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火热处理规范
退火正火热处理工艺【详情】

退火正火热处理工艺
内容来源网络,由深圳机械展收集整理!
1.退火
把钢加热到一定温度并在此温度下保温,然后缓慢冷却到室温.退火有完全退火、球化退火、去应力退火等几种。
a将钢加热到预定温度,保温一段时间,然后随炉缓慢冷却称为完全退火.目的是降低钢的硬度,消除钢中不均匀组织和内应力.b,把钢加热到750度,保温一段时间,缓慢冷却至500度下,最后在空气中冷却叫球化退火.目的是降低钢的硬度,改善切削性能,主要用于高碳钢.c,去应力退火又叫低温退火,把钢加热到500~600度,保温一段时间,随炉缓冷到300度以下,再室温冷却.退火过程中组织不发生变化,主要消除金属的内应力.
2.正火
将钢件加热到临界温度以上30-50℃,保温适当时间后,在静止的空气中冷却的热处理工艺称为正火。
正火的主要目的是细化组织,改善钢的性能,获得接近平衡状态的组织。
正火与退火工艺相比,其主要区别是正火的冷却速度稍快,所以正火热处理的生产周期短。
故退火与正火同样能达到零件性能要求时,尽可能选用正火。
内容来源网络,由深圳机械展收集整理!
更多相关内容,就在深圳机械展!。
常用变形铝合金退火热处理工艺规范标准

常用变形铝合金退火热处理工艺规1 主题容与适用围本规规定了公司变形铝合金零件退火热处理的设备、种类、准备工作、工艺控制、技术要求、质量检验、技术安全。
2 引用文件GJB1694变形铝合金热处理规YST 591-2006变形铝及铝合金热处理规《热处理手册》91版3 概念、种类3.1 概念:将变形铝合金材料放在一定的介质加热、保温、冷却,通过改变材料表面或部晶相组织结构,来改变其性能的一种金属热加工工艺。
3.2 种类车间铝合金零件热处理种类:去应力退火、不完全退火、完全退火、时效处理。
4 准备工作4.1 检查设备、仪表是否正常,接地是否良好,并应事先将炉膛清理干净;4.2 抽检零件的加工余量,其数值应大于允许的变形量;4.3工艺文件及工装夹具齐全,选择好合适的工夹具,并考虑好装炉、出炉的方法;4.4 核对材料与图样是否相符,了解零件的技术要求和工艺规定;4.5在零件的尖角、锐边、孔眼等易开裂的部位,应采用防护措施,如包扎铁皮、石棉绳、堵塞螺钉等;5 一般要求5.1 人员:热处理操作工及相关检验人员必须经过专业知识考核和操作培训,成绩合格后持证上岗5.2 设备5.2.1 设备应按标准规要求进行检查和鉴定,并挂有合格标记,各类加热炉的指示记录的仪表刻度应能正确的反映出温度波动围;5.2.2 热电温度测定仪表的读数总偏差不应超过如下指标:当给定温度t≤400℃时,温度总偏差为±5℃;当给定温度t>400℃时,温度总偏差为±(t/10)℃。
5.2.3 加热炉的热电偶和仪表选配、温度测量、检测周期及炉温均匀性均应符合QJ 1428的Ⅲ类及Ⅲ类以上炉的规定。
5.3 装炉5.3.1 装炉量一般以装炉零件体积计算,每炉零件装炉的有效体积不超过炉体积一半为准。
5.3.2 零件装炉时,必须轻拿轻放,防止零件划伤及变形。
5.3.3堆放要求:a.厚板零件允许结合零件结构特点,允许装箱入炉进行热处理,叠放时允许点及较少的线接触,避免面接触,叠放间隙不小于10mm.b.厚度t≤3mm的板料以夹板装夹,叠放厚度≤25mm,零件及夹板面无污垢、凸点,零件间、零件与夹板间应垫一层雪花纸,以防止零件夹伤。
(完整)热处理工艺守则

