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运用考点一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语言文字运用 专题一 正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语言文字运用 专题一 正

观照词语前后,避免不合语境
备考必记仓储
易造成不合语境的成语
1.对簿公堂:在官府公堂上受审问,后来指在法庭上对质或上法庭打官司。

不能用来形容“在公共场合辩论”或“核对数据、账目”。

2.拍手称快:拍着手喊痛快,多指仇恨得到消除。

不能直接用于那些欢快的场面。

3.曾几何时:指时间过去没有多久。

不能理解为“很久以前”。

4.长此以往:老是这样下去。

多用于不好的情况。

5.心有余悸:危险的事情虽然过去了,回想起来还感到害怕。

只用于过去发生过的事。

不能但凡表示害怕就用此语。

6.炙手可热:手摸上去感到热得烫人,比喻权势大,气焰盛,使人不敢接近。

用于人而不用于物,不可理解为“热门”或“商品畅销”。

7.万人空巷: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

不能理解为“万巷皆空”。

8.萍水相逢:比喻向来不认识的人偶然相遇。

不能但凡表示相遇就用此语。

9.间不容发:两物中间容不下一根头发,形容事物之间距离极小,也形容与灾祸相距极近,情势极其危急。

不是形容“关系亲密”。

10.明日黄花:原指重阳节过后逐渐枯萎的菊花,后多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

不是指未来的东西。

高中 高考专项复习 语言文字运用 正确使用词语

高中 高考专项复习 语言文字运用 正确使用词语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徘徊”指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比喻犹疑不决; 也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波动、起伏。“踟蹰”指心里迟疑,要走不走的样子。据此,第一空只能用 “徘徊”。“积聚”指积累。“积淀”指积累沉淀,多指文化、知识、经验等方面。第二空形容“智慧”, 应用“积淀”。“废寝忘食”形容非常专心努力。“宵衣旰食”,宵:夜间;衣:穿衣;旰:天已晚。天 不亮就穿起衣来, 时间晚了才吃饭, 形容勤于政务。 多用于称颂帝王勤于政事。 根据句意, 第三空应用“废 寝忘食”。
[解析] 此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滋养:供给养分,补养;养分,养料。滋润:含水 分多,不干燥;增添水分,使不干燥。句中说的是荆楚文化对湖北国画的影响,故选 “滋养”。绚丽多彩: 形容色彩华丽。多姿多彩:丰富多彩,形容颜色形态多样,有很多种形状,很多种颜色。句中形容“风格 多”,应选“多姿多彩”。稳固:使安稳牢固;安稳而巩固。顽固:思想保守,不愿意接受新事物;指在 思想观点或政治立场上坚持错误,不愿意改变。句中强调主观不愿意改变,故用“顽固”,为贬义褒用。 锁定:使固定不动;最终确定;紧紧跟定。框定: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从使用对象看,应用“锁定”。
解题法 1
近义实词辨析的方法
高考主要考查近义实词的选用与辨析,侧重考查实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而不是静态的词典中 的固有含义。解答这类题目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从意义方面辨析 ①看词义的轻重 近义词虽然表达的意思是相近的,但是在表现事物的某些特征或程度上,往往有轻重之别。我们辨析 时就要注意区分。 例如:“损坏”“毁坏”“破坏”都表示因某一动作行为而造成伤害,但程度不一样。 “损坏”的语意要轻, 程度要小, 而“毁坏”“破坏”则层层升级, 程度加重。 “他损坏了公物”“他 毁坏了公物”“他破坏了公物”在程度上有明显的区别。 ②看词义的范围 有很多近义词适用范围的大小是不同的,有的大一些,有的小一些;有的概括的是事物总的方面,有 的概括的是其中的某一部分。只有准确把握词语的适用范围,才能正确地辨别。

2024届高三语文考前攻略---语言文字运用(正确使用词语)学案(含答案)

2024届高三语文考前攻略---语言文字运用(正确使用词语)学案(含答案)

2024届高三语文考前攻略---语言文字运用(正确使用词语)【考情诊断】“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一直是高频考点。

