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价值发现到价值创造修订稿
商业模式概念(2)

1.商业模式概念:是指企业价值创造的基本逻辑,即企业在一定的价值链或价值网络中如何向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并获取利润的。
通俗地说,就是企业如何赚钱的。
(商业模式是一个公司提供给一个或几个细分顾客和公司架构体系及合作伙伴网络的价值,公司创造、营销、传递这些价值和关系资本是为了产生营利性的可持续的收益流。
)2.商业模式创新概念:是改变企业价值创造的基本逻辑以提升顾客价值和企业竞争力的活动。
既可能包括商业模式多个构成要素的变化,也可能包括要素间关系或者动力机制的变化。
3.商业模式的特点:(1)逻辑起点—客户价值。
注重从客户的角度思考设计企业的行为从根本上“客户价值最大化”是商业模式主观追求目标;(2)系统性——商业模式创新表现的更为系统和根本。
它不是单一因素的变化。
它常常涉及商业模式多个要素同时大的变化,需要企业组织的较大战略调整,是一种集成创新;(3)动态性——没有不变的模式。
客户的需求在变化,市场的竞争环境在变化,技术在发展,竞争者在努力等等,注定了企业的商业模式也要及时做出调整。
4.商业模式的未来发展:复杂程度越来越高;更多的虚拟产品;知识产权保护;更高的透明度5.构建商业模式学科的基础性问题:第一,什么是商业模式,即商业模式的定义;第二,如何描述商业模式,即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第三,如何设计商业模式,即商业模式的创新工具6.商业模式与企业战略:企业战略包括战略布局、战略目标和竞争策略,是方向、目标和方法三个方面,属于宏观范畴——发展形态;商业模式包括企业价值、顾客价值和价值逻辑,是价值创造、交换、转移三个方面,属于微观范畴——内在本质。
企业战略告诉企业该做什么,商业模式告诉企业该怎么做。
战略定位是确定企业进入哪些产业、经营哪些业务;商业模式是为实现这些业务的企业价值和顾客价值,各主体之间价值创造、交换、转移的关系。
7.商业模式与商业计划:商业模式包括企业价值、顾客价值和价值逻辑,是企业经营的核心理念,在此基础上,才能制定商业计划。
2024统编教材培训的心得体会通用5篇

2024统编教材培训的心得体会通用5篇无论是在快乐时光还是在困难时刻,都能够积累宝贵的心得体会,当我们的内心有很多的想法要和大家分享的时候,可以写心得体会先整理好思绪,作者今天就为您带来了2024统编教材培训的心得体会通用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2024统编教材培训的心得体会篇1我有幸参加了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材的培训,通过这次学习,我更进一步地了解和感悟到人教版教材编写的真谛,有以下几点体会:一、对教材内容的变动有了新的认识新教材内容的变动,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加强了数学知识和生活的联系,降低了难度,使教材更加合理,学生能更好的学习数学。
二、对教材编排特点有了新的理解新教材以新课标为依据,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教材编排也尽量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引入,使抽象的数学密切联系实际,教材图文并茂,新颖活泼。
通过和老师们的交流,我对教材整体编排有了新的认识,明白了编者对例题的编排意图,对每单元的教学目标有了更加系统的理解。
1.各领域内容穿插编排,互相搭配。
这也是全套教材的一个特点。
2.加强了对知识的整理。
大的单元(多个知识点)后面都安排了一个“整理和复习”。
具体编排上,给出整理的线索,引导学生自己整理、总结。
3.增加了数学的背景知识教材结合学生所学的内容安排了一些数学背景知识,以丰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
4.解决问题突出对一般过程和一般思路的体验。
对于解决问题,体现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让学生通过体验,了解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和一般思路。
5.练习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
带着前面的内容进行练习,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做铺垫。
6.注重知识的渗透。
如填未知加数,在直观图的提示下容易填出得数、通过画一画帮助学生填出未知加数、借助数的组成)。
7.为教学评价提供线索。
在每个单元的最后安排了一个评价版块,给老师们如何引导学生自我评价提供一点思路和线索。
充实紧张的培训,时间往往过得飞快,带着几分回味,几分思考,几分收获,我深感肩上责任之重。
创业管理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重庆大学

创业管理重庆大学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第一章测试1.下列关于敏捷开发的说法错误的是?()。
