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意大利防灾减灾体系的对比研究_张红萍
国内外地震救援经验的深度对比与案例分析

国内外地震救援经验的深度对比与案例分析地震,作为一种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伤痛和损失。
在面对地震的无情袭击时,救援工作的高效与否直接关系到受灾群众的生命安全和灾后重建的进程。
不同国家和地区在长期的抗震救灾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显著的差异。
通过对国内外地震救援经验的深度对比和案例分析,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宝贵的启示,不断完善和提升地震救援的能力和水平。
一、国内外地震救援体系的对比(一)指挥协调机制在国内,地震救援通常由政府主导,建立了统一、高效的指挥协调体系。
一旦发生地震,各级政府迅速响应,成立抗震救灾指挥部,统筹协调军队、消防、医疗、民政等多部门的救援力量,确保救援工作有序进行。
例如,在 2008 年汶川地震中,国务院迅速成立了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统一指挥全国的抗震救灾工作,有效地整合了各方资源,提高了救援效率。
而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等,也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指挥协调机制。
以美国为例,联邦应急管理署(FEMA)在地震救援中发挥着核心作用,负责协调各州和地方政府以及其他相关机构的救援行动。
但与中国不同的是,美国的救援体系更加强调地方政府的自主性和社区的自我救援能力。
(二)救援队伍建设国内的地震救援队伍主要包括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军队、武警部队以及各类专业救援队伍和社会救援力量。
其中,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是地震救援的主力军,具备专业的救援技能和丰富的实战经验。
此外,军队和武警部队在地震救援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迅速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开展抢险救援工作。
在国外,许多国家都建立了专业化的地震救援队伍。
例如,日本拥有一支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地震救援队伍,队员经过严格的选拔和培训,具备在复杂环境下进行救援的能力。
同时,一些国家还注重志愿者队伍的建设,通过培训和认证,使志愿者能够在地震救援中发挥积极作用。
(三)应急物资保障国内在地震应急物资保障方面,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救灾物资储备体系,能够在地震发生后迅速调配帐篷、食品、饮用水、药品等物资,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
跨界合作国际防灾减灾经验分享与借鉴

跨界合作国际防灾减灾经验分享与借鉴灾害,是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
无论是地震、洪水、飓风还是火灾,都可能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
在全球化的今天,防灾减灾不再是一个地区或国家的孤立事务,而是需要各国携手合作,共同应对。
跨界合作在防灾减灾领域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通过分享经验和相互借鉴,我们能够更好地提升应对灾害的能力,降低灾害带来的危害。
一、国际防灾减灾合作的重要性国际防灾减灾合作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首先,它能够汇聚全球的智慧和资源。
不同国家在应对灾害方面积累了各自独特的经验和技术,通过合作交流,这些宝贵的知识和技术可以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得到应用和推广。
其次,有助于提高全球的灾害应对效率。
当一个地区遭受重大灾害时,其他国家能够迅速提供援助和支持,包括物资、人员和专业技术等,从而加快救援和恢复工作的进程。
再者,加强国际合作可以促进防灾减灾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各国共同投入研究和开发,能够更快地推动新技术、新方法的出现,提高灾害预测、预警和应对的能力。
二、国际防灾减灾合作的成功案例1、印度洋海啸后的国际救援与重建2004 年印度洋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海啸,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在这场灾难之后,国际社会迅速展开了大规模的救援行动。
多个国家派遣了救援队伍、提供了大量的物资和资金援助。
在重建阶段,各国共同分享了建筑抗震、海岸防护等方面的经验和技术,使得受灾地区的重建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2、日本地震后的国际互助2011 年日本发生了大地震并引发了海啸和核泄漏事故。
在应对这一复杂的灾害过程中,国际社会给予了广泛的支持。
各国不仅提供了紧急救援物资,还在核辐射监测、灾害评估等方面与日本进行了深入的合作和交流,为日本的灾后恢复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3、国际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在灾害中的作用国际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在全球范围内积极参与防灾减灾工作。
它们在灾害发生前进行宣传教育,提高民众的防灾意识;在灾害发生时迅速组织救援行动,提供食品、药品和住所;在灾后帮助重建家园,恢复正常生活秩序。
在自然灾害方面,中国和另一个国家的抗灾能力有何不同?

