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合肥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word版
2023年安徽省合肥重点中学中考语文一模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3年安徽省合肥重点中学中考语文一模试卷一、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1. 默写。
爱国情怀使诗文成为最动人、最振奋人心的旋律。
诗人们歌咏祖国大好河山,表达对国家命运的牵挂,抒发个人报国之志。
“______ ,______ ”(杜甫《望岳》),描绘泰山秀丽高峻,赞美壮丽河山;李贺《雁门太守行》中“______ ,______ ”抒写戍边将士忘身报国之情;“______ ,______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抒发辛弃疾力图收复失地的壮志;文天祥《过零丁洋》中“______ ,______ ”直抒胸臆,表达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龚自珍以落花自喻,“______ ,______ ”(龚自珍《己亥杂诗》)表达心系国家的一腔深情。
二、名著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13.0分)2. 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问题。
那先生chēn怒道:“你师父可是唐三藏么?”行者道:“正是,正是。
”先生咬牙恨道:“你们可曾会着一个圣婴大王么?”行者道:“他是号山枯松涧火云洞红孩儿妖怪的绰号。
真仙问他怎的?”先生道:“是我之舍侄,我乃牛魔王的兄弟。
前者家兄处有信来报我,称说唐三藏的大徒弟孙悟空惫懒,将他害了。
我这里正没处寻你报仇,你倒来寻我,还要甚么水哩!”(1) 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①绰.号______②惫.懒______③chēn ______ 怒(2) 以上文字出自《______ 》,作者是______ 。
语段中的“将他害了”是指______ (情节),“他”最终的结局是______ 。
(3) 从行者、红孩儿、唐三藏中任选一个,写一则50字左右的人物简介。
三、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17.0分)3.书法教育如何平衡“技”与“道”刘善军①新媒体、新技术的出现,对书法教育的意义和方式提出了挑战。
如何将传统书法的技能、观念、理论等,在现代教育体制模式下进行转换,显得尤为关键。
2023年安徽省合肥重点中学中考语文一模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3年安徽省合肥重点中学中考语文一模试卷一、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1. 默写。
(1) 社会的进步,文明的演进,历史的发展,离不开英雄人物的贡献。
他们是李贺《雁门太守行》中“,”视死如归的将士;是孟子《富贵不能淫》中“富贵不能淫,,”的大丈夫;是《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鏖战沙场的辛弃疾。
正是这些“风流人物”,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2) 中华古诗文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其言简义丰的语言特点,形式多样的表现风格,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北冥有鱼》中“,其翼若垂天之云”,运用传神的动作描写,塑造了一个硕大无比的艺术形象;《曹刿论战》中“。
可以一战”,通过简洁的语言描写,突显了曹刿取信于民的政治远见;《卖炭翁》中,“,”,以生动的肖像描写,表现了卖炭翁年龄的老迈和劳动的艰辛。
二、名著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13.0分)2. 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小题。
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你的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坟mù,你的关闭了的故居檐头的枯死的瓦菲,你的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园地,你的门前的长了青tái的石椅,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