A:竞争积极性B:创新性 C:超前行动性 D:风险承担性答案:D2.下列关于创业活动的说法错误的是?()A:创业不太需要依赖创业者及其团队的个人能力B:创业面临着高度不确定性的环境C:创业面临着高度资源约束的条件D:创业是长期普遍存在的现象答案:A3.下列关于敏捷开发的说法错误的是?()A:强调迭代B:随时变换开发目标C:以用户为本D:循序渐进答案:B4.蒂蒙斯模型中的创业要素包括()。
A:资源B:机会C:资金D:团队答案:ABD5.创业过程包括哪些活动?()A:创建新企业或是新事业。
B:产生创业动机。
C:整合资源。
D:识别创业机会。
答案:ABCD第二章测试1.只要是创业就会有风险,创业者面临的各种风险,总体来看主要可以归纳为职业风险、()、家庭与社交风险、心理风险等4类风险。
A:法律风险B:流动性风险C:财务风险D:诚信风险答案:C2.金钱是是创业者创立企业最重要的要素。
( )A:对 B:错答案:B3.以下哪一项不属于创业者至少应该具备的特质?()A:坚韧不拔的意志B:极强的权力欲望C:聚焦产品和顾客D:充满激情答案:B4.下列哪一种不符合蒂蒙斯的《创业者纲领》()。
A:鼓励大胆冒险,可以冒一切险B:不要把时间浪费在试图分割小块蛋糕上C:为长远目标竞争,快速致富的可能性较小D:不墨守成规,韧性和创造力将胜利答案:A5.创业者最基本的创业动机有三个:()A:获得财务回报B:喜欢管理企业C:追求自己的创意D:自己当老板答案:ACD第三章测试1.创业团队的冲突,表现为冲突行为主体之间的矛盾激化和行为对抗。
冲突分为:______ 通俗地讲,就是论事不论人,以及______ ,通俗地讲,就是论人不论事。
()A:人际冲突、道德冲突B:认知冲突、情感冲突C:情感冲突、认知冲突D:伦理冲突、人际冲突答案:B2.团队中成员的作用是互换的,而群体中成员之间的工作很大程度是互补的。
新修订课标主要呈现以下九大变化

新修订课标主要表现以下九大变化:1. 基本理念“三句”变“两句”,“6条”改“5条”:原来的“三句话”:●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现在的“两句话”:●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修订后与过去的提法相比:有更深的意义和更广的内涵,落脚点是数学教育而不是数学内容,有更强的时代精神和要求(公平的、优质的、均衡的、和谐的教育。
)“6条”改“5条”:在结构上由原来的6条改为5条,将原《标准》第2条关于对数学的理解整合到理念之前的文字之中,新增了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此外,将“数学教学”与“数学学习”合并为数学“教学活动”。
●原课标:数学课程——数学——数学学习——数学教学——评价——信息技术●修改后:数学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学习评价——信息技术2.理念中新增加的提法:●要处理好四个关系●有效的教学活动是什么●数学课程基本理念(两句话)●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注重启发式●准确对待教师的主导作用●处理好评价中的关系●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3.关于数学观的修改:原课标:●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实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绘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协助人们处理数据、实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能够有效地描绘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升人的推理水平、抽象水平、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局部。
课标修改稿:●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局部,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概念及原则

2011年12月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概念及原则探析文/杨锴摘 要:企业商业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的运作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商业模式的创新成为关注的焦点。
本文通过对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理论解释,提出商业模式创新概念和构建商业模式的原则,希望通过本文,充实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相关理论。
关键词:商业模式创新;概念;原则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12-0176-01财经视点时代华纳前首席技术官迈克尔•邓恩在2001接受《商业周刊》采访时说:商业模式比高科技更重要,因为前者是企业能够立足的先决条件。
商业模式创新是现代企业在社会环境下必须思考和关注的问题,随着企业的同质化加强,如何能够在商场上胜出,往往归功于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
