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第二章 地球(学)
第二章 地球表层系统

2. 人类对地球表层环境的作用与影响 1) 改变了地表环境的结构 2) 改变了地表环境的演化方向与速率 3) 改变了地表环境的物质循环 例如水循环路径、碳循环的源与汇。 4) 改变了地表环境的能量平衡 5) 对资源的消耗与破坏 6) 污染环境
改变了地表环境结构
对资源的消耗
3. 功能 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通过改变地球 表层系统的物质流、能量流或信息流, 来改变系统的结构,从而达到对地表系 统进行优化、调控的目的。 物质传输:降水、陆海沉积等; 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高 低纬间的热量交换; 信息传递:
二、宇宙中的地球
1. 地球的物理特性及其环境意义
第二章 地球表层系统 的结构与功能
一、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1. 组成 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交 叉而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了 复杂的地球表层系统。 形成了特别的结构,进而产生了特别 的功能。
2. 结构 从自然地理学角度,这种结构分为: 1) 垂直分层 由于重力(地球内能)和太阳辐射(地球 外部能量来源)的相互作用,以及各组成部分 物质成分影响。地球表层系统的诸多组成部分 均呈垂直分层。例如:宏观上大气圈的垂直分 层、高山垂直自然地带的形成等;微观上植物 群落的组成(草本层、灌木层和乔木层)、土 壤动物的空间分布等。
改变了地表环境的 演化方向与速率
人类影响 改变了地表 环境物质循环 改变了地境的结构
地人 为 技 为 水 开 的 农 造 变 表类 良 术 水 库 垦 地 田 使 为 环已 田 使 面 的 使 面 变 森 农 毁 境经 。 戈 干 建 草 , 为 林 田 林 的和 总 壁 旱 造 原 过 混 、 , 垦 结正 而 、 区 使 变 度 凝 草 城 种 构在 言 荒 水 旱 为 放 土 地 市 使 。改 之 漠 灌 地 荒 牧 为 或 的 森 变,变溉变漠或主者建林 ,
普通地质学第二章地球

1 Gal =1cm/s2
d
r
F RP
重力的变化
重力在地表的变化
重力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加,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减小。若将地球视为均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体,以海平面为基准可计算出不同纬度的标准重力值。
g=987.032(1+5.3*10-3*sin2ф-5.9*10-6 *sin22ф) g 为重力(伽),ф为纬度
莫霍面
地幔 莫霍面与古登堡面之间的一个巨厚圈层。其 厚度约2850km。平均密度为4.5g/cm3。根据次级 界面可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从莫霍面 至地下1000km,平均密度为3.5g/cm3,成分主要 为含铁镁质较多的超基性岩。在上地幔的上部 100-350km存在一个由柔性物质组成的圈层称为软 流圈(地震波的低速带)。此软流圈之上的固态 岩石圈层称为岩石圈。下地幔:地下1000km至古 登堡面之间,平均密度增大为5.1g/cm3,成分仍为 含铁镁质的超基性岩,但铁质的含量增加。
0 Km
重力在地球内部的变化
10 00
影响重力大小的不是整个地球的总质量,而主
要是所在深度以下的质量。
20 00
由于地壳与地幔的密度都比较小,从地表到地 下2900km的核幔界面,重力大体上是随深度增加而 3 0 0 0
略有增加,但有波动。在核幔界面上,重力值达到 极大(约1069伽),再往深处去,各个方向上的引力 4 0 0 0
大陆地区35km深度范围内以及大洋地区10km 深度范围内。地震波速度突然发生大的变化。 2900km是地球内部波速变化的最剧烈处。横波 降到零。
四、地球的磁性和电性
地理轴
地磁场:地球周围存在的磁场 地磁轴
第3课时 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
பைடு நூலகம்
公转
阅读教材,结合图示,完成下面的表格。
地球自转
方向
自西向东
周期
一年
旋转中心
太阳
地理现象 四季、昼夜长短变化等
四季变化
昼夜长短变化
夏 至
全年白昼时间最长的一天。这天过后,白昼渐短,黑夜渐长。
“地心说”与“日心说”
情况又会怎样? 逆时针 顺时针
② 在地球仪上找到家乡的大致位置,看一
看家乡在地球自转过程中产生的昼夜更
替现象。
③ 在地球仪上找到北京和纽约的位置,看
一看,当北京是中午时,纽约是白天还
是夜晚。 夜晚
④ 在地球仪上,指出可以“坐地日行八万
里”的纬线。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 自转周期为一天。
巧记地球自转方向——右手法
“地心说”示意图
“日心说”示意图
板书 设计
地球的运动
自转
特点
现象
旋转中心 方向 周期
昼夜更替 日月星辰东升西落
公转
特点
现象
