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市区民情日记三篇.doc
民情日记300篇百度文库

民情日记300篇百度文库篇一:民情日记精选篇一:民情日记 20xx年6月2日星期天阴雨今天,带着儿子及两位朋友还有他们的孩子一起去参加村里的儿童节活动。
一路上下着雨,乡村公路被雨水冲出坑坑洼洼和沟沟坎坎,路中间流淌着浑黄的小水流,我担心在雨季里,这条路会变得越来越难走,那村民们的出行又会增加困难了。
到座斗小学的时候,雨已经停了一会儿,老师们正忙着准备开展游园活动。
活动有蒙眼插花、盲人摸鼻、跳绳、定点投篮、飞镖、套酒瓶等--都是就地取材,有几个项目的道具是用纸箱简易制成。
孩子们排着队参加活动,可以赢到兑奖券,然后去兑换糖果、文具等奖品。
旧报纸裁成长条,上面盖了学校的章,这就是孩子们手里的兑奖券。
校园里、教室里的黑板上,都用粉笔画上了庆祝六一的宣传画。
今是孩子们的节日,女生们穿上了艳丽的花裙子,苗家咪彩的衣裙像鲜艳的花朵,孩子们跑来跑去,就像一朵朵流动的美丽的花。
搞这些活动,几个老师忙不过来,请了村委会的几个人来帮忙,来到学校的还有学区的代表,在我们的鼓励下,同去的各家的孩子也加入其中,校园里热热闹闹,快快乐乐。
今天,学校为四年级的同学摆了几桌饭菜,因为孩子们在这里只能上到四年级,再过一个月,他们即将离开,到乡镇中心校去上五年级六年级--这相当于是毕业晚餐了。
童心纯洁,天底下的孩子都一样。
无论他们生长在怎样的环境里,接受着怎样的教育,他们都应该得到社会的关爱,有权利享受属于自己的快乐。
快乐六一,我们在一起,愿孩子们都能远离伤害,快乐成长!篇二:民情日记和“小才女”聊天20xx年 7月5日星期:五天气:晴天今天下午5.30分左右,当刘春燕路过村委会办公室时,我叫了一声:刘春燕。
这时她停了下来,看了看是我叫她,便走到窗前。
我说:刘春燕,听陈老师说,你的中考考的很好,在全县排在十几名。
她说:是,您怎么知道?我回答说:昨天下午,县教育局、全南中学他们四个人去你家时我知道了。
为此,她站在窗外,就同我聊开了话题-- 聪明的女孩子,确实和一般的女孩子不一样。
社区入户走访民情日记3篇

社区入户走访民情日记3篇篇一17日上午,4小区92栋131号居民李瑞江、李瑞萍来社区反映:92栋121号李华家在污水管道处私设卡子,使自家卫生间污水排放不畅,去广原物业站反映几次均未解决,与121号居民协商几次也协商不通,希望社区出面解决。
我接案后与罗永刚、张新龙立即跟随李瑞江到楼栋单元调查了解情况。
经过3天的连续楼上楼下逐户走访,将情况彻底摸清。
原来111号居民家下水管道经常堵塞,每次堵塞111号居民就主动找楼上几家协商,共同集资疏通,但管道处也安装了“卡子”1313次的沟通决。
篇二291户784人的居113号院子时,第二网格点的十50米的小道,拐了两个近90度的弯到达布海丽切木的院子。
当时50年代盖的土坯房子,妈妈去世五六年了,自己今年已经40岁了,孩子也去世了。
这个房子是母亲留给哥哥和她的房子,由兄妹俩没有工作,都是低保户,哥哥也有病在身没有能力翻新。
我走进她家里面看到破旧不堪土炕上只铺了几块非常旧的小毡子和几个被褥,在墙角还有一台我小的时候才会看到的老旧小电视,室内几乎没有其他的生活必须品和家具用品,每个人看了心里都非常难受。
没有想到到伊宁市现在还有这么贫困的家庭,想想我现在的工作、生活条件,真是反差很大。
回来后我就想怎么样帮助她,过了两天我就到市场上买了两个地毯和米亚沙尔送一起送到她家,鼓励她找一份工作,好好生活,她非常感谢我。
她还向我反映他哥哥是肉联厂的下岗职工也是我们社区的低保户,生重病没有钱治病,我告诉她我们市工会帮扶中心有下岗职工大病补助这一项,让她把哥哥住院有关证明材料提供给我,我帮助他们去申请。
这就是我日常工作中平凡普通的一天,但正是这四个月来平凡而普通的每一天才让我更加深入的认识了基层、了解了基层,才能真正的“俯下身子”为老百姓做一点点的事。
