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二动能和动能定理说课讲稿(最新整理)

人教版必修二动能和动能定理说课稿

《动能和动能定理》是高中物理必修2第五章《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第七节的内容,我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六个纬度作如下汇报:

一、教材分析

1.内容分析

《动能和动能定理》主要学习一个物理概念:动能;一个物理规律:动能定理。

从知识与技能上要掌握动能表达式及其相关决定因素,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和实际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上,利用牛顿运动定律和恒力功知识推导动能定理,理解“定理”的意义,并深化理解第五节探究性实验中形成的结论;

2v W ∝通过例题1的分析,理解恒力作用下利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优越于牛顿运动定律,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优化和整合上,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切实进行两种方法的相关计算,在例题1后,要补充合力功和曲线运动中变力功的相关计算;

通过例题2的探究,理解正负功的物理意义,初步从能量守恒与转化的角度认识功。在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上,在尝试解决程序性问题的过程中,体验物理学科既是基于实验探究的一门实验性学科,同时也是严密数学语言逻辑的学科,只有两种方法体系并重,才能有效地认识自然,揭示客观世界存在的物理规律。

2.内容地位

通过初中的学习,对功和动能概念已经有了相关的认识,通过第六节的实验探究,认识到做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将本节课设计成一堂理论探究课有着积极的意义。因为2v W ∝通过“动能定理”的学习,深入理解“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并在解释功能关系上有着深远的意义。

为此设计如下目标:

二、目标分析

1、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动能的概念,并能进行相关计算;

2.理解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能进行相关分析与计算;

W

3.深入理解的物理含义;

4.知道动能定理的解题步骤;

(二)、过程与方法

1.掌握恒力作用下动能定理的推导;

2.体会变力作用下动能定理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状态的变化量量度复杂过程量”这一物理思想;感受数学语言对物理过程描述的简洁美;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对动能公式和动能定理的理解与应用。

难点:通过对动能定理的理解,加深对功、能关系的认识。

教学关键点:动能定理的推导

 三、教法和学法

依据《物理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要通过问题探究的方式,强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基于问题探究的过程性体验,为此,采取“任务驱动式教学”设计程序化的问题,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和有效的探究性学习。为此,在教学设计中重点突出三个环节:

“问题驱动下学生对教材的理解”、“问题解决中对物理规律的深化理解”、“引申提高中对物理规律的深化应用”。所以任务驱动式教学成为本节课重要的教学方式,同时采取精讲释疑教学法;

学生的学法采取:任务驱动和合作探究;

选取多媒体展示、尝试练习题和“任务驱动问题”

本节课为一课时。四、教学过程 设计成6个教学环节:提出问题,导入新课;任务驱动,感知教材;合作探究,分享交流;精讲点拨,释疑解惑;典例引领,内化反思;课堂总

结,布置作业。

基于旧知的复习,提出以下问题:【提出问题,导入新课】通过橡皮筋对小车做功,探究“功与物体速度的变化关系”,得出了,但具体的数学表达式应当是什么?本节课我们将一起探讨这一问题。板书课题

2v W ∝【任务驱动,感知教材】给出问题,引导学生自学教材,并带着这些问题在学习小组内进行合作性学习,进行兵教兵,实现基本问题学生自学掌握。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不断地巡回指导个学习小组的讨论与合作性学习,以学生的身份认真积极地参与讨论。教师要收集一些问题,为释疑解惑收集素材,进行有效地点拨服务。时间控制在10min 内。为此设计了四个程序性问题,加强学生对教材的感知与理解。

1.动能与什么有关?等质量的两物体以相同的速率相向而行,试比较两物体的动能?K E 如果甲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乙物体做曲线运动呢?

已知,,甲乙两物体运动状态是否相同?动能呢?

212m m =21v v =车以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车内的人以相对于车向车前进的方向走动,分s m v 40=s

m 1别以车和地面为参照物,描述的是否相同?说明了什么?通过以上问题你得出什么结论?

K E

2.动能定理推导时,如果在实际水平面上运动,摩擦力为,如何推导?

f 如果在实际水平面上先作用一段时间,发生的位移,尔后撤去,再运动停下来,F 1L 2L 如何表述?

