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京剧与意大利歌剧比较
中西舞台艺术的异同

中西舞台艺术的异同随着中外文化艺术交流的不断深入,中西舞台艺术美学的差异越来越被众人关注,分别可以从关于艺术的审美规律认识、关于审美的主体感受、关于艺术创作的功利性等等几个方面入手去感受其差异性。
这次我旨在通过具体的两部中国戏曲艺术和欧洲歌剧艺术的领军之作来研究。
《奥菲欧》创作于1607年。
《牡丹亭》创作于1598年。
同是400余年前的创作,地域虽然不同,两部作品在艺术上却有相通之处,中国戏曲和西方歌剧的表现形式都离不开音乐。
中国戏曲的唱腔曲牌是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重要手段,与西方歌剧的宣叙咏叹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两者内容也有些相像,主题都是爱情,《牡丹亭》是中国戏曲名家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之首,通过梦境歌颂青春之美,美丽的诗句随处可见。
《奥菲欧》是以希腊神话为蓝本的歌剧,“语言是音乐的主人”乃是蒙特威尔第遵循的创作理念,诗一般美丽的语言使得该剧流传至今演出不断。
就音乐而言,《奥菲欧》是纯粹的古乐团的编制,臂上提琴、低音维奥尔琴、羽管键亲琴等将带来奇妙的音响,而《牡丹亭》的琴笛声声将带来典雅的韵味。
由此可见,虽然东西方相距千里,但艺术不会受环境限制,人们对美的追求也不会因环境而受阻碍。
接下来让我们看看它们有何异同吧。
《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
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洋溢着追求个人幸福、呼唤个性解放、反对封建制度的浪漫主义理想,感人至深。
杜丽娘是我国古典文学里继崔莺莺之后出现的最动人的妇女形象之一,通过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婚姻,喊出了要求个性解放、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声,并且暴露了封建礼教对人们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摧残。
《牡丹亭》以文词典丽著称,宾白饶有机趣,曲词兼用北曲泼辣动荡及南词宛转精丽的长处。
明吕天成称之为“惊心动魄,且巧妙迭出,无境不新,真堪千古矣!”而意大利人蒙特威尔第作为歌剧历史的开创性人物,是音乐史上第一位享誉世界的作曲家,他的歌剧《奥菲欧》作为第一部歌剧促进了歌剧艺术的发展,他的歌剧和莎士比亚的戏剧代表了十七世纪的艺术。
中西戏剧异同

中西方戏剧比较中国京剧与西方戏剧之间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例如都具有很高的文学性,都是现实生活中人民的思考,生活,喜怒哀乐的反映,都是整个民族文化的整体代表,但在创作上又有其不同之处。
整体来说,西方认为实实在在要好,而中国喜欢意境美。
中西方戏剧语言都有很强的格律性,两者多多少少都受到诗的影响,这算得上是相似之处。
中国京剧的唱词是诗中隐含了故事,故事借用唱调而出,观众不需多想,在欣赏和回味唱调中就可对该戏一目了然,而西方戏剧以故事为主,语言可以次之,她所追求的是故事完整表现,一段爱情分手戏,《罗密欧与朱丽叶》在处理上就很简单,《梁祝》中祝英台在梁山伯坟前那段戏就很长,两者可说是同一类形和题裁的戏,在结局处理上不一样,却都一样能给观众留下深刻影响。
这要提到一个不同之处:西方偏向写实,中国宜于审美。
西方戏剧背景、道具极其音乐,复杂、全面,接近现实。
西方戏剧具有写实观念,主张运用布景按照生活的样子确定空间,亦即舞台上所表现的生活和现实生活形态是相同的或相似的。
布鲁克说:"我可以选取任何一个空间,称它为空荡的舞台,一个人在别人的注视下走过这个空间,这就足以构成一幕戏剧了"。
而中国京剧舞台空间有限,只提供很少的象征性的道具,只使用很少的民族乐器和打击乐,所以她借用创造出那种若有若无的虚幻情景,给观众留有联想的余地,从而填充了京剧产生美感的空白空间,因此中国京剧创造出一个情景交融的美的世界,宜于审美。
第二点,中国注重意境,而西方强调情节。
中国戏曲的矛盾,戏剧的冲突首先不是围绕剧情,而是因为剧中人微妙的相互关系而发生的。
中国戏曲强调神神似、强调写意。
