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灾害分析及海啸灾害的预防与控制

合集下载

海洋灾害预警和防护管理制度

海洋灾害预警和防护管理制度

海洋灾害预警和防护管理制度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不可逆转趋势,海洋灾害的频率和影响力也日益严重。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海洋灾害预警和防护管理制度成为了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关键工具。

本文将讨论海洋灾害预警和防护管理制度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建立和完善这一制度。

1. 海洋灾害预警的意义海洋灾害预警是指提前发现、预测和通知可能发生的海洋灾害事件,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海洋灾害包括但不限于飓风、海啸、沉船和漏油等。

通过建立有效的海洋灾害预警系统,人们可以及时得到相关信息并作出合理的应对,从而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 海洋灾害预警系统的构建海洋灾害预警系统应包括以下几个关键方面:(1) 监测设施:通过安装海洋监测设施,例如浮标、声纳和气象观测站,可以实时监测天气状况、海洋温度和潮汐等数据。

这些设施的运作可以提供重要的预警信息。

(2) 数据分析和预测:收集到的海洋监测数据需要进行分析和处理,以生成可靠的预测结果。

借助现代科技手段,例如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可以更准确地预测海洋灾害事件。

(3) 预警通知:一旦预测到有可能发生海洋灾害的情况,预警通知系统应及时发出警报。

通知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如手机短信、电视广播和社交媒体等进行传播,以确保信息能够迅速被受众接收。

3. 海洋灾害防护管理制度的重要性海洋灾害防护管理制度是指根据预警信息,制定和执行应对海洋灾害的计划和措施。

这一制度的重要性在于:(1) 协调资源:海洋灾害通常需要各个部门和机构的协调合作才能有效应对。

通过建立防护管理制度,可以明确各方责任,并协调资源的调配,从而提高灾害应对的效率。

(2) 有效组织:有条不紊的组织是应对海洋灾害的关键。

防护管理制度应明确各级组织机构的职责,确保信息的流通和指挥的顺利进行。

(3) 应急演练:定期进行海洋灾害应急演练可以提高各方对应对灾害的能力。

防护管理制度应包括演练计划和评估机制,以确保演练的有效性。

4. 完善海洋灾害预警和防护管理制度的建议为了更好地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海洋灾害预警和防护管理制度:(1) 技术升级:借助先进的科技手段,如卫星监测和人工智能分析,提高海洋灾害的预测和预警能力。

海洋灾害应对策略

海洋灾害应对策略

海洋灾害应对策略海洋,占据了地球表面约 71%的面积,是生命的摇篮,也是人类发展的重要资源宝库。

然而,海洋在为我们带来无尽福祉的同时,也伴随着各种潜在的威胁,其中海洋灾害便是不容忽视的一部分。

海洋灾害具有强大的破坏力,不仅会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严重损害,还会给沿海地区的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巨大的冲击。

因此,深入研究海洋灾害的应对策略,提高我们的防范和应对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常见的海洋灾害主要包括风暴潮、海啸、海冰、赤潮、海浪等。

风暴潮通常由强烈的大气扰动,如台风、温带气旋等引起,导致海平面异常升高,淹没沿海地区。

海啸则大多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海底滑坡等引发,其传播速度快,能量巨大,能够瞬间摧毁沿海的一切。

海冰在寒冷的季节可能会大面积形成,阻碍海上交通和渔业活动。

赤潮是由于海水富营养化,某些浮游生物大量繁殖而导致的海水变色现象,它会破坏海洋生态平衡,影响渔业资源。

海浪虽然是海洋中常见的自然现象,但当海浪过大时,也可能会对海岸设施和船只造成破坏。

面对如此多样且危害巨大的海洋灾害,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全面、科学且有效的应对策略。

首先,加强监测预警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通过建立完善的海洋监测网络,利用卫星遥感、海洋浮标、沿岸观测站等多种手段,对海洋环境进行实时监测,及时获取海洋气象、海况等数据。

同时,运用先进的数值预报模式和数据分析技术,提高灾害预报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例如,在台风来临前,准确预测风暴潮的强度和影响范围,以便提前做好防范措施。

其次,制定科学合理的应急预案也是必不可少的。

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根据不同类型、不同等级的海洋灾害,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

