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第一章概述
资本论第一章

资本论第一章1 所有制①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经济范畴,其内部结构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经济关系组成。
②所有,是一个归属问题。
作为所有者,可以按自己的意志处置归自己所有的生产资料。
占有,是一种有条件的归属关系,即占有者不能任意处置占有的生产资料(如不能售卖)。
支配是指对生产资料的处置和管理,它由所有和占有决定。
使用是指人的劳动对生产资料的直接作用,是人们运用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
③其中所有是所有制关系的基础。
2 所有权①所有权作为法律用语是指对象的排他性,一个人或某个集团垄断地占有某物,从而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该物。
②所有权作为经济用语是指人们占有某物并据此实现的经济利益关系。
③所有制性质决定了一个社会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而所有权是在一定所有制关系下产生出来的,且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还涉及和反映着许多派生的权利。
3 产权①产权是以财产所有权为主体的一系列财产权利的整合。
②产权包括所有权及其衍生的“四权”: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和支配权。
③产权的基本特征有:⑴其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⑵是权利束而不是某项权利;⑶具有排他性、可转让性和收益性。
4 产权制度①产权制度是关于产权界定、保护、运营等的体制安排和法律规定的总称。
②产权制度反映的是在财产使用过程中,所有者、使用者、经营者之间的财产利益和责任的法律及其经济的约束关系。
③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产权制度的特征是:两权分离。
5 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之间的关系)①在政治经济学中对经济制度有两种规定:一是反映社会性质的根本性制度。
它反映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
当今各国的社会经济制度,从本质上分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两类。
二是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是某一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是支配经济单位之间可能竞争与合作的方式的一种制度安排。
这两种制度都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但前一种制度与一定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直接联系,是一种深层次的生产关系;而后一种制度是一种表层次的生产关系,属于经济运行中的制度安排。
《资本论》第一篇第一、二章

第一章
商品
(2)商品拜物教是商品生产关系的必然产物 2 第一, 第一,私人劳动的社会性必须通过物的交换 来表现,这就使人们产生幻觉。 来表现,这就使人们产生幻觉。 第二,私人劳动的二重社会性, 第二,私人劳动的二重社会性,采取了使用价 值和价值形式,又使人们发生幻觉。 值和价值形式,又使人们发生幻觉。 第三,价值量运动规律的客观强制力, 第三,价值量运动规律的客观强制力,造成了 物的运动支配人的幻觉. 物的运动支配人的幻觉. 第四,在价格形式上, 第四,在价格形式上,货币能与一切其它商品 相交换,更使人们为物的幻觉所迷惑. 相交换,更使人们为物的幻觉所迷惑.
第二章 交换过程
交换同时也就是货币形成过程。 一、交换同时也就是货币形成过程。 二、上章第三节从理论上分析了商品交换的发展和 货币的产生,本章则从历史角度分析货币形成过程。 货币的产生,本章则从历史角度分析货币形成过程。 这是一、三章之间的逻辑过渡。 这是一、三章之间的逻辑过渡。 货币是商品交换过程的必然产物。 三、货币是商品交换过程的必然产物。商品自己不 会运动,需要有个人格化代表, 会运动,需要有个人格化代表,交换中的人就是以 商品代表的身份——经济关系的人格化而彼此相互 商品代表的身份 经济关系的人格化而彼此相互 对立的。 对立的。商品内在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要求必须 通过交换才能解决。交换中每个商品所有者都想把 通过交换才能解决。 自己的商品当作一般等价物( 自己的商品当作一般等价物(与其它商品直接相交 所以,哪种商品也不是一般等价物。 换),所以,哪种商品也不是一般等价物。
第Hale Waihona Puke 章商品从相对价值形式看: 从相对价值形式看: 变化表现在:在简单价值形式中, 变化表现在:在简单价值形式中,一种商品只 是偶然与另一种商品相交换, 是偶然与另一种商品相交换,价值形式的表现 是不明确的。在扩大的价值形式中, 是不明确的。在扩大的价值形式中,一种商品 可以与许多不同种商品相交换, 可以与许多不同种商品相交换,价值形式明确 地表现在许多商品上,但又是杂乱的。 地表现在许多商品上,但又是杂乱的。在一般 价值形式中, 价值形式中,许多商品的价值通过一个商品表 现出来,价值才表现为一切商品共有的东西。 现出来,价值才表现为一切商品共有的东西。
资本论第一章读书笔记

资本论第一章读书笔记一、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1. 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它是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例如衣服可以保暖、遮体,食物可以充饥等。
不同的商品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同一种商品也可以有多种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构成了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 马克思指出:“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学研究的对象,它与人类的具体劳动相联系。
2. 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 价值实体: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在商品交换中,各种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能够按照一定比例相互交换,这表明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共同的东西,这个共同的东西就是价值。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例如,生产一把椅子和生产一张桌子的具体劳动虽然不同,但都耗费了人类的体力和脑力,这种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形成了价值。