(1) 以上文段选自作品集《》,这节诗首尾两句运用了修辞手法。
(2) 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坟mù檐.头典.押青tái(3) “瓦菲”在文中的意思。
(4) 这节诗中写了哪些意象?有什么作用?三、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39.0分)3. 阅读,回答问题。
春雨遐思李士兵①春雨又称“杏花雨”,她呼唤花骨朵儿快快醒来,妆扮美丽的春天。
②半夜醒来,听窗外雨声滴滴答答,清脆悦耳,恍如钢琴弹奏出的乐曲。
静心聆听,这声音里还夹杂着窗外几棵竹子在风中摇曳发出的沙沙声,那是一位外地友人特地带给我的观赏斑竹。
③我睡意顿消,心情也愉悦起来,许多关于春雨的画面浮现在眼前:细雨中,在田间弯腰耕作的农民;放学路上,手牵着手在雨后彩虹下笑语盈盈的学生……④A“”,一场春雨初霁,粉红色的杏花便压弯枝头,一树花开,蝶舞蜂闹,春意盎然。
2024年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中考语文一模试卷(含答案)

2024年初中毕业学业考试模拟试卷语文试题卷注意事项:1、你拿到的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春面书写占5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2.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试题塞"共4页,"答题卷"共6页;3.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是无效的;4.考试结束后,请讲"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分)1.默写。
(10分)(1)人生难免有挫折。
古之先贤常在困顿中保持积极乐观或表现出民族大义:李白在困境中道出“ , ”(《行路难》其一),表现了理想终会实现的信心;刘禹锡在被贬二十几年后,依然相信“ ,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表达了对新事物总会取代旧事物"的强烈信念文天祥兵败被俘,面对威逼利诱,道出“ , ”(《过零丁洋》),表现出慷慨赴义的民族气节。
(2)人的行为,往往和他的认识和追求有着密切的关系。
曹刿之所以"请见"是因为他认识到" , "(《曹刿论战》);宋濂对"同舍生皆被绮绣"的生活毫不羡慕,一心刻苦求学,原因正如文中所说" , "(《送东阳马生序》)。
2.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1)-(3)题。
(13分)我把文件细看了很久。
字体很老式,笔迹不大稳,像是一位老年妇女写的。
这一情况倒是让人满意的,我曾暗自担心,我自作主张,独自行动,会有陷入某种困境的危险。
尤其是我希望自己努力得来的成果是体面的、正当的、合规的。
我现在觉得手头的这件事涉及一位老年妇女倒是好事。
费尔法克斯太太!我想象她穿着黑色的长袍,戴着寡妇帽,也许suǒ然无味,但并不失为一位典型的英国老派体面人物。
桑菲尔德!毫无疑问,那是她住宅的名称,肯定是个整洁而井井有条的地方,尽管我无力设想这幢房子的确切结构。
2023年安徽省合肥重点中学中考语文一模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3年安徽省合肥重点中学中考语文一模试卷1. 默写。
(1)______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1) 半卷红旗临易水,______ 。
(李贺《雁门太守行》)(2) 古诗词中常常运用对偶的手法阐述生活的哲理。
比如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借“______ ,______ ”揭示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表现作者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______ ,______ ”表达了词人对人事与自然的哲理思考,展示乐观旷达的情怀。
(3) 我国古代诗歌中,有不少抒发远大志向的诗句。
如“______ 。