但目前对于商业模式创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商业模式基本概念、结构体系、理论范式等研究,其理论框架尚未建立起来,有关的商业模式研究都处于探索性阶段。
一、商业模式创新概念在互联网尚未应用于商业领域之前,因为以往的理论认为利润=收入—成本,所以传统行业的发展主要关注如何降低成本,增加销售额,从而提高效益。
然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在商业领域的发展,企业商业模式趋于动态的发展阶段。
Hamel认为,在变革时代,企业竞争更多的是经营模式的竞争和创新制度的竞争。
[1]中科院乔卫国认为是企业价值创造提供基本逻辑的变化,即把新的商业模式引入社会生产体系,并为客户和自身创造价值。
笔者认为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就是如何设计企业的运营模式,资源整合能力,发展潜力来适应不断变化的商业环境,迎合消费者的需求,从而实现盈利的目的。
通过创新,可以达到以下效果。
(1)完善企业运营管理。
通过商业模式创新,不仅要强化企业内部管理,而且企业更要关注外界环境的变化,通过创新,使商业模式设计合理而可行,体现顾客价值,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
(2)提高企业适应市场能力。
建设银行:开启“第二发展曲线” 重塑价值创造体系

建设银行:开启“第二发展曲线” 重塑价值创造体系2019年06月11日传统业务的增长潜力终将见底,如果银行沿着旧模式的“第一曲线”继续走,会在创造巅峰后逐渐下滑。
在这样的认知下,建设银行提出“第二发展曲线”战略,以此重塑价值创造体系。
“第二发展曲线”将如何重构价值?建设银行董事长田国立表示,一切“痛点”皆是机会,要用金融这把“温柔的手术刀”解决好社会痛点难点问题。
在具体做法上,建设银行着力从B端、C端、G端三个维度开启转型和重构:为B(企业)端客户搭建开放共享平台,赋能传统产业升级和客群协同发展;根据C(个人)端客户的特征和需求,使银行服务深度融入大众的生产生活;不断加快推进G(政府)端连接, 有这样一家银行,它的股改、上市,被视为中国银行业改革的分水岭,为金融体制改革描绘了前景、提振了信心。
在四大行中,建设银行率先完成股份制改造并实现上市:注资、剥离不良、财务重组、股改、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引导市场价值发现……最终,于2005年登陆H股、2007年回归A股。
“通过IPO,建设银行不仅有效充实了资本,保障各项业务开展,更重要的是实现了机制体制的变化,建立了更加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各方各司其职、有效制衡和规范协调运作,保障了建设银行的稳健经营和创新发展。
”建设银行董秘胡昌苗在接受上证报记者专访时介绍。
以上市为新起点,建设银行得以具备更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更先进的经营机制、更充盈的资本和更洁净的资产,朝着“建立世界一流银行”的愿景乘风破浪。
与此同时,银行的传统业务优势日渐式微,现代化转型浪潮正勇,倒逼银行开辟新航线、寻找新动能。
在此背景下,在2019年全行工作会议上,建设银行党委正式提出“开启第二发展曲线”,以此重塑价值创造体系。
“第二发展曲线”将如何重构价值?建设银行董事长田国立曾表示,一切“痛点”皆是机会,要用金融这把“温柔的手术刀”解决好社会痛点难点问题。
“第二发展曲线”正是从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出发,重新定义金融的功能作用和角色定位。
进场费战略方案修订稿

进场费战略方案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进场费战略为什么有些企业非常乐意支付进场费、而且效益非常好,有些企业绝不支付进场费、效益同样非常好!为什么更有大量企业,支付进场费后就找死、陷入“进场费、滞销、清场”的恶性循环,投资的唯一收获是使更多人认为产品不好卖、花钱买恶名;不支付进场费则总在“主流渠道”之外徘徊、陷入“渠道质量差、进不了主流卖场、渠道质量更差”的恶性循环!这是因为,进场费问题是一个战略选择问题!企业的核心能力不同、经营风格不同、投资结构不同、资源不同,对于进场费的抉择与选择就应该不同;失败的企业虽然千奇百怪,但归根结底只有一条:不从战略层面思考,不基于核心能力和战略目标,盲目摹仿;例如成功者都给进场费所以我也给;有成功者没给所以我也不给。
从战略层面思考,就是要依据企业的顾客定位、战略意图、战略目标,评估、规划自己的核心能力,依据核心能力制订与企业目标相匹配的经营方针,匹配相关资源;而进场费,则是企业经营策略的有机组成部分,表现着企业的经营风格,体现着企业的核心能力与顾客定位。
一、什么时候该给进场费我这里不做长篇大论的分析,不做系统的解释,只讲我们总结出的几个结论,信不信由你。
1、终端价值被低估时例如:1996年,红桃K首开“进场费”之先河,开始给药店“终端宣传品维护费”每月10元;烟台长城2000年开始给夜场进场费,联合经销商、营销商及投资机构,集中买断重点城市重点夜场,烟台长城一跃而进入葡萄酒5强之一而且利润率最高;同时期的云南红、新天等竞争对手在电视媒体上付出百倍的努力也无济于事;相信比起云南红、新天、万达干红、印象干红、当然干红等“电视媒体爱好者”,烟台长城的投资回报率要高出几百倍!但是,成功者也有遗憾,就是,明明知道终端价值被低估、将来随着竞争的激烈必然“价值反弹、价值回归”,当初为什么不“投机”例如,水井坊最早进入高尔夫俱乐部;如果主动给进场费、垄断这类终端,茅台可能就没有“高尔夫专用酒”了。