篇三3月10日,像往常一样轮到我值外勤,开始了一天的走访入户工作。
在我看来那一天也许没什么特别,但是却总是有一对年逾古夕的老人牵动着我的心思。
民情日记300篇简短版[社区民情日记走访记录范文三篇]
![民情日记300篇简短版[社区民情日记走访记录范文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9b3dc7a710661ed9ad51f3a0.png)
民情日记300篇简短版[社区民情日记走访记录范文三篇] 中午时分,正是中饭时间,我来到了谢英朋家。
他还没回来,他老母亲在家,听老人家说谢英朋夫妇一大早就去车步圩卖豆腐去了,要等片刻才会回来,每天都这样。
老人家热情地端茶倒水,招呼我们坐下了来,还要我们在她家边吃中饭边等。
我们就一边和老人家聊着家长里短,一边等他们夫妇回来。
十二点半左右,谢英朋夫妇回来了。
一辆摩托车载着妻子,后面货架上高高的一垒豆腐架足足有十多个,妻子肩上还挑着一担箩,没有较高的骑车水平还真骑不了呢。
看着夫妻俩满脸的喜悦和高兴,我知道他们今天的生意很好,这么早就卖完了全部豆腐。
一停下来,老谢就赶忙热情地招呼我们,并和我们聊起了他的生意和他们忙碌而有滋有味的一天的生活。
他们每天都凌晨四点钟左右要起来磨豆腐,早上六七点夫妻俩就载着几十斤豆腐出发赶到车步圩,逢圩日就在圩上卖,不是圩日就要走村窜户卖,一般平时每天要磨四五十斤,过节日的时候就要多些。
他说,因为现在整个车步磨豆腐卖的只有一两家了,所以生意好做些,一般每天都在十一二点就可以卖完,中午回家吃中饭,下午就是妻子收拾一下家里,干一些农活,种菜浇地,他自己为第二天磨豆腐做一些准备工作,磨豆皮、浸豆子、处理豆腐渣、搞卫生等等,就这样忙忙碌碌就忙到了天黑。
我们边聊边询问他家的收入和打算,他们夫妻俩说虽然每天都起早贪黑,从早忙到晚,虽然苦点累点,但收入还不错。
我们明白从他们的言语间和他们的脸上都写满了喜悦和自豪,也对未来充满着信心!到达车步村后,我首先走访了田间地头、新屋下组及部分村民。
随后,来到村办公室,和村支两委、村民代表进行交谈。
在座的村干部、群众代表积极发言,共话发展。
据村党支部书记钟有良同志介绍,车步村属江西省“十二五”规划省级贫困村,现有人口1886人,外流人口625人, 19个村民组,总户数422户。
村民长期以来以种植禾笋、养殖生猪为主,近年来受自然灾害以及土地贫瘠,缺少创业致富带头人,很多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村里经济发展缓慢。
民情日记三篇

民情日记【三篇】篇一车窗外淡淡的月光照在山岗上,车内同事们在热烈地讲述着白天走访农户所见所闻,我的思绪又被带回走访过程中一桩桩鲜活的事件中。
根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安排,今天,在总书记、副院长和政工科长的带领下,我们一行十二人到和平村委会走访群众征求意见。
一大早我们来到和平村委会,因提前联系,村支部书记早知我们的来意,作了简要的工作安排,我们分成四个组分别对上村、罗家两个自然村挨家挨户进行走访。
乍暖还寒的早春,走在村间竹棚下的小路上,看着火红的石榴花开得无遮无掩,听着小鸟的鸣叫,少了城区那份商场店铺的喧嚣和车水马龙的浮躁,才知道什么是心旷神怡。
走访的农户大都只有老人在家,壮劳力基本外出打工,被走访的群众对我们法院的工作和审判人员的作风没有意见,也没有不良的反映,村间没有矛盾纠纷。
我在法院立案庭工作已有四个多年头,其实知道辖区内哪个地方诉到法院的纠纷多与少,和平村委会在我的记忆中确实连很小的民事纠纷也没诉到法院过。
村民张燕菊告诉我们,她家以前曾与邻居为相邻排水问题产生矛盾,但村委会已为他们调处化解了。
