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九曲亭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武昌九曲亭记原文及翻译武昌九曲亭记阅读答案

武昌九曲亭记原文及翻译武昌九曲亭记阅读答案武昌九曲亭记阅读答案武昌九曲亭记阅读答案《武昌九曲亭记》文章阅读:子瞻迁于齐安①,庐于江上。
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②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
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
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
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
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
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
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
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小平。
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
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
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
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
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
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
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
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
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③裳先之。
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
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
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
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
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
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
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
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①子瞻:苏轼。
齐安,黄州。
当时苏轼贬谪黄州,苏辙贬谪筠。
②陁(tuó):山冈。
③褰(qiān)裳:提起衣服。
《武昌九曲亭记》阅读练习题: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反:通“返”,返回 B.不足以席众客席:宴请 C.子瞻于是最乐于是:对这件事D.而以适意为悦适意:心情畅快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皆效于左右得复见于此 B.有废亭焉复驾言兮焉求 C.酌水而饮之我腾跃而上 D.及其既厌其若是,孰能御之小题3:下面全都表现苏轼“适意而乐”的一项是①穷山之深,力极而息。
苏辙《武昌九曲亭记》阅读答案及译文

武昌九曲亭记苏辙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
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①蔓延,涧谷深密。
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
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
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
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
往往留宿于山上。
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少平,游者至此必息。
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
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
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
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
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
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耶?遂相与营之。
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②裳先之。
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
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
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
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
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
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
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①陂陁(pō tu):不平的样子。
②褰(qiān):卷起裤脚。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庐:结庐B.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杖:拄,撑C.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加:施加D.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易:改变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子瞻乐于山水的一组是(3分)①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②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③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④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⑤有山可登,有水可浮⑥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高中文言文阅读】《武昌九曲事记》阅读答案及翻译

【高中文言文阅读】《武昌九曲事记》阅读答案及翻译武昌九曲事记苏辙子瞻迁于齐安①,庐于江上。
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②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
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武昌九曲事记苏哲子瞻迁于齐安①,芦屿河。
齐安的无名山,江南武昌的山和湖?②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
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
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
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佯而上。
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
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
以此居齐安三,不知其久也。
然而,他将在西山的松柏之间旅行。
他的肠子扭曲了,他会死的。
游客们将在这里休息。
倚着奇石、树荫和茂密的树木,俯瞰着河流,仰望着陵墓,望着山谷,望着风云的变化,望着森林脚下的背影,一切都在四处游荡。
展馆里没有足够的客人,但几乎没有废墟。
旁边有几十棵古树,都在几百米左右。
你不能用斧头。
每次子展来到它下面,他总是整天抬头看它。
一旦有强风和雷雨,拿出其中一个,谴责它们的依据,这样展馆就可以很宽。
子展和客人们进山时看着它,笑着说:兹欲以成吾亭邪?”于是他们一起去露营。
亭子完工了,西山的胜利开始了。
子占是最幸福的。
昔余少,从子瞻游。
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③衣服是第一位的。
如果你不能来,那就改天吧。
当他们一个人去的时候,从森林里摘下花朵,捡起小溪,喝下水,喝下它,他们认为自己是不朽的。
覆盖世界的快乐是无限的,而快乐是健康的快乐。
如果你为自己感到骄傲,什么都改变不了。
这很恶心,没有人不自嘲。
例如,在吃和喝的时候,一个应该是饱的,而另一个应该是烂的。
谁知道得失呢?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
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①子瞻:苏轼。
齐安,黄州。
当时苏轼贬谪黄州,苏辙贬谪筠州。
②PI(b)ēi)?(tuó):希尔。
③褰(qiān)衣服:拿起你的衣服。
《武昌九曲事记》阅读答案及翻译

《武昌九曲事记》阅读答案及翻译-文言文阅读及答案武昌九曲事记苏辙子瞻迁于齐安①,庐于江上。
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②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
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
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
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佯而上。
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
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
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小平,游者至此必息。
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
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
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
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
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
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
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
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③裳先之。
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
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
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
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
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
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
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①子瞻:苏轼。
齐安,黄州。
当时苏轼贬谪黄州,苏辙贬谪筠州。
②陂(bēi) 陁(tuó):山冈。
③褰(qiān)裳:提起衣服。
9.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瞻杖策载酒策:拐杖B.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适:到C.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胜:美景D.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易:轻视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相携徜徉而上北救赵而西却秦B.不可加以斤斧至丹以荆卿为计C. 子瞻每至其下其闻道也固先乎吾D.为之怅然移日君为我呼入11.下面全都表现苏轼"意适而乐";的一项是( )①穷山之深,力极而息②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③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④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⑤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⑥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A. 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①②④⑤ D. ②④⑤⑥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始叙述苏轼谪居齐安,好游武昌诸山,看似与九曲亭无关,实则介绍九曲亭附近的独特环境,为后面写重建九曲亭作铺垫。
《醉翁亭记》《武昌九曲亭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阅读《醉翁亭记》《武昌九曲亭记》,完成15~18题。
(共12分)(甲)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子瞻①迁②于齐安,庐于江上。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
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③先之。
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
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
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④为悦。
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
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
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
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⑤焉。
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节选自苏辙《武昌九曲亭记》) 【注】①子瞻:苏轼的字。
②迁:贬谪。
③褰(qiān)裳:提起衣服。
④适意:合乎自己的心意。
⑤寓:寄托。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野芳发而幽香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B.往来而不绝者绝多生怪柏C.宴酣之乐,非丝非竹辍耕之垄上D.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战则请从2.把语段(甲)(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2分)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2)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苏辙《武昌九曲亭记》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汇编)

