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椒县城市总体规划

全椒县城市总体规划
全椒县城市总体规划

目录

一、规划总则 (1)

二、县域村镇体系规划 (1)

三、规划区城乡统筹规划 (4)

四、城市总体规划 (4)

附件:

1.关于《全椒县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人口和用地规模审核意见

2.《全椒县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专家评审意见

附图:

1.县域人口与村镇分布现状图

2.县域人口与村镇布局规划图

3.用地布局现状图

4.空间结构规划图

5.用地布局规划图

6.近期建设规划图

7.远景发展构想图

一、规划总则

(一)规划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1);

2. 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5.10.28);

3. 建设部《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暂行办法》(2006)

4. 《全椒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6-2020年);

5. 《全椒县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专项规划》(2007)

6. 《全椒村庄布点规划(2007)》

7. 《全椒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5-2020)》

8、《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

9、《滁来全城镇群规划(2008-2020)》

10、滁州市各专项规划和全椒县各片区控规及其它相关规划

11、国家、省、市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

(二)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为2008-2030年,分为三个阶段:

近期:2008年~2015年

中期:2016年~2020年

远期: 2021年~2030年

远景展望到2050年

(三)规划层次与范围

本规划分为三个层次,即县域村镇体系规划、规划区城乡统筹规划和城区总体规划。

1、县域:全椒县行政管辖范围内10个镇,总面积1568.3平方公里。对此范围内按照建设部《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暂行办法》(2006)要求,编制县域村镇体系规划。

2、城市规划区: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包括十字镇和襄河镇行政范围,总面积约306平方公里。

3、县城区:包括城北片区、城南片区、承接产业转移片区三大片区及土桥水库景区范围,总面积约123平方公里。其中规划城市建设用地约35平方公里,发展备用地约22平方公里,承接产业转移片区建设用地面积约26平方公,其余景区及生态绿地面积约40平方公里。

二、县域村镇体系规划

(一)县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近期“重点发展、极化中心”,以县城建设为重点,扩大县城规模,提高县城辐射带动能力。中远期“点轴带动、纵深发展”,以县域村镇体规划为依据,明确县域城乡居民点,围绕规划的居民点,布置教育、文化、医疗、交通、商业、公交等服务设施,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二)经济区划

县域划分为东部经济区、北部经济区、南部经济区

1、东部经济区

以全城为中心,包括襄河镇、十字镇,规划远期人口30万人以上,总面积约306平方公里。全城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大滁城的南大门,以省级综合经济开发区为依托,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质量名优的大型产业集群,打造机械、家电产业群、高科技产业孵化基地,是全县招商引资的重要载体。县城周围卫星乡镇要积极接收县城经济辐射、产业辐射,科技辐射,发展城郊农业和高效农业,建成蔬菜基地,苗木花卉基地、农业科技园、水产养殖基地、农副产品生产基地。

2、北部生态山水旅游区

包括西王镇、石沛镇、马厂镇、六镇北部,现状人口约10万人,规划人口逐步向县城和中心镇转移,规划人口5万人左右,总面积约520平方公里。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区,划定城市水源保护地,以经果林牧为主,建立药材基地和牛、羊养殖业基地、绿色食品基地、以神山国家森林公园、碧云湖度假区、岱山湖国家旅游度假区、龙山寺、山区生态农业观光等建设山水旅游度假区。

3、南部现代农业示范区

包括大墅、古河、六镇、二郎口镇、武岗5个镇,规划人口20万人左右,总面积约730平方公里,建设现代生态高效农业基地、无公害蔬菜瓜果基地;以古河、大墅、二郎口、武岗四个镇工业集中区为依托,大力发展纺织服装玩具、机械、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积极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发展现代工业。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交通运输业,科技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建成地区性商贸中心、交通服务中心。

(三)人口与城镇化水平

现状2008年,县域人口48.5万人,城镇化水平38%

近期2015年,县域人口51万人,城镇化水平50%左右

中期2020年,县域人口53万人,城镇化水平60%左右

远期2030年,县域人口57万人,城镇化水平75%左右

(四)村镇空间结构

全椒县域村镇体系空间结构为“一核、一轴、一环、三片区”。

“一核”——全椒县城。

“一轴”指依托合宁高速公路、宁西铁路、国道附道为主的全椒县城——大墅发展轴。

“一环”指以县域环路为依托的全椒县城——武岗——二郎口——古河——大墅——西王——石沛——全椒县城发展轴。

“三片区”指东部全城经济区、北部生态山水旅游区、南部现代农业示范区。

(五)村镇规模结构

1.一级中心城市1个:全椒县城,30万人以上;

