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引起静脉炎的原因及护理对策

合集下载

高渗药物所致静脉炎的护理对策与干预措施PPT课件

高渗药物所致静脉炎的护理对策与干预措施PPT课件
诊断标准
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结合临床分型与严重程度评估,可 作出静脉炎的诊断。同时,还需注意与其他疾病如静脉血栓形成、丹毒等进行 鉴别诊断。
04
护理对策
预防措施
评估风险
在使用高渗药物前,应对患者进 行全面的评估,包括静脉状况、 药物性质、用药史等,以识别潜
在的风险因素。
合理选择血管通路
饮食护理
患者在静脉炎期间需要保持饮食清淡、易消化,避免食用辛辣、刺 激性食物,以免加重炎症反应。
运动护理
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炎症消退,但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 情况制定合适的运动方案,避免过度运动导致病情加重。
06
总结与展望
本次研究的主要成果与贡献
揭示了高渗药物导致静脉炎的发病机制
通过深入研究,我们揭示了高渗药物导致静脉炎的具体发病机制,为临床护理提供了理论 支持。
02
高渗药物所致静脉炎的病因与发 病机制
高渗药物的种类和特点
01
02
03
高渗药物定义
高渗药物是指渗透压高于 正常体液的药物,如高浓 度葡萄糖、甘露醇等。
常见种类
包括高浓度电解质、高渗 性利尿剂、高渗性抗生素 等。
特点
这些药物在静脉注射时, 由于渗透压高于血液,可 能导致血管内膜损伤,引 发静脉炎。
护理对策与干预措施的重要性
减轻患者痛苦
静脉炎会给患者带来局部疼痛和不适 感,通过有效的护理对策和干预措施 ,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舒 适度。
防止并发症发生
促进患者康复
合理的护理对策和干预措施有助于促 进静脉炎的康复,缩短治疗时间,减 少医疗资源的消耗。
严重的静脉炎可能导致血栓形成、静 脉闭塞等并发症,通过积极的护理和 治疗,可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可达龙致静脉炎的原因与防治

可达龙致静脉炎的原因与防治

可达龙致静脉炎的原因与防治可达龙(盐酸胺碘酮注射液)作为一种高效而安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已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特别是对治疗顽固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大剂量静脉注射效果满意。

由于可达龙针剂对血管刺激性较强,易引起沿静脉走向出现红、肿、热、痛等静脉炎表现,重者出现静脉硬结、疼痛明显,即使无药液外渗,也可引起上述症状。

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如不及时发现与处理,将会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甚至加重病情。

我科2008年10月至2011年4月使用可达龙患者发生静脉炎逐渐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42例使用可达龙患者分为两组,甲组21例,其中男15例,女6例,平均年龄65岁,均使用普通钢针,乙组21例。

其中男14例,女7例,均使用浅静脉留置针。

两组均使用微量泵0.9%NS44毫升加可达龙300毫克持续浅静脉用药3~5天。

两组发生静脉炎的情况如下:静脉穿刺点周围皮肤红肿,静脉呈凹陷周围皮肤留置用药后最早费用压痛静脉出线红线条索状肿胀呈暗红色时间发生时间甲组21例21例 4例 1例 0例 0例每天更换 12小时每天5元乙组21例21例 18例 10例 1例 1例 2~3天 10小时每天5元+3元+更换安舒妥6元,必要时更换留置针60元上表可明显看出普通钢针组比浅静脉留置针的浅静脉炎发生的症状要轻,患者的经济费用也明显要低。

2 原因分析2.1 药物因素:血液正常pH值为7.4,若超出此范围输入的药液无论过酸或过碱,都可干扰血管内膜的正常代谢和机能,引起静脉炎症。

可达龙为胺碘酮盐酸盐,其pH值偏酸,可能是致静脉炎原因之一。

2.2 输液工具的选择:静脉留置针时间较长,3至5天,药物更易外渗。

即使无药液外渗,药物长时间刺激血管壁,也易引起上述症状。

普通钢针因费用较低,至少每天更换一次注射部位,致使发生的静脉炎症状较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患者要轻。

2.3 操作不当:穿刺技术不熟练,造成多次穿刺,再次穿刺时,选择的部位距离上一次穿刺部位太近,使药物外溢。

静脉炎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干预

静脉炎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干预

静脉炎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干预静脉炎是静脉输液治疗中最常见的并发症。

临床中多种原因可导致静脉输液渗漏,而许多药物对局部血管及邻近组织有较强的刺激性,造成静脉渗漏性损伤、静脉炎等。

根据病变部位不同,静脉炎可分为浅静脉炎和深静脉炎。

轻者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疼痛,重者局部静脉血管产生索状的红线或局部组织变黑坏死、闭锁,周围皮肤可呈现充血性红斑,以此给病人带来一定的痛苦,影响治疗,造成再次输液时护理人员静脉穿刺的难度。