近几年全国卷将词语放在阅读文段中考查,对考生在具体语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22年无论是新高考卷还是全国卷都考查的是根据语境填写成语,这既考查考生的成语积累量,也考查考生在语境中灵活运用成语的能力。

正确理解词语意义、准确把握词语使用对象和准确判断词语感彩与适用语境是词语考查的主要方面。

考点一成语填空近几年全国卷对成语的考查题型是客观题,而2022年新高考Ⅰ卷、Ⅱ卷第18题,全国甲卷、乙卷第17题均采用主观题考查成语填空。

此类试题答案并不唯一,学生填写的成语只要符合上下文语境即可。

该题型突出考查考生的成语的储备量,对语言表达与运用的情景性和灵活性有更高要求。

成语填空题型新颖,难度系数大大增加,在复习备考时,要注意有意识地进行词语的积累。

【词语选择】选词填空,多为近义词。

词语选择是传统题目,解题主要方法是在近义词中找出词语的“个性义”,对照语境作出最佳选择。

解题的原则就是:去同存异,关键有三步:一是找差异。

找出近义词的差异,也就是词语的“个性义”;也就是说两个词语有共性,在共性之下,我们再来找他们的个性;个性义是广泛的,除自身带有的特殊意思上有差别外,还有语义轻重、感彩、使用对象、词语语法属性等方面的不同。

二是看语境。

结合“个性义”根据语境做最恰当的选择。

三是用排除。

运用传统的排除法,通过确定已经明确选择的某几个词语,再来综合运用排除法选出答案,可以避免某一个词语拿不定主意时的窘境。

1.个性义是选择的根本。

法制/法治法制:法制制度。

法治:依法治理国家。

反思/反省反思: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反省,有“悔悟”义。

妨碍/妨害妨碍:侧重于指造成一定障碍。

妨害:侧重于指有损害。

每时每刻无时无刻由于此二词都有“时刻”二字,一些粗心的人便容易混淆它们。

其实,它们意思完全相反:“每时每刻”讲“时刻”都有,多用于肯定句;“无时无刻”讲“时刻”都无,多用于否定句。

2022届新高考语文复习讲义:22语言文字运用-正确使用成语(含答案)

2022届新高考语文复习讲义:22语言文字运用-正确使用成语(含答案)

语言文字运用——正确使用成语讲义一、突破方法方法1:体会语境,巧用排除法方法2:掌握设误类型,逐一击破(一)辨析关键字义,避免望文生义望文生义,即只按照字面意思来理解成语的含义,不了解成语的确切含义,仅从字面上去牵强附会,造成不正确的理解,从而做出错误的判断。

【真题回顾】例1.李小刚写的作文文不加点,字迹潦草,读他的文章,真叫人头痛。

例2.今年初上海鲜牛奶市场燃起竞相降价的烽火,销售价格甚至低于成本,这对消费者来说倒正好可以火中取栗。

例3.美国黑人电影明星福克斯和弗里曼在第七十七届奥斯卡奖角逐中当仁不让,分别夺得最佳男主角奖和最佳男配角奖。

【方法点拨】1、扣准关键字词对成语中的关键字眼要细加关注。

如“不足为训”中的“训”不是“教训”,而是“准则”,“不刊之论”的“刊”不是“刊登”,而是指“削除错了的字”;2、探寻词义源头成语多约定俗成,源于典故,故要参透本义。

如“七月流火”指天气逐渐凉爽起来。

《诗经》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这里的七月指农历的七月,“流”指向下运行,“火”是一种星宿名,每年农历五月的黄昏时刻,出现于中天,位置最高,六月以后变逐渐偏西向下沉落,所以叫“流火”,这时酷暑减退。

3、关注意义的整体性成语意义不是构成成分的简单相加,如“江河日下”,日:一天天;下:低处。

江河的水天天向下游流,比喻情况一天天坏下去。

还要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选用字义轻重适度的成语,避免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如“日理万机”通常形容政务繁忙,多指高级领导人,词义较重,不能用在普通人(诸如老师)的身上。