______ ”(《行路难》)抒发李白积极进取的乐观精神:“______ ,______ ”(《登飞来峰》)表达王安石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2. 阅读下列一段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成长的历程镌.刻着太多的怀想,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在月光似水的夜晚,我们静听心灵流淌的声音,回望花季qǐ丽的岁月。
在成长的旅途中,有刻骨铭心的故事,有感人肺腑的真情……成长如一串串跳动的音符,让生活如歌般委婉;成长如一张张泛黄的照片,将生命的轨迹清晰定格。
(1)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qǐ ______ 丽芭蕉.______ 镌.______ 刻(2) 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 ”,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 ”。
(3) 文中运用了______ 的修辞方法。
(4) 文中“成长如一串串跳动的音符,让生活如歌般委婉;成长如一张张泛黄的照片,将生命的轨迹清晰定格。
”形象的写出了成长的忧愁与快乐,请你仿写一句。
3. 阅读下面一段话,运用你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问题。
“离开A我感到痛苦……我爱它,因为我在那里过着丰富、愉快的生活……我没有受到践踏。
我没有被弄得僵化。
我没有被埋在低劣的心灵中,没被排斥在同光明、活力、崇高的一切交往之外。
我曾经面对面地同我所尊敬的人,同我所喜爱的人--同一个独特、活跃、宽广的心灵交谈过。
2024年安徽省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2024年九年级一模学情调研试卷语文试题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满分150分,其中卷面书写占5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全卷包括“试题卷(4页)和答题卷(4页)两部分”。
3.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卷交回。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分)1. 默写(1)友谊是一束温暖的阳光。
它照亮了我们的生活:朋友远行,王维用“_______,_______”(《送元二使安西》)两句直接表达了对友人的万般不舍;朋友有难,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先是用“_______,________”两句点明时令萧条、道路险远,继而表达对友人的深切宽慰;自己有难,友人勉励,于是刘禹锡用“________,________”(《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两句表达对友人的感谢,与其把酒共勉。
(2)古人云:“千金易得,知己难求。
”陶弘景在《答谢中书书》中慨叹“_______,________”,周敦颐也在《爱莲说》中发出“______,_______?”的感慨。
他们都是为了排解现世的孤独,去寻觅灵魂的知己。
2. 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小题。
【甲】那留着棕黄色小胡子的押送兵走到保尔跟前的时候,保尔出其不意地向他扑过去,抓住他的枪,使劲地往地下一扶。
刺刀刮着石头哧哧地响着。
彼得留拉匪匿兵没有防备这个突然的攻击,马上吓呆了,可是立刻就拼命往回夺枪。
保尔用整个身子压住枪,死也不放手……保尔倒在马路上,顺势也把押送兵抢着跟自己一块倒下去。
这时候,无论多么大的力量也不能叫保尔放开手里的枪。
A两步就跳到他们旁边,挥起他那只铁拳朝那押送兵的脸上打下去。
一秒钟后,脸上挨了两下铅块一般沉重的拳击的押送兵,已经放开了躺在地上的保尔,像一条笨重的袋子似的,滚到háo沟里去了。
(节选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乙】当时薛霸双手举起棍来,望B脑袋上便劈下来。
说时迟,那时快,薛霸的棍恰举起来,只听松树背后雾鸣也似一声,那条铁禅杖飞将来,把这水火棍一隔,丢去九xiāo云外。
2022年合肥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word版