苏辙《武昌九曲亭记》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苏辙《武昌九曲亭记》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武昌九曲亭记苏辙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
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①蔓延,涧谷深密。
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
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
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
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
往往留宿于山上。
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少平,游者至此必息。
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
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
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
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
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
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耶?”遂相与营之。
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②。
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
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
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
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
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
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
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①陂陁:不平的样子。
②褰:卷起裤脚。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庐:结庐,居住B、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委:归,付C、子瞻杖策载酒杖:手杖D、无责于外,而姑寓焉姑:暂且2、下列句中的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和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A、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B、譬之饮食杂陈于前C、往往留宿于山上D、一旦大风雷雨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蟹六跪而二鳌B、往往留宿于山上而相泣于中庭C、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王语暴以好乐D、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其如是,孰能御之4、下列对本文的解说,不当的一项是A、本文语言明净,条理清晰,熔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为一炉,全文围绕着一个“乐”字互为交融,浑然一体,耐人寻味。
【古诗文阅读】苏辙《武昌九曲事记》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译文】

【古诗文阅读】苏辙《武昌九曲事记》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译文】子瞻迁干齐安①,庐于江上。
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②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
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
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
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佯而上。
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
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
以此居齐安三.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小平,游者至此必息。
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
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
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
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
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日:“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
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
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从子瞻游。
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③裳先之。
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
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
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
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
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
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
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①子瞻:苏轼。
齐安,黄州。
当时苏轼贬谪黄州,苏辙贬谪筠州。
②陂(bēi)?(tuó):山冈。
③褰(qiān)裳:提起衣服。
9.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子瞻杖策载酒策:拐杖B.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适:到C.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胜:美景D.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易:轻视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相携徜徉而上北救赵而西却秦B.不可加以斤斧至丹以荆卿为计C.子瞻每至其下其闯道也固先乎吾D.为之怅然移日君为我呼人11.下面全都表现苏轼“意适而乐”的一项是()④穷山之深,力极而息②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③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④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⑤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⑥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A.①②③④B.③④⑤⑥C.①②④⑤D.②④⑤⑥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始叙述苏轼谪居齐安,好游武昌诸山,看似与九曲亭无关,实则介绍九曲亭附近的独特环境,为后面写重建九曲亭作铺垫。
武昌九曲事记(苏辙) 阅读答案附翻译