戏曲舞台上所表现的生活与现实生活的形态是不同的,它是对现实生活的提炼和加工,是变其形而传其神、写其意。
戏曲一般不用布景,舞台上代表什么空间,可以通过演员的表演随意而定,自由变化。
舞台上此刻可以是书房,但剧中人一转身,舞台就可以变为花园,甚至可以变成千里之遥的另一地点。
浅析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之差异

浅析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之差异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音乐舞台艺术形式,它们分别源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发展,因而在表现手法、音乐风格、剧情表现等方面均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本文将从音乐特点、表演形式、剧情题材等方面,对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进行比较与分析。
从音乐特点上来看,西方歌剧以其浪漫主义、大胆的和声、优美的旋律和华丽的器乐伴奏等特点而著称。
歌剧的音乐以管弦乐伴奏为主,演唱者通常使用发声技巧丰富、声音宏亮的歌唱方式。
而中国戏曲的音乐则强调节奏感和旋律感,音乐以二胡、琵琶、笛子等传统乐器为主,演唱者则使用更多的咬字、吐字和吐音等技巧来表达情感。
由于中国戏曲的音乐中包含了很多中国传统音乐的元素,因此其音乐给人的感觉更加亲切和贴近生活。
在表演形式上,西方歌剧注重舞台概念的传达和视觉美感的呈现,其舞台布景和服装设计往往非常精美且注重实用性。
而中国戏曲的表演则更注重角色的化妆和服饰,通过化妆和戏服的巧妙设计,来突出人物性格和身份的变化。
中国戏曲还有各种独特的表演形式,如脸谱变脸、拳术、武术等,这些形式都是在中国戏曲长期发展中逐渐形成并且得到传承的。
从剧情题材来看,西方歌剧的剧情多取材于欧洲历史、宗教故事和文学作品等,表现了浓厚的宗教信仰和历史情怀;而中国戏曲则多以中国古代的历史故事、传统戏曲剧目以及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为题材,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
尽管两者的剧情题材有着较大的差异,但都显示出了各自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在音乐特点、表演形式和剧情题材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这种差异既是由其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所决定的,也是由于各自的发展和演化过程中受到了不同的艺术影响和审美取向的影响。
正是这种差异使得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在世界舞台上各具特色,彰显了不同文化传统的独特魅力。
我们应该更多地去欣赏和理解这两种艺术形式,从中感受到不同文化的魅力和魅力。
希望通过本文的浅析,读者们能对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以便日后在欣赏和评价这两种艺术形式时,能够更加客观和全面地进行分析与判断。
浅析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之差异

浅析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之差异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都是各自文化传统中重要的演艺形式,区别在于歌剧是一种由音乐、歌唱和舞台表演组成的艺术形式,而戏曲则是一种由音乐、舞蹈和表演组成的演艺形式。
它们之间有着许多的不同点,主要如下:1. 艺术根源西方歌剧起源于欧洲、尤其是意大利,而中国戏曲起源于中国。
歌剧的核心是以音乐为主体,通过歌唱、演唱、独奏等形式展现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而戏曲,则以戏曲音乐为载体,结合唱、念、做、打等表演形式,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
2. 表演形式在表演形式上,西方歌剧演员必须具备高超的唱技和演技,通过声音和肢体的表现来传达剧情和角色性格。
