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火工艺

退火工艺
退火工艺

退火定义

将金属缓慢加热到一定温度,保持足够时间,然后以适宜速度冷却(通常是缓慢冷却,有时是控制冷却)的一种金属热处理工艺。

目的

是使经过铸造、锻轧、焊接或切削加工的材料或工件软化,改善塑性和韧性,使化学成分均匀化,去除残余应力,或得到预期的物理性能。退火工艺随目的之不同而有多种,如重结晶退火、等温退火、均匀化退火、球化退火、去除应力退火、再结晶退火,以及稳定化退火、磁场退火等等。

1、金属工具使用时因受热而失去原有的硬度。

2、把金属材料或工件加热到一定温度并持续一定时间后,使缓慢冷却。退火可以减低金属硬度和脆性,增加可塑性。也叫焖火。

编辑本段

退火的目的

(1) 降低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

(2)消除残余应力,稳定尺寸,减少变形与裂纹倾向;

(3)细化晶粒,调整组织,消除组织缺陷。

在生产中,退火工艺应用很广泛。根据工件要求退火的目的不同,退火的工艺规范有多种,常用的有完全退火、球化退火、和去应力退火等。编辑本段

退火方法

退火的一个最主要工艺参数是最高加热温度(退火温度),大多数合金的退火加热温度的选择是以该合金系的相图为基础的,如碳素钢以铁碳

平衡图为基础(图1)。各种钢(包括碳素钢及合金钢)的退火温度,视具体退火目的的不同而在各该钢种的Ac3以上、Ac1以上或以下的某一温度。各种非铁合金的退火温度则在各该合金的固相线温度以下、固溶度线温度以上或以下的某一温度。

重结晶退火

应用于平衡加热和冷却时有固态相变(重结晶)发生的合金。其退火温度为各该合金的相变温度区间以上或

退火

以内的某一温度。加热和冷却都是缓慢的。合金于加热和冷却过程中各发生一次相变重结晶,故称为重结晶退火,常被简称为退火。

这种退火方法,相当普遍地应用于钢。钢的重结晶退火工艺是:缓慢加热到Ac3(亚共析钢)或Ac1(共析钢或过共析钢)以上30~50℃,保持适当时间,然后缓慢冷却下来。通过加热过程中发生的珠光体(或者还有先共析的铁素体或渗碳体)转变为奥氏体(第一回相变重结晶)以及冷却过程中发生的与此相反的第二回相变重结晶,形成晶粒较细、片层较厚、组织均匀的珠光体(或者还有先共析铁素体或渗碳体)。退火温度在Ac3以上(亚共析钢)使钢发生完全的重结晶者,称为完全退火,退火温度在Ac1

与Ac3之间(亚共析钢)或Ac1与Acm之间(过共析钢),使钢发生部分的重结晶者,称为不完全退火。前者主要用于亚共析钢的铸件、锻轧件、焊件,以消除组织缺陷(如魏氏组织、带状组织等),使组织变细和变均匀,以提高钢件的塑性和韧性。后者主要用于中碳和高碳钢及低合金结构钢的锻轧件。此种锻、轧件若锻、轧后的冷却速度较大时,形成的珠光体较细、硬度较高;若停锻、停轧温度过低,钢件中还有大的内应力。此时可用不完全退火代替完全退火,使珠光体发生重结晶,晶粒变细,同时也降低硬度,消除内应力,改善被切削性。此外,退火温度在Ac1与Acm之间的过共析钢球化退火,也是不完全退火。

重结晶退火也用于非铁合金,例如钛合金于加热和冷却时发生同素异构转变,低温为α相(密排六方结构),高温为β相(体心立方结构),其中间是“α+β”两相区,即相变温度区间。为了得到接近平衡的室温稳定组织和细化晶粒,也进行重结晶退火,即缓慢加热到高于相变温度区间不多的温度,保温适当时间,使合金转变为β相的细小晶粒;然后缓慢冷却下来,使β相再转变为α相或α+β两相的细小晶粒。

等温退火

应用于钢和某些非铁合金如钛合金的一种控制冷却的退火方法。对钢来说,是缓慢加热到 Ac3(亚共析

退火

钢)或 Ac1(共析钢和过共析钢)以上不多的温度,保温一段时间,使钢奥氏体化,然后迅速移入温度在A1以下不多的另一炉内,等温保持直到奥氏体全部转变为片层状珠光体(亚共析钢还有先共析铁素体;过共析钢还有先共析渗碳体)为止,最后以任意速度冷却下来(通常是出炉在空气中冷却)。等温保持的大致温度范围在所处理钢种的等温转变图上A1至珠光体转变鼻尖温度这一区间之内(见过冷奥氏体转变图);具体温度和时间,主要根据退火后所要求的硬度来确定(图2)。等温温度不可过低或过高,过低则退火后硬度偏高;过高则等温保持时间需要延长。钢的等温退火的目的,与重结晶退火基本相同,但工艺操作和所需设备都比较复杂,所以通常主要是应用于过冷奥氏体在珠光体型相变温度区间转变相当缓慢的合金钢。后者若采用重结晶退火方法,往往需要数十小时,很不经济;采用等温退火则能大大缩短生产周期,并能使整个工件获得更为均匀的组织和性能。等温退火也可在钢的热加工的不同阶段来用。例如,若让空冷淬硬性合金钢由高温空冷到室温时,当心部转变为马氏体之时,在已发生了马氏体相变的外层就会出现裂纹;若将该类钢的热钢锭或钢坯在冷却过程中放入700℃左右的等温炉内,保持等温直到珠光体相变完成后,再出炉空冷,则可免生裂纹。

含β相稳定化元素较高的钛合金,其β相相当稳定,容易被过冷。过冷的β相,其等温转变动力学曲线(图3)与钢的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图相似。为了缩短重结晶退火的生产周期并获得更细、更均匀的组织,亦可采用等温退火。

均匀化退火

亦称扩散退火。应用于钢及非铁合金(如锡青铜、硅青铜、白铜、镁合金等)的铸锭或铸件的一种退火

退火

方法。将铸锭或铸件加热到各该合金的固相线温度以下的某一较高温度,长时间保温,然后缓慢冷却下来。均匀化退火是使合金中的元素发生固态扩散,来减轻化学成分不均匀性(偏析),主要是减轻晶粒尺度内的化学成分不均匀性(晶内偏析或称枝晶偏析)。均匀化退火温度所以如此之高,是为了加快合金元素扩散,尽可能缩短保温时间。合金钢的均匀化退火温度远高于Ac3,通常是1050~1200℃。非铁合金锭进行均匀化退火的温度一般是“0.95×固相线温度(K)”,均匀化退火因加热温度高,保温时间长,所以热能消耗量大。

球化退火

只应用于钢的一种退火方法。将钢加热到稍低于或稍高于Ac1的温度或者使温度在A1上下周期变化,然后缓冷下来。目的在于使珠光体内的片状渗碳体以及先共析渗碳体都变为球粒状,均匀分布于铁素体基体中(这种组织称为球化珠光体)。具有这种组织的中碳钢和高碳钢硬度低、被切削性好、冷形变能力大。对工具钢来说,这种组织是淬火前最好的原始组织。编辑本段

工艺

球化退火的具体工艺

(图4)有:①普通(缓冷)球化退火(图4a),缓冷适用于多数钢种,尤其是装炉量大时,操作比较方便,但生产周期长;②等温球化退火(图4b),适用于多数钢种,特别是难于球化的钢以及球化质量要求高的钢(如滚动轴承钢);其生产周期比普通球化退火短,不过需要有能够控制共析转变前冷却速率的炉子;③周期球化退火(图4c),适用于原始组织为片层状珠光体组织的钢,其生产周期也比普通球化退火短,不过在设备装炉量大的条件下,很难按控制要求改变温度,故在生产中未广泛采用;