- 价值量: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例如,如果生产一件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了,那么该商品的价值量就会降低;反之,如果生产一件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增加了,其价值量就会提高。
-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一方面,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统一的,二者共处于商品这个统一体中,缺一不可。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即使在它上面花费了大量劳动,也不能形成价值,因而也就不能成为商品;另一方面,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矛盾的,对于商品生产者来说,他生产商品是为了获得价值,而对于消费者来说,他购买商品是为了获得使用价值。
商品生产者为了获取价值,就必须将使用价值让渡给消费者;消费者为了得到使用价值,就必须支付价值。
这一矛盾只有通过商品交换才能得到解决。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劳动价值论基本内容概述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劳动价值论基本内容概述第一卷的主要内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与发展趋势《资本论》第一卷研究的是资本的生产过程,即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它是指在统一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中抽象出来的生产过程。
正如马克思所说,“在第一卷中,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而撇开了这个过程以外的各种情况引起的一切次要影响。
”而资本的生产过程实质是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所以资本的生产过程的核心是剩余价值生产。
分析基础:价值理论价值概念是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范畴,劳动价值理论是这一分析的基础理论。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科学地说明了作为资本主义财富形式的商品的社会实体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从而为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财富生产、分配和社会结构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马克思说,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
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发达的、普遍的商品生产,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细胞形式,因此,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要从商品开始。
马克思在本卷第一篇,首先阐述了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1)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价值是其社会属性; (2)商品中包含着劳动二重性,作为相同的、无差异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形成价值;作为具体的有用的劳动,生产使用价值;(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构成商品内在矛盾的根源,因而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4)劳动产品一采取商品形式就具有的谜一般的性质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显然是从这种劳动形式本身来的。
即商品拜物教性质产生于商品形式本身,而其实质是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
(5)“只是社会必要劳动量,或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该使用价值的价值量。
”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是商品的价格。
价格和价值不一致并不违反价值规律,反而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唯一可能的形式。
略述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

略述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成员介绍提纲一、马克思将商品作为资本论第一章的原因二、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与价值三、商品的价值形式与交换价值四、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一、马克思将商品作为资本论第一章的原因逻辑起点,简要概念逻辑起点是科学理论大厦的基点,如果作为一门科学理论的逻辑起点的基本概念根据不足,理论的根基必然不牢固,一旦这种概念被推翻,整个理论大厦就会倒塌。
三个主要特征1.它必须是整个研究对象中最简单,最基本,最普遍的东西。
2.它本身所包含的内在矛盾是以后整个发展过程中一切矛盾的萌芽。
3.它必须与研究对象的历史起点相一致。
(它是指逻辑起点)商品符合这三个特征的表现1.它必须是整个研究对象中最简单、最基本、最普遍的东西。
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最基本、最简单、最抽象的经济范畴。
这是因为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的表现形式。
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生产占统治地位,不仅劳动产品成为商品,土地和劳动力等也成为商品。
