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的发展史
歌剧发展史

歌剧发展史歌剧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艺术形式,它结合了音乐、歌唱、戏剧和舞蹈等诸多艺术元素,可以将故事情节生动地呈现给观众。
歌剧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6世纪,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不断地发展壮大,并逐渐成为了现代戏剧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歌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时期。
在16世纪和17世纪,歌剧主要是由贵族赞助的私人娱乐活动。
这些歌剧作品通常是由一些青年艺术家组成的艺术团体创作完成的,这些艺术家大多受过音乐和戏剧方面的专业训练,对于欧洲文化传统有深入的了解。
到了18世纪,随着贸易和文化的扩张,歌剧迅速传播到了欧洲其他国家。
此时,歌剧艺术得到了更多的投资和赞助,作品的数量和制作水平也得到了大幅提高。
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是在意大利诗人Metastasio的创作中出现了剧本,这让歌剧的情节和人物力度更加深入人心。
在19世纪,歌剧成为了欧洲最受欢迎的表演艺术形式之一,许多著名的歌剧作曲家开始涌现。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意大利作曲家Giuseppe Verdi,他创作了许多传世名曲,例如《茶花女》和《弄臣》等。
其他优秀的歌剧作曲家还包括德国的Richard Wagner和贝多芬等人。
到了20世纪,歌剧逐渐走向了多元化和国际化的发展道路。
许多知名的歌剧作曲家追求更加创新和前卫的创作风格,例如Strauss和Bartók等人。
此外,亚洲和非洲的歌剧也异彩纷呈,将本土文化与西方艺术形式融合起来,展现出新的风貌和魅力。
总的来说,歌剧的发展历程标志着欧洲文化的丰富和多样性,同时也反映了人类对于艺术表达和传承的不懈追求。
在今天,歌剧仍然是一个受欢迎,有深度和含义的艺术形式,它继续吸引着全球范围内的观众,并为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文化遗产。
中国歌剧的发展历

中国歌剧的发展历一、音乐剧进入中国20世纪初,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开始接触到音乐剧,其中大部分是上海和香港的外国演出团体所演出的。
这些音乐剧是以英语或其他外语演出的,主要源自于欧美和东南亚地区。
这些演出受到了中国观众的热烈欢迎,逐渐引发了对歌剧的兴趣。
二、早期的中国歌剧创作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作曲家和戏剧家开始尝试创作歌剧作品。
同盟会歌曲《义勇军进行曲》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歌剧作品,它在中国爱国主义运动中起到了重要的鼓舞作用。
此外,谢庆赞的歌剧《牡丹亭》也被认为是中国歌剧的重要创作之一三、中国歌剧的成立和培养20世纪30年代,中国歌剧院成立,并开始组织演出和培养演员。
中国歌剧院的成立为中国歌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开始积极引进和翻译西方经典歌剧的剧本,如《茶花女》、《卡门》等。
这些引进的经典歌剧成为了中国歌剧创作的重要参考。
四、从模仿到创新二战后的中国歌剧发展起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中国作曲家开始从对西方经典歌剧的模仿转向自己的创作。
他们开始借鉴中国的古典戏曲和民间音乐元素,将其融入到歌剧作品中,使中国歌剧具有了独特的民族音乐特色。
五、开放与歌剧市场的开放20世纪80年代,中国进行了开放政策,歌剧市场也得到了开放。
许多国际知名歌剧团体开始来华演出,为中国观众带来了世界一流的演出水平和经典歌剧作品。
同时,中国歌剧创作和演出也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
六、中国歌剧的现状与未来目前,中国歌剧在世界歌剧舞台上的地位不断提高。