在自然灾害方面,中国和另一个国家的抗灾能力有何不同?自然灾害是不可预测的力量,几乎每个国家都会遭受到它的袭击。
哪怕是发达国家也难以完全避免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国与另一个国家在自然灾害方面的抗灾能力有何不同,以及这些差异的原因和影响。
一、政府的应对和救援体系政府应对灾害的能力是评定一个国家抗灾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中国的国家级防灾减灾委员会是由国务院领导,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和中央政府部门负责人组成的。
该委员会负责全国范围内的防灾减灾规划和管理。
同时,在各个省级政府都建立了相应的防汛、气象、地震等应急管理机构,在自然灾害发生时能够及时响应。
而另一个国家,由于政治体制等原因,该国政府的救援体系相对较为简单,各地必须自主应对灾害,并组织志愿者协助政府进行救援。
二、科技水平和预警系统科技水平和预警系统的先进程度直接影响着国家对灾害的防范和预防。
中国在这方面投入较大并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包括气象、地震、洪水等预警系统,并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例如在2019年中国在选址上建立了自己的台站网络,提高了地震预警的准确性。
而另一个国家,可能由于贫穷等原因,科技水平相对不够发达,预警系统也存在着短板。
因此,当灾害到来时,往往不能及时发出预警,从而导致人民和财产的重大损失。
三、公众的自救能力公众的自救能力广义上指的是公民在灾害发生时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中国的自救能力较为强,因为中国在遭受自然灾害时进行公民教育,并进行针对性的培训。
此外,中国的民间组织也很发达,能够在自然灾害发生时协助政府开展救援工作。
而在另一个国家,尽管政府进行了一些应对措施,但公众对自救意识的普及程度却相对较低,缺乏科学的教育和训练。
当自然灾害到来时,不但无法自救,而且还会加重救援工作的难度。
结论本文探讨了中国与另一个国家在防灾减灾方面的差异,具体包括政府应对和救援体系、科技水平和预警系统、公众的自救能力等多方面。
要保证国家抗灾能力的提升,政府应注重教育、投入资金、引进新技术、充分发挥各种资源的作用,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国际合作与经验借鉴:世界上其他国家如何进行有效的防震减灾工作?

国际合作与经验借鉴:世界上其他国家如何进行有效的防震减灾工作?2023年了,地球上的各个国家都已经意识到了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性。
越来越多的国际合作和经验借鉴也成为了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科技的支持下,许多国家都已经取得了防震减灾工作的一些成果。
比如,日本地震预警系统已经变得越来越完善,提高了民众对于地震的意识和安全等级。
而在美国,利用现代技术开发的地震波监测系统,可以在地震前几秒钟内发出预警信息,提前通知民众。
另外,土耳其和阿尔巴尼亚等地区,也在过去的几年中经历了一系列强烈的地震灾害。
但是,这些国家采取了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减少了灾害造成的严峻后果。
他们利用先进的地震监测和预警技术,及时疏散民众并组织救援队伍,快速展开救援工作。
此外,在发生地震灾害之后,一些国家也提供了大量的防震建筑和工程技术。
这些技术可以减少建筑物的受损程度,并且为灾后重建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比如,中国和新西兰等国家就在大规模地震灾害后广泛开展地震灾后重建和防震建筑技术研究。
这些国家所采取的有效防震减灾措施和技术,在世界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借鉴作用。
因此,国际合作也成为了有效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国际合作,各国可以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技术,互相取长补短,促进防震减灾工作的进步和发展。
在国际合作中,各国可以共同开展防震减灾研究和建设一系列国际配合机制。
在预测和预警方面,可以建立地震信息共享机制,并成立地震预警中心,共同研发和应用高效的地震预警技术。
在防震建筑方面,可以共同研究开发新的材料和结构,提高建筑抗震性能。
同时,在国际援助方面,可以积极参加国际救援行动,在人员和物资等方面给予帮助和支持。
世界各国可以成立相互援助的灾害救助中心,及时提供救援帮助和物资支持。
这样可以在地震灾害发生时,相互之间提供帮助和支持,减少灾难带来的损失和痛苦。
总之,防震减灾工作是各个国家必须重视的重要任务之一。
世界各国都在不断寻求更加有效、高效的防震减灾技术和方法,努力提高自己的抗震减灾能力,从而减少地震带来的破坏和损失。
不同地区的自然灾害防御体系比较与分析

不同地区的自然灾害防御体系比较与分析自然灾害是人们难以避免的自然现象,但我们可以通过科学的手段来预测、防范和减轻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损失。
然而,不同的地区面临着不同的自然灾害,因此自然灾害防御体系也各有特点。