预案应包括灾害发生时的人员疏散路线、避难场所的设置、救援物资的储备和调配、应急救援队伍的组织和协调等方面。

并且,要定期进行应急预案的演练和修订,确保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再者,加强工程防护措施是抵御海洋灾害的重要手段。

在沿海地区修建防波堤、海堤、防潮闸等防护工程,可以有效地减轻海浪、风暴潮等灾害的影响。

如何预防海啸

如何预防海啸

如何预防海啸简介海啸是一种具有破坏性的自然灾害,经常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为了减少海啸对人类社会的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

本文将介绍一些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来预防海啸。

了解海啸在采取防范措施之前,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海啸以及它是如何形成的。

海啸是由地震、火山爆发、海底滑坡等产生的破坏性海浪。

这些海浪在海洋深海中传播,一旦它们接近海岸线,就会因为逐渐变浅而加速,并最终形成巨大的浪头,对陆地造成严重影响。

区分预警级别1.绿色警告:代表海啸的危险性较低,但仍需要保持警惕。

居民应关注当地媒体的信息,并保持与当地急救部门的联系。

2.黄色警告:意味着海啸的威胁正在增加,可能会对沿海地区造成一定破坏。

当地政府应开展必要的紧急疏散行动。

3.红色警告:表示海啸的威胁极高,可能会对沿海地区造成严重破坏和人员伤亡。

当地政府应立即启动疏散计划,并向民众发布必要的撤离指示。

选择安全的居住地选择安全的居住地是预防海啸的关键之一。

尽量避免在靠近海岸线、河口或海湾的地区居住。

这些地区更容易受到海啸的影响,风险更高。

建筑物构造与规划1.抗震设计:建筑物应采用强大的结构设计,以抵御来自地震和地下水流的冲击。

坚固的建筑物更能经受住海啸带来的挑战。

2.远离海岸线:在设计和建造建筑物时,应遵循安全距离原则,将建筑物远离潮汐线附近的地区。

3.筹建避难所:在沿海地区建设坚固的避难所,以提供短期避难所和紧急救灾基础设施。

加强海洋及地震监测海洋和地震监测系统可以迅速检测到地震和其他潜在触发海啸的事件。

加强这些系统的投资和维护,确保它们的正常运行是非常重要的。

及时的预警和紧急行动可以最大程度地减轻海啸的影响。

教育居民和游客1.提供教育资源:政府应加强对公众的教育,提供关于海啸的信息,包括如何预防和应对海啸。

学校和社区可以组织应急演习,提高公众对海啸的认知。

2.制定应急计划:制定针对海啸的应急计划,包括疏散路线、安全避难点和紧急联系人等信息。

与减轻海洋灾害的措施与技术

与减轻海洋灾害的措施与技术

与减轻海洋灾害的措施与技术海洋灾害是指在海洋环境中发生的自然或人为引起的灾害事件,如海啸、海洋污染、海岸侵蚀等。

这些灾害对人类社会和海洋生态系统都带来巨大的破坏和威胁。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和技术来减轻海洋灾害的影响。

一、减轻海洋灾害的措施1. 加强海洋监测与预警系统的建设海洋监测与预警系统对预测和及时应对海洋灾害至关重要。

我们可以建立多层次、多维度的监测网,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等技术手段实时监测海洋环境和灾害信息。

同时,完善地震、海啸、气象等专业预警机构的建设,提高预警能力和及时性。

2. 推动国际合作与信息共享海洋灾害常常跨越国界,因此国际合作和信息共享是减轻海洋灾害的关键。

各国可以分享海洋观测数据、科学研究成果和应对经验,共同应对海洋灾害的挑战。

建立国际合作机制和多边协定,加强跨国界海洋风险管理和应对能力。

3. 持续推进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灾害的发生与人类对海洋环境的破坏密切相关。

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包括控制海洋污染、树立可持续的渔业管理模式、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等,可有效减少海洋灾害的发生。

同时,加强科学研究,深入了解海洋生态系统运行规律,为灾害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4. 加强海岸线管理与防护工程建设海岸侵蚀是一种常见的海洋灾害现象,为了减缓海岸退缩和保护沿海地区,需要加强海岸线管理和防护工程的建设。

采取工程手段,如建立海堤、固定沙丘等;发展海岸防护植被,如沙草、碱蓬等,以提高防护效果。

二、减轻海洋灾害的技术应用1. 海洋灾害预测与模拟技术在海洋灾害的预测与模拟中,数值模拟技术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建立完善的数值模型,可以预测和模拟海洋灾害的发生、发展和传播过程。