中国的歌剧作品在国际舞台上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中国作曲家和歌剧演员也在国际歌剧界崭露头角。
中国歌剧行业的专业化和艺术水平的提升也为中国歌剧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未来,中国歌剧的发展将继续深入挖掘中国的民族音乐和戏曲元素,并更加注重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传承。
同时,中国歌剧也将在国际交流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为世界观众呈现优秀的中国歌剧作品。
歌剧发展历程

歌剧发展历程歌剧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6世纪的意大利,当时的意大利是欧洲文化艺术的中心。
在这个时期,一种称为“歌剧”的艺术形式开始在意大利流行起来。
歌剧是一种将剧本、音乐和舞台表演结合在一起的艺术形式,起初是为了重现古希腊和罗马的戏剧而产生的。
早期的歌剧常常是由贵族赞助的,演出场所通常是在宫廷或宗教建筑中进行。
最早的歌剧作品中,音乐和歌曲的表演起到了主要的角色,剧情和表演技巧相对较弱。
然而,这些作品在推动歌剧的发展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
17世纪,歌剧开始在欧洲各地传播,尤其是法国和英国。
在法国,歌剧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剧情更为丰富,舞蹈和表演技巧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与此同时,在英国,歌剧的风格更加戏剧化,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作品是亨利·蓋爾利的《威廉·賽奇與西德尼·史密斯》。
18世纪,意大利再次成为歌剧的中心。
这个时期的意大利歌剧以花腔唱法和灵活的嗓音著称,其中最著名的作曲家是莫扎特。
莫扎特的歌剧作品包括《费加罗的婚礼》和《唐·喬凡尼》,在音乐和剧情上都达到了极致。
19世纪,德国也开始产生了许多重要的歌剧作品。
这个时期的歌剧作品更加注重情感和人物塑造,尤其是理查德·瓦格纳的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瓦格纳的歌剧作品包括《尼伯龙根的指环》和《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它们以宏大的音乐和复杂的剧情而闻名。
20世纪以后,歌剧的风格更加多样化。
一方面,现代主义对歌剧的形式和内容进行了重大改革,超越了传统的剧场限制;另一方面,传统的歌剧仍然在世界各地演出,并且新的作曲家如普契尼、斯特拉文斯基和布列兹也创作了伟大的作品。
总体来说,歌剧发展的历程可以看作是从音乐和唱法为主到剧情和表演技巧更为重要的转变。
这一艺术形式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时代中不断演变和创新,至今仍然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艺术形式之一。
歌剧发展历程

歌剧发展历程
歌剧作为一种融合了音乐、舞台表演和剧情的艺术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
以下是歌剧发展的简要历程:
文艺复兴时期(14世纪末至17世纪初):歌剧起源于意大利的威尼斯,最早的歌剧被认为是在意大利的弗洛伦萨诞生的。
这一时期的歌剧以其对话、独白和合唱的混合形式为特征。
巴洛克时期(17世纪末至18世纪中):歌剧开始在欧洲各地流行起来,成为贵族与上流社会的盛大娱乐活动。
巴洛克时期的歌剧以其华丽的音乐、精心设计的舞台布景和戏剧性的故事情节而闻名。
古典主义时期(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著名作曲家莫扎特和贝多芬等人为歌剧注入了更多的情感和个性化的音乐风格。
同时,歌剧的剧情也更加着重于人性的探索和情感的表达。
浪漫主义时期(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浪漫主义时期的歌剧作品充满了激情、英雄主义和戏剧性,例如威尔第和普契尼等作曲家的作品广受欢迎。