④低温球化退火(图4d),适用于经过冷形变加工的钢以及淬火硬化过的钢(后者通常称为高温软化回火);⑤形变球化退火,形变加工对球化有加速作用,将形变加工与球化结合起来,可缩短球化时间。它适用于冷、热

形变成形的钢件和钢材(如带材)(图4e是在Acm或Ac3与Ac1之间进行短时间、大形变量的热形变加工者;图4f是在常温先予以形变加工者;图4g是利用锻造余热进行球化者)。

再结晶退火工艺

应用于经过冷变形加工的金属及合金的一种退火方法。目的为使金属内部组织变为细小的等轴晶粒,消除形变硬化,恢复金属或合金的塑性和形变能力(回复和再结晶)。若欲保持金属或合金表面光亮,则可在可控气氛的炉中或真空炉中进行再结晶退火。

去除应力退火铸、锻、焊件在冷却时由于各部位冷却速度不同而产生内应力,金属及合金在冷变形加工中以及工件在切削加工过程中也产生内应力。若内应力较大而未及时予以去除,常导致工件变形甚至形成裂纹。去除应力退火是将工件缓慢加热到较低温度(例如,灰口铸铁是500~550℃,钢是500~650℃),保温一段时间,使金属内部发生弛豫,然后缓冷下来。应该指出,去除应力退火并不能将内应力完全去除,而只是部分去除,从而消除它的有害作用。

还有一些专用退火方法,如不锈耐酸钢稳定化退火;软磁合金磁场退火;硅钢片氢气退火;可锻铸铁可锻化退火等。

编辑本段

其它相关

将工件加热到预定温度,保温一定的时间后缓慢冷却的金属热处理工艺。退火的目的在于:①改善或消除钢铁在铸造、锻压、轧制和焊接过程中所造成的各种组织缺陷以及残余应力,防止工件变形、开裂。②软化工件以便进行切削加工。③细化晶粒,改善组织以提高工件的机械性能。④为最终热处理(淬火、回火)作好组织准备。常用的退火工艺有:①完全退火。用以细化中、低碳钢经铸造、锻压和焊接后出现的力学性能不佳的粗大过热组织。将工件加热到铁素体全部转变为奥氏体的温度以上30~50℃,保温一段时间,然后随炉缓慢冷却,在冷却过程中奥氏体再次发生转变,即可使钢的组织变细。②球化退火。用以降低工具钢和轴承钢锻压后的偏高硬度。将工件加热到钢开始形成奥氏体的温度以上20~40℃,保温后缓慢冷却,在冷却过程中珠光体中的片层状渗碳体变为球状,从而降低了硬度。③等温退火。用以降低某些镍、铬含量较高的合金结构钢的高硬度,以进行切削加工。一般先以较快速度冷却到奥氏体最不稳定的温度,保温适当时间,奥氏体转变为托氏体或索氏体,硬度即可降低。④再结晶退火。用以消除金属线材、薄板在冷拔、冷轧过程中的硬化现象(硬度升高、塑性下降)。加热温度一般为钢开始形成奥氏体的温度以下50~150℃ ,

只有这样才能消除加工硬化效应使金属软化。⑤石墨化退火。用以使含有大量渗碳体的铸铁变成塑性良好的可锻铸铁。工艺操作是将铸件加热到950℃左右,保温一定时间后适当冷却,使渗碳体分解形成团絮状石墨。

⑥扩散退火。用以使合金铸件化学成分均匀化,提高其使用性能。方法是在不发生熔化的前提下,将铸件加热到尽可能高的温度,并长时间保温,待合金中各种元素扩散趋于均匀分布后缓冷。⑦去应力退火。用以消除钢铁铸件和焊接件的内应力。对于钢铁制品加热后开始形成奥氏体的温度以下100~200℃,保温后在空气中冷却,即可消除内应力。

退火为了消除塑料制品的内应力或控制结晶过程,将制品加热到适当的温度并保持一定时间,而后慢慢冷却的操作。

退火annealing

加热使DNA双螺旋解开,在一定的条件下,两条互补的单链依靠彼此的碱基配对重新形成双链DNA的过程,亦即复性过程。热变性的DNA单链在缓慢冷却过程中可以达到很好的退火。退火的两条单链可以来自同一个双链的DNA分子,也可以来自不同的DNA分子。退火是变性的逆转过程,它受温度、时间、DNA浓度、DNA顺序的复杂性等因素的影响。如PCR反应中引物与模板DNA的退火,核酸杂交中探针与被检DNA的退火。

编辑本段

在半导体技术中也常常采用退火技术

半导体芯片退火

半导体芯片在经过离子注入以后就需要退火。因为往半导体中注入杂质离子时,高能量的入射离子会与半导体晶格上的原子碰撞,使一些晶格原子发生位移,结果造成大量的空位,将使得注入区中的原子排列混乱或者变成为非晶区,所以在离子注入以后必须把半导体放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退火,以恢复晶体的结构和消除缺陷。同时,退火还有激活施主和受主杂质的功能,即把有些处于间隙位置的杂质原子通过退火而让它们进入替代位置。退火的温度一般为200~800C,比热扩散掺杂的温度要低得多。

蒸发电极金属退火

蒸发电极金属以后需要进行退火,使得半导体表面与金属能够形成合金,以接触良好(减小接触电阻)。这时的退火温度要选取得稍高于金属-半导体的共熔点(对于Si-Al合金,为570度)。

各种热处理工艺介绍

第4章热处理工艺 热处理工艺种类很多,大体上可分为普通热处理(或叫整体热处理),表面热处理,化学热处理,特殊热处理等。 4.1钢的普通热处理 4.1.1退火 将金属或合金加热到适当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缓慢冷却(一般为随炉冷却),的热处理工艺叫做退火。 退火的实质是将钢加热到奥氏体化后进行珠光体转变,退火后的组织是接近平衡后的组织。 退火的目的: z降低钢的硬度,提高塑性,便于机加工和冷变形加工; z均匀钢的化学成分及组织,细化晶粒,改善钢的性能或为淬火作组织准备; z消除内应力和加工硬化,以防变形和开裂。 退火和正火主要用于预备热处理,对于受力不大、性能要求不高的零件,退火和正火也可作为最终热处理。 一、退火方法的分类 常用的退火方法,按加热温度分为: 临界温度(Ac1或Ac3)以上的相变重结晶退火:完全退火、扩散退火、不完全退火、球化退火 临界温度(Ac1或Ac3)以下的退火:再结晶退火、去应力退火 碳钢各种退火和正火工艺规范示意图: 1、完全退火 工艺:将钢加热到Ac3以上20~30 ℃℃,保温一段时间后缓慢冷却(随炉)以获得接近平衡组织的热处理工艺(完全A化)。 完全退火主要用于亚共析钢(w c=0.3~0.6%),一般是中碳钢及低、中碳合金钢铸件、锻件及热轧型材,有时也用于它们的焊接件。低碳钢完全退火后硬度偏 低,不利于切削加工;过共析钢加热至Ac cm以上A状态缓慢冷却退火时,Fe3C Ⅱ