一、热处理代号和材料标注方法(一)热处理代号1. 适用于结构钢和铸件代号:0—自然状态1—正火(或正火+回火)2—退火3—精锻+回火(如精锻或精辊叶片在精锻后只需高温回火)4—淬硬5—调质6—化学热处理(渗碳或氮化)7—除应力(包括活塞环定型处理)9—表面淬火或局部淬火2.适用铸造有色金属和奥氏体钢的代号:0—原始状态1—再结晶退火T—除应力退火T1-人工时效T4—淬火(固溶处理)T5—淬火和不完全时效T6-淬火和完全时效(固溶处理和完全时效到最高硬度)3.压力加工有色金属代号:0—原始状态M—退火C-淬火CZ—淬火和自然时效CS-淬火和人工时效(二)材料的标注方法:1.零件的材料或毛坯(包括铸锻件)如不作任何处理,也不作机械性能检查,则只标材料牌号(其热处理代号“0”在图纸上不标注)如:A3,20,35,ZQSn6—6-3。
2.零件的材料或毛坯在热处理后,不作硬度及机械性能检查者则只标注材料牌号和热处理代号:如:45-1,若有几种热处理,可用热处理代号按工艺路线顺序逐项填写:如:15CrMoA-1+7。
3.有些材料的技术条件,有几种检查组别,但强度等级只有一种或可按材料截面尺寸来决定强度等级,只注明材料牌号,热处理代号和检查组别:如:45—5(Ⅱ) 35CrMoA—5(Ⅱ)4.有些材料的技术条件,有几种组别,在同一热处理状态中有不同的强度等级,则注明材料牌号、热处理代号强度等级和检查组别,不需要规定检查组别时,检查组别可省略。
25Cr2MoVA-5 25Cr2MoVA-5如:735—Ⅲ 7355。
有些零件或者是比较重要或者是技术要求比较复杂,用上述标注方法不能说明全部要求者,则应注明标准号,在同一热处理状态中有不同的强度级别时,还应注明强度级别。
35CrMoA-5 35CrMoA-5如:Q/CCF M 3003-2003 590×Q/CCF M 3003—20036。
大锻件如叶轮、铸造轴、整体转子等的材料标注方法钢号锻件级别×标准编号7。
12cr1movg热处理标准

12cr1movg热处理标准
12Cr1MoVG的热处理标准如下:
退火:将钢板在保护气氛下冷却至300°C以下出炉,缓慢冷却到室温后在空气中冷却。
正火:是将厚度大于6mm的钢板加热到850~900°C之间进行的再结晶热处理。
淬火:将小于6mm的薄板加热到950~1000°C之间进行快速冷却。
回火:将大于10mm的厚板加热到500~550°C之间保温后缓慢冷却。
热处理规范对钢的性能影响比较敏感,建议正火温度980~1020℃,保温时间按壁厚每毫米为1分钟,但不少于20分钟;回火温度720~760℃,保温时间大于2小时。
当壁厚大于30mm至40mm时,应进行强制冷却;当壁厚大于40mm时,应进行调质处理。
以上是12Cr1MoVG的热处理标准,仅供参考,建议咨询专业人士获取更准确的信息。
退火,正火,淬火,回火工艺标准

金属热处理是将金属工件放在一定的介质中加热到适宜的温度,并在此温度中保持一定时间后,又以不同速度冷却的一种工艺方法。
金属热处理是机械制造中的重要工艺之一,与其它加工工艺相比,热处理一般不改变工件的形状和整体的化学成分,而是通过改变工件内部的显微组织,或改变工件表面的化学成分,赋予或改善工件的使用性能。
其特点是改善工件的内在质量,而这一般不是肉眼所能看到的。
为使金属工件具有所需要的力学性能、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除合理选用材料和各种成形工艺外,热处理工艺往往是必不可少的。
钢铁是机械工业中应用最广的材料,钢铁显微组织复杂,可以通过热处理予以控制,所以钢铁的热处理是金属热处理的主要内容。
另外,铝、铜、镁、钛等及其合金也都可以通过热处理改变其力学、物理和化学性能,以获得不同的使用性能。
在从石器时代进展到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的过程中,热处理的作用逐渐为人们所认识。
早在公元前770~前222年,中国人在生产实践中就已发现,铜铁的性能会因温度和加压变形的影响而变化。
白口铸铁的柔化处理就是制造农具的重要工艺。
