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孔子的资料范文
孔子简介200字

孔子简介200字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字叫做孔丘,字号
仲尼,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化名人。
他出生在中国东部的鲁国,出身于一个贵族家庭。
孔子的思想对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的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强调礼仪、道德和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倡“仁爱”、“中庸”和“夫差”的思想理念。
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尽力做到善
良正直,尊重他人,维护社会秩序,以实现和谐的社会关系。
孔子的教育思想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他主张广泛阅读,注重培养个人的品德和修养,以及通过正确的教育培养出的高尚人才。
他的学说形成了中国古代教育体系的核心,对后世教育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自身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倡导了一种乐善好施、以德服人的政治理念。
他曾经被鲁国国君任命为高级官员,但由于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辗转于各个国家,传播自己的思想和教育。
孔子的名言和教诲被广泛传颂,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至今,孔子被尊奉为中国文化和教育的伟大导师,他对中国人民精神世界的塑造起到了巨大的影响。
孔子简介(优秀4篇)

孔子简介(优秀4篇)孔子在政治上虽然没有达到他的目的,但在文化教育上却是成绩卓著的。
孔子大约在30岁(前522年)左右时,从事创办私学活动,开始了他的教育生涯。
他在鲁国从政和周游列国期间,不断广收弟子,随时随地讲学,前后从事教育工作达四十余年。
他一生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从事着教育工作,这是他之所以获得教育成功的根本条件。
孔子在教学过程中,搜集并整理出《诗》、《书》、《礼》、《乐》等古代文献作为教材,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播起了重大的作用。
他还通过教学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他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作了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写作孔子,山草香整理分享了4篇孔子简介。
孔子之死篇一鲁哀公十二年冬,孔鲤先孔子而死。
鲁哀公十四年,颜回先他而去。
孔子有所感慨:“昔从我於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哀公十四年夏,齐国陈恒弑其君,孔子斋戒沐浴三天,向哀公恳请伐齐,哀公让他“告季孙”,孔子又向季孙请求出兵,结果遭到拒绝。
前480年,孔子另一得意门生子路死于卫国内乱,而且还被剁成肉酱。
经过一这系列打击后,孔子知道自己时日不多。
前479年的一天,子贡来见孔子,孔子柱杖依于门前遥遥相望。
他对子贡说:“赐,你自怎么来得这么晚?”于是叹息道:“太山(即泰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说完,流下眼泪。
接着他又对子贡说:“夏人殡于东阶,周人殡于西阶,殷人殡于两柱间。
我昨晚梦到奠于两柱之间。
我是殷人。
”七天后,孔子逝世,终年七十三岁,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
众弟子为其服丧3年,子贡为孔子守坟6年。
周游列国篇二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非常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
孔子在卫国住了约10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于是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
路过匡城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5日,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
关于孔子作文300字(通用37篇)

孔子作文300字关于孔子作文300字(通用37篇)孔子作文300字篇1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战国时期鲁国陬邑人。
还是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
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在《论语》中有这样的一个故事:"孔子学识渊博,人称孔圣人,但孔子依然虚心好学,不耻下问。
有一回,跟随当时鲁国的乐管师囊古琴,学的是《文王操》。
孔子专心学了一段时间后,师囊说可以了。
孔子觉得不够,又继续学。
一段时间后,师囊说可以了。
可孔子仍觉得不够。
又过了一段时间,师囊认为真的可以了。
可孔子仍觉得不够。
直到孔子能够再乐曲中表现文王的形象,孔子才觉得真的可以了。
"在跟师囊学古琴,弹奏《文王操》时,师囊曾三次对孔子说:"可以了。
"但孔子始终觉得自己还得再学,直到能够在乐曲中表现文王的形象,孔子才罢休。
又有一回,孔子去太庙祭祖,见到新奇的事物就向人问这问那。
有人笑着说:"孔子学富五车,懂得礼仪,怎么还要问别人?"孔子听了后回答说:"对于不明白的事,每事必问,有什么不好?"通过这两个故事,我们知道了孔子是一个虚心好学,不耻下问的人!这就是我心目中的孔夫子。
