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内部控制研究最新进展 -

论我国内部控制研究最新进展 -
论我国内部控制研究最新进展 -

摘要

我国内部控制的研究起步较晚,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社会意识形态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推进,才开始相关的研究。在此背景下,本文对内部控制制度演变等内容加以阐述,认真梳理了我国现阶段内部控制的最近研究,并提出了笔者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内部控制;研究进展

Abstract

The research of internal control in our country started late, until the 80s of last century, social ideology from planned economy to market economy, began to study. In this contex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evolution of the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and carefully combs the recent research on the internal control in our country, and puts forward the author's own views.

Key Words: internal control;Research progress

目录

1绪论 (3)

1.1 研究背景 (3)

1.2研究思路 (3)

1.3研究方法 (4)

2 内部控制的基本理论 (4)

2.1 内部控制的概念 (4)

2.2 内部控制的构成要素 (4)

2.2.1内部环境 (4)

2.2.2风险评估 (5)

2.2.3控制活动 (5)

2.2.4信息和沟通 (5)

2.2.5内部监督 (5)

3 文献综述 (6)

3.1关于内部控制本质方面的文献综述 (6)

3.2关于企业内部控制概念方面的文献综述 (7)

3.3关于企业内部控制目标方面的文献综述 (8)

3.4关于企业内部控制要素方面的文献综述 (9)

4 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演变 (10)

4.1内部控制制度的演变 (10)

4.2企业内部控制要素的发展 (10)

4.2.1COSO报告的内控“五要素” (10)

4.2.2 ERM框架的风险管理“八要素” (11)

4.2.3新COSO报告的内控“五要素” (11)

5 结论与启示 (11)

参考文献 (14)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内部控制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话题。说它古老,是因为早在我国西周时代就产生了内部控制思想的启蒙;说它年轻,是因为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发展,内部控制正在被不断赋予新的思想与内涵。然而,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经济环境瞬息万变的今天,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是保障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升风险防范能力、并最终实现战略目标的根本途径。

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在西方国家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尤其是以COSO 委员会(the 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相继于1992 年、2004 年、2013 年分别发布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和更新版本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一步步造就了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的学术巅峰。此外,《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及之后的一系列内部控制规定也对内部控制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比西方国家,尽管我国的内部控制思想起源非常古老,但现代意义的企业内部控制却是在建国之后才逐步开展。目前我国的内部控制研究成果多是以美国COSO 框架和《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为基础而展开,尚未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我国政府在近几年连续出台了多部相关的法律法规,以《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最具代表性,被称为“中国版的萨班斯法案”,从法制层面和制度层面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了要求和指导,但很多企业在内部控制的实际工作中仍感觉没有抓手,不知从何做起。因此,无论是在理论研究方面,还是在企业实践方面,都十分有必要对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1.2研究思路

本文共分为5章,研究框架与基本内容如下:第1章,绪论。概述本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提出本文具体的研究方法,阐述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结构内容。第2章,内部控制的基本理论。从内部控制的五个要素分别进行阐述。第3章,文献综述。对国内外有关企业内部控制的本质属性与概念范畴、目标与要素及其构成体系等基本理论问题进行系统梳理,评述现有文献的贡献与不足,为后文的主题研究提供参照物。第4章,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演变,本章主要从实践方面阐述了国际上发达国家以及我国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程、主要经验、做法和未来发展趋势。第5章,结论与启示。

1.3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通过查阅、分析、整理文献,全面正确地了解研究的事物或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力图寻找事物本质属性,从而发现关键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本文搜集了许多关于内控的相关资料,包括国内文献以及国内的相关法律法规,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学习可以使笔者更好的把握近期的研究方向和动态并展开进一步研究。

(2)比较分析法

比较分析法是通过对比国内外内部控制研究进展,找出不同点,继而在今后设计内控制度上,为今后企业内控制度的借鉴提供参考。

2 内部控制的基本理论

2.1 内部控制的概念

内部控制是由内部牵制思想发展而来的,虽然大量学者和实务界的专家都对内部控制进行了研究,但对于内部控制的确切定义一直未达成有效共识。直到1992 年COSO 颁布了内控框架,才得到了学者与实务工作者的普遍认可。整体框架指出内部控制是由董事会、管理层与其他人员实施的旨在为企业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一个过程。内部控制目标则包括经营、报告与合规三个部分。内控框架由以下九个部分组成,即诚信道德价值观念和胜任能力、控制环境、控制目标、风险评估、控制程序、变化的管理、信息系统、沟通和监控活动。后来在考虑调查者的意见后对要素进行了筛选,最终修改为五个要素。

2008年6 月我国在借鉴西方内控理念的基础上制定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规范指出内部控制指的是由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与所有员工共同实施的,为完成企业控制目标的过程。

2.2 内部控制的构成要素

2.2.1内部环境

内部环境是内控的基础部分,是其他内控要素实施的前提,可以加强或削弱其他内控要素的作用。内部环境包含公司治理结构、管理层的管理理念、人力资源政策及其执行、企业文化等方面。

2.2.2风险评估

风险指的是对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包括不确定的收益和不确定的损失。风险评估可以帮助企业了解及面对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内部控制的目标包括运营目标、报告目标与合规目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企业必然会面对诸如经营风险、信息真实性风险与法律风险。机遇与风险并存,企业发展过程中难免遇到内部和外部风险,没有风险,内部控制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因此,恰当的识别和评估企业发展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对于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只有正确地评估风险的可能性及风险的影响程度,才能针对风险采取应对措施。

2.2.3控制活动

通过风险评估,企业对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了分析,但如何采取措施应对这些风险对企业的发展更加重要,控制活动就是针对这一问题而设计的。控制活动依据目标性质不同可分为经营性、财务报告与遵循性三大类,控制活动之间也是彼此联系的,一项控制活动可能既有助于满足报告目标,又有助于企业合规性目标的实现。另外,不同的企业由于性质、规模与行业特点等不同,所面临的风险也千变万化,企业应根据情况设计一套适合自身的风险管理目标与应对策略。

2.2.4信息和沟通

信息和沟通是内控制实施的主要载体,可以帮助员工了解与自身相关的内控信息,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责任。信息沟通包括信息与沟通两个方面,其中信息又包括内部信息与外部信息。存在于企业内部并随着经营活动而产生的信息属于内部信息,而存在于企业外部却需要企业给予关注的信息如法律信息、市场信息等则属于企业的外部信息。

2.2.5内部监督

内部监督是对内控执行情况的再控制,主要是发现内控执行中出现的偏差,并采取措施对出现的偏差加以改正的过程。内部监督在执行过程中应体现风险导向原则与成本效益原则。内部控制是一个整体,要素与要素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的。内部控制一项要素的建立与执行情况影响着其他要素的建立和执行情况,乃至决定着内控整体的运行质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应从整体的观点出发,基于企业目标,将内部控制各要素融入到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并随着环境而改变,才能最有效地降低成本,提高内部控制的运行效率。

3 文献综述

3.1关于内部控制本质方面的文献综述

在国内,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亚新科集团内控管理程序修正》课题组(实际上把内部控制看作内控制度,并认为内控制度实际上是一种授权体系和责任体系,是一种最优化、最简捷和最理性合乎逻辑的作业方式或作业标准。

蔡吉甫(2006)认为在现代企业不完全契约的特征下,内部控制实际上是为弥补企业契约不完全性而产生的一个控制系统,是企业契约本质的实现机制。1林钟高和郑军(2007)认为内部控制的本质属性是一种持续均衡利益关系的契约装置,是企业内部各个控制主体之间为实现作为专业化结果的交换收益,是其财富最大化而作出的合约安排。欧阳电平等内部控制其实质是“人控制人”,它涉及公司治理结构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人事制度的改革、企业文化建设、员工的道德观和激励机制等。2

