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中补钾方法与注意事项样本
临床补钾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临床补钾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钾是身体必需的矿物质之一,但摄入过多或缺乏都可能会导致肌肉无力、疲劳、心律失常等问题。
以下是临床补钾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1. 饮食补充法:多吃香蕉、草莓、柑橘类水果、菠菜、西兰花、瘦肉、鸡蛋、牛奶等食物,增加摄入钾的摄入量。
需要注意的是,高钾食物不宜过量食用,因为过量摄入会导致消化不良、胃肠道出血等风险。
2. 药物补充法:可以通过口服补钾剂、泵剂等方式进行补钾。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品牌的补钾剂在剂量和种类上有所不同,使用时需
要遵循医生或药师的建议,不要过量使用。
3. 注射钾液体:可以通过肌肉注射或静脉输液的方式补充钾。
需要注意的是,注射钾液体时需要遵循医生或护士的指导,避免因注射
不当导致不良反应。
4. 运动锻炼:适量的运动可以促进体内钾的平衡,但要注意不要过度运动或进行过于强度的运动,以免导致钾流失过多。
5.注意事项:补钾时需要注意避免摄入高含钾的食物或饮料,避
免过量摄入。
同时,需要避免与钙结合,因为钾与钙会结合形成草酸钙,从而影响补钾效果。
另外,补钾时应避免与其他药物混合使用,以免影响补钾效果。
补钾时需要遵循医生或药师的建议,选择合适的补钾方法,控制
剂量和种类,并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进行使用。
同时,应该避免过量摄入钾,以免影响身体健康。
临床补钾注意事项

临床补钾注意事项临床补钾是指在临床上采取补充钾离子的治疗措施,以纠正体内低钾血症或者维持正常钾离子水平。
补钾的注意事项涉及到补钾途径的选择、剂量计算的准确性、监测和评估的及时性等方面,下面将详细介绍。
补钾途径的选择:补钾的途径主要有口服和静脉给药两种方法,具体的选择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决定。
一般情况下,轻度低钾者可以采用口服补钾,而重度低钾者则需要考虑静脉给药的方式,以快速补充钾离子。
剂量计算的准确性:补钾的剂量计算应该是准确的,避免给予过多或者过少的钾离子。
一般情况下,每随血清钾浓度每下降0.1mmol/L,需要补充的钾离子量应为血清钾缺乏量的0.3-0.5mmol/L。
此外,还需要考虑到患者的钾摄入量和排出量,以及身体的代谢状态。
监测和评估的及时性:补钾后应及时监测和评估患者的钾离子水平和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
血清钾浓度、心电图和血液pH值等指标应定期检测,以确保补钾的效果和安全性。
此外,患者的症状和体征也需要及时观察,如心律失常、肌无力、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出现时应及时调整补钾的剂量和给药方式。
遵循逐渐补充的原则:补钾时应注意遵循逐渐补充的原则,不宜一次性补充过多的钾离子。
一般情况下,每次补钾的剂量不应超过40mmol,循序渐进地给予,以避免出现高钾血症等不良反应。
合理选择补钾药物:临床上常用的补钾药物有氯化钾、酒石酸钾、柠檬酸钾等。
而且,应注意选择适合患者特点的药物,如有原发性酸中毒或者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慎用氯化钾。
避免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补钾药物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需要引起重视。
例如,氯化钾与洋地黄类药物合用可能会增加心律失常的风险,需要严密监控患者的心电图和血钾浓度。
此外,一些药物如利尿剂、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可增加钾的排出,补钾药物的剂量需相应调整,以维持正常的钾离子水平。
密切监测各项生命体征:补钾过程中需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心电图等,以及进行定期心肺复苏和监护设备的监测。
补钾的注意事项和原则

补钾的注意事项和原则补钾是指通过摄入富含钾的食物或者口服药物来增加体内钾离子的浓度,以维持机体酸碱平衡和神经肌肉的正常功能。