旋转中心 方向 周期
四季冷暖差异 昼夜长短变化
随堂 练习
1.(四川巴中中考)下列四幅图中,表示地球自转方向正确的是( B )
A
B
C
D
2.主要是由地球公转运动所产生的地理现象是( D )
方向 周期 旋转中心 地理现象
地球自转 自西向东 一天 地轴
昼夜更替、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等
昼夜交替
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 的球体,太阳光线照射在地 球表面上,有半个球面可以 接受阳光照射,形成白昼, 而阳光照不到的半个球面则 为黑夜。地球周而复始的自 转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
地理七年级 2.1 认识地球课件

思考:图中地球有两个不同半径,这说明了什么? 地球是一个两级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球体
地球的形状
1.“_天__圆__地__方__”→“_天__如__斗__笠__、__地__如__覆__盘__”→_麦__哲__伦__船__队 首次环球航行→__地__球__卫__星__照__片___ 2.麦哲伦船队首次环球航行(经过的大洋依次是__大__西__洋___、 __太__平__洋___、__印__度__洋___、__大__西__洋___。) 3.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例:___登__高__望__远____、__海__岸__观__船_____、 ____月__偏__食_____等。
0°、180°、 20°W,160°E
纬线
圆 由赤道向两极缩短
东西 赤道 0-90° N、S N向北变大、S向南变大 南北 赤道
0°、 30°、60°、 90°
①在地球仪上找出赤道、北回归 线、南回归线、北极圈、南极圈、 北极、南极,算一算赤道与北极、 南极各相差多少度。
②在地球仪上找出0°经线和 180°经线,算一算这两条经线 相差多少度。
C.地表起伏不平
D.地球卫星图片
2.地球仪上最长的纬线圈是
(D)
A.南极圈
B.北回归线
C.南纬90°纬线
D.0°纬线
3.关于地球表面上两个不同地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A.可能有相同的纬度和不同的经度
B.可能有相同的经度和不同的纬度
C.可能有相同的纬度和相同的经度
D.可能有不同的经度和不同的纬度
经线与经度 经纬网
地球的大小
地球仪
A
a b c d Be f
5.在地球仪简图中,字母所代 表的地理名称分别是: A__北__极_____B__南__极_____ a_北__极__圈____b_北__回__归__线__ c__赤__道_____d_南__回__归__线__ e__南__极__圈___f___地__轴_____.
八年级地理第二章知识点

八年级地理第二章知识点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和人类在地球上的活动的学科。
而
地理知识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
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八年级地理的第二章,我们将学习一些关于
地球的基本知识,影响地球表面的力量以及人类以及地球环境之
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等内容。
一、地球的基本构造
地球有三个主要部分:地核、地幔和地壳。
地核是地球的中心,由铁和镍等元素组成,是地球上最热的部分。
地幔是在地核和地
壳之间的一层厚厚的岩石,构成了地球的大部分体积。
而地壳则
是地球表面的最外层,由岩石和土壤组成。
二、影响地球表面的力量
地球表面的形态会受到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力量的影响。
内部的
力量由地球内部恒定的地球板块运动所致,这种运动导致了地震、火山喷发以及山脉的形成。
而外部的力量则来自太阳能以及重力,也会对地球表面的形态产生影响。
三、人类与地球的相互作用关系
人类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主题。
人类的活动可以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而环境的变化也会反过来影响人类。
人类活动可以分为农业、工业和城市化等方面,这些活动会对土地利用、水资源利用以及大气环境等方面产生影响。
总结
掌握这些八年级地理第二章中的知识点,可以让我们了解到地球表面受到来自内部和外部力量的影响和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这种关系,就可以更好地维护地球这个我们所依靠的家园。
初中地理_七年级地理(上)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第三课时 湘教版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三)教案课标要求:1、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经度的划分。
