萨斯州立大学的研究者还发现,酗酒者的大 脑中无一例外都缺乏一种叫内菲酞的物质, 而喝酒能弥补此物质的不足,因此酗酒者见 酒后常难以自己。
空腹饮用白酒和混合饮用 多种酒类, ALD 患病率较 高。
性别
女性ALD患病率低
女性对乙醇的敏感性 远高于男性,少量饮 酒即易导致ALD的发 生
女性酗酒的危害性更大
海德堡大学教授卡尔·曼说:“我们能够证 实,女性酒精依赖的过程比男性短,这意 味着女性酗酒者对酒精产生依赖会更快, 不利影响出现得也就会更快。”
《酒精性肝病诊疗指南》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 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
2006年2月
推荐意见的证据等级
I 随机对照试验 II一1 非随机对照试验 II一2 分组或病例对照分析研究 II一3 多时间系列,明显非对照实验 III 专家、权威的意见和经验,流行病
学描述
指南内容
一、临床诊断标准、临床分型诊断 二、影像学诊断(B超和CT) 三、组织病理学诊断
- 0.68%
酒精性肝病的易感因素
饮酒习惯 营养状态 性别 感染 遗传和基因
饮酒习惯
酒精摄入量
日均
酒精消耗量≥40 g 且≥5
年,则ALD 的发病率明显
增加。
不同的酒精饮料
单饮葡萄酒者比饮啤酒和 白酒者发生酒精性肝硬 化的危险性要小得多。
饮酒方式
酗酒与肝脏
肝脏是受酗酒危害最深的一个器官。吸 收入血循 环中的大多数乙醇是在肝内降 解处理的。由于酒精的卡路里(热量) 值很高,因而肝细胞会放弃其它对机体 举足轻重的营养物质,而专门从事酒精 的代谢,这会造成营养不良症。
酗酒与肝脏
乙醇的高卡路里特点还使得脂肪无法代谢而聚积在肝内, 这就是酒精性肝病的早期病理过程。如果不及时戒酒,就 会出现肝组织疤痕性变性,使得肝脏无法履行清除血液中 毒性物质的本职工作。由此引起的慢性中毒犹如多米诺骨 牌一样触发一连串效应,肝硬化是其中的一种结局。至少 有10%的酗酒者会出现这种致命的肝病,女酒徒的受害尤 为严重。美国匹茨堡大学的专家乔迪恩·盖维拉指出:「即 使妇女饮酒量少于男子,但她们发生肝硬化的时间却要早 于男性。
研究还发现,在对酒精产生依赖以后,女 性的大脑萎缩进程要比男性快。卡尔·曼说: “我们证实,饮酒过度的人比健康的人脑 萎缩严重。另外,酗酒的女性出现脑萎缩 的时间要明显早于男性。”
感染
HBV、HCV与酒精产生协同的肝 毒性效应
病毒感染可以增加机体对酒精的 敏感性
遗传和基因
基因多态性与酒精性肝炎和肝纤维化相关
酒量
因此,上面所说的不善饮酒、酒量在合理标准以下的人, 即属于乙醛脱氢酶数量不足或完全缺乏的人。对于善饮酒 的人,如果饮酒过多、过快,超过了两种酶的分解能力, 也会发生醉酒。
现实中,人的酒量通过锻炼可获得一定提高,但提高一般 不会很大,因为人的酶系统是有遗传因素的,上述两种酶 的数量,比例成定局,因此,“酒量”也会遗传。不同的 人种酒量是有差异的
1) 单纯性脂肪肝 2) 酒精性肝炎肝纤维化 3) 肝硬化
四、治疗
一、临床诊断标准
1.有长期饮酒史,一般超过5年,折合酒精量男性≥ 40 g/d,女性≥ 20 g/d。或2周内有大量饮酒史,折合酒 精量>80g/d。
➢ 但应注意性别、遗传易感性等因素的影响。 ➢ 酒精量换算公式为:g=饮酒量(ml) ×酒精含量(%)×0.8(酒精比重)
一、临床诊断标准
2.临床症状为非特异性,可无症状,或有右 上腹胀痛,食欲不振、乏力、体重减轻、黄 疽等。
随着病情加重,可有神经精神、蜘蛛痣、肝 掌等症状和体征。
一、临床诊断标准
3. AST、ALT、 GGT、Tbil、PT和 MCV等指标升高,禁酒 后这些指标可明显下降,通常4周内基本恢复正常, AST/ALT>2,有助于诊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