补钾的注意事项和原则非常重要,以下将从几个方面进行详细说明。
1.选择适合的补钾方法:可以通过摄入钾含量较高的食物来补钾,如香蕉、土豆、豆类、核桃等。
此外,还可以选择口服含钾药物,如氯化钾片、枸橼酸钾颗粒等。
对于严重低钾的患者,可能需要通过静脉注射氯化钾来进行补钾。
选择补钾方法时应根据个体情况以及具体情况而定。
2.严格控制补钾的剂量:补钾时应根据体内钾离子的浓度以及个体情况来确定所需的补钾剂量。
剂量过低可能无法达到补钾的目的,剂量过高则可能导致高钾血症。
因此,在补钾时需要根据医嘱或者专业人士的建议进行,以确保补钾的安全与有效。
3.谨慎对待高钾血症患者:对于高钾血症患者,补钾应更加慎重。
在补钾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并严密监测血钾水平。
如果出现高钾血症的症状(如心律失常、肌无力等),应立即停止补钾,并及时通知医生以寻求进一步的处理措施。
4.考虑补钙同时补钾:由于钾离子与钙离子之间有相互影响的关系,补钾时也需要考虑补钙。
特别是在使用氯化钾等高浓度补钾药物时,可能会增加钙离子的排泄。
因此,在补钾的同时,也需要确保补充足够的钙,以维持钙钾平衡。
5.细致观察补钾效果:在开始补钾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和生命体征的变化。
如补钾后患者的症状得到缓解,生命体征趋于稳定,说明补钾有效。
如果在补钾后仍出现明显不适或症状加重,需要及时调整补钾的剂量或者重新评估治疗方案。
6.建立合理的饮食结构:除了通过口服药物补钾,补充富含钾的食物在日常饮食中也是一个重要的途径。
建立合理的饮食结构,均衡摄入各类食物,并合理搭配富含钾的食物,有助于维持体内钾离子的稳定水平。
简述静脉补钾的注意事项

简述静脉补钾的注意事项静脉补钾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操作,用于治疗低血钾症或血钾减少。
补钾的方法有口服、肌肉注射和静脉注射等,其中静脉补钾是最迅速和有效的方法之一。
但是在进行静脉补钾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必须仔细评估患者的血钾水平和临床症状。
静脉补钾是用于治疗低血钾症,而不是预防性用药。
因此,在给予补钾治疗之前,需要进行严格的评估,包括监测血钾水平、了解疾病的原因和其他可能的原因,以及评估患者的肾功能。
其次,选择适当的补钾剂和补钾速率。
常用的补钾剂有氯化钾、乙酸钾和葡萄糖酸钾等,选择合适的补钾剂取决于患者的病情和血钾水平。
此外,补钾的速率也是需要注意的,过快的补钾速率可能导致高血钾症或其他不良反应,而过慢的补钾速率则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般来说,成年人每小时补钾速率不超过10 mmol,儿童和老年人更应慎重。
第三,确保适当的静脉通路和观察反应。
进行静脉补钾时,需要确保患者有可靠的静脉通路,以免发生静脉炎或其他并发症。
此外,补钾的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包括血压、心率和心电图等指标的变化。
如果出现明显的症状或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补钾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最后,注意监测血钾水平和病情的变化。
补钾治疗后,需要定期监测患者的血钾水平,以及相关的临床症状。
如果血钾水平仍然低或症状没有改善,可能需要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此外,也需要注意随时调整补钾剂和速率,以满足患者的需要。
总之,静脉补钾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操作,但在进行静脉补钾时需要注意上述几个方面。
通过仔细评估患者的病情和血钾水平,选择适当的补钾剂和速率,确保适当的静脉通路和观察反应,以及监测血钾水平和病情的变化,可以有效预防并发症,并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有效性。
补钾原则和注意事项ppt正式完整版

48小时,无心衰和水肿者需24小时。
6.缺钾同时有低血钙时,应注重补钙, 因为低血钙症状往往被低血钾所掩盖,低 血钾纠正后,可出现低血钙性搐搦。
7.短期内大量补钾或长期补钾时,需定 期观察,测定血清钾及心电图以免发生高 血钾。
8.低钾不宜给糖,因为糖酵解时消耗钾。
静脉补钾使用葡萄糖水稀释不是理想选 择; 因为葡萄糖增高病人血浆胰岛素水平, 可导致一过性低血钾使症状加重.