张宜霞(2007)认为弥补企业契约组合的不完备性,实现企业内部的均衡和有效运作,应当是企业内部控制的真正本质。3

李心合(2007)认为内部控制应是以公司价值创造为主要目标、以可接受的风险水平为出发点、以价值链分析为基础、以管理信息系统为平台、体现控制全过程一个开放型系统。4

谢志华(2009)认为,企业在发起设立时会形成平等契约关系,而在运行时会形成科层等级关系,以及同一科层各环节之间的平等契约关系。以契约关系为基础,所形成的企业内部控制的本质是制衡;以科层关系为基础,所形成的企业内部控制的本质是监督。5

丁友刚、胡兴国(2007)把风险控制分为外部控制和内部控制,他们认为内部控制本质上是组织的内部风险控制机制。徐虹等,从交易成本理论和组织内合作理论出发,认为内部控制就是企业内部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和委托人之间为实现财富最大化而作出的合约安排。它的本质属性是一种持续均衡利益关系的契约装置。6

戴文涛(2010)认为内部控制的本质应当是一种风险控制活动,在内部控制是一种风险控制活动和内部控制目标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以及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情况下,如何管理风险、控制风险成了内部控制学的本质特征。7杨雄胜(2011)认为“内部控制是运用专门手段工具及方法,防范与遏制非我与损我,保护与促进自我与益我的系统化制度”。古淑萍认为,内部控制本质上是具有控制职能的企业管理活动集合,是围绕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与实施的一个动态过程。李桦和周曙光认为内部控制的本质是一种风险控制机制。8

周继军(2011)内部控制的本质是弥补不完全契约的一组制度安排,目的在于节约交易成本和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9

贺伊琦(2011)认为内部控制是企业免疫系统。10

樊行健、肖光红(2014)运用哲学的方法对内部控制的概念进行了反思,认为内部控制包含技术性与社会性两种属性,内部控制既与专业能力有关,同时也与其所处的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息息相关。我国应立足我国国情,在吸收西方先进的控制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建设中国特色的内部控制体系。11

3.2关于企业内部控制概念方面的文献综述

在国内,1997年,财政部发布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九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指出:“内部控制是被审计单位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与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年月日,财政部发布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指出:内部会计控制是“单位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

2001年,中国证监会发布了《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指引》,指出:证券公司的内部控制是“为实现经营目标,根据经营环境变化,对证券公司经营与管理过程中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价和管理的制度安排、组织体系和控制措施。”2002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指出“内部控制是商业银行为实现经营目标,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的动态过程和机制。”2004年,国家审计署发布了《审计机关内部控制测评准则》,指出“内部控制是被审计单位为了实现特定目标而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程序和措施的过程。”

2004年12月25日,中国银监会发布了《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办法》,指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是商业银行为实现经营管理目标,通过制定并实施系统化的政策、程序和方案,对风险进行有效识别、评估、控制、监测和改进的动态过程和机制。年月日,财政部发布了《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它指出:内部控制是被审计单位为了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以及对法律法规的遵守,由治理层、管理层和其他人员设计和执行的政策和程序。

2006年6月5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布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指出:内部控制是指上市公司为了保证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而对公司战略制定和经营

活动中存在的风险予以管理的相关制度安排。它是由公司董事会、管理层及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的一项活动。

2006年9月28日深圳证券交易所发布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指出:本指引所称内部控制是指上市公司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人员及其他有关人员为实现特定目标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年月财政部等五部委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指出:本规范所称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

国内学者关于内部控制概念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朱荣恩(2001)认为,内部控制是一个与管理活动融为一体的有控制目标体系服务于经营目标、有一级子系统控制要素、有二级子系统业务流程控制、有控制元关键控制点的对管理质量实施全面控制的体系。

陈志斌、施建军(2002)认为,企业内部控制应是由以下几个层次组成的内控体系:以股东为主体控制董事会生成的源头控制、以董事会为主体的关键控制、以经营者为主体的内部控制、以内部管理者为主体的内部控制和以内部员工为主体的内部控制。12

杨宗昌、杨淑娥(2003)认为,企业内部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是由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层面的内部控制、企业内部管理和内部财务与会计层面的控制、企业内部业务层面的控制等相应的各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构成的有机的全面内部控制体系。13

王宏(2006)认为,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了提高经营管理效率、保证信息质量真实可靠、保护资产安全完整、促进法律法规有效遵循和发展战略得以实现等而由单位管理层及其员工共同实施的一个权责明确、制衡有力、动态改进的管理过程。14

3.3关于企业内部控制目标方面的文献综述

内控目标是基于对于内控本质认识的,学者们也往往是以某学科理论来总结企业内部控制目标的。

从经济学的视角研究内部控制的主要目的是激励约束经营者行为,降低代理成本。因此,内部控制主要体现为以委托代理理论为基础,研究风险分担、最优契约安排、激励机制、监督约束机制等,其代表主要有Power(1997),Eififsem et al.(1999)以及我国的杨雄胜(2005)、刘明辉(2002)和程新生(2003)等。15

3.4关于企业内部控制要素方面的文献综述

学者早先是从系统的观点来看待企业内部控制的。

周得孚(1998)认为按企业经营管理环节的分布,企业内部控制可以划分为预算控制、决策过程控制、内部管理控制、资金管理控制、市场营销管理控制和信息管理控制等六个方面。16

张先治(2003)指出内部控制系统由预算控制系统、制度控制系统、业绩考核系统和激励评价体系构成。17

谷祺(2003)提出内部控制由制度控制、文化控制与市场控制组成的三维系统观。18

池国华(2005)认为内部控制系统由战略计划、信息反馈、业绩评价和激励等四个子系统构成。19

赵保卿(2005)基于内部控制设计,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角度分析,内部控制存在控制结构,认为这个结构中的主要要素是控制主体、控制客体、控制目标与控制方式等,无论是所有者与经营管理者之间,还是所有者层面与经营者层面各自本身,都既要作为控制主体实施控制又要作为控制客体接受控制。20 徐虹、林钟高(2007)尝试构建以股东、经营者、管理者以及员工为主体的四层次内部控制系统。21

王海妹(2009)认为管理控制进入了开放、自然观阶段后,内部控制的内容要素发生了调整,由人力资源控制系统、财务价值控制系统、作业控制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等所构成。22

美国报告发表后,特别是框架颁布后,国内学者深入分析了国外内控内容的发展变化,开始提出内部控制要素的概念,并就其构成提出了各种观点。

李心合(2007)认为价值导向的内部控制框架由控制环境、目标与预算、风险识别与应对、控制程序和方法、信息与沟通、绩效评价与激励、监控七要素组成。23

郑石桥(2008)发现:与内部控制环境相比,企业更重视控制活动;在控制活动中,与间接控制活动相比,企业更重视直接控制活动,与附加的控制活动相比,企业更重视融于流程中的内部控制,在控制环境中,企业对间接控制环境和直接控制环境的重视无差异。24

王海兵等(2011)以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为思想基础,以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为理论基础,构建起人本内部控制战略框架,它由内部控制目标、内部控制文化、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机制、内部控制活动、内部控制关系、内部控制报告、内部控制评价等八个要素组成,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前后贯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动态、开放的人本内部控制框架体系。