2.二级中心镇5个:1-5万人,包括古河、大墅、二郎口、马厂、武岗。

3.三级一般镇3个:1万人以下,石沛、六镇、西王。

4.四级中心村及准社区70个:1000-5000人。

(六)县域综合交通

1.发展目标

突出县城的交通枢纽地位,形成铁路、高速公路、快速路、水运为主体的快速便捷对外交通,县域内部形成以二三级公路为主村镇快速联系通道,内部交通通畅化、网络化、均衡化。

2.航空

可以利用南京禄口机场和合肥骆岗机场,县城与两个机场之间都约1个小时。

3.铁路交通

(1)宁西铁路兴建通车,全椒县设三级站,规划逐步提升全椒站档次水平,增加停车班次,打造大滁城地区到西北方向主要车站。

(2)京沪高速铁路从县域北面通过,设滁州站,规划在铁路以南面向全椒预留站址和广场,铁路两侧各控制不小于50米绿化防护带。

4.公路交通

公路网建设以国道、省道为骨干,以县城-黄栗树-周岗-西王-大墅-古河-县城的大循环和县城-草庵-复兴-六镇-白酒-县城的小循环为基础,重点建设“8676”(八纵、六横、七放、六联)公路网工程。规划逐步提升公路等级,形成以二三级公路为主村镇快速联系通道,改善城乡交通条件。

(1)合宁高速四车道改为八车道,保留现状全椒、大墅出入口,在滁来全快速通道与合宁高速交叉处增设全椒北出入口。

(2)马滁扬高速从县城东部穿过,并设有全椒东出入口。规划预留六条主要城市道路通道,并满足现有道路河流畅通,满足发展需要。

(3)在县城西部规划大西环连接滁城西涧路,成为连接琅琊山和神山国家森林公园、醉翁亭与吴敬梓纪念馆等旅游资源的快捷通道。

(4)建设滁来全快速通道。

(5)全椒县城保留现状汽车站,随着城市发展结合宁西铁路全椒站增设一处汽车客运站。中心镇要结合总体规划预留汽车站用地。各中心村要设招呼站或港湾站,方便村镇之间联系。

5.水运航道

在滁河规划古河和官渡2个码头,提升等级。规划全椒县城码头向下迁移,做好码头与城市之间的交通联系,重点抓好港口的配套建设,要把航道的梳理与防洪相结合,充分发挥航道的运输作用。

(七)县域重大基础设施

1.全椒县城与滁州市共建共享三水厂,水源为黄栗树水库,规模24万吨/日。扩建县城二水厂,新建乡镇水厂,完善农村供水设施。

2.新(扩)建5座污水处理厂。

3.新建1000 KV滁州变电所1座,预留1000kv、500kv高压走廊;提升黄栗树220KV变电所容量,增设220kv变电所2座,110KV变电所6座,35k v变电所14座。

4.规划积极筹建武岗垃圾焚烧场,服务于整个全椒县和大滁城南部地区,县城周边镇应采取“村收集、镇中转、县处理”的模式,乡镇建设统一的垃圾中转站。

三、规划区城乡统筹规划

(一)“四区”划定

禁建区面积约为60平方公里,限建区面积约为100平方公里,适建区面积约为120平方公里,已建区面积约为16.8平方公里。

(二)管制措施

1.适建区管制措施: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

2.禁建区管制措施:参照城市绿线、蓝线、紫线、黄线管理办法,以及《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城市绿化条例》、《文物保护法》、《安徽省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执行管制措施。

3.限建区管制措施:有机开发与合理保护结合是这些区域发展的主要导向。根据城市发展速度和产业发展需要,在保证耕地和基本农田指标符合土地利用规划等法定的条件下,部分限制建设区可以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四、城市总体规划

(一)城市性质

南京都市圈卫星城、大滁城南部副中心、以现代制造业、物流、旅游为主的综合性城市。

(二)城市规模

近期2015年,城市人口19万人;用地规模:23平方公里左右。

中期2020年,城区人口 23万人;用地规模:27平方公里左右。

远期2030年,城区人口30万人;用地规模:35平方公里左右。

(三)用地发展方向

东扩、南移、北上,融入大滁城、融入南京都市圈。

(四)规划结构

规划形成“一城、三片区、多组团、开放式”空间结构。

一城即全椒县城,大滁城的南部副中心,南京的卫星城。

三片区是以合宁高速、滁来全快速通道为界,分为城北片区、城南片区、承接产业转移新型工业园区(不计入建设用地平衡)。

多组团主要有站前组团、土桥水库景区、开发区组团、谭墩组团、城东组团、老城组团、城南组团、物流组团、新型工业园组团等;组团之间由绿地、水系、铁路、生态绿地分隔。

开放型:规划用地具有开放型特征,具有较大的扩展生产的可能性、弹性、可变性、兼容性和适应性。

(五)城市组团主要功能

城北片区共3个组团一个景区,建设用地约31平方公里,

站前组团:京沪高铁与土桥水库之间,大西环以东,滁来全快速通道以西,总面积17平方公里。规划以商住为主,规划高铁站至土桥水库的中央景观公园,宽度100-300米,沿土桥水库公园可以安排商业、文化会展等综合性用地,本次规划用地规模约10平方公里。