合W 3.试采用牛顿运动定律方法求解教材的例题1,并比较两种方法的优劣?

4.做正功与做负功表现的现象是什么?本质上是什么?表述你的看法。

【合作探究,分享交流】讨论展示学案,时间控制在8min 内;

【精讲点拨,释疑解惑】着眼于知识内容的挖掘与适当的拓展。时间控制在6min 内。⑴的理解:如果物体受到多个共点力作用,同时产生同时撤销,则:;

合W l F W 合合=像例题1所给出的物理场景下,运用动能定理求解合力功,通过受力分析图又可以进一步求解某一分力。同学们对教材73页“动能定理不涉及物体运动过程的加速度和时间,因此用它处理问题常常比较方便”加深印象。

如果发生在多物理过程中,不同过程作用力个数不相同,则:n

W W W W ++21=合⑵对标量性的认识:

⑶对“增加”一词的理解;

⑷对状态变化量与过程量的理解:

【典例引领,内化反思】时间控制在12min 内.

对例题1的分析与拓展:

方法体系上“引导学生分析题干中已知运动学相关物理量比较多,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受力分析,通过动能定理引导学生求解合外力,由此再求解某一分力,这是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为加强这两种方法的对比,一定要引导学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进行解决。

总结出利用动能定理的解题步骤;

注重同一物理场景下的变式训练:如何求解阻力?末态速度?位移?时间?

给出拓展例题:

拓展例题1:如图所示,用拉力作用在质量为的物体上,拉力

17-F m

与水平方向成角度,物体从静止开始运动,滑行后撤掉,物体与地面

θ1l F 之间的滑动摩擦系数为,求:撤掉时,木箱的速度?木箱还能运动多

μF 远?

如果拉力的方向改为斜向下,求再滑行的位移?

如果拉力改为水平,路面不同段滑动摩擦系数是不一样的,如何表示?

=f W 该题目着重考查合力功、正交分解和最值问题。

拓展例题2:如图所示,一质量为的物体,从倾角为,高度为的斜面顶端点27-m θh A 无初速度地滑下,到达点后速度变为,然后又在水平地面上滑行位移后停在处,

B v 0x

C 求:1.物体从点滑到点的过程中克服摩擦力做的功?

A B

2.物体与水平地面间的滑动摩擦系数?

3.如果把物体从点拉回到原出发点,拉力至少要做多

C A 少功?

引申思考:物体沿斜面下滑过程中,如果在点放一挡板,且与物体碰撞无能损,以原速B 率返回,求最终物体停留在什么地方?物体在斜面上通过的路程是多少?

该题目着重考查多方物理过程中合力功、的理解,以及在反复折线运动问题合W k E W ?=合中的相关应用,属于提高性的题目。

【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对动能概念和计算公式再次重复强调。

2.对动能定理的表述、理解、应用中采取的思维方法,以及问题类型做必要总结。

3.通过动能定理,再次明确功和动能两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加深对两个物理量的理解。以上教学过程中的着墨部分:【感知教材】、【合作探究】和【释疑解惑】三部分。

作业:教材P 74:1、2、3、4、5;

五、板书设计六、教学反思

1.在课堂上提出的主要问题都必须是在课前精心设计好的,问题要紧扣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克服难点、发展能力、学会学习,要有代表性,能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像推导动能定理的时候,必须设计程序化的问题:如何表征外力?采取什么方法表征位F 移如何计算恒力功?=l ?

=W 2.提问的目的和方式要随教学进度灵活变化:复习旧课,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提出问题,设疑激趣,导入新课;表演实验,列举实例,提出问题,指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思考;课后结尾,总结深化,提出问题,承上启下,使学生回味无穷,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动能定理的解题步骤必须强调到位。

一、动能表达式的推导1、公式推导2、动能的理解二、动能定理1、W 合=E k 2- E k 1

物理意义:

理解:

2、应用

例题1、

解题步骤

拓展例题1、

拓展例题2、§7.7 动能和动能定理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