同时,借助高性能计算平台,加速模型运行和数据处理,提高预测和模拟的准确性和效率。

2. 空间遥感与GIS技术利用卫星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可以实现对海洋环境的全面监测和数据分析,提高海洋灾害的观测和预警能力。

通过遥感图像的解译和分析,可以了解和评估灾害事件的规模和影响范围,为灾后救援和抢险提供决策支持。

海啸的惊人力量与预防措施

海啸的惊人力量与预防措施

海啸的惊人力量与预防措施海啸(tsunami)是一种极具威力的自然灾害,其带来的破坏性力量常常让人们感到惊讶。

当巨大的海浪以高速冲击海岸线时,无辜的人们、建筑物和城市都将面临巨大的危险。

然而,通过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我们可以减少海啸造成的伤害并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

海啸的形成与原因海啸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陨石撞击海洋等事件引起的。

当这些事件发生时,海底地壳的运动会产生巨大的能量,使海水形成巨大的波浪,向各个方向扩散。

随着这些海浪靠近浅水海域,它们的高度逐渐增加,最终形成高而宽的波浪。

海啸的破坏力海啸的破坏力常常令人震惊。

当巨大的海浪冲击海岸线时,它们可以将建筑物摧毁、树木连根拔起,并将人们冲走。

一旦海水进入内陆,它会带走人们的生命并留下废墟。

由于海啸所带来的能量非常巨大,它还可能引发次生灾害,如洪水、地质滑坡和火灾。

预防海啸的措施尽管无法完全消除海啸的威胁,但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减少其潜在破坏性。

以下是几种有效的预防措施:1.建立海啸监测系统建立海啸监测系统是预防海啸最重要的一步。

这些系统使用地震传感器和海洋浮标等设备来监测海底地震和其他可能引发海啸的事件。

一旦检测到潜在的威胁,警报系统将发出警报,提醒沿海居民采取行动。

2.提高公众意识公众教育是预防海啸的关键。

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应向公众提供关于海啸的信息和应对策略。

人们应了解如何识别海啸的迹象,如地震和海水退缩,以及在海啸袭来时该如何行动,如迅速撤离到高海拔地区。

3.建设防护设施在海岸线上建设防护设施可以减少海啸造成的伤害。

例如,筑堤和海岸防波堤可以减缓海浪的冲击力,并保护沿岸城市免受海啸侵袭。

远离海岸线建设居民区和重要设施也是一种有效的措施。

4.加强国际合作海啸是跨国界的灾害,因此需要国际合作来应对。

各国之间可以分享海啸监测数据和预警技术,并共同制定灾害应对计划。

通过加强合作和信息交流,我们可以更好地预测和应对海啸,减少其对人民的影响。

海洋灾害的防治与管理

海洋灾害的防治与管理

海洋灾害的防治与管理海洋灾害是指在海洋环境中发生的具有破坏性的自然灾害,如海啸、飓风、台风、海洋污染等。

这些灾害不仅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威胁,还对沿海地区的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重大风险。

为了实现海洋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防治和管理海洋灾害变得十分重要。

本文将探讨海洋灾害的防治与管理措施,以期减少灾害的发生和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

一、海洋灾害防治的迫切性海洋灾害是当前全球所面临的一大挑战,其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迫切性。

首先,海洋灾害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海洋灾害如海啸、飓风等不仅对沿海地区的渔业、航运和旅游业等经济产业造成巨大影响,也会对全球经济体系产生连锁反应,给经济运行带来巨大不稳定性。

其次,海洋灾害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海洋生态系统是维持地球生态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海洋灾害发生时,污染物会进入海洋,破坏珊瑚礁、海洋生物多样性等,对地球生态系统造成长期不可逆的伤害。

最后,海洋灾害对人类生命安全构成威胁。

许多沿海地区的居民生活和生计严重依赖海洋资源,当海洋灾害来临时,人们的生命安全将受到严重威胁。

因此,海洋灾害的防治和管理迫在眉睫。

二、海洋灾害防治与管理的策略为了有效防治和管理海洋灾害,需要采取一系列综合性的措施,涉及政府、科研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体的合作。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策略:1. 提高海洋灾害的监测与预警能力。