另外,做题时对那些可以照字面意思理解的成语要格外留心。

请识记下列成语中关键字词的意思:闻过则喜(缺点)不足为训(准则)不刊之论(更改)久假不归(借)危言危行(正直)七月流火(火星)屡试不爽(差错)一文不名(占有)不孚众望(令人信服)犯而不校(计较)一傅众咻(教导)差强人意(稍微)安土重迁(不轻率)细大不捐(抛弃)春意阑珊(衰落,将尽)文不加点(涂上一点,表删去)不速之客(邀请)大方之家(专家,内行)莫衷一是(正确)噤若寒蝉(闭口不作声)叹为观止(赞赏)吊民伐罪(慰问)易望文生义的成语还有:五风十雨:五天刮一次风,十天下一次雨,形容风调雨顺。

语言文字运用考点一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

语言文字运用考点一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

考点一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体察细微,辨析语境[考点要求]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 E级1.(2012·)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笔名满天下而原名湮没无闻者,事实上等于______。

人家给咱们介绍一位雁冰先生,不如介绍茅盾来得响亮;介绍一位婉莹女士,不如介绍冰心来得________。

等到自己也肯公然承认名叫茅盾或冰心的时候,仍不失为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好汉。

千秋万岁后,非但真假难辨,而且__________。

A.改名换姓大名鼎鼎弄巧成拙B.移花接木如雷贯耳弄巧成拙C.改名换姓如雷贯耳弄假成真D.移花接木大名鼎鼎弄假成真答案 C解析本题从不合语境、褒贬误用等角度设误考查成语的使用。

从“笔名满天下而原名湮没无闻”可知第一空是“改名换姓”而非“移花接木”(比喻使用手段,暗中更换人或事物,贬义)。

从笔名比原名“来得响亮”可知第二空是“如雷贯耳”(名声大)而非“大名鼎鼎”(很出名)。

从“真假难辨”可知第三空是与之照应的“弄假成真”而非“弄巧成拙”(想耍巧妙的手段,结果反而坏了事,贬义)。

试题评点这是卷首次用“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的方式考查成语。

这种题型姑且叫“成语选用填空”题型,它更强调真实语境中成语的运用。

2012年的成语题实际上是“近义成语比较选用”。

经过多年的题型稳定后,卷成语题终于在题型上有了变化。

尽管这种题型不是新题型,但毕竟在形式上有了突破。

无论哪种题型,准确理解成语含义,并能正确使用,这一根本要求不会变。

2.(2013·)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读者欣赏作品清新的故事,却忽略了蕴藏的热情,欣赏文字的朴实,却忽略了作品隐伏的悲痛,实际上近于________。

(2)中国古代文化是一座巍峨的高峰,不管我们在儒、释、道哪一条路上行走,________,最终都必然会在山顶上相逢。

(3)多年前,集团首席执行官就感觉自己________,在集团迅猛发展、国际市场不断拓展的今天,他的危机感丝毫未减。

2021届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语言文字运用专题一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第二讲正确使用熟语含成语练习含解析

2021届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语言文字运用专题一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第二讲正确使用熟语含成语练习含解析

第二讲正确使用熟语(含成语)纵观这些年的高考成语题,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数量上的小幅增减,还是题型上发生的微妙变化,万变不离其宗。

一是成语的考查重点依然没变:感情色彩的误用,望文生义,适用对象弄错,具有双重含义的成语,语境或逻辑错误等。

二是解题方法依然没变:只要我们准确地掌握了成语的意义和用法,掌握了常见的成语错误类型,答题时联系语境,综合思考,就能准确做出判断。

突破一近义成语辨析8大类型类型一形近神似易误有些成语与其他成语由于语音、字形相似,意思接近或具有某些共同的语素,在使用时极易混淆,如“不负众望——不孚众望”“目不暇接——应接不暇”等。