武昌九曲事记(苏辙) 阅读答案附翻译(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作文大全、试题答案、职业规划、原文赏析、小学阅读、初中阅读、高中阅读、诗词阅读、文言文阅读、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essay writing, test questions answers, career planning,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primary school reading, junior high school reading, high school reading, poetry reading, classical Chinese reading,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武昌九曲事记(苏辙) 阅读答案附翻译武昌九曲事记(苏辙)子瞻迁干齐安①,庐于江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昌九曲亭记
苏辙
子瞻迁于齐安①,庐于江上。
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坡陁② 蔓延,涧谷深密,
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
每 风止日出,江水
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③
而南。
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
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 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少平,游者至此必息。
倚怪石,荫茂木,俯 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
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 不足以席众客。
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
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 日。
一旦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
兹欲以成
吾亭耶! ”遂相与营之。
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④
先之。
有不得至,为之
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
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
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 也。
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 无责于外,而姑寓焉。
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释】①齐安,即黄州。
当时苏轼贬谪黄州,苏辙贬谪筠州。
② 陂陁(tu )6高低起伏。
不平坦。
③乱流:横渡江水。
④ 褰(qi 01)裳:提起衣服。
项是 ( )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A •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 B •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 C •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 D •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 9. 下列各纽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
法, A •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兹欲以成吾亭耶
B •行于松柏之间/譬之饮食,杂陈于前
C .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
D •车马之迹不至/子瞻与客入山视之 10. 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武昌诸山
的一组是(
)
A .①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
千尺
B •①依山临壑,隐蔽松枥
C .①风止日出,江水伏息
D •①羊肠九曲而获少平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
A 、 子瞻在齐安住了三年,经常游历西山,和山中的几个朋友开心自在地游玩,互相娱乐, 朋友们并不觉得
子瞻到齐安已经很久了。
B 、 作者写自己年轻时跟随子瞻游玩,遇到可以攀登的山,可以游泳的水流,子瞻总是撩起 衣服走在前面,
尽显适意快乐之情。
C 、 文章叙写了九曲亭的扩建情况,表达了子瞻着意建亭的愿望,也表达了九曲亭建成后子 瞻极为高兴的心
情。
D 、 文章以 武昌九曲亭记”为题,着力描写了西山的胜景,展现了子瞻 游于物外”,自得其
( 结庐,居住 容易
显现
归,付 相同
的一组是
庐 易
效 委 萧然绝俗”的景象和苏轼 适意为悦”的心境
②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
②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 ②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 ②风云变化,林麓向背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乐的形象特点。
12. (10分)
(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①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
译文
②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
译文:
(2)用叙线(/)给下面文中画横线的文言文断句。
(4分)
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
参考答案
三、(12分,每小题3分)
& B (易:替换,换取)
9. B于:在(A项中,第一个以”介词,因;第二个以”介词,用来。
C项中,第一个而”连词,表转折关系;第二个而”,连词,表承接关系。
D项中,第一个之”助词,的;第二个之”代词,指古
木。
)
10. B(A项中,①是对废亭旁边古木的描写。
C 项中,①是对苏轼登山时环境的描写。
D项中,①②是写九曲亭位置好,适于观赏景色。
)
11. A(宜为子瞻”不觉得到齐安已经很久)
12. (1)①一天,来了一阵暴风雷雨,其中一棵古木被连根拔倒,子瞻开辟出它所占据的地方,亭子才得以扩大。
(3分,一旦”斥”广”各1分;大意正确,1分)
②只要心中不觉得惭愧,外面不受到人家的指责,就姑且把心思寄托在这山林之间。
(3分,中”责”寓”各1分;大意正确,1分)
(2)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
(4分,每错、漏2个断句处扣1分,扣完为止。
)
【参考译文】子瞻被贬到齐安(今黄冈),在长江边上建房居住。
齐安没有出名的山,而
长江南岸武昌(今鄂州)的群山,高低起伏,连锦不断,山谷幽深寂静,里面有佛塔寺庙僧舍,西边的叫西山寺,东边的叫寒溪寺。
它们背靠山梁,面对山沟,隐蔽在茂密的松树枥丛中,寂寥清静,与世隔绝,见不到车马的喧嚣和来人的足迹。
每当风停了,太阳出来,江面波平浪静的时候,子瞻就拄着拐杖,带着美酒,乘坐渔船,横渡长江,直奔南山而来。
山中有几个人,热情好客。
喜游山水,听说子瞻到来,都裹着头巾,欢笑着迎上来,然后携手同行,逍遥自在地拾级而上,一直走到深山尽处,大家都筋疲力尽了,方才停下歇息,扫去落叶,坐在草地上彼此举起酒杯互相问候,玩到心情舒适时,竟至忘记回去,就往往留在山上夜宿。
因为过着这样惬意的生活,子瞻在齐安住了三年,都不觉得时间过得很久。
然而将往西山去时,就要从青松翠柏之间经过,走过弯弯曲曲的羊肠山路,才会见到稍微平坦的地方,游览者一定会在此休息。
人们倚靠在嶙峋怪石上玩赏,躲在茂密林荫下小憩。
向下可俯视滚滚大江,向上可仰望巍巍高山,旁边可欣赏小溪幽谷。
风云变化和树林山脚正反两面的种种景象,都在人们身边呈现出来。
平地上有一个破旧的亭子,它的遗址非常狭小,不能够坐下许多游客。
亭子旁有几十棵古木,似都有百围之大、千尺之高,不能够用刀斧来
砍伐。
子瞻每次一到树下,就整天(无可奈何地)斜眼看着它们。
一天,来了一阵暴风雷雨,
其中一棵古木被连根拔倒。
子瞻趁机将那老树倒下的地方收拾平整,亭子的地基才得以扩大。
子瞻的朋友进山看了看,相视而笑。
说道:这大概是(老天爷)想成全我们重修亭台的事情吧?”于是大家一起重修了一座新亭子。
亭子建成后,西山的胜景才算完备了。
子瞻对这件事极为高兴。
从前我年轻时,跟随着子瞻游览各地,遇可攀登的山,可泛舟的水,子瞻都未尝不是带头提起衣服卷起裤脚走在我的前面。
有不能到达的地方,子赡就总是为这事成天不愉快。
有时他一个人飘然独游,悠闲自在地在泉石上漫游,采摘着树林中的山花野草,拾取着落在
山沟中的果子,从溪中舀取水来喝,看到他这样子的人往往把他当成神仙一般的人物。
其实天下的乐事无穷无尽,而以使心情畅快的事最叫人喜爱,而当他称心如意的时候,(觉得)万
事万物都不能换取这种快乐;到了他兴尽的时候,又没有不感到吃惊,自我嘲笑的。
好比喝
酒吃饭,五花八门的佳肴摆在面前,总之是为了一饱肚腹,而吃下去后,那些食物同样变成
了腐臭的东西,有谁还会去管哪道菜对人有益,哪道菜对人有害呢?只要心中不觉得惭愧,
外面不受到人家的指责,就姑且把心思寄托在这山林之间。
这就是子瞻在这里感到快乐的原
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