开发区组团:合宁高速与土桥水库之间,南部以工业为主,北部以居住为主,东北角沿土桥水库安排商业、文化、科研教育等用地。用地规模约10平方公里。

谭墩组团:新滁全路以西,大西环以东,十字至谭墩道路两侧,用地约4平方公里,规划为产业备用地。

土桥水库景区:新滁全路以东,滁来全快速通道以西,开发区与站前组团之间,以土桥水库为中心的景区用地,面积约8平方公里,其中水面约2平方公里。规划定位大滁城南部绿色生态核心,是大众休闲运动、区域商务休闲度假、文化会展等为一体的低密度开放型城市公园。

城南片区共4个组团,建设用地约26平方公里。

城东组团:合宁高速与新襄河之间,以工业、仓储为主,融居住、市场商业的综合区。规划用地规模约4平方公里,预留发展用地2平方公里老城组团:内环路以内,商业文化中心,拥有新老襄河、南屏山等众多旅游资源的老城区。规划用地规模约7平方公里。

城南组团:内环南路以南,宁西铁路以北,行政商务科教中心,以居住为主综合新区。规划用地规模8平方公里公顷,预留发展用地1平方公里物流组团:宁西铁路以南,重点建设面向大滁城的区域物流中心。规划用地规模1平方公里,预留发展用地3平方公里。

产业转移新型工业园区分三个组团,建设用地约26平方公里。

(六)主要用地布局

1.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建设由县级、居住区级公共设施组成的二级公共设施系统,形成完整的公共设施网络,方便市民生活。合理布局商业服务业、繁荣市场、增加文化娱乐、体育用地,丰富市民文化,增强市民素质。增加科研教育用地,规划高教园区,重点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为建立创新型社会和提高全民素质提供保障。加强文物古迹保护和福利院、教堂等其他公共设施布局规划,提高城市文化品位,满足人民多样化的文化需求。规划公共设施用地491.7公顷,人均公共设施用地达 16.4平方米,占城市建设总用地比例为14.0%。

2.居住用地

居住用地以二类为主,规划形成9个居住片区,规划居住用地1041公顷,占总用地29.7%,规划居住人口30万人,人均居住用地34.7平方米。

规划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用地9个地块,分布在各个组团,用地规模6-30公顷,总用地面积117.5公顷,占居住用地11.1%,总居住人口4.1万人。

规划中学12所,小学15-20所,中小学用地85.0公顷。

3.工业用地

规划工业用地主要布置在综合经济开发区、城东全柴工业园区。滁来全快速通道以东作为承接产业转移新型工业园区,谭墩组团主要为工业发展备用地,不参加用地平衡。

4.物流用地

在宁西铁路南部设立全椒物流园区,总面积约4平方公里。

(七)城市道路交通

到2030年形成与济发展和城市发展相适应的道路网布局,加强公共运输体系主体地位,为城市提供多层次、安全、舒适、高效的服务。

1.城市道路网按照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四个等级设置,建立以快速路、主干路为骨架的完善的路网系统。

2.城市公共客运系统由城际快速公交、常规公交、出租车共同构成。

(八)绿地系统

规划近期达到安徽省园林城市标准,2015年人均公共绿地6.5平方米,绿地率不低于30%,绿化覆盖率不低于35%。

远期打造国家园林城市,规划2030年城区绿地总面积为478.9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4.2平方米。

规划全椒城区形成“二心、三廊、四带、多点”,环心结合、点线面带廊结合的绿地系统。

“二心”:南屏山森林公园和土桥水库景区公园二个城市中心公园

“三廊”:滁来全快速通道、合宁高速、马滁扬高速两侧绿色廊道。

“四带”:新襄河绿地景观带、老襄河风景带、开发区渠道绿化带、土桥水库水系景观带。

“多点”:包括吴敬梓、太平桥景区、花园水库景区、儒学公园、希望公园、屏山公园、慈济公园、三角公园、城北中心公园、中央公园、王郢公园等城市风景区及大型公园、街头绿地。

(九)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1.老城整体保护

老城区主要位于吴敬梓路以西、文昌路以东,新襄河以南的区域,面积2.93平方公里。保护重点为:保持老城现有道路空间格局,全中岛保护与开发,老襄河两岸的控制与开发、老城商业中心的打造。

2.历史文化保护街区

保护区范围:仙鹤老街、太平桥及古民居街坊范围。

保持现有皖东街道格局和空间形式,整体保护街道周边环境。对沿街具有历史保护价值的建筑进行原貌恢复性保护,建筑的内部空间及其设施应满足现代生活和商业经营要求。对不协调的现代建筑物和构筑物进行逐步整治,使其在体量、形式、风格、材质、色彩、装饰等与传统建筑协调。对破坏风貌的不协调的建筑物要分期拆除,改善街区内的基础设施条件。