听到这些,我对村委会的基层干部肃然起敬,他们是这块净土的保卫者,是他们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宣传到群众中,把社情*反馈到上级,“拿钱不多、管事不少”,“上面分系统、下面当总统”,有了他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辛勤工作,乡村才那么宁静、那么真实、那么亲切!有了他们不懈的坚持,社会才如此稳定、共和国的大厦才如此安之若泰!他们是我值得敬佩的人、学习的榜样!我们在审判机关工作,要更加理解和支持基层干部,接待群众要更多一分真诚和热情,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分忧解难、解决问题。
走访中,群众反映强烈的是对烤烟收购工作中验收等级和价格不平稳的问题,一些农户也反映了家庭生活困难、住房修建等问题,希望得到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帮助,我们认真地一一作了记录,并向这些农户作了安慰和鼓励。
午饭后,没来得及休息就在村委会召开了由村民小组长、党小组长参加的征求意见座谈会,大家畅谈十八届三中全会会议精神和改革开放的形势。
大走访民情日记范文三篇

⼤⾛访民情⽇记范⽂三篇⼤⾛访民情⽇记范⽂【篇⼀】 ⼤⾛访民情⽇记范⽂【篇⼀】 3⽉29⽇下午,根据院“三⼀实⼲”活动统⼀部署,我们按照各⾃分组到马鞍桥村委⾛访。
⼤⾛访,访什么?家长⾥短,柴⽶油盐,政策得失、疑惑不解,渴望期盼……带着这些我们⾛访去!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之多艰。
”⼀进周来英的家中,我们有些吃惊,虽是早年盖起的⼩楼房,但屋⾥很简陋,⼀张桌⼦,⼏条凳⼦,没有多余的东西。
聊了⼏句之后,周奶奶抹起了眼⾓,“家⾥穷啊,没啥收⼊,我⽼太太不争⽓,有中风,天天吃药,拖累了家庭。
”周奶奶的意思我们明⽩,保障低、看病贵成了她⼼病,希望政府报销⽐例多⼀点。
村民有期盼,说明相信政府,新农村也是有穷⼈,如何精准扶贫,我们要有良⽅。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刚到丁⽂⽅家中时,夫妻俩刚⼲完活回来,听闻来意,丁⽂⽅的妻⼦就打开了话匣⼦。
“我们家⾥从2003年开始养猪,有600多平猪圈,现在要保护环境,不能养猪,我们服从村⾥⼤局,但是我们也要⽣活呀。
”说话间⼼⾥多少还是有些怨⽓的。
村民敢说真话,我们更要如实记录,或许我们⼯作有些地⽅还需要改进。
“⽼吾⽼以及⼈之⽼”,“⽼有所依,⽼有所养”依然是农村永恒的话题。
“年纪⼤了,洗⾐服不⽅便,⾐服都是村⾥定期组织⼈员专门帮忙洗⼤⾛访民情⽇记范⽂精选⼤⾛访民情⽇记范⽂精选。
”年迈九⼗的刘奶奶依旧精神矍铄,她说经历了⼏代⼈,如今愈加感受到居家养⽼的政策春风。
是啊,“公道⾃在⼈⼼”,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百姓从⼼⾥都会为你点赞。
⼀下午的⾛访,不仅看到了⾃然景,也听到了⼼⾥话。
⾛访的路上,油菜花开的很旺盛。
春天来了,风暖了,⼈⼼也暖了⼤⾛访民情⽇记范⽂【篇⼆】 ⼤⾛访民情⽇记范⽂【篇⼆】 阡陌交通,鸡⽝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着,悉如外⼈。
这不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我们真实接触的马鞍桥村。
勤劳、朴实、祥和,这⾥我们看到了虽因病不能⼯作却把家中收拾得窗明⼏净的⼤妈,年逾80却依然承包鱼塘⾃⼒更⽣的爷爷奶奶,让我们深受感动。
2020年简短民情日记六篇

2020年简短民情日记六篇篇一上午给单位做牌匾,为了给单位省钱,我坐的大客。
牌匾太沉,到了晚上胳膊累的还是疼。