创新范式的转变_从独立创新到共生创新_赵志耘

收稿日期:2015-08-09修回日期:2015-11-02作者简介:赵志耘(1966-),女,江苏苏州人,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研究方向:科技、经济政策。
创新范式的转变:从独立创新到共生创新赵志耘,杨朝峰(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北京100038)摘要:在全球化、技术的交叉渗透、产业界限与企业边界的模糊性、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独立创新已无法满足让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
企业需要转变创新范式,以共生的理念整合企业内外创新资源,通过共创、共享与利益相关方实现共同发展。
本文提出了共生创新的内涵,分析了共生创新的基本要素(共生创新单元、共生创新环境、共生创新基质、共生创新界面)和主要特点(自组织、整合、共担、反馈),并结合国内外的创新实践提出了我国促进共生创新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创新范式;独立创新;共生创新中图分类号:F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9753(2015)11-0155-06The Transition of Innovation Paradigm :from Independent Innovation to Symbiosis InnovationZHAO Zhi-yun ,YANG Chao-feng(Institute of Scientific &Technical Information of China ,Beijing 100038)Abstract :Independent innovation could not make enterprises achieve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 any longer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the mutual permeation of technologies ,boundary fuzziness between enterprises and industry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IT technology.Enterprise must change its innovation paradigm ,integrate internal and external innovation resources to realize mutual development with its interested parties through mutual creation and mutual sharing.This article first puts forward the connotation of symbiosis innovation ,then analyzes the basis factors of symbiosis innovation —units ,environment ,substrate and interface ,as well as main characteristics —self-organization ,integration ,sharing and feedback ,finally presents some suggestions on how to promote symbiosis innovation in China combined with innovation practice at home and abroad.Key words :innovation paradigm ;independent innovation ;symbiosis innovation全球化、技术的交叉渗透、产业界限与企业边界日益模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等对企业竞争优势的持续提出了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价值发现到价值创造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从价值发现到价值创造——理念、方法和工具*毕博管理咨询(上海)有限公司陈珉*?目次一、引言:价值链管理与价值链会计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二、价值链管理三、作业基础管理四、价值链分析与作业基础管理的结合五、流程管理及其分析工具六、作业工程法——一个有效的工具七、管理会计的作业基础化展望一、引言:价值链管理与价值链会计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价值链管理与价值链会计在中国业已成为管理学和管理会计学的热门研究课题之一。