而戏曲演员则更加注重身体语言和肢体动作的表现,尤其是面部表情,这被称为“脸谱”。
3. 文化背景还有一个比较大的差异是它们背后的文化背景。
歌剧是西方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欧洲历史、文化和哲学等方面的特点,有着浓厚的宗教、古典文学和神话传说的影响。
而戏曲则较为民间化,反映了中国文化、历史、文学、哲学和民间故事等方面的特色,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
4. 艺术形式对比前两点我们可以发现,不管是在表演形式上还是背后文化的沉淀与传承上,两种艺术形式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
西方歌剧作品的特色之一是情感丰富、高度表现,其艺术手法较为讲究,而且通常会有强烈的个人感受和情感表达,这与西方文化中审美追求的个性化、奔放、自由不羁有关。
而中国戏曲则注重人物性格的描绘和情节的衔接,偏重于整体效果和视觉效果,随着演出时的各种变化,流露出一种悦耳动听的韵味。
综上所述,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在艺术形式、表演方式和文化传承上都具有自己的特点。
虽然两种艺术形式有所不同,但都有着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可以带给人们不同的审美体验和心灵享受,更好地传承文化之魂。
中国戏曲与欧洲歌剧之比较论文

中国戏曲与欧洲歌剧之比较论文中国戏曲与欧洲歌剧之比较论文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
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国戏曲与欧洲歌剧之比较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戏曲与欧洲歌剧之比较论文篇1摘要:中国戏曲与欧洲歌剧都是多元文化集中体现。
中国戏曲偏重言志抒情以曲唱戏重于形式,发声讲究甜润圆亮字重腔轻,曲从与字。
欧洲歌剧偏重再现模仿以歌唱剧重于内容,发声讲求明亮宽洪,言从与歌。
关键词:中国戏曲欧洲歌剧差异中国的戏曲与欧洲的歌剧,是世界两大戏剧艺术体系的突出代表。
作为综合艺术的戏剧,是多元文化的集中表现,是人们社会生活、文化传统及心理素质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积淀下来的一种高层次的精神产物。
因此,中国戏剧和欧洲歌剧具有各自鲜明的艺术特色及深厚的美学特征。
一、中国戏曲与欧洲歌剧的形于发展(一)中国戏曲的形成发展中国的戏曲是古代的舞剧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最早的舞剧是葛天氏的《吕氏春秋·古乐篇》,这是一种集音乐、舞蹈、器乐为一体的艺术。
南北朝时期,产生了民间歌舞戏和参军戏。
如歌舞大戏《大面》、《踏谣娘》,如产生于东晋时期的参军戏在隋唐时期仍属于“散乐”的范畴,并十分流行。
从原始歌舞逐渐发展成以歌舞演故事,是个很长的历史过程,历经原始社会、封建社会几千年。
从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出,中国戏曲载歌载舞的艺术形式,是经过数百年的承续、发展,而成熟的渐变过程,因而中国戏曲根基深厚,艺术体系完善。
(二)欧洲歌剧的形成与发展欧洲歌剧发源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因此意大利被赞誉为“欧洲歌剧的故乡”。
意大利早期歌剧称为“音乐戏剧”,它是一种音乐、文学、戏剧、美术、舞蹈相结合的综合艺术体裁。
它的诞生是巴罗克时期音乐艺术领域最伟大的一场革命。
欧洲歌剧的音乐素材大多来源于民歌和宗教音乐。
1597年第一部歌剧《达夫尼》诞生,由利努契尼提供脚本,佩里作曲,但这部歌剧没有流传下来。
京剧与意大利歌剧声乐表演艺术比较研究

1 乐府新声 ( 7 6 沈阳音乐学院学报)00 2 1 年第 1 期
鸣腔体的作用, 声音雄壮响亮、 浑厚通畅、 粗犷有力, 具有丰富 晰的音节 , 使听者明 白易懂 。
的共 鸣效果 。黑头花脸 比较注意对鼻腔共鸣的运用 , 唱词 中
添加虚词音也是戏 曲发声的一个独特方法,有六个 虚词
京剧 与 意大 利 歌剧 声乐 表 演艺术 比较 研 究
王群英