例如,不懂得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价值形式和价值规律,就不能揭示劳动力这个特殊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从而也就不可能揭露剩余价值的秘密。
因此,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就要从商品这一最简单、最基本、最普遍的东西出发。
2.它本身所包含的内在矛盾是以后整个发展过程中一切矛盾的萌芽。
商品内部孕育着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的胚芽,即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都是从这里发展起来的。
商品使用价值的价值的内在矛盾推动着商品进入交换过程,并引起价值形式的发展,从而产生货币。
货币在一定形式下转化为资本。
随着资本的出现,就形成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矛盾,即劳动过程与价值增值过程的矛盾。
随着资本积累、积聚和集中,这一矛盾又发展为社会化生产与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的发达的经济制度,包含在商品内部的矛盾贯穿于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始终,而且由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这些矛盾越加剧,暴露的越彻底。
所以说,商品包含着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胚胎。
3.它必须与研究对象的历史起点相一致。
《资本论》导读第一篇

• 各种使用价值能按一定的比例交换, 说明它们之间有着共同的东西。它们都是 劳动产品,都包含着人类劳动。交换价值 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 交换价值的内容是价值,即抽象人类劳动的 凝结。交换价值是价值的现象形态,价值才是交
•
第三,《资本论》第一卷还揭示了资
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阐述了资本主义
产生、发展及其被代替的规律。
• 第一篇 商品与货币
• 本篇分三章,第一章 商品,第二章交 换过程,第三章货币和商品流通。
• 这里的商品是作为资本主义财富元素的 形式,即撇开了资本的特性后的抽象的、 简单的、一般的商品。
• 第一篇分析的是商品和货币。讲的是价 值实体和价值形式的关系。中心是论述劳 动价值论学说。劳动价值论在马克思政治 经济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剩余价值理论是 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而剩余价值理论 又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
量)
•
这里马克思分析商品的内在矛盾之一——使用价值
和价值的对立统一。
•
(1) 解剖资本主义社会必须从商品开始。(第47页一
段话)
•
首先,《资本论》的论述是从商品开始,这种思维逻
辑的进程正是客观历史的反映。
•
其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通过生产商品而剥削劳动
者的方式。在奴隶社会,奴隶主是通过占有奴隶全部生产
间来计量。价值量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
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
•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定义(52页)。解释
•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该使用价值的价值量。
这是价值规律的基本规定性。商品生产的价值规
律从商品交换的领域来说,按照凝结在商品中等
马克思资本论 第一篇 商品和货币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篇商品和货币2010/9/13 11:16:10第一章商品1.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
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
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
这种需要的性质如何,例如是由胃产生还是由幻想产生,是与问题无关的。
这里的问题也不在于物怎样来满足人的需要,是作为生活资料即消费起来直接满足,还是作为生产资料来间接满足。
每一种有用物,如铁、纸等等,都可以从质和量两个角度来考察。
每一种这样的物都是许多属性的总和,因此可以在不同的方面有用。
发现这些不同的方面,从而发现物的多种使用方式,是历史的事情。
为有用物的量找到社会尺度,也是这样。
商品尺度之所以不同,部分是由于被计量的物的性质不同,部分是由于约定俗成。
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
但这种有用性不是悬在空中的。
它决定于商品体的属性,离开了商品体就不存在。
因此,商品体本身,例如铁、小麦、金钢石等等,就是使用价值,或财物。
商品体的这种性质,同人取得它的使用属性所耗费的劳动的多少没有关系。
在考察使用价值时,总是以它们有一定的量为前提,如几打表,几码布,几吨铁等等。
商品的使用价值为商品学这门学科提供材料。
使用价值只是在使用或消费中得到实现。
不论财富的社会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
在我们所要考察的社会形式中,使用价值同时又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这个比例随着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不断改变。
因此,交换价值好象是一种偶然的、纯粹相对的东西,也就是说,商品固有的、内在的交换价值(valeur intrinsèque)似乎是一个形容语的矛盾。
现在我们进一步考察这个问题。
某种一定量的商品,例如一夸特小麦,同x量鞋油或y量绸缎或z量金等等交换,总之,按各种极不相同的比例同别的商品交换。
资本论第一章主要内容

资本论第一章主要内容
《资本论》第一章主要探讨的是商品和货币的含义及其关系。
商品是用价值来衡量的物品,货币则是一种通用等价物,能够用来交换商品。
通过商品与货币的关系,人们可以实现商品的生产和交换。
马克思提出了“劳动价值论”,即商品的价值来源于生产商品所花费的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
他强调了价值和价格的区别,价格是由市场供求规律决定的,而价值则是由包含其中的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决定的。
在讨论货币时,马克思强调了信用的重要性,认为货币的流通离不开信用,货币本身只是一种物理符号。
此外,他还指出了通货膨胀和货币贬值的原因,即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和信用扩张。
