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中语文 1.1《窦娥冤》赏析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 1.1《窦娥冤》如何评价《窦娥冤》中的窦娥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

如何评价窦娥冤中的窦娥关汉卿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最伟大的戏剧作家。
他的很多作品都反映了社会底层劳动妇女的命运,表达了对生活在社会底层劳动妇女的深切同情。
《窦娥冤》是中国古典四大悲剧之一,作者关汉卿塑造了窦娥这一平民妇女的典型形象。
窦娥这个人物在世界文学历史上是一个典型的悲剧代表。
他笔下的窦娥是一个很丰满的形象,不甘屈辱,不畏强暴,善良又质朴对亲人细致体贴;原本是封建社会中一个安分守己的普通妇女,她把自己的不幸遭遇归之于命运,她希望能洗清她的清白,支持她对地痞无赖的抗争。
窦娥出身于书香门第,接受儒家的思想和教育,她的父亲窦天章把“三从四德”当作教条来约束窦娥,窦娥善良、温和、守礼节、懂孝道、明事理,就是这样一个人,她却遭受了人世间的诸多不幸,直到最终被残暴的恶势所迫害。
窦娥在张驴儿的淫威面前窦娥强烈反抗,誓死不从,张驴儿见要挟窦娥不成功,便转儿诬告窦娥害死张老头。
公堂上,张驴儿用银子疏通贪官,要窦娥用命来偿还父亲的命。
窦娥受尽贪官的拷打,但善良的窦娥,看到一边战战栗栗、不停发抖的蔡婆婆,不由得想到父亲窦天章进京赶考缺银两,把自己买给蔡婆婆为儿媳,想到自己的先夫,想到和蔡婆婆相依为命,形影不离,由婆婆一手把她拉扯大以及儿时与婆婆玩闹的情景,不由浮现在眼前。
已近六十岁的老人,又如何经受得起这群如狼似虎衙役的拷打?如果,让婆婆受到这般酷刑,我又怎么能对得起我那死去的丈夫!善良的窦娥,自己虽然正在倍受酷刑的折磨,心里还在考虑着她面前唯一的亲人——蔡婆婆。
为了使蔡婆婆免受拷打,窦娥牙根一咬把毒杀张老头的罪刑揽了下来……。
窦娥表现出了善良、无畏的精神,做为一名普通劳动者的品性进一步得到展现。
窦娥的命运如此悲苦,她遭受了丧母、离父、亡夫的一系列不幸,但她没有任何怨言,认为自己厄运都是因为“前世烧香不到头,今生甘愿受苦罹难”,劝自己,也劝别人“早将来世修”,但是窦娥的思想还有另外一个方面,就是不甘于命运的摆布,即对多舛命运的抗争,当张驴儿父子闯进窦娥家时,她表示了对他们和婆婆的不满,即使婆婆已经允许了,已成了不能改的事实了,但窦娥并不甘心受这种命运的摆布,对蔡婆婆进行了大胆地批判,对张驴儿予以了强烈的怒斥。
高中语文必修四窦娥冤知识点总结

高中语文必修四窦娥冤知识点总结《窦娥冤》是明代西厂李时中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以明朝明神宗时期卫国公张永杀害妻子窦氏而引发的凄美故事为蓝本,通过包括传说、官场风云、伦理道德在内的多个层面,表现了封建社会下人们的矛盾和不幸。
该小说虽然是小说,但是其中的语言表达和文化内涵却很是深奥,是高中语文必修四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学习《窦娥冤》中,除了全篇通读,还需注意以下几个知识点。
一、语言特点《窦娥冤》的语言风格主要是“辞藻华丽”,关注人物内心状况,抒发人物的感情和愁苦。
以形容词、修辞格、比喻、典故等修辞手法比较多,以韵文为主,头韵、尾韵等运用随处可见,如:“半共腥蒂檵,七摩香齑,踏破寒梅径,行过冷香槐。
寒食花无主,焚香始祭,烟销席上,日转轮台。
翠翘金雀,玉立雕笼,双凤分飞时,翅若倾千仞峰。
”其中,“腥蒂檵”“七摩香齑”等独特的词汇被《窦娥冤》大量采用,其表面上看来十分华美,然而,其中的落脚点和意义却被注重把握点读,能得到更多内涵。
二、细节描写在《窦娥冤》中,作者把问题之点娓娓道来,刻画细致且尤其注重心情的描写。
如小说开始,窦氏进宫中,享受昔日宫闱的豪华。
然而接下来作者却通过对窦氏心情状态的描写,将原本华丽,但又没有那么大意义的房屋和物品,诠释成了窦氏面对前夫的挑衅的倚靠:“旋拾方扇重画狮,围鳌翰墨长松枝。