难治性低血钾处理
连续几天进行合理补钾治疗后,疗效不满 意不稳定者,称为难治性低血钾。
1适量补镁 2发现和治疗细胞外钾移入细胞内的原因。 3发现和治疗肾失钾的原因 4停用利尿剂,治疗吐泻
5可选择应用抑制肾小管排泌钾的药物,如 氨苯蝶啶,螺内酯。但起作用很慢,半衰 期很长,使用时要防治高血钾。
6细胞内缺钾严重加大补钾力度!
7如果应用了上述措施后,仍补钾不满意。 5可选择应用抑制肾小管排泌钾的药物,如氨苯蝶啶,螺内酯。
最高允许钾浓度40mmol/l
3.切忌滴注过快,血清钾浓度忽然增高可 导致心搏骤停。
4.伴有酸中毒、血氯过高或肝功能损害者, 可考虑应用谷氨酸钾,每支6.3g 含钾 34mmol,可加入0.5L葡萄糖液内静滴。
5. K 进入细胞内的速度很慢,约15h才 达到细胞内、外平衡,而在细胞功能不全 如缺氧、酸中毒等情况下,钾的平衡时间 更长,约需1周或更长,所以纠正缺钾需历 时数日,勿操之过急或中途停止补给。
适用于伴高氯的低钾血症(如肾小管性酸中毒) 适用于伴高氯的低钾血症(如肾小管性酸中毒) 人工胶体溶液,例如羟乙基淀粉氯化钠注射液和琥珀酰明胶注射液,也可以加入氯化钾进行补钾。
静脉补钾注意事项

静脉补钾注意事项静脉补钾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用于补充和维持体内的钾离子水平。
以下是静脉补钾的注意事项:1. 适应症:静脉补钾适用于严重低钾血症,尤其是对心肌功能有危害的高血压、心衰、心绞痛、心律失常等患者。
但对于无临床症状和无严重低钾血症的患者,不宜过度使用静脉补钾。
2. 静脉溶液浓度:静脉补钾时,应选择适当浓度的溶液。
常用浓度为0.3%~0.9%,比较常见的有0.3%氯化钾、0.5%氯化钾和0.9%氯化钾。
选择浓度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进行。
3. 速度与剂量:静脉补钾时,需要根据血钾水平和临床病情来确定补钾的速度和剂量。
通常情况下,静脉推注剂量不超过40mmol/h,持续补钾时间不超过4小时。
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4. 监测血钾水平:在静脉补钾的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血钾水平。
常规检查包括血气分析、心电图等。
血钾水平的监测可以帮助医生及时调整补钾速度和剂量,避免补钾过快或过多,造成低钾或高钾等不良反应。
5. 注意输液速度:静脉补钾时,应注意输液速度。
快速输液可能导致心律失常和血压下降等不良反应。
因此,应根据患者的情况来调整输液速度,逐渐增加,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6. 观察不良反应:静脉补钾过程中,患者可能出现一些不良反应,比如恶心、呕吐、肌肉无力、心律失常等。
如果发现任何不良反应,应立即通知医生,停止补钾治疗。
7. 注意禁忌症:静脉补钾有一些禁忌症,如严重肾功能不全、严重低钠血症、严重休克等情况。
这些情况下不宜进行静脉补钾治疗,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其他治疗方法。
总之,静脉补钾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在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剂量、速度和监测血钾水平。
只有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才能更好地发挥补钾的效果,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简述静脉补钾的原则和注意事项