对这些易混成语,一要辨其“形”,看“异”在哪儿;二要辨其“神”,注意使用上的细微差别。

如:过去的上海滩是________之地,以前人们在那里做事情格外小心。

(鱼目混珠/鱼龙混杂)分析:鱼目混珠:比喻拿假的东西冒充真的东西,一般形容物,不指人。

鱼龙混杂: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

应为“鱼龙混杂”。

[名师提醒][知识卡片]形近神似的成语不负众望——不孚众望不以为然——不以为意不堪卒读——不忍卒读无微不至——无所不至独行其道——独行其是前仆后继——前赴后继另眼相看——刮目相看不胜其烦——不厌其烦骇人听闻——耸人听闻纷纷扬扬——沸沸扬扬鱼目混珠——鱼龙混杂临危授命——临危受命不胫而走——不翼而飞无可厚非——无可非议不可理喻——不可思议处心积虑——殚精竭虑谈笑风生——谈笑自若望文生义——顾名思义一文不名——一文不值高山流水——行云流水不绝如缕——不绝于耳侃侃而谈——夸夸其谈设身处地——身临其境一挥而就——一蹴而就类型二望文生义易误望文生义是指成语的意义具有整体性,而且意蕴是约定俗成的,不了解某一词句的确切含义,仅从字面上牵强附会地理解,导致理解不确切而造成的运用错误。

如:舞台上的灯光时明时暗,快速变幻的布景令人________,随着歌手的狂歌劲舞,观众席上也一片沸腾。

正确使用词语(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成语、熟语)

⑬崭露头角(青少年)
⑭芸芸众生(众多普通人)
⑮不情之请(谦辞,用于自己) ⑯耳提面命(长辈)
⑰雨后春笋(新生事物)
⑱扣人心弦(诗文、表演)
⑲脱颖而出(人的才能)
⑳长此以往(多指不好的情况)
悬壶济世(行医)
石破天惊(文章、议论)
荡气回肠(乐曲、文章)
三、记准成语的感情色彩,避免褒贬误用 3.请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原因。 (1)(2014·广东)与连. 篇. 累. 牍. 的电视剧本身相比,剧中翻书的 动作、人物的坐姿等,只是一些细节。 答案 连篇累牍:形容叙述的篇幅过多过长。这是一个含 贬义的成语,结合语境“电视剧特别多”,这里该用中性 成语“层出不穷”。
(3)识破陷阱是做题的技巧,需要掌握。另外,考场上要 避难就易,灵活使用排除法。
Ⅱ 如何正确使用成语
一、记准成语的意思,避免望文生义 1.请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原因。 (1)(2014·大纲全国)最美的是小镇的春天,草长莺飞,风. 声. 鹤. 唳. , 走进小镇就如同置身于世外桃源,来此旅游的人一定会被这里 的美丽景色深深吸引。
(2)俗话说:兵马未动,粮. 草. 先. 行. 。刚. 进. 入. 4.G时代,抢占市 场的“搏杀”已见端倪,几大运营商争相推出各种优惠套 餐,在价格上做足了文章。 答案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军队还没有出动,先要做好 粮食、草料等的准备工作。比喻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先做 好准备工作。但这一准备工作仅限于后勤工作,不包括该 句所说的“抢占市场”等行为。
(3)(2013·江西)那个时候的中国,社会动荡,经济秩序极为 混乱,物价青. 云. 直. 上. ,人民苦不堪言。 答案 “青云直上”形容官职升得很快很高,不能形容 “物价”,应用喻职位、价格等急速上升的“扶摇直上”。 此处属对象误用。

高中语文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知识点分析全国通用

高中语文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知识点分析全国通用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课标解读《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说明》中规定:“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它是“语言文字运用”下的考点之一,主要考查语言应用能力(E级),江苏省考查的是成语,分值3分。

要求学生正确理解词语(包括成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能根据语境正确使用词语。

高考试题为了避免和平时试题撞车,都是临时设置语境,所以,我们要注意训练这方面的能力;另外,考过的成语不一定不考,这一点尤其要引起重视。

预习内容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自从国家队开除四人的消息被曝光后,面对记者的提问,队员们无不噤若寒蝉....,显得格外沉默。

B.联想集团以雄厚的科技实力和先进的经营理念为依托,亦步亦趋....紧跟世界电子产业发展潮流,创下了骄人的业绩。

C.黄金周第一天,峨眉山景区迎来了今年第一场大雪,沸沸扬扬....的雪花把峨眉山装点得格外美丽。

D.在西方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冲击下,中国的传统节日备受青年冷落,这已是无可..厚非..的事实。