公元前六世纪,钢铁兵器逐渐被采用,为了提高钢的硬度,淬火工艺遂得到迅速发展。
中国河北省易县燕下都出土的两把剑和一把戟,其显微组织中都有马氏体存在,说明是经过淬火的。
随着淬火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冷剂对淬火质量的影响。
三国蜀人蒲元曾在今陕西斜谷为诸葛亮打制3000把刀,相传是派人到成都取水淬火的。
这说明中国在古代就注意到不同水质的冷却能力了,同时也注意了油和尿的冷却能力。
中国出土的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4)中山靖王墓中的宝剑,心部含碳量为0.15~0.4%,而表面含碳量却达0.6%以上,说明已应用了渗碳工艺。
但当时作为个人“手艺”的秘密,不肯外传,因而发展很慢。
1863年,英国金相学家和地质学家展示了钢铁在显微镜下的六种不同的金相组织,证明了钢在加热和冷却时,内部会发生组织改变,钢中高温时的相在急冷时转变为一种较硬的相。
热处理之退火

热处理之退火1、去应力退火为去除工件塑性变形加工、切削加工或焊接造成的内应力及铸件内从在的残余应力而进行的退火。
去应力退火一般在稍高于再结晶温度下进行,钢铁材料一般在550~650℃,热模具钢及高合金钢可适当升高到650~750℃,退火时间与退火温度有关。
为了防止去应力退火后冷却时再发生残余应力,应缓冷至500℃出炉空冷,大截面工件需缓冷到300℃以下出炉空冷。
2、再结晶退火经冷塑性变形加工的工件加热到再结晶温度以上,保持适当时间,通过再结晶使冷变形过程中产生的晶体学缺陷基本消失,重新形成均匀的等轴晶粒,以消除变形强化效应和残余应力的退火。
一般钢材再结晶退火温度在600~700℃,保温1~3h空冷,对含质量分数<0.2%的普通碳钢,在冷变形时临界变形速度若达6%~15%范围,则再结晶退火后易出现粗晶,因此应避免在该范围内变形。
3、完全退火将工件完全奥氏体化后缓慢冷却,接近平衡组织的退火。
完全退火奥氏体化温度一般选为Ac3+(30~50)℃,对于某些高合金钢,为使碳化物固溶应适当提高奥氏体化温度。
为了改善低碳钢的切削性能,可采用900~100℃的晶粒粗化退火。
为了消除亚共析钢锻件、铸件、焊接件的粗大魏氏组织,需将奥氏体化温度提高到1100~1200℃,随后补充进行常规完全退火。
4、不完全退火将工件部分奥氏体化后缓慢冷却的退火。
锻件终锻温度不高且无需细化晶粒时,可采用Ac1~Ac3之间部分奥氏体化的不完全退火。
5、等温退火工件加热到高于Ac3(或Ac1)的温度,保持适当时间后,较快的冷却到珠光体转变温度区间的适当温度并等温保持,使奥氏体珠光体组织后在空气中冷却的退火。
等温退火的奥氏体化温度一般与完全退火相同,对于合金含量较高的大型铸锻件可适当提高加热温度。
等温温度越低,退火后的硬度越高。
等温退火后的组织与硬度均匀性优于完全退火,比较适合于与大型合金钢铸件。
6、球化退火为使工件中的碳化物球状化而进行的退火。
热处理工艺规范

热处理工艺规范一、淬火、回火工艺规范1.淬火、回火准备工作:1)检查设备,仪表是否正常;2)正确选择夹具;3)检查零件表面是否有碰伤、裂纹、锈斑等缺陷;4)确认零件要求的淬火部位硬度、变形等的技术要求,核对零件的形状、材料的加工状态是否与图样及工艺文件相符合;5)表面不允许氧化、脱碳的零件,当在空气炉加热时,应采取防氧化脱碳剂装箱保护或采用真空炉加热;6)易开裂的部位如尖角靠边的孔,应采取预防措施,如塞石棉、耐火泥等。