从上述文献看,对内部控制所包含的要素开展研究,基于管理学、经济学视角研究比较活跃;跳出审计学范畴,从管理学视角审视企业内部控制要素,其意义更深远。由于“本质决定目标,目标决定要素”的逻辑关系,在本质偏离、目标缺位的前提下,人们在内控要素的划分、内控要素与经济业务流程之间的关系和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等问题上未能展开深入研究。

4 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演变

4.1内部控制制度的演变

在古代,简单的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和实践活动已经存在。在我国西周时期的内部牵制制度、分权控制、九府出纳制度和交互考核制度郭道扬,古埃及在国库长官、国库出纳官、国库书吏及国库监库官之间建立的经济牵制关系(郭道扬,2004)古罗马财政记录官负责记录所有的经济业务、财务官负责对全部的政府财务事项进行监督和审查,中世纪查理时代规定的同一笔经济业务应由两位记录官独立地进行记录(文硕,1996)这些实践活动表明,古代的内部控制实质上是建立在社会分工协作基础上的一种简单的经济牵制和管理约束关系,是人类生产经营活动有序进行的一种基本保障方式。现代企业内部控制是从工业革命和工厂制度产生后才出现的,发展到现在,有的学者主张它经历了五个时期,有的主张它可分为三个阶段。如果从内部控制本质与概念旳认识上看,三阶段的划分更能内部控制共相的认识。第一,企业内部控制雏形——内部牵制是企业管理的代名词;第二,审计技术导向的内部控制——本质偏离的内部控制;第三,管理导向的内部控制框架——本性回归与整合的企业内部控制。

4.2企业内部控制要素的发展

真正构成实质意义上的“内部控制要素”概念是在委员会建立起企业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后来,在框架和新报告

中得到进一步的拓展与升华。

4.2.1COSO报告的内控“五要素”

1992年,美国委员会颁布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认为,内部控制由五个相互联系的部分(要素)组成: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

内部控制“五要素”的提出,具有革命性意义。一是从理论上为内部控制概

念框架理论打下了良好的建构基,这种既相互联系又独成系统的内部控制要素基本上确定了内部控制理论的概念架构和形式结构;二是从实践上为内部控制活动的开展提出了时空范围,它与企业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相对应,确定了内部控制的工作机制和发展空间。

4.2.2 ERM框架的风险管理“八要素”

美国COSO组织于年月发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即框架,用以指导企业进行全面的风险管理活动。框架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结合起来将COSO报告的五要素构成扩展为风险管理的八个相互关联的构成要素,包括: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等。25

4.2.3新COSO报告的内控“五要素”

在2013年新修订的COSO三维框架中基本保持了原有的内部控制要素体系,最主要的变化是调整了内控构成要素的顺序,“控制环境”要素从底部到了顶部,五要素的顺序从自下而上变为了自上而下排列,改变后的要素顺序与立方体中要素的顺序一致。而在原先的COSO报告中,“控制环境”是其他要素的基础,并在经典的内控构成要素金字塔中置于所有要素的底部。同时,COSO报告新版本还将“监控”要素改为了“监控活动”要素,并置于金字塔的最顶部,意味着整个过程都要受到监控。26

5 结论与启示

在内部控制发展历史上,20世纪80年代末期,才正式出现“内部控制结构论”以及“三要素说”。在这之前,人们并没有从系统论和结构分解的思路上来认识内部控制的构成问题。

内部控制要素及其内容是随着企业管理变革和环境变化而发生调整的,从会计控制扩大到管理控制,从会计系统演变为信息与沟通,从控制程序发展到控制活动,特别是控制环境、监督或监控活动、风险评估、信息与沟通、百标制定等新要素的不断出现并非偶然,本身就是企业管理方法与技术的变革、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所推动的。

人们对内部控制本质的认识及其目标的定位直接影响着内部控制要素的设置。从内部牵制到会计控制,再到管理控制,从会计系统、控制程序要素,到风险评估要素,再到全面风险管理,正好反映了审计技术导向、企业管理导向、风险管理导向的内部控制基本观念的变化,体现了财务报告目标、合规性目标,向

经营性目标、战略性目标的拓展。从的三要素到报告的五个要素,再到报告的八要素,这一要素演变过程,恰当地体现内部控制目标的发展变化和人们对内部控制本质属性理解的深入。

由此,可以进一步推断出以下结论:①人们对内部控制本质的认识和目标的设定直接决定或影响着内部控制要素的设置;②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的一部分,随着管理技术与方法的不断创新与变革,其要素的设立不是一成不变的;③从历史上看,内部控制要素更多的是归纳的结果,既有内部控制历史经验的演绎,又有控制实践活动特征的归纳。

参考文献

[1]蔡吉甫.内部控制框架构建的产权理论研究[J]. 审计与经济研究,2016,(06):85-89.

[2] 林钟高,徐虹,李倩. 内部控制、关系网络与企业价值[J]. 财经问题研究,2014,(01):88-96.

[3]张宜霞.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方法的比较[J]. 会计之友(上旬刊),2015,(01):43-44.

[4]李心合. 内部控制研究的困惑与思考[J]. 会计研究,2013,(06):54-61.

[5]谢志华. 内部控制:本质与结构[J]. 会计研究,2014,(12):70-75

[6]丁友刚,王永超. 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及其制定和披露研究[J]. 财务与会计,2015,(06):70-72.

[7]戴文涛,李维安.企业内部控制综合评价模型与沪市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研究[J].管理评论,2013.

[8]杨雄胜. 内部控制范畴定义探索[J]. 会计研究,2015,(08):46-52.

[9]管永昊,贺伊琦,赵婷婷. 基于内部控制框架的我国税收执法风险影响因素研究[J]. 审计研究,2015,(06):53-59.

[10]周继军.企业内部控制与管理者代理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1.

[11]樊行健,肖光红.关于企业内部控制本质与概念的理论反思[J]

.会计研究,2014(02).

[12]陈志斌,陆瑶. 内控规范制定机制研究[J]. 会计研究,2017,(04):62-69.

[13]杨宗昌,杨淑娥. 现行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评析与外部化改进[J]. 财会月刊,2013,(02):14-16.

[1]4王宏. 创业板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影响因素探究[J].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4,(06):43-48.

[15]刘明辉,张宜霞.企业内部控制探讨[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2(04):7-10.

[16]张安明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研究厦门:厦门大学会计学系,2013(05)

[17]张先治,戴文涛. 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系统研究[J]. 审计研究,2014,(01):69-78.

[18]谷祺,张相洲. 内部控制的三维系统观[J]. 会计研究,2013,(11):10-13.

[19]池国华. 基于管理视角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系统模式[J]. 会计研究,2015,(10):55-61.

[20]赵保卿. 基于价值链管理的内部控制及目标定位[J].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3):42-46.

[21]徐虹,林钟高,余婷,何亚伟. 内部控制有效性、会计稳健性与商业信用模式[J]. 审计与经济研究,2013,28(03):65-73.

[22]王海妹,张相洲. 基于开放、自然管理控制观的内部控制问题研究[J]. 会计研究,2015,(08):68-72.

[23]李心合. 被神化的内部控制与被冷落的内部牵制[J]. 审计与经济研究,2013,28(03):3-9.

[24]郑石桥,王建军,赵玲.内部控制要素重要性及其变迁—基于一个问卷调查[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5(01):59-63.

Ashbaugh H, D Collins, W Kinney, R La. Fond. The effect of internal [25]control deficiencies and their remediation on accruals quality[C].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2015.

[26] Petrovits, C, C. Shakespeare and A. Shih. Th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internal control problems in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J]. The Accounting Review, 2016, 86(1):325-357.