2、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教学目标:1、能在地图或地球仪上指出本初子午线和西经200、东经1600、1800经线,并能说出其地理意义。
2、会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意一点的位置。
教学重、难点:1、东西半球的划分。
2、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意一点的位置。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利用一段微视频导入。
提问:视频中的主人公的汽车怎么能做到由如此高的空中投放到地下时,还能够这么准确的落到原先计划的公路上呢?下面就让我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回答这个问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三)自主学习,师生解惑一、经线和经度1、学生根据导学案的内容,自主学习。
2、小组合作,互助研讨。
3、师生交流、解惑点拨精讲:(1)西经用字母“W”表示,东经用字母“E”表示。
(2)00经线和1800经线都是东西经度的分界线,00经线西侧为西经,东侧为东经,1800东西两侧相反。
二、经线圈和东西半球的划分1、学生根据导学案的内容,自主学习。
2、小组合作,互助研讨。
3、师生交流、解惑点拨精讲:(1)东半球的范围:西经200向东一直到东经1600。
(2)小东法:即度数小于分界线的度数,便在东半球范围内。
过渡:由电影院的座位引出经纬网。
三、经纬网1、什么叫经纬网?2、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的位置:利用标注的度数,读出经度和纬度的度数。
②利用经度和纬度的变化规律,判断其是东经还是西经,南纬还是北纬。
学生判断图中字母A、B点的经纬度。
3、了解经纬网不同的形状。
4、经纬网的用途:图片欣赏5、完成课后活动题。
(四)课堂小结:学生谈收获。
(五)课堂练习:见课件板书设计:第一节认识地球一、经线和经度二、经线圈和东西半球的划分三、经纬网初一地理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教案学情分析(一)学生的认知特点七年级学生直接经验少,理解能力差,习惯于机械记忆。
思维方式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逐步过渡阶段,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还较差。
b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_OK

化行 区政 界区 线划
的 界 线 均 为 功 能 文
21
▪3、 乡土文化区(感知文化区)
内涵 居住在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
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地缘意识、归宿 感、倚赖感等构成的情结、思绪)。
乡土文化区是由于宣传或人类活动的原因群众感 到实际存在的文化区。
表现:(1)感情
(2)符号
22
路
线
31
世界宗教文化扩散类型
扩展扩散 迁移扩散
基督教扩展扩散路线 基督教前已扩展路线
伊斯兰教扩展扩散路线 伊斯兰教迁移扩散路线
佛教扩展扩散路线 佛教迁移扩散路线
32
思考: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它向周边国 家的扩散属于那种类型?
试举例说明扩展扩散和迁移扩散。
33
文化传承
文化的时间现象除了文化的横向扩 散,即不同文化区(相对静态)间 的文化要素交流、传播、冲击、融 合之外,在文化区这一具有一定稳 定性的区域内部,也有文化要素的 代际间纵向的传承、文化绵延乃至 发扬光大的问题。
有一种等级现象。
如:洋酒以及国产高档酒的传播。 某种新潮服装、新发型的传播。 超级市场的建立,先是在特大城市和大城市设立,逐 步传到中、小城市。
3、刺激扩散(也称激授扩散)
是指某种文化现象,因某种原因而无法在另一地存在, 不得不将原文化现象做某种程度的改变,使其得以在当地 存在,得到传播。
如:德语 不列颠 英语
36
(一)文化生态关系的类型
1、直链型文化生态关系
代表性观点:环境决定论和地理环境决定论。
认为:环境强有力地决定、限制和影响着人类的
行为和文化过程,环境对文化的作用是单向因果
直链型关系。即: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行星地球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四季变化
地球公转使得太阳直射点 在赤道两侧来回移动,导 致四季的变化。
指导农业生产
农作物种植
根据不同地区的季节变化,合理 安排农作物的种植和收割时间,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畜牧业管理
根据季节变化合理安排饲料的种植 和储备,确保畜牧业生产的稳定。
渔业生产
掌握潮汐、洋流等海洋运动的规律, 合理安排渔业生产活动,提高渔业 产量。
THANKS.