又给我管辖的小区3号楼的楼栋长送生日面,由于她本人有事,近几日不回家,我就给她送到工作的地方(广泽),虽然路程有些远,但是能为居民做点事,我也很高兴。
下午走户,不在家的居多,我又做了流动人口核查。
感悟:工作上一切为了单位和居民,再苦再累也高兴,只要能为居民做些事,多远的路都会无怨无悔的走去。
篇二今天,天空比较晴朗,水口村“三送”工作组全体成员,起了个大早,来到水口村黄柏小组刘兴标家,刘兴标看到我们来,非常高兴,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刘兴标思想觉悟比较高,在走访期间,就是他向驻水口村“三送”工作组反映:杰古凹水库泄洪道坝面是黄柏、安下两个小组的必经之路,由于雨水冲刷,水毁相当严重,而且泄洪道坝面狭窄,行人不安全。
我们接到他的诉求后,立即进行登记在案,马上进行实地踏勘,召开成员会进行分析研究,制定实施计划,并承诺公示。
通过“三送”工作组的努力,向上积极争取资金12万元,并抓紧时间施工,现在杰古凹水库泄洪道除险加固工程已全面竣工。
刘兴标高兴的告诉我们:“我当时是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向你们反映这事的,没想到这么快就把这事办好了,现在坝面加宽了,群众也方便了,春耕生产也没不担心没水了,真是把服务送到我们老百姓的心坎上了。
篇三慈坑村山林茂密,整个村落都潜伏在一条林间沟壑,村里田不多,而且都穿插在山林之间,光照不算强,也缺乏河流的滋润,但涓涓细流涵养这万亩绿林,所以这个拥有2千余人的小山村,走着“靠山吃山”之路,据说多数人也算得上温饱有余。
近日来的走访,我们看见村口附近的村民生活得还不错,但深入村庄会是怎么样呢?于是,今天上午,我们几个在村党支部书记钟宝明的带领下,深入到铜钹山下,来到了离村部较远的木斗山、梨坑两小组,准备看个究竟。
这两个小组林业资源丰富,而且村民有种植油茶和毛竹林的习惯,但是这两项产业却至今未形成规模。
民情日记多篇(民情(完整版)

民情日记多篇(民情民情日记多篇(民情第一篇:民情日记民情调研民情日记水竹中心校余正燕当前,农村越来越多的家庭夫妻双双远家离乡,陆续走上了外出打工、经商的行列,有些儿童的家长不可避免地尽不了家长监护的责任,而他们的孩子只能留守在家庭,由家中的老人或亲戚代养,这部分远离了父母亲有效监护的留守儿童便成了农村特殊群体。
这一特殊群体的成长、教育已成为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
如果没有一个健康的优良环境,势必影响他们的每一步成长,只有创造优良的环境,才会让他们在健康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刘顺香是初二年级学生水竹乡双旋村,一个文静而漂亮的姑娘。
正是由于她的文静,以至于她在上课时也极少发言,有时就呆呆地做着,不知在想些什么。
本学期来每次作业总是拖拖拉拉,不能及时完成。
而且,最近书写越来越慢,成绩也越来越差。
针对这个情况,我和班主任决定对她进行一次家访,希望能够联合家长的力量一起帮助取得进步。
二、处理和解决还没去家访,刚跟刘顺香说了一下,没想到她的眼泪就掉下来了。
看来,她也知道自己自从他爸爸去世后,她学习中的现况,摸清她心里的想法,对症下药,针对她的一些特殊情况,妈妈要多关心她,多和她交流谈心,老师也要如此。
让她感受家庭和学校的温暖。
放学后我们来到水竹想把村刘顺香家,她妈妈一人默默的坐在沙发上。
看见我们来家访,晃晃悠悠的站起来给我们让座。
一进家门,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张黑白照片,简单的家具,一张四方桌,几张椅子,一台很旧的电视可以算是值钱的家当了吧。
刚一坐下,还未开口,这位母亲的眼眶便红了,刘顺香妈妈向我们反映了一些她家的情况:她们本是三口之家,虽不富裕但是幸福美满的家庭。