[ 容 提 要]在声 乐表演 艺术上 , 内 京剧和 意大利歌剧 各有其特点。 京剧在音 高、 各行 当的嗓音 表现 、 练声方法、 咬字吐字、 气息调节等方面 , 均有 自己的一整套方法 。 意大利歌 剧则在 阉人 唱法 、 剧本创作原则 、 声技法 、 发 意大利语对演唱的影响等方 面, 亦具 有 自己的特 色。 【 关 键 词]戏曲/ 大利歌, / 乐技 巧/ 意 l声 J , 比较研 究 [ 容 类 别 词】表 演艺术 内
乐府新声 ( 沈阳音乐学院学报)00 2 1 年第 1 期
T E N W OIE O E F (h ae cP r dclo h n ag C nevtr fMui) H E V C F YU — U T eAcdmi ei ia fS eyn o sra y o s o o c
出, 中国戏 曲界普遍采用这种练声方法 , 认为这样一来能使声 气息两秒, 将气呼出, 屏气四秒, 再吸气, 如此重复至少九次;
音送得远、 听得清 。 再者 , 还要练 习比较难 以掌握的鼻腔和头 二, 按住左鼻孔, 吸气, 依前法做气息练习九次, 然后按住右鼻 腔的共鸣。 京剧练声是相 当艰苦 的, 没有坚强的毅力 , 是达不 孔, 依前法练习气息九次; 左右鼻孔各做快速深呼吸九次。 三, 到完美 、 理想的效果 。 “ 著名老 生谭鑫培 (87 11)天生声 如此依此方法每天练习, 14~ 97 , 坚持一年, 音色和音量都会有提高 。 音并不很好 , 每天练 习深 呼吸 , 冬季 , 距墙尺余 , 面壁而立, 坚 京剧演 唱中的用气 归纳为 : 储气 、 托气 、 收气 、 偷气、 吐气五种
京剧样板戏乐队编制与西方歌剧管弦乐队编制的对比——以歌剧《图兰朵》为例

165SONG OF YELLOW RIVER 2023/ 19锣,与西洋打击乐器木琴、钟琴、管钟、钢片琴、竖琴和管风琴等相结合,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音响效果,对音乐的戏剧性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普契尼在这部歌剧中还运用了丰富多彩的中国的五声音阶和民族曲调,他巧妙地用管弦乐与这些曲调结合在一起,相互映衬,使得整个作品充满了浓厚的异国东方气息。
通过这种方式,让听众在聆听中仿佛置身于故事的发生地,感受故事的情节,增强了整个戏剧的感染力。
另外普契尼还用具体的乐器组来呈现《图兰朵》里的主要人物和固定主题,例如,用庄严厚重的管弦乐齐奏的皇宫主题,配上短笛、长笛、单簧管、三角铁、木琴、钢片琴和竖琴,装饰性地展示了皇宫的灿烂华丽;铜管乐领衔演奏的图兰朵公主主题,温柔忧伤的萨克斯管配上稚嫩的童声合唱营造出的空灵唯美之感;在表现悲情角色柳儿时,则用轻柔的弦乐组配上细腻婉转的长笛、双簧管和单簧管,刮奏的竖琴模仿出柳儿的滚滚泪珠;在描写三位大臣平、庞、彭时,用拨奏的弦乐组搭配木管组,加了弱音器的小号和三角铁、钢片琴给人带来一种诙谐感。
普契尼精准地运用各具特色的乐器,成功地塑造出鲜活的人物特点,如此宏大的乐队编制也对音响、气氛的渲染上的上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二、京剧样板戏的乐队编制(一)传统京剧的乐队编制传统京剧乐队的编制,主要分为“文场”和“武场”两个场次。
文场用“三大件”,即京胡、京二胡和月琴(如加上小三弦,即为“四大件”)作为主奏乐器,配合人物唱腔,渲染人物情感。
武场则主要依靠打击乐器,即板鼓,大锣,小锣,铙钹,也称“打击乐四大件”,来带动音乐氛围,根据剧情以及人物各色的表演动作,配合着丰富的锣鼓点,加强了武场的伴奏气氛。
(二)样板戏的乐队编制京剧样板戏的乐队突破了传统戏曲音乐伴奏的模式,伴奏保留了传统京剧的“文场”和“武场”,结合西洋管弦乐队,还加入了一些中国传统的民族乐器,形成了中西混合的小型管弦乐队编制。
样板戏首先要突出的是人物唱腔,整个乐队伴奏都是为了烘托人物演唱的。
中国戏曲与西方歌剧

中国戏曲与西方歌剧1、西洋歌剧与中国戏曲形成的艺术基础和时代背景的异同:西洋歌剧和中国戏曲艺术形成的时代背景。
西洋歌剧是十六世纪未、十七世纪初,随着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音乐文化的世俗化应运而生的,是文艺复兴时期音乐艺术发展的结果,最初起源于意大利,它于当时特殊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中国戏曲形成于十二世纪前后,宋、元时期,比西洋歌剧的出现早400多年。
但它在形成之前,已经过了较长的孕育期,其萌芽可追溯至中国秦朝的乐舞,俳优等,它是中国民间歌舞、说唱艺术的继承、融合和高度发展的必然结果,没有其特殊的文化背景。