答案:A(B“亦步亦趋”指事事追随和模仿别人,是贬义词,不符合原句语境;C“沸沸扬扬”用来形容人声鼎沸,议论纷纷,不用来形容雪花;D“无可厚非”指不能过分责备。

说话做事虽有缺点,但还有可取之处,应予谅解。

这里应改为“无可争议的事实”)2.下列各句子,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面对恐怖分子的威胁,希腊政府斥巨资力保本届奥运会万无一失,安全保卫工作可谓面面俱到,战斗机在空中盘旋,舰艇在海上游弋,警察在街道巡逻:这真有点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味道。

B.在审片的时候,孙玉胜副总编辑用了一个小时来思考如何既能揭露事实,又能保护线人,在发现无法两全的时候,他作了忍痛割爱....的决定。

C.有时候,解决问题的方法会突然在脑海中闪现,于是问题便茅塞顿开....,这种一下子使问题解决的顿悟,便是所谓灵感。

D.随着《党内监督条例》的出台,反腐力度的制度化,少数腐败官员怕被人揭发受处分,就金蝉脱壳....,把大量财产转移到国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一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体察细微,辨析语境[考点要求]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 E级1.(2012·江苏)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笔名满天下而原名湮没无闻者,事实上等于______。

人家给咱们介绍一位沈雁冰先生,不如介绍茅盾来得响亮;介绍一位谢婉莹女士,不如介绍冰心来得________。

等到自己也肯公然承认名叫茅盾或冰心的时候,仍不失为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好汉。

千秋万岁后,非但真假难辨,而且__________。

A.改名换姓大名鼎鼎弄巧成拙B.移花接木如雷贯耳弄巧成拙C.改名换姓如雷贯耳弄假成真D.移花接木大名鼎鼎弄假成真答案 C解析本题从不合语境、褒贬误用等角度设误考查成语的使用。

从“笔名满天下而原名湮没无闻”可知第一空是“改名换姓”而非“移花接木”(比喻使用手段,暗中更换人或事物,贬义)。

从笔名比原名“来得响亮”可知第二空是“如雷贯耳”(名声大)而非“大名鼎鼎”(很出名)。

从“真假难辨”可知第三空是与之照应的“弄假成真”而非“弄巧成拙”(想耍巧妙的手段,结果反而坏了事,贬义)。

试题评点这是江苏卷首次用“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的方式考查成语。

这种题型姑且叫“成语选用填空”题型,它更强调真实语境中成语的运用。

2012年的成语题实际上是“近义成语比较选用”。

经过多年的题型稳定后,江苏卷成语题终于在题型上有了变化。

尽管这种题型不是新题型,但毕竟在形式上有了突破。

无论哪种题型,准确理解成语含义,并能正确使用,这一根本要求不会变。

2.(2013·江苏)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读者欣赏作品清新的故事,却忽略了蕴藏的热情,欣赏文字的朴实,却忽略了作品隐伏的悲痛,实际上近于________。

(2)中国古代文化是一座巍峨的高峰,不管我们在儒、释、道哪一条路上行走,________,最终都必然会在山顶上相逢。

(3)多年前,集团首席执行官就感觉自己________,在集团迅猛发展、国际市场不断拓展的今天,他的危机感丝毫未减。

A.南辕北辙异曲同工如临深渊B.买椟还珠殊途同归如履薄冰C.南辕北辙殊途同归如履薄冰D.买椟还珠异曲同工如临深渊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根据语境选用成语。

(1)南辕北辙:心里想往南去,却驾车往北走。

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

买椟还珠: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

根据句子中“欣赏……却忽略……”可以看出,是有关取舍问题,故选用“买椟还珠”。

(2)异曲同工:不同的曲调演得同样好,比喻不同的人的辞章或言论同样精彩,或者不同的做法收到同样好的效果。

殊途同归:通过不同的道路走到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

语境是多条道路归一,故选“殊途同归”。

(3)“如临深渊”与“如履薄冰”都形容谨慎戒惧,二者区别不大。

其实确定了前两个成语,就可得出答案了。

试题评点该题沿用2012年的命题形式,在所给语境中选填成语,不过,所给语境不是一个,而是三个,似乎显得更为容易,尤其是前两句,但第(3)句却有故意设难之疑。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均比喻存有戒心,行事极为谨慎,意义上区别不大,两个都可。