”三、典故和文化《窦娥冤》中用到了大量的典故和文化,需要学生对当时的时期文化以及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例如,《左传·桓公十年》中的“桓公射猎”、《史记》中赵高、胡亥的相扑、《汉书》中蜀王刘备托孤、《庄子》中的钟离权等,都在《窦娥冤》中被援用来强化小说情节和人物塑造等方面的作用。
四、思想道德《窦娥冤》的主题是“爱情和正义”。
在它的小说世界里,美满的爱情只能存在于平等尊重、互帮互助、真诚相待的基础之上。
而正义则不是单纯地与权力公正相联系,它更重要的是认为不仅要守护公正,“仁义礼智信”等生活美德,更应该以道德为中心,实现人的尊严,保持人与人之间正常的社会交往。
必修四课文《窦娥冤》梳理

Ⅰ.课堂导入社会上流行一句口头禅:“真是比窦娥还冤哪!”窦娥是什么人?她因为什么受冤?冤到什么程度?什么使她受冤?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文章能解答你的这些疑问。
Ⅱ.同步讲解一、认识作者姓名关汉卿字号已斋叟朝代金末元初籍贯大都(北京)生平、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人,着名的戏曲作家。
他精通音律,会吟诗,会吹箫、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具有多种多样的才艺,用《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话说就是“我也会围棋、会蹴踘、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
”当时由于元朝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关汉卿不满当时的社会现实,他不愿做官而进入社会底层。
他一生主要从事戏剧活动,不仅写剧本,而且登台演唱,借助元杂剧艺术来揭露现实黑暗,寄托自己的情感和愿望。
关汉卿比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早三个多世纪,共创作杂剧六十多种,现仅存十八种。
流传较广的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鲁斋郎》等。
关汉卿剧作具有深刻的社会内容。
他同情弱小,憎恶强权。
在他笔下,被压迫的人民总是那样勇敢、正直而又充满着智慧;而上层统治阶级总是如此卑劣、低下和贪婪。
他的剧作既深刻地反映了现实,又放射着理想的光辉,深受人民喜爱。
二、文学常识(一)什么是元杂剧?元杂剧也叫(北曲)杂剧,元杂剧最早产生于(金)朝末年河北真定、山西平阳一带。
盛行于(元)代,元杂剧是中国戏曲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它达到了很高的文学水准,以至单从诗体而言,古人早就将(唐诗)、(宋词)、(元曲)并称。
(二)窦娥冤故事的悲剧原型山东省郯城县城东不远处,有一座高20米、周长150余米的孝妇冢,冢上芳草萋萋,四周松柏葱郁、冢前的石碑上刻记着一位东海孝妇的事迹,冢中所埋的孝妇,就是我国元代戏剧家关汉卿在他的代表作《窦娥冤》中所塑造的窦娥艺术形象的生活原型。
据《郯城县志》记载:汉代东海郡郯城有一位年轻女子,结婚后不久丈夫就病死了,她不愿改嫁,坚持靠自己的劳动奉养婆婆,人们都称她为“孝妇”。
高中语文 1.1《窦娥冤》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 1.1《窦娥冤》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一、整体把握1.主题及其进步意义剧中的主要人物是窦娥,她善良,本分,相信天理和官府,她的含冤被斩,是对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各种流氓犯罪行径,尤其是对官府草菅人命的控诉;她被斩前质疑、责骂天地,为申明自己的冤屈又许下三桩誓愿,则表现了她不屈的反抗精神。