有资料表明70%以上的住院病人需要接受静脉治疗,这些病人80%会发生不同程度的静脉炎,因此对于静脉炎应预防为主 [1]。

因此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对减少静脉炎有积极意义,现报告如下。

原因分析1、药物因素。

主要是药物浓度和药物本身的理化因素,包括药物酸碱度、渗透压、药物浓度、药物对细胞代谢功能的影响 [2]。

输液药物引起血浆 PH值改变。

血浆 PH值正常为7.35—7.45,超过此范围无论是过酸过碱,都可以干扰血管内膜的正常代谢和机能,发生静脉炎 [1]。

抗癌药物的毒性作用。

抗癌药物作用于细胞代谢的各个周期,反复多次刺激损伤血管内膜,使静脉萎缩、变细。

输入高渗液体时使血浆的渗透压升高,局部血小板聚集,使静脉壁通透性增强,白细胞侵润产生炎症变化,同时释放组织胺,使静脉收缩、变硬。

2、机械因素。

静脉反复多次穿刺输液损伤血管内皮或硅胶管静脉留置针在血管内留置过久,刺激性过大,造成局部感染,抵抗力下降引起的静脉炎症。

穿刺技术不熟练,选择血管不当,反复穿刺同一处血管,输液针反复探测血管,穿刺后固定不牢,拔针按压方法不正确等对血管壁的损害。

无菌观念不强,消毒不严格菌体存在,如消毒液浓度不足、局部皮肤消毒不严、无菌物品污染等。

3、各种微粒因素。

微生物侵袭也可使血管通透性增高。

微粒一般指玻璃屑、橡皮屑以及各种结晶物质 [2]。

各类微粒堆积堵塞毛细血管,红细胞聚集在微粒上,形成血栓而引起血栓性静脉炎。

关于注射用七叶皂苷钠导致静脉炎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关于注射用七叶皂苷钠导致静脉炎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关于注射用七叶皂苷钠导致静脉炎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我院骨科在临床使用中发现部分患者在静脉输注七叶皂苷钠过程中有不同程度的静脉炎发生。

输液性静脉炎的出现往往会给患者带来生理和心理上的痛苦,干扰正常的临床治疗,并将直接影响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因此药剂科联合护理部对七叶皂苷钠引起静脉炎的原因进行调查分析,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尽可能减轻病人痛苦,降低静脉炎发生率。

注射用七叶皂苷钠是从婆罗子的干燥成熟种子中提取到的一种含酯键的三萜皂苷的钠盐,主要成分为七叶皂苷钠A和七叶皂苷钠B,此外还有少量的糖元、苷元、脱酰基的降解产物和其他杂质。

该药具有抗炎、抗渗出、抗水肿、增强静脉张力、抗氧自由基和改善血液循环等方面的作用。

常用于颅内水肿、脑功能失调、骨折、烧烫伤、脊椎骨关节病、静脉血回流障碍等疾病,以及各种创伤和手术后水肿、血肿。

由于其疗效确定,临床上应用较广泛。

口服该药不易被胃肠道吸收,肌内注射易引起组织坏死,故仅供静脉注射或滴注使用。

但在临床使用过程中,七叶皂苷钠所致静脉炎的发生率非常高。

据报道80%以上的病人使用该药3-5d出现不同程度的血管条索状红肿、疼痛,对药物较敏感的病人甚至在用药当天即出现症状,反应严重者出现血管硬化。

30%的病人因疼痛难忍终止治疗。

一、七叶皂苷钠导致静脉炎的原因1、pH值正常人体血液pH 7.35~7.45,在此范围以外的溶液均会干扰血管内膜的正常代谢和机能,对血管内皮细胞造成损伤,导致静脉炎的发生。