孔子作文300字篇2前几天,我们刚学完《孔子拜师》这一课,我对这篇课文很有感触。
当我读第一段的时候,我感受到了孔子的谦虚好学,因为孔子三十岁时,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还千里迢迢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当我读第二段的时候,我感受到的是孔子的不辞辛苦和勤奋好学。
因为孔子的家乡曲阜和老子的家乡洛阳相距上千里,在以前交通不发达的时候,走那么远是很困难的。
但孔子一路上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终于走到了洛阳。
这种不怕吃苦的精神让我敬佩不已。
当孔子见到老子的时候,孔子上前向老子行礼,并自我介绍,让我感受到孔子的谦卑有礼。
当我读第三段的时候,我感受到了老子的大方无私和孔子的勤学好问。
当我读最后一段,让我更加佩服老子和孔子的学识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有关孔 子的作文素材

有关孔子的作文素材《有关孔子的作文素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
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的思想和言论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人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精神财富。
孔子生活在一个社会动荡、礼崩乐坏的时代。
他自幼勤奋好学,对古代的文化典籍有着浓厚的兴趣,并通过不懈的努力,积累了渊博的知识。
孔子主张“仁”的思想,这是他学说的核心。
“仁”意味着关爱他人,尊重他人,要有同情心和爱心。
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简单的八个字,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提醒人们在与他人相处时要换位思考,不要将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事情强加给别人。
孔子重视教育,他认为教育不分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他一生收徒众多,相传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他的教育方法灵活多样,注重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他常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意思是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这种教育理念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政治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认为统治者应该以道德为基础来治理国家,实行仁政。
他反对苛政和暴力,希望能够建立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
他曾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强调了道德和礼教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性。
孔子还注重个人的品德修养。
他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应该具备“礼、义、廉、耻”等品质,要做到“温、良、恭、俭、让”。
他自己也是以身作则,一生都在践行着自己的道德准则。
孔子一生周游列国,虽然在政治上未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但他的思想和学说却在他的弟子和后人心目中生根发芽。
他的言论被弟子们整理成《论语》一书,成为了儒家经典之一。
《论语》中包含了孔子对人生、道德、政治、教育等诸多方面的思考和见解。
关于孔子的生平事迹简介优秀3篇

关于孔子的生平事迹简介优秀3篇孔子,春秋时期人,以子为姓,氏为孔,名为丘,字仲尼。
为了让大家更好的写作孔子简介相关内容,作者精心整理了3篇关于孔子的生平事迹简介,欢迎查阅与参考。
孔子的生平事迹简介篇一孔子(公元前551年,即鲁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479年,即鲁哀公十六年),名孔丘,字仲尼。
庚戌年戊子月庚子日甲申时,孔子出生于春秋末期的鲁国陬邑,也就是当今的山东省曲阜市。
他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集大成者,是儒家学派思想的始祖。
孔子是从宋国逃出来的殷遗贵族的后裔,宋国夏邑是其祖籍,位于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市。
孔子自小过着清贫的生活。
三岁时,父亲就离开人世。
母亲颜氏就带着他离开出生地尼山,来到阙里。
生活拮据的他,做过许多工作来补贴家用。
虽然经济上困难,但也抵挡不了孔子对求学的热情。
孔子聪明早慧,对知识非常的渴求,经常去拜访各位名师,请他们指教,向他们学习。
17岁时,孔子的母亲颜氏离开人世。
孔子多方打听才将父母亲合葬在一起。
19岁时,给贵族担任职事,管理东西。
不久,迎娶了亓官氏,后一年便有了一个儿子孔鲤。
23岁,孔子开始招收徒弟,在民间进行讲学,开设了私人讲学之风,提出了因材施教等教育方法。
还到各国去周游讲学,推广仁礼的思想,传播教育文化,开创了儒家思想。
除此之外,曾担任国家官职,与权贵斗争;虽然多次遭遇艰险,但还是有幸的存活下来。
晚年被接回鲁国,虽未得到重用,但在期间,他专心编著了《春秋》等书籍。
73岁逝世,死后葬在了泗水。
他多姿多彩的传奇一生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
孔子的故事简介篇二孔子在思想方面的成就非常巨大,他不论在道德方面、政治方面、经济方面,还是在教育方面、美学方面、史学方面、旅游方面以及人生观念上都有着其自身的思想成就。