在全球知名的搜索引擎Google网站上键入“价值链”这一关键词,便可找到至少50篇以上的中文的研究文献的链接,是关于价值链管理和价值链会计的。
笔者也是通过这一方法了解到这一新近的热门领域的研究成就的。
可喜的是,沉寂已久的管理会计领域因为这一课题的升温似乎又焕发出一线生机。
然本文是为专题研讨会而撰写的论文。
文中的疏漏与错误均由笔者本人负责。
陈珉,男,1967年出生于上海,管理学博士,会计师。
现就职于毕博管理咨询(上海)有限公司,任企业流程咨询团队财务管理资深顾问。
电子邮件:而,作为一名职业管理咨询顾问,从个人眼光看来,现阶段中国的研究还存在如下一些可能存在的问题:首先,由于对“价值链”这一战略管理范畴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透彻,从而导致对价值链分析在理念、方法上存在偏差,由此造成在价值链会计定位上的谬误;其次,由于缺乏对西方工业化国家价值链管理应用实务的历史和最新发展的了解,从而使得研究始终停留在管理理念的阐述和应用前景的规划设想层面上,缺少能够对我国管理实践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最后,也是真正促使笔者撰写本文的直接原因在于,绝大多数的研究未能建立起一套从管理理念到管理方法直至管理工具的学理研究模式。
为此,始终无法建立起这一管理和会计相结合的新领域的研究框架,更无从说起在这一框架下逐步拓展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所以,笔者深感本文的研究目标及其价值应当定位于为管理和会计学术界、实务界提供了一个引发思想碰撞和智慧交流的契机。
二、价值链管理价值理论认为,一个企业欲取得竞争优势,必须在创造价值方面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
创造的价值等于消费者的可察觉收益(B)减去投入的成本(C),是产成品的价值与生产成品所牺牲价值的差额。
可察觉收益是消费者对产成品认可的价值,是对产成品价值的一种评价。
消费者在购买产成品时,付出的货币价格(P)必须低于他的可察觉价值时,才会觉得合算,这种合算程度被称作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剩余等于B—P。
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必然会选择消费者剩余即B—P的最大者,销售者的成功竞争就需要给消费者带来尽量大的消费者剩余。
创造的价值必须在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进行分配,如图1所示,消费者的利润为P—C,代表了生产者在创造的价值中所获得的部分,价格P决定了创造的价值中有多少作为利润被生产者获得,以及有多少作为消费者剩余由消费者占有。
不创造正的价值,企业就无法生存。
为了超过同行的一般水平,获得竞争的优势,公司不仅要创造正的价值,而且要创造比竞争对手更多的价值。
这样,公司就能通过比对手提供更多的消费者剩余胜过其它公司,即使对手降低价格重新达到相等的消费者剩余,公司仍然比对手挣得更高的利润率,从而取得竞争的优势。
价值的创造体现在生产过程的各个具体活动中,价值链是分析一个组织各个运作活动在创造价值贡献大小的有用工具,同时,它也从根本上将公司作为价值创造活动的综合体来考虑,这些活动包括生产操作、营销与分销、后勤等。
价值链中的每一活动既会增加消费者从公司产品中获得的收益B,也会增加公司在生产、销售产品过程中的成本C。
在这些不同的活动中,影响创造的利益与发生的成本的力量是很不相同的,通过价值链的分析,就可以评价公司竞争优势来源来源于哪些活动环节。
美国哈佛商学院迈克尔·波特教授提出的价值链分析方法,用来分析企业的竞争态势,有助于企业认清在运作活动链上的优劣环节,调整价值链结构,补强薄弱环节,保持原有的强项,创造新的竞争优势。
企业的竞争优势有许多,如技术优势、人才优势、管理优势、创新优势等,但归根到底,只有两种:一种是成本领先,另一种是不断创新。
如果把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又无法识别这些竞争优势,这就必须把企业活动进行分解,通过考察这些活动本身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来确定企业的竞争优势,这就是价值链分析法的内涵。
每个企业的运作都有其目的,都是为了取得价值的最大化。
为了达到其目的,需要进行一系列的运作活动,包括设计、生产、营销以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的各种活动的综合,所有这些活动都可以用价值链表示出来。
图2企业的价值链可总结出如下的特点:1、价值链分析的基础是价值,而不是成本,实际上是把问题的着眼点放在企业的外部;2、价值链主要由各种价值活动构成。
价值活动分为两大类,即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3、价值链列示了总价值;4、企业的价值链不是孤立存在的,上下游企业的价值链对自身企业有很大的影响;5、在同一产业中,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价值链;6、对同一企业而言,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会具有不同的价值链。
三、作业基础管理战略选择决定着企业的行动。
成功的企业将它们的资源投入到那些能带来最大战略利益的行动当中。