但不明就里的考生在二者区别上耗费了不少时间。

不过,利用排除法是能很快作出选择的。

因此,该题不仅考查成语知识,还考查考生的思维品质。

如考生解题不懂得“先易后难,逐个排除”的思维过程,而死抠第(3)句两个成语的区别,定会吃大亏的。

江苏卷连续两年都使用“成语选用填空”题型,尽管有人诟病它,但它比传统题型所提供的语境更完整,更清晰,更能考查出考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3.(2014·江苏)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最使我艳羡的还是园林艺术家化平淡为神奇的______。

某些树木当植当伐;某些花卉当疏当密;何处须巧借地形,顺势筑坡;何处又宜少见轩敞,________:所有这一切都煞费心血,但又不露惨淡经营的痕迹,正像一帧名作脱稿前画师那奇绝而________的点睛之笔。

A.用心别树一帜浑成B.匠心别树一帜饱满C.匠心别有洞天浑成D.用心别有洞天饱满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近义词语的辨析。

用心:①集中注意力,多用心力;②怀着的某种念头。

“匠心”指巧妙的构思,带有褒义色彩。

结合语境,此处意思是强调“构思巧妙”,所以第一处应选“匠心”。

“别树一帜”指另外树起一面旗帜,指与众不同,另成一家。

“别有洞天”指另有一种境界,形容景物等引人入胜。

显然,第二处应选“别有洞天”。

至此,已经可以得出答案了。

“饱满”指丰满,充足。

“浑成”意为“自然”。

第三处强调的是“景物的自然,没有刻意修饰”,所以应选“浑成”。

试题评点该题虽在题干上与2013年相同,依然是“选词填空”;不过所选的“词语”不只是成语,还有两个实词。

如果说江苏卷2014年语言文字题“大变脸”了,那么,近几年来首考实词,则属于“大变脸”中的“小变脸”。

好在该题难度并不大,考生对这六个词语并不陌生,只要调动语感,审读全句,代入后再读读看看,应该没什么问题。

4.(2015·江苏)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书是整个人类的记忆。

没有书,也许历史还在混沌未开的蒙昧中________。

读书,让绵延的时光穿越我们的身体,让几千年来________的智慧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血液里汩汩流淌。

读书,不仅需要________的精神,还需要懂得快慢精粗之分。

A.徘徊积聚宵衣旰食B.徘徊积淀废寝忘食C.踟蹰积淀宵衣旰食D.踟蹰积聚废寝忘食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近义词语的辨析。

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比喻犹疑不决。

踟蹰:心里迟疑,要走不走的样子。

根据语境,第一处应选“徘徊”。

“积聚”多用于财富、力量等。

“积淀”多用于文化、思想、感情等。

根据后面的“智慧”一词,可确定第二处应选“积淀”。

废寝忘食:顾不得睡觉和吃饭,形容非常专心努力。

宵衣旰食:天不亮就穿衣起来,天黑了才吃饭,形容勤于政务。

根据语境,第三处强调读书需要有努力、勤奋的精神,所以应选“废寝忘食”。

试题评点该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命题形式同2014年一样,采用语段形式,选择两组实词、一组成语填空。

解答这类试题一定要结合语境,采用“先易后难,逐个排除”的办法。

如本题中的两个成语“废寝忘食”与“宵衣旰食”,一熟一生,且区别最明显,从适用对象上一下子就能区分开来。

虽说语段的语境较大,但还是要根据该空所在的句子前后来判断。

如修饰“智慧”只能是“积淀”,或者“智慧”与“积聚”不搭配。

有意思的是,2015年该题语段内容是说读书是智慧之源,而作文题又是谈智慧的,是否有互文照应之妙。

江苏卷此类题型命题已经很成熟,考生也很适应了。

5.(2016·江苏)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人人都希望自己________,却很少有人能沉静下来用心对待生活。