内部控制国内外研究现状

内部控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内部控制理论国外研究状况分析 内部控制概念的提出至今已有五十多年历史。内部控制, 是在内部牵制的基础上, 由企业管理人员在经营管理实践中创造, 并经审计人员理论总结而逐步完善的自我监督和自行调整体系。在其漫长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 大体经历了萌芽期、发展期和成熟期三个历史阶段, 即内部控制、内部控制结构和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三个阶段。 从1949 年美国会计师协会(AICPA) 的审计程序委员会在《内部控制: 一种协调制度要素及其对管理当局和独立注册会计师的重要性》的报告中,首次对内部控制作了定义。内部控制在50 年时间内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经历近40 年, 而第二阶段到第三阶段只有5 年时间。内部控制之所以有这么快的发展速度, 除企业内部管理自身因素外, 外部尤其是政府的推动亦是关键因素。在美国20 世纪70 年代到80 年代, 政府通过一系列措施推动内部控制的实施。 80 年代一些舞弊性财务报告和企业“突发”破产事件导致美国国会一些议员对财务报告制度的恰当性提出了疑问,尤其是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恰当性, 由此成立Treadway 委员会( 即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 ,并发表了著名的COSO 报告。20 世纪80 年代证券交易管理委员会( SEC) 也对内部控制产生一定的影响。SEC 在1980 年的S—X 规则303 条款中要求上市公司披露“管理当局讨论和分析( MD&A) ”的信息。MD&A 要求揭示上市公司财务和经营相关的当前和未来的流动性和其它情况, 所以要求向公众提供更多未来经管责任的情况,

包括内部控制等内容。“安然”事件发生后, 美国国会于2002年7 月通过《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 Sarbanes-Oxley Act) , 强化了一系列控制措施, 如完全由独立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检查等。 COSO 报告指出: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 受企业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员工影响, 旨在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果和效率以及现行法规的遵循。它认为内部控制整体架构主要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项要素构成。COSO 报告首次把内部控制从原来的平面结构发展为立体框架模式, 代表着国际上在内部控制方面的最高研究水平。此后发布的其他一些有关内部控制的报告( 如加拿大的COSO, 英国的Cadbury, 南非的King, 法国的Vienot 等等) 均以COSO 的报告为模本。我国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和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银行组织的内部控制系统框架也是以COSO 的报告为基础的。但我国大部分企业管理层甚至许多内审人员对内部控制的内涵与外延的理解还停留在内部牵制的第一阶段,认为内部控制就是“职责分工、岗位分离、授权授信、内部审计等”, 与国际水平还有相当的差距。 根据COSO 报告, 内部控制应理解为: “由管理当局设计( devised) , 董事会核准, 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员工共同实施( maintained) 的, 旨在为实现组织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一个过程( pro—cess) ”。可见, 内部控制是为了达到目的的一个过程, 但它本身不是目的; 它帮助实现的是多种既互相区分而又紧密联系和相互重叠的目标; 它由人实

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研究论文

论中小企业内部控制问题 刘定岭(扬州大学江苏扬州225009) 【摘要】本文结合中小企业的特征及其对内部控制的影响,分析了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并就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内外部支持环境等方面提出了加强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中小企业内部控常】控锚环境控制制度 1 中小企业的特征及其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我国的中小企业发迹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短缺经济,发展于九十年代国有经济的调整时期,近几年来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大多数中小企业具有规模较小、业务单一、经营灵活、效率较高等特点。然而,或许正是这些优势导致了它们的诸多劣势:组织结构简单、规章制度缺失、人才缺乏、管理水平不高等,这些特征决定了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特征。 ①在经营权和所有权未分离的状况下,中小型企业内部控制结构的建立还有待时日。尽管部分中小企业形式上建立了董事会、监事会,但真正的法人治理结构并未到位,谈不上授权和监管,更谈不上内部控制。②中小企业由于难以获取充分的资源以实现恰当的职责分离,导致一个员工可能同时兼任几个岗位,而这些岗位可能存在不相容性。③管理层控制业务的能力会导致其不恰当地越过控制过程的可能性增大。 2 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主要问题 2.1 企业内部控制的内、外部环境问题分析 控制环境是对控制程序和控制技术的选择及其有效性有着重要影响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包括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两大类: 2,1.1 企业内部控制的外部支持环境问题分析就外部环境而言,一方面,政策有失公平,企业融资困难,对于用于内部控制的支出也就格外慎重。另一方面,外部监督乏力。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在一定程度上还需要通过外部监督的力量来验证其质量和效果。而目前,不规范的执业环境和不正当的业务竞争,对注册会计师监督不力。以及法律对未建立内部监督制度的行为处罚力度不够。威慑力不大,企业违法成本偏低。 2.1.2 企业内部控制的内部环境问题分析①对内部控制认识不足:大多数中小企业家误认为自己对市场的经验把握能力加冒险精神得到的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科学。一些企业领导高度集权,“家长式”作风日盛,认为有了内部控制制度办起事没以前那么方便了,花起钱没有以前那么顺手了,内部控制制度成了给自己设立的绊脚石,自然就只做起了内部控制的表面文章。②内部监督缺乏有效性:中小企业缺乏监督,更缺乏监督体系,致使奖罚不到位,使各层次领导及员工责任心不强,思想和行为随意而不规范。有的企业没有制度化的内部审计,该设内审机构的不设,该配备的专职或兼职内审人员缺席;有的设有内部审计,形同虚设,独立性不强,不能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③内部控制制度行为主体素质较低:近年来,对中小企业财会人员的思想教育、业务培训跟不上,一些根本不具备从业资格的人员混进财会队伍,连正常的会计业务都处理不好,更谈不上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运用。一些企业领导对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一窍不通,却目无法规、独断专行,给企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2.2 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中小企业经营活动单一,经营规模小,人员配置上往往是一人身兼数职,这样就造成岗位设置缺乏有效牵制性。目前中小企业内部控制能力明显薄弱,没有建立完全的内部控制制度,既没有覆盖到所有的部门和人员,也没有渗透到企业的各个工作流程和控制环节中。不少中小企业的常规票据分管制度、重要空白凭证保管使用制度、会计人员分工中的“内部牵制”原则根本没有建立,甚至有些小企业没有正规的财会部门,会计、出纳、审核等全由一人包办。其直接后果是,在会计上使企业会计工作秩序混乱,容易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管理上导致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和牵制,造成管

企业信息化下的内部控制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 题目:企业信息化下的内部控制问题研究 专业:会计学 一、前言部分 国外安然公司、施乐公司、世界通讯等一系列上市公司会计造假丑闻的发生,产生了严重的经济后果;在国内,财务舞弊案件同样令人触目惊心,中航油、银广厦、红光实业等一系列造假案件无不折射出内部控制存在的种种问题,人们渐渐的从惨痛的教训中开始反思健全的内部控制对有效防范财务造假的重要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信息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信息技术特别是以Internet为代表的网络技术得到迅猛发展,会计信息化系统进一步想深层次发展,传统的内部控制所依赖的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决定了内部控制的进一步发展方向必然是信息化。信息化对企业的影响可谓是颠覆性的,它不仅改变了企业经营管理流程,也改变了企业的经营理念,提高了内部控制的效率,增强了内部控制的效果,但同时也增强了内部控制的潜在风险,这给传统内部控制的理念带来了新的挑战。因而在研究信息化条件下的内部控制时,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企业现有的内部控制模式和内部控制观念,从信息技术下内部控制产生的新的特点出发,发现企业会计信息化下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同时探讨内部控制体系设计策略,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和方法,以达到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内部控制质量的目的。 目前,内部控制的定义比较权威的解释来自COSO(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委员会提出的《内部控制框架》指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历阶层以及其他员工实施的,旨在为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性等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我们完全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改善控制程序、增强控制手段,将信息技术有效地集成到业务和信息过程中,借助于信息技术来防范与控制经营风险,丰富内部会计控制理论研究的内容。同时,对企业加强内部控制,保证会计信息化稳定安全地运行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浅析企业内部控制研究论文