本文将分析并比较几种常见的自然灾害防御体系,以期更好地了解各地区的安全形势和应对措施。
一、地震防御体系在地震多发的地区,如日本、新西兰等,地震防御体系建设非常完善。
日本首先就制定了地震防灾计划,其中包括预警系统、建筑物抗震能力等多种措施。
预警系统通常是通过地震测量设备获得地震数据,然后在地震到来前几秒甚至几十秒内通过警报等形式发出警告,提醒居民及时逃生。
此外,日本政府还规定了独立住宅和公共建筑物的建设标准,要求抗震等级不低于设定值,以保证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安全性。
新西兰也制定了严格的抗震等级标准,使得建筑物在地震中能够承受相应的地震力,从而保证人员的生命安全。
二、洪水防御体系洪水是我国南方经常发生的自然灾害之一,为了防止洪水带来的灾害损失,我国广泛建设了防洪工程。
目前,防洪工程主要包括堤防、护岸、水库等设施。
例如,位于长江中下游的三峡水库可以通过调节水位控制长江上游的洪水。
此外,还有一些紧急应对的方法,如行政指挥、抢险救援等。
2019年,湖南省受到洪灾的侵袭,湖南省政府成立了灾后重建指挥部,迅速组织人力、物力投入到抢险救援的行动中,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三、火灾防御体系火灾是一种非常危险的自然灾害,往往能够迅速蔓延并造成很大的损失。
为了避免火灾的发生,通常会建设各种预防设施和应急设施,如灭火器、烟雾报警器等。
例如,美国纽约市规定了公共建筑必须配备灭火器和自动烟雾报警器。
此外,还有一些建筑物的设计标准,如防火墙、耐火门等,以及专业的消防队伍和应急预案。
在发生火灾时,我们通常可以紧急拨打火警电话,消防员将快速赶到现场进行灭火。
四、台风防御体系台风是我国沿海地区常见的自然灾害,为了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政府和企业通常会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如防风墙、护坡、水闸等防御设施。
中、美、日防灾减灾法律体系对比研究

01问题的提出近年来,伴随着全球的气候变化,世界各国已进入灾害频发时期,大量的事实表明,灾害造成的损失非常巨大,各国政府都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方式,以有效的防灾减灾体系来减缓灾害造成的影响。
防灾减灾体系是一个从灾害的防范到灾时反应再到灾后救助与恢复重建等一系列的防灾减灾行为的综合。
其中,法律法规的颁布不仅是防灾规划、体系建设的主要依据,还是提高防灾减灾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手段。
美国、日本等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都在不断探索和提高其防灾减灾能力。
虽然美国与日本的防灾减灾体系中的法律法规、政策类型、经济水平及科技保障与我国不尽相同,但我国可以借鉴美国与日本的防灾减灾体系的先进经验,取长补短,以此来完善我国的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升我国防灾减灾能力,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02防灾减灾法律法规体系对比要素分析框架为了厘清中、美、日防灾减灾法律法规体系的异同,需建立对比要素分析框架。
鉴于此,通过对收集到的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拟从中、美、日三国的防灾减灾法律法规的颁布时间及演变过程、体系特征、运行现状三个角度出发,对各国现行防灾减灾法律法规体系进行深入解析,以期对我国防灾减灾法律法规查漏补缺。
同时结合灾害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借鉴国内外先进的防灾减灾实践经验,取长补短,构建和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防灾减灾法律法规体系,以达到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的目的,使灾害事故得到有效控制,损失降到最低,尤其是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最终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03中、美、日防灾减灾法律体系对比(一)从颁布时间及演变过程角度对比分析1.颁布时间对比分析通过对中、美、日三国防灾减灾法律法规颁布时间进行对比(见表1),发现美国和日本对于防灾减灾法律法规的制定比中国早了近三十年,中国现在虽出台了一系列的防灾减灾法律法规,但仍然以单行法为主,防灾基本法缺位,而美国、日本早已颁布了防灾减灾基本法,具有本土适用性、综合性、以多部法律共同组成等特点。
国内外自然灾害管理体制比较研究

国内外自然灾害管理体制比较研究一、本文概述自然灾害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其发生频率、影响范围和破坏力日益加剧,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构成严重威胁。
有效的自然灾害管理体制是减少灾害损失、保障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本文旨在通过对国内外自然灾害管理体制的比较研究,分析各自的优势与不足,以期为我国自然灾害管理体系的完善提供借鉴和参考。