剧作强调了官府的反动本质:视人命如草芥,滥施淫威,不能替百姓伸张正义,反而成为流氓恶棍的帮凶,置无辜的百姓于死地。
剧中楚州太守桃杌是造成窦娥冤案的关键人物,他是地方官员的代表。
他说自己是“我做官人胜别人,告状来的要金银”,并且一见到告状的就下跪,说什么“但来告状的,就是我衣食父母”;他不分青红皂白地对窦娥动用大刑,因为他相信:“人是贱虫,不打不招。
”贪图钱财,而百姓的性命在他眼里如虫豸一般,他哪愿意动心思查清楚案件呢!窦娥在临刑前唱的“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就表现了对官吏们反动本质的深刻认识。
2.情节和结构本剧是元杂剧中情节和结构最讲究的作品之一。
剧作里,窦娥和张驴儿、桃杌的冲突与斗争是主要情节,那些和主要情节没有太大关系、却是人物活动的重要背景的情节往往由人物台词交代出来,而没有直接加以描述。
比如楔子和第一折之间剧情的时间跨度是十三年,这期间在女主角窦娥身上发生了不少事情:随蔡婆搬到山阳县住,十七岁时和丈夫圆房,两年后丈夫病逝,服孝将近三年。
在引入主要矛盾上,作者也显示出非凡的功力。
第一折里第一个出场的人物是赛卢医,他的说白告诉我们他欠蔡婆四十两银子,蔡婆马上要来讨账,他打算杀掉她。
这样从一开始人们就被带入紧张的戏剧氛围中。
3.人物形象窦娥基本的性格特征是善良,安分守己,有主见,刚强,她的反抗精神是在外界迫害下激发出来并迅速高涨的,是人物性格合理的发展。
善良,安分守己:对于自己凄苦的身世,年轻守寡的窦娥以为这是命中注定的,为了来世的幸福,她要侍养婆婆,为丈夫服孝,听婆婆使唤。
从这里可以看出她的善良与安分。
窦娥冤赏析

分析人物形象
窦娥
窦娥是一个饱受封建压迫与摧残的充 满对抗精神的劳动妇女的形象。他善良勤 劳、孝顺贤惠,安分守己。同时又刚毅顽 强有主见,敢于与恶势力拼斗到底,富有 对抗精神。她生于严酷的腐败的封建统治 之下,注定要走向悲剧的结局。
张驴儿:
泼皮、无赖,品行恶劣,社会黑暗势力的代表。他救 人纯属巧合,救人后立即乘人之危占人廉价,而后有生杀 人之心;误杀自己父亲后,又把责任推给窦娥,品质恶劣 至极。
B.元杂剧中的说白包括人物的对白和独白,用以展开剧 情和揭示人物性格冲突。白,有散文,也有韵文。科是戏剧 动作的总称,包括一般的舞台程式和武打、舞蹈。
C.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 称正旦;此外还有净、丑、杂等。
D.元代杂剧和散曲合称“元曲〞。杂剧规定,每一拆戏, 唱词一套曲子,每支曲子用一个宫调。
蔡婆婆:
善良、逆来顺受、怯懦、动摇。面对张驴儿父子的 强娶动摇目叫做?窦娥冤?,为什么不写窦娥怎样受冤而写她的 善良呢? 突出社会的黑暗,善良的人遭受冤屈,更能表现社会的不公。
2.写窦娥的对抗性格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突出她的冤,这样的人要进行对抗,要发下誓愿惩罚世道 是因其蒙冤的深重。 3.这样善良的窦娥却落得个身首异处的命运是谁造成的呢?
窦娥的至死不屈的对抗精神与坚强的性格产生了惊天地动鬼神的超自然力量使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在地动鬼神的超自然力量使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在舞台上得以应验伸张人间正义表达了广阔人民群众昭雪舞台上得以应验伸张人间正义表达了广阔人民群众昭雪冤情惩恶扬善的美好愿望
窦娥冤 关汉卿
?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是元杂剧中悲剧的 典范,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
1、第三折可以划分为几个场面,在这三个场面中各 表现了窦娥怎样的性格?流露了她什么样的情绪?