现代歌剧(20世纪至今):20世纪以来,歌剧的创作变得更加多样化,包括了不同的音乐风格和主题,同时舞台表演和技术的发展也为歌剧注入了新的活力。
歌剧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从意大利的小型表演到成为世界范围内备受关注的艺术形式,其影响力和魅力仍然持续至今。
希望这份简要的历史能够帮助你更好地了解歌剧的发展轨迹。
如果你对这方面还有其他问题,也欢迎继续探讨。
1。
简述歌剧的形成与发展

简述歌剧的形成与发展
歌剧起源于16世纪意大利,最初是由歌唱、舞蹈和话剧组合而成的艺术形式。
最早的歌剧以神话、传说等故事为主题,既有浪漫的情节,又有富有感情的音乐和精彩的舞蹈。
16世纪末,歌剧开始向欧洲其他国家传播,成为一种备受欢迎的艺术形式。
17世纪,意大利的歌剧经历了一个飞速的发展阶段,出现了蒙特威尔第和拉莫齐等伟大的作曲家,以及以女高音和男高音为主的一批杰出歌唱家。
整个歌剧的表演方式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舞台设计更加复杂,灯光和音响效果也更加出色。
18世纪,法国的歌剧经历了自己的高峰期。
当时流行的歌剧是以宫廷舞蹈和歌唱为主,以豪华的舞台设计和服装装扮为特色。
在这样的环境下,法国歌剧呈现出来的是一种浓重、庄重的情感表达,而非意大利歌剧那样热烈和充满激情。
19世纪以后,歌剧继续发展成为了一种更加多样化的艺术形式。
有的歌剧选择了轻松的、活泼的主题,而有的则更加沉重和严肃。
此外,歌剧也逐渐向其他艺术形式融合,比如戏剧、舞蹈和音乐等。
总的来说,歌剧的形式和表演方式在不断的变化和创新,但它仍然是一种备受瞩目的、具有深远影响的艺术形式。
外国歌剧历史发展

外国歌剧历史发展外国歌剧的历史发展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但其现代形式主要是在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在意大利形成的。
以下是外国歌剧历史发展的一个简要概述:1. 古希腊和罗马:古希腊的悲剧和喜剧是歌剧的早期形式,它们结合了音乐、诗歌和戏剧。
罗马的戏剧也有类似的形式,如弗拉托(Fratto)和萨托(Satura),它们包含了音乐和戏剧元素。
2. 中世纪:在中世纪,宗教剧(Mystery Plays)和奇迹剧(Miracle Plays)等形式的戏剧开始出现,它们通常在教堂外演出,包含了宗教故事和道德教训,音乐和歌词被用来增强戏剧效果。
3. 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成为音乐和艺术的中心。
这一时期,牧歌剧(Pastorale)和室内歌剧(Opera da Camera)等形式的歌剧开始出现,它们通常是较小规模的,为私人聚会或节日而作。
4. 17世纪:17世纪,歌剧在意大利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特别是在佛罗伦萨、罗马和威尼斯等地。
这一时期,歌剧开始采用更加连贯的剧情和角色,以及更加复杂的音乐和声乐技巧。
5. 18世纪:18世纪的歌剧发展进入了一个黄金时期,特别是在意大利、法国和德国等国家。
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歌剧作曲家,如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Handel)、巴赫(Bach)和卡尔·海因里希·格鲁克(Gluck)等。
6. 19世纪:19世纪是歌剧的另一个重要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作曲家和作品,如罗西尼(Rossini)、贝利尼(Bellini)、多尼采蒂(Donizetti)、威尔第(Verdi)和普契尼(Puccini)等意大利作曲家,以及法国的柏辽兹(Berlioz)、德国的瓦格纳(Wagner)等。
7. 20世纪:20世纪的歌剧继续发展,出现了许多现代和实验性的作品,如斯特拉文斯基(Stravinsky)的《春之祭》(The Rite of Spring)和贝尔格(Berg)的《沃采克》(Wozzeck)等。
歌剧的发展史

吴勇辉09401240124 电气本0901歌剧的发展史歌剧是音乐、戏剧、诗歌、舞台美术、舞蹈等交融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是高度集中的舞台表演艺术,也是声乐艺术中难度最大,最具艺术魅力的重要艺术形式。