在道德和政治方面,孔子主张仁说和礼说,主张个人层面上仁和礼的道德修养和品行,主张以德、礼治国。
他强调人道,同时也强调建立一定的秩序和制度。
而孔子的这些思想适用于任何时代,从中可见孔子在思想方面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2023最新-孔子生平和主要事迹(通用9篇)

孔子生平和主要事迹(通用9篇)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
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分享的9篇《孔子生平和主要事迹》,可以帮助到您,就是壶知道最大的乐趣哦。
历史上孔子的简介篇一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属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出生地鲁国陬邑(今属山东省曲阜市)。
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学说成为中国二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
他兴办私学,突破官府垄断,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被尊为儒教始祖(非儒学),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
孔子人物评价篇二名人评价伏尔泰:东方找到一位智者。
德国莱布尼茨:热烈地赞美儒学[37] 。
李约瑟:孔子是无冕皇帝。
爱默生:孔子是哲学上的'华盛顿[38] 。
司马迁: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
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
历史上孔子的社会评价篇三伏尔泰:东方找到一位智者德国莱布尼茨:热烈地赞美儒学李约瑟:孔子是无冕皇帝爱默生:孔子是哲学上的华盛顿司马迁: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孔子简介资料大全

孔子简介资料大全孔子(约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化名人,儒家学派创始人。
他被后人尊称为“至圣先师”,并且对中国古代和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出生在一个小君主的家庭,父亲早逝,家境贫寒。
然而,孔子自幼聪慧好学,勤奋好问,对于礼、乐、道德等方面的问题有着很高的领悟力。
他曾经历过辛苦的求学之路,但是始终不忘初心,坚持不懈地追求真理和道德的完美。
孔子的思想主张强调人伦之道,认为人应该尊重长辈、孝敬父母、宽恕他人、诚实守信,提倡“仁”、“义”、“礼”、“智”、“信”等美德。
他主张“治国有道,治家有教,治学有规”,提出了许多关于政治、教育、礼仪、道德等方面的理论。
他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他开创了私学教育制度,提倡以“诗、礼、乐”为基础的教育内容,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品德修养。
他还提倡“求学不倦,有教无类”,主张教育应该普及,不分贵贱贫富,为后世教育事业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在政治方面,孔子主张“仁政”,即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
他提出了“君子之道,立政以德,行民以德”、“民无德不立,君无德不治”的政治理念,强调君臣之间应该相互尊重、互相信任,以道德来治理国家。
孔子的学说被后世奉为经典,成为了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并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社会风气、教育制度、文化传统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也对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被誉为“东方文化的先知”。
总的来说,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思想和成就不仅在中国古代有着重要的地位,而且对于现代社会也有着深远的启示。
他的思想强调人伦之道,注重道德修养和教育事业,提倡仁政和仁爱之心,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因此,我们应该深入学习和传承孔子的思想,将其融入到现代社会生活中,为建设美好的社会和国家做出贡献。
孔子的简介三百字

孔子的简介三百字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被尊称为“至圣先师”。
他出生在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是鲁国贫苦贵族的子弟。
孔子的思想影响了中国乃至全世界几千年的历史。
他主张“仁”,认为人们应该以仁爱和道德为中心,追求和谐的社会关系和个人修养。
他提倡“中庸”,强调人的行为应该遵循中道,避免过分和极端。
他还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通过教育可以改变人的行为和品德。
孔子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他开创了私塾制度,招收弟子,以教育为主要职业。
他的学说主要包括经书的研究和思想的传授。
他的学生中最有名的是孟子、子思、颜回等人,他们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
孔子还曾任鲁国的官员,但由于政治局势动荡,他多次离开故乡,游历于各国之间,希望能够实践自己的理念。
他曾经到过齐、晋、卫等国,但并没有得到理想的职位和机会来改革社会。