完善海洋灾害监测系统,建立准确、及时的预警机制。

通过引入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如遥感和卫星监测,提高海洋灾害监测的精确性和有效性。

2. 加强海洋灾害防护设施建设。

在沿海地区建立海洋灾害防护体系,修建防护墙、围堤等工程,以减轻海洋灾害对设施和人员的威胁。

同时,加强海岸带的保护和恢复,增加自然生态系统对灾害的 bufferedの capacity7,提高防洪和防风的能力。

3. 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加强对海洋灾害的研究,提高对灾害的认识和理解。

积极探索新的防治和管理技术,如海洋灾害预测和响应技术,以提高防治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海啸和海洋灾害防灾灭灾管理制度

海啸和海洋灾害防灾灭灾管理制度

海啸和海洋灾害防灾灭灾管理制度海洋灾害发生频率不断增加,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和损失。

其中,海啸作为一种具有巨大破坏力的海洋灾害,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

为了更好地应对海啸及其他海洋灾害,各国纷纷建立和完善了各自的防灾灭灾管理制度。

本文将探讨海洋灾害防灾灭灾管理制度的重要性以及有效的管理制度应该具备的要素。

一、海洋灾害防灾灭灾管理制度的重要性海洋灾害防灾灭灾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海洋灾害防灾灭灾管理制度是预防海洋灾害的重要手段。

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防灾预案,可以提前预警并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减少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其次,海洋灾害防灾灭灾管理制度是减轻灾害损失的有效途径。

通过加强海洋灾害监测和预测,以及提供应急救援和灾后重建支持,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伤亡和财产损失。

最后,海洋灾害防灾灭灾管理制度是提高国家整体抗灾能力和应对能力的重要保障。

完善的制度可以增强应急机构和救援人员的组织协调能力,提高抗灾和救灾的效率。

二、海洋灾害防灾灭灾管理制度的要素1. 组织体系海洋灾害防灾灭灾管理制度的核心是建立健全的组织体系。

这包括建立统一的指导机构,负责制定和协调防灾灭灾工作;设立专门的科研机构,负责海洋灾害的监测研究和预测预警;建立应急救援机构,负责组织和协调救灾行动;同时要加强与相关部门和国际组织的合作,形成合力应对海洋灾害的能力。

2. 监测预测与预警机制及时准确的监测和预测是防灾灭灾工作的基础。

因此,建立健全的监测预测体系和预警机制至关重要。

这包括建立海洋灾害监测站点和传感器网络,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建立科学的预测模型,预测灾害的发生可能性和影响范围,为决策提供依据;同时,要建立预警机制,确保信息及时传达到相关部门和公众,提高自救互救的能力。

3. 应急管理和救援体系应急管理和救援是海洋灾害防灾灭灾工作的重要环节。

因此,需要建立完善的应急管理和救援体系。

海啸相关案例分析报告范文

海啸相关案例分析报告范文

海啸相关案例分析报告范文海啸是一种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海底滑坡等自然现象引发的海洋灾害,它具有极大的破坏力,能够对沿海地区造成严重损害。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著名的海啸案例,探讨海啸的成因、影响以及预防和应对措施。

# 海啸案例分析报告1. 2004年印度洋海啸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发生了历史上最严重的海啸之一,这次海啸由苏门答腊岛西北海岸的一次9.1-9.3级大地震引发。

海啸波及了印度洋沿岸的14个国家,造成了约23万人死亡,数百万人受灾。

成因分析:- 地震:这次海啸的直接原因是印度板块与缅甸板块的碰撞,导致地壳断裂,引发了大规模的地震。

- 地形:苏门答腊岛附近的海底地形复杂,地震引发的海底滑坡进一步增强了海啸的能量。

影响分析:- 人员伤亡:海啸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许多沿海村庄和城镇被彻底摧毁。

- 经济损失:海啸对当地经济造成了长期影响,渔业、旅游业和基础设施遭受重创。

应对措施:- 预警系统:建立和完善海啸预警系统,提高对地震和海啸的监测能力。

- 教育宣传:加强对公众的海啸知识教育,提高人们的自救互救能力。

2. 2011年日本东北大地震海啸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了9.0级大地震,随后引发了高达40米的海啸。

这次海啸对日本东北部地区造成了毁灭性打击,特别是福岛第一核电站的事故,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长期影响。