但中国戏曲的形成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和特殊的政治情况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2、西洋歌剧与中国戏曲中的声乐艺术的异同:中国戏曲音乐的唱腔结构不同于西洋歌剧,受戏曲剧本及唱词结构的制约性很强,有两种基本体制:一是以乐曲系长短句式为基础构成“分折”剧本结构,也称“杂言体”,如:昆腔和高腔。
与之相应的唱腔结构是“曲牌体”;二是以诗赞系对偶性整齐句式为基础构成的“分场”剧本结构,也称“齐言体”,如梆子腔和皮黄腔。
与之相应的唱腔结构是“板腔体”。
还有在二者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综合体”。
3、西洋歌剧与中国戏曲中的器乐艺术的异同:器乐除为声乐伴奏外,还起着刻画人物性格、揭示剧情、发展戏剧矛盾冲突和烘托环境气氛的作用。
这是器乐艺术在二者中的共同作用。
西洋歌剧和中国戏曲中的器乐形式也基本相同,包括序曲或前奏曲、声乐伴奏曲、间奏曲以及舞蹈音乐,但又有各自的艺术特点、艺术个性和艺术需求。
西洋歌剧的出现,推动了欧洲乐器制造业的大发展,更为当时器乐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而且使得西洋管弦乐队真正趁于规范化。
而中国戏曲则是在因丰富、独具特色的民族器乐带动形成的民间歌舞形式、说唱艺术形式基础上逐步形成了色彩纷呈的戏曲剧种,各剧种的乐队同西洋歌剧来比也有着大的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The repertoire of Peking Opera is mainly engaged in fairy tales of preceding dynasties, important historical events, emperors, ministers and generals, geniuses and great beauties, from the ancient times to Yao, Shun, Yu,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and the dynasties of Qin, Han, Sui, Tang, Song, Yuan, Ming, Qing. Some of them also were adopted from the literature and classical novels, which are well known among the publichistory.
• 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 净、末、丑、武行、流行(龙套)七行,以后归 为生、旦、净、丑四大行,每一种行当内又有细 致的进一步分工。“生”是除了花脸以及丑角以 外的男性角色的统称,又分老生(须生)、小生、 武生、娃娃生。“旦”是女性角色的统称,内部 又分为正旦、花旦、闺门旦、武旦、老旦、彩旦 (揺旦)刀马旦。“净”,俗称花脸,大多是扮 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化 妆用脸谱,音色洪亮,风格粗犷。“净”又分为 以唱工为主的大花脸,如包拯;以做工为主的二 花脸,如曹操。“丑”,扮演喜剧角色,因在鼻 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
• Over a period of more than half a century of combin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various kinds of opera there evolved the present Peking Opera. • Peking Opera is the most significant of all operas in China, and it has a richness of repertoire, great number of artists and audiences, that give it a profound influence in China and plays a large role in Chinese culture.