低pH值的溶液更容易引起输液性静脉炎,是输液诱发静脉炎的危险因素之一。

七叶皂苷钠溶液pH 4.6,明显低于人体正常的pH值,可能是导致输液性静脉炎的主要原因之一。

2、微粒因素七叶皂苷钠主要成分为七叶皂苷钠A和B,是一种含酯键的三萜皂苷,属大分子物质。

此外,还含有少量的糖元、核苷、脱酰基的降解产物和其他杂质。

微粒在短时间内进入静脉有可能引起血栓,造成局部堵塞和供血不足,组织缺氧而产生水肿、炎性反应。

高渗药物所致静脉炎的护理对策与干预措施PPT课件

高渗药物所致静脉炎的护理对策与干预措施PPT课件
组织医护人员参加高渗药物所致静脉炎 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护理水平 。
经验分享
鼓励医护人员之间分享成功案例和经验 教训,促进经验交流和团队协作。
优化流程
不断完善高渗药物所致静脉炎的护理流 程,提高护理效率和质量。
引入新技术
关注并引入新的护理技术和方法,如超 声引导下穿刺等,提高穿刺成功率和减 轻患者痛苦。
复和炎症消退。
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和酒精类饮 品,以免加重静脉炎症状。
02
饮食调整
心理干预与行为疗法
心理干预
针对患者可能出现的焦虑、恐惧等情绪问题,进行心理疏导和支持,提高患者应对疾病的信心和能力 。
行为疗法
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和锻炼,如散步、瑜伽等,促进血液循环和静脉回流,缓解症状。同时,避 免长时间站立或久坐不动等不良姿势,以减少静脉压力。
静脉炎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还可能引发静脉血栓形成、败血症等严 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高渗药物与静脉炎的关系
高渗药物定义
高渗药物是指渗透压高于血浆渗 透压的药物,如甘露醇、高浓度 葡萄糖等。
与静脉炎的关系
高渗药物在静脉注射时,由于其 高渗透压,会对血管内膜造成直 接损伤,同时引起血管壁炎症反 应,从而诱发静脉炎。
06
效果评价与持治疗后静 脉炎的发生率,以评估护理对策
的有效性。
静脉炎严重程度
根据静脉炎的分级标准,评估患 者静脉炎的严重程度,以判断护
理对策对患者的影响。
愈合时间
记录患者静脉炎愈合所需时间, 以评价护理对策对患者康复的促
进作用。
患者满意度调查
护理对策与干预措施的重要性
01
减轻患者痛苦
通过有效的护理对策和干预措 施,可以减轻患者的疼痛和不 适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血管活性药物所致静脉炎发生的相关因素及护理

血管活性药物所致静脉炎发生的相关因素及护理

血管活性药物所致静脉炎发生的相关因素及护理摘要】就目前掌握的血管活性药物所致静脉炎发生的相关因素及采取的护理措施作一简述,认为应根据不同患者选择适当护理措施,有利于静脉炎的早日愈合。

【关键词】血管活性药物静脉炎护理血管活性药物是心血管内科临床上常用药物,可通过调节血管舒缩状态,改变血管功能和改善微循环血流灌注而达到抗休克目的的一类药物,包括血管收缩药和血管扩张药。

但如应用不当,常可静脉绝不疼痛、红肿、水肿或局部条索状,甚至出现硬结的炎性改变,即静脉炎。

静脉输液导致的静脉炎是临床常见的输液治疗的并发症[1],既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也增加了护理人员静脉穿刺的难度。

1 静脉炎发生的相关因素1.1 药物作用血管活性药物尤其收缩血管药物具有强烈收缩血管效应,如配制浓度过高,输注速度过快,刺激性药物与炎症细胞以及坏死内皮细胞堆积,极易发生局部坏死及静脉血栓形成[2]。

1.2 患者及其血管因素心内科的患者多以老年人、重症患者、久病患者居多,且多因心、肾等重要器官病变而使用血管活性药物。

患者的营养、免疫、愈合能力、感觉和知觉障碍、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液回流受阻等容易引起静脉炎。

1.3 技术因素护理操作缺陷易引起静脉炎。

1.3.1 在同一血管周围反复多次穿刺输液或硅胶管在血管内留置过久是静脉治疗中造成静脉炎最常见的并发症[3]。

1.3.2 护理人员知识缺乏,对药物的名称、药理作用、剂量、输注方法及不良反应未掌握[4]。

1.3.3 穿刺部位消毒不彻底亦可引发静脉炎[4]。

1.3.4 有报道,静脉炎的发生与输液速度有关[5]。

刺激性大的药物在短时间内大量快速进入血管内,超过了其缓冲应激的能力,或在血管受损处堆积,均可使内膜受刺激[6]。

1.3.5 护士风险意识淡薄,未及时巡视或巡视时未仔细查看局部状况[7],知识缺乏,对药物的名称、药理作用、剂量、输注的方法及不良反应未掌握对病人缺乏宣教等。

2 静脉炎的诊断及分级根据美国静脉输液协会制订的静脉炎报告分级[8],静脉炎共分为:0度:静脉完好无异常;I度: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静脉无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II度: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III度: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可触及硬结。

七叶皂苷钠导致的静脉炎的原因及护理方法

七叶皂苷钠导致的静脉炎的原因及护理方法

七叶皂苷钠导致的静脉炎的原因及护理方法七叶皂苷钠是七叶树科植物天师栗的干燥成熟种子提取得到的三萜皂苷的钠盐,有抗炎、抗渗出、改善血液循环、促进血肿溶化和吸收、促进肾上腺皮质分泌皮质类固醇及清除氧自由基等广泛的药理作用。