其实生活很________,你是不是诚心待它,它一眼就能分辨出来。

你越________,越想得到,距离目标就越远;你努力振作,默默耕耘,惊喜往往就会悄然而至。

A.与众不同机敏焦躁B.与众不同敏锐浮躁C.标新立异机敏浮躁D.标新立异敏锐焦躁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近义词语的辨析。

“与众不同”的意思是“跟大家不一样”。

“标新立异”的意思是“提出新奇的主张,表示与一般不同”。

“与众不同”重在表示“不同”,重在客观存在;“标新立异”重在标榜“新”和“异”,重在主观行为,第一处应选“与众不同”。

“机敏”的意思是“机警灵敏”,多用于形容人的反应能力。

“敏锐”的意思是“(感觉)灵敏;(眼光)尖锐”,多用于形容人的思想、感觉、目光、洞察力等。

第二处强调“感觉敏锐”,应选“敏锐”。

“焦躁”的意思是“着急而烦躁”,多用于形容人的心理。

“浮躁”的意思是“轻浮急躁”,多用于形容人的性情。

“焦躁”和“浮躁”的区别在于:前者重在“焦急”,后者重在“浮浅”,侧重点不同。

第三处应选“浮躁”。

试题评点该题无论是考查点还是题型、难度,都与前几年保持一致,较好地体现了首题稳定的意图。

答此题固然要仔细辨析词义,但更重要的是确定语境,选准词语。

如“机敏”形容人的动作,“敏锐”形容人的眼光,而语境中有“它一眼就能分辨出来”的提示。

而选“焦躁”还是“浮躁”更要看语境,第三句是一个语境相对的并列句,后半句有“默默耕耘”,前半句与之相对的当然是“浮躁”了。

词语题越来越重视语境的把握,这是大趋势。

1.纵观江苏卷近几年的词语题,你发现其命题有何特点?答案近几年来命题保持稳定,表现在:(1)考查点①词语类型:两组近义实词,一组近义成语,主要是常见常用而易错的词语。

②目的:把词语与语境结合起来考查,重在考查对词语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

(2)题型:提供一个较完整的语段,提供三组词语,要求选出恰当的一组。

2.江苏卷词语题的命题特点对于词语复习来说有何启示?答案(1)以成语复习为主,带动实词复习。

(2)对于成语复习,须坚持:①积累是前提,是根本。

中华成语数量庞大,积累不可能漫无目的,而是坚持记常见、常用、常错的成语;具体说来,主要指历年高考题中出现过的成语,教材中出现过的成语,生活中常见且易错的成语。

积累要多要素并重,即意义、色彩、对象、搭配等兼顾,但也要根据实际情况有所侧重,突出易导致误用的因素。

积累成语,不可一味强记,要结合语境,要在运用中识记,如及时地把它们用到作文中。

②把握语境是关键。

知道了成语的意义,只是成功的一半,另一半在于把握语境。

要能根据语义找照应,划分关系看搭配。

(3)对于实词的复习,重点是近义实词,重在积累、掌握辨析方法。

(4)加强做题训练。

在训练中要突出对语境的把握,因为近几年词语题突出对语境的考查,做题不能靠“觉得”“好像”这样朦胧的感觉,重在在语境中找到依据。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近几年高考对实词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动词、形容词上,偶尔也会涉及名词。

实词的考查以近义词辨析为主。

要掌握和运用好近义词,关键在于能辨析近义词的意义和用法。

辨析近义词是为了使思想感情表达得更精确、更细腻,语言表达效果更加鲜明生动。

辨析近义词,辨异是重点,但要辨异首先要求同。

所谓求同就是要找到一组近义词共同的基本义,然后在这个共同的基本义之内,辨析其差异。

辨析的角度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从意义方面辨析(1)辨析词义的侧重点①安置安排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安置”指使人或事物有着落;“安排”指有条理、分先后地处理(事物),安置(人员)。

②陡峭峻峭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陡峭”重在“陡直”,“峻峭”重在“高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