浅析企业内部控制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内部控制“安然事件”《萨班斯法案》内邵环境企业文化权责分离财务监督会计监努激励与约束 论文摘要:加强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对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秋序和社会,y众利益具有重大意义。 最初的内部控制定义是内部牵制,它基本是以查错防弊为目的,以职务分离和账目核对为手法,以钱、账、物等会计事项为主要控制对象。内部拉制作为一个专用名词和完整概念,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被人们提出、认识和接受,但核心是内部会计控制。2002年发生“安然”、“世通”等公司的破产揭露出一系列的财务欺诈丑闻,暴露出美国公司治理结构不平衡和外部监督缺失。其结果导致美国的资本市场损失了7万多亿美元的市值,对投资者造成了重大损害。为了提高民众对美国金融市场及对政府经济政策的信心,美国国会于2002年7月25日出台了《2002年公众公司会计改革和投资者保护法案》简称“萨班斯法案”或“SOX法案”。美国萨班斯法案的出台,极大地影响和促进一了中国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的建立、健全和发展,从国际上一些比较成功的企业管理经验看,完善并运转良好的企业内部控制是这些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屹立不倒的重要基础。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还需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还处于起步阶段,为此,在这个时期必须从国有企业的“内功”人手,在现有有关企业内部控制的法律法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我国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建立健全,以进一步提高我国国有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和持续快速发展能力,这是现阶段国有企业建设中的一项非常紧迫和必要的任务。内部控制是一个既古老又充满活力的话题。对我}}i 来讲全面认识内部控制还刚刚开始,企业会计一信息失真、经营失败及不守法经营等在很大程度上都归结为企业内部控制的失效或不具备可操作性。以下从内部控制的现状分析,探讨问题的成因,研宠内部控制的对策。 1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 内部控制从形式上表现为一整套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彼此连接的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通过发放内部控制调查表、实地走访我们看到被调查单位普遍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但大都侧重于企业外部环境的梳理,而忽视了内部各环节、各岗位的牵制;侧重于经营环节的程序控制,而忽视了企业整体的协调;侧重于内部控制的制度学习,而忽视了执行制度的人的素质提高;侧重于对货币、实物的控制,而忽视了企业文化环境的建设等等。调查发现的问题可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1.1内部环境 内部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一般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从调查情况看,不少企业仍然沿袭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机构设置,企业普遍存在机构臃肿、管理层次多、工作效率低下的问题。企业制度不

我国内部控制研究

我国内部控制研究 摘要: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内部控制作为公司自我调节和自行制约的内在机制,处于公司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位置,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不尽能够确定公司会计信息的准确可靠,财务收支的有效合法和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还能保证公司经营活动的效率性、效益性以及国家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文章主要采用理论的研究方法。对内部控制的相关理论进行整体的概述,主要包括内部控制的概念、构成要素、建立内部控制的原则方法、同时也对内部控制的信息披露作了简要的介绍。 关键词:内部控制;内部控制设计;信息披露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4)9-0026-03 企业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最重要、最关键、最基本的一种管理方式。恰当的运用内部控制有利于减少疏忽、错误与违纪违法行为;有利于改善经营活动,以提高工作效率与经济效益;有利于稳定员工的工作情绪,激励进取,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及潜能,使单位健康的发展。内部控制是否健全,能否严格执行是单位经营成败的一个关键,大量实际案例表明,“得控则强、无控则乱、失控则亡”。

综合内部控制的目的可以简单的概括内部控制的意义在于: ①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能够科学有效地监督和制约财产物资的采购、计量、验收、入库、记录、保管、领用、报废等各个环节,确保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避免和纠正各种损失浪费等问题; ②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保证会计信息的采集、归类、记录和汇总,如实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实际,并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错弊,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正确性; ③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通过审批、审核等一系列控制措施可以对企业的财务活动进行全面的控制,制止各种有关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督促企业内部各部门严格遵守财经纪律,保证各项财务活动有效合法; ④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可以对企业内部的任何部门任何流转环节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对于发生的各类弊端,能及时的反映并及时的纠正,从而可以保证国家方针政策和财经法规的贯彻执行; ⑤内部控制通过合理的组织机构和岗位,建立科学的业务系统,为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可以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正常性的监督和检查,及时发现并纠正生产活动中偏离企业经营目标情况,并提供科学的依据;

内部控制文献综述

中小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一些中小企业存在着内部管理薄弱、经济效益较差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致使其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因此,加强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是促进企业健康发展、良性循环的重要途径。随着2007年12月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工作指引》及2008年6月财政部等五部委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相关政策的出台,中小企业在内部控制的设计、制定、实施等方面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近年来,针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建设众多学者作了分析,促进上市公司的良性发展发表了意见。但是,对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问题的研究尚不多见,为此,进一步研究其内部控制建设问题就显得尤为迫切。 1 内部控制定义 其实我们通过学习观察所得,内部控制的定义在不同年代都有所不同。各国对内部控制的认识是随着人们对社会经济活动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经济活动和不同的经济管理要求的变化而变化的。 冯培根(2000)认为,内部控制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担负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是企业经营活动中强化内部监督,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约束的内在机制。文章认为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不仅可以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和资产的安全完整,同时对于企业防范经营风险,提升管理水平,实现经营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着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风险评估不足、意识薄弱、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为此,提出了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相关对策。 Lauraf.Spira(2003)指出 Turnbull 指南的公布从根本上重新定义了内控的性质,尤其是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相接合。 彭君翔(2008)从企业内部控制的概念、企业内部控制的演进过程和企业内部控制原理探析三方面,阐述了企业内部控制的理论基础。并且回顾了“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全面风险管理”五个发展阶段;并从“控制论、委托代理理论、博弈论”三个角度,探析了企业内部控制的原理。 安艳红(2008)提出内部控制制度是一个单位的各级管理部门,为了保护经济资源的安全完整,确保经济信息的真实、正确,利于协调经济行为,控制经济

传媒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oc

传媒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休闲娱乐的需求不断增长,传媒业的发展在这样的形势下发展速度非常快。而传媒业的发展不得不重视的一个问题就是财务管理,而财务管理最重要的就是内部控制。虽然近些年一些传媒企业的内部控制已经取得比较成功的改革,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它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因此本文主要就是研究传媒企业内部控制的概况以及出现的问题,并且根据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传媒企业;内部控制;问题以及对策 一、内部控制的涵义以及其必要性 内部控制简答来讲就是一个保护企业经济资源与会计信息的体系,确保企业经济资源安全、会计信息真实。其手段是利用企业单位本来的分工,分工就会而产生的制约与联系的关系,这些关系就能将整个企业联系成一个整体、系统,从而方便真正控制和掌握企业的各个部门、各个环节。 而内部控制的必要性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阐述:首先来讲它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都面临越着来越激烈的竞争,因此建立完善一套适合现代时代的企业管理制度显得极为重要,而这个制度的建立必须做好内部控制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强化内部管理,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其次有利于提升国际竞争力,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信息技术地位的提升,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不简单是国内竞争了,而是整个世界的竞争。但是在竞

