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地下水资源

合集下载

栖霞区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13课《地下水》教学设计

栖霞区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13课《地下水》教学设计

栖霞区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13课《地下水》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13课《地下水》是关于地球水资源的一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地下水的概念、特点以及地下水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地下水的基本知识,提高对水资源的保护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对水有一定的认识,但对地下水的了解相对较少。

学生具备一定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对身边的自然现象感兴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生动有趣的事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下水的奥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下水的概念、特点及其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地下水的存在形式和运动规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珍惜水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下水的概念、特点及其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2.难点:地下水的运动规律及其保护。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验探究法: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探究地下水的存在形式和运动规律。

3.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交流,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PPT、实验器材(如水槽、沙土、水泵等)。

2.学具:笔记本、画笔、实验记录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地球水资源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水资源。

提问:“你们知道水资源有哪些形式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引出地下水这一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地下水的定义、特点和作用。

让学生初步了解地下水的重要性。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地下水的存在形式和运动规律。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分享实验成果,教师总结地下水的运动规律。

提问:“地下水是怎么运动的?对我们有什么影响?”5.拓展(5分钟)讨论地下水保护的重要性。

提问:“如何保护地下水?我们可以做什么?”学生发表意见,教师总结。

【新教材】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13.地下水教案教学设计

【新教材】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13.地下水教案教学设计

【新教材】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13.地下水教案教学设计13.地下水【教材分析】遵循学生的认知顺序,逐渐深入地展开三层内容:1.第一层(描述现象)——对泉水和井水展开观察与讨论,初步认识到地下有水2.第二层(使用模型)——做一口“水井”,初步了解降雨是地下水主要来源,以及地下水的储存位置。

3.第三层(阅读资料,提取信息)——阅读课文,认识地下水的成因、储量、使用与补充。

地下水的概念比较抽象,可以通过类比的方式给学生以思考的提示。

借助简易水井模型,能模拟出降雨进入可渗透层后,向下储存在不可渗透层上方石块缝隙中,形成井水的过程,能对“地下水是从哪里来的”这个抽象的问题做出直观具体解释。

既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又能培养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部分生活经验和具备了初步的观察能力,对于泉水和井水有一定的了解但无法建立概念联结说清地下水的成因。

地下水资源的多少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教师要用好地区资源与课堂紧密联系,方便学生直观感受并代入思考。

在动手制作水井模型时,考虑到三年级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弱,需要教师做好充分的课前材料准备,保留学生最需要最直观的制作部分,排除干扰节省时间,为学生在课堂上提供充足的讨论、思考与体验的时间。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知道地下水在地表的表现形态和形成原因。

科学探究: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制作水井模型,结合地下水示意图了解地下水的成因、储量、储存区域。

科学态度:1.通过阅读和研讨,体验到保护地下水资源的重要性。

2.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主动思考模型与实物之间的联系,建立水井模型。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了解地下水是人类的主要饮用水源之一,知道地下水资源匮乏带来的影响,能举例说明人类怎样科学技术去改善状况的。

【教学重点】认识地下水的来源和使用途径。

通过自主学习资料的方式,在回顾已有知识和阅读新资料中建立概念,在独立思考生成观点后,进行一对一的想法配对,从而使观点完善立体。

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前景与生态环境治理措施

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前景与生态环境治理措施
f rsa . o tf
Ke r s n e lcu iain,a t d s y tm ,c a c y wo d :i tl t a z t e l o n i u t se — s o f e l a
收 稿 日期 :0 20 -4 2 1 —22 作 者 简 介 : 海 锋 (9 9 , , 程 师 魏 16 一) 男 工
仅 为 100元左右 , 0 受气候环 境条件 的影 响, 塔拉滩 地 区风沙 大 , 的补给和山区地表 径流 出山 口后 迅速 入渗补 给 。其 中盆地 西部
1 2 气 象及 水 文条件 .
湿地 , 一部 分地 下水 消耗 于蒸发 , 另一部 分地下水 以泉 塔拉滩地区具有 日照强烈 、 冬寒夏 凉、 日温差较大 、 降水集中 、 大片沼泽 、
由于滩 地的地表水 匮乏 , 下水未 开发 利用 , 地 塔拉滩 地 区居 民人 1 地下 水形成 的 自然 条件 . 畜饮水 及农 灌水 均来 源于低 于滩地带 20余米 黄河抽取 , 0 而地下 1 1 地 理 位 置
蕴藏有丰富的地 下水 资源没有 利用 , 生态 环境却 因缺水 而不断恶
统[ ] 煤矿机械 ,0 5 2 ( ) 8 -9 J. 20 ,7 6 :8 8 .
为更 好的体现应用 效果 , 结合 综合 防尘措 施在现 场 的使 用 , [ ] 谭永海 , 5 王致 杰, 志巧. 陈 机采 工作 面喷 雾 降尘 自动控 制 系 以及应用 防尘 添加 剂的降尘 情况 , 分别测定以下三种状 态下的粉
S UN e - u n M A n W ng a g Ni g
( ex Mi d syGopX ni C a d t o p n , i y 0 20 , hn ) F ni n I ut ru il o ln u r Cm a y Xa i 33 0 C i en r u I sy o a