• The types of facial make-ups in Peking Opera are rich and various, depicting different characters and remarkable images, therefore they are highly appreciated. Moreover there are numerous fixed editions of facial make-up.
• Peking Opera is a synthesis of stylized action, singing, dialogue and mime, acrobatic fighting and dancing to represent a story or depict different characters and their feelings of gladness, anger, sorrow, happiness, surprise, fear and sadness. The characters may be loyal or treacherous, beautiful or ugly, good or bad, their images being vividly manifested.
• Peking Opera Stage Set-up • In the past, stages in most Chinese theaters were square platforms exposed to the audience on three sides, even all sides sometimes. In the latter case, performances could be watched from the back also. An embroidered curtain known as a shoujiu was hung over the platform, which was thu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the back stage and the stage.
The contrast between Peking Opera and Italian opera
Peking Opera
• Peking Opera of China is a national treasure with a history of 200 years. In the 55th year of the reign of Emperor Qianlong of the Qing Dynasty (1790) , the four big Huiban opera Troupes entered the capital and combined with Kunqu opera, Yiyang opera, Hanju opera and Luantan in Peking's theoretical circle of the time.
• 歌手所扮演的角色依照他们各自不同的音 域(tessitura)、敏捷度、力量和音色(timbre) 来分类。男性歌手由音域低至高分为:男 低音、男中低音、男中音、男高音、假声 男高音(sopranist/countertenor)。女性歌手 由音域低至高分为:女低音、次女高音以 及女高音。女高音也可细分为花腔女高音 和抒情女高音等不同种类。基本上男声的 音域皆低于所有女声,但某些假声男高音 能唱到女低音的音域。而假声男高音唱多 见于古代谱写的由阉伶所唱的角色。
• 咏叹调 • 咏叹调是歌剧中主角们抒发感情的主 要唱段,它们的音乐很好听,结构较完整, 能表现歌唱家的声乐技巧,因而我们经常 也会在音乐会上听到它们,如《蝴蝶夫人》 的咏叹调“晴朗的一天”,《茶花女》的 咏叹调“为什么我的心这么激动”、和罗 西娜的咏叹调“我的心里有一个声音”等 等。 • 宣叙调
• Famous Peking Opera Players • The theatrical or musical occupation was considered the lowest class in the society. Opera performance used to be a male dominated profession. Mixed performances were prohibited. All the roles were played by male.
• Since Mei Lanfang, the grand master of Peking Opera, visited Japan in 1919, Peking Opera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popular with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 and it has made an excellent contribution to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to friendly association and to improvement of solidarity
• The music of Peking Opera is that of the "plate and cavity style".Its melody with harmonious rhythms is graceful and pleasing to the ears. The melody may be classified into two groups: "Xipi" and "erhong", guiding pattern, original pattern, slow pattern, quick pattern, desultory pattern being their chief patterns. The performance is accompanied by a tune played on wind instruments, percussion instruments and stringed instruments, the chief musical instruments being jinghu (a twostringed bowed instrument with a high register), yueqin (a four-stringed plucked instrument with a full-moonshaped sound box), Sanxian (a three-stringed plucked instrument), Suona horn, flute drum, big-gong, cymbals, small-gong, etc.
• 歌剧(opera)是将音乐(声乐与器乐)、戏剧 (剧本与表演)、文学(诗歌)、舞蹈(民间舞 与芭蕾)、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 通常由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序曲、间 奏曲、舞蹈场面等组成(有时也用说白和朗诵)。 早在古希腊的戏剧中,就有合唱队的伴唱,有些 朗诵甚至也以歌唱的形式出现;中世纪以宗教故 事为题材,宣扬宗教观点的神迹剧等亦香火缭绕, 持续不断。但真正称得上“音乐的戏剧”的近代 西洋歌剧,却是16世纪末、17世纪初,随着文艺 复兴时期音乐文化的世俗化而应运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