会以网状沿A晶界析出,使钢的强度、硬度、塑性和韧性显著降低,给最终热处理留下隐患。 目的:细化晶粒、均匀组织、消除内应力、降低硬度和改善钢的切削加工性。 亚共析钢完全退火后的组织为F+P。 实际生产中,为提高生产率,退火冷却至500℃左右即出炉空冷。 2、等温退火 完全退火需要的时间长,尤其是过冷A比较稳定的合金钢。如将A化后的钢较快地冷至稍低于Ar1温度等温,是A转变为P,再空冷至室温,可大大缩短退火时间,这种退火方法叫等温退火。 工艺:将钢加热到高于Ac3(或Ac1)的温度,保温适当时间后,较快冷却到珠光体区的某一温度,并等温保持,使A?P然后空冷至室温的热处理工艺。 目的:与完全退火相同,转变较易控制。 适用于A较稳定的钢:高碳钢(w(c)>0.6%)、合金工具钢、高合金钢(合金元素的总量>10%)。等温退火还有利于获得均匀的组织和性能。但不适用于大截面钢件和大批量炉料,因为等温退火不易使工件内部或批量工件都达到等温温度。 3、不完全退火 工艺:将钢加热到Ac1~Ac3(亚共析钢)或Ac1~Ac cm(过共析钢)经保温后缓慢冷却以获得近于平衡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主要用于过共析钢获得球状珠光体组织,以消除内应力,降低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球化退火是不完全退火的一种 4、球化退火 使钢中碳化物球状化,获得粒状珠光体的一种热处理工艺。 ℃℃温度,保温时间不宜太长,一般以2~4h 工艺:加热至Ac1以上20~30 为宜,冷却方式通常采用炉冷,或在Ar1以下20℃左右进行较长时间等温。 主要用于共析钢和过共析钢,如碳素工具钢、合金工具钢、轴承钢等。过共析钢经轧制、锻造后空冷的组织是片层状的珠光体与网状渗碳体,这种组织硬而脆,不仅难以切削加工,在以后的淬火过程中也容易变形和开裂。球化退火得到球状珠光体,在球状珠光体中,渗碳体呈球状的细小颗粒,弥散分布在铁素体基体上。球状珠光体与片状珠光体相比,不但硬度低,便于切削加工,而且在淬火加热时,奥氏体晶粒不易粗大,冷却时变形和开裂倾向小。如果过共析钢有网状渗碳体存在时,必须在球化退火前采用正火工艺消除,才能保证球化退火正常进行。 目的:降低硬度、均匀组织、改善切削加工性为淬火作组织准备。 球化退火工艺方法很多,主要有: a)一次球化退火工艺:将钢加热到Ac1以上20~30 ℃℃,保温适当时间,然后随炉缓慢冷却。要求退火前原始组织为细片状珠光体,不允许有渗碳体网存在。

涂布机工艺规程(详细)

涂布工序流程 谭成林 一、涂布的作用 在电池生产过程中,将成卷的基材,铜箔、铝箔涂上一层特定功能的浆料。保证极片表面平整、光滑、敷料均匀、附着力好,干燥、不脱料、不掉料、无积尘、无气泡并烘干收卷。 二、涂布材料设备、工具: 云南白药膏1090mm90克格拉辛纸、印有云南白药字样的双向弹力布、胶带(用来连接接头)、引布(废的膜)、正己烷(用来擦洗辊面)、抹布、压缩空气、天平称(称重,测密度)、刀片、物料盒、直尺、刮片。 三、涂布的操作流程 1、工作人员配戴好劳保用品。 2、检查刮刀、背辊是否擦拭干净。 3、在停机状态下穿好牵引布。 4、打开总电源、伺服电机、干燥风机等开关。 5、把格拉辛纸固定安放好并牵引至烘箱,让其与牵引布连接好。 6、装好料槽、挡板,将云南白药膏胶浆料放入料斗之中,用条帮赶平。

7、在控制器上按下表设定好涂布温度、速度、速比及涂布张力 8、在控制界面设定好涂布工作方式,并按工艺要求调节好各项参数。 9、涂布时,先按两次“测试”,再按“涂布”。测试时,一般先涂3—5段牵引到烘箱将其烘干。 10、试片后倒带至机头,检测极片的密度、涂长、涂宽、间隙和厚度等相关参数。如若不符合工艺要求则修改至符合工艺标准为止。 11、试好片后开始涂布,在涂布过程中要随时检查极片上是否有颗粒、表面是否有划痕、气泡、露痕等现象。 12、第一面涂完后,应按工艺要求调整参数,待温度稳定后再开始涂第二面。 13、涂布中,要随时测量第一面和第二面的密度、

涂长和间隙并做好记录。 14、在停止涂布时,先按“涂布控制停”,同时打开“测试”按钮 15、在涂布过程中如遇到紧急情况可按下“紧急停止”按钮。 16、涂好的云南白药膏母卷要收放在专用的小车上并写上标识,转入下一工序。 17、当被涂布极片已卷绕完毕及时停机并做好清洁工作。 18、关闭设备蒸汽阀门,停止干燥风机及其他机器。 19、按设备操作规程的要求关机,用酒精清洗涂布辊、刮刀及用具。 20、关闭总电源。 四、工艺要求: 正负极涂布: 箔材要求:铝箔:(度×宽)18um×500(±mm 面密度:±0.02g/100cm2 铜箔:毛箔:(度×宽)9um×500(±mm 面密度:±0.04 g/100cm2 光箔(度×宽)9 um×500(±mm 面密度:±0.04 g/100cm2涂布标准:

热处理工艺规程

浙江 X X 重型锻造有限公司 热处理中心 文件名称:热处理工艺规程 文件编号:HT/GC-01-A 制定:日期:2010.9.10 审核:日期:2010.9.12 批准:日期:2010.9.15 版次:A/0 共12页受控号:生效日期:2010.9.15

热处理工艺规程 1.0热处理工艺规范 1.1退火及其目的 把钢加热到其一适当温度并保温,然后缓慢冷却的热处理方法,称为退火。根据退火的目的和工艺特点,可分为去应力退火,再结晶退火、完全退火、不完全退火、等温退火、球化退火和均匀化退火等。 退火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降低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能。 (2)细化晶粒,改善钢中碳化物的形态和分布,为最终热处理做好组织准备。 (3)消除内应力,消除由于塑性变形加工、切削加工或焊接造成的内应力以及铸件内残留的内应力,以减小变形和防止开裂。 (4)使碳化物球状化.降低硬度。 (5)改善或消除钢在铸造、锻造和焊接过程中形成的各种组织缺陷,防止产生白点。 在大多数情况下,退火一般为预备热处理,通常安排在铸造或锻造之后.粗加工之前,目的是为了降低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能,细化组织,为最终热处理做组织准备。对于一些要求不很高的工件,退火也可作为最终热处理。消除内应力退火往往在铸造、焊接、压力加工或粗加工之后。 1.2均匀化退火 (1)定义: 均匀化退火也称扩散退火,是把钢加热到远高于Ac3或Acm的温度,经长时间保温,然后缓慢冷却的热处理工艺。 (2)目的: 是使钢的成分均匀化,消除成分偏析。在高温下,钢中原子具有大的活动能量,有利于原子进行充分的扩散,从而消除成分偏析及组织的不均匀性。以减轻钢在热加工时产生脆裂的倾向和消除铸钢件内应力,并提高其力学性能。 (3)范围: 适用于铸钢件及具有成份偏析的锻轧件。 (4)工艺: 加热温度为Ac3+150~200℃,保温时间为10~20h ,随炉缓冷至350 ℃以下出炉。由于退火的加热温度很高,保温时间又长,很容易引起晶粒长大,需在退火后进行细化晶粒的处理,如进行压力加工使晶粒碎化,或通过完全退火、正火使晶较细化。 1.3再结晶退火 (1)目的: A、消除加工硬化,降低硬度。 B、消除冷塑性变形后的内应力。 (2)范围: 主要用于冷变形加工的工件。如工件经冷冲压或拉伸后,为降低硬度,便于继续进行冷变形加工,均需进行再结晶退火,也称工序间退火。对于某些冷变形加工零件,为消除加工硬化及内应力,再结晶退火也可作为最终热处理。 (3)工艺: 再结晶退火温度 Ac1-50~150℃。碳钢的再结晶退火温度一般为600~700℃。由于再结晶温度与钢的化学成分及冷塑性变形量有关,因此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温度太高,晶粒会明显长大;温度过低,再结晶过程不能完全进行,晶粒大小不均匀。保温后空冷。 1.4去应力退火 (1)定义:

常用变形铝合金退火热处理工艺规范标准

常用变形铝合金退火热处理工艺规 1 主题容与适用围 本规规定了公司变形铝合金零件退火热处理的设备、种类、准备工作、工艺控制、技术要求、质量检验、技术安全。 2 引用文件 GJB1694变形铝合金热处理规 YST 591-2006变形铝及铝合金热处理规 《热处理手册》91版 3 概念、种类 3.1 概念:将变形铝合金材料放在一定的介质加热、保温、冷却,通过改变材料表面或部晶相组织结构,来改变其性能的一种金属热加工工艺。 3.2 种类 车间铝合金零件热处理种类:去应力退火、不完全退火、完全退火、时效处理。 4 准备工作 4.1 检查设备、仪表是否正常,接地是否良好,并应事先将炉膛清理干净; 4.2 抽检零件的加工余量,其数值应大于允许的变形量; 4.3工艺文件及工装夹具齐全,选择好合适的工夹具,并考虑好装炉、出炉的方法; 4.4 核对材料与图样是否相符,了解零件的技术要求和工艺规定; 4.5在零件的尖角、锐边、孔眼等易开裂的部位,应采用防护措施,如包扎铁皮、石棉绳、堵塞螺钉等; 5 一般要求 5.1 人员: 热处理操作工及相关检验人员必须经过专业知识考核和操作培训,成绩合格后持证上岗5.2 设备 5.2.1 设备应按标准规要求进行检查和鉴定,并挂有合格标记,各类加热炉的指示记录的仪表刻度应能正确的反映出温度波动围; 5.2.2 热电温度测定仪表的读数总偏差不应超过如下指标: 当给定温度t≤400℃时,温度总偏差为±5℃; 当给定温度t>400℃时,温度总偏差为±(t/10)℃。 5.2.3 加热炉的热电偶和仪表选配、温度测量、检测周期及炉温均匀性均应符合QJ 1428的Ⅲ类及Ⅲ类以上炉的规定。 5.3 装炉 5.3.1 装炉量一般以装炉零件体积计算,每炉零件装炉的有效体积不超过炉体积一半为准。 5.3.2 零件装炉时,必须轻拿轻放,防止零件划伤及变形。 5.3.3堆放要求: a.厚板零件允许结合零件结构特点,允许装箱入炉进行热处理,叠放时允许点及较少的线接触,避免面接触,叠放间隙不小于10mm. b.厚度t≤3mm的板料以夹板装夹,叠放厚度≤25mm,零件及夹板面无污垢、凸点,零件间、零件与夹板间应垫一层雪花纸,以防止零件夹伤。 5.3.4 装炉后需检查零件与电热原件,确定无接触时,方可送电升温,在操作过程中,不得随意打开炉门; 5.3.5 加热速度:变形铝合金退火的加热速度约13℃~15℃/秒,例如加热到410℃设定时间为0.5小时。

离子注入和快速退火工艺处理

离子注入和快速退火工艺 离子注入是一种将带电的且具有能量的粒子注入衬底硅的过程。注入能量介于1keV到1MeV之间,注入深度平均可达10nm~10um,离子剂量变动范围从用于阈值电压调整的1012/cm3到形成绝缘层的1018/cm3。相对于扩散工艺,离子注入的主要好处在于能更准确地控制杂质掺杂、可重复性和较低的工艺温度。 高能的离子由于与衬底中电子和原子核的碰撞而失去能量,最后停在晶格内某一深度。平均深度由于调整加速能量来控制。杂质剂量可由注入时监控离子电流来控制。主要副作用是离子碰撞引起的半导体晶格断裂或损伤。因此,后续的退化处理用来去除这些损伤。 1 离子分布 一个离子在停止前所经过的总距离,称为射程R。此距离在入射轴方向上的

投影称为投影射程Rp。投影射程的统计涨落称为投影偏差σp。沿着入射轴的垂直的方向上亦有一统计涨落,称为横向偏差σ┷。 下图显示了离子分布,沿着入射轴所注入的杂质分布可以用一个高斯分布函数来近似: S为单位面积的离子注入剂量,此式等同于恒定掺杂总量扩散关系式。沿x 轴移动了一个Rp。回忆公式: 对于扩散,最大浓度为x=0;对于离子注入,位于Rp处。在(x-Rp)=±σp处,离子浓度比其峰值降低了40%。在±2σp处则将为10%。在±3σp处为1%。在±4σp处将为0.001%。沿着垂直于入射轴的方向上,其分布亦为高斯分布,可用: 表示。因为这种形式的分布也会参数某些横向注入。 2 离子中止 使荷能离子进入半导体衬底后静止有两种机制。 一是离子能量传给衬底原子核,是入射离子偏转,也使原子核从格点移出。设E是离子位于其运动路径上某点x处的能量,定义核原子中止能力:

黄芩片(蒸)炮制工艺规程

目录 1产品概述 (2) 2标准依据 (2) 3投料量 (2) 4所用物料清单 (3) 5所用主要设备和生产场所 (4) 6工艺流程图 (5) 7操作过程及工艺条件 (7) 7.1生产操作前准备 (7) 7.2生产操作过程 (7) 7.3包装过程 (8) 7.4清场 (9) 8中间质量控制方法、评判标准及频次 (10) 9物料平衡/收率 (11) 10变更记载及原因 (12) 11附页 (13)

1产品概述 【名称】黄芩片 【规格】片 【包装规格】(1)1kg/袋(2)10kg/袋(3)其他:根据实际需求情况 【产品代码】YP1004 【来源】本品为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后撞去粗皮,晒干。 【性状】本品呈圆锥形,扭曲,长8~25cm,直径1~3cm。表面棕黄色或深黄色,有稀疏的疣状细根痕,上部较粗糙,有扭曲的纵皱纹或不规则的网纹,下部有顺纹和细皱纹。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黄色,中心红棕色;老根中心呈枯朽状或中空,暗棕色或棕黑色。气微,味苦。 栽培品较细长,多有分枝。表面浅黄棕色,外皮紧贴,纵皱纹较细腻。断面黄色或浅黄色,略呈角质样。味微苦。 【炮制】黄芩片除去杂质,置沸水中煮10分钟,取出,闷透,切薄片,干燥;或蒸半小时,取出,切薄片,干燥(注意避免暴晒)。 本品为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薄片。外表皮黄棕色或棕褐色。切面黄棕色或黄绿色,具放射状纹理。 【性味与归经】苦,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 【功能与主治】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用于湿温、暑温、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痈肿疮毒,胎动不安。 【用法与用量】3~10g。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潮。 【贮存期】24个月 质量标准文件编码:ZL-TEC-YP-008 2标准依据 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第301页。 3投料量 黄芩:30-300kg。

退火热处理规范

山西方盛液压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退火热处理规范 在遵守《热处理安全技术操作规范》、JB4406-87《热处理安全技术的一般规定》和现有设备电加热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的前提下,制订以下三种退火工艺 1、焊接件类的退火工艺流程 A、焊接件以低于300℃进炉 B、加热温度:600-650℃,对薄壁、细长、大而薄的易变形焊接件, 退火温度应取下限。 C、加热速度:100-150℃/小时。 D、保温时间:以焊接结构件最厚(或直径最大)的断面计算,每25mm 为1小时,计算不足1小时,一般保温时间为2-4小时。 E、冷却速度:随炉冷至300℃以下出炉空冷。 检验标准:用肉眼或低倍放大镜检查有无裂纹,检查变形有无误差,对退火变形超差的工件允许进行校正。若变形量较大,校正工作量大的焊接件,应再进行一次应力退火处理。对表面质量要求高的焊接件检查表面质量及氧化情况。 注:本规范适用于低碳结构钢焊接结构件消除残余应力退火。 2、铸件类的退火工艺流程 铸件脱模后,必须经过退火才能进入后续加工工序。目的:消除内应力和稳定尺寸,消除铸件的白口组织和提高铸件表面的硬度及耐磨性。第一、灰铸铁类退火工艺流程:

A、去应力退火:将铸件缓慢加热到500-560℃,保温2小时左右, 然后以极缓慢的速度随炉冷至150-200℃后出炉。注意:退火温度过高或保温时间过长,会引起石墨化,降低铸件强度和硬度,这是不适宜的。 B、消除白口、改善切削加工性的退火工艺:将铸件加热到800-900℃, 保温2-5小时,使共晶渗碳体发生分解,然后又在随炉缓慢冷却过程中,使二次渗碳体及共析渗碳体发生分解,待随炉缓冷到500-400℃时,再出炉空冷,这样可以改善切削加工性。若保温后采用较快的冷却速度,可以增加铸件强度和耐磨性。 第二、球墨铸铁类退火工艺流程: A、去应力退火:球墨铸铁的弹性模量以及凝固时收缩率比灰铸铁高, 故铸造内应力比灰铸铁约大2倍。对于不再进行其他热处理的球墨铸铁铸件,都应进行去应力退火。 去应力退火流程:将铸件缓慢加热到500-620℃左右,保温2-8小时,然后随炉缓冷。 B、石墨化退火:目的是消除白口,降低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获得 铁素体球墨铸铁。根据铸态基体组织不同,分为高温石墨化和低温石墨化退火。 b1、高温石墨化退火:将铸件加热到900-950℃,保温2-4小时,使自由渗碳体石墨化,然后随炉缓冷至600℃,使铸件发生中间和第二阶段石墨化,再出炉空冷。可以获得铁素体球墨铸铁。 b2、低温石墨化退火:将铸件加热至共析温度范围附近(720-760℃),

涂布工艺规程

安徽亚欧益盟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行文单位传阅 技术部 生产部设备操 作人员 编制审核核准生效日期 涂布工艺规程 1、目的 提供涂布工艺规范,为了保证产品符合要求而必须执行的工艺、操作、检验要求。 2、适应范围 6000F超级电容器单体极片生产 3、职责权限 3.1技术部:负责工艺规程的制定与修改; 3.2生产部:负责按照工艺规范的要求进行生产与检验; 3.3品质部:负责工艺规范执行过程的确认与监督; 4、规程内容 涂布过程中的以整套工艺程序及其技术规定。内容包括:涂布方法、涂布前准备、涂布材料、涂布设备、涂布顺序、涂布操作、涂布工艺参数等。 涂布工艺规程是保证涂布质量的细则文件可保证涂布操作时质量的再显现。 涂布工艺参数 4.1进料的选择 进料种类:浆料铝箔 进料控制: 进料参数 浆料粘度:1700~2200cp 外观:分散均匀,无颗粒状物质 铝箔种类:涂层箔 (符合《铝箔原材料检测标准》)

4.2涂布过程参数 4.2.1温度(参考值,涂布过程中可根据烘干情况进行调整) 温区I II III IV V VI ±5℃90℃100℃105℃110℃90℃85℃ 4.2.2走带速度:3~5m/min(参考),根据涂料及烘干情况进行调整。 4.4.3涂辊/背辊(速比):背辊/涂辊(速比)=1:1.3。 4.4.4留白宽度:双边15mm±0.5mm。 4.4.5涂布面密度:1.63g/dm2(±0.02g/dm2)(烘干后不含铝箔面密度) 面密度计算方法:用0.16dm2取样器在极片上每排均匀取三个小圆极片,一共取样36个,放置高温箱中,设定温度120度,烘烤10分钟。然后取出在电子天平上称取重量并记为m1,用同样的方法测出36个小圆铝箔的重量。并记为m2.然后按公式计算出实际面密度。ρ=(m1-m2)/5760(m1和m2单位为mg) m1为36个小圆极片的总重量m2为36个小圆铝箔的总重量 5、检验标准 检验项目验收标准 外观无划痕、暗斑,皱箔,气泡现象 尺寸双边留白宽度15mm±0.5mm 涂布厚度(单面)165um±5um(含铝箔厚度)涂布厚度(双面)305um±10um(含铝箔厚度) 面密度 1.63g/dm2(±0.02g/dm2)

热处理工艺的分类

热处理工艺的分类 金属热处理工艺大体可分为、表面热处理和化学热处理三大类。根据加热、加热温度和冷却方法的不同,每一大类又可区分为若干不同的热处理工艺。同一种金属采用不同的热处理工艺,可获得不同的组织,从而具有不同的性能。钢铁是工业上应用最广的金属,而且钢铁显微组织也最为复杂,因此钢铁热处理工艺种类繁多。 整体热处理是对工件整体加热,然后以适当的速度冷却,获得需要的金相组织,以改变其整体力学性能的金属热处理工艺。钢铁整体热处理大致有退火、正火、淬火和四种基本工艺。 整体热处理工艺的手段 退火是将工件加热到适当温度,根据材料和工件采用不同的保温时间,然后进行缓慢冷却,目的是使金属内部组织达到或接近平衡状态,获得良好的和使用性能,或者为进一步淬火作组织准备。 正火是将工件加热到适宜的温度后在空气中冷却,正火的效果同退火相似,只是得到的组织更细,常用于改善材料的切削性能,也有时用于对一些要求不高的零件作为最终热处理。 淬火是将工件加热保温后,在水、油或其它无机盐、有机水溶液等淬冷介质中快速冷却。淬火后钢件变硬,但同时变脆。 为了降低钢件的脆性,将淬火后的钢件在高于室温而低于650℃的某一适当温度进 行长时间的保温,再进行冷却,这种工艺称为回火。 退火、正火、淬火、回火是整体热处理中的“四把火”,其中的淬火与回火关系密切,常常配合使用,缺一不可。 “四把火”随着加热温度和冷却方式的不同,又演变出不同的热处理工艺。为了获得 一定的强度和韧性,把淬火和结合起来的工艺,称为。某些合金淬火形成后,将其置于室温或稍高的适当温度下保持较长时间,以提高合金的硬度、强度或电性磁性等。这样的热处理工艺称为。 把形变与热处理有效而紧密地结合起来进行,使工件获得很好的强度、韧性配合的方法称为;在负压气氛或真空中进行的热处理称为,它不仅能使工件不氧化,不脱碳,保持处理后工件表面光洁,提高工件的性能,还可以通入渗剂进行化学热处理。 表面热处理是只加热工件表层,以改变其表层力学性能的金属热处理工艺。为了只加热工件表层而不使过多的热量传入工件内部,使用的热源须具有高的,即在单位面积的工件上给予较大的热能,使工件表层或局部能短时或瞬时达到高温。表面热处理的主要方法有火焰淬火和热处理,常用的热源有氧乙炔或氧丙烷等火焰、、激光和电子束等。 化学热处理是通过改变工件表层化学成分、组织和性能的金属热处理工艺。化学热处理与表面热处理不同之处是后者改变了工件表层的化学成分。化学热处理是将工件放在含碳、氮或其它的介质(气体、液体、固体)中加热,保温较长时间,从而使工件表层 渗入碳、氮、硼和铬等元素。渗入元素后,有时还要进行其它热处理工艺如淬火及回火。化学热处理的主要方法有渗碳、渗氮、渗金属。 热处理是和工模具制造过程中的重要工序之一。大体来说,它可以保证和提高工件的各种性能,如耐磨、耐腐蚀等。还可以改善的组织和应力状态,以利于进行各种冷、。