成因分析:- 地震:太平洋板块向西北方向的俯冲引发了这次大地震。

- 地形:日本东北部沿海地区的地形特点,使得海啸波在接近海岸时能量集中。

影响分析:- 人员伤亡:海啸造成了约1.8万人死亡或失踪。

- 核事故:福岛核电站的事故导致了大规模的放射性物质泄漏,对环境和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

应对措施:- 核电站安全:加强核电站的抗震设计和安全管理,确保在极端情况下的安全。

- 灾害恢复:制定长期的灾害恢复计划,帮助受灾地区重建。

3. 2005年克什米尔地震海啸2005年10月8日,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地区发生了7.6级地震,引发了山体滑坡和次生海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洋灾害分析及海啸灾害的预防与控制蒋川宇 5120209393摘要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的活动范围也在日益扩展,而海洋这个地球上的资源宝库必将成为未来人们探索的热点地区。

然而,海洋带来的不仅仅是蔚蓝的美景与丰富的资源,它也有令人敬畏的一面——海洋灾害。

因此,透彻的了解海洋灾害能使我们更好地利用与保护海洋也一片地球上的奇观。

本篇论文就将秉着开发海洋、保护海洋、热爱海洋的理念简单介绍风暴潮、海浪、海啸、海冰、赤潮、溢油等各种海洋灾害并提出一些关于预防、控制、应对海啸灾害的设想。

这些设想对于海啸预警系统的完善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海洋灾害海啸开发利用预警目录摘要 (1)一、前言 (2)二、海洋灾害的的分类 (2)(一)风暴潮灾害(二)海浪灾害(三)海啸灾害(四)海冰灾害(五)赤潮灾害(六)溢油灾害(七)重金属污染灾害三、中国海洋灾害情况介绍 (8)四、海啸预警系统现状及应急措施介绍 (10)(一)海啸预警系统简介(二)海啸发生后的应急措施五、减弱海啸破坏力的猜想及可行性分析... (14)参考文献 (15)一、前言海洋灾害的定义是海洋自然环境发生异常或激烈变化,导致在海上或海岸带发生的严重危害社会、经济和生命财产的事件。

类型包括风暴潮、海浪、海啸、海冰、赤潮、溢油等。

二、海洋灾害的的分类海洋灾害按照成因不同可分为风暴潮灾害、海浪灾害、海啸灾害、海冰灾害、赤潮灾害、溢油灾害、重金属污染灾害等。

这些灾害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都有巨大的影响。

(一)风暴潮灾害风暴潮(storm surges)是指由于强烈的大气扰动——如强风和气压骤变所招致的海面异常升高的现象【1】。

若风暴潮结合通常的天文潮则可能导致海域水位暴涨,酿成巨大的灾难。

如1970年11月12-13日发生在孟加拉湾沿岸地区的一次风暴潮,曾导致30余万人死亡和100多万人无家可归。

其规模是举世罕见的。

风暴潮按其诱发的不同天气系统可分为三种类型:由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或飓风引起的海面水位异常升高现象,称之谓台风风暴潮;由温带气旋引起的海面水位异常升高现象,称之谓风暴潮;由寒潮或强冷空气大风引起的海面水位异常升高现象,称之谓风潮,以上三种类型统称为风暴潮。

我国北方有一些个例是北方冷空气与温带气旋相配合的天气形势下发生的,这时海洋水体向岸边堆积,产生的风暴潮强度相当可观。

目前预防风暴潮的方法有:一,经验统计预报方法;二,数值预报方法。

我国对风暴潮灾的防范工作,随着事业的发展和客观的需要,也日益得到重视和加强。

目前在沿海已建立了由280多个海洋站、验潮站组成的监测网络,配备比较先进的仪器和计算机设备,利用电话、无线电、电视和基层广播网等传媒手段,进行灾害信息的传输。

(二)海浪灾害又称“灾难性海浪“,是海洋中由风产生的具有灾害性破坏的波浪(高达6米以上的海浪),其作用力可达30-40吨每平方米。

它给航海、海上施工、渔业捕捞和海上军事活动等带来灾害,使船舶和海上平台倾覆;海浪到近海和岸边,冲击摧毁沿海堤岸、海塘、港口码头和各类建筑物,伴随风暴潮沉损船只,席卷人畜,并致使大片农作物受淹和各种水产养殖品受损,海浪所导致的泥沙运动使海港和航道淤塞。