一年前张燕的爸爸得病,经过两次手术,本不富裕的家庭变得一贫如洗。
十几天前再次发作,离开了她们母女,离开了这个家。
她由于过度忧伤和疲劳,也患病多日。
孩子请亲戚朋友照顾,她的回家作业,也发现了她作业马虎、学习也不够理想。
常常还发现她夜间偷偷地哭,吵着要爸爸---听着听着,我的眼睛模糊了。
民情日记大全(完整版)

民情日记大全民情日记大全第一篇:民情日记一大早,我就像往常一样六点半起床。
经过一番洗漱之后到办公室烧好开水。
翻出笔记本,昨天商欣兰来报她家大水下车后,我首先走访了田间地头、村头寨尾及部分村民。
随后,来到村办公室,和村支两委、村民代表进行座谈。
说明来意后,在座的村干部、群众代表积极发言,共话发展。
据村委会主任李龙辉介绍,尾里村属二类贫困村,现有人口1326人,外流人口337人;辖4个自然村6个村民组,总户数322户。
村民长期以来以种植、养殖为主,近年来受旱灾影响,加之水源缺乏,土地贫瘠,缺少创业致富带头人,很多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村里经济发展缓慢。
尤其是今年干旱来得早,坡上的农作物基本绝收,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群众生产生活,积贫、返贫现象比较多。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交流,我感觉到全村上下创业致富的欲望很强烈,都在积极探索发展的新思路,努力寻求发展的好载体。
针对该村水源缺乏、土地贫瘠、劳动力富余的现状,我建议该村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尽力发展、尽快发展、提速发展。
一是鼓励村干部发动群众连片种植六月李等耐旱经果林木,统一管理,统一经营,扩大规模,形成产业;二是充分发挥村干部的“双带”作用,鼓励农户大力发展手工业,开展水晶球加工制作,与外出务工人员形成产销链条,尽量避免因水源缺乏发展蔬菜等种植业受到的限制;三是协助该村与沙营乡政府和当地水利部门联系,抢抓今年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好机遇,从4.5公里外的水库引水入村,解决水源缺乏问题;四是建议认真监督实施好村组公路硬化工程,使之成为群众满意工程,改善村民生产生活环境。
结合本部门工作实际,针对该村村寨分布不集中的状况,我准备申请从局里实施的广播项目中为该村协调安装广播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助推该村宣传发动群众工作,为村支两委工作提供方便,提高上情下传效率,增强村干部工作透明度;针对村里“村村通”收视效果不佳的状况,结合当前正在实施的有线电视网络县乡联网改造及数字化转换工程,已协调网络公司近期为村里开通有线电视网络;针对当前旱灾造成的损失,打算通过与民政部门协调适当给村里解决部分救灾物资,并向局领导请示对受灾困难户给予一定慰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市区民情日记三篇
篇一
3月28日,我与单位部分干部走访了高地社区。
高地社区地处城乡结合处,近几年发展迅猛,发展带来的问题也不断凸显。
走访中,高地社区的干部群众反映,该社区部分农户因住房距离杭浦高速过近,来往车辆多,噪声大,特别是夜间不能正常休息,生活为此受到很大的影响。
可是,由于杭浦高速的管理部门不是我们余杭区的,虽然也向有关部门反映过,但问题没有很好地解决,村民一直为这个问题而苦恼。
这个问题引起了我的高度重视,走访回来的路上我一直在想。
回到办公室后,我立即与区交通局、环保局取得了联系,讲述了事情的缘由,寻求解决的办法。
区交通局领导非常重视,答应第一时间与该路段的管理部门杭州市高速路政大队联系。