歌剧产生于16世纪末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它是著名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产物.1597年,诗人努尼里奇,作曲家佩里卡奇尼等根据神话故事写出了世界上第一部歌剧《达芙内》可惜早已失传,1600年作曲家丁·佩里所写的《犹里狄茜》是西方公认的第一部西洋歌剧,开创了歌剧的新纪元。
到17世纪上半叶(1637年)世界上第一座歌剧院在意大利威尼斯建立,名叫“圣卡西阿诺歌剧院”,标志着歌剧已开始走向平民百姓,加之这时的歌剧在创作上的发展与创新、使歌剧从简单的叙述形式改变为戏剧性形式,从而使歌剧向前跨进了一大步.到17世纪末,音乐发展达到了一个辉煌的时代,产生了几位划时代的大音乐家,其中包括意大利的斯卡拉蒂,法国的拉穆和德国的巴赫与亨德尔。
当时在罗马影响最大的斯卡拉蒂,他一生写了115部歌剧,确定了歌剧咏叹调的ABA基本形式,并在A 段反复时加上装饰音及华彩段,极大地发展了人声的歌唱艺术,丰富了歌唱的表现力,推动了歌唱技术的提高,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只顾炫耀技巧的不良风气,当时歌剧舞台上活跃着阉人歌唱家,人们挑选出一些音色优美的男孩,给他们施行阉割手术,使他们在保存高音音域的同时,保存了男子的力度;另一种不良现象是,剧院为了吸引观众,引进某些与剧情关系不大的奇特情景,豪华的布置或盛大的场面,这样做削弱了歌剧的戏剧性和思想内涵的表达,使歌剧的整体性与艺术性有所下降.格鲁克是歌剧史上的改革者,他提倡音乐服从戏剧的效果,主张歌剧的戏剧性和音乐性的完美统一,反对故弄玄虚的浮夸做法,主张除掉那些同戏剧和台词无关的装饰音乐。
同时,格鲁克还提倡用本国语言创作,以发展各国歌剧,他的改革使歌剧通向了意大利浪漫主义的道路.罗西尼是意大利浪漫主义歌剧的先锋,他创作了《塞维利亚的理发师》、《威廉退尔》等杰作,标志着意大利歌剧步入成熟期,与他同样有名望的作曲家有多尼采蒂、贝里尼等,他们作品的特点是演唱者不仅需要有高超的声乐技巧,而且音乐旋律也优美迷人,把歌剧艺术推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迄今为止,演唱难度最大的歌剧基本上都出自这三位作曲家之手,人们还常把这一时期的歌剧称为歌剧的美声时期。
简述中国歌剧发展的历史

简述中国歌剧发展的历史中国歌剧发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受西方歌剧的影响而兴起。
以下是中国歌剧发展的历史简述:中国歌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99年,在当时的上海和广州兴起了新式戏曲团体,开始将中国戏曲与西方歌剧元素相结合,创作出以歌唱为主的戏曲形式。
最早的中国歌剧作品之一是《白蛇传》,作曲家邹容与胡蝶共同合作创作的这部歌剧在白天鹅剧场首演,开创了中国现代歌剧的先河。
20世纪初期,中国歌剧的发展受到了政治和社会背景的影响。
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和文化导致了对传统戏曲的批评,一些知识分子开始呼吁戏曲,引入新的表演形式。
1919年,在上海成立的中国剧院团更是推动了中国歌剧的发展,引入了更多的西方歌剧元素。
1922年,中国首部西方式歌剧《中山舰》诞生,这部歌剧描绘了辛亥革命期间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者的斗争。
这部作品的成功激发了对中国歌剧的热情,成为中国歌剧发展的标志。
20世纪30年代,中国歌剧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上海、北京等城市的剧院成为中国歌剧的重要舞台,创作出许多优秀的歌剧作品。
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爆发,战争的紧张气氛对中国歌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这一时期,通过创作反动歌剧和民族英雄题材的歌剧,激励人民抵抗侵略者,提高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这些作品中最著名的包括《红色娘子军》、《赵一曼》等,它们通过音乐与戏曲相结合的方式,抒发了人们对抗战的热爱与坚持。