高中语文第1单元1窦娥冤课件新人教版必修4

三、整体感知 1.简要概括课文节选部分每折的主要内容。 答案:《窦娥冤》全剧共四折一楔子。课文节选部分包括“楔子” 和前三折。“楔子”像是一个序幕,交代了人物和剧情的前因,引出 正戏。第一折,赛卢医为了赖账要勒死蔡婆婆,张驴儿父子出场解救 蔡婆婆,竟然要求蔡婆婆婆媳纳他们父子为接脚丈夫,窦娥不从。第 二折,张驴儿要挟赛卢医弄到了毒药,放在羊肚儿汤里想毒死蔡婆婆, 不料被张老儿误吃致死,随即引出造成窦娥之“冤”的关键性人物 ——桃杌。桃杌要严刑拷打蔡婆婆,窦娥被迫蒙冤招供。第三折,是 戏剧矛盾冲突的高潮,也是窦娥性格发展到顶点的部分。窦娥被斩首 示众,临刑前发下三桩誓愿,并一一应验。
答案:推脱 推辞
3.顺水推舟·见风使舵 [辨析] 二者都有“不做主张,没有观点态度”的意思,但 在词义的侧重点和感情色彩上有所不同。“顺水推舟”,顺着水 流的方向推船,比喻顺着某个趋势或某种方便说话办事,中性词。 “见风使舵”,比喻看势头或看别人的眼色行事,多含贬义。 [例句] (1)你应该实事求是,不要看人家都说好,就来个__。 (2)这种人最会修正自己,对什么主义都可信可不信,____。 答案:(1)顺水推舟 (2)见风使舵
三、近义词辨析 1.分辨·分辩 [辨析] 二者读音相同,但意思有明显区别。“分辨”指辨 别。“分辩”指辩白。 [例句] 这些盗版书粗糙之极,就是用肉眼也很容易 ________,销售者也不再同顾客________,干脆打三折售书,想 尽快脱手。
答案:分辨 分辩
2.推辞·推脱 [辨析] 二者都有拒绝之意,但二者的适用对象不同。“推 辞”,表示拒绝(任命、邀请、馈赠等)。“推脱”,借故拒绝(承 担责任)。 [例句] 李霄鹏所体现的性格几近完美,遇到记者们有难 事,他从来都不会________,能帮忙的尽力帮忙,有采访邀请也 决不________。
《窦娥冤》赏析

《窦娥冤》赏析说起《窦娥冤》,我想大家一定都知道,但是不一定熟悉,今天查字典语文网小编就来分享《窦娥冤》赏析。
第一部分开折,通过监斩官和其他人的行为,描写了一副阴森肃杀的刑场气氛。
窦娥便在这种气氛下以犯人的身份上场了。
一上场,窦娥便唱了两只曲子:[端正好]、[滚绣球]窦娥首先把自己的冤枉呈现出来,说明自己无辜被判死刑,冤屈惊天动地,临死之前,把控诉的对象指向了天和地。
窦娥控诉天地一场戏,极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好文章,千古流传。
我们来看一看这段唱词:“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
”一句是说现实世界有它固有的统治秩序,人们的命运掌握在天地的秩序之中。
下一句,一个“天地也!”一声感叹,蕴涵着窦娥无限的感情。
有愤激,有委屈,有埋怨,有抗争,有指责,有期待。
下一句“只合”“可怎生”两个表强烈反问语气的词,表达了窦娥对天地强烈的质问。
作为主宰万物、维持现实世界秩序的最高统治者——天地,本应该使社会清明,公正无私,却是非不分,曲直不明。
“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福贵又寿延。
”用非常肯定的语气直接指明现实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坏人得志,好人受欺。
这种现实世界的不公平和天地间应该存在的公理形成鲜明的对比,不禁使人对主宰万物的天地产生怀疑。
“天地也!作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这一句是对前几句的总括性结论,指明了天地并不象人们期望或相信的那样维持现实的公平合理,相反,却和社会上的邪恶残暴的坏人一样,助纣为虐,为虎作伥,残害善良弱小的平民百姓。
这句指责,推翻了天地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而神圣的地位,对人们现实和精神世界的最高统治者——天地——作了深刻的批判。