孔子的学说对后世影响深远,他的学说成为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核心思想,对中国的政治、教育、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他的学说也被西方学者广泛研究和传播,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的思想被称为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去世后,被尊为“圣人”,他的教诲被视为至高无上的道德规范。
孔子的影响力一直延续至今,他被誉为“东方文化的象征”。
为了纪念孔子,中国建立了孔庙和孔子家庙,并举行了盛大的祭孔仪式。
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对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学说至今仍被人们所尊重,并在教育中得到应用。
他的影响力跨越时空,成为中国文化的瑰宝。
他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至今仍被世人所传颂,表达了他对仁爱和道德的追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孔子的资料范文孔子 : 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1~前479春秋战国末期鲁国陬邑(山东曲阜)人。
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家、政治家。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书》《礼》《乐》《易》《春秋》。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他的哲学思想提倡“仁义”,“礼乐”,“德治教化”,以及“均以民为体”。
孔子把“仁”和“义”视为道德的最高原则,他规范著高尚者的行为。
“仁”在有些时候可以解释为“爱”,但我们最好将他理解为对人类的关心。
“礼”是道德,礼节,规矩,传统等观点的总和。
儒学思想渗入中 __生活,文化领域中,同时与影响了世界上其它地区的一大部分人近两千年。
孔子的思想简介(哲学、政治、教育、伦理)哲学上,孔子的哲学思想基本上属于唯心主义。
在他看来,“天”有人格、有意志,俨然是自然和社会的最高主宰。
他讲“命”和“天命”,孔子主张天命观,“天”是万物主宰者,孔子认为他自己就是秉承天命而说话做事的。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认为“天命”不可抗拒;但他所讲的“命”,与传统思想当作至上的人格神的意志的“命”,已经有所不同。
他“不语怪、力、乱、神”,认为“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生,焉知死”,对鬼神的态度显然将信将疑,因而不免闪烁其辞,其中多少含有唯物论的因素。
此外,孔子承认有“生而知之者”,在认识论上反映了他的唯心主义。
2.政治思想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与“礼”。
又,这两方面的内容不是简单的拼凑在一起的,而是有着现实基础。
在政治方面,孔子以恢复“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为追求目标,他怀念周公,欲从周礼,幻想“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所谓“礼”,指统治阶级规定的秩序,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内容,其根本点是尊卑贵贱有严格规定的等级制度。
所谓“仁”,不仅指主观的道德修养,即“克己”、“爱人”,也指客观的伦理教化,即按照周礼所规定的“秩序”,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1.哲学思想矛盾,亦即所谓“复礼”。
孔子主张“仁”,“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劳动者,孔子说“君子而不仁都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 “仁”是孔子的思想体系的核心,孔子思想的诸多方面多与“仁”有关。
仁的基本含义是仁爱。
仁是一种普遍的爱,但并不是一视同仁的爱,而是由亲疏远近之别的有差等的爱。
“克己复礼”即为“仁”。
“仁”与“礼”互为表里,“仁”是目的,“礼”是实现“仁”的保证。
在孔子看来,通过“克己复礼”,即可使“天下归仁”,可见“仁”在孔子心目中,还是涵盖主、客观的一种理想境界。
同时,“仁”也包含了原始人道主义的成分。
以“仁”和“礼”为核心的政治思想,反映了孔子维护奴隶等级制度的政治立场。
3.教育思想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在教育方面,孔子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完整的思想理论。
他主张以德育为先,全面发展。
主张“有教无类”,并亲自实行。
在哲学方面,他提倡中庸之道,认为过犹不及。
他的思想博大精深,复杂,有积极的成果,也有消极的东西。
在当时他不愧为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对后世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4.伦理思想孔子主张仁。
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劳动者。
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论语·宪问》)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义,是比较接近原意的。
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此外在艺术、学术等方面,孔子也有自己独到的思想。