2.常见材料淬火、回火工艺规范1)加热温度表1 常用材料的常规淬火、回火规范注:Cr12Mo1V1 即 D2(美国)、1.2379(德国)、SLD(日立)、SKD11(日本)、K110(奥地利);9CrWMn 即 O1(美国)、1.2510(德国)、K460(奥地利);4Cr5MoSiV1 即 H13(美国)、1.2344(德国)、8407/8402(一胜百)、W302(奥地利);7Cr7Mo3V2Si 即 LD1;HS-1是高级火焰淬火,多用模具钢;除45号钢或特别说明均采用回火两次的工艺。
2)淬火保温时间t =8~10 min+kαDk——装炉系数(1~1.5);α——保温系数(见表2);D——零件有效厚度。
表2 淬火保温系数3)回火保温时间①工件有效厚度d<=50mm,保温2小时;②工件有效厚度d>50mm,按照保温时间t=d/25(小时)计算;③每次回火后空冷至室温,再进行下次回火。
4)去应力(入炉时效)①高合金钢550~650℃,热透后,保温时间>3小时;3.淬火和回火设备1)淬火设备——真空淬火炉、中温箱式炉、高温箱式炉。
2)回火设备——真空回火炉、中温箱式炉。
3)冷却设备——水槽、油槽、风箱。
4.操作方法1)零件应均匀摆放于炉内有效加热区,在箱式炉中一般为单层排列加热,工件间适当间隙。
小件可适当堆放,但要酌情增加保温时间。
2)细长零件加热要考虑装炉方法,以减少工件变形,如垂直吊挂,侧立放平支稳等。
热处理正火和退火

单元5 正火和退火正火和退火是热处理操作中最基本的操作方法,工件通常在毛坯状态或粗加工后进行正火或退火。
退火的工艺操作方法较多,如均匀化退火、完全退火、等温退火、球化退火和去应力退火等。
无论正火或任何一种退火操作,都离不开加热和冷却,而掌握热处理的操作技能就是要掌握加热温度、加热方法和冷却方法。
尽管正火和各种退火的工艺规范不同,但一些基本操作方法是相同的。
在掌握基本操作方法的前提下,再分别考虑不同钢种、不同形状和尺寸的工件特殊要求,使之得到满意的操作效果。
技能训练1——工件正火和退火加热规范及冷却规范的选用 1.加热规范的选用技能加热规范主要指加热温度和加热时间,而加热温度又是加热规范中最重要的参数。
正火和退火的加热温度大多是由材料的相变点决定的,当材料确定后,就由该种材料的相变点A1、A3、Acm加上常数从而确定加热温度。
(1)选择原则1)工件使用的材料 不同化学成分的材料相变点的温度不同,而相变点是决定加热温度的主要依据,所以材料不同,加热规范也不同。
2)工艺方法 即使是同一材料,但因热处理工艺方法不同,加热温度也不同。
如正火和退火的温度不同,同样是退火,而均匀化退火和等温退火的温度也不同。
3)加热设备 设备不同则加热温度也有差异。
工件的材料相同可使用同一种热处理工艺方法,但在盐浴炉加热时温度通常要比在电阻炉加热低l0~20℃。
4)工件形状和尺寸 大尺寸工件加热温度偏高;工件形状复杂,加热温度要低。
5)装炉量 工件装炉量不同,装料方式不同,即使是相同的材料、使用相同的设备但加热系数不同。
装炉量大加热时间长,装炉量小就可缩短加热时间。
工件装料方式不同,加热时间也有差异。
密装时可延长加热时间,工件散装时可减少加热时间。
(2)正火加热规范的选用1)正火加热温度 钢的正火加热温度为Ac3或Ac cm+(30~50)℃。
因此只要在手册中查到不同钢种的A3或Acm,则正火温度基本可以确定。
但这种方法比较麻烦,大多数手册中已将正火温度算好,直接列在表中,因此当工件钢种牌号确定后,直接查阅手册就可获得正火温度范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方盛液压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退火热处理规范
在遵守《热处理安全技术操作规范》、JB4406-87《热处理安全技术的一般规定》和现有设备电加热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的前提下,制订以下三种退火工艺