简述静脉补钾的原则和注意事项静脉补钾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手段,用于纠正体内的钾离子不平衡问题。
它通过将含有适当浓度的钾盐以静脉方式注射入体内,以快速提高血液中钾离子的浓度。
在使用静脉补钾时,有一些原则和注意事项需要遵循,以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有效性。
首先,选择合适的钾盐是静脉补钾的关键之一。
常用的钾盐有氯化钾、醋酸钾和磷酸二氢钾等。
其中,氯化钾是最常用的一种,因为它具有较高的钾离子浓度。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需要根据血钾水平和患者的病情来选择合适的钾盐。
另外,还需考虑到钾盐的渗透压和药物相容性等因素,以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其次,静脉补钾的速度和剂量也是需要注意的因素。
通常情况下,钾离子的静脉输入速度不应超过1 mmol/kg/h,以避免发生过快的血钾升高,引起心律失常等严重并发症。
对于严重低钾血症的患者,可以考虑缓慢静脉输入,以防止快速补钾导致的低钾再发。
此外,剂量的选择也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如肾脏功能是否正常、是否伴有休克等。
第三,静脉补钾需要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血液钾离子浓度。
在补钾期间,应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和心电图等生命体征,以及血钾浓度的变化情况。
若出现心律失常、低血压或高钾血症等严重并发症,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减慢补钾速度、补充液体等。
此外,还需要注意监测患者的尿量和肾功能等指标,以及其他可能的不良反应,如注射部位疼痛、静脉炎症等。
最后,静脉补钾时还需要注意一些特殊人群的情况。
对于老年人、儿童、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等特殊人群,需要根据他们的特点和生理状态来进行相应的调整。
例如,老年人的肾功能可能下降,因此需要减小补钾剂量,并且加强监测。
对于儿童,需要根据其体重和年龄等确定补钾的剂量和速度。
对于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应尽量避免静脉补钾,除非在严重低钾血症或其他紧急情况下,医生认为静脉补钾的益处大于风险。
总之,静脉补钾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可以有效纠正体内钾离子的不平衡问题。
然而,在应用静脉补钾时,需要遵循一些原则和注意事项,以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有效性。
临床血钾低补钾时机、钾制剂选择、补钾标准、治疗操作及注意事项

临床血钾低补钾时机、钾制剂选择、补钾标准、治疗操作及注意事项血钾低到需要补钾时机一旦记录低钾血症的存在,应根据病史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尝试确定低钾血症的原因并估计钾缺乏情况,干预措施的紧迫性和类型取决于钾缺乏的程度和症状。