2022年合肥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word版合肥市2022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们用“文化记忆”这个命题对哈布瓦赫的记忆理论加以扩展和完善。
首先区分三种记忆形式:个体记忆属于大脑研究和心理学的范畴,集体记忆属于社会心理学的范畴,文化记忆是文化科学研究的对象。
文化记忆的概念超出了“传统”这个概念的范围,因为文化记忆还涉及遗忘和隐瞒,遗忘和隐瞒导致传统的消失和断裂。
文化记忆具有很强的异质性且形态各异,所以很难接受政治、意识形态或者宗教的限制。
文化记忆具有多层含义,一旦借助文字形式固定下来并被人阅读,就面临被修改的可能性。
有的文献可能被废弃或者受到忽视,有些则被视为核心文献。
文化记忆是有选择性的,在没有文字的情况下,随着环境的变化,所有那些被认为对当下无足轻重的东西都被忘记;而在有文字的情况中,文献通过审查被分为经典与档案,经典指那些必不可少的,而档案则是可有可无的。
我们把哈布瓦赫称为“集体记忆”的东西叫作“交流记忆”,目的是把这种记忆与文化记忆加以区别。
所谓交流记忆就是随着具体环境变化的记忆,这种记忆一般不超过三代人,内容主要包括回忆、想象、俗语等。
这些记忆存储在头脑里,人们不需要更多的解释便能够凭借这些记忆进行交流,而且这些记忆随着时间的流逝发生变化。
哪些集体记忆最终转化为文化记忆,起决定作用的是时间,文化记忆与集体记忆之间的关系犹如长销书与畅销书。
相比之下,文化记忆有一个相对固定的时间视域,它可以长达两三千年,因为它建立在特定的基点上。
以古代西方文化来说,这个基点包括《荷马史诗》。
我们现在知道古埃及金字塔铭文和苏美尔祈祷文的成文时间在公元前三世纪,但是它们不属于西方的文化记忆,因为它们并未构成西方人确立文化身份时的坐标。
(摘编自德扬·阿斯曼《“文化记忆”理论的形成和建构》)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第一段分析了个体、群体与记忆的关系,阐释了集体记忆这个概念的内涵。
2023届安徽省合肥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合肥市2023年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历史剧是基于历史真实进行艺术虚构的产物。
从媒介形态来划分,历史剧可以用话剧或影视剧的形式呈现;从风格类型来划分,历史剧又有“正说”与“戏说”的区别。
但究其共性,它们都是基于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展开的。
历史是已经发生的事实,历史剧以“历史”为修饰,就杜绝了完全虚构的可能。
如果一个故事毫无疑问是虚构的,那么观众不会向创作人责问其是否真实。
如《步步惊心》《宫》这类穿越剧被限定在“奇幻”一隅,这是因为剧中的穿越情节消解了历史框架,解构了观众对于历史真实的意义期待。
那么,历史剧应该对历史忠实到何等程度呢?这一向是戏剧评论家们争论的课题。
诸多论者都论及这个“度”的重要性,但却没有厘清“度”的形式边界。
比如,有的论者认为这个“度”体现了与历史真实相符合的程度,一旦失去这个“度”,就有可能改变“正说”的本质,而完全走向“戏说”;有的论者认为历史剧虽然应该严格遵循历史,但不等于不可虚构,只是要注意把握住“度”,即莱辛所说的“历史内在的可能性”和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可能发生的事”。
前者以“度”来划分正说与戏说,后者以“度”来评估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二者都强调了“度”在历史剧创作中的关键性,但都没有说清楚可供判别的标准。
所以,类似于“适度的戏说、隐射、反讽、戏仿,有助于让历史人物脱掉过于僵化刻板的面具”这种说法,往往又会遭遇“过度戏说以致消解历史”的批评。
由此来看,文本类型与观众阐释之间始终存在着形式边界与解释策略的关系问题,这就需要着力探讨历史剧在建构真实上的叙述策略,即“度”的形式特征。
真实与虚构的意义判定无法交由个体,毕竟任何文本都会被一些人视作“事实”,而被另一些人视作“虚构”。
再者,意义判定的标准也在流变,虚构的边界随着历史的发展是动态的,是不断变化着的。
例如,远古神话被先民视为历史真实,如今却被判定为艺术虚构。
安徽省合肥市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试题(word版)语文_0

安徽省合肥市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试题(word版)语文试卷说明:合肥市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150注意事项:1. 答题前,务必在答题卡和答题卷规定的地方填写本身的姓名、准考证号和座位号后两位。