没过几天,市高速路政大队派出三位工作人员来到社区,我与区交通局等相关部门人员陪同实地踏看了现场,核实了情况,初步商定以社区的名义向市高速路政大队递交一份反映情况的报告,再由市路政大队将社区的报告和要求上报到上级主管部门,努力争取市路政大队、上级主管部门、区交通局和社区能坐下来一起协调解决此事。
市高速路政大队将核实后的情况,上报到其主管部门。
目前,两家单位就处理意见已与村干部进行了沟通、协商,估计不久就会有回复,问题有望得到解决。
区环保局对此事也很重视,
积极做了一些配合工作。
我也会一直关注和跟踪这一问题,使这个问题早日得到彻底解决。
随后我又走访了高地社区居民汪鸣忠,其妻向我反映家里的有线电视信号不好,画面不清楚,有时还搜索不到频道。
回到单位后,我联系了数字电视公司的领导,说明了情况。
第二天一早,该公司派人对汪鸣忠家附件的线路进行了检修,但没有发现问题,又对周围的信号进行了测试,也没发现异常情况。
工作人员与汪鸣忠取得了联系,对其家中的电视及数字接收装置进行了调试,线路是正常的,查明是因为雷雨天气“惹”的祸。
临走时,工作人员告诉汪鸣忠,今后在使用中如有问题,联系后他们会第一时间派人过来处理。
事后,数字电视公司将处理结果告诉了我。
我想,如果我们的区级各部门、党员干部都有数字电视公司这样的服务意识,那么群众反映的问题就不是问题,群众与我们的心就会贴的更近。
篇二
2月6日,江苏频道以《电视“问短”:打开天窗说亮话》为题,报道我市结合民生热点、依托网络等渠道搜集群众反映强烈的社会问题,邀请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委办局负责人走进演播间,与普通市民零距离交流、不设防不怕揭短的做法,国内各大媒体都进行了转载,引起了强烈反响。
一段时间以来,苏州市民们发现,黄金时段出现在电视荧屏上的普通百姓越来越多了。
这些人上了电视不是来给领导“贴金”和说好话的,反而尽扯些闹心、难办和让领导难堪的话题:有身患绝症却遇到拆迁的,有抱怨环境恶化的,有诉说“洗脚上楼”之后种种不适应的,等等;而他们之所以说得来劲,是因为坐在他们面前的,都是些听了能够管用和能解决问题的“狠角色”。
近年来,通过《对话苏州》这一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平台,普通市民提出的各种诉求和“疑难杂症”大多得到了解决,有的还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相关文件的出台。
除此之外,苏州还创造性地结合舆情新特点开设“寒山闻钟”网络监督论坛,通过报纸、广播方式实现市领导及管理部门与普通群众的日常交流互动,通过这些举措,让每一位市民不但有地方反映问题、了解政府作为,更是因为交流渠道的保持畅通和反映问题的快速解决而心平气顺,幸福感陡然提升。
在苏州市民因此得到实惠的同时,墙内开花墙外香,我市的做法得到了外界的充分肯定。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苏州经验实质上就是“一本摊开来的、富有时代特色的、既贴心又暖心的民情日记”,这对年终岁末全国各地总结密切联系群众的经验,具有重要的学习借鉴意义。
笔者理解它的特点主要在于两方面:一是时新:传播手段新,运用的是最为广大市民接受的网络、电视和报纸方式;交流手段新,往往一次干群互动要调用多种手段,以实现更大范围的“面对面”;探讨内容新,由于苏州经济社会
发展的特殊性,遇到的问题新,而解决问题的新办法也同样具有推广价值。
二是有效:因为直接面对有意见诉求的群众,就不可能绕开敏感话题,再“难啃的骨头”也得“下口”,为此,我市在落实与群众的交流互动时,常常是有针对性地找到突破口“发力”,相关各方共同参与,现场表态落实,之后必有反馈并辅以网络问政的全程监督,如此,何愁问题得不到解决?