地球运动对五带的影响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对五带的形成和变化起着重要作用。例如,地球自转导致昼夜交替和太阳高度 角的变化,进而影响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而地球公转则导致四季变化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进一步 加剧了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
地球运动对地理环境
05
的影响
对气候的影响
地球自转导致昼夜交替,形成太阳辐射的日变化,影响气温的日较差。
公转轨道
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其中一个 焦点上。
公转周期
365.2422天(回归年),365.2564天( 恒星年)。
公转方向
自西向东,与自转方向相同。
地球运动的意义
昼夜交替现象
地方时差异
昼夜长短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四季更替和五带划 分
由于地球自转,使得同 一地点在24小时内经历 昼夜交替。
地球公转详解
03
公转周期
恒星年
以恒星为参考点,地球绕日公转一周 所需的时间,约为365.2564日。
回归年
以春分点为参考点,太阳在黄道上连 续两次经过春分点的时间间隔,约为 365.2422日。
公转轨道
近日点和远日点
地球绕日公转的轨道为椭圆形,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地球距离太阳最 近的点称为近日点,距离最远的点称为远日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地球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的固体外壳-----(地壳或岩石圈)。
------有必要了解地球。
地理学:自然现象与人文过程组成的地球表层系统,是一个多圈层交汇的、相互渗透的复杂巨系统。
------ 也有必要了解地球。
地球,我们人类的家园,她作为太阳系大家庭的一员,与其它行星相比,可以说即熟悉又陌生;▪它之所以熟悉,是因为它与太阳系的其它行星具有相同的特性,都有自己的固定轨道,并日复一日自转的同时绕太阳不停地公转着;▪它之所以陌生,是因为许多地质过程、地质现象仍是个谜。
自从宇宙飞船第一次登月成功后,人类就试图在地球以外的其它星球上找到可供人类栖息的第二个家园,然而,迄今为止,种种努力都失败了。
第一节地球概况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是太阳系自中心向外的第三颗行星;也是地质学的研究对象。
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的逐步建立的:地球是个什么样子,自古以来,人们就在不断地探索着。
----“永恒的话题”当然,古代人们由于认识的局限性,对地球的形状还不可能有正确的结论。
我国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如殷周之际的“盖天说”,认为“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半球形的天罩住方形的地:-----“天圆地方”●战国时的“盖天说”则是“天象盖笠,地法覆磐”,即天穹象斗笠,地象倒扣的盘子,天与地为平行的半球形。
●汉张衡的“浑天说”提出了地是球形,“天如鸡子,地如卵子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
”首次提出地球的形状是一个球体的可能性的是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约公元前530年)。
对地球形状的科学探索是从中世纪开始的。
----非凭空想象。
在十四和十五世纪期间,资产阶级逐渐兴起,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与科学技术发展的同时,航海事业也蓬勃开展起来。
第一级近似:意大利人哥伦布(1436~1506)于1492年8月3日,带领87名水手,乘船三艘,离西班牙的巴罗士港,不顾友人的警告,扬帆西航。