开放以后,中国歌剧出现了多元化的发展。
中国创作了一系列的新型歌剧作品,包括《梁祝》、《牡丹亭》等。
这些作品不仅传承了中国传统戏曲的精髓,还结合了现代音乐和舞台表演的特点,以多样化的形式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精神内涵。
此外,中国歌剧也开始引入国外的经典歌剧作品,如《醉步男爵》、《卡门》等。
近年来,中国歌剧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中国歌剧院、上海歌剧院等专业歌剧团体成立,并承办了一系列高水平的歌剧演出。
中国歌剧人才培养得到了重视,许多优秀的歌唱家和导演涌现出来,为中国歌剧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勇辉***********电气本0901
歌剧的发展史
歌剧是音乐、戏剧、诗歌、舞台美术、舞蹈等交融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是高度集中的舞台表演艺术,也是声乐艺术中难度最大,最具艺术魅力的重要艺术形式。
歌剧产生于16世纪末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它是著名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产物。
1597年,诗人努尼里奇,作曲家佩里卡奇尼等根据神话故事写出了世界上第一部歌剧《达芙内》可惜早已失传,1600年作曲家丁·佩里所写的《犹里狄茜》是西方公认的第一部西洋歌剧,开创了歌剧的新纪元。
到17世纪上半叶(1637年)世界上第一座歌剧院在意大利威尼斯建立,名叫“圣卡西阿诺歌剧院”,标志着歌剧已开始走向平民百姓,加之这时的歌剧在创作上的发展与创新、使歌剧从简单的叙述形式改变为戏剧性形式,从而使歌剧向前跨进了一大步。
到17世纪末,音乐发展达到了一个辉煌的时代,产生了几位划时代的大音乐家,其中包括意大利的斯卡拉蒂,法国的拉穆和德国的巴赫与亨德尔。
当时在罗马影响最大的斯卡拉蒂,他一生写了115部歌剧,确定了歌剧咏叹调的ABA基本形式,并在A段反复时加上装饰音及华彩段,极大地发展了人声的歌唱艺术,丰富了歌唱的表现力,推动了歌唱技术的提高,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只顾炫耀技巧的不良风气,当时歌剧舞台上活跃着阉人歌唱家,人们挑选出一些音色优美的男孩,给他们施行阉割手术,使他们在保存高音音域的同时,保存了男子的力度;另一种不良现象是,剧院为了吸引观众,引进某些与剧情关系不大的奇特情景,豪华的布置或盛大的场面,这样做削弱了歌剧的戏剧性和思想内涵的表达,使歌剧的整体性与艺术性有所下降。
格鲁克是歌剧史上的改革者,他提倡音乐服从戏剧的效果,主张歌剧的戏剧性和音乐性的完美统一,反对故弄玄虚的浮夸做法,主张除掉那些同戏剧和台词无关的装饰音乐。
同时,格鲁克还提倡用本国语言创作,以发展各国歌剧,他的改革使歌剧通向了意大利浪漫主义的道路。
罗西尼是意大利浪漫主义歌剧的先锋,他创作了《塞维利亚的理发师》、《威廉退尔》等杰作,标志着意大利歌剧步入成熟期,与他同样有名望的作曲家有多尼采蒂、贝里尼等,他们作品的特点是演唱者不仅需要有高超的声乐技巧,而且音乐旋律也优美迷人,把歌剧艺术推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迄今为止,演唱难度最大的歌剧基本上都出自这三位作曲家之手,人们还常把这一时期的歌剧称为歌剧的美声时期。
在这三位作曲家之后,意大利歌剧的主要代表人物要数威尔弟,他一生共创作了26部歌剧,几乎全部都是艺术精品,如《弄臣》、《茶花女》、《游吟诗人》、《阿依达》、《奥塞罗》等,至今仍为世界各大顶尖级歌剧院的保留剧目。
在浪漫主义时期欧洲歌剧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各国都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歌剧作品,如柏辽兹的《浮士德的沉沦》,古诺的《浮士德》,比才的《卡门》等等,到了19世纪后半叶,意大利文艺界又出现了一股抨击浪漫主义幻想,揭示人类本性真实主义的作品。
如马斯卡尼的《乡村骑士》、雷昂卡瓦洛的《丑角》等,普契尼是一位带有真实主义倾向的作曲家,但他的作品抒情色彩很浓,旋律优美,舞台效果很好,他的作品如《卡门》、《托斯卡》也能找到真实主义风格的影子,但从整体上讲,它们也是浪漫抒情的。