争不断加剧的情况下,风险也变的越来越难以把握。因此建立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在提高企业经营效率的同时,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增加抵御风险的能力,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力。接着就是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制度与决策的执行,当建立完善好一套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才能保证企业各个部门、各个环节的工作高效完成,才能真正发挥内部控制体系应有控制作用。这样一来企业制定的各项政策与制度,企业工作人员的执行情况会大幅度的改善。另外就是有利于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对于公司而言是极为重要的,它是企业内部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是企业进行有效决策的信息基础。还有就是加强企业风险的防范,在当今这个知识经济、信息网络时代,企业所面临的国内竞争以及国际竞争都变的越来越激烈,同时企业经营所承担的风险也是不断加剧。一个想要不断发展、不断强化自我的企业就必须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前列,就必须加强企业风险的管理,加强对风险的预防。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健全企业的风险管理系统,促进企业开展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分析等工作,加强企业对自身薄弱环节的有效控制,保障企业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传媒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从控制角度来看 1.控制环境还有待提高。内部控制环境包含的内容及其广泛,其中比较重要的就是内部控制工作人员所处的工作环境、整个内部控制体系所形成的道德价值观念以及内部控制体系硬件和工作人员组织在一起的能力。而内部控制环境还有待提高的方面主要就是内部控制治理结构混乱,内部组织如同虚设;股份不均,一股独大;人事部门的岗位分配不合理;审计部门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问题研究概要

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是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必然产物,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企业竞争环境愈加复杂激烈,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 一、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理论 (一内部控制理论与发展 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概念最早由美国会计师协会(AIA在1936年颁布的《独立公共会计师对财务报表的审查》中正式提出,其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竞争环境的不断变化,社会各界逐步认识到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并在理论与实务方面展开研究与探索,逐步总结与完善内部控制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 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从20世纪40年代以前的内部牵制,到40年代至70年代的内部控制制度,到80年代到90年代初内部控制结构,再到90 年代以后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和风险管理框架,内部控制关注点、内控技术、内部控制目标和要素都随着经济发展和学术界的研讨在不断变化。在内部控制发展初期,企业内部控制主要是通过职责分工和交叉检查等方法,抑制账目舞弊的发生。现今,内部控制一般是指企业为保证完成其目标,确保财产的安全性与完整性,保证企业运营策略和有关规章制度的有序进行,确保企业高效率的运行而在公司里实行的调节、管制、计划和评估的方式及其技术措施的总称,除此之外,内部控制还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公司想要提升其自身运营效率并充分获取、利用所有资本,实现企业的管理目标而在公司内实行的一系列约束和调整的策略、流程和措施。 (二企业风险管理理论 一般来说,风险管理指公司在经营管理当中对于一些风险源实施辨别、确认、评估与监管,在适当的时候也可以实施一些有效的方法对其进行监控与预防,从而给公司带来更大的安全保障的程序。 风险管理概念最早在1930年由美国管理协会(AMA提出,随着美国经济危机的影响迅速扩大,企业面临的风险日益严峻,对企业风险管理问题与相关理论的研究逐步增加。风险管理理论主要经历了早期风险管理阶段、现代风险管理阶段和全面风

内部控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内部控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摘要:内部控制可谓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特别是在二十世纪以来国内外频频发生财务丑闻时,在把矛头直指向财务会计报告时,也在探索企业内部治理等问题。并把问题的症结和解决途径归到了内部控制。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已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对国内有关内部控制研究做了一个简要的整理和分析。 [关键词]内部控制;理论探讨;应用探讨 一、我国内部控制研究基本状况分析 本文所选的样本主要是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作为总样本选取的,以内部控制为篇名搜索,从1999年到2008年,总共有9912篇文章,其中核心期刊有2153篇。这些文章基本上能够代表我国这些年来研究内部控制的水平,本文期望能够从中把握我国研究内部控制的脉搏,对内部控制的研究现状作一个较全面的分析。 1.从发表时间来看,就笔者收集的资料,我国理论和实务界对内部控制的研究,多集中于二十世纪初期几年。这可能要基于美国资本市场发生的几宗大的财务丑闻和对公司内部控制的反思而推出相关的法律和政策规范,所以在对美国财务丑闻的分析研究和出台政策的剖析的文章就层出不穷。笔者认为这也体现了我国内部控制研究人员的前瞻性,从国外的经验教训中就能让我们避免这样的错误发生,美国一直是一个在健全法律和制定政策方面做得比较前沿,涉及内部控制的就先有COSO报告,后有SOX法案的颁布和COSO委员会出台的ERM,目前都被认为是规范内部控制的高质量标准。除了美国以外,我国也发生了诸如“银广厦”、“中航油事件”等事件,针对这些个案,在诸如《会计研究》这样的期刊上都有深入的分析,当然也有针对我国现实的关于内部控制理论和实务的探讨。这也反映了研究不仅要具有前沿性,更要有现实意义。 2.从论述内部控制的角度来看,总体上可以分为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一般有以下几个角度的探讨:(1)内部控制的概念的探讨。(3)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的关系。(3)在应用研究方面,主要是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由于关于内部控制的文章比较多,本文首先选择会计类国家级核心期刊《会计研究》上涉及内部控制的文章进行综述,还有一部分文章取自《会计之友》、《财会通讯》等会计类核心期刊。论述的方面也主要是按照上述(二)中的分类进行阐述。二、对国外内部控制的介绍和借鉴 由于美国具有较为成熟的资本市场和法律规范,所以在其资本市场上出现的问题以及所出台的解决措施也对我们有很有意义的指导作用,所以在我国文献方面介绍这部分的内容也较多。特别是SOX法案颁布以来,就有不少对其的介绍、研究的文章。比如,美国SOA404条款执行成本的研究,认为SOA404条款提高了通过证券市场募集资金的成本,董事会结构改变增加成本支出,运转效率下降, 影响公司竞争力。(黄京菁,2005)虽然他是对美国社会环境下,对SOA404的研究,但其中的思想对我国内部控制政策制订也有启发作用。COSO 报告下的内部控制新发展——从中航油事件看企业风险管理(李若山,徐明磊,2005)也是用美国关于内部控制理论、实务的最新发展来解释中航油内部控制失败的案例,还有伊利股份、创维数码、四川长虹等失败案例或重大事件,认真学习ERM框架中的所有内容,并将其与企业经济业务紧密结合起来,我们认为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重新调整,有一定借鉴意义,也为我们在当前环境下如何建立起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内部控制措施,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基础。 另外,在《会计研究》期刊上,还有一些财政部以考察团形式对国外不同特点的国家内部控制进行考察、分析。不同国家国情,不同内部控制制度和实践也将给我国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给予启示。如:美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发展及其借鉴,英国和法国企业内部控制考察报告,英美上市公司内控信息披露制度对我国的启示,美国会计国际趋同、注册会计师