2. 答第I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标题问题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 答第II卷时,必需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等答题卷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作图题可先用铅笔在等亭?规定的位置绘出,碰认后再用0. 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描清楚。
必需在题号所示的答题区域作答,第I卷(阅读题共66分)一、(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一3题。
风景,作为小说的重要因素,不仅仅是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环境,还能孕育人的气质,培养人的精神,从而揭示出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同时,风景描写还能营造氛围,烘托气氛,既用来感染读者,也用来感染作品中的人物。
“红高粱”的世界作为独特的风景,兼具了以上的种种作用。
如果说人物设计对情节线索和善恶意识的偏离导致了阅读活动的非道德传,那么景物对情节线索的背离和对人物活动的包涵则将阅读活动引向对红高粱世界的诗情领悟和纯审美体验。
引起这一审美反应的景物主要是贯通全文的红高粱和血海。
它们都以红色的色彩刺激着人们的感官,但更重要的是,它们在文本中宽广的覆盖能力使读者不得不将它们作为阅读与理解的重要窗口。
“红高粱”给予读者更多的是有关生命的内容。
它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因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移出背景”,二是“表露本相”。
“移出背景”是《红高粱》对现实日常语境的反叛。
日常生活总是以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政治关系和经济关系以及历史文化为背景的,景物在日常生活中无法构成背景。
但《红高粱》中,一望无际的红高粱正是人物活动的空间,也是人物活动的背景。
这种背景因为没有外显的人文色彩会使读者感到别致,并且暂时忘记了世俗生活中的种种规则,忘记人与人之间的你争我斗,甚至忘记被人们在现实中称做善与美的东西,拉开了与世俗生活的距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肥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迄今为止,记忆一直与人体尤其是大脑联系在一起。
按照这种理解,群体不可能有记忆,因为群体不拥有身体和大脑。
学者们充其量承认,某个个体所具有的记忆是在他与其他人交往中,并且是在社会的框架里形成的。
这正是法国哲学家哈布瓦赫的观点。
根据他的论证,没有社会机制就无从谈起记忆,因为一个人总是根据一定的范畴把接收的印象整理成可以回忆的信息,而这里所说的范畴具有社会性质。
如果使用哈布瓦赫老师涂尔干的话说,回忆和过去是“集体的描述”。
因此,哈布瓦赫使用“集体记忆”这个概念,以指代个体的记忆及其社会起源。
我们用“文化记忆”这个命题对哈布瓦赫的记忆理论加以扩展和完善。
首先区分三种记忆形式:个体记忆属于大脑研究和心理学的范畴,集体记忆属于社会心理学的范畴,文化记忆是文化科学研究的对象。
文化记忆的概念超出了“传统”这个概念的范围,因为文化记忆还涉及遗忘和隐瞒,遗忘和隐瞒导致传统的消失和断裂。
文化记忆具有很强的异质性且形态各异,所以很难接受政治、意识形态或者宗教的限制。
文化记忆具有多层含义,一旦借助文字形式固定下来并被人阅读,就面临被修改的可能性。
有的文献可能被废弃或者受到忽视,有些则被视为核心文献。
文化记忆是有选择性的,在没有文字的情况下,随着环境的变化,所有那些被认为对当下无足轻重的东西都被忘记;而在有文字的情况中,文献通过审查被分为经典与档案,经典指那些必不可少的,而档案则是可有可无的。
我们把哈布瓦赫称为“集体记忆”的东西叫作“交流记忆”,目的是把这种记忆与文化记忆加以区别。
所谓交流记忆就是随着具体环境变化的记忆,这种记忆一般不超过三代人,内容主要包括回忆、想象、俗语等。
这些记忆存储在头脑里,人们不需要更多的解释便能够凭借这些记忆进行交流,而且这些记忆随着时间的流逝发生变化。
哪些集体记忆最终转化为文化记忆,起决定作用的是时间,文化记忆与集体记忆之间的关系犹如长销书与畅销书。
相比之下,文化记忆有一个相对固定的时间视域,它可以长达两三千年,因为它建立在特定的基点上。