一般来说,轻度低钾血症患者,建议首选口服补钾;中度但无法口服药物的低钾血症患者,静脉补钾可作为口服补钾的一种辅助治疗。
对于重度低钾血症患者,推荐静脉补钾。
钾制剂选择可通过给予氯化钾、磷酸钾、碳酸氢钾或其前体 (枸橼酸钾和醋酸钾)、门冬氨酸钾镁、谷氨酸钾等钾制剂来补充钾。
一般情况下氯化钾常作为首选药物,其可快速纠正低钾血症及代谢性碱中毒,但可能加重酸中毒和高氯血症。
其他情况:对于低钾血症伴代谢性酸中毒 (如肾小管性酸中毒或腹泻) 患者,优先选择碳酸氢钾或其前体;对低钾血症伴低磷血症患者才考虑使用磷酸钾;对于低钾血症伴有肝硬化,腹水或肝性脑病的患者优选可改善肝脏功能的谷氨酸钾或门冬氨酸钾镁;对低钾血症伴有低镁血症或有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肌疾病等心脏疾患的患者优先选择门冬氨酸钾镁,其可以促进钾离子进入细胞内,同时镁离子与钾离子有协同作用,有利于纠正细胞内低钾。
补钾标准补钾量视缺钾严重程度而定。
血清钾每降低 1 mmol/L,体内的钾丢失约 100~200 mmol;当血钾在 3.0 mmol/L 以下时,血清钾每降低 1 mmol/L,体内的钾丢失约 200~400 mmol;当血钾小于 2.0 mmol/L 时,体内钾丢失量可能已经超过 600~800 mmol。
轻度、中度、重度缺钾,分别可补充钾约 100 mmol、300 mmol、500 mmol。
但需注意补钾≠补氯化钾,两者换算公式如下表:由上可知,100 mmol KCl = 0.075 × 100 ≈ 8 g KCl(以此类推:300 mmol ≈ 24 g KCl;500 mmol ≈ 40 g KCl)。
钾不是一天补足的,要分 3~5 天补足(严重缺钾更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补钾本身是有原则的: 1无尿一般不补; 2不可静脉推注; 3严重低钾时, 补钾应先快后慢, 最快每小时1gKCL, 一般每小时0.75g; 4注意补钾过快造成的高钾血症。
3-4.5g KCL可使血钾暂升高1-1.5mmol/L, 补10-12gKCL可使血钾暂时升高 2.5-3.5mmol/L, 但不久还可下降; 5不能操之过急, 每日6g 为宜; 6注意补Mg; 7补钾最好用生理盐水, 最好不用葡萄糖溶液, 否则可能会使血清钾更低。
当然浓度太高(超过千分之五)只能用中心静脉补,不然对血管的刺激很大!用微泵补钾容易控制速度,比较安全!口服10%的 KCL溶液吸收好,而且安全,因此低钾患者能够口服补钾的尽量选择口服!补钾后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达到细胞内外的钾离子平衡,因此,补钾也不要想一步登天!其实对于危重病患者的补钾, 我们往往会遇见这样的情况: 那就是患者血钾非常低, 甚至低于 2.5mmol/L以下, 此时是需要快速提升血钾浓度至相对安全的水平, 而危重病患者胃肠道可能又不能使用, 常规补钾( 0.3%浓度) 需要带入大量液体, 这在危重病人身上往往受到极大限制。
在临床上我们常常经过深静脉用微量泵直接泵入10%氯化钾, 1g氯化钾在1~2小时内泵入, 3~4小时复查血钾, 而从未出现过血钾过高及其它相关并发症的情况。
本人认为从深静脉补钾, 受浓度限制小( 因为对血管刺激小) , 而速度才是至关重要的。
1gKCl/h相当于13mmol/h, 这是允许的补钾速度( <20mmol/h) 。
故低钾病人紧急情况下、不能大量输液时, 能够从深静脉泵入10%氯化钾。
当然胃肠道补钾是最安全的。
安全补钾的关键不是浓度, 而是速度<20MMOL/h( 华盛顿内科手册第30版) 。
而具体的方法应当遵循以下原则:1. 重度缺钾( 血钾小于2mmol/L) 应首选静脉补钾, 特别建议深静脉, 采用静脉灌注泵。