作业基础成本法和作业基础管理(Activity Based Costing, ABC; Activity Based Management, ABM)便是帮助企业管理者制订企业战略以及为将战略落到实处所需要的行动及其与企业资源之间关系的一种管理方法。
换言之,作业基础成本法的目标已经远远超越了会计上的成本分摊和计算,扩展到对企业活动、业务流程、产品和服务的计量从而对分配于上述这些企业活动和业务流程直至产品和服务上的企业资源予以定价。
例如,成本领先是一种实现竞争优势的经营战略。
作业基础成本法和作业基础管理对这种战略的筹划和实施便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辨别了关键作业、成本动因及为降低成本而改善业务流程的途径。
提供卓越的顾客价值是实现竞争优势的另一种经营战略。
这一方法能帮助管理者发现价值增加的机会。
通过识别和分析关键作业、业务流程及改进方法,还能够帮助发展客户战略、支持技术领先战略或者辅助支持定价策略的制订。
尤其,通过作业基础成本法和作业基础管理,对如下战略管理问题给予了回答:为了提高竞争力应怎样计量企业的成本、结构和利润?当一个企业由传统成本计算系统转为作业基础成本计算系统时,该系统对其定价、产品设计、过程设计、制造技术和产品线决策具有什么潜在影响?当企业采用一种新战略,比如,由大规模标准产品生产改为小批量多样化产品的生产时,将对不同产品有什么成本影响?某特定产品的生产过程能否改变以使企业降低该产品的单位成本?企业在其产品市场上是否已经采取了盈利能力最强的销售系统?在生产作业和零部件方面的改变是如何影响产业价值链上的供应商和顾客的?企业的流程改变将对其利润有什么影响?如果一个企业运用作业基础管理识别并消除非增值作业以实现其低成本战略,将有什么样的潜在的成本节约?作业基础成本法和作业基础管理为什么能帮助企业在其产品发送过程中实现其高业绩、短交货时间的竞争战略?作业基础成本法引入了作业这一新概念,图3显示了作业基础成本计算的基本思想框架。
引入“作业”这个成本计算的中介,建立“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假设,力图揭示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使得成本的计算对象更加明细化和精确化。
作业基础成本法关注的重点主要是在确定作业,找出成本动因。
成本动因包括资源动因和作业动因,分别是将资源和作业成本进行分配的依据。
分配到作业的资源构成该作业的成本要素,多个成本要素构成作业成本池,多个作业构成作业中心。
四、价值链分析与作业基础管理的结合从上述可见,作业基础管理是从作业基础成本法发展而形成的,在思想理念上属于成本导向的;而价值链管理的长处在于对产出的重视和资源的有效配置,是利益导向的战略思维观念。
与此同时,恰是因为两者在分析方法上,都将视野集中于企业的业务流程、经营活动(作业),因此不少学者提出了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的设想:互动有机地应用价值链管理和成本管理的优势,通过对企业所在产业链和企业内部整个价值链的分析,寻找出企业的优势和增值环节,通过对企业资源的战略性整合和集中配置实现价值增值,营造竞争优势,同时对微观作业活动进行成本价值分析,消除资源浪费,节省投入,实现投入/产出两个方面的价值增值。
图4和图5指明了价值链管理和作业基础管理的逻辑关联的基础在于业务流程。
构成价值链的是企业运作中互有差异又相互联系的各种流程和作业,作业基础管理所针对的对象就是这些流程和作业。
价值链高度概括并抽象出了企业的经营活动,并揭示出了这些活动的目标本质——价值增值;作业基础管理则为价值链分析和企业竞争战略的策划和实施提供了有效的分析方法。
也正因为此,会计便不可或缺地参与到了价值链管理当中。
“You can’t manage what you can’t measure. 你无法管理你不可计量(测度)的对象。
”这是一句富含哲理的西方管理名言。
正是这句名言所包含的理念,促使不少学者开始价值链会计研究的尝试。
会计能够对价值链管理做出贡献,或者说,在会计领域拓展出一片价值链会计的新疆域,并非不可企及。
因为长于计量是会计的天然属性,会计能够为价值链管理提供富有价值的数量分析方法。
然而,在管理实务中,价值链分析和管理还难见会计的身影。
具体而言,作业基础成本法和作业基础管理在现实的应用中,至今仍是一件令人敬畏的屠龙术。
换一种思维方式的话,作业基础管理这一先进的方法在实施工具上还存在诸多未尽如人意之处。
其中最突出的问题便在于,至今,在作业基础成本法中,缺乏对作业这一至关重要的管理对象的确切定义和描述,缺乏对作业的标准化分析规范。
正如上述,价值链管理和作业基础管理都涉及到了流程(或者活动)。
那么,从流程管理及其分析工具当中寻找资源不失为一条解决问题的路径。
图4图5五、流程管理及其分析工具流程,英文“Process”,中文也有翻译为“过程”。
流程是随着业务流程重组的兴起而被人们所熟知并加以研究的。
业务流程重组最初于1990年由迈克尔·哈默(Michael Hammer)教授在“Reengineering Work: Don’t Automate, But Obliterate”(《重组工作:不要自动化改造,而是彻底铲除》)一文中提出,后来哈默教授与CSC Index的首席执行官詹姆斯·钱皮(James Champy)于1993年发表了《公司重组:企业革命的宣言》。
随后,BPR这一新的管理思想,便形成一股风潮席卷整个美国和诸多工业化国家,并大有风靡全球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