紧接下来,悲愤之气达到极点,便是对天地的直接而强有力的指责和痛斥。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不仅是要推翻天地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更进一步要推翻天地在现实世界中的地位。
这种对天地的大胆的指责批判在古代以天为上的社会里是不多见的,中国古代人民因为以农业为生,特别重视“天”。
2020学年高中语文课后作业1窦娥冤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课后作业:课后作业(一) 窦娥冤练习1 基础巩固一、知识积累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面对足球暴力这个痼疾沉疴,包括中国足联在内的相关部门要想惩前毖后....,就要深入探究足球暴力的根源。
②陈某入睡前将手抓包随手放在靠阳台的窗户边,因天热未关窗户,仅将纱窗拉上。
不想经过窗户的犯罪嫌疑人顺水推舟....,将手抓包盗走了。
③记者在“四黑三乱”现象比较集中的地铁站出口发现,以往拿着相机见人就问“要不要拍照”的黑摄影已杳无音信....,沿街兜售纪念品的小商贩也不见了。
④植物激素跟人体激素的分子结构和作用机理都不一样,不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所以担心反季水果会使人性早熟是杞人忧天....。
⑤随着电子支付的普及,现金社会的发展已到顶点,无现金社会即将到来,届时纸币可能会成为明日黄花....。
⑥他们兄弟二人举案齐眉....,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以乐观的生活态度互相支持、互相鼓励,共同走过艰难岁月。
A.①③⑥ B.①④⑤C.②④⑤ D.②③⑥[解析]①“惩前毖后”指吸取过去的失败教训,以后小心,不致重犯错误。
②“顺水推舟”不能表示顺手将东西盗走。
此处应改为“顺手牵羊”。
③句子是说原来聚集在地铁站出口的黑摄影不知去向,没有了踪迹。
而“杳无音信”的意思是没有一点消息。
故用“杳无音信”不合语境,可改为“杳无踪迹”。
④“杞人忧天”借指为不必要忧虑的事情而忧虑。
⑤“明日黄花”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
⑥“举案齐眉”的使用对象是夫妻,很显然句子用错了对象。
[答案] D2.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窦娥冤》是关汉卿大约四十岁左右时的作品,那时元朝刚刚建立,元世祖忽必烈在位,元王朝实行民族压迫政策,汉人受到百般歧视。
B.窦娥的故事明显有着东海孝妇的影子,该故事见于《汉书·于定国传》、刘向的《说苑》和干宝的《搜神记》都有记载。
C.关汉卿、白朴、王实甫等剧作家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如泼辣大胆的赵盼儿、善良孝顺的窦娥、聪明伶俐的红娘,还有缠绵悱恻的《梧桐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窦娥冤》赏析
《窦娥冤》,是一本取材于当时社会现实生活的著名的悲剧。
读了这本悲剧,没有人不感到同情、惋惜和愤恨的。
它给人一种窒息和压抑的感觉;同时,也给人以强烈的要求改变这种压抑的启示。
从窦娥一生的遭遇中,充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人民共同的不幸,尤其是妇女的不幸。
在她短短的一生中,遭到失母丧夫的打击,高利贷的毒害,泼皮流氓的欺压,贪官污吏的毒刑和判决。
这种种不幸和灾难,一下吞噬了她的青春和生命,从而交织成了“惊天动地”悲惨无比的大悲剧。