据记载,在一次大风暴中,巨浪曾把1370吨重的混凝土块移动了10米,20吨的重物也被它从4米深的海底抛到了岸上。

巨浪冲击海岸能激起60-70米高的水柱【2】。

每天中午新闻三十分之后都会有我国近海海域的海浪预报,这对于沿海地区人们的生活乃至生命都至关重要。

(三)海啸灾害海啸是由水下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塌陷和滑坡所激起的巨浪。

破坏性地震海啸发生的条件是:在地震构造运动中出现垂直运动;震源深度小于20-50km;里氏震级要大于6.50。

而没有海底变形的地震冲击或海底弹性震动,可引起较弱的海啸。

水下核爆炸也能产生人造海啸。

2004年12月26日发生的印度洋海啸给印尼、斯里兰卡、泰国、印度,马尔代夫等国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到2005年1月10日为止的统计数据显示,印度洋大地震和海啸已经造成15.6万人死亡,这可能是世界近200多年来死伤最惨重的海啸灾难。

(四)海冰灾害凡是因海冰造成的灾害统称为海冰灾害。

具体来说,海冰灾害是指由海冰引起的影响到人类在海岸和海上活动实施和设施安全运行的灾害,特别是造成生命和资源财产损失的事件。

如航道阻塞、船只及海上设施和海岸工程损坏、港口码头封冻、水产养殖受损等。

1969年渤海特大冰封时期,为解救船只,空军曾在60厘米厚的堆积冰层上投放30公斤炸药包,结果还没有炸破冰层。

而最为著名的海冰灾害事件就是泰坦尼克号海难。

这艘号称“就算上帝亲自来也弄不沉“的船,就在海冰的撞击下化为残骸。

我国在渤海等海冰易发区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监测网络,以应对海冰带来的危害。

(五)赤潮灾害水域中一些浮游生物暴发性繁殖引起的水色异常现象称为赤潮,它主要发生在近海海域。

海水的温度是赤潮发生的重要环境因子,20—30℃是赤潮发生的适宜温度范围。

在赤潮发生时,水域多为干旱少雨,天气闷热,水温偏高,风力较弱,或者潮流缓慢等水域环境。

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海洋,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大量消耗水体中的溶解氧量,造成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富营养化现象,这是引起赤潮的根本原因。

赤潮的发生,破坏了海洋的正常生态结构,因此也破坏了海洋中的正常生产过程,从而威胁海洋生物的生存。

有些赤潮生物会分泌出粘液,粘在鱼、虾、贝等生物的鳃上,妨碍呼吸,导致窒息死亡。

含有毒素的赤潮生物被海洋生物摄食后能引起中毒死亡。

人类食用含有毒素的海产品,也会造成类似的后果。

(六)溢油灾害溢油包括原油和从原油分馏成的溶剂油、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石蜡、沥青等,以及经裂化、催化重整而成的各种产品泄漏。

主要是在开采、运输、炼制及使用等过程中流失而直接排放或间接输送入海;是当前海洋中主要的、且易被感官觉察的量大、面广,对海洋生物能产生有害影响,并能损害优美的海滨环境的污染物。