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开题报告

文档从互联网中收集,已重新修正排版,word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湖南工业大学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2014届) 学院(部):财经学院 专业:财务管理 学生姓名:彭瑶 班级: 103班学号: 指导教师姓名:谢刚职称:讲师 2013年 12 月 22日 3word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一、结合课题任务情况,查阅文献资料,撰写1500~2000字左右的文献综述(一)国外的研究现状 西方内部控制理论的演进,经历了五个阶段,其内容由简单到复杂、目标由单元到多元、对象由局部到整体的演进。而随着人们对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的不断认识,基于公司治理对内部控制的研究也不断兴起和深入,目前仍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 国外有关公司治理下对内部控制的研究,主要是以卡德伯利报告、哈姆佩尔报告和特恩布尔报告,以及COSO的内部控制框架和OECD《公司治理原则》为代表。其中,前三者被称为英国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研究历史上的三大里程碑。 卡德伯利报告(1992)从财务角度研究公司治理,将内部控制置于公司治理的框架内,明确要求公司建立审计委员会、实行独立董事制度,并以内部控制、财务报告质量以及公司治理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前提,明确要求公司改善内部控制机制,建议董事会应就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声明,外部审计师和审计委员会应对董事会发表的声明进行复核。 特恩布尔报告(1999)作为公司治理委员会综合准则指南指出,董事会应对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负责,制定正确的内部控制制度并寻求日常的保证,使内部控制系统能有效发挥作用,还应进一步确认内部控制在风险管理方面是有效的。其中特别指出,董事会应在谨慎、仔细了解相关信息的基础上形成对内部控制是否有效的正确判断。 DECD《公司治理原则》(2004)规定:公司治理结构应确保董事会对公司的战略指导和对管理层的有效监督,对公司和股东的责任和忠诚。同时,要求董事会确保公司会计和财务报告制度的完整性,其中包括独立审计师的完整性,确保公司具备恰当的控制制度,特别是风险管理制度,财务和营运控制制度等,确保公司的行为不违反法律和相关的准则等。 (二)国内的研究现状 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前,有关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我国政府是从20世纪90年代起开始加大企业内部控制的推动力度的。我国在内部控制规范的建设过程中,内部控制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大理论突破,特别是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研究也呈现出勃勃生机并不断发展。 吴水澎(2000)指出,公司治理结构是内部控制的环境因素;阎达五(2001)也指出,内部控制框架与公司治理机制是内部控制管理监控系统与制度环境的关系;李连华(2005)认为,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 阎达五、杨有红(2001)则将内部控制框架与公司治理机制结合起来,认为内部控制外延的拓宽正是由公司治理机制变化所致。因此他们建议采取双管齐下和分两步走的战略建立内部控制框架,认为首先要在组织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方面做到董事长和总经理分设、董事会和总经理班子分设,避免人员重叠;特别强调董事会在公司治理的核心地位,认为董事会应该对公司内部控制的建立、完善和有效运行负责。

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内容摘要: [摘要] 目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非常薄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企业内部控制不健全、不合理;内部控制执行不严,形同虚设。内部控制的薄弱已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制约不正当的行为,已刻不容缓。本文对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及对策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企业内部控制薄弱的成因分析,探讨解决的措施。 [摘要] 目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非常薄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企业内部控制不健全、不合理;内部控制执行不严,形同虚设。内部控制的薄弱已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制约不正当的行为,已刻不容缓。本文对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及对策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企业内部控制薄弱的成因分析,探讨解决的措施。 [关键词] 内部控制现状对策 近年来,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目前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现状还很不理想、很薄弱,主要表现为: 1.企业内部控制不够健全、不够合理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国有企业建立的内部控制系统存在着内容不完整、设计不合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有些企业只具有某些基本的内部控制操作,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内部控制系统,如财务控制的评价制度尚未建立, 经济合同的管理制度不健全;有的企业还未建立自我防范与约束机制,遇到发生违法违规行为时才采取措施加以补救,偏重于事后控制而忽视事前的预防控制,如对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事前预测和控制很少涉及;有的企业内部控制职责划分、奖惩标准不够明确,从而影响了内部控制的执行;还有些企业在设计内部控制时没有考虑到自身的规模、业务性质等实际情况,生搬硬套,造成企业的内部控制不切实际,偏离控制重心。 2.内部控制在执行中失效 内部控制重在执行。很多上市公司、国有企业虽然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但仅仅“印在纸上、挂在墙上”以应付有关部门的检查、审计,根本不管内部控制的实际执行情况如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会计信息的严重失真。近年来,有些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由于会计工作秩序混乱、核算不实而造成的信息失真现象较为严重;国有资产流失严重。有的国有企业由于财产物资内控管理薄弱,物资购销制度松弛,对多年来的毁损、报废、短缺、积压、滞销等不作处理,致使巨额潜亏隐藏在库存中,再加上经济往来中审查制度不健全等,造成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违法违纪现象时常发生。随着我国经济的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的繁荣,有些企业的管理者不顾党纪国法,利用手中的职权为自己和家人谋利益。 二、企业内部控制薄弱的原因分析 1.企业内部控制薄弱的外部原因 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立、实施当然也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当前,我国企业的外部环境还不完善,存在着一些不利因素影响内部控制机制的有效发挥。首先,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影响是内部控制不受重视的重要原因。经济体制改革后,理论上要求的政企分开在执行中并不彻底。其次,从法规建设上看,我国尚未形成类似coso 报告的权威的内部控制标准体系,内部控制的建立、实施、检查与评价缺乏统一的指导依据。 2.企业内部控制薄弱的内部原因 企业内部因素的不利影响是内部控制薄弱的根本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人员素质偏低,观念落后,职业道德素质不高。从我国企业目前的情况来看,企业人员的素

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研究

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研究 作者:郝国森 来源:《市场周刊·市场版》2020年第07期 摘要:目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问题层出不穷,时常发生会计报告造假、管理风险事故等现象,对企业经济造成重大损失,鉴于此,文章以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研究为题,分析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几点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此优化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降低企业运营风险。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当下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若想占有市场地位,必须加强其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然而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需要结合企业自身发展情况,同时遵守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但是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中却存在诸多问题,具体如下。 一、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内部控制意识 近些年,企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项目也不断增多,作为企业领导一直比较注重企业内部工作业绩和经济效益,然而却忽略对内部控制意识的重视,这就导致不少企业领导缺乏内部控制意识,同时对内部控制相关知识也了解的甚少,根本不懂得内部控制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时常将成本控制与内部控制弄混,由此可见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还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才能完成。 (二)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 许多企业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特别是在内部控制活动举办期间,没有科学理论支撑,也没有健全的体系,一时间很难发挥内部控制的作用。究其原因主要是企业过于看重经营模式和经济效益,往往忽略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导致企业自身约束不到位,管控力度不强,严重情况会导致企业内部失去控制。除此之外,企业在实际项目运营中,忽略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结果出现内部控制评估不合理的现象,由此可知,企业只有构建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和评估体系,才能提供有效的业务评估数据,确保内部业务评估的有效性。 (三)缺乏专业的内部控制工作人员

企业内部控制研究论文

湖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毕业生论文 评审意见表 论文题目:企业内部控制若干问题研究 姓名:XX 专业:会计 准考证号:XXXXX 办学单位:XXXX 填表日期 2XXX年X月X日

论文内容摘要

目录 内容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1.导论 (1) 1.1研究目的及意义 (1) 1.2 文献综述 (1) 2.内部控制的概念和作用 (3) 2.1内部控制概念…………………………………………………………………3 2.2内部控制的作用 (4) 2.2.1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4) 2.2.2促进企业的有效经营 (4) 2.2.3有效防范企业经营风险 (4) 3.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历史....................................4 3.1内部控制的产生 (5) 3. 2 内部控制发展阶段 (6) 4. 内部控制现状及控制薄弱原因 (7) 4.1内部控制环境不良 (8) 4.2风险控制意识淡薄 (9) 4.3外部原因 (10) 4.3.1内部控制标准体系不健全 (10) 4.3.2缺少完善内部控制的动力 (10) 4.4内部原因 (10) 4.4.1人员素质偏低,观念落后 (10) 4.4.2缺乏制衡机制,内部人控制问题严重 (11) 4.4.3信息沟通不畅 (11) 4.4.4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弱化 (12) 4.4.5内部控制执行失效、监督不足 (13)

5.改进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 (13) 5.1提高企业对于内部控制的认识 (13) 5.2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 (14) 5.3提高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素质 (14) 5.4建立良好信息沟通系统 (14) 5.5建立健全内部审计 (15) 5.6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15) 5.7内部控制目标呈多元化趋势 (15) 6.结束语 (16)