总的来说,本章是《资本论》中最基础的一章,主要介绍了商品和货币的概念、价值理论以及货币流通和信用的作用。
这些基础概念为后续章节的探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基本内容概述【摘要】本文从资本主义社会最基本的元素--商品开始,围绕商品的价值及其相关内容进行叙述,其中包含价值的基本概念,价值量的确定,价值形式及价值的本质,因为商品价值由劳动所决定,故而还讲到了劳动的相关内容及劳动两重性,同时还包括货币的由来、发展及其相关部分。
【关键词】商品劳动货币价值两重性第一章商品马克思指出“对资产阶级社会来说,劳动产品的商品形式,或者商品的价值形式,就是经济的细胞形式。
”而商品生产的出现,要比资本主义早得多。
但只有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它才成为普遍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形式,由此,只有运用从商品入手的逻辑方法,才能争取的阐述资本主义经济的实质及其发展规律。
而在历史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在简单商品生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也从另一个角度佐证了马克思研究开始的巧妙之处。
第一节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商品首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能够满足人类的某种需要的有用物品,它可以是精神的,物质的,直接的,间接的,商品的有用性使得它存在使用价值。
①商品使用价值及其特点商品从质的方面(是什么?有什么用?)看,每一样物在不同的方面都有用,即有不同的用途和使用方法;从量的方面(是多少?)看,为有用的物找到社会尺度,是历史的事情。
使用价值的特点:1、有用性决定于商品体的属性,故而商品体本身就是使用价值,或财物;2、商品体的使用价值这一性质与人们为取得它所耗费的劳动多少没有关系;3、考虑使用价值时以它们有一定的量为前提;4、使用价值在使用或消费中得到实现;5、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的内容;6、在商品形式中,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这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和其他一般物品的使用价值的区别。
②商品的价值(价值实体和价值量)价值是通过交换价值表现出的,价值是本质内容,交换价值是“表现形式”,交换价值是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关系或比例,这个比例随时间和地点而改变。
从此处,价值和价值实体表现为:1、同一种商品的各种有效的交换价值表示一个等同的东西;2、交换价值是各种物品包含的某种共同物的表现形式。
上文所说的“共同物”不能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则剩下的便是劳动产品这个属性,由此,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抽象劳动时间就是商品的价值。
社会劳动时间是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的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而社会必要劳动量,或者说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该使用价值的价值量。
但是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会随着劳动生产力的改变而改变,劳动生产力的决定因素有:1、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2、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的应用程度;3、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4、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5、自然条件。
价值量与劳动的关系正如马克思所说“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③商品时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物对此观点,马克思提出了四点内容:1、非劳动产品的物没有价值只有使用价值,则不是商品;2、一物是劳动产品且有实用价值,但如果只是为了满足生产者个人需要,则不是商品;3、一物是商品则不仅要有使用价值,是劳动产品,而且“必须通过交换,到把它作为使用价值的人的手里”。
4、一物没有使用价值则没有价值。
第二节劳动两重性商品的两个因素是由劳动的两重性决定的,这一点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关键之处,而劳动的两重性可从以下几点看出:①当作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1、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总是有用的具体劳动。
其中自己产品的使用价值或者由自己产品是使用价值来表现自己的有用性的劳动简称为有用劳动;2、各种具体劳动的质的区别是社会分工的基础,各种使用价值包含不同质的有用劳动,也才能作为商品相互对立;3、生产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是人类生存的条件;4、具体劳动不是所生产的物质的唯一来源,各种使用价值是自然物质和劳动的结合。
②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1、抽象劳动是对各种劳动的具体形态及有用性质的抽象,即是人类肌肉、脑部等等的消耗;2、抽象劳动是简单劳动,即一般劳动,复杂劳动只是多倍的简单劳动;3、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实体,在量方面也有作用。
③生产商品的劳动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对立统一劳动两重性决定了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相反变化。
“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消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
从另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作为具体的有用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