大悲剧的造成,主要原因有二:间接原因是高利贷剥削,直接原因则是官吏贪污、狱刑黑暗和恶霸横行。
其间又掺杂着虽属次要、但却是对事态发展有影响的一些原因。
高利贷是封建剥削的特征之一,而元代则达到了最高峰。
元王朝在至元时由政府设立“斡脱所”,作为官营高利贷的法定机关,派回回人经营其事。
帝王、后妃、贵臣、军官及寺观僧道、豪强地主,都通过这个机关进行高利贷剥削。
地方上的土财主则开解典库(当铺)作为私营高利贷的处所。
私人间的借贷也按照官府所订利率计算。
例如本银一锭,满一年,本息共二锭;满十年,本息共一千零二十四锭。
这种利息叫做“羊羔儿息”。
满期,债户无力偿还,那么债户的牲畜、房屋、田地以及妻室儿女便当作抵押品被抢夺走;再不够,就连累到子孙、宗族和亲友,要他们代偿或作抵押。
这类事,在宋元人公私记载里数见不鲜;元杂剧中更有着普遍的反映,“羊羔儿息”已成为最流行的话头在口头上使用着。
本剧一开始就从高利贷这条线索入手,它的罪恶活动与可怕的后果,一直在支配着剧中每个人物的命运和故事的发展。
窦天章还不起蔡婆的银子,才不得不把女儿送给蔡婆做童养媳,第一步就注定她失掉自由而堕入只能听从命运摆布的境地。
接着,赛卢医也因债务的追逼,起了坏心,企图勒死蔡婆来摆脱高利贷的束缚,因而发生了犯罪行为。
刚巧被泼皮张驴儿父子碰见,救了蔡婆。
这样一个偶然机会,为他们向蔡婆索取报酬——勒逼成亲开了大门。
同时,也是后来张驴儿威逼要买毒药而赛卢医不敢不卖,及误毒死自己的父亲的张本。
剧情一步紧逼一步,趋向高潮,都是以高利贷为其有形的、无形的线索,并由此而很自然地引渡到张驴儿父子的身上。
张驴儿这类泼皮无赖,在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也是种族压迫的象征之一。
他们大多数是蒙古人或色目人,以属于统治种族的游民身份,依仗着与统治者的某些关系,到处游荡,惹是生非,向北人、南人进行勒索、讹诈和侮辱。
由于他们过分扰民,不利于元王朝的统治,元统治者才不得不为此召集大臣们商议对付这伙坏蛋的办法,官书中也屡有禁令,但都无多大实际效果。
不难想象,这件事不简单,是当时普遍存在的一个社会问题,是人民痛心疾首最不易对付而又经常可以遇见的一种恶势力,最高统治者对之也颇感棘手。
张驴儿父子对于窦娥婆媳的威逼、家室财产的强占和淫侮人身的企图,正是上述那种泼皮无赖(实际是元统治者的社会基础)具体形象的刻画,那种社会黑暗现象的典型描绘。
等到张驴儿下毒阴谋未逞,反而误毒死自己的父亲时,又乘机威逼窦娥,仍未达到目的。
闹到衙门以后,作品就转入另一条线索,以衙门的暗无天日、官吏的贪污昏聩和毒刑冤狱──阶级压迫、黑暗统治为暴露的主要对象。
而这一切,正是元王朝统治下的主要特征。
本剧并未正面写官吏受贿,但从侧面透露了一点消息。
负责审理这件人命官司的楚州太守桃杌上场就念:“我做官人胜别人,告状来的要金银。
若是上司当刷卷,在家推病不出门。
”当告状人向他跪下,他也赶忙跪下,并解释说:“你不知道:但来告状的,就是我衣食父母。
”这些说法,虽是元杂剧里常用的滑稽打诨的套语,如:“我做官人只爱钞,再不问他原被告;上司若还刷卷来,厅上打的狗也叫”(见《救孝子贤母不认尸》);“虽则居官,律令不晓;但要白银,官事可了”(见《灰栏记》);“官人清似水,外郎白如面;水面打一和,糊涂成一片”(见《魔合罗》);但我们不应该把它们当作通常的插科打诨来看待。
实际上,应该看作是作者鉴于当时环境和禁令,有不能明白直写的苦衷,故意用些与剧情似有关似无关的闲笔,逗乐取笑的陈套,使人看了不露痕迹,以旁敲侧击的巧妙手法来揭露、讽刺官吏的贪污腐化。
最后,让窦娥鬼魂明确地说出“将滥官污吏都杀坏,与天子分忧,万民除害”的话,与“要金银”“衣食父母”的说法前后呼应。
可见那些看似闲笔的打诨的话,实寓有深意,是正面的话,而不可等闲看过。
全剧布局重点是放在衙门的黑暗和受害者的坚决反抗上的。
这就不难窥见作者创作意图之所在了。
像这样一桩人命公案,负责审案的官吏并未详细审问,研究案情,弄清真相;而只是一顿毒打,屈打成招,草草了事,视人命如儿戏。
所谓“人是贱虫,不打不招”,成了官吏逼供的普遍用语和最方便的方式。