内部控制文献综述

关于《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 》的文献综述 重庆工商大学会计学 07级(1)班周兴辉 指导教师:张国康 摘要:中小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一些中小企业存在着内部管理薄弱、经济效益较差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致使其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因此,加强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是促进企业健康发展、良性循环的重要途径。随着2007年12月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工作指引》及2008年6月财政部等五部委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相关政策的出台,中小企业在内部控制的设计、制定、实施等方面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近年来,针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建设众多学者作了分析,促进上市公司的良性发展发表了意见。但是,对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问题的研究尚不多见,为此,进一步研究其内部控制建设问题就显得尤为迫切。 关键词: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 一、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概述 李阿勇认为,我国中小企业的特点与大型企业相比较,我国中小企业在管理机制上具有规模小、动力大、内部改革成本低、机制灵活且有效率的特点,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资金少,人才缺、信息封闭,应对风险能力差。 王静认为美国全国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发起人委员会在2004年6月提出《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为企业有效进行风险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COSO于2006年7月发布了针对小型公众公司如何更好地运用COSO内部控制整合框架而发布指南。该指南应美国证券委员会的要求,针对小型公众公司存在的一些独特问题做出了指引,包括信息技术、职责分工、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风险

企业信息化下的内部控制问题研究[开题报告_]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题目:企业信息化下的内部控制问题研究 专业:会计学 一、选题的背景、意义 国外安然公司、施乐公司、世界通讯等一系列上市公司会计造假丑闻的发生,产生了严重的经济后果;在国内,财务舞弊案件同样令人触目惊心,中航油、银广厦、红光实业等一系列造假案件无不折射出内部控制存在的种种问题,人们渐渐的从惨痛的教训中开始反思健全的内部控制对有效防范财务造假的重要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信息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信息技术特别是以Internet为代表的网络技术得到迅猛发展,会计信息化系统进一步想深层次发展,传统的内部控制所依赖的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决定了内部控制的进一步发展方向必然是信息化。信息化对企业的影响可谓是颠覆性的,它不仅改变了企业经营管理流程,也改变了企业的经营理念,提高了内部控制的效率,增强了内部控制的效果,但同时也增强了内部控制的潜在风险,这给传统内部控制的理念带来了新的挑战。因而在研究信息化条件下的内部控制时,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企业现有的内部控制模式和内部控制观念,从信息技术下内部控制产生的新的特点出发,发现企业会计信息化下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同时探讨内部控制体系设计策略,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和方法,以达到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内部控制质量的目的。所以,在当前信息化环境下,健全和完善内部控制是完善现代企业监督和管理的内在要求,也是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动态 (一)国外关于信息化下内部控制的研究 最早提及内部控制(Internal Contr01)的专业文献是1929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和联邦储备委员会(FRB)修订发布的《会计报表的验证》(Verification of Financial Statements)。最早定义内部控制的是1936年在上述基础上再次修订发布的《独立公共会计师对会计报表的审查》(Examination of Financial Statement by Independent Public Accountants)。

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全套及对策研究 毕业设计(论文)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论文 题目: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姓名: 专业:会计 班级:会计142 学号:14291109 指导教师: 2015年06月29日

摘要: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和加强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具有与大企业同等重要的意义。中小企业由于一些客观环境的影响和自身的局限性,导致许多中小企业缺乏持久的生命力。以完善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为主题,针对目前中小企业在内部控制制度方面存在的没有内部控制、对内部控制认识的片面性、缺乏有效监督机制等相关问题,提出内部控制的控制要点、设计原则及强化管理者的内控意识,树立以人为本的新观念、加强内部审计控制等相关对策,为中国的中小企业提出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具体建议与措施。内部控制的目标是随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中小企业应结合自身特点提高现有目标定位的层次,扩大目标范围。近年来,内部控制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从内部管理控制和内部会计控制,来对我国中小企业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首先,在内部管理控制上,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管理体制不顺,控制力度薄弱,除了体制上的不完善之外,管理者自身也存在着许多不足;其次,从内部会计控制上来看,许多中小企业对于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够重视,虽然建立了会计控制制度,但是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设计不合理、各法规体系不够健全,会计控制监督缺乏力度。最后,鉴于我国内部控制的现状以及内部控制的发展趋势,针对问题提出解决对策,总的来说就是要转变观念,本着严谨和创新的思想,深入细节,建立系统、科学、全面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实现组织管理和经营活动高效化、正规化、专业化、规范化的最基本的条件在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众利益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是中小企业健步、稳步、快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正确认识并有效解决目前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至关重要。 关键词: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现状;成因;对策; 一、引言: 近年来,据有关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11年第三季度,全国登记注册的中小企业已经超过900万家,同比增长14.9%,提供新增就业岗位800多万个,成为拉动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1]。我国的中小企业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实现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60%,可见中小企业对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却存在着一种中小企业“生长力强,生命力弱”的现象:我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仅为4.2岁,民营企业为2.9岁。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状况却非常艰难。相对大型企业而言,在财力、物力、人力资源等方面有明显不足,在市场竞争处于弱势地位,其内部控制机构的设置和职责划分容易产生交叉重叠现象,这影响到中小企业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和实施。从当前实际来看,许多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问题非常突出。本文就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作深入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具体的对策或措施。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还没有建立起与企业自身发展相匹配的内部控制制度。因此,有必要分析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研究其问题发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程研究

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程研究 摘要:企业如何进行有效的内部控制是企业在整个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企业为实现既定的目标,必须建立起一整套强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维护企业财产安全,保证会计记录的准确和完整,并提供及时可靠的信息,保证管理决策的顺利执行。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产生;发展 内部控制的产生及发展经历了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从它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规律,以及从它的发展规律中找到它今后发展的趋势,以便我们更好地应用这门学科为企业发展服务。 一、企业内部控制在国外的产生及发展 内部控制概念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之前,其最原始的内涵仅指内部牵制,内部牵制按其功能执行的对象和方式可分为实物牵制、机械牵制、体制牵制和簿记牵制四类。按照20世纪50年代美国会计理论界的解释,内部控制可以划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内部会计控制包括企业规划以及与管理当局进行经济业务授权的决策过程有关的程序和记录,这种授权是与完成该企业目标的职责直接有关的一种管理职能,它的方法和程序主要与经营效率和贯彻管理方针相配合,一般包括统计分析、时动研究、业绩报告、员工培训计

划和质量控制,因此通常只与财务记录有间接关系,是建立经济业务会计控制的起点。管理控制则主要包括企业规划以及与保护财产安全和财务报表可靠性有关的程序和记录,它涉及到人员素质控制、企业机构控制、业务处理程序控制、授权与批准制度、从事财务记录和审核与从事经营或财产保管职务分离的控制、财产的实物控制、内部审计和会计记录控制等。完整意义上的内部控制将内部牵制的观念引入并延伸于经营管理的各个阶段及各个环节,通过其事前防护、事中调节与控制、事后反馈三大管理环节不同功能的发挥,为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和资产的安全与完整,防止、发现和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内部控制的概念与所涉及范围不断地深化,出现了两个方面的重大变化:一是将控制环境纳入了内部控制范畴;二是将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统一以要素表述为内部控制,这是因为西方学术界在对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进行研究时,逐步发现这两者往往是不可分割的,是相互关联的。 20世纪90年代之后,会计理论界对内部控制的研究与实践进入了一个以强调“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为主导的新阶段。1996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的《审计准则公告第78号》,将内部控制的定义为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达到营运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