关于孔子的历史地位,钱穆讲过精辟的话,指出:“孔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大圣人。
在孔子以前,中国历史文化当已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积累,而孔子集其大成。
在孔子以后,中国历史文化又复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演进,而孔子开其新统。
在此五千多年之间,中国历史进程之指示,中国文化理想之建立,具有最深影响最大贡献者,殆无人堪与孔子相比伦。
”值得注意的是,钱氏这一番话讲于1974年4月,当时大陆正在兴起“批孔”运动。
?但是,关于孔子的出身与身世,两千多年以来却一直还是一个疑谜。
国内目前流行的仍是五十年代以来以讹传讹的一种陈旧说法,认为孔子出身于“没落奴隶主贵族家庭”,因此他也被认为是代表奴隶主贵族利益的思想家。
我近期重新研读《史记·孔子世家》,有一些新的理解。
兹借此发表以就教于海内外诸贤者。
2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
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亦有云生于鲁襄公二十一年者。
期间有一年之差。
两千年来学人各执一说,未有定论。
三十年代 __政府从学者议定孔子生年为鲁襄公二十二年,并推定阳历九月二十八日为孔子之诞辰,姑仍从之。
《史记》说孔子身材高大,头有异骨(“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
”)。
相貌堂堂与众不同。
则世俗所传鞠躬佝偻之孔子像盖失真矣!孔子确实有一个显赫的家世。
其先祖是殷商王室贵胄裔,-也是宋国公室之嫡子。
但孔子之六世祖孔父嘉因宋国王室发生内乱而被杀。
其五世祖木金父为避乱离开宋国迁居到鲁国,此后世代在鲁为卿士或大夫。
3孔子生父孔纥(又名叔梁纥、公叔纥)在鲁为卿大夫,曾任陬邑宰。
但孔子生前从未见到过他的父亲。
最值得注意但也历来最被古今儒者所讳言的一个重要事实是:孔子实际乃是一个 __和被遗弃儿。
根据司马迁实地访察孔子家乡后所了解到的事实,孔子乃是他的父亲叔梁纥在秋社日——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狂欢节日,一时纵兴与一个平民少女颜氏(名征在)在尼山之丘的穴洞中野合而孕的一个 __。
但在这次野合之后,叔梁纥似乎就再没有与颜氏见过面。
“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
”(《史记·正义》)故孔子少时只知母不知父,直到母死后方知其父是谁。
4孔母颜征在出身于贫家,但她却是一个十分坚强有傲骨的女性。
她直到死也没有把关于孔子生父是孔纥这一身世背景告知孔子。
而实际上,当孔子三岁时,孔纥即已去世。
当孔子十七岁后,其母颜征在也去世。
直到孔母死时,一个与颜氏为邻的挽车夫的妻子才向孔子透露了其生父及家世的背景,并告诉他孔父的葬地名“防”。
这时,孔子干出了一件极其勇敢的事情。
他到防城找到了父亲的墓地,并公然地向世俗和父亲一方的家族挑战。
他掘开了父亲的坟墓,而将自己那位身世微贱的母亲与贵族父亲的遗骨合葬在一起。
据《史记·索隐》记述,孔纥的嫡妻施氏无子,只生有九女。
孔纥生前曾纳妾生一子名孟皮,此为孔纥之嫡子,亦即孔子之异母兄。
孟皮自幼因病坏足(应是患过小儿麻痹症),但却以嫡子身份而能继承孔纥的世卿爵位。
而孔子虽有显赫的贵族家世的血缘背景,但作为一个被遗弃于外的孤儿和弃子,实际上在少年时期却从未曾与这一家族发生过任何关系。
由此可见,过去关于所谓孔子“出身于没落奴隶主贵族”的种种说法,纯系无根据之臆说。
5孔子少孤,又为外庶子,不仅不能继承其父亲的贵族身份,而且很早就出外打工,作过多种贱业(如当过在丧礼中吹吹打打的童乐手),甚至曾沦为贱隶。
各种记载均表明,孔子幼年、少年、青年时期的生活极其贫困且备受歧视。
所以成年后他曾对弟子这样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论语·子罕》)所谓“贱”,正是指自己社会身份的卑贱,不能入列属于贵族阶层的士君子之林。
6有意思的是,据《史记》记载,在孔子作出了合葬父母这一惊世举动之后,他随之又作了一件惊人之举。
当鲁国贵族的政治领袖季氏在家中宴享鲁国的贵族“士”君子时,孔子竟身穿为母亲服丧的丧服而赴会,要求以“士”的身份加入。
但是,他被无情地拒之于门外。
季氏有权势的家臣阳虎傲慢地对他说:这里正在招待的是“士”——贵族子弟们,而不是你这种人!(“季氏享士,非敢饷子也!”)孔子蒙受了羞辱而告退。
所以,孔子晚年曾说:“先进于礼乐,野人也。
后进于礼乐,君子也。
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先知道礼乐的,是野人。
后知道礼乐的,是君子。
如果讲用人,则我过去也是野人。
)这一段话两千年来从未得到正确的读解。
只有在了解孔子之上述出身背景后,我们才能理解孔子何以要以“后知礼”来贬抑“君子”,并且自居为懂礼乐的“野人”。
7但是,孔子是一个有志之人。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孔子自少年时代即好学求知。
通过刻苦自学和谦虚求教,他竟奇迹式地成长为当世最为博学多知的人,从而显名于当世。
历经奋斗,孔子的贵族出身逐渐被鲁国贵族所承认。
首先表示承认孔子贵族身份的是鲁公族孟氏之孟厘子。
孟厘子为鲁大夫,在临死前对自己的继承人懿子(“嗣懿子”)这样说:“孔丘确是圣人商汤的后裔”。
然后他一一历数孔丘显赫的家世,说:“吾闻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
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耶?吾将没,汝必师之。
”(大意:我听说古代圣族之后,虽已隐没,也会有成名者。
现在那个孔丘年轻而善治礼乐,也许就是将成名的人呵?我死后,你们去拜他为师吧!)在孟厘子死后,他的嗣子孟懿子率其弟南宫敬叔遵照父亲遗命,前往拜孔子为师,学习礼乐。
这是孔子得到鲁国之贵族社会承认的开始。
后来,孔子知礼乐的声名愈来愈大,以至当初蔑视而不承认他为“士”的季氏也不得不承认了他的存在。
为拢络计,季氏曾委任孔子为家臣,作过“委吏”和“乘田”。
委吏,是司库官。
乘田是畜牧官。
由于有政绩又擢升孔子为小司空。
这也是孔子从政事业的开始。
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