3.文物古迹及周围环境的保护

城市内文物古迹主要有吴敬梓纪念馆及故居、国光楼、太平桥及太平井、兴塘坝桥、桃园遗址、梁王城遗址、襄河古河道及古桥、荷花塘、老县衙门旧址等,划定保护范围和建筑控制地带。

4.保护和利用好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发掘全椒悠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十)城市市政工程规划

1.二水厂供水规模达到10万吨/日,土桥水库以北采取滁州三水厂供水,规模24万吨/日,保护好城乡水源地黄栗树水库。

2.城区污水处理厂规划在城南,远期规模应按10万吨/日预留。

3.扩建220千伏黄栗树变电站,建设220KV明星变电站、220kv十字变电站。规划110千伏公用变电站6座。城北预留1000kv驻马店至泰州特高压走廊和500kv至同乐变高压走廊。预留220kv至十子变、明星变、黄栗树变高压走廊。

4.天然气由城市北部引入,在城市边缘经由计量站计量后送入城市管网。中期在县城东南部建设一座CNG卸压减压站,作为县城的调峰气源。

5.城区生活垃圾处理目前主要采用堆埋的方式,应加快垃圾资源化建设,筹建武岗垃圾焚烧场。

(十一)城市综合防灾规划

1.规划近期城区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中远期城区防洪标准提高到5 0年一遇。

2.治涝标准为20年一遇最大24h暴雨24h排除。

3.规划抗震设防标准为6度。重大工程及生命线工程(供水、供电、燃气、通讯、医疗等)设施,根据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结果进行抗震设防。

4.规划消防站5座。

5.城区按三类人防城市设防。

(十二)近期建设规划

1、近期建设期限:2008-2015年

2、近期城市发展目标

规划到2015年,全椒县城人口达到19万人,用地达到23平方公里左右,全县GDP达到120亿元,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市环境明显改善,城市竞争力明显提高,城市满意度、知名度明显提高,争创省级园林城市、卫生城市、旅游城市。

3、发展方向

依据总体规划近期城市主要发展方向为向南、向北发展、适度向东发展。对于现状建成区重点是根据城市总体规划调整用地结构,加强对“四线”的控制,增加绿地和公共设施。

4、重点发展地区

(1)城南组团

继续完善城南道路网,以意大利名品商贸中心、瑞祥国际大酒店、盛大装饰城、全椒县医院新址、江海花园二期等一批重点项目启动为契机,加快城南组团的开发建设,建成一批环境优美配套齐全的居住小区,蓬勃发展的城市新区。

(2)开发区组团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土地利用率,纬三路以南为工业用地,尽快形成规模,产生效益,成为推动全椒经济的增长点。北部结合十字镇和土桥水库景区的开发,启动商住用地开发。

(3)站前组团

结合高铁站建设、滁全二路建设以及滁来全快速通道建设,启动高铁站前组团建设没,重点发展商住用地,要抓住高铁站和土桥水库景区交通环境优势,以及高铁站前组团特有的自然地形地貌,建设高品质居住区。

5、重点改善地区

(1)老城区组团

重点控制好新老襄河两侧用地和南屏山公园周边用地,禁止其他建设用地占用绿地和公共服务社会用地。加快老城区污水管网建设,逐步把直接排向新老襄河的污水截流至污水处理厂,加强老城组团内文物古迹保护与开发,重点打造新老襄河风情带、吴敬梓太平桥景区。

(2)城东组团

以全椒出入口改造为突破口,依据全椒三角花园详细规划,建设集商贸、餐饮、交通、专业市场和居住为一体综合体,提升全椒形象。以仪邦物流、全柴工业园区为依托,启动工业物流园区建设,拓展城市空间。

(十三)远景发展构想

远景城区结构形成一城三片区,即城北片区、城南片区和城东承接产业转移片区,用地规模80平方公里左右,真正形成大滁城地区一体化,与南京同城化。

《全椒县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

人口和用地规模审核意见

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乡规划工作的通知》(皖政[2005]102号)的要求,滁州市城市规划局在全椒县组织召开了《全椒县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人口和用地规模审核会,市发改委、市国土资源局和全椒县政府及县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听取了规划编制单位滁州市城乡建设规划设计院关于《全椒县城市总体规划人口和用地规模专题论证报告》的汇报,审阅了有关资料。经审核,原则同意:

全椒县城到2020年城市人口规模为23万人左右,用地规模为27平方公里左右;到2030年城市人口规模为30万人左右,用地规模为35平方公里左右。

滁州市城市规划局

滁州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

滁州市国土资源局

二OO九年四月十四日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