本文将首先概述自然灾害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其影响,明确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接着,将详细介绍国内外自然灾害管理体制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包括相关的法律法规、组织机构、应急预案、救援力量、灾后恢复等方面。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运用比较研究方法,分析国内外自然灾害管理体制的异同点,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本文将总结国内外自然灾害管理体制的经验教训,提出完善我国自然灾害管理体系的建议和对策。
通过本文的研究,期望能够为提升我国自然灾害管理水平和应对能力提供有益的启示,同时也为国际自然灾害管理领域的交流和合作做出贡献。
二、国内自然灾害管理体制研究中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地质环境复杂的国家,自然灾害频发,因此,构建和完善自然灾害管理体制显得尤为重要。
国内自然灾害管理体制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中国针对自然灾害管理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等。
这些法律法规不仅明确了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在灾害管理中的职责和权限,还为灾害应对提供了法制保障。
中国自然灾害管理体制的组织架构主要由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构成。
中央政府设立应急管理部,负责全国范围内的灾害应对工作;地方政府则根据实际情况设立相应的应急管理机构。
中国还建立了包括预警、应急响应、灾后恢复等在内的完整应急机制,确保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应对。
为了提高灾害应对能力,中国注重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
通过建设灾害信息资源库、推动跨部门信息共享,实现了灾害信息的快速传递和有效利用。
同时,中国还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灾害应对,形成了政府与社会共同参与的灾害管理格局。
防灾减灾政策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防灾减灾政策的国际比较与借鉴灾害,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无论是地震、洪水、飓风,还是火灾、旱灾等,都可能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
为了减轻灾害的影响,各国纷纷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防灾减灾政策。
通过对这些政策的国际比较,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有益的经验和做法,为我国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借鉴。
日本作为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在防灾减灾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成熟的政策体系。
首先,日本建立了完善的灾害预警系统。
通过先进的地震监测技术和高效的信息传播渠道,能够在地震发生前几秒甚至几十秒内向民众发布预警信息,为人们争取宝贵的逃生时间。
其次,日本注重建筑抗震设计,制定了严格的建筑抗震标准。
在建设过程中,严格把关,确保建筑物能够承受一定强度的地震。
此外,日本还非常重视民众的防灾教育,从小就培养孩子们的防灾意识和应对灾害的能力。
定期组织的防灾演练,让民众在遇到灾害时能够迅速、有序地进行自救和互救。
美国在应对飓风等自然灾害方面也有着较为出色的表现。
其防灾减灾政策的特点之一是建立了强大的应急救援体系。
联邦应急管理署(FEMA)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协调各方资源,组织救援行动。
同时,美国还注重灾害风险评估和管理,通过科学的方法对灾害风险进行评估,制定相应的预防和应对措施。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美国也充分考虑了防灾的需求,如建设坚固的海堤和防风林来抵御飓风的侵袭。
相比之下,德国在应对洪水灾害方面有着独特的经验。
德国建立了完善的洪水监测和预警系统,通过密集的监测站点和先进的数据分析技术,能够准确预测洪水的发生和规模。
此外,德国还注重生态防洪,通过恢复河流的自然生态功能,增加湿地和森林面积,提高了自然环境对洪水的调节能力。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德国也充分考虑了洪水的影响,建设了完善的排水系统和防洪设施。