水文地质学基础第13章 岩溶水

水文地质学基础第13章 岩溶水

岩溶水特征
南北方岩溶差异 表现:地貌、介质均匀性、系统规模、动态变化 原因:岩溶影响因素差异——岩性、构造、气候
南方岩溶及岩溶水
• 气候:气候湿热,雨量大,植被、土壤发育,驱动岩 溶发育的化学能与机械能的输入强烈。
• 岩溶发育程度:南方岩溶发育比较充分,岩溶现象较 典型,地表可有峰丛、峰林、溶蚀洼地、溶斗、落水 洞、竖井等,地下多发育较为完整的地下河系
影响岩溶发育的最关键因素:水流条件 水流系统分析:揭示岩溶水发育规律
岩溶水系统的改造与演变
岩溶营力:溶蚀 机械侵蚀 重力崩塌 溶蚀:溶蚀裂隙-管道 机械侵蚀
管径扩大,比表面积减小,溶蚀减弱 管径>10cm时,紊流,机械侵蚀为主
重力崩塌
横向环流 地表岩溶景观

南方岩溶
北方岩溶
南北方岩溶营力差异 南方:溶蚀、机械侵蚀、重力崩塌 北方:溶蚀、部分机械侵蚀
水的侵蚀性
开放体系中的方解石溶解化学模式
大气 液相
CO2
CO2( aq)
H2O
H2CO3
第一条途径:
水-气平
HCO3- 衡
增加 H +
固相
Ca2+
H+ CO32-
HCO3-
CaCO3+H2O+CO2——Ca2++2HCO3水中碳酸平衡:H2CO3, HCO3- CO32-
第二条途径: 水-岩作

产生CO32-
水侵蚀性判断:CaCO3饱和指数
S IC
lg
[ Ca
2
][ CO
2 3
]
Kc
式中 SIC----饱和指数; [Ca2+]、[CO32-] ----表示 Ca2+、CO32-两种离子的活度; Kc ---- 式(12-1)中平衡常数,依温度 T、压力 p 查手册。 SIC>0,水中 CaCO3 过饱和,有发生沉淀趋势; SIC=0,水中 CaCO3 刚好饱和; SIC<0,水中 CaCO3 仍未饱和,具有侵蚀性。 注意:(1)用于对方解石的侵蚀性判断,(2)SIC与 PH 关系密切,PH 应野

水文地质学基础课后思考题(附答案)

水文地质学基础课后思考题(附答案)

第1-2章思考题1、试概括地下水的功能及其意义。

(1)宝贵的资源:地下水分布广泛,变化稳定,水质良好,便于利用,是理想的饮用水源,也是工业、农业用水的重要供水水源。

含水介质储能,夏储冬用。

地源热泵。

地下水景观,如古井遗址、湿地等是良好的旅游资源。

(2)重要的地质营力:地下水是物质和热量传输(温泉)及应力传递(水库诱发地震,滑坡)的载体。

地下水是良好溶剂,成矿、找矿发挥重要作用。

(3)不可忽视的致灾因子:地面沉降、地裂缝、岩溶塌陷、潜蚀管涌等。

地方病,如甲状腺病。

(4)活跃灵敏的生态环境因子:地下水是生态环境系统中一个最为活跃灵敏的子系统。

气候、水、土壤和生物,处于相互作用的动平衡,人类活动干扰天然地下水,成为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因素。

如盐渍化(干旱-半干旱地区)、沼泽化(湿润地区)、石漠化(南方岩溶地区)、地下水污染等。

(5)极有价值的信息载体:地下水及其沉淀物、化学及微生物特征,可提供十分珍贵的环境变化信息。

可预测地震,提供不同时空尺度的环境信息,水文地质找矿,可重塑历史时期及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