”第三节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商品必须具有自然形式和社会形式。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由自然属性决定的,可以感知,但是价值客观存在却不可捉摸,必须通过某种方式表现出来,价值形式就是商品价值属性的表现形式。
只有通过交换关系才能探索价值的本质,货币的起源及本质的问题也就可以解决了。
①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1.价值表现的两级: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X量商品A=Y量商品B,在此等式的左右两边的两个商品的作用是不同的,A通过B表现自己的价值,B是表现价值的材料。
前一个物品呈相对价值形式,后一个商品呈等价形式。
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是相互依赖、互为条件,但又相互排斥、相互独立的。
这里两种形式通过价值分配在等式两边的不同物品上,即同一个商品在同一价值表现中,不能具有这两种形式,且这两种形式互相排斥。
一个商品处于这两种形式中的哪一种取决于它是表现价值的商品还是被表现价值的商品。
2.相对价值形式(1)相对价值形式的内容首先讨论质才能讨论量的问题。
两个商品在当作价值量时是同性质的物。
但在价值关系中,此两物所起作用不同,一者为等价物,一者为体现出的价值物。
“一个商品的价值性质通过该商品与另一个商品的关系而显露出来。
”此等价形式将不同商品的不同劳动化作一般人类劳动。
当一个商品与别的商品交换时,本身即表现了价值分析的结论,即商品A与商品B交换,就是商品A的价值体现。
价值是A与B共有的东西,但又都不是A和B。
马克思提出“一个商品的使用价值表现在另一个商品的使用价值上。
”价值关系中,商品A作为价值体时,与商品B发生交换关系,此时B的使用价值表现了A的价值,这个价值具有相对价值形式。
(2)相对价值形式的量的规定性第一,价值形式不只表现价值,而且要表达一定量的价值。
第二,价值形式随两极价值的变化而变化。
这种变化所形成的影响,在等式X量商品A=Y 量商品B的前提下,马克思将其分为以下四种情况:情况1:商品B价值不变,则商品A的相对价值与A的价值成正比变化;情况二:商品A的价值不变时,A的相对价值表现为在商品B上价值的增减,与B的价值形式成反比变化;情况三:商品A与商品B的必要劳动量按同一比例及方向变化时,则其相对价值不变;情况四:商品A和商品B的必要劳动量按同一方向但是变化程度不同,或者是按相反方向变化,则变化情况可由上述三种推得。
由此,商品价值量的变化与相对价值变化不同,相对价值只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3.等价形式马克思指出的“一个商品的等价形式就是它能与另一个商品的直接交换的形式”“商品的等价形式不包括价值的量的确定”,此话直接说明了等价形式的本质及性质,下面分析其特点。
①相对价值形式的商品代表使用价值,处于等价形式的商品代表价值,故使用价值成为了它的对立面;②作等价物的商品代表价值,它是抽象劳动的凝结物,作为商品,其又是某种具体劳动的产品,故具体劳动成为其作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的对立面;③作等价物的商品,生产它的具体劳动是私人劳动,但出现在等价形式上则是抽象劳动即成为社会形式的劳动,故私人劳动成为其代表的社会形式的劳动的对立面。
历史告诉我们,价值表现的的秘密只有在商品生产发达,并成为支配的社会关系时才会显现出来。
4.简单价值形式的总体在分析上述之后,综合研究一下简单价值形式,分为以下几点:①简单价值形式表明商品的价值形式由商品价值的本性产生,而不是商品的价值由交换价值的表现形式产生,价值与价值量是本质,商品的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由其本性产生;②商品的简单价值形式是商品包含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的表现形式;③商品形式的发展是和价值形式的发展一致的;④简单价值形式并不充分,它是一种个别且特殊的价值形式,其会向更完整的形式发展。
(二)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1.扩大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是更充分的形式,其将商品的个别价值转化成可以不断增加的简单价值的系列,将处于相对价值形式的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了一系列商品上。
扩大的相对价值在质方面呈现了:处于相对价值形式的商品价值与其他商品都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形成的;处于相对价值形式的商品通过价值形式与整个商品世界发生社会关系;其价值与其表现的使用价值的特殊形式没有关系。
扩大的相对价值在量方面呈现了:根据处于相对价值形式的商品与其他商品交换的比例,其价值量被表现的更充分;商品的价值量调节商品的交换比例。
2.特殊的等价形式在与其他商品交换时,所有用来交换的商品都充当等价物,即都充当价值。
马克思犀利地指出了特殊等价形式的特点有:“每一种这样的商品的一定的自然形式,现在都成为一个特殊的等价形式,与其他许多特殊等价形式并列”,另外,包含于商品的多样的具体劳动是抽象的人类劳动的特殊表现形式。
3.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的缺点①相对价值上相对价值表现没有完成,因为表现系列无法终止;一种商品有着不相关且不同种类的价值表现,故商品价值表现太杂乱;每种商品的相对价值形式是各不相同的价值表现系列。
②其相对的等价形式上无数特殊等价形式并存且互相排斥,故等价形式多种且有限;每种特殊等价物包含一定的具体劳动,它只是人类劳动的特殊表现形式。
③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进一步发展,扩大的价值形式会发展为一般的价值形式。
(三)一般价值形式1.价值形式的变化了的性质相对前两个价值形式来看,性质变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相对价值形式来看第一,一般的相对价值形式是简单的且共同的,故而它是一般的;第二,每个商品生产者可以用自己生产商品换得所需商品,一般的相对价值形式才真正的使商品作为价值互相发生关系;第三,商品的价值对象性是这些物品的‘社会性’,故一般价值形式必须为社会所公认形式;第四,一般价值形式使一切商品在价值上相同,故可以互相比较价值量。
②等价形式来看第一,等价物商品成为了一般等价物,不再特殊;第二,等价物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一切商品的价值形态,故能与一切商品交换;第三,等价物商品的自然形式是一切人类劳动的可见化身;第四,相应的,生产等价物商品的私人劳动与其他一切劳动等同,而生产等价物商品的具体劳动是一般人类劳动的一般表现形式。
③一般价值形式将商品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一切商品都可用同一等价物表现其价值,故都有完全统一的表现,一般价值形式是商品世界的社会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