白术炮制规程

一. 目的:建立一个规范的白术炮制规程。 二. 范围:本规程适用于白术的炮制和质量管理,及相应的物料供应。 三. 职责:生产管理部、质量管理部、前处理车间对本规程实施负责。 1. 产品概述: 1.1. 来源:本品为菊科植物白术的干燥根茎。主产于浙江、湖北、湖南、江西等地。冬季下部叶枯黄、上部叶变脆时采挖,除去泥沙,烘干或晒干,再除去须根。药材以个大、质坚实、表面灰黄色、断面黄白色、香气浓者为佳。 1. 2. 炮制: 白术: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炒白术:将麸皮撒入热锅内,待冒烟时加入白术片,炒至黄棕色、逸出焦香气,取出,筛去麸皮。每100kg 白术片,用麸皮10kg 。 1.3. 性状: 白术:为不规则厚片,表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粗糙不平,中间色较深,有放射状纹理和棕色小点;周边灰棕色或灰黄色,有皱纹或瘤状突起,质坚实。气清香,味甘微辛。 炒白术:形如白术片,表面黄棕色或棕褐色,偶见焦班,质坚硬,有焦香气。 1.4. 性味归经:苦、甘,温。归脾、胃经。 1.5. 功能主治: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用于脾虚食少,腹涨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胎动不安。 1.6. 用法用量:6~12g 。 1.7. 贮藏:置干燥处,防蛀,防泛油。 2. 操作流程图:

3. 炮制过程和工艺条件: 3.1筛选:将白术于SX800型筛选机进行筛选,去除杂质。 3.2淋洗:将白术放入XT-720洗药机机槽中加水2/3清洗。 3.3润药:放入CT 7C 5-3润药机闷润。真空度:<0.07Mpa ,加压≤0.3 Mpa 。闷润时间:1小时。 3.4切制:在240-2往复式切药机中切厚片。片厚2~4㎜。 3.5干燥:于DW1.2-8B 带式干燥机中烘干。速度:30.00,烘干温度:80℃ 3.6麸炒:将麸皮撒入CY-640型炒药机内,待冒烟时加入白术片炒制,炒至黄棕色、逸出焦香气。取出,筛去麸皮,放凉。每100kg 白术片,用麸皮2kg 。温度:中火105℃,时间:30分钟。 3.7包装:每25㎏装一塑料袋外套一编织袋,两层袋口缝好,标明品名、编码、重量、日期、操作者等,交净料库。 4.质量监控 4.1质量监控点 按照工艺过程和影响质量的关键因素加以设置:(1)挑选(2)淋洗(3)润药(4)切

退火工艺

一、铝箔退火工艺操作规程 1 适用范围、定义及工艺参数 1.1 本规程适用于轧制箔材的分卷、分切、剪切成品、轧制卷材成品的退火。 1.2 定义 为满足成品交货的机械性能和获得无油斑表面的铝箔材而进行的热处理工序。 1.3 退火炉的主要技术参数见表22。 表22 1.4 炉子的性能见表23。 表23 2 烘炉制度 新炉使用前及旧炉子大修后,各系统工作正常情况下,必须进行烘炉,烘炉制度见表24。

表24 3 操作前准备 3.1 接料时按生产卡片核对退火箔卷的合金牌号、状态、批号、规格及数量,?并检查有无碰伤、划伤、串层,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3.2 装炉前应按顺序记录好各卷的批号、合金、规格及重量,避免出炉时混料。 3.3 同炉退火的铝箔按要求放在料架或料筐上。 3.4 工件测温采用外径230mm左右,宽度300mm左右的铝卷模拟块。工件热电偶插在该卷端部距外圆10-20mm处,深度要求20-30mm。装炉前要采用凉透的模拟块并检查热电偶是否插紧,以及有无破损情况,确认完好时方可装炉。要求每炉必须安放四根工件热电偶,两根备用。 3.5 开动前应仔细检查加热系统、冷却系统、保护气体发生系统以及仪表等是否正常和安全,确认正常后方可随炉升温。 3.6 每次装炉前,应将炉内以及风机口所剩铝屑及脏物清除干净,否则不能装炉。 4 炉子操作 4.1 各批料的退火均为装炉后随炉升温。 4.2 成品退火加热时炉子发生故障或因停电等原因,炉料在炉子停留时间不超过1小时可以补充加热时间,如果超过1小时则应重新退火。 4.3 装炉后炉门放下时,开启上下开启装置,放下后应开动炉门压紧装置。 4.4 调整炉子定温,当温度快达到要求时,应改定温,调到要求温度下恒温,且在此温度下进行保温,并应每小时检查一次各仪表控制情况,做好记录以免仪表失灵而跑温或引起损坏,

快速退火法

节能新工艺-----快速退火 在A1点附近作短时多次的循环处理,可以用在退火工具钢上的事实已为试验所证明。这种方法之所以有推荐的价值,在于所消耗的时间短(大约只合为一般退火的六分之一),和处理后的工件质量好(得到完全粒状或绝大部分粒状的珠光体,并且游离碳化物分布均匀),此外,尚可把多种牌号的钢一同炉处理,在生产上应用很方便。 1、常规方法:采用普通的退火方法除处理时间很长外,更主要是处理后的金相组织达不到要求。退火工件70%为粗片状珠光体及网状碳化物的组织。因而在淬火时,即使在保温时间正确的情况下,珠光体中的碳化物也并不全部溶解,成片状的形式保留到淬火之后,再加之游离碳化物呈网状分布,显著的降低了淬火零件的寿命、譬如弹性夹头(T7-T10),过去这种工件在薄片弹性部分就常常因片状碳化物被保留而断裂。常规方法如图一所示。 图一 按照这一方法,确实可以得到满意的球状组织,并避免石墨化现象;但生产时间仍然很长,使用起来很不经济。 根据如上情况,为了缩短时间,降低消耗,节约成本。我们采用快速退火的方法。 2、快速退火法:通用的工艺方法如图二所示 图二

将钢加热到A1+10-15℃×t(min),并作短时间的保温,除游离碳化物外,使珠光体中的碳化物部分溶解于奥氏体中,未溶解的碳化物片层受表面能的影响,逐渐破碎并趋于球状。 然后缓冷至A1-10--15℃,使之碳化物成为球状。如此,循环数次,便可达到球化的目的。依据各钢材A1点的位置及实验结果,确定循环退火的温度区间。的关系如图三及图四所示; 3、效果 3.1、缩短周期,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3.2、退火质量好,有利于后续加工。 3.3、有利于生产的组织。 3.4、适用范围广。

涂布作业指导书

南京汇鑫光电材料有限公司 作业指导书版号:编号: 1.目的规范涂布作业,实现涂布产品稳定 2.范围涂布作业全过程,上卷,涂胶,烘干,复合,收卷。 3.职责班长负责全班作业指导安排,涂布产品质量监控,涂布机各参数设定,工作纪律 检查。涂布机头员负责放胶,过滤质量控制,厚度调整,胶面质量控制。操作员负责上下卷,收放卷作业,监视涂布质量。 4.程序 4.1准备 4.1.1 涂布班长根据涂布生产计划单组织安排涂布生产,填写领料单领取所用物料,根据涂布计划和工艺文件填写配料单由配料员实施配料。安排操作员领取膜类物料。 4.1.2 班长安排各岗位对设备进行检查,检查车间环境是否满足作业要求,所需工具是否到位。各检测仪表是否正常。 4.2 涂布头作业员根据涂布产品要求调整刮刀间隙,锁定刮刀位置,安装过滤网,引膜过刀口,放下刮刀,再次确认厚度,确认胶液已脱泡,过滤准备完成,开启过滤泵,上料。 4.3涂布班长根据涂布产品工艺要求设定温度,风机速度等参数,开启排风和加热系统,排风优先开启。 4.4安装上涂布基膜,与牵引膜对接,用胶带粘结牢固,开启主机,慢速运转将基膜牵引过刮刀口停。机尾处安装复合用膜,并牵引至复合辊处。调整复合胶辊位置于要求处。调整前后放卷张力至工艺要求值。 4.5当涂布工艺要求的烘箱温度满足时,过滤物料,开机涂布。 4.6机尾检查厚度,合格后贴合,并收卷。 4.7操作员时刻监视机尾处涂布表面质量,确保表面平整光滑,无气泡,杂质内污。涂布头作业员时刻监视表面涂布效果,确保表面平滑,无气泡杂质,胶盆内五气泡杂质。填写质量记录 4.8根据涂布相关参数变化,适时检查涂布厚度,及时调整。 4.9涂布运行开始时应缓慢变速,在确保厚度,表面质量合格后才能缓慢加速至工艺规定速度。以减少不合格浪费。 4.10涂布收卷达到规定长度后,停机换卷,填写流程卡,黏贴在母卷表面,并于卷心内标识。换卷时小心轻放,避免碰撞,影响质量。将半成品母卷移至分切车间储放,其中OCA移至熟化房熟化。 5相关文件《生产运行控制程序》 6相关记录《配料记录表》《领料单》《涂布记录表》《流程卡》《》