1、焊接件类的退火工艺流程
A、焊接件以低于300℃进炉
B、加热温度:600-650℃,对薄壁、细长、大而薄的易变形焊接件,
退火温度应取下限。
C、加热速度:100-150℃/小时。
D、保温时间:以焊接结构件最厚(或直径最大)的断面计算,每25mm
为1小时,计算不足1小时,一般保温时间为2-4小时。
E、冷却速度:随炉冷至300℃以下出炉空冷。
检验标准:用肉眼或低倍放大镜检查有无裂纹,检查变形有无误差,对退火变形超差的工件允许进行校正。
若变形量较大,校正工作量大的焊接件,应再进行一次应力退火处理。
对表面质量要求高的焊接件检查表面质量及氧化情况。
注:本规范适用于低碳结构钢焊接结构件消除残余应力退火。
2、铸件类的退火工艺流程
铸件脱模后,必须经过退火才能进入后续加工工序。
目的:消除内应力和稳定尺寸,消除铸件的白口组织和提高铸件表面的硬度及耐磨性。
第一、灰铸铁类退火工艺流程:
A、去应力退火:将铸件缓慢加热到500-560℃,保温2小时左右,
然后以极缓慢的速度随炉冷至150-200℃后出炉。
注意:退火温度过高或保温时间过长,会引起石墨化,降低铸件强度和硬度,这是不适宜的。
B、消除白口、改善切削加工性的退火工艺:将铸件加热到800-900℃,
保温2-5小时,使共晶渗碳体发生分解,然后又在随炉缓慢冷却过程中,使二次渗碳体及共析渗碳体发生分解,待随炉缓冷到500-400℃时,再出炉空冷,这样可以改善切削加工性。
若保温后采用较快的冷却速度,可以增加铸件强度和耐磨性。
第二、球墨铸铁类退火工艺流程:
A、去应力退火:球墨铸铁的弹性模量以及凝固时收缩率比灰铸铁高,
故铸造内应力比灰铸铁约大2倍。
对于不再进行其他热处理的球墨铸铁铸件,都应进行去应力退火。
去应力退火流程:将铸件缓慢加热到500-620℃左右,保温2-8小时,然后随炉缓冷。
B、石墨化退火:目的是消除白口,降低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获得
铁素体球墨铸铁。
根据铸态基体组织不同,分为高温石墨化和低温石墨化退火。
b1、高温石墨化退火:将铸件加热到900-950℃,保温2-4小时,使自由渗碳体石墨化,然后随炉缓冷至600℃,使铸件发生中间和第二阶段石墨化,再出炉空冷。
可以获得铁素体球墨铸铁。
b2、低温石墨化退火:将铸件加热至共析温度范围附近(720-760℃),
保温2-8小时,使铸件发生第二阶段石墨化,然后随炉缓冷至600℃,再出炉空冷。
注:当铸态基体组织为珠光体+铁素体(P+F表示)、而无自由渗碳体存在时,为了获得塑性、韧性较高的铁素体球墨铸铁,可进行低温石墨化退火。
第三、可锻铸铁(马铁或玛钢)类退火工艺流程:
可锻铸铁的生产过程:第一步先浇筑成白口铸件,第二步再经高温长时间的可锻化退火(石墨化退火),使渗碳体(Fe3C)分解出团絮状石墨,减少对。
可锻铸铁与灰铁相比,具有更高的力学性能,尤其是塑性和韧性有明显提高。
A、铁素体可锻铸铁退火工艺:将白口铸件装箱密封,入炉加热到
900-980℃,使铸铁组织转变为奥氏体和渗碳体(A+ Fe3C)、在高温下经过长时间保温后,缓冷至770-720℃时,再以极缓慢的速度冷却。
B、珠光体可锻铸铁退火工艺:将白口铸件装箱密封,入炉加热到
900-980℃,在高温下经过长时间保温后,随炉冷却到820-880℃,然后出炉空冷。
注:生产中,常把铁素体可锻铸铁重新加热到共析转变温度720℃以上,保温一段时间后,再以较快的冷却速度通过共析转变温度范围,以获得珠光体可锻铸铁。
铁素体可锻铸铁具有良好的塑性和韧性,珠光体可锻铸铁具有良好的强度、硬度和耐磨性高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