70天后,到达大西洋彼岸的美洲,发现了新大陆,并未象警告的那样:“千万不要航行的太远,以免连船带人一起从地盘的边缘掉下去。
”第一次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1519年9月,葡萄牙人麦哲伦带领水手265人,分乘船五艘,从西班牙塞维尔码头出发西行,过南美南端的麦哲伦海峡进入太平洋,在赤道无风带上继续西航,发现了菲律宾。
麦哲伦被当地居民所害,从人继续前进,经印度洋,绕好望角,于1522年回到西班牙,第一次完成了环球旅行,人们“只是在这个时候才真正发现了地球”,证实了地球的球形特点。
但认识并未到此完结。
第二级近似:1672年,法国天文学家里舍,去南美赤道附近的厄瓜多尔地区观察天象,发现其摆钟每天慢了2分28秒。
进行校正后,把摆长缩短了2.88毫米就准确了。
后回到巴黎,发现摆钟又快了,校正后,又使摆的长度恢复到原来的长度。
这就使他提出了问题,这是什么缘故?此后,这种现象又为一些旅行家所证实。
到了1687年,牛顿根据万有引力定律认为,有那么一个与地球大小相同比钢还硬物体,其最稳定而平衡的形状只能是一个球形。
但地球又不是一个确切的球形。
牛顿认为,地球的运动,其物质不仅受到向内的地心引力的影响,也受到向外的离心力影响,后者在赤道处最大。
这样也就解释了摆钟产生时差的问题,是由于两地重力的不同影响了摆钟的时差;而万有引力的大小又与地球半径的平方成反比,这说明地球的赤道半径和两极半径是不同的,地球是前者大,后者小的扁球。
这一正确结论曾遭激烈反对(原因是测量计算上的错误),争论了半个世纪;至1735年和1736年,法国科学院组织的两支专门测量队分别在厄瓜多尔的安底斯山区的钦博拉索和北欧北端地区的拉普兰进行了大地测量、几年后从实践中证明了牛顿的结论是正确的地球是一个两极半径有些短的扁球体或二轴椭球体。
以后又发现,赤道面也不是一个圆,而是一个椭圆,相差200米,证明地球是一个三轴椭球体。
第三级近似:此后,随着人类对地球认识的加深,人们对地球形状与大小的认识也愈来愈准确。
特别是通过人造卫星的观测和计算,已能较精确地获得地球形状的数据。
地球表面是非常崎岖不平的,我们通常所说的地球形状是指大地水准面所圈闭的形状,所谓大地水准面(geoid)是指由平均海平面所构成并延伸通过陆地的封闭曲面。
地球的整体形状十分接近于一个扁率非常小的旋转椭球体(即扁球体)。
夸张他说,地球的真实形状略呈梨形。
赤道半径略长、两极半径略短,平均半径为6371km。
二、地球的表面形态打开世界地图,最明显的是:海陆分布------第一级地球表面形态分异。
大陆的轮廓有某些相似性,所有的大陆均为北端宽、南端窄;地表最高点在珠峰8844.43;最低点位于太平洋西侧的马里亚纳海沟,在海面以下11034m,最大垂直起伏约20km。
1.陆地地形特征按高程和起伏特征分为:山地、丘陵、平原、高原、盆地。
2.海洋地形特征(1)大陆边缘——是大陆与大洋盆地之间的过渡地带大西洋型:大陆架:海与陆接壤的浅海平台;大陆坡:大陆架外侧坡度明显变陡部分;大陆基:是大陆坡与大洋盆地之间的缓倾斜坡地;太平洋型:大陆架;大陆坡;岛弧与海沟:岛弧是大洋边缘延伸距离很长、呈弧形展布的岛群;海沟是与岛弧平行伴生,发育在岛弧靠大洋一侧的长条形海底深渊;组成岛弧-海沟系)(2)大洋中脊大洋中脊是绵延在大洋中部的巨型海底山脉.具有很强的构造活动性,经常发生地震、火山活动。
地震带、火山带、板块边界。
(3)大洋盆地大洋盆地是介于大陆边缘与大洋中脊之间的较平坦地带。
——有时分布孤立高地,称为海山——其中顶部平坦的海山称为平顶海山(海底平顶山,guyot,盖约特),其成因一般认为海山顶部接近海面时被波浪作用夷平而成。
三、地球的物理性质系指地球的密度、压力、重力、地磁、地热、弹塑性等。
1. 地球的密度和压力(1)地球的密度密度= 质量/ 体积我们无法直接称到地球的质量;根据万有引力定律间接计算出地球的质量,由此算得地球的平均密度是5.517g/cm3,地表岩石的平均密度是2.65 g/cm3,由此推测地球内部必有密度更大的物质,据地震波资料分析,地核部分密度可达13 g/cm3。
------具有圈层构造。
(2)压力地内的压力又称为静压力或围压。
----- 海洋水体相对复杂“动压”。
地内压力随深度而加大,并与地内物质的密度以及该处的重力有关。
P = ρgh (与势能相当)ρ——某深度物质的平均密度; h——某点深度;g——平均重力加速度如果知道地球内部物质的密度大小和分布,便可求出不同深度的压力值。