热处理名词解释

(1)退火:指金属材料加热到适当的温度,保持一定的时间,然后缓慢冷却的热处理工艺。常见的退火工艺有:再结晶退火,去应力退火,球化退火,完全退火等。退火的目的:主要是降低金属材料的硬度,提高塑性,以利切削加工或压力加工,减少残余应力,提高组织和成分的均匀化,或为后道热处理作好组织准备等。 (2)正火:指将钢材或钢件加热到Ac3 或Acm(钢的上临界点温度)以上30~50℃,保持适当时间后,在静止的空气中冷却的热处理的工艺。正火的目的:主要是提高低碳钢的力学性能,改善切削加工性,细化晶粒,消除组织缺陷,为后道热处理作好组织准备等。 (3)淬火:指将钢件加热到Ac3 或Ac1(钢的下临界点温度)以上某一温度,保持一定的时间,然后以适当的冷却速度,获得马氏体(或贝氏体)组织的热处理工艺。常见的淬火工艺有盐浴淬火,马氏体分级淬火,贝氏体等温淬火,表面淬火和局部淬火等。淬火的目的:使钢件获得所需的马氏体组织,提高工件的硬度,强度和耐磨性,为后道热处理作好组织准备等。 (4)回火:指钢件经淬硬后,再加热到Ac1 以下的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冷却到室温的热处理工艺。常见的回火工艺有:低温回火,中温回火,高温回火和多次回火等。回火的目的:主要是消除钢件在淬火时所产生的应力,使钢件具有高的硬度和耐磨性外,并具有所需要的塑性和韧性等。 (5)调质:指将钢材或钢件进行淬火及回火的复合热处理工艺。使用于调质处理的钢称调质钢。它一般是指中碳结构钢和中碳合金结构钢。 (6)化学热处理:指金属或合金工件置于一定温度的活性介质中保温,使一种或几种元素渗入它的表层,以改变其化学成分,组织和性能的热处理工艺。常见的化学热处理工艺有:渗碳,渗氮,碳氮共渗,渗铝,渗硼等。化学热处理的目的:主要是提高钢件表面的硬度,耐磨性,抗蚀性,抗疲劳强度和抗氧化性等。 (7)固溶处理:指将合金加热到高温单相区恒温保持,使过剩相充分溶解到固溶体中后快速冷却,以得到过饱和固溶体的热处理工艺。固溶处理的目的:主要是改善钢和合金的塑性和韧性,为沉淀硬化处理作好准备等。 (8)沉淀硬化(析出强化):指金属在过饱和固溶体中溶质原子偏聚区和(或)由之脱溶出微粒弥散分布于基体中而导致硬化的一种热处理工艺。如奥氏体沉淀不锈钢在固溶处理后或经冷加工后,在400~500℃或700~800℃进行沉淀硬化处理,可获得很高的强度。 (9)时效处理:指合金工件经固溶处理,冷塑性变形或铸造,锻造后,在较高的温度放置或室温保持,其性能,形状,尺寸随时间而变化的热处理工艺。若采用将工件加热到较高温度,并较长时间进行时效处理的时效处理工艺,称为人工时效处理,若将工件放置在室温或自然条件下长时间存放而发生的时效现象,称为自然时效处理。时效处理的目的,消除工件的内应力,稳定组织和尺寸,改善机械性能等。 (10)淬透性:指在规定条件下,决定钢材淬硬深度和硬度分布的特性。钢材淬透性好与差,常用淬硬层深度来表示。淬硬层深度越大,则钢的淬透性越好。钢的淬透性主要取决于它的化学成分,特别是含增大淬透性的合金元素及晶粒度,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等因素有关。淬透性

退火处理

将金属或合金加热到适当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缓慢冷却(一般为随炉冷却),的热处理工艺叫做退火。 退火的实质是将钢加热到奥氏体化后进行珠光体转变,退火后的组织是接近平衡后的组织。 退火的目的: (1)降低钢的硬度,提高塑性,便于机加工和冷变形加工; (2)均匀钢的化学成分及组织,细化晶粒,改善钢的性能或为淬火作组织准备; (3)消除内应力和加工硬化,以防变形和开裂。 退火和正火主要用于预备热处理,对于受力不大、性能要求不高的零件,退火和正火也可作为最终热处理。 退火方法的分类 常用的退火方法,按加热温度分为: 临界温度(Ac1或Ac3)以上的相变重结晶退火:完全退火、扩散退火、不

完全退火、球化退火。 临界温度(Ac1或Ac3)以下的退火:再结晶退火、去应力退火。 七类退火方式 1、完全退火 工艺:将钢加热到Ac3以上20~30℃,保温一段时间后缓慢冷却(随炉)以获得接近平衡组织的热处理工艺(完全奥氏体化)。 完全退火主要用于亚共析钢(wc=0.3~0.6%),一般是中碳钢及低、中碳合金钢铸件、锻件及热轧型材,有时也用于它们的焊接件。低碳钢完全退火后硬度偏低,不利于切削加工;过共析钢加热至Accm以上奥氏体状态缓慢冷却退火时,Fe3CⅡ会以网状沿晶界析出,使钢的强度、硬度、塑性和韧性显著降低,给最终热处理留下隐患。 目的:细化晶粒、均匀组织、消除内应力、降低硬度和改善钢的切削加工性。亚共析钢完全退火后的组织为F+P。 实际生产中,为提高生产率,退火冷却至500℃左右即出炉空冷。 2、等温退火 完全退火需要的时间长,尤其是过冷奥氏体化比较稳定的合金钢。如将奥氏

正火,回火,退火,淬火处理

正火,回火,退火,淬火的区别 1.退火 把钢加热到一定温度并在此温度下保温,然后缓慢冷却到室温. 退火有完全退火、球化退火、去应力退火等几种。 a将钢加热到预定温度,保温一段时间,然后随炉缓慢冷却称为完全退火.目的是降低钢的硬度,消除钢中不均匀组织和内应力. b,把钢加热到750度,保温一段时间,缓慢冷却至500度下,最后在空气中冷却叫球化退火.目的是降低钢的硬度,改善切削性能,主要用于高碳钢. c,去应力退火又叫低温退火,把钢加热到500~600度,保温一段时间,随炉缓冷到300度以下,再室温冷却.退火过程中组织不发生变化,主要消除金属的内应力. 2.正火 将钢件加热到临界温度以上30-50℃,保温适当时间后,在静止的空气中冷却的热处理工艺称为正火。 正火的主要目的是细化组织,改善钢的性能,获得接近平衡状态的组织。 正火与退火工艺相比,其主要区别是正火的冷却速度稍快,所以正火热处理的生产周期短。故退火与正火同样能达到零件性能要求时,尽可能选用正火。 3.淬火