2、试比较水文循环与地质循环。

水文循环:大气水、地表水、地壳浅表地下水之间的水分交换。

(1)是直接循环,浅部层圈水分子直接交换。

(2)循环速度快,途径短,交替迅速。

(3)水文循环的驱动力是太阳辐射和重力。

(4)对于保障生态环境及人类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

水质持续净化,水量持续更新再生。

地质循环:大气圈到地幔之间发生的水分交换。

(1)是间接循环,与沉积岩、岩浆活动、岩石重结晶有关。

(2)循环途径长,速度缓慢,周期长。

(3)有助于分析地层浅表和深部各种地质作用,对于寻找矿产资源、预测大尺度环境变化和深部地质灾害等均有重大意义。

第3章讨论题1、孔隙度大和孔隙大有区别吗?孔隙是松散岩层中颗粒及颗粒集合体之间的空隙;孔隙度是单位体积岩土(包括孔隙在内)中孔隙所占的比例。

孔隙大表示松散岩层中颗粒及颗粒集合体之间的空隙大,孔隙度大指的是岩体中孔隙的比例大。

水资源评价理论与方法PPT课件

水资源评价理论与方法PPT课件

农田实灌面积 (万hm2) 4092 4320 4824
灌溉用水量 (亿m3) 3580 3440 3466
亩均灌水量 (m3) 583 531 479
3、水质污染问题
对全国92100km河长进行水质调查,符合饮用水标准的 河长约占1/3,有11%的河长水质低于农业灌溉要求,约6%
第13页/共85页
第三节 水资源评价和管理的任务、内容
一、水资源评价和管理的任务
1、水资源的调查工作 (1)研究特定区域内降水、蒸发、径流诸要素的变化规律及其
转化关系; (2)阐明水资源(地表、地下)总量、质量及其时空分布特点; (3)分析计算需、供水量。 2、水资源的供需分析 3、寻求优化方案
二、水资源评价和管理的内容
课程简介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掌握水资源评价的基本 内容及其基本方法。
要求掌握水资源区划的主要方法;水资源量的 估算;可供水量的计算;需水量的调查与估算;水 资源供需平衡分析方法。并了解水资源开发规划的 基本原则和程序。
第1页/共85页
二、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
第一章:绪论
说明水资源的含义及其特点;水资源评价和管理的任务、内容。本章计 划学时:1
第6页/共85页
第七章:水资源开发规划
为了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防治水害,保 持水环境需要确定较为完整的计划,即进行水资源的开 发规划。本章重点分析水资源开发规划的原则和程序, 并简单介绍水资源开发系统的基本知识。
本章重难点:水资源开发规划的影响评估;防洪 规划
本章计划学时:5 各小节学时安排:第一、二节共4学时;
W灌溉 (1 )mF (1 )m毛 F —田间回归系数,即通过田间渗漏回归河道的水量占净灌

区域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数据库标准

区域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数据库标准

区域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数据库标准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地下水资源是人类生活和生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水源之一,为了更好地管理和利用地下水资源,建立和规范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数据库显得尤为重要。

水资源管理实施办法

水资源管理实施办法

水资源管理实施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水资源管理,合理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水资源,充分发挥水资源的综合效益,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和《省水资源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

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开发、利用、保护、管理水资源,防治水害,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

县(市、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在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指导下负责本辖区内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

县(市、区)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水资源管理、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的有关工作。

各乡、镇水利(务)站是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派出机构,受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委托,负责所在乡、镇范围内的有关水资源管理日常工作。

第四条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鼓励、支持单位和个人依法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

依法取得的水资源使用权以及其他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单位和个人有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义务,并对污染、浪费、破坏水资源的行为有权监督、举报和控告。

在开发、利用、节约、保护、管理水资源等方面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奖励。

第五条广播、电视、报刊、网站等各种媒体,应当大力宣传节约,保护水资源的法律、法规、规章、政策,普及节约用水知识,宣传节约用水先进典型和先进经验,对污染、浪费、破坏水资源的不良行为予以公开曝光,增强全民的水资源节约和保护意识。

第六条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完善水政监察制度。

水政监察人员应当忠于职守、秉公执法,对违反水法律、法规以及本办法的行为加强监督检查并依法进行查处。

第二章水资源开发利用第七条制定规划,必须进行综合科学考察和调查评价。

水资源的考察和评价,由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组织进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