以古代西方文化来说,这个基点包括《荷马史诗》。
我们现在知道古埃及金字塔铭文和苏美尔祈祷文的成文时间在公元前三世纪,但是它们不属于西方的文化记忆,因为它们并未构成西方人确立文化身份时的坐标。
(摘编自德扬·阿斯曼《“文化记忆”理论的形成和建构》)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记忆通常被认为与人的大脑有着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系导致了群体不可能拥有记忆。
B.文化记忆不仅弥补了哈布瓦赫记忆理论的缺陷,还拓展了“传统”这个概念的外延。
C.文化记忆具有选择性,人们一般根据内容的重要与否而有意识地去选择传承或遗忘。
D.交流记忆会随着具体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而人们就这些记忆进行交流时不存在障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第一段分析了个体、群体与记忆的关系,阐释了集体记忆这个概念的内涵。
B.文章第二段从归属范畴、异质性以及形态等诸多方面,论述了文化记忆的特征。
C.文章第三段将集体记忆与文化记忆加以比较,指出时间是区分二者的关键要素。
D.文章对文化记忆进行了多角度的阐释,目的在于帮助人们确认自己的文化身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哈布瓦赫的记忆理论关注个体记忆及其社会起源,在某种程度上受到涂尔干的影响。
B.集体记忆受时间限制,其中的一部分最终转化为具有相对固定时间视域的文化记忆。
C.当人们将文化记忆用文字形式固定下来并加以阅读,就会修改文化记忆的多层含义。
D.文化记忆建立在特定的基点上,《荷马史诗》《论语》等都是人类文化记忆的基点。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酒摊夏天敏日子漫不经心地把一切熏旧,熏得斑驳、残败、开裂、焦黄,人也不能幸免。
昔日的戚爷早已被历史的风烟卷走,不留一点痕迹。
现在的戚爷,是地道的戚爷了,头发枯白,满脸皱纹,眼睑下垂,两眼暗淡无光。
几十年的光阴,他在这个小酒摊上把自己坐成了一尊颓败、松烂的雕像,但他依旧坐着,直到生命终结。
儿子出落成当年的自己,身材挺拔,相貌端正。
他终归是成才了,读完大学,留在省城的大机关。
果然不负心血,没几年,成为最年轻的处长。
女儿呢,花样的美丽,诗样的空灵,有体面的工作,在小城医院做医生。
为了不让他再去摆摊,家里和他产生了诸多矛盾。
儿子休假回来,在宽敞明亮的客厅里接待小城的体面人物。
现在,他们的庭院明丽芬芳,花儿常开不败……隐藏在儿子内心中的,是爹的粗鄙,是那个小城深处癞疮一样的摊位。
戚爷誓死守住他的摊子,耐心的劝导,真诚的谈心,温馨的话语,痛苦的眼泪,统统无用。
戚爷像坚贞的烈女,为了心中的那座牌坊,对任何威逼引诱都无动于衷。
年龄越大,那个信念越强;年龄越大,守望越坚。
这么多年,戚爷为了那个约定那份守望闹了多少笑话。
他去追过女人,多少次都是又尴尬又失落;他随时瞟女人,以至于大家都认为他是花痴,是好色之徒……戚爷还有个怪癖,隔三岔五,他要到那面围墙下睡一夜。
他用破披毡盖住了头,耳朵却支棱着,一有脚步声,立即掀开张望。
戚爷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当年在隆隆的枪炮声中,他和新婚不到半年的前妻走散了。
那时,天才蒙蒙亮,黑暗在小街里幽灵样徘徊,东方的一抹曙光,才轻轻吻住关帝庙前大槐树的末梢。
戚爷爱做梦,尤其爱做和前妻有关的梦。
这个梦,似乎是一个故事中的片断,总是不停地出现,每次都惊得他冷汗涔涔,惶恐惊悚,每次都让他心生悲冷,久久沉浸在梦的氛围中。
把这样一个不断重复的梦和关帝庙下算命解梦的刘半仙说了,刘半仙说,这是一个人在等你,在找你,你是不是做了什么亏心事,人家要苦苦找你呢?戚爷不敢多讲,刘半仙的话让他更加坚信,前妻还活着,前妻一定会来找他的,在这座小城,在小街的这座宅院的墙下。
不知不觉,小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戚爷摆摊的地方,是老城里的古城区,这里陈旧、古老、历史悠久,这么个地方是不能开发的,就像一个年龄很大的老人,有了病也不能动大手术,一动就没命了。
可是有一天突然说是要拆迁了,拆迁就拆迁吧,能住上新房子当然好了。
也有反对的,多是老年人,他们对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有感情。
年轻人呢,他们巴不得离开这个拥挤肮脏的环境。
其实他们不知道,县长和书记并没有要拆迁这片城区的意思,一个连工资都发不了的县没有实力来做这事,开发商看不上这里。
是省上的一个厅级领导,在一次宴会中对小城的领导说,你们是父母官,关心一下我的老家吧。