将钢件加热到临界点以上某一温度(45号钢淬火温度为840-860℃,碳素工具钢的淬火温度为760~780℃),保持一定的时间,然后以适当速度在水(油)中冷却以获得马氏体或贝氏体组织的热处理工艺称为淬火。 淬火与退火、正火处理在工艺上的主要区别是冷却速度快,目的是为了获得马氏体组织。马氏体组织是钢经淬火后获得的不平衡组织,它的硬度高,但塑性、韧性差。马氏体的硬度随钢的含碳量提高而增高。 4.回火 钢件淬硬后,再加热到临界温度以下的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冷却到室温的热处理工艺称为回火。 淬火后的钢件一般不能直接使用,必须进行回火后才能使用。因为淬火钢的硬度高、脆性大,直接使用常发生脆断。通过回火可以消除或减少内应力、降低脆性,提高韧性;另一方面可以调整淬火钢的力学性能,达到钢的使用性能。根据回火温度的不同,回火可分为低温回火、中温回火和高温回火三种。 A 低温回火150~250.降低内应力,脆性,保持淬火后的高硬度和耐磨性. B 中温回火350~500;提高弹性,强度. C 高温回火500~650;淬火钢件在高于500℃的回火称为高温回火。淬火钢件经高温淬火后,具有良好综合力学性能(既有一定的强度、硬度,又有一定的塑性、韧性)。所以一般中碳钢和中碳合金钢常采用淬火后的高温回火处理。轴类零件应用最多。

蟾酥炮制工艺规程

1目的 本工艺规程规定了蟾酥生产全过程的工艺技术、质量、物耗、安全、工艺卫生、环境保护等内容。 2适用范围 本工艺规程适用于蟾酥生产的全过程,是各部门共同遵循的技术准则。 3引用标准 《中国药典》2000年版 《全国中药炮制规范》1988年版 《广西中药炮制规范》1985年版 《中药饮片验收检查项目》2005年版 《中药饮片质量标准通则(试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1998年修订本 4职责 编写:车间工艺技术员 汇审:生产部、质量部及其他相关部门负责人 批准:副总经理 执行:各级生产质量管理人员及操作人员 监督管理:质量部QA人员、生产管理人员 5产品概述 5.1产品名称:蟾酥 5.2汉语拼音 Chansu 5.3拉丁名 VENENUM BUFONIS

5.4处方名称: 蟾酥粉。 5.5来源: 本品为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Bufo bufo gargarizans Cantor 或黑眶蟾蜍Bufo melanostictus Schneider的干燥分泌物。多于夏、秋二季捕捉蟾蜍,洗净,挤取耳后腺及皮肤腺的白色浆液,加工,干燥。 5.6性味归经: 辛,温;有毒。归心经。 5.7功能主治: 解毒,止痛,开窍醒神。用于痈疽疔疮,咽喉肿痛,中暑神昏,腹痛吐泻。 5.8性状 本品呈扁圆形团块状或片状。棕褐色或红棕色。团块状者质坚,不易折断,断面棕褐色,角质状,微有光泽;片状者质脆,易碎,断面红棕色,半透明。气微腥,味初甜而后有持久的麻辣感,粉末嗅之作嚏。 5.9商品名 片蟾酥:又名片酥。为在玻璃板上摊成薄片晒干者。 团蟾酥:又名团酥、棋子酥。为在油纸上摊成棋子样小圆饼晒干者。 蟾酥:为各种蟾酥的统称。以表面及断面质皆明亮、色紫红、沾水即成乳白色隆起者为佳。 5.10资源分布 产于河北、山东、四川、湖南、江苏、浙江、等地。 5.11取样方法 依照《物料取样SOP》进行。 6.工艺流程图

钢铁热处理退火工艺

钢铁热处理退火工艺 整体热处理是对工件整体加热,然后以适当的速度冷却,以改变其整体力学性能的金属热处理工艺。钢铁整体热处理大致有退火、正火、淬火和回火四种基本工艺。 退火→将工件加热到适当温度,根据材料和工件尺寸采用不同的保温时间,然后进行缓慢冷却(冷却速度最慢),目的是使金属内部组织达到或接近平衡状态,获得良好的工艺性能和使用性能,或者为进一步淬火作组织准备。 钢铁整体热处理四种基本工艺 金属热处理工艺大体可分为整体热处理、表面热处理和化学热处理三大类。根据加热介质、加热温度和冷却方法的不同,每一大类又可区分为若干不同的热处理工艺。同一种金属采用不同的热处理工艺,可获得不同的组织,从而具有不同的性能。钢是工业上应用最广的金属,而且钢铁显微组织也最为复杂,因此钢铁热处理工艺种类繁多。 整体热处理是对工件整体加热,然后以适当的速度冷却,以改变其整体力学性能的金属热处理工艺。钢铁整体热处理大致有退火、正火、淬火和回火四种基本工艺。 退火是将工件加热到适当温度,根据材料和工件尺寸采用不同的保温时间,然后进行缓慢冷却,目的是使金属内部组织达到或接近平衡状态,获得良好的工艺性能和使用性能,或者为进一步淬火作组织准备。 正火是将工件加热到适宜的温度后在空气中冷却,正火的效果同退火相似,只是得到的组织更细,常用于改善材料的切削性能,也有时用于对一些要求不高的零件作为最终热处理。 淬火是将工件加热保温后,在水、油或其它无机盐、有机水溶液等淬冷介质中快速冷却。淬火后钢件变硬,但同时变脆。 为了降低钢件的脆性,将淬火后的钢件在高于室温而低于650摄氏度的某一适当温度进行长时间的保温,再进行冷却,这种工艺称为回火。 退火、正火、淬火、回火是整体热处理中的“四把火”,其中的淬火与回火关系密切,常常配合使用,缺一不可。 “四把火”随着加热温度和冷却方式的不同,又演变出不同的热处理工艺。为了获得一定的强度和韧性,把淬火和高温回火结合起来的工艺,称为调质。某些合金淬火形成过饱和固溶体后,将其置于室温或稍高的适当温度下保持较长时间,以提高合金的硬度、强度或电性磁性等。这样的热处理工艺称为时效处理。

甘草炮制工艺规程

目的:建立一个规范的甘草炮制工艺规程。 范围:本规程适用于甘草炮制的生产全过程。 职责:生产技术部、工艺员、车间操作人员、QA人员对本规程的实施负责。 依据:《中国药典》(2005)、江苏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02) 内容: 一、产品概述 【品名】甘草,炙甘草。 【来源】本品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或光果甘草 Glycyrrhiza glabra L. 的干燥根及根茎。春、秋二季采挖, 除去须根,晒干。 【产地】主产内蒙古,东北,西北等地。 【性状】甘草为类圆形或椭圆形的厚片,切面黄白色,略显纤维性,中间有一较明显的环及放射状纹理,有裂隙。周边外皮松紧不一,粗糙,具细纵皱纹,棕红色,棕色或灰棕色。质坚, 有粉性。气微,味甜而特殊。 炙甘草形如甘草片,表面红棕色或灰棕色,微有光泽,切面黄色至深黄色,形成层环明显,放射线状。质稍黏,具焦香气,味甜。 【性味与归经】甘,平。归心,肺,脾,胃经。 【功能与主治】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炙甘草补脾和胃,益气复脉。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动,脉结代。 【规格】2-4mm 【用量】1.5~9g。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二、工艺流程图 【甘草】 净选(去杂质、筛去灰屑、非药用部分)——洗润(洗药时间、闷润时间)——切制(片厚) ——干燥(水分、温度、铺料厚度、时间)——精选包装(药屑、装量差异) 【炙甘草】 净选(去杂质、筛去灰屑、非药用部分)——洗润(洗药时间、闷润时间)——切制(片厚) ——干燥(水分、温度、铺料厚度、时间)——炒制(辅料投量)----精选包装(药屑、装 量差异) 三、加工炮制操作过程及工艺条件 【甘草】 (1)净选:将甘草置挑选台除去杂质、筛去灰屑、非药用部分,大小条分开,分成两个档次。物料平衡 99.0%- 100.0% ,收率 97.0%-98.5%。 (2)洗润:取选好的甘草,放洗药池中来回冲洗,每50公斤冲洗时间为10-15分钟,洗完放润池中加水超过甘草3-5厘米,浸泡2-4小时。闷润0.5-1小时; (3)切制:用直切式切药机,调节切药厚度为10mm,将甘草摆放整齐、铺实压平,厚度为8-15c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