浓度最高不超过千分之60。
最常见KCL 1g - 1.5g/50ml, ( 千分之20-30) 速度不超过20mmol/H( 1.5g/H) 。
由于浓度较高, 应该进行持续心脏监护和测定血浆钾,避免严重高钾血症和/或心脏停搏.如无条件开放中心静脉, 尽管高浓度钾对静脉刺激极大, 权衡利弊, 仍应进行外周补钾, 浓度最高不超过千分子30, 速度同上。
最多就是静脉炎了。
注意: 此时仍应强调控制输入速度, 必须应用微泵。
速度同前述。
2.血钾接近正常以后补钾以口服为主, 静脉为辅。
口服和静脉同时进行。
浓度超过0.6%的KCl溶液直接刺激浅静脉导致内皮细胞肿胀、血管痉挛, 形成静脉炎, 最终导致静脉血栓形成, 同时由于局部高浓度K+离子的刺激, 患者的痛感强烈。
因此, 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的医疗常规内都严禁经过外周静脉输入超过0.6%的K+溶液, 也就是说外周最高浓度是0.45%。
一般来说, 国内除ICU以外,基本上外周静脉补钾都使用0.3%的氯化钾溶液, 补充速度虽然慢一点, 可是安全系数则要高得多且不容易出现纠纷( 国内的医疗环境, 安全第一, 无奈阿) 。
口服补钾: 10%的KCL, 每次10ml, 每日3-4次。
能够加入到橙汁中改进口感, 宜加用胃黏膜保护剂, 减少高浓度的钾对对胃黏膜的刺激造成胃黏膜糜烂出血。
10%枸橼酸钾( 100ml/瓶, 1g枸橼酸钾含钾 4.5mmol) , 20-30ml tid。
不建议口服补达秀, 因补达秀补钾较KCL慢。
对于口服补钾的一个认识误区就是口服补钾不会引起高钾血症, 因此口服补钾同样要注意监测血钾。
3.还能够灌肠补钾, 但应用较少。
可用生理盐水20ml+10%KCL30ml 保留灌肠, 保留时间最好在15-20分钟以上, 1-2次/天, ( 间隔时间10-12小时) 。
危重病例不宜灌肠补钾( 为什么? )4.观察是否存在其它问题, 是否有稀释性的低纳血症 , 查血气, 纠正代谢性碱中毒, 补钾的同时补点镁。
5.关于补钾所用液体: 补充KCl,用葡萄糖液不是理想选择,因为随后增高病人血浆胰岛素水平可导致一过性低钾血症加重,症状加剧,特别是洋地黄化病人.注意很多人喜欢用极化液补钾, 这个时候先不要加用胰岛素, 以免进一步减低血钾水平。
配液选择: 稀释氯化钾应选择盐水, 尽量避免使用葡萄糖溶液特别是高糖溶液, 因为葡萄糖进入体内后会增加胰岛素的分泌, 从而促使钾离子向细胞内转移而加重低钾血症。
配液浓度、补液速度: 常规补钾原则是浓度不大于 0 .3%、速度不大于 60 滴/分钟、见尿补钾, 可是严重低钾患者应具体对待, 笔者认为补液的浓度和速度不是主要问题, 关键在于单位时间内的入量多少, 浓度高时减慢滴速同样是非常安全的, 应该具体灵活掌握方法。
给患者输注氯化钾溶液时应当采用输液泵控制速度, 以防患者自己随意调节滴速而造成危险。
特殊患者补钾: 如患者并有高血压、心功能不全而又低血钾时怎么办? 这时既要限制液体的量又要限制盐的入量但又要补钾, 按常规方法补钾肯定有矛盾, 解决这一矛盾的唯一办法就是提高氯化钾溶液浓度而减慢输入的速度, 最好方法是采用 "微量泵" 控制输液, 可用30mL 盐或糖水加氯化钾 20mL 以 20~25mL/h速度给药, 既控制了液体量又补充了钾。
对于一时难以纠正的重症低钾血症患者应该考虑控制液体的入量, 因为大量盐水输入体内后会导致渗透性利尿从而增加钾的排出, 不利于低血钾的纠正, 此时采取”微量泵补钾”技术不失为一选择方法。