骨折后,损伤部位都有血管损伤,通透性增加,患肢疼痛、肿胀,七叶皂苷钠能恢复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静脉张力、促进静脉回流,达到消肿的作用[1]。

一些脊柱损伤患者,常伴有神经压迫症状,七叶皂苷钠能改善氧自由基导致的神经细胞损伤,具有很好的神经保护作用。

因此,七叶皂苷钠被大量应用于骨科。

但七叶皂苷钠pH值偏低,呈酸性,对外周血管刺激性大,易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引发静脉血管、局部组织无菌性炎症。

轻者可引起局部组织发红、疼痛,重者静脉血管条索状改变伴剧痛,甚至血管四周皮肤结节状硬结、局部组织坏死,对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

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发现,静脉滴注七叶皂苷钠发生静脉炎的几率很高,影响了临床应用。

本文就本院近年来采取多种方法对七叶皂苷钠导致的静脉炎的防治,取得较好的效果,现进行总结,以供同行参考。

1 资料与方法1.1 统计本科室于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因静脉滴注七叶皂苷钠后致静脉炎72例,男46例,女26例,年龄19~73岁。

1.2 判定标准采用美国静脉输液护理会静脉炎程度判定标准[2]:Ⅰ级:穿刺点疼痛、红和(或)肿,静脉无条索改变,未触及硬结;Ⅱ级:穿刺点疼痛,红和(或)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Ⅲ级:穿刺点疼痛,红和(或)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可触及硬结。

1.3 统计结果,见表1。

2 静脉炎发生相关因素2.1 药物本身的刺激性七叶皂苷钠是三萜皂苷的钠盐, 属大分子物质,分子量为1 153.2,静脉注射给药后直接引起血浆渗透压升高,血管内皮细胞脱水。

另外,注射用的七叶皂苷钠,其pH值为4.6,呈酸性,而血液正常pH值为7.35~7.45,静脉给药对血管刺激性大,干扰血管内膜的正常代谢和机能[3],引起静脉炎。

静脉注射胺碘酮致静脉炎的成因及护理对策

静脉注射胺碘酮致静脉炎的成因及护理对策

静脉注射胺碘酮致静脉炎的成因及护理对策【关键词】胺碘酮静脉炎护理胺碘酮属于强刺激性药物,是近年来报道的引起静脉炎发生率较高的药物之一。

临床观察发现:经外周静脉途径输注胺碘酮时会引起患者局部浅静脉不同程度的静脉炎[1].胺碘酮溶液pH值为2.5~4.0,具有较高的渗透压,对局部皮肤组织和外周血管的刺激性较强,易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引起静脉炎。

静脉炎的病理变化特点为静脉壁的损伤,血流状态的改变及高凝状态等导致深部静脉血栓形成[2]。

其临床表现为沿静脉走向出现红肿,有时伴疼痛,穿刺静脉部位呈红色条索状或树枝样改变,严重者可出现静脉硬结无弹性伴压痛,甚至局部组织坏死。

1 胺碘酮引起静脉炎的原因1. 1 患者自身因素1. 1. 1 老年患者由于皮肤松弛,静脉血管相对脆性较大,痛觉减低,反应迟钝易发生静脉炎。

1. 1. 2 重症患者,由于微循环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易发生外渗性静脉炎。

1. 1. 3 患者本身的病理生理状态,如年龄或疾病造成血管脆弱,血管有不同程度的硬化,管腔变窄,静脉回流不畅,液体容易外渗。

1. 1. 4 患者对药物的认识缺乏,增加了静脉炎的发生率。

1. 2 药物因素盐酸胺碘酮pH值为2.5~4.0,偏酸性,静脉滴注应用时对局部血管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可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局部代谢和渗透压改变,影响血管内膜正常的代谢和功能,从而容易发生静脉炎。

1. 3 穿刺部位选择1. 3. 1 选择细小血管上肢外周静脉相对细小,胺碘酮的酸性对其刺激性很大,所以容易引起静脉炎,因此应避免下肢静脉应用此药。

1. 3. 2 选择下肢静脉下肢静脉有瓣膜,血液流动缓慢,胺碘酮停留在下肢静脉时间过长而引起静脉炎。

1. 4 留置针的使用1. 4. 1 选择型号不妥一般选择型号为20~22号的小号留置针,并保证针尖锐利,以减少穿刺针过粗造成的血管机械性损伤。

1. 4. 2 留置时间过长美国护理学会将留置针的留置时间规定为3 d,在无静脉炎发生时,留置5 d是完全可行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