窦娥当然也逃不了这样的毒刑,她被打得──“恰消停,才苏醒,又昏迷。
捱千般打拷,万种凌逼,一杖下,一道血,一层皮”。
这类毒刑打拷,在元剧里也有着极普遍的详细的描绘和反映。
甚至比较开明一点的官吏对之也发出无限感叹,作了一个真切的比喻:“……俺这衙门如锅灶一般:囚人如锅内之水,祗候人比着柴薪,令史比着锅盖。
怎当他柴薪爨炙;锅中水被这盖定,滚滚沸沸,不能出气,蒸成珠儿,在那锅盖上滴下,就与那囚人衔着冤枉滴泪一般。
”──这个比喻很形象,的确道出了衙门的残酷、黑暗和囚人的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痛苦、冤屈和绝望。
不正是这样吗?窦娥这场冤狱的造成,酷刑起了重要的作用——尽管它对坚贞不屈的窦娥本身不起作用,但要用之对付蔡婆以威胁窦娥的时候,善良的窦娥,却不得不以自己的死来代替婆婆的受刑了。
看来,贪污、酷刑、冤狱三者结成不解之缘;可以说:贪污是造成冤狱的必然原因,冤狱是贪污的必然结果,而酷刑则是联系着两者的锁链。
多少个善良的窦娥屈死在这条锁链之下呵!“衙门自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是对当时统治者血腥罪行的控告,是被压迫人民忿怒的呼声!
窦娥,这个至死不屈服的反抗形象,具有既十分柔顺善良,自我牺牲,又十分倔强坚定,生死不渝其志的性格。
从她的身上,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性格的优良传统。
她虽年轻守寡,但对婆婆非常孝顺,决定侍养婆婆到老。
当官吏要对蔡婆用刑时,她用自己的生命来解救婆婆的危难,这是超乎寻常人所谓“善良”的范围的。
临刑之前,还央告公人们往后街走,怕在前街遇见婆婆,引起老人的伤心和气愤。
──她为婆婆想得太周到了!然而对婆婆的要求却仅仅是死后过年过节时,“有瀽不了的浆水饭,瀽半碗儿与我吃,烧不了的纸钱,与窦娥烧一陌儿。
──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
说得多么委婉可怜,多么令人同情!甚至她做了鬼魂,案情大白的时候,还念念不忘嘱告自己的父亲收养蔡婆。
──这是她性格的一方面。
她对蔡婆无微不至的关心、照顾,但并不是毫无条件地顺从;反之,她认为不合理的事情,仍然据理力争,甚至严辞责备。
当蔡婆引狼入室的时候,她极力劝阻蔡婆不应对张驴儿父子抱任何幻想。
甚至用“怪不的女大不中留”等一连串的俏皮话,讽刺这个六十多岁还准备嫁人的老太婆。
老太婆之所以终于没有招张驴儿的父亲做“接脚”,当然是受了媳妇的影响。
窦
娥自己呢,不用说,不听张驴儿的花言巧语,不受他的调戏侮辱,更不受他的威胁逼诱,一句话,她是个硬骨头,不屈服于任何恶势力之下。
她敢于痛骂:“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而要“将滥官污吏杀坏”。
她敢于痛骂代表至高无上权力的天地鬼神:“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涂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惊心动魄,痛快淋漓的质问,直问得“天地”也哑口无言。
她,以及广大的人民,被压抑在深心的反抗怒火,终于会像火山一样迸裂出万丈火焰,照亮一切黑暗,烧毁一切不平。
伟大的剧作者深深知道这一点,以他浪漫主义的巨笔,大胆地发下三大坚定的誓愿,大胆地使它──实现,表现了窦娥、表现了广大人民、也表现了剧作者自己战斗的信心,胜利的信心。
──这是窦娥的性格的另一个方面,也是最主要的方面。
窦娥,是善良的,同时又是战斗的、反抗的。
她的善良,用在对待自己的亲人、受迫害者;她的反抗,用在对付作恶的坏人、压迫者。
关汉卿塑造的这个伟大形象,给予了当时和后代以巨大的鼓舞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