大多数低钾血症者并不是主任所说的"主要是细胞内缺钾,"而实际上是细胞外缺钾,细胞内外钾的浓度差为30:1,细胞外钾的功能是巨大的,因此补钾的初期功能是补充细胞外的钾,本人曾建议有关教材编著专家修改有补钾的相关规则,可能会挽救很多因低钾而死亡的病人,本人曾"违规补钾"成功抢救过两例因低钾心跳停止的病人,如果严格按书原来做的话病人早死了,我也不知书本上的规则是怎么得来的,估计是少数专家凭空想象制定的.曾见过北京复兴医院有用药物原液直接泵入的做法, 譬如说利多卡因、多巴胺等。
而在阜外医院进修ICU时见过她们在心脏体外循环术后用3%KCl的, 不过常见的还是1%KCl 100ml一小时泵完补钾。
对此我的理解是:重要的是见尿补钾, 补钾时应密切观察尿量>30-40ml/h。
对于胃肠道功能许可, 应首先考虑或配合静脉途径补钾。
补钾关键是速度和匀速, 而不是浓度。
外科教材上早就写明: 每小时最大量20mmol/L, 约合1.5g KCl。
静脉补钾的途径: <0.3%时可选用外周静脉; 而>0.3%时应考虑应用中心静脉, 以防高浓度钾对静脉的刺激造成外周静脉炎。
高浓度补钾最好能在ICU中或严密监测下进行。
我们的经验是1%KCl 100ml一小时匀速泵完补钾, 根据低钾的程度来决定是补1g还是2g再复查血清钾后决定是否需要继续补钾。
鉴于当前的医患关系及医疗环境, 建议大家在普通病房特别是家属在场时, 还是谨小慎微点好。
一、关于钾的代谢1、消化道内的正常代谢:成人每日摄取钾盐2-4g即能够满足代谢之需。
K在食道中不吸收; 胃内有少量K穿过胃黏膜细胞; 小肠( 主要是回肠) 吸收摄入K量的90%; 其余10%左右随粪便排出体外。
K被吸收的可能机制: ①肠壁细胞由受体调节的”钠泵”主动转运②直接经过小肠粘膜上皮细胞之间的连接间隙进入③K在空回肠腔侧细胞膜对K几乎不渗透, 入血机制是经过细胞旁短路吸收。
在各种消化液中, 小肠液和血浆K浓度近似, 唾液、胃液、胆汁、胰液中K均高于血浆。
成年人每日消化液总量为6-7L,正常情况下消化液中的电解质几乎全部重吸收, 再加上摄入的电解质, 消化道每日约交换K 150-200mmol左右( 空肠以上部位以排K为主, 回肠段以吸收K为主) 。
消化道内K的正常代谢和K量的稳定是血浆K的起始因素, 也是总体钾量、细胞内外K量恒定在一定范围的重要保证。
2、钾在消化道内的吸收钾摄入之后不停的被吸收, 吸收量与摄入量固然成正相关, 但吸收入血的速度应该认为是比较缓和的。
有资料证明进食K后数小时当中, 血K浓度变化并不大, 并未见血K显著增高的现象, 这虽然与肾脏进行排K调节有关, 其中也可能存在着一种肠道吸收K的缓调节机制, 进食后大量消化液分泌也是这种缓调节机制的组成部分。
消化液的K浓度经常高于血浆K的浓度就提示着这种调节机制的存在。
有时口服补K的剂量虽然比较大, 但对病员总是比较安全的, 其道理应该也在于此。
另一方面从临床观察又发现, 胃肠道对K的吸收并非随血K浓度高低调节其吸收量和吸收速度。
在低血钾时, 消化道总体吸收功能常受影响, 因此此时多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能够直接影响K的吸收; 高血钾时, 肠道也并未因血钾浓度的增高而对K不予吸收。
(以上引自A )正常人从食物中摄入的钾在40-120mmol, 变化较大。
由于机体对钾的平衡调控较好, 血清钾浓度不会改变: 当每日摄入钾在15-20mmol时, 经过4-7天后尿排出钾才开始减少, 此时体内缺钾已达250mmol左右; 当每日摄入钾1-10mmol时, 尿钾和粪便排钾虽然有比较明显的减少, 但仍较摄入的钾多, 这种情况甚至能够持续21天之久。
(引自B )二、关于补钾:1、在应用排钾利尿剂、肾上腺皮质醇类药物、胃肠减压、禁食、腹泻、呕吐等, 都可引起钾丢失, 应口服钾盐预防低钾。
(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