意大利歌剧在相当长时间统治着欧洲的歌剧舞台,随着它的发展和普及,在各国音乐家的努力下,逐步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歌剧流派,如意大利歌剧、德国歌剧、法国歌剧等等,但意大利歌剧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
德国歌剧最早出现于17世纪,18世纪时汉堡歌剧已有了一定的声望,但尚未形成流派。
格鲁克提倡歌剧的民族化,才使其渐渐成长起来,形成了占有一席之地的“德国民族歌剧”流派。
莫扎特使德国歌剧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
他的《后宫诱逃》和《魔笛》已是德国歌剧的传世佳作。
韦伯是德国歌剧的重要作曲家,他的《自由射手》标志着德国浪漫派歌剧的开始,乐曲曲调带有民族民间音乐的特色,合唱在全剧中起着重要作用,具有强烈的民族性。
形成德国歌剧的另一个最为重要的人物是瓦格纳,他主张把所有的艺术协同起来,共同创作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他认为音乐应成为表达戏剧内涵的工具,为剧情服务,他提高了乐队在歌剧中的地位,他一生创作的大量作品,如《飘泊的荷兰人》、《汤豪塞》、《罗思格林》、《尼伯龙根的指环》等,都是德国歌剧的典范。
法国歌剧是从1650年,一个叫贝兰的神父创作的用法语演唱的歌剧《牧歌剧》开始的。
到了19世纪20年代,法国就出现了类似于正歌剧的法国大歌剧,法国歌剧的特点还在于剧本的文字性较强,语言比较含蓄,声音也较为圆润,因而比较典雅高贵,浪漫多情,抒情性较强,称之为“抒情歌剧”,如古诺和托马的歌剧《浮士德》、《迷娘》、《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到后来比才的《卡门》,德彪西的《佩利亚斯与梅丽桑法》的出现,使法国歌剧达到了辉煌的顶峰。
俄罗斯音乐在欧洲尚不太为人所知道的时候,作曲家格林卡创作的《依凡·苏萨宁》及《鲁斯兰与柳德米拉》成为俄罗斯歌剧的奠基之作,对其后的歌剧发展有很大的影响,随后柴可夫斯基写出了《叶甫根尼·奥涅金》、《黑桃皇后》、里姆斯基·科萨柯夫创作了《金鸡》、《萨特阔》,穆索尔斯基创作了《鲍黑斯·戈杜诺夫》、鲍罗廷创作了《伊戈尔王》等,都是典型的俄罗斯式歌剧,可能由于语言的原因,俄罗斯歌剧远没有意大利歌剧,德国歌剧,法国歌剧那样流行。
此外,随着歌剧的不断发展和世界文化的交流,歌剧在其他国家和地区也得到了普及和推广,一些结合本民族特点而创作的新作品不断问世,其中特别要指出的有德沃夏克的《水仙女》,斯美塔那的《被出卖的新嫁娘》等,这些作品都是世界歌剧宝库中的明珠。
随着时代的发展,20世纪初,在美国、英国又出现了一些集爵士乐、踢踏舞、喜剧性话剧和轻歌剧于一体的艺术形式——音乐剧。
音乐剧表现手法灵活,
音乐、舞蹈、舞台美术都很现代化、因此,很快成了二十世纪最为重要且发展得最快的一项文化成果。
风靡了全世界。
经典剧目有《音乐之声》《猫》《悲惨世界》《西贡小姐》等等,都已被世界艺术界广泛认可,得到了很好的票房价值,流传到世界各地。
和西洋歌剧相比,中国歌剧产生和发展得较晚,随着“五四”运动的爆发,一些新的、先进的思想,开始传入中国,当时的作曲家黎锦晖创作了一批儿童剧,如《小小画家》、《麻雀与小孩》等,这些作品可以说是我国歌剧的萌芽。
1934年,田汉、聂耳创作了我国表现革命的第一部歌剧《扬子江风暴》,真正使我国歌剧发展起来的是在延安整风运动和毛主席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后,掀起了盛极一时的新秧歌运动,创作了一批具有强烈时代气息和中国特点的歌剧《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白毛女》、《刘胡兰》等。
1945年《白毛女》的问世则是我国新歌剧成型的标志。
全国解放以后,又陆续涌现出了《小二黑结婚》《王贵与李香香》、《草原之夜》、《洪湖赤卫队》、《江姐》等一大批有影响的作品,歌剧舞台一时呈现出一派繁花似锦的崭新局面。
“十年动乱”使我国的歌剧事业遭到了严重的推残。
到“四人帮”被粉碎后,我国的歌剧又有了新的生机,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一批多种风格、多样体裁的中国歌剧出现在中国大地上,具有西洋歌剧模式的有《伤逝》、《原野》、《第一百个新娘》等,具有民族歌剧模式的有《党的女儿》、《木棉花开》等,这些歌剧在艺术性和时代性以及人物塑造等多方面有了相当明显的提高,中国的歌剧也日益走向成熟,慢慢发展开来。