他说了他的意思,县长说主要是钱的问题。
厅长说,这个嘛你缩小点范围,就搞关帝庙下面那片,钱的事,我帮你们协调。
厅长正是戚爷的儿子,厅长为戚爷死守在小街那面老墙下摆摊的事烦恼不已。
似乎是一夜之间的事,这里就成废墟了。
在这片废墟中,徘徊着一位白发苍苍、步履蹒跚的老人,他孤独无助的眼里,流淌着无奈、凄苦、绝望的眼光。
他顽强地寻找着,寻找那个他坐了几十年、守了一辈子的酒摊的位置。
终于寻找到了,他搬了个小凳子坐在那堆残砖破瓦的土堆上。
但轰隆隆的推土机响起来时,他还能坐下去么?他要坐下去,他要坚守那个等待,那个排遣不掉的梦。
(有删改)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头使用了一连串词语形象描绘出戚爷的现状,这和他当年的挺拔端正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B.家人对戚爷的酒摊十分反感,软硬兼施,但戚爷不为所动,这正说明了酒摊对戚爷的特殊意义。
C.小说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老人和儿子的对比,小城旧貌和新颜的对比,都凸显了小说的主题。
D.小说通过描写戚爷晚年生活中的种种古怪行为,讲述了他坎坷的人生经历和凄苦的心路历程。
5.小说中的戚爷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概括。
(5分)6.小说以“守摊”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以网约车、共享单车、共享雨伞和网络短租房等为代表的分享经济,在深刻改变我们生活的同时,也引发了一连串的经济、社会和治理挑战。
分享经济的实质是用户之间的相互分享,即将各自的闲置资源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分享,从而达到资源的节约、最大化利用等效果。
目前,共享单车是最受公众关注的分享经济。
一些人质疑其是否属于分享经济业态,因为共享单车的投放目前主要依靠新兴的运营商,而来自用户的贡献则微乎其微。
换句话说,共享单车就像传统自行车租赁行业或公共自行车计划的升级版一样,是“互联网+自行车租赁”,与分享经济的旨趣相去甚远。
(摘编自马亮《分享经济公共治理的四大问题》)材料二:(资料来源于《中国共享单车行业用户监测报告》)材料三:一种以分享生产、共享产能和共享工厂为主要形式的新型分享经济生产模式,正在中国制造业部门悄然兴起。
在消费者需求偏好由低成本、品牌化逐步向个性化、特质化转变的情况下,这种新型生产模式将会削弱甚至颠覆已有的“生产—消费”范式,导致由“生产决定消费”模式向“消费决定生产”模式发生彻底性变化。
“互联网+”向中国制造业部门的渗透和融合,不仅仅创造性地联结了生产者和消费者两大体系,缓解了两者在新经济形势下的诸多矛盾,更创造性地构造了不同生产者之间的新型协作网络体系,极大降低了各生产者之间小批量外包、定制以及零配件供应的生产成本、制度性交易成本。
这就为降低国内部分传统商品价格,促进传统制造业企业生产效率的提升,激发中国地方产业集群的国际市场竞争活力提供了可能。
(摘编自张杰《加快分享经济与制造业融合,释放中国经济更大潜力》)材料四:西方经济理论需要发生一场革命。
自《国富论》谈到“利己主义”后,“理性经济人”就成了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之一。
理性经济人,被看作是追求个人利益而不顾别人和集体利益的代表。
但在分享经济这个催化剂的作用下,人们不再把所有权看作获得产品的最佳方式,“使用但不占有”成为分享经济最简洁的表述。
但这远远不是分享经济的全部。
分享经济对于经济剩余问题的解决,也有着有别过往的重要作用。
由此,实现了“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宏观经济的发展也具备了新动能。
不光是企业端可以有分享经济,在社会公共服务领域也可以引入分享经济。
目前,世界主要国家都认识到分享经济对于资源高效分配的重要价值,出台鼓励政策促进分享经济发展。
例如,英国政府2014年制订分享经济计划,旨在打造分享经济的全球中心;韩国政府也提出发展分享经济“示范城市”;欧盟拟出台分享经济发展指南等。
分享经济是一场深刻的经济革命,正如罗宾·蔡斯所言:“人人共享正在推动这个工业化社会转型为分享经济社会。
”(摘编自郭凯天《〈分享经济〉前言》)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A.共享单车是最受质疑的分享经济,因为它像传统自行车租赁行业或公共自行车计划的升级版,不符合分享经济的旨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