一般认为在地壳部分,深度每增加1km,压力将增加约270 Pa。
------ 显示“圈层构造”。
2. 重力和重力异常(1)地球的重力定义由于地球表面的任何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引力和因地球自转而产生的惯性离心力的共同作用。
重力——是指地球引力与惯性离心力的合力;据万有引力:221 r MMGF——在不同的纬度而不同:由于赤道半径略大,两极半径略小,因而随不同纬度而不同,地球两极的重力值最大,并向赤道减小;——在不同的海拔也不相同。
在惯性离心力最大的赤道地区,也不超过引力的1/288(即0.34%),因此重力方向仍大致指向地心。
(2)重力异常若把地球看作一个理想的、均质的椭球体,所计算的重力值——称为理论重力值;)20000059.00053024.01(780327.922ϕϕϕSin Sin g -+= Gal (m/s 2)------ 只与纬度有关。
(注:1979年国际大地测量及地球物理协会提出)ϕ ——是纬度;某一地点,ϕ 一定值,g φ具有一个理论值。
地表测定的重力值多数是与上述理论值不相符:⏹ 一方面是由于测点不一定都位于平均海平面的高度,这样测点与平均海平面高度之间的物质,以及其周围的物体的引力都会影响该测点的重力值;------ “海拔高度引起的” & “剩余物质和地形”。
⏹ 另一方面是由于地下岩石的密度不同,也影响重力值。
----- 密度变化引起的重力异常。
由于海拔不同、周围地形及地下岩石密度不同,以致所测的实际重力值不同于理论值——称为重力异常;若要揭示地壳不同部分物质的密度不同,必须把地下密度变化引起的重力异常,从海拔高度变化、周围地形等因素引起的异常分离出来——校正。
(3)重力异常的校正若利用重力异常研究地壳构造和地球内部的物质变化的重要信息,必须对实测重力值进行校正;因为引起重力异常的原因主要有3个:➢ 地面观测点并不在大地水准面上,存在高度差(海拔高度),观测点的位置越高重力值越小;➢ 地面观测点与大地水准面之间的剩余物质(和测点周围地形)所产生的附加重力;➢ 地球内部物质的密度分布不均匀;分步消除、分步校正:第一步:高程校正由于实测点有一定的海拔高度(改变了万有引力的r 值),必须校正(换算)至大地水准面上的相应值。
——消除高差的影响消除测点与大地水准面之间的向程对重力产生的影响,称为高程校正(自由空气校正)。
这种校正只考虑高差的影响,未考虑高程间的物质组成的影响(视为空的一样),故又称为自由空气校正。
校正后的重力值与理论重力值之差——称为自由空气异常;第二步:布格校正消除测点与大地水准面之间的剩余物质对重力产生影响,称为中间层校正。
高程校正和中间层校正——又合称为布格校正。
(由法国大地测量学家布格所提出)布格校正后的重力值与理论重力值之差——称为布格重力异常;在文献中涉及的重力异常,一般指布格重力异常;(4)布格重力异常的分布我国大陆的布格重力异常图(未包括海洋),由图可以看出几个特点:a.大陆的布格重力异常为负异常,海洋的布格重力异常为正异常,表明地球表层的大陆部分(陆壳)物质密度较小,海洋部分(洋壳)物质密度度较大;b.自东部向西部,布格重力异常值逐渐降低,反映地壳厚度变化的总趋势是由东向西逐渐增厚的;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到西部高原,布格异常值是逐渐降低的,东部沿海布格异常的平均值约为-0.2 m/s2,至西部帕米尔高原和藏南地区则下降至-0.5 m/s2以下。
c.存在三个明显的重力台阶(与我国地形上的三个台阶大致吻合),台阶的分界:东部地区的重力梯度带大致沿北东向延伸(大兴安岭-太行山),青藏高原边缘;西部沿东西向延伸。
东部地区的重力梯度带大致沿北东东向延伸,西部的重力梯度带则沿东西向延伸。
这些梯度带大都与我国的主要山系一致或平行,表明我国的地形特征与地质构造,尤其是与地壳深部的构造特点有密切关系。
(“地壳均衡说”的提出——认为山脉是较轻的岩块浮在较重的介质之上,正如轮船浮在海水中一样,山越高,其深入下部较重介质中的深度也越大,这深入的部分通称为“山根”。
)------ 以上是全球性or 区域性的,对全球构造、大地构造有重要意义。
(5)局部重力异常由于地球内部局部物质密度的差异,会引起局部的重力异常。
例如:在沉积岩及石油、煤、石盐等矿产的分布区,由于组成物质的密度小,常会引起局部的重力负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