溢油的清理十分困难,目前并没有非常有效的错施。

而其危害却十分严重。

成批海鸟被困在油污中,它们的羽毛,一旦沾上油污,就可能中毒或死亡。

此外油污将沾粘在其毛皮上,使其无法承受本身的重量,因而溺毙。

已被油污污染的海豹皮毛将无法存储氧气,就是去保暖作用,一次又一次跃出水面,试图把皮毛上的油污甩掉,但最后终于精疲力竭,挣扎着沉入海底。

海象和鲸等大型海洋动物,也面临同样厄运。

此外潜在的损害更进一步扩展到事件发生地的生态系统中,存活下来的生物在受到冲击后的数年中,受毒物的影响也将遗传至数种生物的后代。

处理石油泄漏的方法包括:拦截撇捞法、吸附法、燃烧法和化学分散法等。

(七)重金属污染灾害包括铬、锰、铁、铜、锌、银、镉、锑、汞、铅等金属和磷、硫、砷等非金属以及酸、碱等。

主要来自工、农业废水和煤与石油燃烧而生成的废气转移入海。

这类物质入海后往往是河口、港湾及近岸水域中的重要污染物,或直接危害海洋生物的生存,或蓄积于海洋生物体内而影响其利用价值。

1953年~1956年发生在日本熊本县水俣市的公害事件就是重金属污染灾害的例子。

1953年发现首例怪病,症状初始是口齿不清、步态不稳、面部痴呆;进而耳聋眼瞎、全身麻木;最后神经失常、身体弯弓高叫而死。

1955年5月又出现了50多例。

经调查分析,是由于含甲基汞的工业废水持续排入水俣湾和不知火海水体,通过食物链和生物浓缩后使生物(如鱼和介壳类动物)中毒,人食用有毒生物后,由于摄入甲基汞而引起发病。

据1972年日本环境厅统计,水俣湾和新潟县阿贺野川下游有中毒患者283人,其中60人死亡。

禁止重金属污染物的排放并监控水体中重金属含量是解决该污染的有效手段之一。

三、中国海洋灾害情况介绍中国受到的海洋灾害侵袭较多。

以台风为例,生成在西北太平洋的台风,平均每年30多个,约占全球的1/3以上;而影响中国的台风,每年平均就有约20个,其中在中国登陆的台风伞均每年就多达七八个,我国是世界受合风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如5612号台风温黛,即“八一大台风”。

是1956年登陆我国浙江的超级台风。

共造成超过5000人遇难,仅浙江就有4925死于非命,1.7万余人受伤,220万幢房屋受到不同程度毁坏,经济损失难以估量。

中国是全球少数几个同时受台风风暴潮和温带风暴潮危害的国家之一, 风暴潮灾一年四季, 从南到北均可发生。

其中清康熙《三固续识略》中记载的1696年发生在上海地区的一次特大风暴潮灾, 死亡人数达10万人之多;民国《潮州志》记载的1922年8月袭击广东汕头地区的特大风暴潮灾, 经竺可祯先生考证认定的死亡人数超过7万人。

据不完全统计, 仅公元48前年至公元1949年的近2000年间, 有较详细记载的特大风暴潮灾就有次, 平均不足年就有一次, 一次死亡人数少则上千, 多则数万至10多万【3】,是我国最为严重的海洋灾害。

据历史记载,2000年以来,我国只发生过10次地震海啸,平均200年左右才出现一次。

这表明我国沿海发生地震海啸的可能性很小。

这是因为我国海区处于宽广大陆架上,水深较浅大都在200米以内,不利于地震海啸的形成与传播。

从地质构造上看,我国除了郯城——庐江大断裂纵贯渤海外,沿海地区很少有大断裂层和断裂带,在我国海区内很少有岛弧和海沟。

中国海区一般没有现今活动的板块俯冲带和海沟构造,垂直差异运动表现不强烈。

已发生的地震震源断层多为走滑型。

所以,即使我国海区发生较强的地震,一般不会引起海底地壳大面积的垂直升降变化,难以引发海啸。

从1969年—1978年我国渤海、广东阳江、辽宁海城、河北唐山发生的4次大地震结果看,尽管地震震级均在6级以上,均未引发地震海啸【4】。

海冰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北部的主要海洋灾害之一。

2010年中国渤海和黄海北部遭遇到近30年来最严重海冰冰情,因灾直接经济损失达63.18亿元,占全年海洋灾害总经济损失的47.6%———辽宁、河北、天津、山东等沿海三省一市受灾人口6.1万人,船只损毁7157艘,港口及码头封冻296个,海水养殖受损面积达20.8万hm2。

在中国的海域中,发生赤潮比较集中的海区有:渤海(主要是渤海湾、黄河口和大连湾等地)、长江口(主要包括浙江舟山外海域和象山港等地)、福建沿海、珠江口海域(大亚湾、大鹏湾及香港部分海区等地)。

中国最早的赤潮记录见于1952年,费鸿年报告黄河口夜光藻赤潮。

,香港海域2011年就发生了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赤潮。

中国沿岸分布着几个大油田和十几个石油化工企业,跑、冒、滴、漏的石油数量很可观,每年有10多万吨石油入海。

沿海也有不少化工企业排放含有重金属元素的污水。

四、海啸预警系统现状及应急措施介绍(一)海啸预警系统简介海啸预警系统是侦测海啸并警告以避免在海滨人员死亡的系统,包含两部份:一部分是侦测系统,另一部分是通讯系统和海边预警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