而我国在防灾减灾工作中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例如,在灾害预警方面,虽然我们已经建立了一些预警系统,但在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上还有待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务院 国务院应急办
灾害应急指挥机构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
国家抗震救灾指挥部 国家减灾委员会
业务支撑及 办公室所在部门
水利部 中国地震局
民政部
成员单位 水利部 中国地震局 民政部 财政部 公安部
图 1 我国防灾减灾相关机构组织示意图
其他部委
49 水
防汛与抗旱
CHINA WATER RESOURCES 2014.23
经 过 1980 年 “11·23” 南 部 大 地 震的惨痛教训后, 意大利中央政府 于 1982 年 成 立 了 国 家 民 事 保 护 部 (Department of Civil Protection), 负 责 全国各种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的实 时监测、灾前预警、应急救援及灾后 恢复等工作,并且多次立法不断改善 民 事 保 护工 作 。 与 此 同 时 ,意 大 利 全国 21 个大区 95 个省 8 100 多个市镇,分 别成立了直属于本级政府的民事保护 机构, 统一负责本辖区的各种自然灾 害和事故灾难的应急救援工作。
会三方面力量共同参与的防灾减灾模式提供借鉴。
关键词:洪涝灾害;防灾减灾;意大利;民事保护
Differences of disaster mitigation between China and Italian//Zhang Hongping, Huang Xianlong, Liu Shu, He
Bingshun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the high -empowered civil protection departments, the clear function structure of each civil
protection institution, and unified command of all resources during emergency. Moreover, the participation and function
难的应急救援工作。 学习意大利防灾 减灾管理的经验,对我国当前的防灾 减灾体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 作用。
一、意大利民事保护体系 简介
意大利位于欧洲南部,包括亚平 宁半岛以及西西里和撒丁等岛屿。 北 以阿尔卑斯山为屏障,与法国、瑞士、 奥地利、斯洛文尼亚等国接壤,东部 濒亚得里亚海,南部临地中海和伊奥 尼亚海,西有第勒尼安海,国土面积 301 333 km2,人口约 6 011.4 万人。
相对比,我国防灾减灾组织体系 是按照灾种划分的,每个灾种或几个 相关的灾种分别由某个或者某几个 部门分别承担, 甚至灾害的监测、预 警、指挥调度、救援、灾后恢复等不同 阶段的工作也分别由不同的部门承 担,形成了分灾种、分部门的防灾减 灾管理体制。 例如,如图 1 所示,针对 洪水、地震、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分 别设立了隶属于国务院的国家防汛 抗旱总指挥部、 国家抗震救灾指挥 部、 国家森林防火指挥部等不同的 指挥部, 同时针对灾害救援工作还 设立了国家减灾委员会。 然而,这些 指挥部办公室却分别设在水利部、
of volunteer organizations and enterprises in civil protection give a good experience and reference for China to explore
ways of government, business and society participation in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3. 社会化服务
意大利的企业和科研机构在民 事保护体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意大 利的大多数环境监测设施,如水文监 测站点、火山监测站点等,都是由企 业或专业的科研机构来负责运行维
护的。 企业或科研机构负责监测设备 设施的正常运行, 给政府提供及时、 准确的监测数据,而政府每年要为此 支付一定的运行维护费用。 例如,意 大 利 CAE 是 一 家 从 事 环 境 监 测 的 私 营公司,它不仅负责气象、水文、滑坡 等环境监测站点的生产和安装,同时 还负责意大利境内大部分环境监测 站点的运行监控和维护工作。 在 CAE 公司有一个专门的运行监控室,实时 监控全国监测站点的运行参数,一旦 发现异常立即派专业人员进行维修。 意大利政府和企业的这种合作模式, 既保障了政府获得服务的专业性,同 时减轻了政府财政和人员的压力。
摘 要:我国包括洪涝灾害在内的灾害事件频繁发生,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任重道远。 意大利民事保护体系中,民
事 保 护 机 构 高 度 集中 ,指 挥 协 调 和 业 务 支 撑职 能 划 分 明 确 ,社 会 化 服 务和 志 愿 者 参 与 机 制 均 比 较 完 善 ,值 得 我 国