概而言之,能“电视‘问短’,打开天窗说亮话”,经验与感悟在于:手段创新,才能更贴近;不怕尴尬,才能了解实情;心底无私,才能为民解忧。
篇三
早早起床,吃完早餐后,我和镇干部肖磊来到东丽村二组村民周秀琴、周艳红姊妹俩家。
一到达目的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十几名村民正穿梭在田间地头,忙碌采摘一串串黑木耳。
见到周秀琴、周艳红姊妹俩以后,我说:“你们姐妹俩地栽黑木耳产业做的很出色,我们是慕名而来学习取经地”。
周秀琴却幽默地说:“这几天,正值三夏农忙,全村人整天忙碌在田间地头。
我们全家人也不能闲着呀!不然我们吃啥、穿啥?饿着了、冻着了那还不要紧,要是让全村人说我们好逸恶劳那可就糟了呦”。
我开玩笑说:“我们接到群众举报,指责你们不好好种粮食,却栽种袋料黑木耳,1亩地年收入达好几万元,让他们看着眼红。
我们就为此事,专门来走访调查的”。
一番幽默的简短对话,顿时让全场人开怀大笑。
我们和周家姐妹姊妹深入交流、攀谈,了解到她们姊妹俩于20xx年就外出学习地栽黑木耳技术。
学业归来后,她们自己就开始做实验,学种植,完全掌握栽种技术之后,她们于去年种植了24000袋地栽黑木耳,纯利润达4万余元。
于是,今年就扩大规模,栽种了6万袋,预计纯利润能达万余元。
介绍到这里,她们专门把我们带领到2楼的阳台上,指着不远处黑木耳栽种区域对我们说:“这几天,正逢下了几场大雨,6万黑木耳菌袋全部结出了菌耳,从这个角度看去,那就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然后我们又详细询问了地栽黑木耳生产过程及市场销路
情况。
25岁的周艳红很腼腆地回答道:“经过这几年的经验积累,我们已经完全掌握了地栽黑木耳生产技术,成活率达95%以上。
我们已和汉中、广元等地的客商签订了长期购销合同,我们在销路上一点都不发愁。
我来为大家算一笔账:种植1亩地粮食,就拿的年景计算,全年纯收入不超过3000元,但栽种1亩地黑木耳,纯利润达2万余元,是种植粮食的6倍多。
在我们这个地方,非常适应地栽黑木耳生长,这个产业的的确确是一项发家致富的好项目。
从庙子岭搬到东丽新村后,我和姐姐有一个愿望:就是希望在我们的带动下,能有更多的父老乡亲加入栽种黑木耳行列,我们愿意为他们免费提供技术指导,和父老乡亲一起发家致富”。
周艳红一番朴实的话语,深深打动了在场人的心。
返回途中,我被周家姐妹的思想和认识所感染。
驻村入户
走访的这些日子,也更深刻的认识到科学指导、科学发展对农村经济提升的帮助。
所谓“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在今后基层工作中,我要俯下身子,成为群众中的一员,将日日琐碎的工作长期的坚持下去,更加热爱基层,真正架好群众和干部的连心桥,也让自己的青春在基层中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