学习和借鉴。 通过中国和意大利防灾减灾体系的对比分析,为进一步完善我国防灾减灾体制,探索政府、市场、社
二、对比分析
与我国的防灾减灾体系相比,意 大利民事保护体系在组织体系、职责 分工、社会化服务及其志愿者等方面 具有较大的特集中的特点,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根据立法,意大利国家民事 保 护 部 (Department of Civil Protection) 直接隶属于总统府,它由内务、外交、 环境、卫 生 、财 政 、军 队 、经 济 发 展 、交 通、文化、教育、科研、通信、农林等 众多成员单位组成。 类似的,大区、 省、 市镇等各级民事保护机构也直 属于各级政府。 各级民事保护机构 的高度授权, 各成员单位 “合署”值 班,信息高度共享,物资统一调配,从 而保障了在灾害应急处置过程中的 综合指挥能力和资源调配能力。另一 方面,各级民事保护机构应对的灾种 也高度集中, 即各级民事保护机构 统一负责本辖区内自然灾害、 事故 灾难等各类灾害的应急处置, 从而 保障了资源的有效利用, 避免重复 和浪费。
防汛与抗旱
CHINA WATER RESOURCES 2014.23
中国和意大利防灾减灾体系的 对比研究
张红萍 1,黄先龙 2,刘 舒 1,何秉顺 1 (1.中 国 水 利 水 电 科 学 研 究 院 ,100038,北 京 ;2.国 家 防 汛 抗 旱 总 指 挥 部 办 公 室 ,100052,北 京 )
总体应急预案的基础上,相继发布了 各类专项应急预案,其中《国家防汛 抗旱应急预案》是首批发布的专项预 案之一。 我国在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方 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 物力和财力。 然而,近年不断发生突发灾害的应急 处置实践,也暴露出我国防灾减灾体 系建设仍然任重道远。
意大利是一个地震、 火山喷发、 洪水泛滥、 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多 发的国家。 在自然灾害的惨痛经历 和教训中, 意大利逐渐建立了一套 完 整 的 民 事 保 护 (Civil Protection) 体 系,负责全国各种自然灾害和事故灾
地震局、林业局、民政部等不同的部 委, 其日常业务工作则由不同部委 承担。 这些指挥机构又分别由其他 众多平级部委单位组成。 这种分灾 种、分部门、分阶段的管理体制,不 仅使各指挥机构实际业务支撑部门 的指挥协调能力严重不足, 同时还 使得各指挥机构难以克制谋求部门 局部利益的冲动, 从而导致条块分 割、政出多门、重复建设等诸多问题。 为进一步加强国务院应急指挥协调 能力,又成立了专门的国务院应急管 理办公室(简称国务院应急办),然而 在实际工作中,国务院应急办仅能承 担信息汇总、上传下达、协调沟通的 职能,缺乏有效的指挥协调权限,难 以发挥统一的指挥协调职能。 因此, 已有专家呼吁以政府应急办为核 心,整合分散在各个业务部门的指挥 部办公室的职能,形成统一的灾害应 急管理机构。
收 稿 日 期 :2014-07-07 作者简介:张红萍,高级工程师。 基金项目:国家外国专家局“山洪灾害早期预警技术培训”项目(2013 年 11 月)资助。
水 48
防汛与抗旱
2014.23 中国水利
意 大 利 将 全 国 划 分 21 个 大 区 (District),其中 5 个为自治区。每个大 区 下 辖 若 干 省 (Province), 每 个 省 下 辖若干市镇(City),全国 共 计 95 个 省 8 100 多 个 市 镇 。 意 大 利 全 国 城 市 化 程度非常高,市镇是其最小的行政单 元,但市镇下每个居 民 点 都 会 派 驻 宪 兵和火警。 这些宪兵和火警平时主 要维持基本社会治安, 而在紧急时 期, 则负责将政府的灾害预警或紧 急撤离命令挨家挨户地传达到每一 个居民。
我国是一个洪涝灾害频繁发生 的国家。 近年,随着气候变化及社会 经济的快速发展,洪涝灾害造成的经 济损失、社会影响以及环境破坏等问 题日益严峻。 我国政府历来重视洪涝 灾害事件的应急管理,建立和完善了 各级政府防汛抗旱行政首长负责制, 制定了一系列防洪法规和预案体系。 尤 其 是 受 2003 年 SARS 事 件 强 烈 触 动后,我国政府开始高度重视突发公 共 事 件应 急 管 理 , 于 2006 年 发 布 了 《国 家 突 发 公 共 事 件 总 体 应 急 预 案 》, 将突发公共事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 灾难、公共卫生、公共安全四大类;在
灾害风险监测、 分析和评估工作,并 且将其监测和预报的结果实时通报 给各级民事保护机构。 各级民事保护 机构负责向公众发布预警和灾害应 急 救 援 工 作 ,一旦 接 收 到 ARPA 发 布 的灾害风险预报,须立即启动相应的 灾 害 预 警 或 应 急 救 援 工作 ; ②ARPA 监测业务也相对集中,它同时负责气 象、水文、泥石流、雪崩等各种自然灾 害的监测和风险评估; ③ARPA 机构 设置相对精简,与从中央到市镇各级 分别设置民事保护机构不同,意大利 仅在大区级设置了环境监测机构 ARPA, 这 既 保证 了 灾 害 应 急 处 置 的 灵活性,同时也大大节省了资源建设 和技术分析成本。
Key words: flood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of natural disasters; Italy; civil prote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